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11月 09, 2018 7:59 pm

2018110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精進菩薩大心,不懼種種難行,攝善勤修善法,
利樂精進不懈;精勤勸化眾生,念念趣求道法,
持經若讀若誦,若解說若書寫,六根各具功德。

用心啊!日日都請大家要真誠用心。學佛本來就是要用很細膩、專心,如何能夠將凡夫雜念心合為一,一心好好向著我們的真如本性去找、探討。真如本性它的專精、清淨無染,那就是佛的本覺。是簡單,是很不簡單;簡單、不簡單那就要看我們的心。心,心猴意馬,到處亂闖,這樣,連自己的心長得怎麼樣都不知道。就像前面所說過了,眼,到底我們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眼睛?卻是眼睛都在看世間,人與人之間事事形相,是好、是不好?歡喜、不歡喜?都是眼睛在看。但是眼睛只是一個肉團眼,奇妙的就是它有功能,這個功能到底長成什麼樣呢?用現代的話說「視神經」。而視神經是什麼樣的形態?很微妙物,微細、微細。

眼科如何告訴我們,我們就是無法記得這個視神經。而這個視神經只是與肉團眼配合起來,緣外面,外面的塵境是不是有進來我們的心意之中呢?其實就空無一物,卻是我們凡夫從眼根、塵境,將它引進來在我們的腦海中起心動念。唉呀,苦,就是苦在這裡。這個意識到底是長怎樣?這種意識它傳進來,到底放在哪裡?而意識是長怎樣?真的無法去找。無法找,放下了,因為一切皆空啊!用這樣來解釋,大家對耳根應該也清楚了。不過佛陀要我們眾生好好去找,找出了你這個眼識、心意在哪裡;你若沒有找出了源頭來,我們還是放下,這樣是卸責任嗎?放下了,那就是卸責任,「我看開了,我放下了」。你看開、你放下,責任呢?表示你的責任就是放棄了。什麼樣的責任?輕重我們有沒有分?這就是做人的原則。

回過頭來還要告訴他做人,做人就要承擔,擔起責任來,這就是負責。人與人之間總是彼此關懷,想:要為人群做什麼事情?決定要做了,就要負擔到底,這才是真正佛陀要我們去了解的事情,要我們去入人群,如何去看人、事、物,同時透徹理。事理要透徹,當然就是要到意境,意境就又在後面後面了,那個「意識」,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前面的「眼識」。讀經本來就是要精進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每天我若是說:「經者……」大家的內心就已經喊出了:「道也,路也。」這麼簡單,都喊得出來、背得進去,但是道呢?如何開呢?道要如何開?路要如何鋪?

我聽昨晚同時有四個地方在報告(常住集眾,分享非洲、緬甸、加拿大、大陸出團見聞),這幾天之中,從精舍,不論是清修士、出家眾、在家菩薩,慈濟事行在人間。四項事情,我聽,我就很感動啊!旁聽,了解四個地方境界不同的國家。在大陸廈門開佛教論壇(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大陸福建省莆田市舉行),就能夠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,好像眼睛透視在那個地方。多少的長老上臺去?他們如何說話?而靜思精舍的弟子在那個地方,表達時是什麼形態?好像他們邊在說,我邊看到。雖然事隔這麼多天了,聽到這個聲音,就能夠覺得那個形態好像我自己親眼在那裡看到一樣。這就是要用心。

因為這些人我認識的,那個景象用假設也能知道。還有加拿大,有兩位也是到加拿大去(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),清修士也一起,還有同仁。去那個地方,場面多大、多廣,要如何走?要去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場面?急急忙忙又要到哪一個地方去?面對著又是什麼樣的場面?這好像都看到了。慈濟人在加拿大一個一個的聯絡處、道場,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?如何精進?這都很清楚。是精進、是懈怠?道場是如何在運用?差不多猜測得到。這去看一次了,應該回來再報告,可能能知道大部分。這就是有在場、沒有在場,用什麼眼去看。

還有,緬甸,去付出,去發豆種。是啊,昨晚我們的菩薩,清修士,陪著這麼多在家菩薩,浩浩蕩蕩從臺灣、從馬來西亞到緬甸,會合緬甸慈濟菩薩,共同會合起來。這些菩薩他們如何去投入、去面對?如何去發放?用什麼樣的態度?要來領的人,從鄉村來,他們得到一包一包的豆種。雖然對我們臺灣來說,這一包豆種才多少錢,但是他們如獲珍寶。又能夠知道,幾公斤的豆子,能夠撒幾畝、多廣的田園,幾公斤能夠收穫幾千公斤。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,「一生無量」?你給他十幾公斤,一、二十公斤的豆種,只要風調雨順,比較勤快一點去用功耕作,自然收成能夠很好,一比幾,多少產量出來。這就是對他們的幫助,他們能夠不用擔心下一季的稻種要從哪來。

這就是時間在人間如何去互動,也是常常在告訴大家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每一天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這樣三間之中,要把握時間,應用空間,好好關懷人間,這就是我們的責任,這就是叫做責任。我們要精進、用心,希望大家要精進。「精進菩薩大心,不懼種種難行,攝善勤修善法,利樂精進不懈」。看看,難道不就是這樣呢?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,我們要發這分菩薩心,永遠不退轉,不論你遇到什麼樣重大的責任,多麼大的辛苦,我們都不可畏懼。所以不懼種種,再難行我們都能行。

那麼我們修行只有一個目標──「攝善」。世間苦難偏多,這麼多苦難,要怎麼辦?我們要發心,自己要好好充實自己,要如何救?要勤修,要如何來決定我們的心?心力,「心」也是代名詞,「力」也是代名詞,但是要用心;用心也是無形,就要看大家是不是有下這分的決定、志向,難行能行,撥開種種的困難。

所以我們為了攝善,攝善法界,所有的善法都要將它攝受來。不只是自己好好修善法,我們還得要勸人修,要不然這次緬甸,若沒有這麼多人,你一個人兩隻手能夠抱幾包豆種給人家呢?那就是要人多,人多會合起來,自然那個行動,人又再感動人,連當地的人都懂得要來出力,要來當志工。這種救人、被救的打成一片,大家來出力,大家來做事,同時用簡單的法,他們拳拳服膺。這個法就是他們慧命的資源,這豈不就是要用善法呢?而這個善法我們要殷勤。

聽到非洲慈濟人也是一樣,他們得一善法拳拳服膺。他們再辛苦、再困難,都不願意做一個被救的人,他們要救人,而且救得很徹底。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感恩有這些比我更加窮困的人,需要人幫助的人,就是因為有這些,我才有這個環境;大家很歡喜,好的人在一起,我才能扛著這包米,很快樂、很歡喜。搖搖擺擺,要讓我救的人不用動身,我走到他身旁,我蹲下來、跪下來,將這大包的米拿到你的面前。這豈不是真誠、恭敬、尊重的愛?在非洲看到了,他們每個月都是這樣呢!

看,做好事,放眼天下看,我們傳出去的法他們受用了;受用來就是法髓,精髓,換新血輪比舊的血更好。自己再造的,只要有這個髓給他們,再造人生,他們再造人生。困難,環境同樣那麼困難,但是他們的心完全打開了。道糧,就是法,一點點的法給他們,他們就像在做麵包一樣,一點點的酵母,他們就能夠發展很多。這種打開心門、展開大心,他們有辦法去做救人的人,富中之貧或者是貧中之富呢?聽清楚,過去是「貧中之貧」,現在已經是「貧中之富」了,富有愛心,這就是「攝善勤修善法」過來的。人人開心、歡喜,就是「利樂精進不懈」,有進無退,一點點都沒有懈怠。

所以,「精勤勸化眾生,念念趣求道法」。難得人生,我們已經得到這樣的佛法了,雖然僅僅一個眼根,我們可以去延伸很多對人間、空間;克服空間的遙遠,看見人間的苦難,我們把握時間。就像稻種、豆種,你若沒有把握時間及時送到根本就沒有用,這叫做搶時間,用空間發揮愛的力量,這就是精勤。不只是我們自己去做,還勸化其他的人。我們這麼多慈濟人會合,這樣去能夠將當地有力的人感動,讓他們出力來幫忙扛、來幫忙搬,這就是力量。而這個力量就是我們平時回歸回來,就是要好好心無雜念,這心念一致,我們的人間看法,我們要有一個方向。趣向就是方向,我們心沒有雜向,沒有其他的方向,就是這個方向,眼睛就是看前面,「念念趣求道法」。

道啊!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這就是我們在開道,帶人走。這條路、這條道,我們要開很辛苦,不出力,路開不了。所以我們要持經,若沒有經,沒有這條路;沒有這條路就沒有這個道,因為沒有道就沒有路。而道是從我們持經,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,是一個道理。所以,人生的精準方向就是道理,我們要面向著精準的方向去趣求。方向就是要向前精進,叫做趣求我們的方向、目標;念念就是要求這條道,要學這個法。這條道、這個法就是要從持經。

「持經若讀若誦」;而持經,到底如何叫做持經?你要讀、你要誦。讀誦之後要了解,了解就是要去說。所以要再讓很多人聽得到、懂道理,入這個門,開這個道,走這樣的路。所以「若解說若書寫」,一方面要寫。我若沒有寫,這些字不會出來,我就要一字一字寫。要不然我這樣說,你們聽了就過,我若寫下來,大家看可以抄下來,師父這麼說。而我是從持經來的心得,過去是如何對《法華經》,心心念念《法華經》這條道路,所以要持經。「持經若讀若誦,若解說若書寫」,邊說,要經常說。就像我們每天晚上常住都有在安排分享,聽啊,是什麼事情?有定日子來分享不同的活動,這就是叫做上課。不論是人間事,或者是討論經典,或者是「如是我聞」,希望大家要聽經要懂得解,能夠拿出來大家討論,這樣我們才能夠訓練出了出去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夠與人分享。如是我做,如是我聞、如是我做,這面對了,我們要知道我做什麼事情,我們的環境是這樣,就能夠很踏實說,心沒有虛就是真實,這就是我們要有受持。

所以,「六根各具功德」。我們現在才在眼根。眼根,我們能夠得到很多看法不同;因為看法不同,方向就不同,而我們現在同一個方向。就像這次,大陸培訓菩薩有七百多位,七百四十多位的菩薩專程來臺灣,就是受證。他們受證之前要先認識慈濟,認識了慈濟,他們就是聽,聽了之後再進來。入門來看,有聽、有看,親身去體會,感動了,引入心來,決心見習、培訓;一路來他們深信,深信慈濟這條路是他們的人生方向。所以很遠哦!大陸很大,光是一趟路要來到臺灣,有的人光是坐車、轉搭飛機要用兩天多的時間。這實在是很不容易、很辛苦,卻是他們不畏懼道路遙遠。

尤其是發心的人,他們願意付出、願意學習。記得在雲南,他們要與人活動,就要去到幾百公里遠,去與人會合,去做慈濟的協力活動,去訓練,去了解慈濟是要如何付出。我們這裡人少,就要去與人會合。是如何在活動?如何做?上課要坐七個鐘頭的火車,要在車上過夜才有辦法去上課。慈濟人在大陸追求這個法,慈濟宗門如何入人群?如何展開我們的心去愛,擁抱天下蒼生?這一次大陸菩薩那樣的精進,這就是持經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他們從這條路走進來,從「路」走進來「道」,從「道」走入「門」來,就是「經」,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。若這樣,我們應用我們的六根。六根有八百功德、千二百功德,各個的功能不同,各個都有它的功用,要去用到。我們要做好事,六根總用,互相配合,這是六根的功德。

*阿育王,秤量功德。

功德有重、有輕,「阿育王秤量功德」。阿育王,有一次他自己這麼想:我能夠統領天下,大家都要來進貢,大家都要來見面,要來進貢。這樣在看的當中,陸地上面人人都是我領導的境域,只有一個地方為何都沒有看到來朝見?這個地方是哪裡?海龍王,海的這個境域怎麼都沒有來?」大臣就說:「大王啊!對龍王,您要有辦法以您的德來降伏他。陸地這些是因為您的德,您有功能來降伏這些人。但是海龍王,您的德與他的德,可能他認為他的德比您還高,所以他沒有來朝見。」

有一天阿育王他就說:「好,這樣我知道。」他就開始他發揮他的功能,去看多少的苦難人。「不論他什麼苦,你們告訴我,我到處去看,了解之後,什麼苦我都要為他解決,什麼困難我都要幫助他,要彌補他到他生活可以輕鬆過日子。我決心要這樣做,說到做到。」用一段時間在那裡這樣做。有一天,他就說:「好,這樣去海邊,用一個天平。」就是秤子。在那個地方,來,阿育王的像、海龍王的像,都將它們雕成;人有人像,龍王有龍王的像,他就將它放在那個天平,秤子上面。哦,阿育王這一邊已經有比較重了,龍王像這邊比較浮(指秤子一邊往上)了。

這當中,海中來了一位年輕人,向阿育王頂禮,他說:「我已經服了。原來大王的心量是這麼的開闊,對於人民是這麼的有愛,過去我以為我做的,我的福比您大,原來您所做的一切的福比我重、比我大,所以我服您啦!」所以不論陸地、海、龍宮都來朝貢,來獻寶等等,這就是說功德。還未做之前,在秤子的上面來秤,我們比人家輕很多,秤子會比較浮;做了以後,那個秤子的一邊會比較重,掉下來,所以功德可以秤量斤兩,可以去秤重,那就是在天平上。我們不是說做,而功德長得怎樣?沒有長得怎樣,你自己造的福到底輕重長得怎樣?在別人的心目中自有輕重,人人的心中都有一支秤子。這將這個故事來比較給大家聽。

所以,《法華經》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是如何能夠有功德?是為何分八百、千二呢?這是我們現在再接下去,要更大的用功。光是一個眼就要說這麼多天,其實有說完嗎?還沒有,這實在是……。凡夫眼是這樣,還有慧眼,還有法眼,還有天眼,還有佛眼,很多眼我們都要好好去探討。好,前面的文。今天可能都只是念經文而已,前面這些話是讓大家做參考,今天的經文可能就是文字這樣念過去。前面的經文,

複習經文:「並諸餘山林、大海江河水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處,其中諸眾生,一切皆悉見。雖未得天眼,肉眼力如是。」

這前面解釋過,大家也清楚。再接下去的,大家多用心。經文很多,這要一一解釋到最後,再兩年、三年都解不完,光是這些經文。因為各種各類有各型的聲音,各類的聲音都有它各類的境界,這無法用那麼長的時間,大家用心讀誦,所以要讀、要誦。

經文: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。」

「復次,常精進!」這是今天開始的經文。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」。眼功德,前面告一段落了,下面就是耳朵要聽,要聽世間、空間所有情與無情一切的聲。我們現在在這裡,你聽我的聲音,我又在聽鳥的聲音;忽然間牠在那裡叫,這什麼時間跑出這個聲音來?是心意觸動到,所以牠的聲音,這叫做鳥音。這有幾隻大概就知道,不是一隻小鳥。這我們看不到,無法看到,但是我們的意根將它分析出來了,不是一隻,有三、五、六隻在那個地方。牠們在對話,只是我們不熟悉,不了解牠們的語言。牠們也很親切,一個家族在那個地方對話。這就是耳根要聽的聲音。

經文簡釋:
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」;妙蓮華,細分說法滴滴如甘露。滋潤慧命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。

所以,「復次,常精進!」,佛陀就是這樣再叫常精進菩薩。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大家有心要修行的人,不論是男、女四眾,大家要好好用心。「受持此經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」,不論是讀、是誦,或者是解說,或者是書寫,能夠「得千二百耳功德」,就是要專心持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。是這個經文之中,這樣細細去將它分析,好好這樣一項一項來將它解釋出來。這種「細分說法,滴滴如甘露」,詳細來分析它,到底什麼叫做眼根?眼根得八百功德,現在的耳根是得千二百功德,到底是為什麼呢?

我們在經典中能夠「細分說法」,一項一項為你們分析,之後將這個法如甘露一樣,「滴滴如甘露」;有接收進去的內心,這就是像甘露一樣。因為我們的心中本無法,就像這樣一滴一滴滴進去你的內心。就像〈藥草喻品〉一樣,不論你是一棵大樹的種子,你落入土地,若沒有水來滋潤,就算有土地、有陽光,這棵大樹的種子也無法發芽,哪有辦法成為大樹呢?或者是小草,同樣大地上面不能缺水,一沒有水,草都乾掉了,就死掉了。所以法就好比水,「法譬如水」,在生命如甘露一樣,我們要珍惜這個法。

所以,法能夠「滋潤慧命,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總在目前」,總在我們的眼前。其實大家出去如何做,四個國家,你們出去了;回來了,昨晚在彙報,就是這樣簡單蜻蜓點水,只是這樣一彈水。其實他們是出去幾天呢?所見聞、所感受的,他們應該就要分出時間來分享,因為要感恩回饋啊!在這個大道場的裡面,平時是受這樣的培養,在這樣的環境,看這麼多人、事、物;常住提供給我們去見聞、看世面,回來應該要好好與大家分享。這也是叫做「回向」;知道有受,不懂得付出就不對。

在幾分鐘內,一個人五分鐘,你們跑幾天啊?五分鐘能說什麼?總而言之,真真正正我們吸收來,就要懂得再分享出去,這叫做「感恩、回向」,希望大家要將這樣的法互相講說。這也是法,這叫做世間法;你親身去感受到,你哪能夠回來沒有說呢?就像派出去做事情,回來不回報一樣,這就不對了。總而言之,「滋潤慧命,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」。我們要回來告訴人家,這種開解,你走過的路,在這個源頭,這個道的重點;經出發,開這個門,走上這條路,回來應該要「諸法歷歷」,讓大家更加了解。是我能知道;哦,聽你們四、五分鐘,我就知道那個場面是如何,那個感受是如何。大家哪有辦法?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該吸收,吸收;該付出回饋,要回饋,這叫做回向,叫回饋,要回向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」;即五種法師,能持如是法,如法師範修持,以法為師,持說如儀,得六千功德。

若能夠這樣,再「若解說、若書寫」,筆記下來,這就是我們生命中走過的路,這樣要得就有辦法。現在與大家分享,未來延續下去,讓人家知道這條路,我們慈濟宗門走過去了。我們開這個門有走往那裡、走往那裡,所有的人看得到、能了解,所以這就是真正在修行。修行要如何培養法師?法師人才要從哪來?那就是「即五種法師」。「能持如是法,如法師範修持」。就像法師要做典範,我了解之後我受持,我好好用法,聽聞佛法之後我將我的身體力行做給你們看,就是這樣,這就是典範。所以「如法師範修持」,我們既然要做一個真正模範,一個典範,這樣來受持。「以法為師」。因為我們有修過這個法,所以「以法為師,持說如儀」,我們身體力行出來,所以「得六千功德」。

「六千功德」,是前面眼、鼻、身這三項都是八百功德,所以三八二四;後面三項(耳、舌、意)各有千二百,所以全部合起來有六千的功德。一個人,六根互用起來有六千功德。所以六千的功德在我們的身體,我們要如何去發揮呢?發揮到真實有功德。各位,真的要用心。因為這樣,我們

經文:「以是清淨耳,聞三千大千世界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。」

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,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,亦如前解。
云其中者,指大千界。

我們要全部很了解,了解到每一項的音聲我們都要清楚。所以清淨的耳根去聽器世間的聲音,「以是清淨之耳,聞器世間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」;一切情與無情,不論你桌子碰到桌子也有聲,你碗碰到筷也有聲等等。我們能夠分別出這是碗、筷的聲音,而這是桌子與桌子碰到的聲音,我們都能夠分得出來。這無情的東西我們分得出,何況鳥叫的聲音?牠有情,我們人有情,動物全有情,所以這些聲音我們都能夠很清楚。所以情與無情,有情的人、無情的東西的聲音全都清楚,這就是耳根可以接觸到那個境界就很大了。所以,

經文:「象聲、馬聲、牛聲、車聲、啼哭聲、愁歎聲、螺聲、鼓聲、鐘聲、鈴聲、笑聲、語聲,
男聲、女聲、童子聲、童女聲、法聲、非法聲、苦聲、樂聲、凡夫聲、聖人聲、喜聲、不喜聲,
天聲、龍聲、夜叉聲、乾闥婆聲、阿修羅聲、迦樓羅聲、緊那羅聲、摩侯羅伽聲、火聲、水聲、風聲,地獄聲、畜生聲、餓鬼聲、比丘聲、比丘尼聲、聲聞聲、辟支佛聲、菩薩聲、佛聲——以要言之。」

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了佛陀他的佛耳。聽起來,其實我們的凡夫肉團耳也是這樣聽,分別出了這樣的聲音,所以耳根的用途很大了。

*如經句偈文所列,循道合理,曰法聲。無道可行,無義可說,曰非法聲。

「如經句偈文所列,循道合理」,這叫做「法聲」。「無道可行,無義可說」,叫做「非法聲」。各位,真的這些若要好好去分析,其實都是在三界內,眾生界內就沒有離開這些聲音。這些聲音,耳根,還有其他法聲、非法聲的作用。所以大家要好好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11月 09, 2018 8:00 pm

[2018年11月9日上午5:20]農曆十月初二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。以是清淨耳,聞三千大千世界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。象聲、馬聲、牛聲、車聲、啼哭聲、愁歎聲、螺聲、鼓聲、鐘聲、鈴聲、笑聲、語聲,男聲、女聲、童子聲、童女聲、法聲、非法聲、苦聲、樂聲、凡夫聲、聖人聲、喜聲、不喜聲,天聲、龍聲、夜叉聲、乾闥婆聲、阿修羅聲、迦樓羅聲、緊那羅聲、摩侯羅伽聲、火聲、水聲、風聲,地獄聲、畜生聲、餓鬼聲、比丘聲、比丘尼聲、聲聞聲、辟支佛聲、菩薩聲、佛聲,以要言之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精進菩薩大心,不懼種種難行,攝善勤修善法,利樂精進不懈;精勤勸化眾生,念念趣求道法。持經若讀若誦,若解說若書寫,六根各具功德。」

(1)「真誠用心,專心,細心縝密,探討真如本性」:日日都請大家要真誠用心,學佛本來就是要用很細膩、專心,如何能夠將凡夫雜念心將它合為一,一心好好向著真如本性去找、探討。真如本性的專精、清淨無染,就是佛的本覺。是很簡單,是很不簡單。「簡單、不簡顛」,就看我們的心,心若是心猴意馬,到處亂闖,連自己的心長成什麼樣子都不知道。

(2)「肉團眼,視神經,微妙功能」:眼,到底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眼睛呢?卻是眼睛都在看世間、人與人之間,事事形相,是好、是不好?歡喜、不歡喜?都是眼睛在看。但是眼睛只是一個肉團眼,但奇妙的就是它有功能,這個功能到底長成什麼樣子?用現代的話說「視神經」,是什麼樣的形態?很微妙物、微細。

(3)「根塵識,緣境而起心動念」:視神經只是以肉團眼配合起來,緣外面的塵境是不是有沒有進來我們的心意之中?其實空無一物,卻是凡夫從眼根、塵境,將它引進來在我們的腦海中起心動念,苦,就是苦在這裡。這個意識到底是長成什麼樣子?這種意識去傳它進來,到底放在哪裡?意識是長成什麼樣子?真正是無法去找;沒有辦法找,放下了,因為一切皆空!

(4)「找出眼識心意,為使命負責任,做人的原則」:用這樣來解釋,大家對耳根應該是清楚,不過佛陀要我們眾生好好去找出了你這個眼識、心意在哪裡?你如果沒有找出了源頭來,我們還是放下,是卸責任嗎?放下了,那就是卸責任,「我看開了,我放下了」,你看開、你放下,責任呢?表示你的責任就是放棄了。什麼樣的責任?輕重我們有沒有分?這就是做人的原則。

(5)「做人就要承擔,擔起責任,入人群,事理透徹」:回過頭來還要再說做人,就是要承擔,擔起責任來,這就是負責。人與人之間總是彼此關懷,想,要為人群做什麼事情,決定要做了,就要負擔到底,這才是真正佛陀要我們去了解事情,要我們去「入人群」,如何去看人、事、物,同時透徹理。

(6)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:事理要透徹,就是要到意境,意境就又在後面後面了。我們不能忘記前面的眼識,讀經本來就是要精進,每天我若是說「經者」,大家的內心就已經喊出「道也;路也。」這麼簡單,都喊得出來、背得進去,但是道要如何開?路要如何鋪?

(7)「事理會合,心得分享」:昨晚同時有四個地方在報告,這幾天從精舍,不論是清修士、出家眾、在家菩薩,慈濟事行在人間,四項事情我聽我就很感動,旁聽、了解四個地方境界不同的國家。

(8)「大陸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」:從在大陸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大陸福建莆田市舉行,就能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?好像眼睛透視在那個地方,多少的長老上臺去,他們如何說話?精舍的弟子是在那個地方表達是什麼形態?好像他們邊在說,我邊看到。雖然事隔這麼多天,聽到這個聲音,就能覺得那個形態就像我自己親眼在那裡看到一樣,這就是要用心。

(8)「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」:因為這些人我認識,那個景象用假設也能知道。還有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「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」,由兩位常住師父前往並以英文發表,同行有清修士,同仁;場面是多麼大、多麼闊,要如何走?要去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場面?急急忙忙又要到哪個地方去?面對著又是什麼樣的場面?這好像都看到了。

(9)「用心聆聽,同步感受在遠方道場的精進」:慈濟人在加拿大一個一個的聯絡處、道場,他們到底什麼樣的環境?如何精進?這都很清楚。是精進、是懈怠?道場是如何用?差不多猜測得到。這去看一次,應該回來若再報告,可能能知道大部分,這就是有在場、沒有在場,用什麼眼去看。

(10)「緬甸水災後,慈濟前往發放豆種」:慈濟人去緬甸付出,去發豆種。昨天我們的菩薩清修士分享,陪著這麼多在家菩薩,浩浩蕩蕩從臺灣、從馬來西亞到緬甸,會合緬甸的菩薩,如何去投入、去面對?如何發放?什麼樣的態度?要來領的人,從鄉村來,他們得到一包一包的豆種。

(11)「豆種,一生無量」:雖然對我們在臺灣來說,這一包稻種才多少錢?但是對他們「如獲珍寶」;又再能夠知道幾公斤的豆子,它能夠撒了幾畝、多廣的田園?幾公斤能夠收穫幾千公斤?就是常常在說的「一生無量」。你給他十幾公斤,二十公斤的豆種,只要風調雨順,比較勤快一點,去用功,自然他能夠收成很好;就有多少的產量出來,這就是對他們的幫助,能夠不用擔心下一季的稻種要從哪裡來。

(12)「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好好關懷人間,這叫做責任,精進用心」:這就是時間在人間如何去互動,也是常常在告訴大家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每天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這樣三間之中,要把握時間,應用空間,好好關懷人間,這就是我們的責任,這就是叫做「責任」。我們要很精進用心,希望大家要精進。

(13)「精進菩薩大心,不懼種種難行」: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,要發這分的菩薩心,永遠不退轉。不論你遇到什麼樣重大的責任,多麼大的辛苦,都不可畏懼,不懼種種,再難行,我們都能行。

(14)「攝善勤修善法,利樂精進不懈」:我們修行只有一個目標,攝善。世間苦難偏多,這麼多苦難,要怎麼辦呢?我們要發心,自己要好好充實自己,要如何救?要勤修,要如何來決定我們的心,「心力」,心也是代名詞,力也是代名詞,但是要用心,用心也是無形。就看大家是不是有下這分的決定、志向,難行能行,撥開種種的困難。

(15)「攝善法界」:所有的善法,都將它攝受。不只是自己好好修善法,還要勸人修,要不然這回緬甸,若沒有這麼多人,你一個人兩隻手,你能夠搬幾包的稻種給人家呢?那就是人多,人多會合起來,自然那個行動,人又再感動人,連當地的人他們都懂得要來出力,要來做志工。這種救人、被救的打成了一片,大家來出力做事。同時用簡單的法,拳拳服膺,這個法就是他們慧命的資源,這豈不就是要用善,這個善法我們要殷勤。

(16)「非洲關懷行,得一善法,拳拳服膺」:聽到非洲也是一樣,他們得一善法拳拳服膺。他們再辛苦、再困難,都不願意做一個被救的人。他們要救人,而且救得很徹底,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感恩有這些比我更加窮困的人,需要人幫助的人,就是因為有這些,我才有這個環境,跟這些大家很歡喜、好的人一起,我才扛著這包米,很快樂、很歡喜。搖搖擺擺,要讓我救的人不用動身,我走到達了,我蹲下,蹲下來、跪下來,將這大包的米拿到你的面前,這豈不就是真誠、恭敬、尊重的愛。在非洲看到了,他們是每個月都是這樣。

(17)「受用來的法,就是法髓」:看,做好事,放眼看天下,我們傳出去的法,他們受用了,受用來的就是法髓,精髓,換新血輪比舊的血更好。自己再造的,只要有這個髓給他們,再造人生,他再造人生。環境同樣那麼困難,但是他們的心完全打開,道糧就是法,一點點的法給他們,他們就像在做麵包一樣,一點的酵母,他們就能夠發展很多。

(18)「打開心門、展開大心,利樂精進不懈」:他們有辦法去做救人的人,「富中之貧」或者是「貧中之富」呢?聽清楚,過去是貧中之貧,現在已經是貧中之富了,富有愛心,這就是「攝善勤修善法」過來的。人人開心、歡喜,「利樂精進不懈」,有進無退,一點點都沒有懈怠。

(19)「精勤勸化眾生」:難得人生,我們已經得到這樣的佛法,雖然僅僅一個眼根,我們可以去延伸很多我們對人間、空間,克服空間的遙遠,看見人間的苦難。我們把握時間,就像稻種、豆種,你若沒有很把握時間,及時送達到,根本就沒有用,這叫做搶時間,用空間發揮愛的力量,這就是精勤。

(20)「念念趣求道法」:不只是我們自己去做,勸化其他的人,我們這麼多的慈濟人會合這樣去,能夠將他們當地有力的人感動,出力來幫忙扛、來幫忙搬,這就是力量,就是我們平時回歸回來,好好的心無雜念,這個心念一致,我們的人間、看法,我們要好好有一個方向,趣向就是方向,心沒有雜,沒有向其他的方向,眼睛就是向前看。

(21)「持經,開道,鋪路,趣求道法」: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這就是我們在開道,帶人走。我們這條路、這條道,我們要開是很辛苦,不出力,路開不了。我們要持經,若沒有經,沒有這條路,就沒有這個道,就沒有路,而道是從我們持經。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,是一個道理,所以人生的精準方向就是道理,要面向著精準的方向去趣求,方向就是要向前精進,叫做趣求。

(22)「持經,若讀,若誦」:我們的方向、目標,念念就是要求這條道,要學這個法;這條道、這個法就是要從持經。到底如何叫做持經?你要讀、你要誦。讀誦之後,你要了解,了解就是要去說,要再讓很多人聽得到,懂道理,入這個門,開這個道,走這樣的路。

(23)「若解說,若書寫」:一方面要寫,我若不寫,這些字不會出來,我就要一字一字寫。要不然我這樣說,你們聽了就過,我若寫下來,大家看可以抄下來,「師父這麼說」。而我是從持經來的心得,這過去是如何對《法華經》,心心念念的《法華經》這條道路,所以要持經,「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」,一邊說,要經常說。

(24)「與人分享,『如是我做,如是我聞』」:就像我們每天晚上常住師父都有在安排分享,聽是什麼事情?雖然是有當天不同的活動,這就是叫做上課。不論是人間事或者是討論經典,或者是如是我聞,希望大家要聽經、要懂得解,能夠拿出來大家討論,這樣我們才能夠訓練,出去任何一個國家,都能夠與人分享「如是我做,如是我聞」、如是我做。這面對了,我們要知道「我們做什麼事情?我們的環境是這樣」,就能夠很踏實地說,心沒有虛就是真實,這就是我們要有受持。

(25)「深信慈濟路,是人生方向」:我們現在才是在眼根,我們能夠可以很多的看法不同;因為看法不同,我們的方向就不同,而我們現在同一個方向。像這次從中國大陸培訓回來受證的菩薩有七百多位,專程回來臺灣,他們要受證之前,要先認識慈濟。他們就是聽來,聽了以後再進來;入門來看,有聽、有看,親身去體會,感動了引入心來,決心見習、培訓。一路來了,他們深信慈濟的這條路,是他們的人生方向。

(26)「求法若渴,飛越千里,不畏懼道路遙遠」:中國大陸很大,光是一趟路要來到臺灣,有的人光是坐車、換飛機,要用兩天多的時間。這實在是很不容易,很辛苦,卻是他們不畏懼道路遙遠。尤其是發心的人,他們願意付出、願意學習。

(27)「中國大陸的慈濟菩薩家人們那樣的精進,這就是『持經』」:記得在雲南,他們要與人活動,就要去到幾百公里,去與人會合,去做慈濟的協力活動,去訓練、去了解,慈濟是要如何付出?我們這裡人少,我們就要去與人會合。是如何在活動?如何做?要上課,要坐七個鐘頭的火車,要在車上過夜,才有辦法去上課。這慈濟人在中國大陸追求這個法,慈濟宗門如何入人群?如何展開我們的心去愛,擁抱天下蒼生?這是這一次中國大陸菩薩那樣的精進,這就是「持經」。

(28)「六根各具功德,要做好事,六根總用」:經者道也,道者路也。他們從這條路走進來,從「路」走進來「道」,從「道」走入「門」來,就是「經」,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。若這樣,我們應用我們的六根,六根有八百功德、千二百功德的,各個的功能不同,各個都有它的用功,要去用到。我們要做好事,六根總用,互相配合,這是六根的功德。

3. 故事:阿育王,秤量功德。

(1)「功德有重、有輕」:阿育王有一次他自己這麼想,「我能夠統領天下,大家都要來進貢,大家都要來見面,要來進貢。這樣在看的當中,陸地上面人人都是我領導的境域,只有一個地方怎麼都沒有看到來朝見?這地方是哪裡?海龍王。海的這個境域,怎麼都沒有來?」

(2)「以德服人」:大臣就說,「大王啊,龍王,您就要有辦法以您的德來降伏它,陸地這些是因為您的德,您有功能來降伏這些人。但是海龍王,您的德與他的德,可能他認為他的德比您較高,所以他沒有來朝見」。

(3)「培養德行,救助苦難人」:一天,這個阿育王他就說:「好,這樣我知道。」他就開始了,他發揮他的功能。去看,多少的苦難人?不論他什麼苦,「你們告訴我,我到處去看,了解了以後,什麼苦我都要為他解決,什麼困難我都要幫助他,要彌補他到了他生活可以輕鬆過日子,我決心要這樣做,說到做到。」用一段時間在那裡這樣做。

(4)「緣苦眾生,心包太虛,功德無量」:而有一天,阿育王就說:「好,去海邊,用一個天平秤。來,阿育王的像、海龍王的像,都將它們雕成,人有人像,龍王有龍王的像,他就將它放在那個天平,秤,放在上面。已經阿育王這一邊已經有較重了,龍王有較上升了。」

(5)「臣服海龍王」:這個中間,海中來一位年輕人,向阿育王頂禮,他說:「我已經服了。原來大王的心量是這麼的開闊,對於人民是這麼的有愛,過去我以為我做的,我的福比您大,原來您所做的一切的福比我重,比我大,所以我服您啦!」所以不論陸地、海、龍宮都來朝,朝貢,來獻寶等等,這就是講功德。

(6)「人人心中,都有一隻秤,自造福田 自得福緣」:還未做之前,在秤的上面來秤量,我們比人輕很多,磅秤會比較上升;做了以後,那個秤會較重沉下來,所以功德可以秤量斤兩,可以去秤重,那就是在天平上。我們不是說做,功德長什麼樣子?沒有長什麼樣子,你自己造的福,到底輕重長什麼樣子?在別人的心目中自有輕重,人人的心中,都有一隻秤。這將這個故事來比較給大家聽。

(7)「用心探討體會『五眼』」:《法華經》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如何能夠有功德?是為什麼八百?千二?要再較大的用功。光是一個眼就要講這麼多天,其實有講完了嗎?還沒有,凡夫眼是這樣,還有慧眼、還有法眼、還有天眼、還有佛眼,很多眼我們都要好好去探討。

4. ★複習經文:【並諸餘山林、大海江河水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處,其中諸眾生,一切皆悉見。雖未得天眼,肉眼力如是。】

(1)「用心讀誦」:接下來經文部分,大家多用心,經文很多,這要一一解釋到最後,再兩年、三年都解不完,光是這些經文,因為各種各類有各型的聲音,各類的聲音都有它各類的境界。無法用那麼長的時間,大家用心讀誦,所以要讀、要誦。

5. ★經文簡釋:【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】:妙蓮華,細分說法滴滴如甘露。滋潤慧命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。

(1)「耳根,要聽世間、空間所有情與無情一切的聲」:眼功德,前面告一段落了,下面就是耳朵要聽,要聽世間、空間所有情與無情一切的聲。我們現在在這裡,你聽我的聲音,我又在聽鳥的聲音;忽然間牠在那裡叫,這什麼時間跑出這個聲音來,是心意觸動到,所以牠的聲音,這叫做鳥音。這有幾隻大概就知道,不是一隻小鳥,我們看不到,無法看到,但是我們的意根分析出來了,不是一隻,三、五、六隻,在那個地方。牠們好似在對話,是我們不熟悉,不了解牠們的語言;牠們也是很親切,一個家眷在那個地方在對話。這就是耳根想要聽的聲音。

(2)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「復次」,常精進菩薩!佛陀就是這樣再叫常精進菩薩。大家有心要修行的人,不論是男、女四眾,大家要好好用心。

(3)「專心持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」:不論是讀、是誦,或者是解說,或者是書寫,能夠「得千二百耳功德」,就是要專心持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。這部經文之中,細細去將它分析,好好這樣一項一項來將它解釋出來。

(4)「妙蓮華,細分說法,滴滴如甘露」:詳細來分析它,到底什麼叫做眼根?眼根得八百功德,現在的耳根是得千二百功德,到底是為什麼呢?我們在經典中能夠「細分說法」,一項一項為你們分析,之後將這個法如甘露一樣,「滴滴如甘露」;有接收進去的內心,這就是像甘露一樣。因為我們的心中本無「法」,就像這樣一滴一滴滴進去你的內心。

(5)「〈藥草喻品〉,法譬如水,在生命如甘露,珍惜法」:就像〈藥草喻品〉一樣,不論你是一棵大樹的種子,落入土地,若沒有水來滋潤,有土地、有陽光,這棵大樹的種子也無法發芽,哪有辦法成為大樹呢?或者是小草,同樣大地上面不能缺水;一沒有水草都乾掉了,就枯死掉了。法就像水,「法譬如水」,在生命如甘露一樣,我們要珍惜這個法。

(6)「感恩回饋」:法能夠「滋潤慧命,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」:我們的眼前。其實大家出去如何做,四個國家,你們出去了;回來,昨晚在彙報,簡單就是這樣蜻蜓點水,只是這樣一潭水,其實他們是出去幾天呢?所見聞、所感受的,他們應該就要分時間,因為要感恩回饋。

(7)「不論是參加海外賑災、發放、論壇等等,用心心得分享,叫做感恩回向」:在大道場的裡面,平時是受這樣的培養,受這樣的環境,看這麼多的人、事、物;常住提供給我們去見聞,看世面,回來應該要好好與大家分享,這也是叫做回向。懂得受,不會付出,就不對。在幾分鐘內,一個人約分享五分鐘,你們去幾天?五分鐘你們說什麼?總而言之,真真正正我們吸收進來就要懂得再分享出去,這叫做感恩回向。

(8)「世間法」:希望大家要用這樣的法,互相講說,這也是法,這叫做世間法;你親身去感受到,你哪能夠回來沒有說呢?就像派出去做事情,回來不要彙報一樣,這就不對了。

(9)「滋潤慧命,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」:我們要回來與人家說,這種開解你走過的路,在這個源頭,這個道的重點;經出發,開這個門,走上這條路,回來要應該「諸法歷歷」,讓大家更加了解。是我能知道:哦,聽你們四、五分鐘,我就知道那個場面是如何,那個感受是如何。大家哪有辦法?大家要很用心,該吸收,吸收;該付出、回饋,要回饋,這叫做回向,叫回饋,要回向。

6. 【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】:即五種法師,能持如是法,如法師範修持,以法為師,持說如儀,得六千功德。

(1)「即五種法師」:筆記下來,這就是我們生命中走過的路。就有辦法,現在與大家分享,未來延續下去,讓人家知道這條路。我們慈濟宗門走過去,我們開這個門有走往那裡、走往那裡,所有的人也有看到,能了解。這就是真正修行,要如何培養法師,法師人才要從何來?就是需要「五種法師」。

(2)「能持如是法,如法師範修持」:就像法師要做典範,我了解之後我受持,好好用法聽聞佛法之後,將我的身體力行做給你們看,這樣就是典範。

(3)「以法為師,持說如儀」:我們既然就是要做一個真正模範,一個典範這樣來受持,「以法為師」,因為有修過這個法。

(4)「得六千功德」:我們身體力行出來,「六千功德」是前面,「眼、鼻、身」這三項都是八百功德,所以三八二四;後面三項有千二百,全部合起來有六千的功德。一個人,六根互用起來有六千功德。六千的功德在我們的身體,要如何去發揮呢?發揮到真實有功德。各位,真的要用心。

7. 【以是清淨耳,聞三千大千世界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】: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,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,亦如前解。云其中者,指大千界。

(1)「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,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」:我們要很了解到每一項音聲,我們都要清楚。所以清淨的耳根去聽器世間的聲音,「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」,不論你桌子碰到桌子也有聲,你碗碰到筷也有聲等等。我們能夠分別出這是碗、筷的聲,這是桌子與桌子碰到的聲,我們都能夠分得出來,這無情的東西,我們分得出。何況鳥叫的聲音,牠有情,我們人有情,動物總有情,這些聲音我們都能夠很清楚。

(2)「云其中者,指大千界」:情與無情,有情的人、無情的東西的聲音全都清楚,這就是耳根可以接觸到那個境界就很大了。

8. 經文:【象聲、馬聲、牛聲、車聲、啼哭聲、愁歎聲、螺聲、鼓聲、鐘聲、鈴聲、笑聲、語聲,男聲、女聲、童子聲、童女聲、法聲、非法聲、苦聲、樂聲、凡夫聲、聖人聲、喜聲、不喜聲,天聲、龍聲、夜叉聲、乾闥婆聲、阿修羅聲、迦樓羅聲、緊那羅聲、摩侯羅伽聲、火聲、水聲、風聲,地獄聲、畜生聲、餓鬼聲、比丘聲、比丘尼聲、聲聞聲、辟支佛聲、菩薩聲、佛聲,以要言之。】:如經句偈文所列,循道合理,曰法聲。無道可行,無義可說,曰非法聲。

(1)「如經句偈文所列,循道合理,叫做法聲」: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了佛陀他的佛耳。聽起來,其實我們的凡夫肉團耳也是這樣聽,分別出了這樣的聲音,所以耳根的用途很大,這叫做「法聲」。

(2)「無道可行,無義可說,曰非法聲」:真的這些若要好好去分析,其實都是在三界內,眾生界內,就是沒有離開這些聲音。這些聲音,耳根,還有其他法聲、非法聲的作用。所以大家要好好時時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*
9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五眼,肉眼、天眼,法眼,慧眼,佛眼。腦海總會聯想到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的經文【觀世音淨聖,於苦惱死厄,能為作依怙,具一切功德,慈眼視眾生】。開示到耳根時,同樣浮起這段經文【妙音觀世音,梵音海潮音,勝彼世間音,是故須常念,念念勿生疑】。

上人常教導我們,「要當人間菩薩,就要聽眾生音、觀天下事」,訓練眼根要具備五眼,因為為不忍眾生受苦難,要有悲憫心。訓練耳根是要懂得聽出眾生的所需,看得到眾生所需要幫助的。

總是每當聽聞上人開示到有關耳根,聲音等等道理時,心中就會無比的法喜、欣喜,「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,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」,要很了解到每一項音聲,我們都要清楚。像是上人常說「走路要輕,怕地會痛」,這是何等慈悲的情懷,是何等仁愛的心胸。自己平常會注意腳步聲,也很喜歡觀察每個人的腳步聲,進而還能分辨用耳根猜出這是誰的腳步聲。

經過這幾天的開示,漸漸能體會過去上人開示教導過的如何「用眼睛聽,用耳朵看」,以前不是很能體會貫通,聞法後,漸漸稍微了解些,要多訓練學習心念都在苦難眾生的身上,要起慈悲心,柔和善順,才能用心觀察自己的「六根」對到「塵、識」後,有沒有清淨,六根具足功德,慈濟人時時行在菩薩道,用心學習「用眼睛聽,用耳朵看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1/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