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  Empty
發表主題: 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    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  Empty周三 9月 15, 2010 8:57 am
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    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  Empty周五 9月 17, 2010 8:54 pm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一毫芒中,從一粒種子生,一棵大樹,原來藏於一粒種子內,所以毫芒中藏了合抱之樹,大樹纍纍,果實無量,果中有因,因中有果,一生無量,無量一生。
常常都會和大家說,合抱之樹是從一毫芒中生,就是這樣的道理,其實一毫芒中,就是一顆種子,看看,這顆種子若是入土,有水分,有陽光,這顆種子自然就發芽了,開始慢慢就成為一棵幼樹,小樹慢慢長大,大樹我們看到這麼大,這麼大的這棵樹,就是原來從那顆那麼小的種子,尤其是那顆種子,最重要就是那基因在毫芒中,好像毫芒那麼小。
所以從前常常一句話說,「因賅果海」,這個「因」,就是在這麼小的毫芒中,但是它成果起來,好像海那麼大,一棵樹,原來是藏在這顆種子中,真是不可思議。
有一回,佛陀在遊化當中,去到一個小城裡,那個小城的城主,聽到釋迦牟尼佛,要入他的城來了,但是這位城主,他就這麼想,大家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所到的地方,很吸引人心,很多人都會皈依,會聽釋迦佛的話。
若是我的人民,都去聽釋迦佛的話,將來人民還會聽我的嗎?所以他就禁止釋迦佛,進來這個小城,不過,一片大土地,哪有可能,所以他就禁止自己的人民,不可以供養釋迦佛,若是供養的人就要罰錢,要罰五百兩,五百兩的黃金很多,所以窮人沒有能力,富人捨不得,所以佛陀雖然是進城來了,卻是大家都不願意供養。
但是在這城中總也要生活,每天出去托缽,每天都是空缽,其中有個長者,他的家庭僱了很多人,剛好大家都吃飽了,有一位老婆婆,他在收拾當中,剩下很粗糙的菜,那就是要拿去丟掉,開了後門,剛好佛陀從那裡經過,這位老婆婆,看到佛陀這麼莊嚴,不過,她有聽到,大家都不能供養,所以她也很擔心。
我若是供養出去,我是不是會被人罰錢,雖然她會害怕,不過,他看到佛陀如此莊嚴,所以由不得自己,走進佛陀的身邊,就說:佛陀,我看到你們很歡喜,我真的很想要供養。
不過,我身無一物,但是我手端的這些東西,是人家吃剩的,而且很多東西混在一起,這是要拿去丟掉的,這樣,這些東西對佛來說不恭敬。
佛陀含著微笑說,很好,很好,這是最上等的東西,老婆婆雖然也知道,我若供養,是不是會被罰錢?不過,她那分要供養的心很強烈,所以,還是將這些東西供養出去了,在這當中,佛陀很歡喜,就對這位老婆婆祝福,祝福她將來,來世能得到大富大貴,享受人間福,將來也能昇天。
後面有一個人走過去,剛好聽到佛陀這樣祝福,他就說,哪有可能?這只不過是這麼粗糙,剩的東西,只是這一點點東西,這麼粗糙,這樣供養佛陀,就能得到那麼大的功德,這實在是無法接受的道理。
佛陀回過頭來,面對著這位,他就說,你可曾看過,你們這個城市裡,有一顆很大的樹,這位就回答說,有啊,那棵樹的下面,能停五百輛的馬車沒問題,他能樹影涵蓋五百輛馬車,佛陀就問他說,你可知道,這棵樹的種子有多大,這位過路人他就說,是一顆種子,這顆種子,樹種應該不太大。
佛陀就說,對,不太大,這麼一點點的種子,他能一棵,大到好幾個人合抱的樹,它的樹下,能夠遮蓋這麼多的馬車,想想看,它也是從那顆這麼小的種子,這樣長大的,所以這位老婆婆,她是這麼虔誠的心,全城的人沒人敢供養,她有這個勇氣,雖然這個東西是這麼粗糙,但是她敢付出供養,你想她的功德大還是不大?
這個人相信的佛陀的道理,原來這位過路人,也是一位為很富有的長者,所以他就這樣想,我應該要供佛,所以他就約佛陀,明天能夠到家中,為佛陀設供,就是國王要罰五百兩金,我也願意受罰。
佛陀明天就去受供了,大家就傳了,傳到國王那裡,同樣,國王要問問佛,到底什麼樣的道理,能讓他這個國家的大長者,願意這麼付出,甘願受罰。
國王請佛去說法了,連國王的心都被降伏,所以這個國家,全城的人都皈依,在佛典中,將這個故事,用在這一毫芒中一種子,一棵大樹藏於一顆種子內,毫芒中,原來是藏著合抱的樹,所以大樹長大纍纍了,果實無量。
所以果中有因,每一個果裡面,就一顆種子,種子裡就是有這個基因,所以種子像毫芒那麼大,所以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賅果海,真的是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。
所以說起來,我們前面說過了,無量義從佛宅中來,去眾生發菩提心的地方,所以一念佛心,能到芸芸無量眾生,引發眾生來發菩提心,這些菩提心,就不斷再復生無量。
所以說來,佛陀的教法,無不都是從無量法,都是教化眾生,前面第一功德,佛陀來人間,無不都是教化眾生,發四無量心,行六波羅蜜,這是在這第一功德。
第二功德,也是不思議力,它能一法能生無量義,無量義從一法生,一法能生無量義,其實這是佛陀,從一實法設方便之教。
第二功德不思議力,
是一法能生無量義
無量義從一法生
一實法設方便之教
是實則一
一即無量
無量即一
若一轉
是具足演說是經一遍
佛以種子
展轉相生為無量義

真實法要面對人間,困難重重,必定要設方便法,佛陀走遍了恆河兩岸,這四十幾年間,無不都是看人間事,說人間法,引入出世間的道理,所以他從「阿含」,而走入「方等」,才到「般若」,才來到「法華」,如此已經四十二年了,其實第一說法時是「華嚴」。
華嚴就是佛心的境界,因賅果海,那粒毫芒,能涵蓋宇宙萬物的道理,那就是覺性,大地眾生人人都有覺性,只是我們就是凡夫,累世在六道中,所以已經成為習氣,這無名的習氣,就是住於六道中,所以我們人,若是為善就浮上來,為惡就沉下去,都是在六道中浮浮沉沉,沒有定性,這叫做「凡夫」。
佛陀不斷要來人間,一次又一次,很期待人人,覺性能啟悟,所以他要設無量方便法門,所以「是實則一」,若要再回收回來,是一真實法就是「一」。
所以佛陀所覺悟的真實法,就像毫芒一樣,就是藏在我們人人心中,那念的本性,所我們人人,同樣有那念本性,不過,我們也是在芸芸眾生中,不斷受污染,不斷在煩惱中,製造很多的業,這就是人間事。
所以佛陀將人間事,引入出世間的道理,所以「是實則一」,這個「實」,是本性,人人的真實性,就是「一」,這道理就只是一項而已,要回歸人人清淨的本性,所以「一則無量」。
因為人人本來就有這念的善,人性本善,人人就是有這念,與佛同等如來本性,就是一,「一則無量」,但是無明一覆蔽下去,變成善惡無記,惡的誘引我們,我們就跟著惡的去,這個惡的習氣,一直培養自己所以變成愛發脾氣,貪、瞋、癡,這種惡念就不斷複製、複製、再複製,所以「一則無量」。
當然它複製惡,同樣,它也會複製善,所以佛陀,就是要把這些芸芸眾生,不斷複製惡的因,不斷引導引導,讓在果中的因,要在慢慢恢復善的因,所以就「無量則一」,要把這些習氣回收回來,去掉無明的習氣,回歸一念清淨的心,所以「無量則一」。
在《無量義經》,若一轉,若二轉,若三轉,不斷一直轉,意思就是說,在《無量義經》,有很多很多的道理,你要不斷不斷讀誦,不斷去體會,去了解,了解一次,就是具足演說《無量義經》一遍的道理。
所以,靜思勤行道,慈濟人間路,那麼將無量義,在我們,靜思道場,不斷反反覆覆,要啟發我們的心能勤,勤行精進,要引導人人開啟慈濟宗門,這不就是在無量義不斷在轉嗎?不斷轉,不斷讀誦,不斷暸解,這就是叫做「若一轉」,每天都在無量義中轉,就是每天就像在演說一遍的《無量義經》。
所以,佛以種子輾轉相生為無量義,就是這一顆種子不斷不斷輾轉,變成了無量義,為了要對於民芸芸眾生,才開始開啟這種方便法,循循善誘,慢慢牽引,牽引,牽引四十多年,人間壽命有數,佛陀出現人間和眾生一樣,壽命八十,所以不得不趕快,把方便法趕快收回來,變為一實法,那就是成佛。
要如何才能成佛?眾生皆有如來法性(智性),我們人人都有,所以讓大家知道,但是我們要如何,才能回歸到我們自己的法性來,你要先去付出,所以要行菩薩道,所以不斷這種子複製很、複製,不斷去教化眾生。
各位,時間短暫,大家要把握,時時用心,原來法在毫芒中,所以啟發一念心,我們就有無量無數的義理入心來,所以還是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靜思晨語--20100914第二功德(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--法譬如水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