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一 11月 05, 2018 3:08 pm

2018110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眼能見色,「八百」。
耳能聞聲,「千二」。
鼻能嗅香,「八百」。
舌能嘗味,「千二」。
身能覺觸,「八百」。
意能知法,「千二」。

這幾天還是一直告訴大家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我們的人生離開這些根,沒有這樣的功能,我們的人生要如何過日子呢?而有這些根的功能,我們人生到底在做的是增加我們的煩惱、造業?或者是利用這些根、塵,這個識來分析天下眾生,與法會合,體會覺的境界?若能這樣,這些功能就有功德,若不是,只是用我們凡夫心,用這個六根塵去接觸,我們過著很平凡的日子,而且在平凡中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,忘掉了自己。這種迷失自己,生生世世都無法回歸真如本性,所以僅僅這些根我們若沒好好用心,人生就會容易墮落。

所以佛法,不要輕視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任何一個動作、任何一個器官、任何一個根的作用,所以我們要常常觀身。常常記得,我們一個人的身體,色相形態、動作、感受,而我們的趣向,這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沒有離開這些根接觸到塵,入我們的內心的境界,表達出去所造作的一切。這些名詞、這些根機、我們的感受,都在這當中;日常的生活我們常常每一個時間都有這樣的感觸,也是這些感觸使我們有善惡業力,就是在這個當中。請大家用心去思考、去體會,這些名詞與我們現實生活的境界,若用心了,佛法就能貼近,就能夠貼近佛法了。這些生活我們都沒有去用心,這樣佛法還是離我們很遠,所以要請大家用心。

所以,「眼能見色」,它才八百功德而已。記得前面幾天一直說,雖然每天都在說眼,雖然它才只是八百功德,卻也是讓我們的心,因心眼所看的境界,動了周圍的身、意很多。所以這個眼,在我們凡夫叫做「眼界」,眼睛看多遠去,而我們這個眼界有多遠,所看的是能夠包容的呢?還是看不入眼的呢?是能夠接受呢?不能接受呢?你們想這是眼的功能呢?或不是眼的功能?到底是眼的功能還是心意的功能,是識的功能?就像這樣,你們可以去用心想。

眼是肉團眼,這東西有什麼作用啊?眼皮闔起來,什麼都沒有看到;眼皮睜開,會看到。明明眼睛看起來就好好的,「你為何這些字看得那麼清楚,看得那麼遠,看得那麼清、那麼明?而我看為何都濛濛的呢?為何什麼都看不到啊?」同樣是眼睛,同樣眼皮睜開,卻是我們的眼睛裡面到底哪裡出毛病了?哦,它出毛病。醫生來診斷,各種各類的毛病都有。有毛病,不論是這個名稱的毛病叫做「青光眼」,這個名稱的毛病叫做「白內障」,這是「黃斑部」病變……有夠多。這有很多種,光是眼睛裡面各類各形的病相就很多。所以它,眼睛的作用僅僅看在我們的範圍內看得到的,輸入我們的意識之中,而在意識之中就要看向來我們到底是什麼是我們的習慣呢?習慣、習氣。常常說,世間沒有什麼行可修,是修習氣,我們的見解、習氣,習氣也叫做見解。

各人的見解不同,表達出來的習氣就不同;見解不同、習氣不同,所做的事情的決定也就又不同。這就是人在與眼有關係,因為他看到東西,大家看到的都一樣,但是借這個眼睛看到,這當中的意識去分別。而我們過去,就只是在這種範圍,這種的無明作祟,引動我們累積著:這就是我要的,不可被別人占去,這應該是屬於我所有。這個人、我,你所見識的、你所看到、你所認識到的,已經培養了你的貪念,貪為己有,「這是我想要的,不是要給別人,為何別人占走了呢?」就開始想要如何取回來,不甘願、生氣等等。眼睛,這種看到的東西,或者是見解的功能,就是這樣這樣將我們誘引。若要說眼,「見識」、「見解」,名稱還很多,那個功能還很多,所以它有八百;沒有作用的很多,有功德的只是八百。

剛才我念的這些都是與法沒有作用,是凡夫所借用,沒有作用,借我們父母所生的肉眼。而我們年輕的時代眼睛很亮、功能很好,隨著年齡變老就一直衰退了,或者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的眼睛有生了毛病,各類各形的毛病都有,這都是說在凡夫之中,是名副其實的血肉,肉團眼。這是讓我們用在這輩子,這樣而已,它沒有去造功德,就是平時的見解,平時去造作、去造業,這叫做凡夫眼,一般的人的眼睛的功能利用。

我們真的眼是我們的心眼,心眼那就有天眼、有法眼,還有慧眼,還有佛眼,這才是真正入心的心眼。心眼有深、淺的分別;天眼,那就是意識比較清楚一點,能夠了解世俗平常人的習氣,能夠分析:「這個人的習氣就是這樣,不要計較啦!」這種天眼不會受人與人的看法有所障礙。天眼透視人的習氣,看得比較廣,清楚了,不要去受到各種類形造成煩惱來染我們的心,天眼。

慧眼呢?更加超然。人人本具佛性,一切道理完全分析起來到頭來是空,不用去計較什麼是有的、沒有的;有的、沒有的我們看清楚,原來分析開就是沒有。人與人之間互相在爭執,這個人與我有緣,這個人我愛,所以我要取得與他共住同行,或者是屬於我己有,所以會惹成了人間,人很多悲、歡、哀、樂。是要讓我們悲呢?要讓我們歡喜呢?要讓我們痛苦呢?要讓我們快樂?這都在一般凡夫的心眼。

而若是慧眼呢?「唉呀,人嘛……」,人其實感情再好,到頭來自然法則,也不見(往生)了。而談情是何物呢?我們要修行,修在要如何覺有情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入人群去。但是度眾生,沒有眾生可度,因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誰度誰?沒有眾生可度啊!只是,我們僅僅在現在這個因緣會合,他在苦,什麼事情解不開,我們有這個因緣,還是因緣去入人群,替需要的人解苦。而這些苦都是因緣會集,這些因緣若撥開了,什麼都沒有,還是空啊!不論情啊、愛啊,人啊、事啊、物啊,說了一大堆,用智慧來分析實在是什麼都沒有,「哎呀,沒事啦」。大家為了一件事情爭執不休,用有智慧的人的眼光來看,「哦,這樣聽來,這沒有什麼,分析來沒有什麼,這沒事啦!」這就是有智慧。所以慧眼,分析來什麼都沒有,所以叫做空。我們若以世間人來說,慧眼就是這樣。

佛眼呢?佛眼又更加超越一點,不是只有在人、物、事,也僅僅是在這個境界、範圍而已。佛陀是以天地萬物,不論是宇宙……等等,很多無法去計算。所以佛經常常用「塵沙」,無法計算的世界來分析。佛陀,因為他的心境所包容的已經是那種無法計算的世界,所以我們要很清楚。

「耳能聞聲」;耳朵能夠聞,能聞這個聲音,它聽的是什麼聲音呢?世間的雜音嗎?不是,已經將世間的雜音過濾過了,馬上從這些事情之中聽出它的道理。很多的雜音,經過他的耳聞,就像句句妙法;不論是說惡的惡言、惡語,或者是善言、善法,經過他的耳根一聞,那就是分析起來至高妙法。這都是成為佛法,覺悟的法;用覺悟的法來聽聞世間音是增長智慧。這就是耳,不論它的聲音,它不會受到環境障礙,只是遠與近而已。但是那個遠的聲音,這時候不論用科技來幫助我們聽,或者是用人的口相傳來聽,這時候小小的一顆放在耳朵裡,臺語我不懂,我聽(透過翻譯機),一顆小小顆放在耳邊,就會變成英語,變成世間各種、各類幾千種的語言。不同類的語言經過了翻譯,小小耳裡那顆語言翻譯機。現在更加厲害的就是在電腦裡,你寫中文,它自然幫你翻譯。你要翻譯英文嗎?或者是英文要來聽中文嗎?不論是文字,或者是文字要轉換成聲音,這全都很聽得到,全都能夠讓我們了解一切。耳根比起眼根,它清楚多了。

「鼻能嗅香」;鼻根呢?它就是能聞,它能出入呼吸,它的作用就是這樣而已。所以它的功德,雖然它只是能呼吸、能聞味道,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助我們的生命,一口氣不來,那就是命該休了。它讓我們身體能夠維持生命,但是生命它要去作用什麼?一個人的身體它要去作用什麼?生命長短,很有才華的人、能夠做事情的人,可惜命短,而無法去發揮功能。尤其是心眼偏差的人偏偏生命很長,在人間造成人禍,苦難、淒慘的很多。而那個始作俑人,那些人偏偏很健康,呼吸很順暢,但是無辜受災殃的,他們的呼吸,總是在環境等等就這樣損失了。這無法造作什麼的功能,只是在呼吸之間。

「舌能嘗味,『千二』」;舌它能夠試味道,但是最重要的它能夠說話。若能夠宣揚佛法,去傳法、說法,將聽來的法,他的感覺,心意感覺又再延續。所以舌有千二百功德。

「身能覺觸」;那身呢?也是功過參半。同樣,它能夠去救人,但是它也能夠害人;能殺人、能救人,這是這個身。若沒有法在身上,往往做出了不利人群、損害人間很多的事情,而若是好好利用身體、生命,它可以為人間作大福業,也能夠度盡一切的眾生。這就是身它有障礙,有這種這樣這樣的障礙,它若是沒有那些缺點,它向前看、向左右了解,能夠做的事情實在也很多,只是它自己的障礙很多,它的缺點很多。這就是身,身體有缺點,所以才八百功德。

那意呢?「意能知法」。意,因為它無形無體,只要眼、耳、舌歸納來的功能,意能分析。它沒有其他的形體,所以意什麼都沒有障礙,就是千二百功德。眼睛有眼睛的形態,身體有身體的形態,耳朵有耳朵、鼻子有鼻子,但是意什麼都沒有。但是它可以說法、可以聽法,可以起心意、勸人聽法等等,意是能夠成就一切。不過意若是用凡夫意,也是同樣造業很大。這就是我們人好好應用,應用得好那就是慢慢體會,去掉無明、回歸真如,這就不困難了。我們這些六根既然有那麼大的功能,它能造那麼大的煩惱,像很多對人類有障礙的煩惱,這都是造作無明而來。而它也有辦法,耳聞法,改變人生的看法;舌說法,它也能夠翻轉別人的觀念。

意呢?收納,收藏著那麼多世間種種,六根塵來的訊息,它可以去分析很多,可以將所有的善惡全都回收、歸納回來,成為它的「轉識成智」──將煩惱無明完全都掃除掉了,剩下為我們這真如,晶瑩透徹的真如。這就是意,這就是法,這就是妙法,妙意的法,這就是人生不可限量的功能的良能。所以它的功德,很多功德,造成的功德就是這個意念很重要,所以我們不能忽視。這些根、塵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大家要很細心,很細心去了解。前面的經文就說,

複習經文:「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亦見其中一切眾生,及業因緣、果報生處,悉見悉知。」

「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」。因為肉眼所看的東西很多,這肉眼所看的是這樣,但是肉眼化成為五眼。這個五眼,一直到法眼、慧眼、佛眼,都能夠分析在世間的一切,不只是平面的世間的一切,它還可以透徹。「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」。從下面看,透徹到地獄;從上面看,看到有頂天。這都有形的,所以能夠看;法眼、慧眼、佛眼全都看得到,能夠分析這些事情出來。所以我們這個「眼」,光是一個「眼」字,就能夠去了解很多事情。用著佛眼(父母所生清淨肉眼)來看,「亦見其中一切眾生」。再看到其中我們形形色色的眾生,人類的眾生、動物類的眾生、細小的眾生,很細、很微的眾生都看到。

記得在臺北慈院,我們的眼科醫師起來分享的時候,她分享一個個案,只是眼睫毛的那個毛囊,這樣拉起來,眼睫毛有一個囊胞,那個地方就能夠看到很多的細菌(眼科部沈姵妤副主任分享寄生眼睫毛毛囊中的蟎蟲)。細菌再看,哇,顯微鏡將它再放大起來,每一隻都有牠的頭、臉,都有八隻腳,有腳、有頭、有身體。這不是我們肉眼看得到,那是借重現在的儀器。很多都是,佛陀的慧眼、佛眼這樣看出來的。世間還未發明,佛陀已經看到了,看到世間在各種形類其中一切眾生。那也是眾生,很多啊!

所以說起來,覺,這個覺性,一切都歸納在覺性中。不只是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細微的生命體,再者「及業因緣」。這些眾生,微細到粗相這麼大的生物看得到以外,連他們的業力佛陀都能夠了解。我們是為何能夠來當人?當人的體態是這樣,是不是算最大?沒有哦,還有恐龍。這以前人家說的恐龍,很大。還有,還有象,大象是我們人的幾倍大;象、馬、牛牠們的體態又比我們更大。這種,各形各類的生物全都有牠各形生物的業因緣,全都有。細小小到什麼程度?其實經典也有一隻蝨子牠的故事,牠也是有牠的因緣。總而言之,這就是佛陀他用他的佛眼來看,世間實在是透徹,能夠看出了形態的東西,又能夠看出了業力的因緣。所以「果報生處」,你因為造這樣的因,造這樣的緣,將來你的果報在哪裡。不只是看現在,還看未來,所以這全都能夠清楚。這是前面的文。現在是偈文,因為前面的經文怕我們不清楚,接下來再說偈文。
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於大眾中,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;爾時世尊,欲重而宣說此義,而說偈言。

這段偈文,因為釋迦牟尼佛認為這很重要,雖然前面我們解說這麼的多,短短的文能夠用這麼多天來說,我也還仍覺得還未盡。雖然覺得還未盡,真的還有很多要說,這說不完。但是佛陀的智慧,長行文的這樣說完,「來,再叮嚀你們,前面說這些話,為你們再重說一遍。較短,清楚,讓你們知道。」所以,每段經典都有,都會再來一次,簡單偈文讓你容易記著,也容易傳誦。這是佛陀的智慧。所以每一段重要,要提醒我們要記得,所以說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於大眾中,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」;若復有人於大眾中,能以無所畏心,為眾演說此經,汝今諦聽,說其功德

所以,這是偈文。「若於大眾中,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」。你們要好好聽,若有人在大眾中,「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」。我們還記得嗎?〈法師功德品〉開頭就是一直要告訴我們,聽法。我們聽法,從法師他的讀誦、書寫、解說等等,希望我們人要好好去尊重,尊重如何讀、如何誦、如何寫、如何解說,是如何修行過來,希望大家要很用心珍惜。

〈法師功德品〉之前,勸大家聽經,這種隨喜功德。自己受持,勸人去聽經,我們也很歡喜;看他聽經之後有心得,我們也很歡喜等等,這種連貫起來,我們都要記得。從這品再連貫到之前那一品,我們都要連貫起來。「若於大眾中」;至於大眾中,不論是隨喜功德,勸、聽法的功德等等。或者是一直傳到「第五十人」再回過頭來的,還是法沒有偏差,這些人全都是大眾中,包含這些人在內。這些人就是「以無所畏心」,就是勇猛精進的人,一品一品,從〈壽量品〉開始,入本門一直下來,雖然這經都是在說,要如何說到能夠入我們的本性,要很耐心。就是這麼有耐心,沒有想什麼環境的障礙,他還是克服種種困難來聽經、來聞法、來了解法,這叫做「無畏心」。不怕大自然的風雨,不怕人的障礙。

前面有一次我聽到從香港來的慈濟菩薩,她說先生障礙她去聽法,用的方法就是人出來客廳,睡在沙發上,讓她不敢開門出去,但這樣她也有辦法出去,甚至外面有圍牆,她不敢開門,也是翻牆過去。也有這樣,這就是「無所畏心」。這樣聽了,到後來先生也被度了,「太太為何這麼堅定的心?」後來先生跟蹤,之後聽到,「大家為何都那麼靜在聽,我在外面聽聽看,也不錯呢!」所以再來就不會阻擋她了。

不會阻擋,甚至更後面看太太在改變,改到他不用說太太,太太很順先生的意,甚至做在先生的意之前,讓先生意想不到……。那時候,先生會告訴她:「妳時間不是要到了嗎?妳怎麼還沒有出門,還沒有要去聽經?」換先生提醒她了。有來向我分享,我說:「這樣因緣到了,現在再來妳就拜託先生陪妳去。時間若來不及了,『先生,你載我』。」她說:「哦,對哦,我現在就要拜託他載我。」

載了,「他若丟下我,直接回去不聽要怎麼辦?」我說:「丟下妳,一直到了妳拜託他,到了不用拜託,他會告訴妳:『來,我載妳去。』若這樣妳就說:『你稍等我一下,聽一、兩幾句,要回去再回去。』若用這樣,應該是可以。」相信現在應該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了,這就是度人無所畏、有耐心,夫妻之間不度要度誰?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,「以無所畏心」,這只要用心。

「說是法華經」。這樣聽到有辦法可說,能夠將這個法,我們不論什麼環境克服來聽,聽到心開意解,深信解相;心開意解了,我們自己若能夠說給人家聽。若是這樣,「汝聽其功德」。你就好好來聽,這個人先克服然後接受,接受之後精進,精進之後會說、能說,這個人那個過程的功德是多大?你要用心聽。所以,「若復有人於大眾中,能以無所畏心,為眾演說此經,汝今諦聽說其功德」。這接下去就是想要說那些功德。當然,我們要現在就要好好「而說偈言」這段,我們開始就要來想,想在這段;〈法師功德品〉的前品,前品的前品,再前品一直連貫下來,入本門,我們凡夫要與佛的本性如何來接觸?

凡夫心煩惱重重,要如何到達清淨無染,我們就是要將法,如清水往前一直不斷清洗過去。法譬如水,法水要開始在心中如湧泉,這樣湧出來的法水,將我們過去的煩惱一層一層洗掉。這就是要回憶,我們過去聽的經,其中那個「要」,最奧妙的那個法,要時時複習。這樣,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二 11月 06, 2018 11:09 am

[2018年11月5日上午5:20]農曆九月二十八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於大眾中,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眼能見色,八百功德;耳能聞聲,千二功德;鼻能嗅香,八百功德;舌能嘗味,千二功德;身能覺觸,八百功德;意能知法,千二功德。」

(1)「守好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:人生若離開這些根,沒有這樣的功能,我們的人生要如何過日子呢?有這些根的功能,我們人生到底在做的是增加煩惱、造業,或是利用這些「根、塵,識」來分析天下眾生,與法會合,來體會覺的境界?若有這樣,這些功能就有功德。

(2)「六根若在凡夫心,迷失自己,無法回歸真如本性,人生容易墮落」:若只是用凡夫心來用這個六根、塵去接觸,在平凡中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,忘掉且迷失了自己。生生世世都就無法回歸真如本性,僅僅這些根,我們若沒有好好用心,人生就會容易墮落。

(2)「常常觀身」:佛法,不要輕視在平時生活中任何一個動作、任何一個器官、任何一個根的作用,我們要常常觀身。常常要記得我們一個人的身體,我們的色相的形態、動作、感受,而我們的趣向,這在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這也沒有離開。我們這些根接觸到塵,入我們的內心的境界,表達出去所造作的一切,這些名詞、這些根機、我們的感受,這都在這當中。

(3)「思惟修,日常生活,貼近佛法」:常常每一個時間都有這樣的感觸,也是這些感觸來使我們有這「善、惡、業力」,在這個當中,請大家用心思考、體會。這些名詞與我們現實生活的境界,若有用心,佛法就會近了,就能夠貼近佛法。

(4)「眼能見色,八百功德」:雖然每天都在說眼,雖然才八百的功德,卻也是讓我們的心眼所看的境界,動了周圍的身、意很多。在我們凡夫叫做眼界,眼睛看多遠去,而我們這個眼界在多遠,所看的是能夠包容的還是看不入眼的?是能夠接受或不能接受呢?這你們想是眼的功能或不是眼的功能?到底是眼的功能還是心意的功能或是識的功能?就是要能夠去用心去想。

(5)「肉團眼」:這東西有什麼作用啊?眼皮閤起來什麼都沒有看不到,眼皮睜開就會看到。明明眼睛看起來就好好的,「你為何這些字看得那麼清楚、看得那麼遠、看得那麼清、那麼明?而我看為何都濛濛的呢?我為何什麼都看不到啊?」同樣眼睛,同樣眼皮睜開,卻是我們的眼睛裡面到底是哪裡出毛病了?

(6)「各類各形的病相」:眼睛出毛病,醫生來診斷,各種各類的毛病都有;不論這個的毛病叫做青光眼,叫做白內障,這是黃斑部,等等疾病名稱有夠多。光是在眼睛裡面,各類各形的病相就很多。

(7)「修行,修的是:好習慣、好習氣、好見解」:眼睛的作用只是僅僅看在我們的範圍之內看得到的,輸入在我們的意識之中,到底是什麼是我們的習慣呢?習慣、習氣。常常說,世間沒有什麼行好修,是習氣,我們的見解、習氣。習氣也叫做見解,各人的見解不同,表達出來的習氣就不同了;見解不同、習氣不同,所做的事情的決定也就又不同。

(8)「眼根所見,意識分別」:這就是人在與眼有關係,因為它看到東西是大家看到都一樣,但是藉這個眼睛看到,這當中的意識去分別,而我們過去,就只是只有在這種範圍,這種的無明作祟,引動我們累積著,「這就是要我愛喜歡的,不要被別人占去,這應該是屬於我所有」。

(9)「有功德的,才是八百」:這個人我,你所見識的,你所看到的、你所認識得的,你已經培養了你那個的貪念,貪為己有,「這是我想要的,不是要給別人的,為何被別人占據走了我的呢?」就開始想要如何取回來,不甘願、生氣等等。眼睛這種的看到的東西,或者是見解的功能,就是這樣、這樣將我們誘引。若要說眼,見識、見解,名稱還有很多,那個功能還有很多。所以眼根有「八百」,沒有作用的很多,有功德的才是八百。

(10)「平時造作、造業,叫做凡夫眼,若能與法相會,發揮功能,造功德」:剛才我念的這些都是與法沒有作用,是凡夫所借用,沒有作用,借我們的,我們父母所生的肉眼。而我們年輕的時代,眼睛很亮、功能很好,隨著年齡就一直衰退了,或者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的眼睛有生了毛病,各類各形的毛病都有。在凡夫之中,是名副其實的血肉,肉團眼,讓我們用在這輩子而已,它沒有去造功德,它就是平時的見解,平時去造作、去造業,這叫做凡夫眼,一般的人的眼睛的功能利用。

(11)「心眼:肉眼、慧眼、天眼、法眼、佛眼」:眼是我們的心眼,心眼就有「肉眼、慧眼、天眼、法眼、佛眼」,這才是真正入心的心眼。心眼有深、淺的分別。

(12)「天眼」:就是意識比較清楚一點,能夠了解世俗平常人的習氣,能夠分析這個人的習氣就是這樣,「不要計較了」,這種天眼不會受人與人的看法有所障礙。天眼,透視人的習氣,看得比較廣,清楚了,不要去受到各種類形造成煩惱來染我們的心。天眼。

(13)「慧眼」:更加超然。人人本具佛性,所有的一切道理完全分析起來到頭來是空,這不用去計較,什麼是有的、沒有的,有的、沒有的我們看清楚,原來分析開就是沒有。人與人的之間互相在爭執,這個人與我有緣,這個人我愛喜歡,所以我要取得與他共住同行,或者是屬於我己有。會惹成了人間,人很多悲歡哀樂,是要讓我們悲呢?要讓我們歡喜呢?要讓我們痛苦呢?要讓我們快樂?這都是在一般凡夫的心眼。

(14)「修在如何覺有情,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:若是慧眼,「唉呀,人嘛……」,人其實感情再好,到頭來自然法則也是不見了。談情是何物呢?我們要修行,修在如何覺有情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入人群去。但是度眾生,沒有眾生可度,因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什麼人誰度什麼人誰,沒有眾生可度啊。僅僅只是在現在這個因緣會合,他在受苦,有什麼事情解不開,我們有這個因緣去入人群,替需要的人解苦。這些苦都是因緣會集,這些因緣若撥開了,什麼都沒有,還是空啊!

(15)「是非紛爭,止於智者,用智慧來分析」:不論「情啊、愛啊、人啊、事啊、物啊」,講說了一大堆,用智慧來分析,實在是什麼都沒有,「哎呀,沒有事」,大家為了一件事情爭執不休」,有智慧的人的眼光來看,「這樣、這樣聽來,這沒有什麼;分析來,沒有什麼,這沒事。」這就是有智慧。所以慧眼,分析下來什麼都沒有,所以叫做空。我們若以世間人來講說,慧眼就是這樣。

(16)「佛眼,更加超越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:不是只有在人、物、事,也不是只有這個境界、範圍而已。佛陀是以天地、萬物,不論是宇宙等等,很多無法去計算。佛經常常用塵沙,無法計算的世界來分析。佛陀的心境所包容的是無法計算那種的世界。我們要很清楚。

(17)「耳能聞聲,千二功德,用覺悟的法,來聽聞世間音,是增長智慧」:耳朵能夠聞聲音,聽的是世間的雜音嗎?不是,已經將世間的雜音過濾了,在這些事情當之中,馬上聽出它的道理。很多的雜音,經過它他的耳聞,就像句句妙法;不論是講說惡的,惡言、惡語,或者是善言、善法,經過它耳根一聞,分析起來,是「至高妙法」,成為佛法,覺悟的法。用覺悟的法來聽聞世間音,是增長智慧。這就是耳;不論它的聲音,它不會受到環境障礙,只是遠與近而已。

(18)「不同語言,透過翻譯機設備」:那個遠的聲音,不論用科技來助我們聽,或者是用人口相傳來聽,這時候小小的翻譯機放在耳朵裡,有人雖然聽不懂臺語,透過以翻譯機協助翻譯為當地所需要語言,像是變成英語,變成各種、各類語言。世間幾千種的語言,不同類的經過翻譯。

(20)「電腦協助文字翻譯,變成英文等等」:現在更加厲害的,在電腦裡,你寫中文,它自然幫你翻譯。是要翻譯成英文嗎?或者是英文要來聽中文?不論是文字,或者是文字聽聲音,這全都很聽得到,全都能夠讓我們了解一切。耳根,比起眼根來,它清楚多了。

(21)「鼻能嗅香,八百功德」:鼻根就是能聞,能出入呼吸,作用就是這樣而已,雖然只會呼吸、會聞味道,最大的功能是助我們的生命呼吸。一口氣不來,那就是命該休了!但是讓我們的身體能夠維持生命。

(22)「生命在呼吸間,重要在功能良能發揮,不是危害人間」:生命,一個人的身體,它要去作用什麼?生命有長短,很有才華的人、能夠做事情的人,可惜命短,也無法去發揮功能。尤其是心眼偏差的人,偏偏生命很長,在人間造成人禍,苦難、淒慘的很多。而那個始作俑者的那些人,偏偏很健康,呼吸很順暢,但是無辜者受災殃,他們的呼吸,總是在環境等等,就這樣損失了。這無法造作何種的功能,只是在呼吸之間。

(23)「舌能嘗味,千二功德」:舌能夠嚐鹹、淡試味道,但是最重要的,它能夠講說話。若也能夠宣揚佛法,傳法、說法,將聽來的法,心意感覺又再延續,所以舌有千二百功德。

(24)「身能覺觸,八百功德」:身,也是功過參半。同樣它能夠去救人,但是也能夠害人;能殺人、能救人,這是這個身。若無法沒有法在身上,往往做出了不利人群,損害人間很多的事情;,而若是好好利用身體、生命,它可以為人間造大福業,它也能夠度盡一切的眾生。

(25)「身有障礙」:身有這種這樣、這樣的障礙,若是沒有那些缺點,向前看、向左右了解,能夠做的事情實在也很多,只是它自己的障礙很多、它的缺點很多。這就是身體有缺點,所以才八百功德。

(26)「意能知法,千二功德,『意』是能夠成就一切」:意,因為無形無體,只要「眼、耳、舌」歸納來的功能,意會分析。沒有其他的形體,所以意什麼都沒有障礙,就是千二百。眼睛有眼睛的形態,身體有身體的形態,耳朵有耳朵、鼻子有鼻子的形態,但是意什麼都沒有。但是它可以說法、可以聽法,可以起心意、勸人聽法等等,意是能夠成就一切。

(27)「若用凡夫『意』,同樣造業很大」:不過,若是用凡夫「意」,也是同樣造業很大。這就是我們人,啊,好好應用,應用得好,就是慢慢體會,去掉無明,回歸真如,這就不困難了。我們這些六根,既然有那麼大的功能,它會造那麼大的煩惱,像很多對人類有障礙的煩惱,這都是造作無明而來。而它也有辦法,這耳聞法,改變人生的看法;舌說法,它也能夠翻轉別人的觀念。

(28)「轉識成智,存純為晶瑩透徹的真如」:意收納、收藏了那麼多世間種種,從「六根、塵」來的訊息,可以去分析很多,可以將所有的善、惡全都回收、歸納回來,成為它的「轉識成智」。將完全的煩惱無明完全都掃除掉了,存純為我們的真如,晶瑩透徹的真如。

(29)「根、塵在生活中,細心了解『妙意的法』」:這就是意,這就是法;這就是妙法,妙意的法。這就是人生,不可限量的功能、良能。它的功德,很多造成的功德,就是這個意念很重要。我們不能忽視,這些根、塵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大家要很細心,很細心去了解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亦見其中一切眾生,及業因緣、果報生處,悉見悉知。】

(1)「肉眼,慧眼,天眼,法眼,佛眼,透徹『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』」:肉眼所看的東西很多,肉眼化成為五眼,一直到「慧眼,天眼,法眼,佛眼」,這都能夠分析在世間的一切;不只是平面的世間的一切,還可以透徹,「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」。

(2)「世間有形,透過五眼,全都能看得到」:往下面看,透徹到地獄;往上面看,看到有頂天。這都有形的,所以能夠看。「法眼、慧眼、佛眼」,全都看得到,能夠分析這些事情出來,所以我們這個眼,光是一個眼字,能夠去了解很多的事情。

(3)「用佛眼,亦見其中一切眾生」:用著佛眼來看,再看到其中,我們形形色色的眾生,人類的眾生、動物類的眾生、微小細小的眾生,很小、很細的眾生都看到。

(4)「眼科部沈姵妤副主任分享,寄生眼睫毛毛囊中的璊蟲」:曾臺北慈院眼科分享時,只是在眼睫毛的膿毛囊這樣拉起來,有一個那個膿包囊孢,能夠看到很多在毛囊中的蟎蟲。顯微鏡再放大起來,每隻都有牠的頭、臉,都有八隻腳,有腳、有頭、有身體。這不是我們肉眼看得到,那是借重藉重現在的儀器。

(5)「佛陀的慧眼,一切歸納在覺性中,佛觀一缽水,八萬四千蟲」:佛眼這樣看出來的。世間還未發明,佛陀已經看到了,看到世間在各種形類其中一切眾生。那也是眾生,很多啊。覺,這個覺性,一切歸納在覺性中。不只是看到這些形形色色、細微的生命體。

(6)「及業因緣」:這些眾生微細到了粗相這麼大的生物,看得到以外,連牠們的業力,佛陀都能夠了解。我們是為何能夠來當人,當人的體態是這樣,是不是算最大,沒有啊,還有恐龍,這以前人家說的恐龍,很大。還有,還有大象是我們人的幾倍大,象、馬、牛牠們的體態又比我們還大。

(7)「舉例:釋迦摩尼前世為菩薩救虱子,虱子轉世為長老回報恩德」:這種各形各的生物,全都有牠各形生物的業因緣,全都有。細小小到什麼程度?其實經典也有一隻蝨子牠的故事,牠也是有牠的因緣。

(8)「果報生處」:這就是佛陀用他的佛眼來看,世間實在是透徹,能夠看出形態的東西,又能夠看出業力的因緣。因為作造這樣的因,造這樣的緣,將來你的果報在哪裡。不只是看現在,還看未來。這全都能夠清楚。

4. 經文簡釋: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】:爾時世尊,欲重而宣此義,而說偈言。

(1)「因為重要,長行文後,再以偈言,重說一遍」:因為釋迦牟尼佛認為這是很重要,雖然前面我們解說這麼的多,短短的文能夠用這麼多天來說,我還仍覺得還未盡。雖然還覺得還未盡,真的還有很多要說,這說不完。但是佛陀的智慧,長行文的這樣說完,「來,再叮嚀你們,前面說這些話,為你們再重說一遍。較短,清楚,讓你們知道」。每段經典都有,都有再來一次,簡單偈文讓你容易記得,也容易傳誦,這是佛陀的智慧。每一段重要,要提醒我們要記得。

5. 【若於大眾中,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】:若復有人於大眾中,能以無所畏心,為眾演說此經,汝今諦聽,說其功德。

(1)「聽法,希望大家很用心珍惜」:這是偈文。你們要好好聽,若有人在大眾中,「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」。我們還記得嗎?〈法師功德品〉開頭就是一直要告訴我們:我們聽法,從將法師的讀誦、書寫、解說……等等,希望我們人要好好去尊重,尊重如何讀、如何誦、如何寫、如何解說,是如何修行過來,希望大家要很用心珍惜。

(2)「勸人聽經,隨喜功德」:〈法師功德品〉之前,勸大家聽經,這種隨喜功德。勸人聽,自己受持;勸人聽,看人去聽經,我們也很歡喜;看他聽經之後有心得,我們也很歡喜等等,這種連貫起來,我們都要記得。從這品再連貫在之前那一品,這我們要連貫起來。

(3)「若於大眾中」:至於大眾中,不論是隨喜功德,勸、聽法的功德等等。或者是一直傳到「第五十人」再回過頭來的,還是法沒有偏差,這些人全都是大眾中,包含這些人在內。

(4)「以無所畏心」:就是勇猛精進的人,一品一品,〈壽量品〉這樣一直開始;〈從地涌出品〉入本門一直下來,雖然這經都是要如何說到能夠入我們的本性,要很耐心。就是這麼有耐心,沒有想什麼環境的障礙,還是克服種種困難來聽經、來聞法、來了解法,這叫做「無畏心」。不怕大自然的風雨,不怕人的障礙。

(5)「舉例,香港慈濟師姊的薰法香,如何以愛轉礙」:
前面有一次我聽到從香港來的慈濟菩薩,她說先生要障礙她去聽法,用的方法就是人出來客廳,睡在沙發上,讓她不敢開門出去,這樣她也有辦法,有辦法這樣出去。甚至外面有圍牆,她不敢開牆門,也是翻牆過去。也有這樣,這就是「無所畏心」。這樣聽了,到後來先生也被度了,「太太為何這麼堅定的心?」後來跟蹤了。之後聽到大家,「大家為何都那麼靜在聽,我在外面聽聽看,也不錯呢!」所以再來就不會阻擋她了。

不會阻擋,慎甚至更後面看太太在改變,改到他不用說太太,太太很順先生的意,甚至做在先生的意之前。那時候,先生會告訴她:「妳時間不是到了?妳這樣還沒有出門去,還沒有要去聽經?」先生提醒她了。有來分享給我聽,我說:「這樣因緣到了,現在再來妳就拜託先生陪你妳去。時間若來不及了,『先生,你載我』。」她說:「哦,對哦,我現在就要拜託他載我。」

載了,「他若丟下我,他直接就回去不要聽要怎麼辦?」我說:「丟下妳,一直到了妳拜託他,到了不用拜託,他會告訴妳:『來,我載妳去。』若這樣妳就說:『你稍等我一下,聽一、兩幾句,要回去再回去。』若用這樣,應該是可以。」相信現在應該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了,這就是度人無所畏、有耐心,夫妻之間不度要度誰?這就是我們的現在的人,「以無所畏心」,這只要用心。

(6)「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」:這樣聽到有辦法可說,能夠將這個法,我們不論什麼環境克服來聽,聽到心開意解,深信解相;心開意解了,我們若自己也能夠說給人家聽。若是這樣,「汝聽其功德」。你就好好來聽,這個人先克服,然後接受之後精進,精進之後會說、能說,這個人那個過程的功德是多大?你要用心聽。

(7)「為眾演說此經,汝今諦聽說其功德」:這接下去就是想要說那些功德。我們要現在就要好好「而說偈言」。

6. 「用心聞法,不斷複習,回憶法髓」:我們開始就要來想,在這段〈法師功德品〉的前品,前品的前品,再前品一直連貫下來,入本門,我們凡夫要與佛的本性如何來接觸?

7. 「法譬如水,能洗垢穢,能洗眾生諸煩惱垢」:凡夫心煩惱重重,要如何到達了清淨無染,這我們就要將法不斷清水往前一直清洗過去。法譬如水,請大家法水要開始在心中如湧泉,湧出我們的法水,將我們過去的煩惱一層一層洗掉。這就是要回憶;我們聽過去的經,其中那個「要」,最奧妙那個法。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
8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每聽聞到六根,自己就是會聯想到《三十七助道品》裡的四念處,「身念處,觀身不淨;受念處,觀受是苦;心念處,觀心無常;法念處,觀法無我。」。修行,修的是:好習慣、好習氣、好見解。

修行要時時關照自己的「根塵識」,長養慈悲心及智慧,常感受當心寧靜時,進而多少也能觀察到周遭人們的「根塵識」觸境後而生的反應,起心動念等變化。

如複習經文的「見其中一切眾生,及業因緣、果報生處,悉見悉知」,感恩上人舉例的釋迦摩尼前世為菩薩救虱子,虱子轉世為長老回報恩德,總是腦海中能馬上回憶起這段因緣果報的故事。「用心聞法,不斷複習,回憶法髓」。

修行是要學佛度眾生,增長自己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