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10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精進菩薩大心,不懼種種難行,攝善勤修善法,
利樂精進不懈;精勤勸化眾生,念念趣求道法,
持經若讀若誦,若解說若書寫,六根各具功德。
用心啊!日日都請大家要真誠用心。學佛本來就是要用很細膩、專心,如何能夠將凡夫雜念心合為一,一心好好向著我們的真如本性去找、探討。真如本性它的專精、清淨無染,那就是佛的本覺。是簡單,是很不簡單;簡單、不簡單那就要看我們的心。心,心猴意馬,到處亂闖,這樣,連自己的心長得怎麼樣都不知道。就像前面所說過了,眼,到底我們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眼睛?卻是眼睛都在看世間,人與人之間事事形相,是好、是不好?歡喜、不歡喜?都是眼睛在看。但是眼睛只是一個肉團眼,奇妙的就是它有功能,這個功能到底長成什麼樣呢?用現代的話說「視神經」。而視神經是什麼樣的形態?很微妙物,微細、微細。
眼科如何告訴我們,我們就是無法記得這個視神經。而這個視神經只是與肉團眼配合起來,緣外面,外面的塵境是不是有進來我們的心意之中呢?其實就空無一物,卻是我們凡夫從眼根、塵境,將它引進來在我們的腦海中起心動念。唉呀,苦,就是苦在這裡。這個意識到底是長怎樣?這種意識它傳進來,到底放在哪裡?而意識是長怎樣?真的無法去找。無法找,放下了,因為一切皆空啊!用這樣來解釋,大家對耳根應該也清楚了。不過佛陀要我們眾生好好去找,找出了你這個眼識、心意在哪裡;你若沒有找出了源頭來,我們還是放下,這樣是卸責任嗎?放下了,那就是卸責任,「我看開了,我放下了」。你看開、你放下,責任呢?表示你的責任就是放棄了。什麼樣的責任?輕重我們有沒有分?這就是做人的原則。
回過頭來還要告訴他做人,做人就要承擔,擔起責任來,這就是負責。人與人之間總是彼此關懷,想:要為人群做什麼事情?決定要做了,就要負擔到底,這才是真正佛陀要我們去了解的事情,要我們去入人群,如何去看人、事、物,同時透徹理。事理要透徹,當然就是要到意境,意境就又在後面後面了,那個「意識」,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前面的「眼識」。讀經本來就是要精進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每天我若是說:「經者……」大家的內心就已經喊出了:「道也,路也。」這麼簡單,都喊得出來、背得進去,但是道呢?如何開呢?道要如何開?路要如何鋪?
我聽昨晚同時有四個地方在報告(常住集眾,分享非洲、緬甸、加拿大、大陸出團見聞),這幾天之中,從精舍,不論是清修士、出家眾、在家菩薩,慈濟事行在人間。四項事情,我聽,我就很感動啊!旁聽,了解四個地方境界不同的國家。在大陸廈門開佛教論壇(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大陸福建省莆田市舉行),就能夠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,好像眼睛透視在那個地方。多少的長老上臺去?他們如何說話?而靜思精舍的弟子在那個地方,表達時是什麼形態?好像他們邊在說,我邊看到。雖然事隔這麼多天了,聽到這個聲音,就能夠覺得那個形態好像我自己親眼在那裡看到一樣。這就是要用心。
因為這些人我認識的,那個景象用假設也能知道。還有加拿大,有兩位也是到加拿大去(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),清修士也一起,還有同仁。去那個地方,場面多大、多廣,要如何走?要去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場面?急急忙忙又要到哪一個地方去?面對著又是什麼樣的場面?這好像都看到了。慈濟人在加拿大一個一個的聯絡處、道場,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?如何精進?這都很清楚。是精進、是懈怠?道場是如何在運用?差不多猜測得到。這去看一次了,應該回來再報告,可能能知道大部分。這就是有在場、沒有在場,用什麼眼去看。
還有,緬甸,去付出,去發豆種。是啊,昨晚我們的菩薩,清修士,陪著這麼多在家菩薩,浩浩蕩蕩從臺灣、從馬來西亞到緬甸,會合緬甸慈濟菩薩,共同會合起來。這些菩薩他們如何去投入、去面對?如何去發放?用什麼樣的態度?要來領的人,從鄉村來,他們得到一包一包的豆種。雖然對我們臺灣來說,這一包豆種才多少錢,但是他們如獲珍寶。又能夠知道,幾公斤的豆子,能夠撒幾畝、多廣的田園,幾公斤能夠收穫幾千公斤。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,「一生無量」?你給他十幾公斤,一、二十公斤的豆種,只要風調雨順,比較勤快一點去用功耕作,自然收成能夠很好,一比幾,多少產量出來。這就是對他們的幫助,他們能夠不用擔心下一季的稻種要從哪來。
這就是時間在人間如何去互動,也是常常在告訴大家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每一天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這樣三間之中,要把握時間,應用空間,好好關懷人間,這就是我們的責任,這就是叫做責任。我們要精進、用心,希望大家要精進。「精進菩薩大心,不懼種種難行,攝善勤修善法,利樂精進不懈」。看看,難道不就是這樣呢?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,我們要發這分菩薩心,永遠不退轉,不論你遇到什麼樣重大的責任,多麼大的辛苦,我們都不可畏懼。所以不懼種種,再難行我們都能行。
那麼我們修行只有一個目標──「攝善」。世間苦難偏多,這麼多苦難,要怎麼辦?我們要發心,自己要好好充實自己,要如何救?要勤修,要如何來決定我們的心?心力,「心」也是代名詞,「力」也是代名詞,但是要用心;用心也是無形,就要看大家是不是有下這分的決定、志向,難行能行,撥開種種的困難。
所以我們為了攝善,攝善法界,所有的善法都要將它攝受來。不只是自己好好修善法,我們還得要勸人修,要不然這次緬甸,若沒有這麼多人,你一個人兩隻手能夠抱幾包豆種給人家呢?那就是要人多,人多會合起來,自然那個行動,人又再感動人,連當地的人都懂得要來出力,要來當志工。這種救人、被救的打成一片,大家來出力,大家來做事,同時用簡單的法,他們拳拳服膺。這個法就是他們慧命的資源,這豈不就是要用善法呢?而這個善法我們要殷勤。
聽到非洲慈濟人也是一樣,他們得一善法拳拳服膺。他們再辛苦、再困難,都不願意做一個被救的人,他們要救人,而且救得很徹底。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感恩有這些比我更加窮困的人,需要人幫助的人,就是因為有這些,我才有這個環境;大家很歡喜,好的人在一起,我才能扛著這包米,很快樂、很歡喜。搖搖擺擺,要讓我救的人不用動身,我走到他身旁,我蹲下來、跪下來,將這大包的米拿到你的面前。這豈不是真誠、恭敬、尊重的愛?在非洲看到了,他們每個月都是這樣呢!
看,做好事,放眼天下看,我們傳出去的法他們受用了;受用來就是法髓,精髓,換新血輪比舊的血更好。自己再造的,只要有這個髓給他們,再造人生,他們再造人生。困難,環境同樣那麼困難,但是他們的心完全打開了。道糧,就是法,一點點的法給他們,他們就像在做麵包一樣,一點點的酵母,他們就能夠發展很多。這種打開心門、展開大心,他們有辦法去做救人的人,富中之貧或者是貧中之富呢?聽清楚,過去是「貧中之貧」,現在已經是「貧中之富」了,富有愛心,這就是「攝善勤修善法」過來的。人人開心、歡喜,就是「利樂精進不懈」,有進無退,一點點都沒有懈怠。
所以,「精勤勸化眾生,念念趣求道法」。難得人生,我們已經得到這樣的佛法了,雖然僅僅一個眼根,我們可以去延伸很多對人間、空間;克服空間的遙遠,看見人間的苦難,我們把握時間。就像稻種、豆種,你若沒有把握時間及時送到根本就沒有用,這叫做搶時間,用空間發揮愛的力量,這就是精勤。不只是我們自己去做,還勸化其他的人。我們這麼多慈濟人會合,這樣去能夠將當地有力的人感動,讓他們出力來幫忙扛、來幫忙搬,這就是力量。而這個力量就是我們平時回歸回來,就是要好好心無雜念,這心念一致,我們的人間看法,我們要有一個方向。趣向就是方向,我們心沒有雜向,沒有其他的方向,就是這個方向,眼睛就是看前面,「念念趣求道法」。
道啊!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這就是我們在開道,帶人走。這條路、這條道,我們要開很辛苦,不出力,路開不了。所以我們要持經,若沒有經,沒有這條路;沒有這條路就沒有這個道,因為沒有道就沒有路。而道是從我們持經,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,是一個道理。所以,人生的精準方向就是道理,我們要面向著精準的方向去趣求。方向就是要向前精進,叫做趣求我們的方向、目標;念念就是要求這條道,要學這個法。這條道、這個法就是要從持經。
「持經若讀若誦」;而持經,到底如何叫做持經?你要讀、你要誦。讀誦之後要了解,了解就是要去說。所以要再讓很多人聽得到、懂道理,入這個門,開這個道,走這樣的路。所以「若解說若書寫」,一方面要寫。我若沒有寫,這些字不會出來,我就要一字一字寫。要不然我這樣說,你們聽了就過,我若寫下來,大家看可以抄下來,師父這麼說。而我是從持經來的心得,過去是如何對《法華經》,心心念念《法華經》這條道路,所以要持經。「持經若讀若誦,若解說若書寫」,邊說,要經常說。就像我們每天晚上常住都有在安排分享,聽啊,是什麼事情?有定日子來分享不同的活動,這就是叫做上課。不論是人間事,或者是討論經典,或者是「如是我聞」,希望大家要聽經要懂得解,能夠拿出來大家討論,這樣我們才能夠訓練出了出去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夠與人分享。如是我做,如是我聞、如是我做,這面對了,我們要知道我做什麼事情,我們的環境是這樣,就能夠很踏實說,心沒有虛就是真實,這就是我們要有受持。
所以,「六根各具功德」。我們現在才在眼根。眼根,我們能夠得到很多看法不同;因為看法不同,方向就不同,而我們現在同一個方向。就像這次,大陸培訓菩薩有七百多位,七百四十多位的菩薩專程來臺灣,就是受證。他們受證之前要先認識慈濟,認識了慈濟,他們就是聽,聽了之後再進來。入門來看,有聽、有看,親身去體會,感動了,引入心來,決心見習、培訓;一路來他們深信,深信慈濟這條路是他們的人生方向。所以很遠哦!大陸很大,光是一趟路要來到臺灣,有的人光是坐車、轉搭飛機要用兩天多的時間。這實在是很不容易、很辛苦,卻是他們不畏懼道路遙遠。
尤其是發心的人,他們願意付出、願意學習。記得在雲南,他們要與人活動,就要去到幾百公里遠,去與人會合,去做慈濟的協力活動,去訓練,去了解慈濟是要如何付出。我們這裡人少,就要去與人會合。是如何在活動?如何做?上課要坐七個鐘頭的火車,要在車上過夜才有辦法去上課。慈濟人在大陸追求這個法,慈濟宗門如何入人群?如何展開我們的心去愛,擁抱天下蒼生?這一次大陸菩薩那樣的精進,這就是持經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他們從這條路走進來,從「路」走進來「道」,從「道」走入「門」來,就是「經」,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。若這樣,我們應用我們的六根。六根有八百功德、千二百功德,各個的功能不同,各個都有它的功用,要去用到。我們要做好事,六根總用,互相配合,這是六根的功德。
*阿育王,秤量功德。
功德有重、有輕,「阿育王秤量功德」。阿育王,有一次他自己這麼想:我能夠統領天下,大家都要來進貢,大家都要來見面,要來進貢。這樣在看的當中,陸地上面人人都是我領導的境域,只有一個地方為何都沒有看到來朝見?這個地方是哪裡?海龍王,海的這個境域怎麼都沒有來?」大臣就說:「大王啊!對龍王,您要有辦法以您的德來降伏他。陸地這些是因為您的德,您有功能來降伏這些人。但是海龍王,您的德與他的德,可能他認為他的德比您還高,所以他沒有來朝見。」
有一天阿育王他就說:「好,這樣我知道。」他就開始他發揮他的功能,去看多少的苦難人。「不論他什麼苦,你們告訴我,我到處去看,了解之後,什麼苦我都要為他解決,什麼困難我都要幫助他,要彌補他到他生活可以輕鬆過日子。我決心要這樣做,說到做到。」用一段時間在那裡這樣做。有一天,他就說:「好,這樣去海邊,用一個天平。」就是秤子。在那個地方,來,阿育王的像、海龍王的像,都將它們雕成;人有人像,龍王有龍王的像,他就將它放在那個天平,秤子上面。哦,阿育王這一邊已經有比較重了,龍王像這邊比較浮(指秤子一邊往上)了。
這當中,海中來了一位年輕人,向阿育王頂禮,他說:「我已經服了。原來大王的心量是這麼的開闊,對於人民是這麼的有愛,過去我以為我做的,我的福比您大,原來您所做的一切的福比我重、比我大,所以我服您啦!」所以不論陸地、海、龍宮都來朝貢,來獻寶等等,這就是說功德。還未做之前,在秤子的上面來秤,我們比人家輕很多,秤子會比較浮;做了以後,那個秤子的一邊會比較重,掉下來,所以功德可以秤量斤兩,可以去秤重,那就是在天平上。我們不是說做,而功德長得怎樣?沒有長得怎樣,你自己造的福到底輕重長得怎樣?在別人的心目中自有輕重,人人的心中都有一支秤子。這將這個故事來比較給大家聽。
所以,《法華經》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是如何能夠有功德?是為何分八百、千二呢?這是我們現在再接下去,要更大的用功。光是一個眼就要說這麼多天,其實有說完嗎?還沒有,這實在是……。凡夫眼是這樣,還有慧眼,還有法眼,還有天眼,還有佛眼,很多眼我們都要好好去探討。好,前面的文。今天可能都只是念經文而已,前面這些話是讓大家做參考,今天的經文可能就是文字這樣念過去。前面的經文,
複習經文:「並諸餘山林、大海江河水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處,其中諸眾生,一切皆悉見。雖未得天眼,肉眼力如是。」
這前面解釋過,大家也清楚。再接下去的,大家多用心。經文很多,這要一一解釋到最後,再兩年、三年都解不完,光是這些經文。因為各種各類有各型的聲音,各類的聲音都有它各類的境界,這無法用那麼長的時間,大家用心讀誦,所以要讀、要誦。
經文: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。」
「復次,常精進!」這是今天開始的經文。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」。眼功德,前面告一段落了,下面就是耳朵要聽,要聽世間、空間所有情與無情一切的聲。我們現在在這裡,你聽我的聲音,我又在聽鳥的聲音;忽然間牠在那裡叫,這什麼時間跑出這個聲音來?是心意觸動到,所以牠的聲音,這叫做鳥音。這有幾隻大概就知道,不是一隻小鳥。這我們看不到,無法看到,但是我們的意根將它分析出來了,不是一隻,有三、五、六隻在那個地方。牠們在對話,只是我們不熟悉,不了解牠們的語言。牠們也很親切,一個家族在那個地方對話。這就是耳根要聽的聲音。
經文簡釋:
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經,若讀、若誦」;妙蓮華,細分說法滴滴如甘露。滋潤慧命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。
所以,「復次,常精進!」,佛陀就是這樣再叫常精進菩薩。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大家有心要修行的人,不論是男、女四眾,大家要好好用心。「受持此經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」,不論是讀、是誦,或者是解說,或者是書寫,能夠「得千二百耳功德」,就是要專心持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。是這個經文之中,這樣細細去將它分析,好好這樣一項一項來將它解釋出來。這種「細分說法,滴滴如甘露」,詳細來分析它,到底什麼叫做眼根?眼根得八百功德,現在的耳根是得千二百功德,到底是為什麼呢?
我們在經典中能夠「細分說法」,一項一項為你們分析,之後將這個法如甘露一樣,「滴滴如甘露」;有接收進去的內心,這就是像甘露一樣。因為我們的心中本無法,就像這樣一滴一滴滴進去你的內心。就像〈藥草喻品〉一樣,不論你是一棵大樹的種子,你落入土地,若沒有水來滋潤,就算有土地、有陽光,這棵大樹的種子也無法發芽,哪有辦法成為大樹呢?或者是小草,同樣大地上面不能缺水,一沒有水,草都乾掉了,就死掉了。所以法就好比水,「法譬如水」,在生命如甘露一樣,我們要珍惜這個法。
所以,法能夠「滋潤慧命,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總在目前」,總在我們的眼前。其實大家出去如何做,四個國家,你們出去了;回來了,昨晚在彙報,就是這樣簡單蜻蜓點水,只是這樣一彈水。其實他們是出去幾天呢?所見聞、所感受的,他們應該就要分出時間來分享,因為要感恩回饋啊!在這個大道場的裡面,平時是受這樣的培養,在這樣的環境,看這麼多人、事、物;常住提供給我們去見聞、看世面,回來應該要好好與大家分享。這也是叫做「回向」;知道有受,不懂得付出就不對。
在幾分鐘內,一個人五分鐘,你們跑幾天啊?五分鐘能說什麼?總而言之,真真正正我們吸收來,就要懂得再分享出去,這叫做「感恩、回向」,希望大家要將這樣的法互相講說。這也是法,這叫做世間法;你親身去感受到,你哪能夠回來沒有說呢?就像派出去做事情,回來不回報一樣,這就不對了。總而言之,「滋潤慧命,持經開解,諸法歷歷,總在目前」。我們要回來告訴人家,這種開解,你走過的路,在這個源頭,這個道的重點;經出發,開這個門,走上這條路,回來應該要「諸法歷歷」,讓大家更加了解。是我能知道;哦,聽你們四、五分鐘,我就知道那個場面是如何,那個感受是如何。大家哪有辦法?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該吸收,吸收;該付出回饋,要回饋,這叫做回向,叫回饋,要回向。
經文簡釋:
「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耳功德」;即五種法師,能持如是法,如法師範修持,以法為師,持說如儀,得六千功德。
若能夠這樣,再「若解說、若書寫」,筆記下來,這就是我們生命中走過的路,這樣要得就有辦法。現在與大家分享,未來延續下去,讓人家知道這條路,我們慈濟宗門走過去了。我們開這個門有走往那裡、走往那裡,所有的人看得到、能了解,所以這就是真正在修行。修行要如何培養法師?法師人才要從哪來?那就是「即五種法師」。「能持如是法,如法師範修持」。就像法師要做典範,我了解之後我受持,我好好用法,聽聞佛法之後我將我的身體力行做給你們看,就是這樣,這就是典範。所以「如法師範修持」,我們既然要做一個真正模範,一個典範,這樣來受持。「以法為師」。因為我們有修過這個法,所以「以法為師,持說如儀」,我們身體力行出來,所以「得六千功德」。
「六千功德」,是前面眼、鼻、身這三項都是八百功德,所以三八二四;後面三項(耳、舌、意)各有千二百,所以全部合起來有六千的功德。一個人,六根互用起來有六千功德。所以六千的功德在我們的身體,我們要如何去發揮呢?發揮到真實有功德。各位,真的要用心。因為這樣,我們
經文:「以是清淨耳,聞三千大千世界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。」
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,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,亦如前解。
云其中者,指大千界。
我們要全部很了解,了解到每一項的音聲我們都要清楚。所以清淨的耳根去聽器世間的聲音,「以是清淨之耳,聞器世間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」;一切情與無情,不論你桌子碰到桌子也有聲,你碗碰到筷也有聲等等。我們能夠分別出這是碗、筷的聲音,而這是桌子與桌子碰到的聲音,我們都能夠分得出來。這無情的東西我們分得出,何況鳥叫的聲音?牠有情,我們人有情,動物全有情,所以這些聲音我們都能夠很清楚。所以情與無情,有情的人、無情的東西的聲音全都清楚,這就是耳根可以接觸到那個境界就很大了。所以,
經文:「象聲、馬聲、牛聲、車聲、啼哭聲、愁歎聲、螺聲、鼓聲、鐘聲、鈴聲、笑聲、語聲,
男聲、女聲、童子聲、童女聲、法聲、非法聲、苦聲、樂聲、凡夫聲、聖人聲、喜聲、不喜聲,
天聲、龍聲、夜叉聲、乾闥婆聲、阿修羅聲、迦樓羅聲、緊那羅聲、摩侯羅伽聲、火聲、水聲、風聲,地獄聲、畜生聲、餓鬼聲、比丘聲、比丘尼聲、聲聞聲、辟支佛聲、菩薩聲、佛聲——以要言之。」
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了佛陀他的佛耳。聽起來,其實我們的凡夫肉團耳也是這樣聽,分別出了這樣的聲音,所以耳根的用途很大了。
*如經句偈文所列,循道合理,曰法聲。無道可行,無義可說,曰非法聲。
「如經句偈文所列,循道合理」,這叫做「法聲」。「無道可行,無義可說」,叫做「非法聲」。各位,真的這些若要好好去分析,其實都是在三界內,眾生界內就沒有離開這些聲音。這些聲音,耳根,還有其他法聲、非法聲的作用。所以大家要好好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