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22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,
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,
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,
隨文解義修成菩提果,
佛覺悟道明宇宙諦理。
用心,好好了解文字,每一個、每一句之中的意義。修持菩薩道,這是我們人人的心願。菩薩要修行的是六度萬行,這是我們發心立願。佛陀已經明文這樣告訴我們,就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目的是為教菩薩法。「教菩薩法」,我們這時候大家很精進,這麼長久來很用心、耐心在聽,同時也是在求,求身體力行。常常身體力行,我們要自己再檢驗一下,今天聽的法有落實在人群中嗎?有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嗎?學佛,所講究的是聞、聽,聽了之後好好思考,思考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,「聞思修」,行為與聽的法一定要常常會合。
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心,聞思修,同時入人群;入人群,不是一個人能夠為人群做什麼,就要一個人去弘揚、去勸募,募出了與我們相同的心,這叫做「協力」。三個人以上叫做「眾」,眾力成城,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「協力」;三個「力」以上將它加起來,這叫做「協力」。協力之前,我們就是要「互愛」,培養著與人和和氣氣、互愛的精神。互愛就能「和氣」,人人互愛、和氣,豈不就是「合心」?合什麼心啊?合佛心,這叫做會同佛的知見。我們平時有沒有這樣做?這是我們要常常思考。
「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」,我們要好好思考。簡單的一句話,就已經與我們修行關鍵很密切,請大家用心思考。我們能夠這樣心常常沒有分秒漏掉,那就是要靠信心。我們要相信,我們要能夠知如來的心就要相信,相信,「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」。我們要信受,我們要接受,應當相信,凡是佛所說的法,我們都要相信。佛法所記載的經典,我們要很尊重,不是只有文字簡單讀一下就過了,「經」讓我們讀,我們還要誦。讀,是眼睛看到文字這樣讀;誦,就是離開了文字,還能夠記在腦中,記在腦中還要會同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麼?要深心信受,去體解如來所說的經典。這也就是昨天與大家這樣說過了。
佛經典在字面上來看,簡單,這幾句話就過了。幾句話就過,卻讓我們一生一世做不完。就如我僅僅「六個字」,一輩子,幾十年,超過半世紀了我還做不完,在現在還是「來不及」了,做不完的事情比做過的還更多。這就是我們要很慎重,信受奉行很重要,所以,「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」。我們更需要的就是誠,「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」。我們要用虔誠的心,不是只有說,「時間到,就是要誦經」,不是。不是時間到才要誦經,是我們時時經典要拿來讀,那個最虔誠的心,每一句都要入我們的心。不是時間到讀一讀就好,要銘刻在心版。離開我們的眼睛,與經文,我們還能夠「慎記」,很慎重記住這句的經文,這段經的說法那個精實,它的妙義,這是很重要。聽經不是「我表示虔誠,所以你講經,我每天都在這裡聽」,不是只有這樣而已,我們一定要誠心來讀誦,而且「求精實妙義」。
*內修誠實信實;誠心誓願度眾生,正心誓願斷煩腦,信心誓願學法門,實心誓願成佛道。
我們大家不就是都這樣,師父要大家,「內修誠正信實」,人人誠正信實。從自己的心,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都是要誠,用誠心誓願度眾生。這就是我們誠,記得「誠心誓願度眾生」。我們度眾生就是要出自於我們內心的一字「誠」,幫助人是要誠意的。何況佛陀教育我們入人群度眾生,這就是誠意,還得要「正心誓願斷煩惱」。我們度眾生這念心要虔誠,但是,一旦有了煩惱無明,我們的心就定不下來,進退無常,所以我們必定要去除我們的煩惱。這要斷煩惱、要去無明,這要用正心;這種正心,方向正確,沒有偏私,沒有偏邪,更需要「信心誓願學法門」。
佛法無邊誓願學,真正佛道是無邊,簡單幾個字,其中的含義是很廣、很深。佛道是很長,佛陀是生生世世,所以我們要立大願,要誠心、正心、信心來求佛道,我們要用真實的心,「實心誓願成佛道」,求佛法必定要立下這個弘誓願。所以,內修四弘誓願,你的四弘誓願一定要從「誠正信實」,我們若沒有誠、正、信、實,弘誓願無法身體力行。所以,「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」;我們要誠心讀誦求精進,「隨文解義」,隨這個文詞來解它精要的妙義,我們人人在讀經、看經、聽經,必定要「隨文解義」。這義理之中是很深奧,我們有辦法了解,才有辦法「修成菩提果」,當中的意義我們若不清楚,要如何能夠「修成菩提果」呢?意義要清楚,才叫做方向確定,所以我們的方向確定了,才能夠向菩薩直道走,這叫做「菩提果」。
「佛覺悟道明宇宙諦理」。佛陀的覺悟,其實是體會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。而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樣,不是迷信,不是求來保佑我的,就是求要得佛所覺悟的道理,佛所覺悟的道理是包含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。所以,各位菩薩,我們學法,師父向大家強調:那就是學佛覺悟的道。學佛覺悟的道是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這萬物真理離我們不遠。在我們修行周圍,從我們的身邊就開始要做起,我們待人接物無不都是道理,這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遠的說到天邊海角,近的是回到我們腳踏的地,請大家要多用心去體會。我們前面的文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一切比丘眾,及諸比丘尼,若讀誦經典,若為他人說,法師住於此,悉皆得聞之。」
我們要很用心,不論是出家的菩薩,想要學菩薩道的志願,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來讀誦經典,而讀誦經典要認真。就像剛才說過了,我們讀誦要「隨文解義」,要深入當中的意義,去體會佛心道意。所以這樣來讀,這樣來誦,再發願,發願要入人群去呼籲度化,為度眾生,為救眾生,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,這是「為他人說」。我們人人都能夠聽經之後趕快發願,身體力行入人群,請大家與我們一起去付出;「付出」就是菩薩的道場。
而法師呢?已經出家,專心為道,聽經、誦經、讀經,還發心要教化眾生,所以這樣的法師住於此,在這裡。這裡是哪裡呢?連續兩、三天都告訴大家:「心,自心即道場。」我們能夠不斷讀、聽,讀經、聽經、誦經之後,我們句句入心,不論我們到哪裡,我們在做什麼事情,語默動靜無不都是我們與我們一起的道場,因為我們的心中有道,這樣叫做「法師住於此」。只要我們有法在心中,帶到哪裡道場就在哪裡,所以叫做「法師住於此」。「大家要聽進去喔!」不論你在工作,走到哪裡你的道場就跟著你到哪裡,就是你在修行,就是你在與人互動,在向人說法,這語默動靜無不是我們所住的道場。
所以這樣,若能夠這樣身心在法,世間一切的聲音我們都聽到了。我們能夠善解,惡聲,惡的聲音,煩惱的形態;善的聲,那就是美好的形態,我們的心都要將它合會來。除惡留善,惡的將它除掉,從我們的內心就除掉,我們放著善的,銘刻在心中,這叫做「學佛」,也叫做「傳法」。這要用心。下面這麼說,
經文:「復有諸菩薩,讀誦於經法,若為他人說,撰集解其義,如是諸音聲,悉皆得聞之。」
經文簡釋:「復有諸菩薩,讀誦於經法,若為他人說,撰集解其義」
菩薩:為眾生解諸法義,或以撰集著述共義分明解釋,不分眾生形類;但發心,利益一切。
這段文就是說,「菩薩為眾生解諸法義」;菩薩為眾生解說種種法、道理的內涵意義,這就是「解諸法義」,講道理、解其中的意義。「或以撰集著述共義分明解釋」。這就是我聽了之後,我能夠說,向大家解釋;若沒有對著人,我要用心好好將聽下來的心得好好抄寫下來。用我們的心得,看是段段片語,能夠讓我們重點能與人來分享;或者是將整篇連接,將那個意義分析,寫,寫包括我們的想法。從經文,我們讀了之後、聽了之後,又有心得,我們的想法這樣將它編撰起來,寫成著書,寫成書。
我們所了解的心得將它寫下來,或者是片段也可以,今天所了解就是這樣,簡單,警惕自己,也能夠與大家分享。就像這個年輕人李仁甫,他天天都在聽,他天天都在編寫成他的歌,每天都會交一篇,這就是與師父有約。希望他真正有恆心,這樣繼續,說不定將來《法華經》除了靜靜的文字以外,還能夠好好聽到那個心得讀誦,也說不定。總而言之,要用心,你用什麼方法去與人分享,用唱的、用念的、用讀的、用誦的,這都可以與人人分享。一段一段這樣讓人記得住,好記、好讀,這全都是在這個編撰之中。長的成書,這就是著述,好好將它編述下來,自己的創意也能夠成書,來解釋分明。
「不分眾生形類」,這分的虔誠,誠心度眾生。這誠心度眾生,不只是僅僅對人類,要如何來弘揚人人愛生、護生,不是只有養寵物而已,不只是寵物,還是要護生。所有的生靈我們都要愛,不是寵。現在的人就是養寵物,不論什麼都選擇他想(飼養)的對象,單獨對這個對象,一隻或者是一個,這樣執著成迷,也不對。眾生,人類,通通人類的愛;牲畜類,通通所有牲畜類全都愛。愛呢?我們要護牠,擁護牠,所以愛護牠,我們不要讓牠受人類殘殺。
現在一直在提倡,為了氣候,為了人人能夠平安,天地萬物都能夠調和,所以提倡要蔬食、戒殺,唯有戒殺才有辦法救地球,從簡單的話來說。因為現在氣候異常了,變遷極端,造災難的地方很多。從科學家開始也已經呼籲出來了,要能夠平和這個氣候,唯有人人生活飲食就是多蔬食,唯有這樣才是能夠救世的方法。所以我們也要用心,「但發大心」來「利益一切」,這很重要。所以要入人群,用真誠的心來度化眾生、愛護生物。所以「尊重生命愛」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*四眾皆得,名為菩薩,覺有情者。若恭敬讀誦經持法,能為他人說,撰集精義,解經藏知見。
「四眾皆得,名為菩薩,覺有情者」。現在所說的四眾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。聽《法華經》,應該就全都要學,學覺有情,就是要學大心;發大心,心要打開,心包太虛,愛天下眾生,這叫做「覺有情」。所以就像這樣的有發心,願意學覺有情法,那就是菩薩法。就是「若恭敬讀誦經持法」,這就是有發這樣的大心。若這樣來讀經,自然你的心就能夠恭敬。不是,「我就時間到了,就是要去」,這個形態,不是只有這樣。要從內心表出你的形態,你若無心,只有形態沒有用,所以要從內心發出了覺有情、學佛的心。所以要恭敬讀誦經典,要再受持法;不只是受持法,還「能為他人說」,這很重要。所以還要能夠靜靜、好好思惟來「撰集精義」,將當中最精要的意義,用這樣來「解經藏知見」。經藏中很深奧的道理,我們能夠知道,我們能夠看到,這就是入佛知見。我們入經藏就等於入佛知見,所以要用心。
經文簡釋:
「如是諸音聲,悉皆得聞之」;隨其所作,教諸菩薩之行,進修六度。
如是等聲,法師住於此,悉皆得聞之。
「如是諸音聲,悉皆得聞之」。也就是說「隨其所作,教諸菩薩之行」。因為佛陀教我們,我們這個音聲,要隨一切好音聲。我們一直說過了,哪怕眾生粗氣罵人,也要將它轉為為我們說法。我們說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」,擇其善而從之,不善而改之。他的聲音很粗聲大氣,被我們看到、我們聽到了,我們也要學習他,要學什麼呢?學這樣是不好的形態,我要自我警惕、反觀自性,我不可像這樣,「他也是我的老師,他是用形態來教育我。」所以我要自我警惕,不要有粗聲大氣對人,因為他給我的感受,是辛苦的感受,我不要用這種讓人辛苦的感受去對人,這也是老師。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,他的,隨其音聲,我們要如何來做?我們要如何來改變我們自己?所以「隨其所作」。不論他的形態是如何,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教育。
我們要如何才真正能夠教菩薩法?循循善誘教導我們的人,才是我們真的要再學;學他所教育的,這樣來教我們行菩薩法。這三個人,我們自己與善、好的老師,與一個不好的老師,這兩個老師都將他們當做是我的善知識,所以這樣來教育我們。我們就要擇其善而從之,選擇很好的、不可有的態度來教育別人,警惕人人不要有。所以佛陀說法有說善惡法,幾天前說過了。粗相的法那就是惡法,微細的法那就是善法,我們已經有說過了。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,就要讓菩薩、學法的人明善惡,知道這叫做惡的,惡的形象是這樣;這叫做善的,善的道理是這樣。所以,佛陀來人間也是說善惡法,讓人能清楚。
「教諸菩薩之行,進修六度」。讓我們能夠了解世間苦難相是這樣,集這樣這麼多的惡法,造成了苦的結果,因為惡法集起來才有苦的結果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向善,善法修來的就是善的結果,成菩薩、成佛的結果。這就是佛陀用心良苦教育我們,讓我們進修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樣慢慢地循循善誘教導我們。「如是等聲」,這些聲音,「法師住於此,悉皆得聞之」。佛陀既這樣教化我們,我們聽世間善惡的聲音,回歸到我們的心來,讓我們會更加明白、了解;了解惡的歸類是這樣,結果是苦;善的歸類是這樣,結果善的歸類是成佛、成菩薩。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。
*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,作大法師。善能守護如來法藏,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,能與大眾而演說法,令諸眾生得大安樂,名為法師。
「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」,菩薩修行在一切功德行願中。我們聽了之後一定要身體力行,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不算菩薩。所以身體力行所修的六度,六度萬行我們修在內心裡,要行在人群中。「作大法師」;內心的修行,在身外去幫助人,這種身體力行,這功德就是我們發心立願的行動。作大導師;出家也是一樣,入人群一定要幫助人。就像最近一直呼籲,呼籲「莫忘那一年」。看到我們大愛臺回顧的影片出來,會看到哪一次,在哪一個地方,南部的大水災。常住師父們,一群的修行者要去關心人家,不是這樣穿著長衫,斯文在外面,只是去拍拍人的肩膀,不只是這樣而已。看到大家也是穿著短褂、中褂、穿著雨鞋,也同樣拿著鏟子與人在那裡鏟泥土;拿著掃把、提桶子,在那裡與人一起工作,在清理那個受災人的家庭。
每次我若看到這些,我就很讚歎、佩服我們道場的修行者。慈濟身體力行,靜思法脈很內修誠、正、信、實;若在慈濟的行動,我們有慈、悲、喜、捨,苦眾生的苦,去為眾生出他那個體力。這讓我很歡喜,也很讚歎,這就是修行,這就是功德。所以,「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,作大法師」。若想到這裡,我就會想到這就是真正大行者;平時守好自己的規矩,好好修行,眾生有事情,我們走入人群中就去付出,這我很敬佩你們。
所以,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」。這就是如來的法藏,如來的法藏就是如來的知見。所以,「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,能與大眾而演說法」。我們就是不斷這樣在為大眾,身體力行,聽法了之後印證事物,事物印證道理,這樣去演說,不是只有在經典「如是我聞」,不是僅是社會論士,不是。是說過了我們法的精神,真實在人間,我們看到的一大群菩薩。人間菩薩道,菩薩身體力行,我們也同時同體力行,與大家一起做到的,這才是真實法。佛陀為了求法,為人奴婢也是這樣做啊,這經典都說過了。所以,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,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,能與大眾而演說法,令諸眾生得大安樂」。大家聽了之後很安心、很快樂,我們這些菩薩,慈濟人全都是自己身體力行做過,我們若再聽到,「我們這樣做,有合經文中的法」這樣他就會很安心,有道理,有道、有路我們在走。
就像我們翻山越嶺,慈濟人到緬甸,到昨天已經結束發放穀種了。這一波的發放,去到緬甸,前後十五天分成兩梯次去接。這樣連續十五天,發了四萬多戶的穀種,這四萬多戶稻穀若鋪在田地上,能夠收成,就能夠知道多少人已經受利益了。這群的菩薩這樣翻山越嶺,這麼遠的路途,那麼的辛苦,連續十五天,你們想,這是不是大菩薩在人群中。他們不只是僅僅在那裡發放,還帶著師父說的話與大家分享;讓大家除了得到真實的物資,還得到心靈的饗宴。大家去與他們分享,慧命增長,讓這些眾生得大安樂,也有生活來源了,心也得到歡喜快樂。就像這樣,這些菩薩已經去完成了,這「名為法師」。這是身體,不是形象,他心的行動,就是菩薩。所以菩薩,是四眾弟子都堪稱菩薩。
*究竟之真理,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。
所以,「究竟之真理,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」。真正道理已經不是用話說的了,就是要身體力行了,說的要說到它究竟的真理來,我們走不到、我們做不到。其實,有道、有路我們也無法走。禪宗都這樣說,「言語道斷」,不用說,就是你了解一下,了解一下這樣難道就對了嗎?了解你要再身體力行,要不然菩薩道要如何走?我們要去行六度萬行,六度法就是要在身體力行中所得。
*心念起處滅,非心思口議,心念遷流,剎那瞬變無常,如浮雲心行。
所以要「心念起處滅」。我們付出之後,我們已經放下了,在付出的時候要很認真。我現在付出,感恩、尊重的愛去付出,付出之後我們要再回來,就是沒有拖泥帶水。在那個地方,我們歡喜回來,他們安樂生活,我們法喜充滿回來。我們若這樣,就是「心念起處滅」。開始的時候說我要去救濟,救濟完了,我們回來了,這些念放下了,用歡喜心回來。這還是要知道,不是用話說就說得到,所以「非心思口議」。不是我的心光是想就好了,或者是佛陀在說真實深法,不是用心想的這樣想得完,不是用口說講得到,不是喔!
所以,「心念遷流,刹那瞬變無常」。在文字上這樣說,其實只是能夠這樣寫而已,這要讓大家去體會。我們的心、心念,現在要與大家說話,我向大家說每一句話,我的心念不能停在前面那句話,我才有後面一句話可說,所以我們的心思、心念要不斷遷流,要這樣才有辦法一直過。就像「秒」,時間若沒有這樣過,我們無法過日子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的心念就是遷流,刹那變化是無常,我們是這樣不斷一直變化過來,話不斷一直說過去,時間不斷一直過,暗暗的天已經天亮了,就像「浮雲心行」。
天亮了,雲若出來了,那就是雲這樣在走,就是這樣在過,就像我們的心跟著雲在走,雲過了就沒有痕跡,這是同樣的意思。所以請大家要用心來體會,這些文字都很簡單,但是要入那個道理,非心思也非口議,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,才能真正體會到,腳踏地才能體會到我們身體力行在那個地方的感覺,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