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3月 01, 2019 4:28 pm

2019030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,
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;
為了利益、廣度眾生,
方便修習,觀機投教。

 聽得清楚嗎?會,就得要用心啊!是啊,「菩薩修持」,他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?為了入人群度眾生啊。對自己要很用功,內修外行,所以,「菩薩修持功高行精」,內修就是功,外行即是德,所以,菩薩諸修行是利己,身體力行是入群利他,這就是菩薩修行的方向。其實,修行是性空。常常說,「心行處滅」,現在說過去了,這個話要如何再拉回來呢?無形無蹤,聲音過了就沒有了。這法從哪裡入呢? 放在哪一個地方呢?這求,了不可得。所以「諸法性空」,過去了,空啊。但是最重要的,「德聚得魄」,我們,「德者,得也」,這要常常記住:我們立志於道。每一人都有立志願,立志願的方向就是修行,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啟發自己,體會人生,世與出世的精神。我們了解了世,處在世間與出世間這道理之後,了解人生苦難,因為煩惱無明製造了人我是非,交結不休,生生不斷。

 這個道理我們知道了,知道因為因緣累積,集合起來成苦。既了解道理是這樣,開始要如何來消滅,提高警覺,不要再將這種煩惱無明、因緣再交結下去。所以我們要很清楚,是非分明;是,那就是體會了解「是法」無錯,這叫做「是」;非呢?就是不能清楚,道理不明,所以叫做無明,不明白。無明,就是不了解道理,所以造成了無明。

 我們現在道理清楚了,發心立願了,發心立願就是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讓我們有所感得。我們有感覺到了,我付出,我利益人群,人與人之間我沒有建立了不歡喜、不好的緣,沒有。人與人平淡如水,我不能沒有水,但是我的水沒有污染,你不能沒有水,所以我給你清淨的水。所以我們與人相處,相交如水,這是君子,與人交就像水,淡水一樣,淡若水,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。同樣的道理,菩薩與眾生,菩薩只是為了眾生還在無明中,「我知道了,我應該要投入,我很清楚去利益眾生,利益了眾生,我的心沒有掛礙」,眾生去除煩惱,這就是彼此心清淨。

 我們昨天說過,萬法就是心為器,我們這個心能夠接受法,清淨的法,法水清淨,我們的心器沒有受污染,所吸收來的水是清淨的,同樣的道理。我們的心,「諸法性空」。我們用耳聞,用心收入,記憶,我們下定決心去做,做了之後,我覺得很歡喜。這個精,「精」,那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在「意」,我們在意之中那個精魄。平時,凡夫就是用凡夫的意識,隨著外面的境界,映什麼形就起什麼意,但是修行者,「因意有魄,因魄有精」,這個魄叫做魄力。我們發心了之後,心志堅定,心志堅定就是叫做「意有魄」,這叫做心志堅定,這是因為有魄力,所以讓我們的心志很堅定。這就是因為魄有精,我們的意最精粹的地方就是這個魄,精魄的意思。

 所以我們說,「菩薩修持功高行精」。就是因為他意中有魄,所以才說有魄、精魄會合起來,身體力行,叫做「德聚得魄」。我們要身體力行,很凝聚我們的意念,這種堅定有魄力,就是德聚之得魄,這樣聽懂嗎?法的性空要如何來接受呢?就是要下定我們決心,有魄力,我們選擇的方向,很堅定的心志,這種的魄力,受外面的境界,不會誘引我們,做我們真正決心想要做的事情。

 修行乃是大丈夫事,匹夫難為,不是普通凡夫做得到的,修行是要超越,所以我們諸法性空。我們了解了,雖然是諸法性空,就像水,清淨的水來潤澤我的心意,我已經很充滿,心中有法,我用心,自修淨己心意,發心入群救度眾生。 這這麼多工作、這麼多功夫要下就是在這八個字──「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」。這我們若能清楚,就能了解法雖然是這樣,求不可得,了無痕跡,但是我們法聽入心來,入我們的志向、魄力,聽了入心,我們就開始這樣決定,向前精進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
 所以,「為了利益,廣度眾生」,為了要利益,廣度眾生,所以我們要開「方便修習」。雖然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我們若沒有現形在人間,現我們是出家相,修行清淨名詞;出家、清修士,這我們就沒有那個形象名字,如何去度化眾生?所以人要有名,修行也要有名相,這叫做方便。要不然人人都會成佛,你說的與他的說的不是都一樣嗎?不是哦,這是法師說的,這是清修士說的。法師說的,已經對法精論,他聞法、說法,他傳法,我們要相信佛法要繼續傳下去,法脈要傳,宗門已開,我們相信這個法脈、這個宗門,有堅定的相信;清修士也知道了,他沒有私心,也是同樣割愛,專心投入,發大志願。專心是清淨心,也是入人群去,這建立了很清楚的名相。我們還不夠,要繼續修行,現了這個相,我們還要再繼續修行。就像清修士,雖然還現在家身,但是他有清修的規則,所以這與一般的世俗人就不同了。因為是出家,所以名稱可為法師,這就是方便相。但是還是不斷求,精求法入心來。

 昨天說過了,法如恆沙那麼多,佛陀對眾生說的,就只有指甲上的沙這樣的法,凡夫在入心後漏掉了,又能夠剩多少呢?所以我們所懂的還沒有很多,在佛所說的這樣的法我們又漏掉了,何況恆河沙數不可言說的法。〈化城喻品〉不是一直一直這樣說嗎?這無量數再產生的無量數,一國一沙、一塵一劫,一塵一劫,又一國的沙,一沙一塵又再稱為時間,若算師、算師弟子無法去計算。這是法是很多,如恆河沙一樣。佛陀來人間有限的時間,眾生的鈍根,能夠說多少呢?鈍根的眾生法又漏失多少呢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修習,好好要再修。修行是無止境,在這個無止境的過程中我們就是要觀機,什麼樣的人需要我們用什麼方法給他們。有苦的,我們要趕快……,苦的法,就是需要去滿足他。現在身體病痛,無藥無醫,我們趕緊給他滿足他的醫藥,這叫做施醫施藥,讓他解脫了身病痛,如何幫忙他身體能夠完全康復。這就是他欠缺的,我們幫助他。

 生活上有困難,翻山越嶺我們也甘願去幫助他們,幫助他們能夠恢復生機。他們心存感恩,菩薩付出,法喜充滿。這種的緣,雖然這麼多人,沒有人認識我是什麼名,但是我已經有與他接觸了,我給他,我已經膚慰了他,與他說過話等等,他心存感恩,我們法喜充滿,這就是結一分深的福緣在。這個善緣、福緣就是我們將來修行的資糧,因為我們要修行也要有眷屬。所說的眷屬,就是我要講法,有很多人想來聽法,這叫做眷屬;我要修行,我要度眾,要有眾生願意跟他修行,這叫做修行的資糧。來生來世與眾生有很好的緣,清淨的法緣,那就是這個時候要入人群付出、付出。付出在讓他解脫了苦難,心存感恩,我們付出之後心生法喜,就是這樣。這是我們這輩子很自然這樣做過來,這叫做「觀機投教」,做到讓他很歡喜,我們用身體力行去付出。

 就像這樣,接受到人的幫助之後,他也會覺得:我也要去幫助人。受人幫助的人,他也想要幫助人,這在我們的群中也有很多啊。「我與你一起去幫助人,我感動、我歡喜,我要跟著你走;我受你的幫助,我感恩,我發願我也要跟著你走。」這就是伴侶,發菩薩心的道侶,能夠走同一條路,開這條道,一起的人這叫做道侶,這菩薩道侶,我們叫做菩薩伴。這也是我們過去度來的眾生,現在我們這樣說,他願意靠近過來,這很重要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了解。這樣了解嗎?所以,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諸佛大聖尊,教化眾生者,於諸大會中,演說微妙法,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」;但持法華經之精髓,顯微示實,諸佛入世度生之事,教菩薩法,無不皆得聞。

 「諸佛大聖尊」;佛陀他就是已經過去生修行之後,很充足的資糧,所以他成佛了,成佛稱為大聖尊。「教化眾生者」,就要有眾生願意,聽到佛的名他起歡喜心,看到佛的形態、的法相他起歡喜心,佛陀說法他起歡喜心,願意隨佛修行,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育,所以成為大會。大會的意思,就是人很多,來聽佛說法,這叫做諸大會。要先有人,先有人才有會。所以,「於諸大會中」,在很多人的環境中。「演說微妙法」,有聽的人才有講的人,在那個地方講演的是微妙法。這個法很微妙,這個微妙法在什麼法會說的呢?靈山,在靈鷲山說《法華經》,這叫做「演說微妙法」。過去的方便說法,人一直誘引誘引來到這個法會,已經是很具足的因緣,在這個具足因緣中來演說微妙法。

 因為這樣,「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」。在這個地方講《法華經》,發心要持法,願意受持法華者,這些人悉皆得聞之。聞到什麼呢?聞到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要不然佛光是講的經,大家片面、表面聽過,其中的那個精髓無法入心。所以,「但持法華經之精髓」。不是只有聽《法華經》而已,《法華經》其中的精髓我們體會了,了解了,了解佛陀他是「顯微示實」。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簡單,但是那個很微妙之中有很實,很紮實的法在,我們就要很用心;很豐富的法在那很微細之中,所以「顯微示實」。這無上甚深微妙法,法就是無上甚深,所以這個真實法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

 所以,「諸佛入世度生之事」,這個精髓,真實法,就是要入世去,不是要脫離人群,他是要入人群的。所以「諸佛入世度生之事」,這就是菩薩將要學的,學佛陀的大法,是入群度眾,所以是「教菩薩法」。佛陀是這樣的心願來教菩薩法,我們也要入群眾來施展菩薩的精神。所以「無不皆得聞」,那個最微妙的精髓全都徹底了解,所以說「無不皆得聞」。我們要很清楚這個法。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,皆聞其音聲,而不壞耳根,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」;世界內外兩報--善、惡,一切苦樂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。

 要用心啊。「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」,這也就是說三千世界大家都清楚,過去也一直在說三千大千世界,有小千世界、中千世界、大千世界,合起來就是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這三千世界。「內外諸音聲」,「世界內外兩報──善、惡」,很開闊,無邊際的世界,內內外外,不論是三界內、三界外,這種世界內、外的聲音。世界內、外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呢?那就是沒有離開善與惡,這是「一切苦樂音聲」。為善的,大家很歡喜的聲音;付出,接受的人歡喜、感恩。我們去邀伴,大家來做好事,「我與你一起做,我歡喜,我響應你!」這都是歡喜,做了之後法喜充滿,這為善不就是全都歡喜呢?

 從緬甸發放回來的,先回來到精舍,他們行李放下了,來銷假。「累嗎?」「不會啊,很歡喜!」歡喜啊,聽聽他們的歡喜,大家都很歡喜。歡喜的是接受了稻種之後,他們平安回去了,大家都露著歡喜的笑容,去形容人歡喜的歡喜,這就是善。三千大千世界內外,不是只有在臺灣裡面,離開臺灣到外面,同樣有苦難人,我們去付出、去辛苦。不論任何一個國家,在真實的人間,我們就以國、以區域來譬喻,譬喻在這個世間中,不同的國家,國際間,能夠跨越國際去聽,聽那些人的聲。我們去了,回來了,報回來的聲音就是這麼善、這麼歡喜。

 而惡呢?就是有障礙。我們想要去做,應該要去做,不想要大家去做的,也不願意去做的,我們這就是無法去響應,心有起煩惱,這叫做惡。惡就心不歡喜,不歡喜就是煩惱。何況人間多少有形的惡,惡言、惡語、粗聲大氣,身體就是行不善法,意起不善法。意不善法、身不善行、口不善言,像這樣就是大惡。就像這樣的音聲的結果,無不都是苦樂的聲音。所以,「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」;這種的歡喜能夠歡喜到上徹天堂,苦的聲音能苦到下至阿鼻地獄,這就是苦樂的聲。這就是「世界內外兩報」,就是「善、惡」兩報。所以我們時時要鼓勵人人行善法,入人群中無不都是呼籲大眾,不分你我,沒有界限,彼此之間;苦的我們要去救,善的我們要來呼籲,大家來做。讓人人起歡喜,沒有苦難的聲音,這就是我們的目標。

經文簡釋:
「皆聞其音聲」;耳聞種種善惡之聲,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。

 所以,「皆聞其音聲」。這耳根,我們的耳,「耳聞種種善惡之聲」;耳根是緣種種善、惡的聲音,耳根所緣的就是這樣的聲音,所聽的就是這樣。「那些很惡」,「那些很善」,「這個人很好啊」,「那個人心懷不規則」,耳朵總是都是聽這些聲音。「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」。因為我們修行,我們心這個器,昨天說的,萬法之器。我們在接受,這個心若清淨,所以心器清淨,我們接受來的東西都是乾淨的。我們轉惡為善,用善解將惡的聲音轉化為教育的聲音。這都是這幾天一直告訴過大家,希望大家能夠用到。聽法就是用在我們的生活,用在人與人的相對。所以我們要記得,心的氣度,「心器」;萬法的心器,我們要清淨,度量要開闊。我們轉惡聲為善的音聲,同樣的道理,所以「不壞耳根」。

*八部義含,耳根亦具五根用,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。

 「八部義含」,有很多。我們的聲音,有八音,每一項的聲音去分析起來有八音(古代樂器依製作材料分為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等八類)。我們說話,你們也有ㄅ、ㄆ、ㄇ,一聲、二聲,三、四聲,都同樣的道理。有高低聲,這有很多的含義。我們若聲色比較高調一點,聽起來就較礙耳;比較低音調一點,可能會較單純。這就是要去轉它,將聲調調一下。

 「耳根亦具五根用」。這耳根,將眼睛當成耳朵,將耳朵當成眼睛。因為用眼睛看就等於耳朵在聽,耳朵在聽等於眼睛看到,同樣。耳朵聽的,我們聽起來也有這樣的滋味。「聽這個聲音好像有什麼樣的事情,在哪一個地方發生」,「這個聲音是車子來的聲音呢?或者是東西碰撞的聲音呢?」這個聲音當中我們能夠去分析:碰撞會有什麼結果?順利的車子到達是什麼樣的結果?我們耳根不用去看,自然知道結果。

 我們很多都能夠,那個耳根能夠代替其他的五根,代替眼,代替鼻,代替舌,這樣能夠了解這些事情。看到人家若在說:「那是辣椒。」我們只是聽到,「哦,辣椒。」你不用看,你就代替著舌頭說,「辣椒是辣的。」嘴裡就開始辣了,就有這樣的感覺。所以這耳根可以頂替其他的五根,同樣的道理來用。所以,「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」。這樣有沒有聽懂?

經文簡釋:
「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」;由持經故,耳根聰利;悉能如上,善分別知故。

 「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」。因為我們的耳根聰,聰利,所以因為耳目之聰明,若沒有耳目,形體就無法分得很清楚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我們耳朵的聰明,所以「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」。「由持經故」;我們持經,我們聽過經了,所以很了解,了解了這個法與世間的法,與人與事與物的道理都很清楚。我們若沒有聽法,耳根緣著外面的境,塵,就是凡夫的知識。凡夫的知識,我們隨著凡夫行去造作,容易起煩惱,容易在這個地方……。識,耳識去接受的,來的都是是非,就會起了很多無明。我們用智慧來轉這個識。智慧要從哪裡來?那就是因為聽經入經的髓,「法華」的精髓我們已經有接受到了。

 不是僅僅讀誦經,我們在讀誦的經典,再將經典之中的意味我們已經都有接受下去了。所以我們要有那個經中的精──法髓,入我們的心。所以法髓入心來了,耳根自然就是轉識成智,真正有耳魄;我們的精神,心的魄力,我們要很有決斷。不是說耳朵聽,聽人說話,舌頭就會搬弄是非。這個話說來是真的或假的呢?我們的耳朵隨著聽來的聲音,就在那個地方模稜兩可,「真的或假的?」但是我們若是有持經的人,真、假用智慧去分析就能夠了解。所以「耳根聰利」,那就是魄,精魄,就是精髓,我們的心志的魄力。因為我們經髓入心,所以心志魄力,聽什麼我們就了解什麼,這叫做「其耳聰利」。已經轉識成智了,聽來的聲音都是用智慧聽聲,所以叫做其耳聰利,「耳根聰利」。

 「悉能如上,善分別知故」。這我們大家能清楚。最重要的,前面告訴大家的那個大綱,大家要很用心。在還未講這段經文時,要讓大家先知道這段大綱。「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」,這已經是轉識成智了,我們已經是了解了,了解了我們修行的方向。我們的精神魄力,該做的我們該做,善、惡我們分的很清楚;是善的,我們鼓勵大家去做,做得大家很歡喜。善的聲音,很歡喜;惡的心態,很鬱悶,有煩惱或者是有種種的障礙。若是有魄力就沒有障礙,該做的,單純的心做就對了。用知識,用知識來做事情層層障礙,用智慧來做事情暢通無阻,這只是分別在這裡而已。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3月 01, 2019 7:20 pm

[2019年3月01日上午5:20]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,經文:【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,皆聞其音聲,而不壞耳根,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,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;為了利益,廣度眾生,方便修習,觀機投教。」

(1)「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」:菩薩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?為了入人群度眾生。對自己要很用功,內修外行,內修就是功,外行即是德,菩薩諸修行是利己,身體力行是入群利他,這就是菩薩。

(2)「修行的方向,修行是性空,心行處滅」:常常說,「心行處滅」,現在說過去了,這個話要如何再拉回來呢?無形無蹤,聲音過了就沒有了。這法從哪裡入呢? 放在哪一個地方呢?這求,了不可得。

(3)「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,立志於道」:過去了,空啊。但是最重要的「德聚得魄」,「德者,得也」,這要常常記住:我們立志於道。每一人都有立志願,我們立志願的方向就是修行,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啟發自己,體會人生,世與出世的精神。我們了解了世,處在世間與出世間這道理之後,我們了解人生苦難,因為煩惱無明製造了人我是非,交結不休,生生不斷。

(4)「清楚道理,分辨是非」:這個道理知道了,因為因緣累積,集合起來成苦。既了解道理是這樣,開始要如何來消滅,提高警覺,不要再將這種煩惱無明、因緣再交結下去。所以我們要很清楚,是非分明;是,那就是體會了解「是法」無錯,這叫做「是」;非呢?就是不能清楚,道理不明,所以叫做無明,不明白。無明,就是不了解道理,所以造成了無明。

(5)「發心立願,身體力行」:現在道理清楚了,發心立願了,這個「德」,發心立願我們就是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讓我們有所感得。我們有感覺到了,我付出,我做利益人群,

(6)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:我,人與人之間沒有建立了不歡喜、不好的緣,沒有。人與人平淡如水,我不能沒有水,但是我的水沒有污染,你不能沒有水,所以我給你清淨的水。所以我們與人相處,相交如水,這是君子,與人交就像水,淡水一樣,淡若水,這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。

(註:源於《莊子‧山木》︰「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君子淡以親,小人甘以絕。 」 )

(7)「菩薩為了利益,廣度眾生,心無掛礙」:同樣的道理,菩薩與眾生,菩薩只是為了眾生還在無明中,「我知道了,我應該要投入,我很清楚去利益眾生,利益了眾生,我的心沒有掛礙」,眾生去除煩惱,這就是彼此心清淨。

(8)「萬法就是心為器」:我們這個心能夠有接受了法,是清淨的法,法水清淨,我們的心器沒有受污染,所吸收來的水是清淨的,同樣的道理。我們的心,「諸法性空」。我們用耳聞,用心收入,記憶,我們下定決心去做,做了之後,我覺得很歡喜。

(9)「功高行精,修行者,因意有魄,因魄有精」」:這個精,「精」,就是因為我們的意之中那個精魄。平時,凡夫就是用凡夫的意識,隨著外面的境界,映什麼形就起什麼意,但是修行者,「因意有魄,因魄有精」,這個魄叫做魄力。我們好好發心了之後,我們的心志堅定,心志堅定就是叫做「意有魄」,是因為有魄力,讓我們的心志很堅定。就是因為魄有精,我們的意最精粹的地方就是這個精魄的意思。

(10)「『精,魄』會合,德聚得魄」:「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」就是因為他的意中有魄,「精,魄」會合起來,身體力行,叫做「德聚得魄」。要身體力行,很凝聚我們的意念,這種堅定有魄力,這就是德的凝德,聚之得魄。

(11)「諸法性空。修行乃是大丈夫事,匹夫難為」:法的性空要如何來接受呢?就是要下定我們決心,有魄力,我們選擇的方向,很堅定的心志,這種的魄力,不會受外面的境界誘引,做我們真正決心想要做的事情。修行乃是大丈夫事,匹夫難為,不是普通凡夫做得到的,修行是要超越,所以我們諸法性空。

(12)「自修淨己心意,發心入群救度眾生」:雖然了解是諸法性空,就像水,清淨的水來潤澤我的心意,我已經很充滿,心中有法,我用心,自修淨己心意,發心入群救度眾生。 這這麼多工作、這麼多功夫要下就是在這八個字,「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」。

(13)「法雖求不可得,了無痕跡,但聞法聽入行,法入行,是修行方向」:若能清楚,就能了解「法」雖然是這樣求不可得,了無痕跡,但是我們法聽入心來,入我們的志向、魄力,聽了入心,我們就開始這樣決定,向前精進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
(14)「方便修習,觀機投教」」:為了利益,廣度眾生,所以我們要開「方便修習」。雖然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若沒有現形在人間,現我們是出家相,修行,清淨名士,出家、清淨士,這我們就沒有這個形象名字,如何去度化眾生,所以人要有名,修行也要有名相,這叫做方便。

(15)「專心投入,發大志願」:要不然人人都會成佛啊,你說的與他的說的不是都一樣嗎?不是哦,這是法師說的,這是清修士說的。法師說的,已經對法精論,他聞法、說法,他傳法,我們要相信佛法繼續要傳下去,法脈要傳,宗門已開,我們相信這個法脈、這個宗門,有堅定的相信;清修士也知道了,他沒有私心,也是同樣割愛,專心投入,發大志願。

(16)「專心是清淨心,修行是入人群付出」:入人群,建立了很清楚的名相。我們還不夠,要繼續修行,現了這個相,我們還要再繼續修行。就像清修士,雖然還現在家身,但是他有清修的規則,所以這與一般的世俗人就不同了。因為是出家,所以名稱可為法師,所以這就是方便相。但是還是不斷求,精求法入心來。

(17)「無漏智,法要入心」:法如恆沙那麼多,佛陀對眾生說的,就是像指甲上這樣的法,凡夫又是在入心漏掉了,又能夠剩多少呢?所以我們所懂的還沒有多少,在佛所說的這樣的法我們又漏掉,何況恆河沙數不可言說的法。

(18)「點,塵,劫」:〈化城喻品〉不是一直這樣說,無量數再產生的無量數,一國一沙一塵一劫,又一國的沙,一沙一塵再稱為時間,若算師算師弟子無法計算,這是法是很多如恆河沙一樣。佛陀來人間,有限的時間,眾生的鈍根,能夠說多少呢?我們鈍根的眾生又是漏失多少呢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修習,好好要再修。

(19)「修行是無止境,眾生根機不一,觀機逗教」:在這個無止境的過程中,我們就是要觀機,什麼樣的人需要我們用什麼方法給他,有苦的,我們要趕快。苦的法,就是需要去滿足他,現在身體病痛,無藥無醫,我們趕快滿足他的醫藥,這叫做施醫施藥,讓他解脫了身病痛,如何幫忙他身體能夠完全康復,這就是他欠缺的,我們幫助他。生活上有困難,翻山越嶺我們也甘願去幫助他,幫助他們能夠恢復了他們的生機。他們心存感恩,菩薩付出,法喜充滿。

(20)「結眾善緣,法喜充滿」:這種的緣,雖然這麼多人,沒有人認識我是什麼名,但是我已經有與他接觸了,我給他,我已經膚慰了他,與他說過話等等,他心存感恩,我們法喜充滿,這就是結一分深的福緣在。

(21)「修行道糧,清淨法緣,觀機逗教」:這個善緣、福緣,就是我們將來修行的資糧。因為我們要修行也要有眷屬,所說的眷屬,就是我要講法,有很多人要聽法,這叫做眷屬;我要修行,要度眾,要有眾生願意跟他修行,這叫做修行的資糧。來生來世,與眾生有很好的緣,清淨的法緣,那就是這個時候要入人群付出、付出。付出在他解脫了苦難,心存感恩,我們付出之後心生法喜,就是這樣。這是我們這一輩子很自然這樣做過來,這叫做觀機逗教。

(22)「用身體力行去付出,菩薩道侶」:做到讓他很歡喜,我們用身體力行去付出,就像這樣接受到人的幫助之後,他也會感覺我也要去幫助人。受人幫助的人,他也想要幫助人,這在我們的群中也有很多。我與你一起去幫助人,我感動、我歡喜,我要跟你走;我受你的幫助,我感恩,我發願我也要跟你走,這就是伴侶,發菩薩心的道侶,能走同一條路,開這條道,一起的人這叫做道侶,菩薩道侶,我們叫做菩薩伴。這也是我們過去度來的眾生,現在我們這樣說,他願意這樣靠近來,這很重要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了解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諸佛大聖尊,教化眾生者,於諸大會中,演說微妙法,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。】

(1)「諸佛大聖尊」:佛陀就是過去生修行之後,很充足的資糧,所以他成佛了,成佛稱為大聖尊。

(2)「教化眾生者,於諸大會中」:就要有眾生願意聽到佛的名他起歡喜心,看到佛的形態、法相,他起歡喜心,佛陀說法他起歡喜心,願意隨佛修行,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育,所以成為大會。大會的意思就是人很多來聽佛說法,這叫做諸大會。要先有人,才有會。

(3)「演說微妙法」:在很多人的環境中,有聽的人才有講的人,所以在那個地方講演的是微妙法。這個法很微妙,這微妙法在靈鷲山說《法華經》,這叫做演說微妙法。已經過去的方便說,人一直誘引誘引來到這個法會,已經是很具足的因緣,來演說微妙法。

4. ★釋義經文:【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】:但持此法華經之精髓,顯微示實。諸佛入世度生之事,教菩薩法,無不皆得聞。

(1)「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」:在這個地方講《法華經》,發心願意「受持法華」者,這些人悉皆得聞之。聞到什麼呢?聞到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要不然佛光講的經,大家以平面聽過,其中的精髓無法入心。

(2)「但持法華經之精髓,顯微示實」:不是只有聽《法華經》而已,對其中的精髓能體會,了解,了解佛陀是「顯微示實」。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簡單,但是那微妙之中有很實,很紮實的法在,我們要很用心。很豐富的法在那很微細之中,所以「顯微示實」。無上甚深微妙法,法就是無上甚深,這是真實法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

(3)「諸佛入世度生之事,教菩薩法,無不皆得聞」:這個精髓,真實法,就是要入世去,不是要脫離人群,這就是菩薩要學的,學佛陀的大法,是入群度眾。佛陀是這樣的心願來教菩薩法,我們也要入群眾施展菩薩的精神,最微妙的精髓全都徹底了解,無不皆得聞,我們要很清楚這個法。

5. 【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】:世界內外兩報:善、惡,一切苦樂音聲。 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。

(1)「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」:三千世界我們大家都清楚,過去也一直在說三千大千世界,有小千世界,中千世界,合起來就是三千大千世界。很開闊,無邊際的世界,內內外外,不論是三界內,三界外,這種世界內外的聲音,世界內外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呢?那就是沒有離開善與惡,一切的苦樂音聲。為善的,大家很歡喜的聲,付出,接受的人歡喜、感恩。

(2)「為善歡喜,法喜充滿」:我們去邀伴,大家來做好事,我與你一起做,我歡喜,我響應你,這都是歡喜,做了之後,法喜充滿。

(3)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:從緬甸參與發放稻種回來的慈濟人,先回來精舍,他們行李放下了,來銷假。「累嗎?」「不會,很歡喜啊。」歡喜。聽聽他們的歡喜,大家都很歡喜。歡喜的是接受了之後,他們平安回去了,大家都露著歡喜的笑容,去形容人歡喜的歡喜,這就是善。

(4)「慈濟真善美,大愛包容地球村,慈濟人不分國際、種族、宗教的無私付出」:三千世界內外,不是只有我們臺灣裡,離開的臺灣的外面,同樣有苦難人,我們去付出。去,辛苦,不論任何一個國家,在真實的人間,我們就以國、以區域來譬喻,譬喻在這個世間裡。不同的國家,國際間,能夠跨越國際去聽,聽那些人的聲。我們去了,回來報告回來的聲音,就是這麼善、這麼歡喜。

(5)「心起煩惱,叫做惡,有障礙,不善法」:惡,就是有障礙。我們想要去做,應該要去做,不想要大家去做的,也不願意去做的,這就是無法去響應;心有起煩惱,這叫做惡。惡就心不歡喜,不歡喜就是煩惱。何況人間多少有形惡,惡言、惡語、粗聲大氣,身體就是行不善法,意起不善法。意不善法、身不善行、口不善言,就像這樣這是大惡。

(6)「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,就是『善、惡』二報」:就像這樣的音聲的結果,無不都是苦樂的聲音。這種的歡喜能夠歡喜到上徹天堂,苦的聲音能苦到下至阿鼻地獄,這就是苦樂的聲。這就是「世界內外兩報」,就是「善、惡」二報。

(7)「時時鼓勵人人入人群中,行善法」:無不都是呼籲大眾,不分你我,沒有界限,彼此之間,苦的我們要去救,善的我們要來呼籲,大家來做,讓人人起了歡喜,沒有苦難的聲音,這就是我們的目標。

6. 【皆聞其音聲,而不壞耳根】:耳聞種種善惡之聲,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。八部義含,耳根亦具五根用,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。

(1)「耳聞種種善惡之聲」:我們的耳根,所緣的就是種種善、惡的聲音。「那些很惡」、「那裡很善」、「這個人很好啊」、「那個人心懷不規則」。總是耳朵都是聽這些聲音。

(2)「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」:因為我們修行,我們「心器」,昨天說的萬法之器。我們心若清淨,心器清淨,接受來的東西都乾淨的。轉惡為善,善解,將把惡的聲音轉化為教育的聲音,這都這幾天一直告訴過大家,希望大家能夠用到。聽法就是用在我們的生活,用在人與人的相對。

(3)「心的氣度,萬法的心器」:要記得,心的氣度,「心器」,萬法的心器,要清淨,度量要開闊。我們轉惡聲為善的音聲,同樣的道理,所以「不壞耳根」。

(4)「八部義含」:我們的每一項的聲音去分析起來有八音。我們說話,你們也有ㄅ、ㄆ、ㄇ,一聲、二聲,三、四聲,都同樣的道理。有高低聲,這很多的含義。我們若聲色比較高調一點,聽起來較礙耳;比較低音調一點,可能會較單純,這就是要去轉,聲調調一下。

(5)「耳根亦具五根用」:耳根,眼睛當做耳朵,耳朵當做眼睛。因為用眼睛看就等於耳朵在聽到,耳朵在聽等於眼睛看到,同樣。耳朵聽的,我們聽起來也有這樣的滋味。「聽這個聲音好像有什麼樣的事情,在哪一個地方發生」;「哦,這個聲音是車來的聲音呢?或者是東西碰撞的聲音呢?」「這個聲音當中,我們能夠去分析,碰撞會有什麼結果,順利的車到達是什麼樣的結果。」我們耳根不用去看,自然知道結果。耳根能夠代替其他的五根,代替眼、代替鼻、代替舌,能夠了解這些事情。

(6)「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」:看到人家若在說:「那是辣椒。」我們只是聽到,「哦,辣椒。」你不用看,你就代替著舌,「辣椒是辣的。」嘴裡就開始辣了。有這樣的感覺。所以耳根可以頂替其他的五根,同樣的道理來用。所以「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」。

7. 【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】:由持經故,耳根聰利;悉能如上,善分別知故。

(1)「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」:因為我們的耳目之聰明、聰利,若沒有耳、目,形體就無法很分清楚起來。要很用心體會。

(2)「由持經故,耳根聰利」:我們持經,有聽過經,所以我們很了解,這個法與世間的法,與人與事與物的道理,我們都很清楚。若沒有聽法,耳根緣著外面的境、塵,我們就是凡夫的知識。凡夫的知識,我們隨著凡夫行去造作,就容易起煩惱,容易在理識去接受來的都是「是非」,就會起了很多的「無明」。用智慧來轉這個識,智慧要從哪裡來?就是因為聽經入精髓,「法華」的精髓我們已經有接受到了。

(3)「轉識成智」:不是只是讀誦經,我們在讀誦的經典,再將經典中的意味我們已經都有接受下去。所以要有經中的精,法髓入我們的心。耳根自然就是轉識成智,真的有耳魄;我們的精神,心的魄力,我們很有決斷。

(4)「耳根聰利,就是精魄,就是精髓,心志魄力」:不是耳朵聽,聽人說話,口舌就會搬弄是非,這個話說來是真的或假的?我們的耳朵隨著聽來的聲音,就在那個地方模棱兩可,「真的或假的?」但是我們若有持經的人,真、假用智慧去分析就能夠了解。所以「耳根聰利」,那就是魄,精魄,就是精髓,將經之髓入心,所以心志魄力,聽什麼我們就了解什麼,都是用智慧聽聲,這叫做「耳根聰利」,已經轉識成智。

(5)「悉能如上,善分別知故」:大家能清楚。最重要的,前面告訴大家的大綱,大家要很用心。「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」,這已經是轉識成智,已經是了解了修行的方向,我們的精神魄力。該做的我們該做,善、惡我們分很清楚,是善的,我們鼓勵大家去做,做得大家很歡喜。善的聲音,很歡喜;惡的心態很鬱悶,有煩惱,或者是有種種的障礙。若是有魄力就沒有障礙,該做的,單純的心做就對了。用知識來做事情層層障礙,用智慧來做事情暢通無阻,這只是分別在這樣而已。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
8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很感恩聽聞法髓,真的每天都很法喜充滿!「耳聞種種善惡之聲,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。八部義含,耳根亦具五根用,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」,「由持經故,耳根聰利;悉能如上,善分別知故」,修行要努力將法髓入我們的心,身體力行,耳根自然就是轉識成智,真的有「耳魄」;我們的精神,心的魄力,就很有決斷。

菩薩入群度眾,要能自度,度人,自覺,覺他,覺行圓滿,時時觀照自心,時時懺悔的自我反省及改過,才能「轉識成智」,時時把握行善付出的機會,結眾善緣,是重要的修行之資糧道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3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