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三 3月 20, 2019 9:10 pm

2019032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本性靜寂清澄,真如覺諦體現,
瞬間淨性星光,靜慮思道覺海;
真如世界,即是如來藏無量界。

用心,好好體會。「本性靜寂清澄」。我們人人每天每天,我們的真如清淨,每一天就是這樣在生活中,這是我們的本性,本性原來就是靜寂清澄,這是人人本具。「真如覺諦體現」。我們人人若能夠保持著靜寂清澄,我們的真如本性,覺悟,就是與諦理互相會合那個本質,本體永遠永遠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。生活本來就是在這樣的清淨本覺中,本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,只是我們一念與人事是非,將它當作是我們人性的真實,所以我們讓它複雜了。要不然本來是很清淨,只是僅僅愛計較,只是那個心量很窄,法辦法接受身外,我們身外的人、事、物容納在我們的心。因為這樣,我們錯了,一念錯,步步錯。

人人,若能夠世間事,好事大家做,好話大家說,彼此之間用感恩、尊重,這個本性或者是真如都是安然、清淨,心與理時時都會合,只是我們的心容納不了外來的。所以,心就像一盆靜靜的水,一些泥沙土粒這樣將它丟下去,整個水就動了,與這樣一樣。我們若能夠心量寬大,時時抱著感恩啊感恩,「我的事情能夠成就,是你的力量來幫助我;我若沒有這些力量,無法去幫助人。」這道理很簡單,卻是我想要幫助人,但你不要來幫助我。這種不要讓別人與我們一起合力來幫助,我們到底有多少力可以幫助人呢?這就是一些很複雜,說不清楚,但是本來很簡單,又是講不清楚,又是很複雜;與我們的本性、真如,與我們的無明,這樣如何說都釐不清,釐不清楚。

「煩惱即菩提」,「菩提即煩惱」,豈是這樣呢?「煩惱即菩提」,菩提難道應該是煩惱呢?這兩件事情本來是分開。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,煩惱呢?就不應該與覺性合在一起,覺性與煩惱卡在一起,那就是迷了,就是我們現在的凡夫。而我們凡夫若能夠將迷、無明將它消掉,現得我們清淨、寂靜的本性,這樣我們叫做「覺」,這樣叫做「菩提」。就像金在礦石之中,礦石就是礦石,當中含藏著金,但是金不能說它是礦石,金是要從多少含金的礦石之中去淬取出來。我們若釐得清楚,煩惱是歸煩惱,菩提是歸菩提,因為菩提去卡到煩惱,所以我們叫做無明。這不知大家聽懂嗎?總是我們人人本具清淨本性,也是如來的覺性。

我們的覺性一直都與真理體會,只是我們的「體」沒有現出來,因為諦理是看不到。一直說諦理看不到,因為它沒有形相。我們現在真如若能夠很明顯,自然那個覺的體質就能夠顯現出來,這就是我們很難得體會到,但是道理就是這樣。這就是我們還是在不覺中。其實,「覺」,「瞬間淨性星光,靜慮思道覺海」。佛陀當他萬事放下,境界清淨了,心、境完全清淨無礙。那個時候,瞬間清淨的本性與星光這樣會合起來,那瞬間的接觸,與平時在思惟道理,靜慮、思惟;靜慮、思惟就是在禪定中。禪定中,剛好這時候,離開禪(定),眼睛才一展開與星光接觸到,就像石火的光一樣。那個石頭因摩擦,突然間那個光這樣出來,那種的瞬間的淨性,發出了那個光,體悟到那個理。

所以我們,原來我們修行,本來真如本性,我們只是這樣去讓人、事、物將我們複雜掉了;複雜的東西我們若能夠去除,心境清淨,這就是在靜慮思道的境界。我們若能夠這樣整個放下了,那個清淨的覺性就開闊如大海,如天空無邊際,如大海的廣大,心量一開了,就是這樣全開了,所以「諦」,這個覺諦的體就顯現出來。我們凡夫好像離這段還很長、很遠。經典就是這樣一道一道要來教導我們,所以經典會伸得很開闊。就像我們所在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從這些五官,這器官與我們的心意來對著外面的境界,因外面的境界在分別。

凡夫的眼光看人,人人有分別;凡夫的耳朵聽到,聲聲都是雜音;凡夫的鼻,聞起來只有香、臭分別。都是有局限,它有一個限量、限量,分別只是在日常生活,很近,身邊的事情這樣在計較,去比較等等,這就是凡夫世界。而我們若是能夠真如世界體現了,那就是「靜慮思道覺海」體現,就是接近,就是已經進入真如世界,就是如來藏無量的世界,就是開闊了。總而言之,我們學佛,心就是要開大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的心量大,能夠包太虛,這有什麼煩惱無明會再來擾亂我們的心呢?開闊的心,在這個地方說這麼多文字,好像很深,卻也很簡單,將它會合起來一句話──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就這樣幾句話,就已經包含進去了。所以我們要很懂得用心,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。人類,其實與這個如來藏,覺者,我們若體悟就是如來性現,而我們人人同樣有這個如來覺性、如來藏在,只是我們的心沒有打開,所以無法「心包太虛」。我們的如來藏,其實日常都在用。

就像昨天有馬來西亞與緬甸的菩薩回來了,他們是在緬甸發放,將近五萬戶的稻種,用半個月以上,一、二十天的時間進行發放。臺灣的慈濟人回來,已經回來臺灣了,緬甸的菩薩也跟著一起來臺灣。昨天緬甸的菩薩與馬來西亞的菩薩一起回來精舍,看到他們人人合心,臺灣、馬來西亞、緬甸的菩薩會合,這個心合在一起為四萬多戶,將近五萬戶的貧農,為災後──災難過後,他們負債,他們生活苦難,我們去關心,了解他們的困苦,就送他們每一戶今年將要播的種子,要插秧的稻種,我們去發放給他們。了解了,我感恩,這三個國家地區慈濟人會合,去為四、五萬戶解決他們的困難,這是功德無量。

心若大家會合起來,彼此感恩,感恩有你、有他,還有我。我得到他與你會合起來,共同來完成將近五萬戶的發放。五萬戶就有幾萬人,這些人未來的生活安穩、安定,這樣彼此感恩,之後法喜充滿。若是無法彼此感恩,難免你的意見,他的意見,我的意見,三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來會合,意見若不和合,儘管工作做完了,布施大量付出,卻是只是有煩惱,就欠缺了法喜。同樣的道理,同做一件事情,我們是要用凡夫心去做出了那種滿心煩惱,或者是要去做出一番真的是法喜充滿?這種會合起來很圓融的歡喜,這叫做「法喜充滿」。多數的人,大家都是法喜充滿回來,我很感恩!

同時,同樣昨天,有一群從苗栗、臺中來的慈濟菩薩,他們只是為了一件事情,這件事情那就是「莫忘那一年」,「莫忘那一年」。大家為了師父一句話──莫忘那一年。那一年是什麼年?在「九二一」發生那一年,大家再來回憶一下,今年是第二十年了。大家再去回憶,去開啟了記憶中的七千多日。七千多個日子過去了,我們的腦海中,要如何去叫回來距離現在七千多日以前的記憶呢?

不只是記憶,要再將記憶顯相出來,就是有體相,再將它拿出來。過去那個瞬間發生的事情,那時候我們如何感受,那個時候我們如何投入?在幾年的時間沒有停歇的日子,就是為了「九二一」,安心、安身、安生活,同時還再為孩子,要及時讓他們有書讀,學校要趕快完成。真的投入多少人啊,全省動員,南、北部,都在中區裡。大量的時候,委員、慈誠大量會合。慢慢來了,永久,千年不倒的建築,五十一所的學校這樣將它完成。用幾十天的時間,讓他們度過三年間,那個安身的臨時簡易屋為他們建起來。大愛村環境如何將它整理,景觀整理得就像別墅一樣。簡單,那個房子雖然小,卻是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,給他們非常舒適的環境。三年的時間,讓他們有安身、安心,去計畫他們要如何復建自己的家園。這用幾十天的時間將它完成起來,為他們構造這樣一個村、一個村,那個景觀很美。

再者,學校,千年不倒的學校,一所一所的完成,這都是大家用愛付出。回想過去,差不多是九百天的時間,完成那麼多的事情。現在再回顧回去,已經距離是七千多天了。記憶要再拿回來,差不多三年所有的希望工程都完成,現在回歸回去已經近二十年了。這很奇妙,這些事情過去就過去了,再告訴大家,你們再回憶一下,「莫忘那一年」,這樣大家一一再拿出來,很豐富。這些東西原來在哪裡?就是在「如來藏」,大家用清淨的心,無染著的心去付出,付出無所求,我們沒有掛礙就這樣過去了。現在你們再回憶一下,等於又打開你們的如來藏,看看你們那個時代,是用什麼力量去完成這麼多事情。人都有無限量的功能、良能在,一個人的功能、良能有限,就是要這麼多人的功能會合起來,發揮良能完成起來。用這個事來為大家譬喻法,法就是這樣,這個如來藏就是我們的本性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

「九二一」那時候發生,人人的心境是什麼呢?尤其是昨天,我也很感動。他們回來在說位置要如何布置?近二十年前,發生了之後,第幾天,師父到臺中去,某一天、某一日站在這個位置,師父用著很凝重的心情告訴大家:「我現在的心都空了,悲極無言。」他們就說師父這句話是在這個位置說的。你想,他們的本性寂靜清澄,現在再打開,那種記憶是那麼真、那麼純、那麼的明朗,時、日、月,人、事、物,都清清楚楚再回憶起來。這次的展示,求真、求善,沒有錯謬。所以他們一次一次不斷去分享,一次一次的偏差,大家一次一次地更正,「我說的若偏差;而你說的,不是這樣,又不是這樣。」大家都回憶,到大家認為:是這樣!這就是像金子摻雜在石頭裡面,在沙石裡面要如何篩出金子來。同樣的道理,法就是這樣,凡夫已經將法摻雜在沙石了,現在我們在沙石要將它篩,篩出金子出,同樣的道理。

所以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很籠統,是一個形容詞。現在將它收束過來,好像很複雜,這到底是要從簡單中有辦法體會嗎?在這麼複雜之中有辦法了解嗎?這就是凡夫與佛的境界,那麼的難釐清,這麼複雜,很辛苦,所以我們要用耐心。這人事、景物是歷歷,我們現在趕快來回憶。雖然已經經過了那麼多天,七千多天的日子要來再做回憶,還有那麼多的事情。就像我們現在要回憶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如何說法?當然,那個時候不是我們這個時候,所以很難說的法,我們只有用耐心去體會它,重複重複不斷去講說;我們要重複重複耐心聽法,就是這樣。所以,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曠野險隘處,師子象虎狼,野牛水牛等,聞香知所在。若有懷妊者,未辨其男女,無根及非人,聞香悉能知。以聞香力故,知其初懷妊,成就不成就,安樂產福子。以聞香力故,知男女所念,染欲癡恚心,亦知修善者。」

這段文,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?想來沒有關係,但是認真將它解釋起來,關係多了;關係到佛陀用什麼法來教育我們,四諦、十二緣法,眾生輪迴,五趣雜居,都在這個當中,我們一一解說。甚至我們如何來投胎?投胎那時候要出生等等,這我們若要用心去說它,很多道理是說不完。現在,經文接下來再說,

經文:「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。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」;地中知伏藏,貴賤出處,眾生心中,具有如來藏。

要更加用心。光用聞的,就要聞出這麼多來了。「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」。這段其實用簡單來解釋,地中所伏藏的是什麼?我們要去聞出來。你看狗,這地下有什麼東西,牠就有辦法去聞出來,所以用聞的聞得到裡面是什麼東西,不是不可能。只是我們人,因煩惱無明讓我們失去這個功能。所以佛陀告訴我們,人類有覺性,有諦理,有道理在我們如來藏之中,我們良能應該要發揮,無所不在。但是,我們已經被煩惱掩覆掉了,一層一層,就像寶藏,寶去藏在地底下一樣,所以知道「地中知伏藏」。

我們人人都有如來藏,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身中有懷寶物,自己也不知道。要知道我們自己所懷、所有的,「貴賤出處,眾生心中」,這些寶在哪裡呢?真的是在地底下嗎?說一句很簡單的,不論是珍貴的,或者是很下賤,它的源頭都是在心中,「具有如來藏性」。這個如來藏,藏很多,就是我們人人所藏著的東西。貴就是善,賤就是惡,善、惡都含藏在眾生的心中,眾生心中,貴賤都在其中,這就是叫做「如來藏」。人人本具佛性,卻是我們所藏的裡面就是有這樣。就像「九二一」,「莫忘那一年」,我們的記憶藏著很多,事事、物物,歡喜的、有感傷的;有很感傷的,也有很有成就感,也有很挫折感。這呢?「九二一」這樣將它回憶過來,我們隱藏多少在我們的記憶中呢?當然投入是善多,因為付出無所求,所以我們也有如來藏。

*迷故不覺,名為伏藏,其中所有金銀珍寶即是六度功德智慧。無漏淨心名銅器;由聞法華知此伏藏。

所以迷,因為我們眾生「迷故不覺」。我們自己庸庸碌碌,總是迷掉了,不再去回憶它。因為我們在胞胎之中,要出生人間時非常地掙扎,一出來的時候受到這麼大的刺激,這熱,就像熱湯、風火一樣將我們解體,痛啊!就像我們經歷過那個劍林那樣的痛。所以我們哭了,這一陣的哭聲已經忘記了我們過去的一切,一切都全部將它埋進了這個「藏」之中,所以又開始還是迷了。「迷故不覺,名為伏藏」,這是一層一層煩惱將我們遮蓋掉了。

所以,「其中所有金銀珍寶,即是六度功德智慧」。其中有很多我們有辦法可以去做的,可以去發揮的,那就是六度;這些金銀財寶,我們人人本具有的功夫。就像在「九二一」,不可思議,你我不認識,與那些受災的人也沒有關係,而這麼不可思議,大家這樣合起來共同去成就一件事情。事情完成了,大家沒有受到污染、執著,又歸本位,各人回去到各人家業、事業,回歸了。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我們原來所具有的本能。忽然間,這個六度萬行的功德拿出來了,我們的功能出來了,這就是我們所有的金銀寶藏。

所以煩惱無明也藏在這個地方,那個良能、金銀珍寶也藏在這個地方。就像我們地球所含藏著善惡、知識的人類,又含著金銀珍寶、垃圾一大堆,都是在這個地方。我們要如何去善用它?我們要如何去發揮?這就是我們人,在我們的心中要如何去做,所以「即是六度功德智慧」。要用心去體會。所以,「無漏淨心名為銅器」,這個淨心,「由聞法華知此伏藏」,因為我們凡夫現在才接觸到法,我們要開始修,要懂得學,煩惱不要入我們的心。「漏」就是煩惱,大家要記得。我們已經到無漏了,能夠無漏,將我們的心清淨,這就起初開始成為銅器,我們還沒有到金器,才成為銅器。這才僅僅是除去煩惱,將無明、垃圾清出去而已,還沒有再經過裝修,還沒有經過乾淨、擦過,只是清垃圾出去而已,還沒有再經過裝修。下面接下來就說,

經文簡釋:
「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」;五乘三乘及以一乘,種種智慧,各各不同。

「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」。那就是說我們開始要修行了,「種種諸瓔珞」,我們心中的寶藏開始發現了,很寶貴。我們的如來清淨的本性,或者是藏著賤惡的惡念,全都是在這之中能夠分辨出來。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發心要修行,那就是在「五乘、三乘及以一乘」。我們現在要修行,開始要從五乘開始嗎?是啊。「五乘」是什麼?「種種智慧,各各不同」;這種種的智慧都不同。什麼叫做「五乘」?之後會解釋。

*如眾寶珠結為瓔珞。無智解者,孰能知之,是不識價。持經解義,一一分別,人天十善。

「如眾寶珠結為瓔珞」。很多很多的寶珠,將它串成與瓔珞那個裝飾會合,這都是寶。無 「無智解者,熟能知之」,沒有智慧來分別哪會知道,「是不識價」。我們就是不懂,所以我們就不知道價格,一個東西掛在手指頭,在那裡晃一下、晃一下,不懂價位的人,覺得那一小顆有什麼好珍惜呢?「這顆要幾億元呢!」「為何要幾億元?」不懂價位的人,只是看一顆白白的,在手指頭上,不懂價位,不懂它的價錢,不識寶,所以沒有價值。識寶的人、執著的人,它就是很有價值。

為什麼有價值呢?若對我來說,它是破壞很多山、石,才能夠去磨出了這顆石,變成寶石。這對我來說不是價值,是破壞。卻是有的人認為這是從很多石頭之中,很不容易才能夠得到的,所以它很珍貴。若是佛法呢?我會覺得這就是寶!很不容易,這麼多很難解釋的;在這麼難解釋之中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有價值,都是很有價值的寶藏。這就是要看我們人的認知。所以不識貨的人,「無智解者,熟能知之」,我們不懂佛法,我們哪會知道寶藏是什麼呢?不懂人間的物質,當然不知道價格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持經解義,們要一一分別。一一分別五乘。什麼叫做「五乘」?就是人、天……。過去我們說過了,「人天十善」;人、天乘修十善,求能夠修極十善,他們能夠生在天上,在那種梵宮殿裡面享受娛樂。這就是在人間時,他能夠為人群,人群中苦難人多,要如何去解開他的苦難,要如何安心、安身;讓他們安生活,很富有,讓他們能夠反貧為富。

就像這樣的功德不斷不斷累積,救濟不是蜻蜓點水,是要全方位的投入救濟。我們若能夠在人間不斷不斷去造出了這種大善功德,這就是極善,極善法。如「九二一」,我們不是只有去送熱食,只有去送衣服穿,只有給他們一個臨時的房子,不是。我們還要為他們建永久千年不倒的學校。我們這三年的時間,讓他們恢復,再去復建他們的家園。等到他們的家園都復建、安全了,準備妥當,這樣他們再搬回去家裡,安樂自在。

*緣覺因緣,菩薩六度,佛展妙覺,拈起便知。貴賤差等,出處不同,得其所在。

我們救濟、救災是要做到這樣的程度,這就是「人天十善」,這是人天法。再進一步,那就是「緣覺因緣」,就要讓他了解聲聞、緣覺。聲聞、緣覺所了解的就是要緣這個人間環境,在四季,時間如何在過?春、夏、秋、冬,時日如何過?如何利用時間,要把握什麼樣的因緣?這是聲聞與緣覺所要修的。要去了解那個「諦」,真諦的道理,這就是聲聞、緣覺乘。「菩薩六度」;再來就是菩薩,菩薩修六度萬行。佛呢?「佛展妙覺」;就是要到達妙覺,就是到達覺悟的境界。

這樣是五乘,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叫做「五乘」。菩薩道走過的,盡頭過了,那就是已經到佛的境界。所以說起來,要記得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叫做「五乘」。到佛的境界來了就展開了妙覺。這我們回過頭來了解這些法,「拈起便知」;隨手拿來無不是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所以「貴賤差等」,是貴、是賤,在這個如來藏,或者是地底下所伏藏,不論是貴賤,分別清楚。因為要知道地中所伏藏,而這個地中是在我們人的內心。

所以人的心我們要如何修行,讓我們選擇五乘。現在我們希望人人從人開始做基礎,修極十善法,然後超越,來到菩薩的境界,修佛所教育的菩薩法,這就是我們選擇的「貴」。而我們若不懂得選擇,還是在犯非,那就是「賤」。所以「出處不同,得其所在」,這就是我們如何修行,就得到什麼境界。各位,愛的力量是能夠凝聚成為了無價的寶,這個無價的寶就是開啟我們的智慧,六度萬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後面是什麼?智慧啊!極清淨的智慧,那就是回歸如來藏,我們的本性;我們的本性就是覺悟。這是只要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三 3月 20, 2019 9:11 pm

2019年3月20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十四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,經文:【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。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本性靜寂清澄,真如覺諦體現,瞬間淨性星光,靜慮思道覺海,真如世界即是,如來藏無量界。」

(1)「本性靜寂清澄」:我們的真如清淨,每天就是這樣在生活中,這是我們的本性,本性原來就是靜寂清澄,這是人人本具。

(2)「真如覺諦體現」:我們人人若能夠保持著靜寂清澄,我們的真如本性,覺悟,就是與諦理互相會合那個本質,本體永遠永遠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。生活本來都是在這樣清淨本覺中,本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,只是我們一念與人事是非,將它當做是我們人性的真實,所以我們讓它複雜掉了。

(3)「本是清淨,只是僅僅愛計較,心量窄小」:心無法接受我們的身外的人、事、物,無法容納在我們的心,因為這樣,我們常常一念錯,步步錯。

(4)「好事大家做,好話大家說,彼此感恩、尊重、愛」:人人,若能夠世間事,好事大家做,好話大家說,彼此之間用感恩、尊重,這個本性或者是真如,都是安然、清淨,心與理時時都會合,只是我們的心容納不了外來的。

(5)「凡夫,應學習心量寬大」:心就像一盆靜靜的水,一粒砂石這樣將它丟下去,整個水就震動了,與這樣一樣。我們若能夠心量寬大,時時抱著感恩啊感恩,「我的事情能夠成就,是你的力量來幫助我;我若沒有這些力量,我沒有辦法去幫助人。」這道理很簡單,卻是我有想要幫助人,但是你不要來幫助我,這種呢?這種不要讓別人與我們一起合力來幫助,我們到底有多少力可幫助人呢?這就是一些很複雜,但很簡單,說不清楚,但是很簡單,又是講不清楚,又是很複雜;與我們的本性、真如,與我們的無明,這樣怎麼說都釐不清,釐不清楚。

(6)「煩惱即菩提,菩提即煩惱」:豈是這樣呢?「煩惱即菩提」,菩提難道應該是煩惱呢?這兩件事情本來是分開啊,我們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,煩惱呢?就不應該在與覺性合在一起,覺性與煩惱卡在一起,那就是迷了,就是我們現在的凡夫。而我們凡夫若能夠將迷、無明將它消掉,現得我們清淨、寂靜的本性,這樣我們叫做「覺」,這樣叫做「菩提」。

(7)「本具清淨本性」:就像金在礦石之中,礦石就是礦石,當中含藏著金,但是金不能說它是礦石,金是要從多少的礦石之中含有金質去找淬煉出來。我們若能釐得清楚,煩惱是歸煩惱,菩提是歸菩提,因為菩提去卡到了煩惱,所以我們叫做無明,這不知大家聽懂嗎?總是我們人人本具清淨本性,也是如來的覺性。

(8)「事理會合,覺性與真理」:我們的覺性一直都是與真理體會,只是我們的「體」沒有現出來,因為諦理是看不到。一直說諦理看不到,因為它沒有形相,我們現在「真如」,若能夠很明顯,自然那個覺的體質就能夠顯現出來,這就是我們很難得體會到,但是道理就是這樣。這就是我們還在不覺中。

(9)「瞬間淨性星光,靜慮思道覺海」:佛陀當他這樣萬事放下了,境界清淨了,心、境完全清淨無礙。那個時候,瞬間清淨的本性與星光、星這樣會合起來,那個瞬間的接觸,那種與平時在思惟道理,靜慮、思惟;靜慮、思惟就是在禪定中。禪定中,剛好才眼睛一展開與星光接觸到,就像石火的光一樣,那個石摩擦,突然間那個光出來,那種的瞬間的淨性,發出了那個光,體悟到那個理。所以原來我們修行,本來真如本性,我們只是這樣去讓人、事、物將我們複雜掉了;複雜的東西我們若能夠去除,心境清淨,這就是在靜慮思道的境界。

(10)「清淨的覺性,就如開闊的大海,天空,無邊際」:若整個放下,心量一開就是這樣全開了。諦,覺諦的體就顯現出來,我們凡夫好像離開這段還很長、很遠。經,經典就是這樣一道一道要來教導我們,所以經典會伸得很開闊。

(11)「根,塵,識,轉污染為清淨」:就像我們說所在說的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從這些五官,這器官與我們的心意來對著外面的境界,外面的境界在分別。凡夫的眼光看人,人人有分別;凡夫的耳朵聽到聲聲都是雜音;凡夫的鼻,聞來只有香臭分別,都是有局限,它有一個限量、限量。分別只是在日常生活,很近,身邊的事情這樣在計較,去比較等等,這就是凡夫世界。

(12)「真如世界即是,如來藏無量界」:我們若是能夠真如世界體現,那就是「靜慮思道覺海」體現,就是已經接近的進入真如世界,就是如來藏無量的世界,就是開闊了。

(13)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:我們學佛,心要開大。我們的心量大到能夠「包太虛」了,這有什麼煩惱無明會再來擾亂我們的心呢?開闊的心,在這個地方說這麼多文字,好像很深,卻是也是很簡單,會合起來一句話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這樣幾句話就已經包含進去了。所以我們要很懂得用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(14)「如來藏,覺者,打開心門,心包太虛」:人類,其實與這個如來藏,覺者,我們若體悟就是如來性現,我們人人同樣有這個如來覺性,如來藏在,只是我們的心未打開,所以無法心包太虛。我們的如來藏,其實我們日常都在用。

(15)「緬甸發放圓滿,返回及分享」:
(15-1)「圓滿稻種發放」:昨天有馬來西亞與緬甸菩薩回來了,是從緬甸去發放,將近五萬戶的稻種,用一二十天的時間去發放。臺灣的慈濟人已經回來臺灣了,緬甸的菩薩也跟著一起來臺灣。昨天緬甸的菩薩與馬來西亞的菩薩一起回來精舍。

(15-2)「人人合心,法喜充滿」:看到他們人人合心,從臺灣、馬來西亞、緬甸的菩薩會合,心合在一起為四萬多戶,將近五萬戶貧農,在災難過後,他們的生活苦難且負債,我們去關心、了解他們的困苦,我們就發放送他們每一戶稻種,今年要播種,要插秧的稻種。我感恩,這三個國家會合,去為四、五萬戶解決他們的困難,這是功德無量。心若大家會合起來,彼此感恩,感恩有你、有他,還有我。我得到他與你會合起來,來完成將近五萬戶,五萬戶就有幾萬人。這些人未來的生活安穩、安定,這樣彼此感恩,之後法喜充滿。

(15-3)「若用凡夫心去做,做出了那種滿心煩惱,則欠缺法喜充滿」:若是無法彼此感恩,難免你的意見,他的意見,我的意見,三個國家慈濟人來會合,意見若不和合,儘管工作做完了,布施大量付出,卻是只是有煩惱,就欠缺了法喜。同樣的道理,同做一件事情,我們是用凡夫心去做出了那種滿心煩惱,或者是要去做出一番真的是法喜充滿?這種會合起來很圓融的歡喜,這叫做法喜充滿。多數大家都是法喜充滿回來了,我是很感恩。

(16)「莫忘那一年,回顧九二一」:同樣昨天,有一群從苗栗、臺中來的菩薩,只是為了一件事情,那就是為了師父這句話「莫忘那一年」。就是在「九二一」發生那一年,大家再來回憶一下。今年是第二十年了,大家再去回憶,去開啟了記憶中的七千多日。

(17)「體相,記憶顯相」:七千多個日子過去了,我們的腦海中,要如何去叫回來,距離現在七千多日的以前的記憶呢?不只是記憶,再將記憶顯相出來,就是有體相,再將它拿出來。過去那個瞬間發生的事情,那個時候我們如何感受,那個時候我們如何投入?在幾年的時間沒有停歇的日子,就是為了幫助「九二一」的災民。

(18)「安心、安身、安生活」:同時,還要為孩子要及時讓他們趕緊有書讀,學校要趕緊將它完成,真正多少人全省動員,南、北部的慈濟人都在中區裡。委員、慈誠大量會合,建蓋永久的千年不倒的建築,五十一所的學校這樣將它完成,將近三年。用幾十天的時間,讓他們度過三年之間的安身的臨時的簡易屋,幫他們蓋起來大愛村。

(19)「用心提供簡易屋、景觀」:如何將那個環境整理得像人家的別墅一樣,房子雖然小,麻雀雖然是小,五臟俱全,給他們真正的舒適。三年的時間,讓他們有安身、安心,去計畫他們要如何復建他們的家園,這用幾十天的時間將它完成起來,為他們構造這樣一個村、一個村,那個景觀很美。

(20)「用愛付出,希望在教育,建蓋學校」:又再努力建蓋能千年不倒的學校,這樣一所一所完成,這都是在大家的用愛付出。回想過去,差不多是九百天的時間,完成那麼多的事情。現在再回顧回去,已經距離是七千多天了。記憶要再拿回來,在差不多三年所有的工程都完成,現在回歸回去已經二十年了。

(21)「回憶莫忘那一年,打開了如來藏,來自清淨心的付出」:這很奇妙,這些事情過去就過去了,再告訴大家,你們再回憶一下,「莫忘那一年」,這樣大家一一再拿起來,很豐富。這些東西原來在哪裡?就是在「如來藏」,大家用清淨的心,無染著的心去付出,付出無所求,我們無掛礙就這樣過去了。現在你們再回憶一下,等於打開你們的如來藏,看看你們那個時代,你們是用什麼力量去完成這麼多的事情。

(22)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:人都有無限量的功能、良能在,一個人的功能、良能有限,就是要有這多人的功能會合起來,發揮良能完成起來。用這個事來與大家譬喻那個法,法就是這樣,這個本性,那個如來藏是我們的本性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

(23)「清淨明朗,求真求善,沒有錯謬」:「九二一」那個時候發生,人人的心境是什麼呢?尤其是昨天,我也很感動。他們回來在說位置要如何佈置?二十年前發生了之後,第幾天,師父到臺中去,某一天、某一日站在這個位置,師父用著很凝重的心情告訴大家:「我現在的心都空了,悲極無言」。他們就說師父這句話是在這個位置說的。你們想,他們的本性寂靜清澄,現在再打開,那種記憶是那麼真、那麼純,那麼地明朗,在時日月、人事物,清清楚楚再回憶起來。這次的展示求真、求善,沒有錯謬。

(24)「回憶精純,如沙中掏金,將偏導正」:所以他們一回一回不斷去分享,一回一回的偏差,大家一回一回的更正,「我說的若偏差……」「你說的,不是這樣!」「也不是這樣?」大家回憶,到了大家認為是這樣。這就像金子在,摻雜在沙石的裡面,沙石的裡面要如何再去篩出金子來。同樣的道理,法就是這樣,凡夫已經將法摻在沙石了,現在我們又要在沙石將它篩,篩出了金子出來,同樣的道理。

(25)「轉識成智,耐心將複雜轉清淨」:所以我們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很籠統,是一個形容詞。現在將它收束起來,好像很複雜,這到底是要從簡單中有辦法體會嗎?在這麼複雜之中有辦法了解嗎?這就是凡夫與佛的境界,那麼的難釐清,這麼複雜,很辛苦,所以我們要用耐心。

(26)「耐心聽法,正確傳承,說法、傳法」:這人事、景物是歷歷,我們現在趕緊來回憶,雖然經過那麼多天,七千多天的日子,要來再做回憶那麼多的事。就像我們現在要回憶佛陀兩千多年前,佛陀如何說法?當然,那個時候不是我們這個時候,所以很難說的法,我們只有用耐心去體會,重複重複,不斷去講說;我們要重複重複,耐心聽法,就是這樣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曠野險隘處,師子象虎狼,野牛水牛等,聞香知所在。若有懷妊者,未辨其男女,無根及非人,聞香悉能知。以聞香力故,知其初懷妊,成就不成就,安樂產福子。以聞香力故,知男女所念,染欲癡恚心,亦知修善者。】

(1)「法,用心在生活中體會」:這段偈文與我們的生活豈有什麼關係呢?想來無關係了,但是認真要將它解釋起來,關係多了;關係到佛陀要用什麼法來教育我們,四諦、十二因緣法,眾生輪迴,五趣雜居都在其中,我們一一解,甚至我們如何來投胎?投胎那時候要出生等等,這我們若要用心去講,很多道理是講不完。要更加用心。光是用聞的,就要聞出這麼多來了。

4. ★經文簡釋:【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】:地中知伏藏,貴賤出處,眾生心中,具有如來藏。迷故不覺,名為伏藏。

(1)「地中知伏藏」:這段其實用簡單來解釋,地中所伏藏的是什麼?我們要去聞出來。你看狗,這地下有什麼東西,牠都有辦法去聞出來,所以用聞的聞得到裡面是什麼東西,不是不可能,只是我們人,煩惱無明讓我們失去這個功能。所以佛陀告訴我們,是我們人類有覺性,是有諦理,有道理在我們的如來藏中,我們應該良能,應該要發揮得無所不在;就是我們已經受煩惱將我們掩覆掉了,一層一層就像寶,寶藏,寶去藏在地底下一樣,所以知道「地中知伏藏」。

(2)「人人都有如來藏,身懷寶藏不相識。貴賤出處,眾生心中」: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身中有懷寶物,我們自己也不知道。要知道我們自己所懷、所有的。這些寶在哪裡呢?真的是在地底下嗎?說一句很簡單的,不論是珍貴的,或者是很下賤,都是它的源頭就是在心中。

(3)「具有如來藏」:這個如來藏,藏很多,就是我們人人所藏著的東西。貴就是善、賤就是惡,善惡都是含藏在眾生的心中,眾生心裡面,貴賤都在其中,這就是叫做「如來藏」,人人本具佛性,卻是我們所藏的裡面都是有這樣的。

(4)「付出無所求」:就像九二一,「莫忘那一年」,我們的記憶藏著很多,事事、物物,有歡喜的、有感傷的,也有很有成就感,也有很挫折感。九二一這樣回憶過來,我們隱藏多少在我們的記憶中呢?當然投入是善多,因為付出無所求,所以我們也有如來藏。

(5)「因為眾生迷故不覺,名為伏藏」:我們自己庸庸碌碌,總是迷掉了,不再去回憶它。因為我們在懷胎之中,要出生人間非常地掙扎,一出來的時候受到很大的刺激,就像熱湯、風火一樣將我們「解體之痛」,就像我們經歷過那個劍林同樣的痛。所以我們哭了,這一陣的哭聲已經忘記了我們過去的一切,一切都將它全部埋進了這個藏裡面,所以又開始還是迷了。「迷故不覺,名為伏藏」,這是一層一層煩惱將我們遮蓋掉了。

5. 『其中所有金銀珍寶,即是六度功德智慧。無漏淨心,名為銅器;由聞法華,知此伏藏。』

(1)「其中所有金銀珍寶,即是六度功德智慧」:裡面有很多我們有辦法可去做的,能夠去發揮的,那就是六度,這些金銀財寶,我們人人本具有的功夫,就像在九二一,不可思議,大家你我不認識,與那些受災的人也沒有關係,而這如此不可思議,大家這樣合起來,共同去成就一件事情,這事情完成了,大家沒有受到污染、執著,又歸本位,各人回去到各人的家業、事業回歸了。

(2)「如何善用本具的良能」: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我們原來所具有的本能,忽然間,六度萬行的功德拿出來了,我們的功能出來了,這就是我們所有的金銀寶藏。煩惱無明也藏在這個地方,那個良能、金銀珍寶也藏在這個地方。就像我們地球所含藏著善惡、智識的人類,又有含著金銀珍寶、垃圾一大堆都是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如何去善用它?如何去發揮?這就是我們人,這是在我們的心中要怎麼去做,所以「即是六度功德智慧」。要用心體會。

(3)「無漏淨心,名為銅器,由聞法華,知此伏藏」:就是銅,這個淨心,因為我們現在凡夫才接觸到法,我們就開始要修,我們懂得學,煩惱不要入我們的心。

(4)「漏,就是煩惱」:大家要記得,我們要能夠無漏,將我們的心清淨,這就初初開始成為銅器,我們還沒有到金,就成為銅器。這才是僅僅除去煩惱,將無明、垃圾清出去而已,還沒有經過再裝修,還沒有經過乾淨擦過,只是清垃圾出去。

6. 【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】:五乘三乘及以一乘,種種智慧,各各不同。

(1)「聞香知貴賤」:就是說我們開始就要修行了,這個「種種諸瓔珞」,我們心中的寶藏開始在發現了,是很寶貴,我們的如來清淨的本性,或者是藏著那個賤惡的惡念?全都是在這之中能夠分辨出來。

(2)「種種智慧,各各不同」:我們發心要修行,就是在「五乘、三乘及以一乘」。我們現在要修行,種種的智慧都不同。什麼叫做五乘?後面會解釋。

7. 『如眾寶珠結為瓔珞。無智解者,孰能知之,是不識價。持經解義,一一分別,人天十善。』

(1)「如眾寶珠結為瓔珞」:很多很多的寶珠,將它串成與瓔珞那個裝飾會合,這都是寶。

(2)「無智解者,熟能知之,是不識價」:沒有智慧來分別,哪會知道,「是不識價」。我們就是不懂,所以我們就不知道價格,一個東西掛在手指頭,在那裡晃一下、晃一下,不懂價位的人,覺得那一小顆有什麼好珍惜呢?「這顆是幾億元呢!」「是為何幾億元?」這不懂價位的人只是看一顆白白的,在手指頭上,不懂價位,不懂它的價錢,不懂珍寶,所以沒有價值。懂珍寶的人、執著的人,他就是很有價值。

(3)「凡聖的認知不同。視佛法是寶,很有價值的寶藏」:凡夫對有形珠寶覺得珍貴,為什麼有價值呢?若對我來說,它是破壞很多山、石,才能夠去磨出了這顆石頭,變成寶石。這對我來說不是價值,是破壞!卻是有的人認為這是很多之中,很不容易能夠得到的,所以它很珍貴。而若是「佛法」呢?我會覺得這就是寶!很不容易,這麼多,這樣很難解釋;這這麼難解釋之中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是有價值,很有價值的寶藏。這就是要看我們人的認知。

(4)「不懂佛法,哪會知道價值呢?」:所以不識貨的人,「無智解者,熟能知之」,我們不懂佛法,我們哪會知道呢?寶藏是什麼,不懂人間的物質,當然不知道價格,同樣道理。

(5)「持經解義,一一分別」:一一分別五乘。什麼叫做五乘?就是「五乘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天、人」。過去我們說過了人、天乘,修十善,求能夠修極十善,他們能夠升在天上,那種梵宮殿的裡面享受娛樂。這就是也在人間,他能夠為人群,人群中苦難人多,要如何去解開他的苦難,要如何安心、安身;讓他們安生活,很富有,讓他們能夠翻貧為富。

(6)「全方位投入的救濟,大善功德,就是極善法」:就像這樣的功德不斷不斷累積,救濟不是蜻蜓點水,是要全方位投入的救濟。我們若能夠在人間不斷不斷去造出了這種大善功德,這就是極善,極善法。

(7)「慈濟給予長情大愛,學習人天十善」:我們慈濟在「九二一」,不是只有去送熱食,只有送衣服穿,還給他們一個臨時的房子,我們還要為他們建永久千年不倒的學校,在這三年的時間,讓他們去恢復家園。等到他們的家園都復建、安全了,準備妥當,這樣他們再搬回去家裡,安樂自在。我們的幫助救濟、救災是要做到這樣的程度,這就是人天十善,這是人天法。

8. 『(聲聞、)緣覺因緣,菩薩六度,佛展妙覺,拈起便知。貴賤差等,出處不同,得其所在。』

(1)「聲聞、緣覺因緣」:再進一步,那就是「緣覺因緣」,緣覺就要讓他了解,聲聞、緣覺。聲聞、緣覺所了解就是要緣這個人間環境,在四季,時間如何在過,春、夏、秋、冬,時日如何過,如何利用時間,把握什麼樣的因緣?這是聲聞與緣覺他們所要修的。要去了解那個「諦」,真諦道理,這就是聲聞、緣覺乘。

(2)「菩薩六度」:再來就是菩薩,要修六度萬行,「布施,持戒,忍辱,精進,禪定,智慧」。

(3)「佛展妙覺」:佛,就是要到達妙覺,到佛的境界來了,就展開了妙覺。到達覺悟的境界。

(4)「五乘: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」:這叫做五乘。菩薩道走過的,盡頭過了,那就是已經到佛的境界。所以說起來,記得「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」叫做「五乘」。

(5)「拈起便知,貴賤差等」:隨手拿來無不是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所以在如來藏,或是地底所伏藏,不論是貴賤,都能分別清楚。因為要知道地中所伏藏,而這個地中是在我們人的內心。

(6)「出處不同,得其所在」:人的心我們要如何修行,讓我們選擇五乘。現在我們希望人人從人開始做基礎,修那個極十善法,然後超越來到菩薩的境界,修佛所教育菩薩法,這就是我們選擇的「貴」。而我們若不懂得選擇,還是在凡夫,那就是「賤」。所以說「出處不同,得其所在」,這就是我們如何修行,就如何得到什麼境界。

9. 「愛的力量,能夠凝聚成為無價的寶」:這個無價的寶就是開啟我們的智慧,六度萬行,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智慧」,極清淨的智慧,那就是「回歸如來藏」,我們的本性就是覺悟。只要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
10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感恩聽聞如何回歸清淨本性,如來藏,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心念, 感恩上人提醒,人人的心念本是清淨,只是僅僅愛計較,心量窄小,就變成了凡夫,修行時時要「好事大家做,好話大家說,彼此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團結力量才會大,不然在努力付出的當下,卻不願意合和互協,起於心有所求時,生起了煩惱,欠缺了法喜,甚是可惜。得時時警惕自己的「根,塵,識」會合時,都要努力的轉污染為清淨。

有福在精舍裡修行,就如每天在早課時,禮拜觀看在主堂星空中的「宇宙大覺者」佛像,無不都是用體相來提醒我們要學習佛陀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的無形的真諦理。

聽聞釋義「寶藏」的道理,若不懂佛法,哪會知道價值呢?感恩聽聞佛法,讓我們知道法的珍貴,慧命增長的重要性,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資都會有「成住壞空」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的,但唯有慧命是永恆,是可以生生世世帶著走,增長慧命,修極善法,是為了度眾生,愛的力量,能夠凝聚成為無價的寶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