2018102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為令眾生自聞勸他,
無非謂佛所說法時,
欲令十方世界統合,
一佛國土地必震動,
令諸眾生見聞說法,
如佛說法殊勝之處。
這品就是第十八品,快要結束了。大家要很用心體會,《法華經》第十八品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含義、教育在哪裡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好好聽,深心理解。要告訴大家,說法就是只是很期待,期待人人法若是入心,還能夠與大家分享,成為他用。我們自己了解,與人分享,而他也一樣了解,同樣他也能夠應用。人人了解、人人應用,這就是佛陀想要傳的法,希望要讓眾生人人普遍,而且不是一個、兩個,他期待的就是「第五十人」,五十代。難道是五十代就好呢?「五十代」只是一個譬喻而已,譬喻我們日常的生活,五根、五力,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根對塵有清楚、明朗呢?意識去對這些根、塵,而識明朗,有沒有相識?若能夠對根、塵等的相識,我們自然不會迷失掉自己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,聽要好好聽。
所以,「為令眾生自聞勸他」,這是佛陀的心意。第十八品就是要人人將法好好對準傳,一個傳一個、一代傳一代,不讓它偏差,這是期待。「無非謂佛所說法時」。這是佛陀說法,希望後世的人講法也是這樣,用最誠意的心,與佛同樣的心。佛陀在說法,他對弟子的盼望就是說法有根據,人要有心來接受,用這種的心態。所以,「欲令十方世界統合」,就是很期待人人都同時一心志來接受,這「一佛國土」。「地必震動」,你的心地、我的心地、我們大家的心地能夠這樣結合起來,難免它會動一下。看看自古以來,這個山河大地不是都沒有變。山河大地的生態有變,那就是地震時,那個地方陷下去,那個地方浮上來;土地本來分離,忽然間合起來;本來是合起來,後來分裂。這個天地之間,自古以來就是分分合合,會有變動。
佛陀也很期待眾生的心地,過去的分、現在的合。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為何大家找不回來自己的真如本性呢?人人修行,同時修,卻是無法同時得,這是凡夫觀念、見解各有偏差。這種的偏差觀念,哪怕是聽法,還是各人聽各人的,見解不相同。佛法到底能夠在人心,人的心中又是能夠接受多少呢?各人有異見,有異見,不一樣的見解,這樣這人間佛法要對準傳,會有一點「很難」。
所以,「令諸眾生見聞說法,如佛說法殊勝之處」。就是期待這樣,人人與佛的心態一樣。我們若是用凡夫心,人人心地各有偏見;必定希望人人要有這個心,心地要結合起來,心地若要結合……。看看佛陀說法,說真實法,《法華經》也是,開始佛要講法了,地皆震動;有好幾次在說,有某某將要成佛或是要說法,地皆震動。這就是說法能夠影響人的心地。因為我們的真如還是如如不動著,要趕快將它搖醒過來。同樣的道理,現在就說要讓它心地整合,有移動才有結合,希望眾生心就是佛心。佛心原來也是眾生心,心、佛三、眾生無差別,希望這個無差別,真正顯出了無差別相。
所以,「令諸眾生見聞說法」。不論是佛的知見、眾生的知見,希望眾生聽佛的知見、合佛的知見,所以來以佛的心說法給眾生,眾生也能夠受法教;受佛的教法,他也信受如法再傳法。這是同一種的法,我們第一代傳的就是同一種。佛展開心懷了,說《法華經》,我們也得打開心懷接受佛陀所說法。而我們接受了佛陀所說法,我們要如佛修法,真誠來修。自己自修,再勸人修;自己聞法心開意解,再勸人聞法,同樣心開意解。希望人人同用一個方法,如法對準。昨天我們也說過了,傳了第五十位,再回過頭來與第一位沒有差別,意思也就是這樣。經過了第五十代,再回過頭來,這個五十代人與第一代人聞法有沒有一樣?若這裡不同、那裡不同,一代一代偏了,這樣差毫釐失千里,這樣一代一代偏掉,到底這個法偏到第五十人又是什麼法?會很擔憂,擔憂法有所偏。
所以,我們現在第十八品將要結束,我們對準前面所說,是不是有偏差?現在聽法,與古代,與佛的時代有沒有偏?時代在變,當然時代可以變,法呢?法不可變。法是要應時代,但是精神理念,精神理念就是要與這個時代,適應現在的時代。所以時代不同,而法是一樣。佛陀那時說法,無法與現在這樣的說法一樣。就像佛陀在印度,印度有印度的語言,用印度的語言。那個時代人類稀少,那個時代生活的時代完全是與現在不同。曾告訴過大家,印度那個時代總人口數,以現在的科學去類推算出來,去探索出來,那個時代印度人口與我們現在臺灣同樣的人口數,差不多。臺灣這麼小,印度那麼大,那個時代二千四百多萬人口數,可見在印度會覺得人口很少。但是佛陀說法,雖然經典記載數字都很大,那是心靈。
就如在開醫療志策會,昨天的議題差不多是在腦神經系統。腦神經系統,內外科的神經,為何?人生為何會有腦的疾病?腦為何會長瘤?惡性瘤,很多種的瘤,很不容易治療;但現在的療法,時代進步了,現在的療法如何開刀?過去整個腦都要拿起來,現在不必,用微創手術,那麼大的腦瘤,要如何將它拿起來,減少那個傷痕的創傷?甚至現在瘤也可以不必拿掉,從外面用藥,這樣將它放進去,放藥讓它與瘤平齊;追蹤再看,瘤消失了。那種的惡性瘤不是開刀割它,剪起來,是用藥塞進去裡面與那顆瘤一起生活,結果那顆惡性瘤不見了。這就是表達現在這時代,現在的人有病,有各種方法可治療。過去只是生、老、病、死,有病了就是等待,等待死。
現在的人有病了,找各種各種的方法來治療,已經臨危的人他能夠再得救。本來中風的,也整個都癱在床上,邊在治療,就是走路偏了,無法走,一直到開刀、復健。這位年輕的少婦,她這樣,不論在哪一家醫院開刀,屢次開刀就是沒有效果。後來來到我們大林慈院,我們的醫生為她開了,開了之後教她如何復健。復健明顯進步,再更明顯,能走路;再更明顯,能跑步。而且跑得就像運動員一樣,沒有差別,爬山、走平地都沒問題,這非常的稀奇啊!若是過去的人哪有辦法?一癱下去,不知要到何時,只能等最後一天的到來。但是現在的生活,時代完全是不同。
現在我們人口這麼多了,生活也不單純了,真的是與過去的人比,生活是不單純了。在我們的時代,那個時候的生活可能要講《法華經》很容易,「如是我聞」就可以過,現在要講《法華經》實在是……。佛陀為未來的社會所說的話,這個社會真的已經現出這樣的形態了。現在的社會人口多,思想複雜,如何生活?很不容易。大家在相處,那個身心凹凸,起落不平,很不平,甚至說話相互爭端多。因為人愈密集,事情愈複雜,愈靠近是非愈多。
不就是昨天、最近都在說的嗎?口氣以及那個五官形相,不離開在眼、舌、鼻、齒、唇,都差不多這樣的地方,這全都在為我們描述著看事情不同。以前的時代看事情很單純,人也沒有很多,山河大地很自然,所以看法不同。而要說的話也沒有很多話可說,因為要與一個人說話就不容易了,而說話是走近來說的,遠遠也聽不到。現在這個時代不是,我坐在這裡就可以借重現在的科技,就能夠傳遍千萬里了。大家都能夠了解師父這句話,大家同時聽。「對,我很歡喜,這句話我記得進去,我還能夠傳得出去。」這是在現在。
而若一句,覺得大家擔憂啊!傳,擔憂。師父說,現在的時代是這樣這樣。「是我有這樣的問題,我擔憂。」又有人說:「不是你的問題而已,我也是有這樣的問題。」這彼此的問題互相檢點。也有聽到這個法,想到我與誰如何,或者是想到誰與誰有什麼事情。他聽法沒有受用,又將法拿去用在人我是非,這也有啊!各人不同的心態,各人聽法受用不同。有的人就是聽法之後對自己有受用很大,過去的錯誤人生,聽法,他改變了;有的人借聽法來攻擊別人,也是有。總而言之,人心就是這樣凹凸不平,佛陀希望讓人人的心地平。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看重因果,我們要如何與人結好緣?緣,就是人與人互相見面,見面,你說的話我很歡喜;你與我的緣很好,恨不得你與我常常見面。
這種,要如何將人緣建立起來?佛陀會成佛,那就是福緣;造福人群,人緣很好,一直累積到最後因緣具足,他成佛了。任何一世無不都是教化眾生、利益人群,這就是修學佛法。我們聽法,也希望與佛同等,我們轉變我們的心,將凡夫心轉過來,行菩薩道,最後我們也期待造福緣,能夠因緣成就,也能夠成佛,這所以叫做學佛。我們不是僅僅學菩薩,我們還學菩薩行菩薩道,所以學菩薩道,盼望將來成佛。我們也很期待,不要做這種,讓人看到就討厭的形象,或者是口出惡言,就像臭氣一樣,不可以。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結好緣。所以昨天的法就是這麼說,
經文複習:「為人所喜見,口氣無臭穢。優缽華之香,常從其口出,若故詣僧訪,欲聽法華經,須臾聞歡喜,今當說其福。」
「為人所喜見,口氣無臭穢」。我們說話口不出惡言,就是不臭;你若口出惡言,這說臭話,這就是臭氣。所以,「優缽華之香」;口出要好比優曇缽花之香,說出來句句都好話,人聽得進去,又能夠改變煩惱成菩提,這叫做優曇缽花香。這「常從其口出」,能夠幫助人的話我們能夠常常說,說好話讓大家去掉無明、去掉煩惱,成就菩提。這也就是我們需要學的。所以,「若故詣僧坊,欲聽法華經,須臾聞歡喜」。我們聽人講法,之後還常常要親近能說法的人。聽經須臾,不用很久才聽懂,因為他常常在聽。若有常常來聽,須臾間,一句話他就能夠體解很多。這種心法喜、歡喜;我們勸人聽的人也歡喜,聽法的人也法喜。所以「今當說其福」,現在開始說他的福了。接下來這段文說:
經文:「後生天人中,得妙象馬車,珍寶之輦輿,及乘天宮殿。若於講法處,卻人坐聽經,是福因緣得,釋梵轉輪座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後生天人中,得妙象馬車,珍寶之輦輿,及乘天宮殿。」;後得生人天中,所得往返用俱,象馬等座輿,若生天上,得乘天宮。
我們要記得了,這聽法的人有什麼樣的德呢?就為我們分析了。這些人聽法之後,須臾間聞就歡喜,這樣的人聽法之後他有什麼福?現在告訴我們,「後生天人中」。就是這輩子聽法,聽得很歡喜了,法入心,想到這個法就歡喜,道理常常在我們的心,得法心歡喜。這樣,「得妙象馬車」,是象、馬的車。以前,以前的交通是用象、用馬,是騎馬、騎象,或者是用象、用馬來拖車,這就是以前的人。富貴的人他們有象、有馬、有車可做他們的交通工具,而且那個象、馬的車裡面就裝飾,裝飾得很好。「珍寶之輦輿」,座車的車位,那個椅子將它裝飾得很漂亮。你們有看到人家現在在抬輦轎(神轎;供神像或神符乘坐的轎子)嗎?那叫做輦椅。而這裝在車子的裡面,車的位置、椅子等等,他都用珠寶等等來裝飾它。
「及乘天宮殿」。有的不是僅僅坐象、馬載來的車,不是,有的是連宮殿就全都來了,這是天人。因為生於天人中,已經生在天人中了,天上多快樂啊!在人間雖然是富貴人,進出交通的工具也很漂亮;因為一輛車幾千萬元,還要裝修得很好,但還不如天人,他連宮殿都這樣同時下來。他,人連移都不用移,宮殿這樣就出來了。這是很不容易的,要修多少福才能夠在人天中享受這麼大的福。所以,「後得生人天中,所得往返用具」,就是這些東西,這些交通器具。「象馬等座輿」,在坐的那個椅子。「若生天上,得乘天宮」。這就是這樣過來。
經文簡釋:
「若於講法處,卻人坐聽經,是福因緣得,釋梵轉輪座。」;勸人坐聽經,其福所感受,得生人天,或如帝釋梵王,及轉輪王,所坐之處。
「若於講法處,勸人坐聽經,是福因緣得,釋梵轉輪座」。「勸人坐聽經」;「來啦!來這裡坐,來這裡聽經。」或者是人進來了,我趕快移一個位子讓你坐,拿一張椅子讓你坐,安穩坐下來,專心聽經。「其福所感受」,只是這樣移一個椅子,騰出一個位子讓人坐,這樣他的福所感受的就「得生人天」。因為他很虔誠,讓人來聽經,聽經這個人若有感受,他能夠再將他的法再傳給別人。這個傳法,因為是傳法的福報,所以福報很大。
「或如帝釋梵王」,或者是將來生在天宮,就如帝釋一樣,梵天王一樣,這樣的生活自在。所以,「及轉輪聖王」。若來人間,又有那個因緣壽命長,國家和平,人民相處祥和,好的國王來領導,能夠教化眾生用法化治。「及轉輪王,所坐之處」這譬如輪王所坐的地方。這就是我們講《法華經》,勸坐、令坐,或者是拿椅子讓人坐,這樣都有功德。大家心會心:怎麼這樣?真的要修成佛就沒有那麼容易了,怎麼會只是拿張椅子,就那麼容易?讓一個位子給人家坐,那麼容易就有福?這樣就不用修行了!
這個「容易」是要告訴你們,我們平時就是要修行,修到這麼誠意。我們能夠放下身段,什麼時候都有辦法讓位給人坐,有辦法拿椅子給人坐,這是因為你很有修行,該修的行你都修了,該聽的法你都聽了,該做的事你都做了。就是哪怕這麼低微,你還是很虔誠,沒有漏過一個人,你都希望他們安穩坐、安穩聽,是不要聽錯了。就是要說,我們很有修行的人很願意,還是虔誠要教人聽。人家來聽,我們很歡喜成就聽法、安心聽。這是表示至高無上的誠意,是表示我們修行修得很好,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,這當然功德就很大了。
有時候我們若看到某某人很有成就,進來在這樣的團體,他還願意,慈誠就是願意去站路口指揮交通,去替人搬東西,舉凡大家在做的事情他全都做,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身分。但是他做的比人家還多,做環保做得全身汗,但他做得很歡喜。回去搖身一變,哇!是某某大機構單位的董事長。他總是有這樣的福,再來造這樣的福。因為位階高,人人稱歎,來做那個彎下身體,將人家丟掉的東西去撿回來,去回收,做這樣極低微的事情,讓人很讚歎。同樣的道理,你很有修行,你做很卑微,做的事情很小,這叫做「誠意」接下來就說,。
經文:「何況一心聽,解說其義趣,如說而修行,其福不可限。」
經文簡釋:
「何況一心聽,解說其義趣,如說而修行,其福不可限。」;定心靜聽,解說義理,如經所說,依而行之,其所有福,不可限量。
這段文就為你們說出來了。我們不是僅僅讓位給人坐,拿椅子給人坐,讓人安穩心聽法,我們自己一心聽,心都沒有偏掉,從頭到尾現在還是在聽。這種一心聽經,都沒有讓它漏掉,這樣經與法都入我們的心裡。不只是入我們的心,我們還「解說其義趣」。經聽得很詳細,人間事與理,脫離世間法,解脫世間法,這個真道理能夠會合起來,這不容易。所以,「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」。你就像這樣一心聽,還能夠解說,解說之後我們自己還能夠身體力行,這種福是無限量。
所以這是定心,我們修行已經修到心很定,沒有偏差掉,沒有起心動念,聽法始終一貫,從頭到尾無漏。這種「定心靜聽」,心要很靜來聽,靜寂清澄,就是這樣很寂、很清這個心來聽,聽了之後如法來解說。佛的心,用他的本懷來講這部經,這部經是佛心所寶藏著,現在將它暢演了。這樣很歡喜,佛陀終於有機會將它說出來了,所以我們靜心聽。我們要解說佛心中所保留著的這部經典,我們要替佛解釋義理。因為時代的不同,講法的時代也不同,因為時代人事變遷。原理不變,道理沒有變,但是人事變遷,隨這個人事的生態,我們要說出佛心所寶藏著的這個經典。說,解說義趣;我們用很定的心聽法之後,再來解說佛陀心懷這部經的意義。「如經所說」;就像經所說的一樣。「依而行之」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「依而行之,其所有福不可限量」。我們若能夠照這個道理原原本本全都將它會合,法能夠沒有偏差,照這個義、道理,說得很清楚,這實在是很不容易,福不可量。
*須臾間聞,是人功德轉身得與多羅尼菩薩共生一處:多羅尼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是諸菩薩共修法。
何況在「須臾間聞」。前面我們說「須臾間聞」,這個人,「是人功德,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」。前面的文有這句話,這就是我們過去就是這樣長長久久在薰習,知道、知道,到現在有那個因緣,不論是勸人聽法的人,過去一直就在聽法;讓他勸,來聽法的人過去也已經有薰習。所以因緣會合,在這個地方同一場的聽經,同一個時間「須臾間聞」。我們過去聽很多,不一定每一段文我們都很清楚,但是今天這段文我了解了,很清楚了,法喜充滿,轉一個身就得與陀羅尼菩薩共聚一處。
「陀羅尼」,我們之前說過了,就是「總一切法」叫做「陀羅尼」。我們「總一切法」,要「持一切善是諸菩薩共修法」,這叫做菩薩。所有的法全都知道,沒有漏掉,還得要發心立願行菩薩道,就是奉行一切善。一切善,就是造福人群、度化眾生。所以,佛陀所有的法都,全都「總一切法」,我明白了,因為現在聽到這句很契機,我終於全都明白了。因為這樣,我將所有的法就用在我要行菩薩道,所以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。這是諸菩薩共修法處,大家共同要修行的地方。
*此〈隨喜功德(品)〉、〈分別(功德品)〉:聞法自持法,復能勸人聞法,能深生信解,受此妙法華經者,即使是須臾間聞,千萬劫難遇,如是自持、勸他修持,宏通是法其福難量。
所以,「此〈隨喜功德品〉、〈分別功德品〉」。這段文完全是從〈隨喜功德品〉,都在這個地方。我們從開頭一直到現在,這卷說了一個多月,三十多天。(2018年9月12日到2018年10月26日),現在要結束了,再提醒我們一下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前面是第十七品,是分別功德,現在這品是隨喜功德。所以,「聞法自持法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聽法,聽了之後我們自己又自持,還再「復能勸人聞法」,再勸人去聽法。「能深生信解受此妙法華經者」;我們自己聽,我們勸別人聽,讓大家都能夠很深入這本經內涵的意義。這種受,能夠解,了解之後還能夠很深的感受,感受到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,這就是要讓我們很用心體會得到。
所以,「即使是須臾間聞」,哪怕讓我們這樣一下子接觸到,這是「千萬劫難遇」,這我們要很了解。一下子接觸到,其實剛剛就說過了,過去就已經一直聽、一直聽,雖然不知道,我也再聽,一直聽到現在,「這句話,哦!終於我聽懂了、了解了。」就是很耐心聽。所以聽,在這個很緊要的關頭,這句話我聽懂了。所以,不是非常長全都聽、全都懂;有的人聽很長就是懂一句,這一句就概括了一切,這很重要。
我們要長久聽經,長久聽經說不定你用一段很長的時間,但是聽不懂,其中有一天一個時候一句話,這樣「哦!我聽懂了、了解了,這部經全部的意思原來關鍵就是這樣。」這就是「須臾間聞,千萬劫難遇」,果然這部經是千萬劫難遇。「如是自持勸他修持,宏通是法其福難量」。自己自修持,又勸他人修持,這種這麼宏大的道理,我們再將它弘揚出去,這樣實在是很不容易,福絕對是很多,難量啊!
*於前第十七品,一會之大眾,聞之得種種之功德利益,分別功德品者,即分別其功德之淺深不同。
所以,這是在前面十七品,「於前第十七品,一會之大眾」;在大眾,會去分別功德。所以聽,聽了之後就能夠了解,在第十七品這段,大家一會聽。大家聽,這些大眾「聞之得種種之功德利益」。他們那時聽了第十七品〈分別功德品〉,聽了之後也已經受益了。「分別功德品者,即分別其功德之淺深不同」;〈分別功德品〉,那就是分別我們功德的深淺不同。這在上面,所說的種種福、種種善將它做一個分別,將它衡量一下,現在是勸聽經的功德,大小也將它衡量一下。
總而言之,經典不論你是如何看、如何聽,我們的根機,時、機會合起來之時,這就是我們心所得的。最重要的,我們聽經要五根、五塵與六識會合,我們隨時心地共同一致。過去的凡夫心這樣浮浮沉沉,現在大家聽經之後,過去如何修?修多少?還能夠放下這樣的身段,又再能夠這麼虔誠放下身段等等,這無不都是表達那個誠,誠心不退,這種分毫就是功德,有這麼大。請大家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