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六 10月 27, 2018 6:36 pm

2018102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自持為法,教他為師;
見聞佛法,深心歡喜,
自身持法,如法轉教,
隨喜勸人,聞法深解。
自修持法,心自靜寂;
勸人受法,志玄虛漠。

用心啊!我們前面〈隨喜功德品〉已經是結束了。〈隨喜功德品〉的前面是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前兩品都是要來敘說我們如何來修行。「自身持法,如法轉教」;自修持,還要教人持;自聞法,還是要教人聞。這是我們佛法,法脈要如何流傳?人與人之間就是要將這個法不斷延續,佛法才能夠在人間,一直將佛法傳在人間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佛陀的時代也就是為一大事因緣,這一大事因緣無非是教菩薩法;要行菩薩法,眾生的根機總是要給他一個目標。法,該譬喻也說過了;甚深,無量甚深的道理也解說過了。現在總是要讓大家將甚深的道理深信解入心,從譬喻也能夠更深心警惕。

「因緣」,人與人之間,因緣在人間各種各種的形態;用世間各種形態,集來一切一切,成為苦相。這在〈譬喻品〉也說過了,〈信解品〉也說了。譬喻的故事,在佛教中成為七種的譬喻,最簡單的,大家最記得住的那就是〈譬喻品〉。火宅,大家應該要記得,三界如火宅啊!苦不苦啊?苦啊。但是在裡面的一些孩子卻沒有感覺到,火來逼身不只是苦,還很危險。但是這群孩子在裡面一直這樣在玩,就像在玩火一樣,感覺火燒了,在那個環境他們不畏懼。

但是大長者,看到他的大宅已經起火了,最擔憂的就是裡面這麼多孩子。這麼多孩子,大家在裡面嬉戲,不知擔憂危險將近,所以他在外面一直呼籲:「出來啊,出來啊!裡面是危險的,因為已經著火了,大家要趕快出來。」卻是這些孩子好像沒有聽到;聽到,也不想要依照呼喚離開火宅,要怎麼辦呢?大長者他就用一個方法,就在外面設三車,三種的車──羊車、鹿車、大白牛車,用這三車來誘引。「來呀,來呀,快出來!你們看,外面有這三種的車,大、小輛都有。裡面有很多好玩的,你們有興趣的,來呀!快出來看。」孩子聽到了有可以再玩的東西,更加新奇。他們就向外看,爭先恐後出來了。

這位大長者就在平地寬曠的地方,讓這些孩子坐下來。大長者就向這些孩子分析、講話了,按照他們的根機、他們所選擇,就是一一向他們解釋。說到最後還是鼓勵他們:「哎呀,鼓勵你們還是向這大白牛車去啦!因為大白牛車的裡面有很多更加豐富的寶物,裡面的裝潢是非常的華麗,享受更多。你們去大白牛車的裡面去看看。」所以這些孩子探頭再看,哦,果然裡面是一個堂皇,所想要的裡面都很充足。就這樣,人人就是接受了大白牛車。

這段文相信大家很熟,記憶也很深。那段時間,經說完了,我行腳出門,能夠看到每一個聯絡處、共修處、分會,大大小小門口都可以看到鹿車、羊車、大白牛車。大家都有將法聽進去,將那境界、形象造起來。看到他們在牛車上還疊很多大、小包豐富的種子。這就是我們的慈濟人,會將這個法糧充滿裝好在車上,這隻白牛很勇壯,開始拖;那個造型就是開始在走。是啊!法,法的資糧我們一定好好豐收進來,這就是聽法。將法收入我們的內心,我們要應用,才有辦法來面對,將法傳後代,世間這片大土地我們好好來耕耘,散播著愛的種子,將佛法慧命延續下去。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

寶藏在人人的心。還有一段貧窮子,明明他是大富長者的兒子,卻是一時好玩,離開家庭,要再回來已經找不到路了。大長者發現兒子出去沒有回來,走失了,就到處找,要找他的兒子回來。經歷過了二十、五十年,這樣四處尋找。終於有一次,他看到這個房子的外面,有一個人的身影,那種心靈的感覺:這個人就是我的兒子。因為從小跑出去,已經經過了二十年,尤其是五十年了。但是那個身影就是很像很像,是兒子沒有錯。所以趕快叫人去將他叫回來。

忽然間那個貧窮子看到裡面這麼威嚴,這麼豐富、莊嚴的設備,看到有人來叫他,他就趕快走,以為是什麼樣的人要來抓他,會受到刑罰。所以他愈怕,愈走愈快,後面跟的人也是愈追愈快。一直到捉到了,這個孩子掙扎,在那個地方掙扎,怕到全身軟掉,暈過去了。長者看到,趕快說:「暫時放他走,用水將他潑醒,放他走,這時候還不是勉強他來的時候。」就這樣,貧窮子再在外面流浪乞討,去到那個地方流浪,就要乞討來吃,過著很艱苦的生活。這位長者探聽了解了,這個孩子平時是如何生活,要如何與他接觸才讓他能安心、不怕。

長者他想一個方法,脫下來他身上莊嚴的衣服,褪下來了他的全身珍寶、瓔珞,這樣開始換上了粗衣,與貧窮人一樣破舊的衣服。就這樣也同樣在那個街頭,好像一個流浪漢一樣。慢慢慢慢接近這個貧窮子,同類型來與他說話,來接引他,來告訴他:「這樣的生活很辛苦,是不是找一個安居的地方,能依靠的地方?飲食能夠固定,去找一個這樣的地方。」告訴他,接引:「來這個大宅裡,是不是來這裡做長工呢?來這裡勞作。」經過這樣的溝通之後,終於答應。將他帶入這個園區,讓他住在園區裡面,習慣這個園區周圍的境界,讓他全都習慣了,生活也穩定了。這樣開始,慢慢長者恢復他原來的身分,又再慢慢接近,誘引他靠近大宅裡面,將要入門之前,先再與他互動,再與他好好交涉,說出了人要有一個企圖的心,要知道要如何努力、如何打拼,如何能夠得到世間的寶物。

慢慢來誘引他,讓他知道去掉貧困、追求富有。慢慢來誘引他,終於讓他了解:哇!裡面的東西真的是很稀奇。那種好奇心起,跟著長者進去屋裡;這麼堂皇的擺飾,裡面沒有一樣不是可欣賞的寶物,每樣都是可以欣賞,每樣讓人看到就是很歡喜,很有價值的東西。就這樣,在裡面欣賞之後,心也起動了:唉呀!這些東西,我若是有朝一日也能夠得到,像您這樣,不知道有多好。這就是人生,我將來想要追求的。這種有追求,好樂的心已經起了,長者看到正是時機了,機緣已經到了,他就告訴他:「來,我再帶你去看,看真正的寶物,最工巧、最價值的寶物。來,我帶你去看,那裡面的東西才是真的珍貴。」憑著這股的好奇心,他就隨長者這樣走,打開了藏寶的倉庫,這樣一層一層打開,每一層就是開啟了他的眼界,無不都是啟開心門,歡喜啊!欣賞每一道門裡面的寶物,一層一層打開。最後在第五道門看到了,哇!實在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。這種寶藏安全可靠,而且寶藏裡面的寶物,從內心由不得自己想要去要求。後來這位長者就說:「是啊,這個寶藏人人本具,就是你本身也擁有這個寶藏哦!」「這個寶藏我也有份啊?」「有啊!所看到的全部有份。」「是這樣嗎?」

從這樣開始,長者將他帶出來,集所有的人全都到達,親族、奴僕全都到達了,將這個孩子叫來身邊,向大家宣告:「你們看,在我的身邊這位年輕人,那就是我的孩子,是我親生的孩子,經過了二十年、五十年後才找到。這些寶物、這個大家庭全都是他的啊!」這段故事就是要向大家說,要讓大家知道佛法就是分成了人天乘。你修天人福,那就是要守十戒、行十善;若修人間福,守五戒、行十善。這是人間福與天堂的福。但是佛陀只是鼓勵一般的人去惡從善,造福莫造惡,眾善奉行、諸惡莫作,這樣才能保得社會祥和。這就是在人間勸人能夠修人的善法,修天堂的善法。

修天堂的善法,天下無災難,如處天堂,平安;修人間福,社會祥和,平和共處。這就是人間、天堂的福。而若是再進修,佛陀開啟了佛法來人間,開頭從方便法中,說法四十二年間就是要誘引人人走入佛法來,所以他殷殷善誘,觀機逗教。一直到因緣已成熟了,時間來不及了,一轉那就是入大乘。所以,這就是五乘法,從人、天以及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共為五乘,所以稱為「五十年」。那二十年呢?「二十餘年」表示是人乘、天乘。所以,有人乘、天乘、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喻共五十年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循循善誘的教育,希望弟子能夠將這個法相傳下去。

所以我們前面不論甚深法或者是譬喻,我們都聽過了。從入「本門」開始,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。佛性,要深入法,法要深入,所以鼓勵人人傳法。除了自己要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壽命無量數,甚至安樂行等等,要行菩薩道。這樣一路來,〈壽量品〉佛壽無量,又再鼓勵大家修行的功德。大家的興趣,就像要開寶藏一樣,讓他一層層看,看清楚,層層當中都是藏著寶,所以有〈分別功德品〉,還有〈隨喜功德品〉,還有現在〈法師功德品〉。

這就是要讓大家,誘引大家了解。我們這時候「自持為法教他為師」,我們在佛法中要好好修持佛所教法。佛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不論是心解或者是信受奉行;心要深心信解,身要信受奉行,這是「為師」。所以我們要自己要自持法,自己身體力行,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典範,為師。就是人間模範,為模範師。這要有法,也有形態來教育人。

所以,「見聞佛法,深心歡喜」。讓人聽到佛法,因為你所了解的法、所分析的,人人能夠接受。尤其是你守規矩,成為人的典範,有人格,所以你說的法我有入心、我相信,所以叫做見聞歡喜;見你的形態,聽你所說的法,我從心深心歡喜。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度人。我們除了法入心,我們的身行也要修,才有辦法讓人聽、讓人看,人家才能夠接受;接受,心地風光真正感受到歡喜。

「自身持法,如法轉教」;我們自己法要很透徹了解,然後我們依照這個法輾轉相教。所說的法,一代、二代,三、五十代,這樣代代相傳,傳到第五十代再來看前面的第一代;第一代來回頭看第五十代,這樣法很直,菩提大直道。我們大覺悟的這條道路是這麼直,沒有彎曲掉,這就是過去說與現在說,這樣一路說過來都是不斷在回顧過去所說,證明現在所接受,大家要很用心。所以安心、用心,好好將法完全傳教。

所以,「隨喜勸人,聞法深解」。我們除了自己說,傳法給別人聽;有別人在說,我們也要勸人人去聽法。這種隨緣歡喜勸人,全都都是功德。所以讓大家去聽,聽了之後很相信佛的教法,是對人間那種的福;人人接受之後,煩惱去除、歡喜入心,這叫做福報。真正自己內心用功、外面傳法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

所以,「自修持法,心自靜寂」。我們的心去除煩惱了,我們自己好好修持法,心沒有煩惱,無明都去除了,一片清寂如境,靜寂清澄,完全清淨。所以,「勸人受法」,我們再勸人人去受法,我們自己的心志、人人的心志都能夠「志玄虛漠」。這在《無量義經》打開,開始讀誦,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這就是自修持、教人持的功德。我們自己自修能夠得到寂靜清澄、志玄虛漠,這豈不是功德呢?自修持、勸人修持,傳法、說法,當然我們要將自己聞、思、修法,這是我們平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六 10月 27, 2018 6:37 pm

[2018年10月27日上午5:20]農曆九月十九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後生天人中,得妙象馬車,珍寶之輦輿,及乘天宮殿。若於講法處,卻人坐聽經,是福因緣得,釋梵轉輪座。何況一心聽,解說其義趣,如說而修行,其福不可限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自持為法教他為師,見聞佛法深心歡喜,自身持法如法轉教,隨喜勸人聞法深解,自修持法心自靜寂,勸人受法志玄虛漠。」

(1)「自持為法,教他為師」:我們前面〈隨喜功德品〉已經是結束了,〈隨喜功德品〉再前面是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前二品就是要來敘說我們如何來修行?自修持還要教人持,自聞法還是要教人聞。這是我們佛法,法脈要如何流傳。人與人之間,就是要將這個法不斷延續,佛法才能夠在人間,一直將佛法傳在人間,同樣的道理。

(2)「一大事因緣,教菩薩法,甚深道理,深信入心」:佛陀的時代,也就是為一大事因緣。這一大事因緣無非「教菩薩法」;要行菩薩法,眾生的根機總是要有給他一個目標。法,該譬喻也說過了;甚深,無量甚深的道理也解說過了。總是要讓大家將甚深的道理深信解入心,從譬喻也能夠更深心警惕。人與人之間,因緣,在人間各種的形態,集來一切成為苦相。這在〈譬喻品〉,〈信解品〉也說了。

3. 「〈譬喻品〉火宅喻,三界如火宅」:
(1)「火宅喻」:譬喻故事,已經在佛教中成為七種的譬喻,最簡單的,大家最記得住的那就是〈譬喻品〉火宅喻。火宅,應該要記得「三界如火宅」,苦不苦啊?苦啊!但是在裡面,一些孩子卻是不覺得。火來逼身不只是苦,又是很危險。但是這群在裡面這樣一直在玩,就像在玩火一樣,感覺火燒了,那個環境他們不畏懼。

(2)「在三界火宅中,貪玩孩子,譬喻耽染在貪瞋痴慢疑的五毒中」:大長者看到他的大宅已經著火了,最擔憂的就是裡面這麼多孩子還在裡面嬉戲,不知危險將近。他在外面一直呼籲:趕緊出來,裡面是危險的;因為火已經燃燒了。卻是這些孩子好像沒有聽到;也不想要依照呼喚離開火宅,要怎麼辦呢?

(3)「設諸方便,長者設法引誘,父慈不捨諸子,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,施用三乘,譬喻用三車來引誘貪玩孩子們離開火宅」:大長者他就用一個方法,就外面設三車,三種車,「羊車、鹿車、大白牛車」。「來呀,快出來!你們看外面有這三種的車,大、小輛都有。裡面有很多好玩的、你們有興趣的,來呀,趕快出來看。」孩子聽到了有可以再玩的東西,更加新奇。他們就向外看,爭先恐後出來了。

(4)「大白牛車,大乘佛法」:這位大長者就在平地空曠的地方,讓這些孩子這樣坐下來。大長者就向這些孩子分析、講話了。按照他們的根機、他們所選擇,就是一一向他們解釋。說到最後還是鼓勵他們:「哎呀,鼓勵你們還是向這個大白牛車去。因為大白牛車的裡面,有很多更加豐富寶物,裡面的裝潢是非常的華麗,享受更多,你們去大白牛車的裡面去看看。」所以這些孩子探頭再看:「哦,果然裡面是一個堂皇,所想要的裡面很充足。」就這樣,人人就是接受了大白牛車。

(5)「有為法的三車,無為法的法糧充滿」:這段經文,相信大家很熟,記憶也很深。那段時間,經講完了,我行腳出門,能夠看到每一個聯絡處、共修處、分會,大大小小,門口就可以看到鹿車、羊車、大白牛車。大家都有將法聽進去,將那個境界、形象將它造起來。看到他們牛車上面還堆了很多大、小包豐富的種子。這就是我們的慈濟人,他們會將這個法糧充滿,裝好在那個車子上。這隻白牛很健壯,開始拖,那個造型就是開始在走。

(6)「法的資糧,承擔使命,將佛法慧命延續下去」:法的資糧,我們一定好好豐收進來。這就是聽法,將法收入我們的內心,我們要應用,才有辦法來面對,將法傳後代。將世間這片的大土地,我們好好來耕耘,散播著愛的種子,將佛法慧命延續下去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

4. 「《信解品第四》,舉例貧窮子」:
(1)「貧窮子,身懷寶藏不相識」:寶藏在人人的心。還有一段貧窮子,明明他是大富長者的兒子,卻是一時好玩,離開家庭,要再回來,已經找不到路了。大長者發現到兒子出去沒有回來,走失掉了,就到處找,要找他的兒子回來。經歷過了二十、五十年,這樣四處尋找。

(2)「【父母念子,與子離別五十餘年】」:終於有一回,他看到這個房子的外面一個人的身影,那種心靈的感覺:這一個就是我的兒子。因為從小跑出去,已經經過很多年,尤其是五十年。但是那個身影就是很像,是兒子沒錯。所以趕快叫人要去將他叫回來。

(3)「佛陀對眾生,不棄不離,卻是眾生愚痴,不願受教,猶如經文所述,【窮子見父有大力勢,即懷恐怖,悔來至此】」:忽然間,那個貧窮子看到裡面這麼的威嚴,這麼豐富莊嚴的設備,看到有人要來叫他,他就趕快跑。以為什麼樣的人要來抓他,有什麼樣,會受到刑罰,所以他愈怕愈走愈快,後面跟的人也是愈追愈快。一直到了捉到了,這個孩子掙扎,在那個地方掙扎,這樣怕得全身癱軟、暈過去了。

(4)「【父知其子、志意下劣,長者將欲誘引其子、而設方便】」:長者看到,趕快說:「暫時放他走,用水將他澆醒,放他走。這個時候還不是勉強他來的時候。」就這樣貧窮子再在外面流浪乞討,到那個地方流浪,就要乞討來吃,過著很艱苦的生活。這位長者探聽了解這個孩子平時他是如何生活,如何來與他接觸,才會讓他安心、不怕。

(5)【長者,雇汝除糞,我等二人、亦共汝作】:長者他想一個方法,脫下來他身上莊嚴的衣服,褪下來他全身的珍寶瓔珞,開始換上了粗衣,與貧窮人一樣破的衣服。就這樣也同樣在那個街頭,好像一個流浪漢一樣。慢慢接近這個貧窮子,同類型來與他說話,來接引他,來告訴他:「這樣的生活很辛苦,是不是找一個安居的地方,依靠的地方?飲食能夠固定,找一個這樣的地方。」告訴他,接引:「來這個大宅裡,是不是來這裡做長工?來這裡勞作?」

(6)「『汝等勤作,勿得懈息。』以方便故,得近其子」:經過了這樣溝通之後,終於答應。讓他住在這個園區裡面,習慣這個園區周圍的境界,讓他全都習慣了,生活也穩定了。這樣開始,慢慢長者恢復他原來的身分,再慢慢接近,所以,誘引他靠近了大宅裡面。要進門之前,先再與他互動,再與他好好交涉,說出了:「人要有一個企圖的心,要知道要如何努力、如何打拼,如何能夠得到世間的寶物。」

(7)「父知子意,漸已通泰」:慢慢來誘引他,讓他知道去掉貧窮,追求富有。慢慢來誘引他,終於讓他了解,「哇!裡面的東西真的是很稀奇」。那種好奇心起,跟著長者進去屋裡。這麼堂皇的擺飾,裡面沒有一樣不是可欣賞的寶物,樣樣都是可以欣賞,樣樣讓人看到就是很歡喜,很有價值的東西。

(8)「成就大志,自鄙先心」:就這樣在裡面這樣欣賞之後,心也起動了,「唉呀!這些東西,我若是有朝一日也能夠得到像這樣,不知道有多好。」這就是人生,我將來想要追求的。這種有追求,好樂的心已經起了。這長者看到,已經心的正是時機,這種的機緣已經到了。

(9)「寶物,意指:真如本性」:長者就告訴他:「來,我再帶你去看,看真正的寶物,最工巧、最價值的寶物。來,我帶你去看,那個裡面的東西才是真的珍貴。」憑著這股的好奇心,他就隨著長者這樣走。打開了藏寶的倉庫,這樣一層一層打開,每一層就是啟開了他的眼界,無不都是啟開心門,歡喜,欣賞每一道門裡面的寶物。

(10)「人人皆有如來本性」:一層一層打開,最後在第五道門,看到了,「哇!實在是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。這種寶藏安全可靠,而且寶藏裡面的寶物。」內心由不得自己想要去要求。後來這位長者就說:「是啊,這個寶藏人人本具,就是你本身也擁有這個寶藏。」「這個寶藏我也有份?」「有啊!所看到的全部有份。」「是這樣嗎?」

(11)「【大富長者、則是如來,我等皆似佛子,如來常說、我等為子】」:從這樣開始這長者帶出來,集所有的人全都到達,親族、奴僕全都到了,將這個孩子叫到身邊來,向大家宣告:你們看,在我身邊這個年輕人就是我的孩子,是我親生的孩子,經過了五十年後才找到。這些寶物、這個大家庭全都是他的。

5. 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:這段故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佛法就是分成人天乘。你修天人福就是要守十戒、行十善;若修人間福,守五戒、行十善,這是人間福與天堂的福。但是佛陀只是鼓勵一般的人去惡從善,造福莫做惡,眾善奉行、諸惡莫作才能保得社會祥和。這就是勸人能修人的善法,修天堂的善法。修天堂的善法,天下沒災難,如處天堂,平安;修人間福,社會祥和,平和共處,這就是人間、天堂的福。

6. 「殷殷善誘,觀機逗教,把握因緣時間,轉入大乘」:而若是再進修,佛陀開啟了佛法來人間,開頭從方便法中,說法四十二年間就是要誘引人人走入佛法來,所以他殷殷善誘,觀機逗教。一直到因緣已成熟了,時間來不及了,一轉那就是入大乘。

7. 「五乘法,期望弟子,將法相傳」:這就是五乘法,從人、天以及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共為五乘,所以稱為「五十年」。二十年呢?「二十餘年」表示是人乘,天乘。所以有人乘、天乘、小乘、中乘、大乘共五十年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循循善誘的教育,希望弟子能將這個法相傳下去。

8. 「本跡開二門,行菩薩道」:我們前面不論甚深法或者是譬喻我們都聽過了。從入本門來開始,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。佛性呢?要深入法,法要深入,所以鼓勵人人傳法。除了自己要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壽命無量數,甚至安樂行等等,要行菩薩道。這樣一路來,〈壽量品〉佛壽無量,這更再鼓勵大家修行的功德。大家的興趣,就如要開寶藏一樣,讓他一層層看,看清楚,層層當中都是藏著寶。

9. 「自持為法,教他為師」:所以有〈分別功德品〉,還有〈隨喜功德品〉,還有現在〈法師功德品〉。這就是要讓大家,誘引大家了解。我們這時候,在佛法中要好好修持佛所教法。佛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不論是心解或者是信受奉行,心要深心信解,身要信受奉行,這是「為師」。我們要自持法,自己身體力行,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典範,為師。就是人間模範,為師,模範師。這要有法,也有形態來教育人。

10. 「見聞佛法,深心歡喜」:讓人聽到佛法,因為所了解的法、所分析的人人能夠接受,尤其是你守規矩,成為人的典範,有人格,所以你說的法我入心、我相信,所以叫做見聞歡喜;見你的形態,聽你所說的法,我從心深心歡喜。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度人?除了法入心,我們的身行也要修,才能夠讓人聽、讓人看,人家才能接受。接受,心地風光,真正感受到歡喜。

11. 「自身持法,如法轉教」:我們自己法要很透徹了解,然後我們依照這個法輾轉相教。所說的法,一代、二代,至五十代,代代相傳,傳到第五十代再來看前面的第一代,第一代來回頭看第五十代,這樣法很直,菩提大直道。我們這大覺悟的這條道路是這麼的直,沒有彎曲掉了,這就是過去說與現在說,這樣一路說過來,都是不斷在回顧過去所說,證明現在所接受,大家要很用心。所以安心、用心好好將法完全傳教。

12. 「隨喜勸人,聞法深解」。我們除了自己說,傳法給別人聽;有別人在說,我們要勸人人去聽法,這種隨緣歡喜勸、勸人,這全都是功德。所以讓大家去聽,聽了之後很相信佛的教法,是對人間的那種的福,人人接受之後煩惱去除,歡喜入心,這叫做福,福報。真正自己內心用功、外面傳法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

13. 「自修持法,心自靜寂」:我們的心去除煩惱了,我們好好自己修持法,心沒有煩惱,無明都去除了,一片清寂如境,靜寂清澄,完全清淨。

14. 「勸人受法,志玄虛漠」,我們再勸人人去受法,我們自己的心志、人人的心志都能夠「志玄虛漠」。在《無量義經》打開,開始讀誦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這就是自修持,教人持的功德。我們自己自修能夠得到寂靜清澄、志玄虛漠,這豈不是功德呢?自修持、勸人修持,傳法、說法,當然我們自己要聞思修法,這是我們平時要多用心啊!

**************
15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重新複習〈譬喻品〉火宅喻,三界如火宅。《信解品第四》,舉例貧窮子。感觸很深,聞法是要用功累積而來,再度聽聞複習時,就比較能跟上聽懂,認真吸收法髓的資糧,要勇敢承擔使命,將佛法慧命延續下去,「自覺,覺他,覺行圓滿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0/2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