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0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持法者有三種妙香,
即多聞香戒香施香,
如是三香逆風順風,
無不聞其道風德香,
是謂心清聞之妙香。
用心聽!「持法者」,持法,這個法就是經,經也就是專指這部《法華經》。若有人很虔誠用心來持《法華經》,這樣他會有三種的香。何種的香呢?就是「多聞香戒香施香」。多聞就是聽了,很詳細聽、用心聽,時時聽、無間聽,聽經很用心。經若聽多了,自然生活、心的思想、行為,無不都是念念在法,能夠時時聽法,叫做「多聞香」。常常聽,絕對在生活中,在我們的腦海中、行為中,法一定時常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,我們的生活自然法就都在這樣的生活中,如法、如規、如戒。這樣自然顯出了那個身行的德香出來,生活中讓人感覺得到。香就是一種可親近,讓人歡喜,我們自己也不厭倦,這種人人親近、人人歡喜,這叫做香,這就是多聞的人。
「戒香施香」。戒,那就是持戒、守戒;戒,不會讓我們的身行有偏差。戒,光是說慈濟人守十戒,光說這十戒,在我們生活中若有好好修好,身行就不會有錯。而我們出家者修行的戒很多,在修行、生活過程中,這個戒我們是不是有細膩修持?當然很困難,但是不是有儘量做到呢?這就是我們生活中要很謹慎。施香、戒香,施、戒。布施,我們既持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是教菩薩法。菩薩法,開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叫做「六度」。在這個六度,第一個條件你就要付出;付出,到底我們日常的生活,事事都有在付出嗎?有人需要,我們有及時願意自動自發去付出嗎?等等。這個付出很細膩,財施、物施,還有力施,還有無畏施等等,很多,都是在人所需要,我們歡喜甘願,不斷不斷地供應,這都叫做「布施」。
而且,在日常生活,連說話也是在布施。教法不可吝嗇,不要說:「我這個還是還未……,我自己要做的要我自己來完成。」說是我做的,這樣才是我所得的。我們應該大家共同來做,好事大家做,完成的好事,「這是他做的!他做很多,有付出更多。」這樣共做一件事情,我們付出很多,我們也得要謙讓,成全他人之美,這也是布施的一項。總而言之,布施就是付出無所求,這就是施,布施。「四攝法」中,我們大家都知道,利布施、利行、愛語,在同事間,這也就是在「施」之中。所以戒,在人生修行中絕對不可缺少,所以戒香、施香、多聞香。我們若沒有聽經,道理不能很清楚了解,儘管說「我做人做好就好了,我為何還要再聽經呢?」做人做好很重要,但聽經也不能缺少。
做人要做得好,一定要有道理;道理若不懂,做人要很圓滿是很困難。大圓鏡,雖然這面圓鏡是很圓沒有錯,卻是上面蒙了骯髒、灰塵,真正要看得出前面的環境那就變濛霧了。同樣的道理,這面好鏡也得要時時有水來擦,這樣這面鏡子才能夠很分明清楚。所以,我們香氣也得要有這樣才透得出來,這就是我們要有的三種香。所以,「如是三香逆風順風,無不聞其道風德香」。有這種德行的香,所以不論它是逆的風,還是順的風,同樣都會透出香味來。因為它,逆風吹來會比較少些,順風吹過來就很多了,香味就是這樣,很香。為什麼順風會比較香,逆風的香氣會比較少?那就是因為順風是大家讚歎;你要做好事,我也同樣想要做好事;我這個好事,你來響應我。所以你讚歎我。
而我向來對你就沒有好感,你做的事情不錯,但叫我順你我是不太高興。你做的好事叫我很讚歎你,也是很難,不過你確實是做得很好,很多人都認為是好事,所以我也說:「不錯啦!」但是不是給你很大讚歎。有的人在讚歎人是很大的讚歎:「他就真的這麼好,做的好事就是這麼殊勝。」「對啦!我讚歎你,也會告訴別人,讓人人來一起讚歎,互相來成就好事。」這就好像順風來時,人人讚歎,人人來附和共做,同樣的道理。好事我若沒有很想要做,也不覺得這我有興趣,你做隨你做,完成了,也沒有什麼好挑剔,「唉呀,不錯、不錯啦」。就這樣只給較少,沒有很大的讚歎,也沒有幫助去做,但是他做了完成了,也「不錯、不錯」。這樣,這叫做「逆風」。順、逆風,來的都是香的,我沒有什麼可挑剔,也是不錯了,所以逆風也是香;但沒有很香,這就是「逆風」。
「無不聞其道風德香,是謂心清聞之妙香」。這不會說沒有聞到,這種有心要聞,自然就會聞到。「這個東西你說這麼香,我用心來聞聞看。」就是有用心要聞,就能夠聞出那個道風德香,德的香。這種有心要來探討、來了解,原來確實做得很好。不只是看他做好了,聽,聽了之後很感動。這種看也感動,聽也感動,又用心去與他在一起,更靠近一點,哦,了解了。德的香,因為有用心了解、靠近,就投入去做,這樣更加能夠深切了解,這是德香。德香就是入人群,開始在做了。有人說:「做得不錯,來,我跟你做。」與這樣的意思一樣。有心,曾聽到,去看看;看了,「不錯哦!」再用耳朵更清楚探聽好,再來,「我與你一起做看看。」這是有三種的階段。
所以,這樣能夠體會出了道香,這條道的方向是正確,能夠鼓勵人人來身體力行;人進來了,付出,皆大歡喜。這是一層一層、一重一重,要聞出香氣,那必定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,它就這樣,香的氣氛,有多聞香、戒香、施香。聞,有聽到,來了;有「知道,很好啊;看人好,我也要學」,這樣守規則來。守規則,來了,與大家一起做,我願意再投入,深入做。這是一層一層,自然「道風德香薰一切」,這就是「謂心清」。我們開始,香氣在人,那個物的上面,我們有心去接近、去聽、去看,讓我們的心已經清楚了,也同樣去投入;投入之後,我們自己的心也清淨了,用清淨的心同樣來聞聞看,這是妙香啊!同樣的道理,我說:「香啊,很香。」一個人若再來,同樣先聽、先聞,才開始要進來,要有這樣的規則,再來就這樣的投入。這都是一層一層,人人互相帶動彼此進來。
根香,採自樹之根者;
枝香,採自樹之枝者;
華香,採自樹之華者。
「根香,採自樹之根者」;所以香,有根的香。知道要聞這個香氣,有香,將根拿來聞,「喔,這就是根。你採自樹,哪一棵樹的根來的。」「枝香,採自樹之枝者」;這是枝的香,我這個枝是採自那棵樹的枝,是樹枝的香。「華香,採自樹之華者」;花的香,那就是採自這個花的香。這昨天就說過了。不論是樹根、樹枝、樹花,這些東西各個都將它碾成粉,只拿粉來讓他聞,他就很了解,「這是根,這棵樹根的粉末」,「這是枝的粉末,這是花的粉末」,很清楚。就是聞香的人,他就像在修行,修種種法,很清楚,不論你說哪一項,他都能夠將它歸納過來,這是多聞。「你,經聽很多哦,你在說這些話,你對經典應該很有研究。」這叫做多聞香。
聞香的人很清楚,是從根來、枝來、花來?聽法的人若是很清楚,很有研究,我們聽對方在說話就知道這個人對法研究很深。而我們有在研究法的人,這個人的舉止動作,只是看到他,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平時很守戒律。或者是這個人真正有身體力行,不只是讀經、誦經、持戒,他還很慷慨,很願意入人群去付出,付出無所求。「喔,這個人應該是這樣的人,與這個人來相處,我很相信。」我們若能夠自己有走過這條路,看人就有這樣的次序了解。這就是用聞來做分析,聞香,看看是什麼樣的人,他有辦法能夠聞出什麼樣的氣質。我們昨天不是有說過嗎?男香、女香,是母香,是童男、童女香,或者是夫婦之香都聞得出來,這就是要有這樣的功夫,要有這樣的能力,這世間不是沒有。接下來就說,
*華有香氣,人則愛之;人有善德,世則敬之。
「華有香氣,人則愛之」,那個花很香,自然人人就愛。「人有善德,世則敬之」,這是很淺的道理。那個東西是香的,自然人人愛,沒有人會拒絕;而若是人呢?人若有善德,世間的人一定是尊重、敬重他的人,這是敬之。現在大家詃能夠很了解。前面的文就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及千萬種和香,若末、若丸、若塗香──持是經者,於此間住,悉能分別。又復別知眾生之香──象香、馬香、牛羊等香,男香、女香、童子香、童女香」
這我們能夠很清楚,花有香味,我們人人愛;人有德行,人人尊敬。這就是說,東西,有這樣的東西,自然人人會愛惜。在前面的文,就是有這樣種種、種種的香味,意思就是我們人人都有各種的長處。不是只有人,各種的東西,植物也好,動物也好,他都有他特別的長處在。象有象的長處,所以象的氣象,我們能夠很清楚。看到象,或者是沒有看到象,牠靠近了,就有辦法了解這隻象的氣象出來。這就是鼻子的功夫。
我們凡夫絕對沒有辦法,要超出了凡夫,真正有這樣的功夫。馬有馬牠的特質,這馬的特質能夠載重、跑得快;羊有羊的特質,特別的氣質,牠很溫馴。這用聞的同樣也聞得出來。所以,「男香、女香、童子、童女香」,連這樣,是男人、女人,是結婚了沒?或者還是童子身呢?還有童貞在嗎?他也都聞得出來。這就是他有那個特質、功夫,我們要很清楚了解。心若清淨的人,他很用心去體會東西的道理,當然他也有辦法去體會出來。接下來說,
經文:「及草木叢林香,若近、若遠,所有諸香,悉皆得聞,分別不錯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及草木叢林香」;華有香氣,人則愛之;人有善德,世則敬之。
「及草木叢林香」。植物的香、動物的香都清楚了,再進去那草叢之中,去了解花有花氣的香。人則是有愛的香;人有善德,世間人人敬。這剛才有這樣說,不論是什麼香,就是有這樣——它的特質在。花的香味人人愛;人善良,人人也都尊敬他。這應該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。
經文簡釋:
「若近、若遠,所有諸香,悉皆得聞,分別不錯」;近則世報,六凡之香超出三界。
再說,「若近、若遠、所有諸香,悉皆得聞,分別不錯」。意思就是說,「近則世報」,就是我們這輩子。「若近、若遠」,意思就是這輩子是叫做「近」,最近的就是這輩子;更近的是今天,更近的是這個時間,這叫做「近」。意思就是時間,時間是近的時間還是遠的時間?近的時間,近到現在此刻這個時間;遠的,遠到過去的過去生中的過去,那就是遠。不論是今生、遠世,我們在這六凡,六種的凡夫之中。什麼叫做「六凡」啊?天、阿修羅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六種都叫做「凡」,在凡間。這凡夫就有凡夫各種重的業在,所以在這個六凡中,雖然凡夫就是不由自己,在這個六道中受報,人也就是因為有人的業力,所以生在人間。而生在人間,各人的業力輕重不同。
同樣的道理,這六凡香氣,在人間也有業報;業報、福報,同樣有報。有的人業很輕又有造福,所以來人間事事都好。但是事事如意了,同樣他也有很多煩惱,帶這煩惱的業報來人間;他有造福,所以來人間享福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六凡中有香,就是有福的。「超出三界」。因為在這個六道之中有修福,他就能夠上天堂;若超越了欲界到色界,色界能夠再超越上了無色界,不必有形色,只是用思想。這欲界就是在我們的凡夫之中,叫做欲界;修行若超越了凡夫,那就是只有在色界,有色、無欲。有了色界,若能夠再修行,他就到無色界了。無色界就不用形態,都沒有什麼了,只是用思考、感覺就可以。這是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就較不清楚,那就是「用心」的境界(「無色界」有心識而無色質也)。來,(再)說,
*又次遠離,持行清淨,脫離分段、變易二死,究竟涅槃,亦名極遠分別不錯;謂能辨別生態氣象。
「又次遠離,持行清淨,脫離分段、變易二死,究竟涅槃,亦名極遠」。我們已經要遠離凡夫了,要遠離欲界了,要遠離色界。在這個色界之中,不論凡夫與色界,這個色界中還是有分段生死。以前一直告訴大家「分段」,我這輩子我的壽命就是這樣,無常來時,我同樣有這個業,凡間的業;就是凡夫的業未盡,而我這輩子因緣,分段因緣已經盡了,這樣就過去了(往生)。或者是我們不只是這輩子,這輩子開始我們就知道要修行,同樣這輩子會過,有這個分段生死,我們要常常以「分段生死」來自我警惕。
我們要趕快把握,這個身體有限,哪怕是佛陀,他也是有限的生命。這個身體有限,他也是八十年來人間,借這有形的身體,到八十歲入滅、涅槃。卻是佛陀他覺悟了,覺悟了之後,來人間是現一個相來教育人間。本來,人間就是一個假象,覺悟的人是假、是空,但是要與凡夫接近就是要化假為相──化這個假、有這個相,就在人間。人間再經過了這樣的家庭生活,經過了這樣的考慮、思想,開始表達出家去追求正覺,成了正覺後再回頭來度眾生。他有這樣一段一段的人生來教育我們,這一段一段的人生教育,到了最後的一段,他就示滅了。佛陀,他也有現出這樣分段的人生。
我們凡夫同樣,只是我們懵懂「分段」。就是前世帶來,前世造那段的業,帶來了這段的人生;這段的人生,我們又在懵懂中,又會再帶去下一段。所以這種遠、近生死,一段一段這樣帶過來,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。我們想要脫離,我們這段的人間要接受佛法為下一段;這輩子,下一段我們能夠「轉識成智」,在這一世好好修行,我們過去的業,逆來順受。說,我們隨緣消業障,不再造災殃,不是有這句話嗎?「啊,隨緣,過去的惡緣就是這樣,隨緣啊,不要再與他計較。」再計較,這個業就再連結下去。
所以我們隨緣消業障,過去與你結來的生死,這段結束了,不再結了;而我這輩子,到底與多少人結恩怨呢?「我也做得很好,為何一直受人毀謗呢?「唉呀!不要計較了,過去就好了。」這樣就是一段的業緣已經結束了,不再結了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也是一段的惡緣過去了。人生,到底我們與多少人結多少的惡緣呢?一步一步讓,讓過去了,路就寬了,道就好走了。同樣來生要再去的地方,不是業力牽引我們去,是願力,我們願再來人間。所以,我們常常發願,不斷不斷一直在發願,就是我們甘願要去的是真實願。所以得知識就會與人計較,轉智慧,那就是沒有計較。我一定要發願,「我該還的要還,我能夠做得到的我盡量要做,做得我來生來世……。」這也就是分段生死脫離了。
還有一個「變易生死」,變易生死是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六度萬行。「我在這樣在發心做的當中,我這麼付出了,人家還不滿意,難道我要再做下去嗎?」這看我們的意志有沒有堅定?我們做的有沒有意義呢?決定了,有意義,我就是堅持。或許做得很辛苦,「我已經很累了,想要停下來」,這樣值得停下來嗎?是不是這樣停下來對你有好處嗎?是今生的好處嗎?或者是……等等。捨這項,我再去就那樣,可能對我較有利益,是世間的利益、財物的利益呢?還是助人的利益、行善事的利益呢?到底是什麼利益呢?我們要用心思考。
對的,入人群、幫助眾生,這是對的事情,我一定堅持,堅持到底。不是,「我在幫助人,我被人阻礙了,我停,要做你們自己去做」,不是這樣。做,就是堅持: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這就是沒有變易。我們的心,自己對準方向,決定,走就對了。沒有心這樣進退,在那個地方有時候進,有時候退。要進的,是進對的事情,不對的事情要趕快反省過來。要不然這個變易生死就是我們的煩惱、我們的無明,時時我們的心不定,在那裡在變動,這種叫做「變易生死」。我們現在就有了,未來要將我們帶往哪裡去?現在我們的心不定、多變,我們來生豈有辦法再來做人呢?說不定牽往畜生道,或者是地獄道、惡鬼道去了,也說不定。
所以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這都我們要好好將它脫離,很期待我們這輩子與下輩子,我們要接得好,不要下輩子受業力將我們牽引了。我們若想到佛陀,他會來到人間,那個過程,我們就能夠很了解為何有分段生死?分段生死是乘願來的。佛陀沒有變易生死,因為他去了,生生世世再來,他度生的願力是堅切──很堅定、很懇切來度生,所以變易生死他沒有,他很肯定來去的定力。
「究竟涅槃,亦名極遠」,就是已經到了很徹底、很究竟,這叫做極遠。所以,「分別不錯」。了解這個人,真的是究竟,很清楚。「謂能辨別生態氣象」,就是這樣。所以,我們要很清楚,也能夠了解,我們必定要在這個生活中好好把握,我們來人間這個近世這段,每一個時間、每一秒鐘,必定要把握著近世。我們的來生要選擇的,我們的願力是什麼?所以佛陀能夠到達「究竟涅槃」,他的定心沒有變易,而我們的來生到底是依願力去,或者是依業力去呢?我們的分段生死什麼時候會告一段落,我們人人都不知道。但是我們人生一段之後,何去何從?是業力牽引我們去了嗎?或者是我們的願力,讓我們再來人間呢?這就是很重要。
請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,體會到這段,這種「持行清淨,脫離分段、變易二死」。這我們要很了解,不論是眼見、耳聞,連聞,我們都要聞出了,我們人生到底在這個時間、現在的心態會影響到來生來世,我們用聞的,都要能聞出那個氣息、那個感覺出來。所以要大家用心,很用心,不是做不到,只要你堅定心願,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