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3月 22, 2019 6:26 pm

2019032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如來藏界涉入無礙,
世界互融圓明常住,
三昧功德藏真如性,
了知一切正心行處。

要多用心啊!「如來藏界涉入無礙」,我們應該看到就了解了。平時就是一直這樣說,「如來藏」就是我們人人真如本性藏在心深處,那就是被很多煩惱無明覆蓋了。但是在這個無明界中,真如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「涉入無礙」;儘管人間世事等等,我們的真如本性還是與我們同行、同住、同在。「世界互融圓明常住」,世界就是有生命物處,無不都是世界。人有人的世界,天有天的世界,一切一切有情動物都有牠的世界。所以「世界互融」,尤其是我們人類,就是僅僅人類的世界,那個心與行,有的,有人如處天堂,人間就是他的天堂。有的呢?那心就如同地獄,生活也如同在地獄一樣。

總而言之,人間萬般種的人有萬般不同的世界,不論他生活、心行是什麼樣,全部都在這個世界中,不論什麼行為都同樣,在我們眾生界所造作一切的一切。我們凡夫就是凡夫,我們的世界只在人間的事物,我們無法了解其他有情界,我們無法了解自己與別人之間。前面說,「五通」,有「他心通」、「宿命通」,我們什麼「通」都沒有,就是凡夫啦!要有「五通」,必定要修行,我們若修行,心靜、心明,自然我們的看法、我們的見解等等,對事物就會比較精通,但是眾生多數都是被煩惱覆蓋著。

所以說,「世界互融」,世界能夠都同樣在一個世界,各種的生態卻是各不相同,若是徹底說起來,是「圓明常住」,不論什麼樣的有情、蠢動含靈,皆有佛性,我們若是有智慧,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,用智慧來看一切,分別得清楚,卻也是有情平等,所以「圓明常住」。「三昧功德藏真如性」,我們人人心若靜下來,「三昧」也是靜的意思。我們若能夠靜下來了,那叫做「靜思惟」。靜思、靜慮,那就是所想的事情都是明明朗朗,真正的細膩,沒有事情不清楚。清楚的、對的事情會去做;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。所以我們最近在說梵天、天人等等,各有善,各有上上善,或者是平常善等等,這全都是在觀念、思想與行為所得的。

後面那就是「三昧」,用功的人,自然在什麼樣的境界我們都清清楚楚,這種內修、外行,內心樣樣清楚,外面所做的不會做錯,這「三昧功德藏真如性」,那就是因為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具有。所以有時候說,「啊,這個人生性就是這樣,他的習氣就是這樣。」是啊,習氣的意思是後天培養來的,不是生性這樣,是習氣這樣。生性就是天生自然,若是習氣是後天熏習來的。所以我們常常說,薰法、薰法,我們若常常聽法,聽了,法入心,法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法,自然心與法平行,每天無不都是在如理生活中待人接物,這是很重要。

所以我們要不斷薰習,就是法,不是熏習凡夫那種無明去緣行,在這個六入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我們的耳根、眼根、鼻根、舌根等等,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去分別出來,這容易隨環境將我們迷惑。不論是在懷胎之中,一直到出生,都沒有離開在這些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等等等等,這樣一直下去。我們現在此時法要再向前回去推,往前推。就是這樣,從前面下來,下面再轉,所以叫做輪轉,六道輪迴,也就是在我們生、死,死、生,生生死死。

生死不一定是在人的身上,生死在一切一切物命中,所以說起來叫輪迴。但無論如何就是如來藏還是在,我們要清清楚楚,要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,不論它,這如來藏覆藏在煩惱中,因為煩惱重重疊疊覆藏著,我們面對著各種各種不同的境界,凡夫容易受不同的境界誘引。修行的人就明明了了,「三昧功德藏真如」。我們若不明瞭,那是如來藏塞。涉入了這個人間世界,不論它如何在,無明就是不斷將它覆蓋著,一定要聽法,法一定要入心,才能夠「三昧功德藏真如性」,我們自己才能夠清楚了解。三昧,那就是清楚、了解,我身體力行累積起來的功德。這種的功德就是藏在真如。我們生生世世不斷造作,分分明明都沒有迷失掉,所以佛陀生生世世無不都是三昧功德藏真如性。生生世世不斷不斷修,一直到了他覺悟成佛,這都是在「三昧功德藏真如性」。

但是就是這個真如性,修行過程自然他「了知一切正心行處」。我們最近一直一直在提起,一直在說的話無不都是在說鼻根聞一切,悉皆知之。這差不多在這個地方,但是一直要讓我們知道,知在三昧功德,修行的過程藏真如性,這很明顯喔,所以我們能夠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。大家要記著這已經是在修行過程。前面那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,這個真如也是在人群中,但是沒有把它丟掉了,永遠永遠存在。所以,「世界互融」,人人都具足有的;「圓明常住」,真如永遠就是這樣圓滿存在,只是被埋了。還記得前面說的地中覆藏,我們就是心地底下藏著很有價值的寶。很有價值的寶藏埋在地底下,這地底下就是我們的心地底下。

我們就是應該從簡單的一句話──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,所以是「圓明常住」。但是我們要用功夫,就是三昧,要很寂靜清澄。三昧,心若能夠清淨,自然就能夠清楚,希望大家要很清楚去了解這些。這些事情才會這樣每天每天在這裡告訴大家,我們的真如本性穩藏在哪裡?我們要如何能去體會這個文。一切皆清楚,用這樣的智慧來看世間事物,所以一句話叫做見解、見解,聞解、聞解,嗅解,聞也能夠了解,所以聞解一切。我們要很用心,在這其中的意思是要……,雖然是原地踏步,但是步步要踏實,要很了解。我們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。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」

「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」。讀到這一段,與我前面說的,大家將它連貫起來。「聞香悉能知,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」,我們真正聽法,聽得清楚的人,很自然「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」我們若真的聽法,聽得清楚的人很自然「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」。我們現在就無法去了解它的價值有多少,但是修行,心很寧靜,寂靜清澄,自然他聞就知道,知道這個香的貴賤:這是很有價值的,這很普通,所以「聞香知貴賤」。你將這個東西拿到他的面前,他就能夠分別這是一件珍貴的東西,它要在某某地方才有辦法出現的東西。這很普通,這個東西它產生的地方差不多在哪裡?用鼻子就能夠將它分別出來。所以,這就是知見,也是見解,就是我們鼻與眼、與耳要互通。下面下來這段文,

經文:「天上諸華等,曼陀曼殊沙,波利質多樹,聞香悉能知,天上諸宮殿,上中下差別,眾寶華莊嚴,聞香悉能知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天上諸華等,曼陀曼殊沙,波利質多樹,聞香悉能知」;天上景物等,無情香,如前聞香悉能知。

這段文就差不多能清楚,那就是說天上的景物,我們前面也已經說很多了。「天上景物等,無情香」。天宮那個妙法堂、講法處,天人所生活的生態等等,那個境界,不論什麼樣的莊嚴的華果樹等等,它的境界,那就是無情的香,意思就是空間設備。空間的生態就是有很多很多,很美、很美妙的景觀在,不管它的景觀多麼地富貴堂皇,都列入無情,是它的境界,它天然就是這樣的境界,所以叫做無情。「如前聞香悉能知」;如前面所說的聞香悉能知。

經文簡釋:
「天上諸宮殿,上中下差別,眾寶華莊嚴,聞香悉能知」;等是諸天,修因不等,因有高下,果位亦殊。

接下來就說等,就是「天上諸宮殿,上中下差別,眾寶華莊嚴,聞香悉能知。」那就是上面說的這些天上的宮殿,或者是上中下的差別,所有莊嚴的境界,聞到這個香,只是這樣就能夠了解,說出來就會了解了。「等是諸天,修因不等」;等諸天那些事情,他們修因等等。修因,我們修因很多很多,這樣「因有高下」,不等就是高下,因為「因有」,這個因,有很多很多的東西,而如何能夠享受這麼多、這麼多的境界,有那個善,善有上中下的善法,各層不同的境界。所以,修因得果,我們因為種的因不同,大樹有大樹的種子,小草有小草的種子。我們大善有大善的福報,小善有小善的果報,所以因為這個「因有高下」,所以「果位亦殊」。同樣是天人,天也有領導者,也有天眾是被領導的。同樣的道理,各人、各人的因緣不同,所以是因不同,果自然就不同了。

*寶華即至妙寶華之王,喻是所修清淨,攬因成果,故曰眾寶華莊嚴,天王臣民,持善上中下有異,聞香悉能知。

所以寶華,前面說的「寶華即是至妙寶華之王」,它那些花與我們所看到的花不同,因為花就是至妙寶華之王。但是這個至妙寶華到底是漂亮到什麼程度?唯有天人的境界才能夠享受得到、能夠欣賞得到。「喻是所修清淨」;這譬如是所修清淨,所以「攬因成果」,因為我自己這樣修行修行,自己所修、自己所得,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。我們修多少清淨行,就能夠得多少清淨,心沒有污染的本事在。

同樣的道理,這些事情你為何都知道?我同樣在這裡,為何我感受不到?人家他會知道、他感受得到,是因為他有這樣的見解;有這個見解,是因他已經沒有這無明,就是無明減輕了,心鏡較清了,「大圓鏡智」浮現出來,心較清,所以他照出來的境界就較不同,這叫做「攬因成果」,各人修的,各人就有不同的境界,所得到的結果就是這樣。你看你的,我看我的;你的感受,我的感受;你的享受,我的享受就各不相同了,這就是各人修行,各人的果,因緣果報。

所以,「故曰眾寶華莊嚴」,天人的寶華,我們無法去體會。這就是修行者,他能夠分析出這個寶華的形態,而我們還沒有到那個境界,就還沒有辦法。所以「天王臣民,持善上中下有異」,他們所有的,不論是天王或者臣民,或是一般天人,他們大家所持;過去所修持的善因,有上中下,各人不同,道理就是這樣。所以「聞香悉能知」,修行者會知道他,他這樣的享受是修這樣的善,這我們大家就要很用心去了解。

*綿綿之樂從內心發;樂法增長,遍滿身中,於世間樂最為第一。

這是一種「綿綿之樂」,那種快樂是沒有間斷的天人的樂,只要他有天福,他的福是「綿綿之樂,從內心發;樂法增長」。他這樣在享受,但是他也是很好樂佛法,每次佛陀在說法,天人都來聽法,都好樂佛法。所以他有天福,又聽法還有法樂,所以「遍滿身中,於世間樂最為第一」。他的世界中,有得享受,又有得聽法,這就是天人所得到的,修行者能夠感覺到。接下來這段文再這樣說:

經文:「天園林勝殿,諸觀妙法堂,在中而娛樂,聞香悉能知。諸天若聽法,或受五欲時,來往行坐臥,聞香悉能知。」

經文簡釋:「天園林勝殿,諸觀妙法堂,在中而娛樂,聞香悉能知」
天園林及勝殿周圍,有情娛樂等種種香。

「天園林勝殿,諸觀妙法堂」;天,裡面的園林,天堂的景觀、園林與勝殿的周圍,以及它的宮殿妙法堂的周圍,所有的天人叫做「有情」。「在中而娛樂,聞香悉能知。」剛才的景觀叫做無情,現在在這個無情景觀中還有「有情」,「有情娛樂等種種香」,有情、無情無不皆是在這個香,修行者都能夠感覺到那善,那修善、得果的香。

*靜處為林,身為宮殿,面門說法,名為法堂,依止其中而自娛樂,是人聞香,悉能知之。

接下來就說:「靜處為林,身為宮殿」。我們的身、所有的靜處,就是譬喻那些的園林,那些園子與他的景觀一樣。若身呢?現在譬喻我們的身就像宮殿,而我們住在哪裡?是住在這裡嗎?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個人的世界。剛才就說過了,如來藏處,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如來藏處。同樣的道理,現在是在譬喻,心譬喻成在這個宮殿中,我們的心一清淨就是如來,藏在哪裡?藏在我們的心地中,這個心地在哪裡?就是我們自己的行動。

所以「身為宮殿,面門說法」,就是宮殿,而這個宮殿那個門,那個門面就是這個人,你會說法的人。什麼人在說法?是這個門面在說法,要告訴你們我的心地長什麼樣,你們看不到;要告訴你們我的想法是怎麼樣,也沒有人能理解。唯有透過了這個門面;就是這個人來說話,如來藏性在這個人身體之中,這個人了解用這個門面來與大家說話,大家所有的都是一樣,有身的宮殿、有門面的說法,我們所做的身的行為。

所以,「名為法堂」。我們大家在做事,無不都在說法,無不都是用我們的門面,別人看得到,我們了解我們人的所行為。行為是一個典範,是一個門面,所以常常告訴大家,我們威儀等等要顧,這就是門面。人,也是要讓人看出門面來,所以「名為法堂」,我們所做的這就是典範,就是修行,就是帶人,那個門面的典範。所以,「依止其中」,我們都在這個身體之中,「而自娛樂」,我們得到法了,聽法之後,我們會感受歡喜。「是人聞香,悉能知之」,修行者看人、看你,你的門面是如何,修行者看你的門面、看你的行動,他就知道了,這就是「聞香悉能知」的意思。所以「悉能知之」,這個人有修行來看你的行為,自然知道是善、是惡。

經文簡釋:
「諸天若聽法,或受五欲時,來往行坐臥,聞香悉能知」;諸天乘之人,若能聽聞得是法音,同體解教法,則善法不退精進為行。

「諸天若聽法,或受五欲時,來往行坐臥,聞香悉能知」。我們都要很用心聽。「諸天乘之人」,天乘,就是修天福的人,「若能聽聞得是法音」,能夠聽到這個法,你已經修善法了,還願意來聽法,來聽這個法音。天人修天福,時時都來聞法,「同體解教法」,在這個中間,他所修的天福,又再來聽法,了解佛陀所講解的法,這個法清楚了,這樣「則善法行不退」。常常說「富貴學道難」,處在人間天堂的人,能夠說生活很好過,但他願意行善造福人間,又願意聽法,這樣的人就是善法不退,他的善會不斷增長。生在天堂,是他在人間修行,人間若有這樣的富貴的人願意投入、願意再不斷修行,若能這樣累積就是天福,這樣就是「精進為行」。在修福德的人,就是不斷精進在行善,叫做修福,不斷向前精進;若再聽法呢?就是在福中還要修慧。所以天人,現在不只是享天福,他也要來修慧,所以要聞法。

若受五欲,福盡即墜,名之為來。
人間修善,得升天上,名之為往。
靜心住善,不進不退,名之為坐。
放心棄善,名之為臥。

所以,「若受五欲,福盡即墜,名之為來」,來,人間所受的福。但是他還是「來往行坐臥」,來、往;來了,再來人間,因為天福受盡了,他能夠來人間,人間還是能夠修。而有的人是天福享盡,就要墮落地獄;人間的福享盡,不知道法,不懂得行善,福享盡就墮地獄。天人也一樣,他有極善,上等的善,但是難免也有造了極惡,福的惡。他造的善在天堂福享盡了,再墮落來人間,他若有惡,再來生人間同樣就是受苦。若是更惡,同樣也要再墮落地獄。

所以才說修行者不是要修天福,我們是要修超越天,我們沒有這個天的欲,我們連天欲都不想要享受,我們要超越。所以這修行者他很冷靜,「聞香悉能知」,能夠很清楚用智慧來分別。因為這樣說,「若受五欲,福盡即墜」,想要去接受這個五欲;五欲,天福中也是有欲,人間也是有欲。有這個欲就來享受,福盡還是同樣要墜落啊,所以「名之為來」。「來往行坐臥」,經文有這句,所以叫做「來」,再來人間。

來人間若是還有福,沒有造很大的惡,他還是要從人再開始修。所以,「人間修善,得升天上」,再回歸天上。「名之為往」,從天來人間,從人間再往天上去,所以「名之為往」。「靜心住善,不進不退」,就是在天與人之間,這樣來來回回,這是修善的人,就是在人與天來回,「不進不退,名之為坐」。就是在那裡坐著,就是常常在天與人之間。所以將這個心,「放心棄善,名之為臥」,已經很安心了,我全都在這個善的境界裡,在享受的境界中,這來來回回,我放心了。難道是這樣呢?

這就是我們人若享受到一個階段,就以為我做很多了,我已經有這樣的福,我就是永遠得福了。有時候,大家就這樣鬆懈掉了。我們修行者總是要不斷地精進,不想要享受五欲,但是法、道理,我們要不斷前進,因為「如來藏」藏在我們的心地裡,我們要不斷精進要到達圓明、到達三昧,在這當中如如不動,這才是我們清淨修行。不是到天人的境界,這樣就放心了;這樣放心就鬆懈掉了,我們不要求享樂,我們所要求的是身心自在。

*華香及衣,即有漏善。受用善報,名為遊戲。

所以說,「華香及衣,即有漏善」,不論天人享受的福,讓他住得再好、穿得再好,如何的來莊嚴他的身與他享受的境界,不論有多豐富,這全都是有漏的善,有漏的善就是還帶有煩惱的善。因為他還不斷在追求這個樂,欲樂。所以,「受用善報,名為遊戲」,就是這樣在求欲、造善,造善就求欲,只是在這個境界裡來來回回。所以請大家用心來了解,最重要的「如來藏界」。我們已經涉入在這個人間世事裡,聖人世界的如來藏清淨,他與我們這個凡夫人間,佛陀為了要度生入人群,所以很多修行者在人間,受佛的教法,了解了佛法的深理,所以修行。同樣,要在這個世間才有辦法修行,在人群中知道了什麼是迷茫,「這叫做迷茫」、「這叫做苦」,「這就是超越的境界,安然自在」。

「我是向著這個安然自在,『圓明常住』,我已經了解了真如本性。我有我的真如本性,緣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我要將我這個真如真正顯現出來。心的這面圓鏡,我要認真勤拂拭,趕快,一直將它擦拭乾淨,才有辦法外面境界能看得清楚。這是修行者那種細心,三昧的功德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藏在我們真如之中,這我們要很清楚。所以前面那段大綱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雖然很深,回到了經文,用看的很淺,但是就是在它當中所含藏著的,我們若不了解,只是看它的宮殿、它的娛樂等等,就容易這樣疏忽掉了。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3月 22, 2019 6:29 pm

[2019年3月22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十六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1.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天上諸華等,曼陀曼殊沙,波利質多樹,聞香悉能知,天上諸宮殿,上中下差別,眾寶華莊嚴,聞香悉能知。天園林勝殿,諸觀妙法堂,在中而娛樂,聞香悉能知。諸天若聽法,或受五欲時,來往行坐臥,聞香悉能知】
2. 上人手札:「如來藏界,涉入無礙,世界互融,圓明常住,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,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。」
(1)「如來藏界,涉入無礙」:「如來藏」就是人人真如本性藏在心深處,而我們就是被很多煩惱無明覆蓋了。但在這個「無明界」中,真如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「涉入無
礙」,儘管人間世事等等,我們的真如本性還是與我們同行、同住、同在。
(2)「世界互融,圓明常住」:世界就是有生命物處,無不都是世界。人有人的世界,天有天的世界,一切一切有情動物,都有牠所有的世界,所以「世界互融」,尤其是我們人類。就是僅僅人物的世界,那個心與行,有的,有人如處天堂,人間就是他的天堂,有的呢?那是心就如同地獄,生活也如同地獄一樣。
(3)「人間萬般種的人,有萬般不同的世界,凡夫,無法了解其他有情界」:不論他生活、心行是什麼樣,都是全部在這個世界中,不論什麼行為都是同樣,在我們眾生界所造作一切的一切。我們凡夫就是凡夫,我們的世界只是在我們人間的事物,我們無法了解其他有情界,我們無法了解我們自己與別人之間。
(4)「五通,必定要修行」:前面說「五通」,有「他心通、宿命通,神足通,天眼通、天耳通」,而我們就是凡夫,什麼「通」都沒有!「五通」,必定要修行,若有修行,心靜、心明,自然我們的看法、見解等等,事物就會比較精通,但是眾生多數都是被煩惱覆蓋著。
(5)「蠢動含靈,皆有佛性,以智慧分辨清楚」:「世界互融」,世界能夠都同樣在一個世界,各種的生態是各不相同。若是徹底說起來,是「圓明常住」,不論什麼樣的有情、蠢動含靈,還是皆有佛性。我們若是有智慧,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,智慧來看一切,雖然分別得清楚,卻也是有情平等,所以「圓明常住」。
(6)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:我們人人心若靜下來,「三昧」也是靜的意思。若能夠靜下來了,那叫做「靜思惟」。靜思、靜慮,就是所想的事情都是明明朗朗,真正的細膩,
沒有事情不清楚。清楚的、對的事情懂得做;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。
(7)「內修、外行」:我們最近在說梵天、天人等等,各有善,各有上上善,或者是平常善等等,這全都是在觀念、思想與行為所得的。後面那就是「三昧」,我們用功的人,自然在什麼樣的境界我們都清清楚楚,這種內修、外行,內心樣樣清楚,外面所做的不會做錯,因為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具有。
(8)「習氣是後天培養來的,不是生性如此」:有時候說,「這個人生性就是這樣,他的習氣就是這樣」,「習氣」的意思是後天培養來的,不是生性這樣,是習氣這樣。生性就是這樣天生自然,若是習氣是後天熏習來的。
(9)「薰法入心,如理生活」:我們若常常聽法,聽了法入心,法就在日常生活的方法,自然我們的心與法平行,每天的生活無不都是在如理生活中,待人接物,這是很重要。
(10)「不斷薰習『法』,去除煩惱無明,根塵識,不被迷惑」:我們要不斷薰習,就是法,不是熏習凡夫那種無明去緣行,在這個六入中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我們的耳根、眼根、鼻根、舌根等等,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去分別出來,這容易隨環境將我們迷惑去。
(11)「十二因緣法,六道輪迴」:不論是從懷胎之中,一直到出生來,都沒有離開在這些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……」,這樣一直下去。此時「法」,我們要再向前的往前推。要了解輪轉,六道輪迴,也就是在我們「生、死,死、生,生生死死」。
(12)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:生死不一定是在人的身上,生死在一切,一切物命中在生死,所以說起來輪迴。無論如何就是如來藏還是在,我們要清清楚楚,要「了知一切,
正心行處」,不論這個「如來藏」,是藏在煩惱中,因為煩惱重重疊疊覆藏著,我們面對著各種各種不同的境界,凡夫容易受不同的境界誘引去。修行的人就能明明瞭瞭,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」。
(13)「一定要聞法,法要入心」:我們若不明瞭,如來藏涉入了人間世界。不論它如何在,但是「無明」就是不斷將它覆蓋著,我們要一定要聽法,法一定要入心,才能夠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,我們自己才能夠清楚了解。
(14)「三昧功德:身體力行的累積功德,藏在真如」:就是要清楚、了解,身體力行累積起來的功德。這種的功德就是藏在真如。我們生生世世不斷造作,分分明明都是沒有迷掉,所以佛陀生生世世,無不都是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。生生世世不斷不斷修,一直到了他覺悟成佛,這都是在這樣「三昧功德藏真如性」。真如性,修行過程自然「了
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。
(15)「鼻根聞一切,悉皆知之,知在三昧功德,修行的過程,藏真如性」:最近一直在提起,一直在說的話,無不都是在說「鼻根聞一切,悉皆知之」。這差不多在這個地方,但是一直要讓我們知道,知在三昧功德,修行的過程藏真如性。很明顯,所以我們能夠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。
(16)「人人本具真如,只是被煩惱無明覆蓋」:大家要記著,這已經是在修行過程。前面那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,在這個真如也是在人群中,但是沒有讓它丟掉了,永遠永遠存在。所以「世界互融」,人人都具足有的;「圓明常住」,真如永遠就是這樣圓滿存在,只是被埋了。
(17)「地中覆藏,指心地,人人本具如來藏,是圓明常住」:還記得前面說的地中覆藏,就是心地底下藏著很有價值的寶。那很
有價值的寶藏埋在地底下,這地底下是我們的心地底下。就是應該從簡單的一句話,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,所以是「圓明常住」。
(18)「三昧,寂靜清澄,心若能夠清淨,自然就能夠清楚」:我們要用功夫,就是三昧,要很寂靜清澄。希望大家要很清楚去了解這些事情,才會每天在這裡要告訴大家,我們的真如本性穩藏在哪裡?要如何能去體會這個經文。一切皆清楚。
(19)「用智慧來看世間事物,見解、聞解,嗅解」:所以一句話叫做「見解、聞解,嗅解」,聞也能夠解,所以聞解一切,我們要很用心。雖然是原地踏步,但是步步要踏實,要很了解。
3.★複習經文:【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。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】
(1)「聞香知貴賤」:讀到這一段,與我前面說的,大家將它連貫起來。若真的聽法,聽得清楚的人很自然「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」。我們現在就無法去了解它的價值有多少,但是修行,心很寧靜,寂靜清澄,自然他聞就知道,知道這個香的貴賤:這是很有價值的,這很普通,所以「聞香知貴賤」。
(2)「知見,見解,『鼻、眼、耳』要互通」:你將這個東西拿到他的面前,他就能夠分別這是一件珍貴的東西,它是要在某某地方才有辦法出現這個東西。這很普通的東西,也是它的產生的地方差不多在哪裡?這用鼻子就能夠將它分別出來。所以,這就是知見,也是見解,就是我們鼻與眼、與耳要互通。
4.★經文簡釋:【天上諸華等,曼陀曼殊沙,波利質多樹,聞香悉能知】:天上景物等,無情香,如前聞香悉能知。
(1)「天上景物等,無情香」:天,天宮那
個妙法堂、講法處,天人所生活的生態等等,那個境界,不論什麼樣的莊嚴的華果樹等等,它的境界,就是無情的香,意思就是空間設備。空間的生態就是有很多很多,很很美妙的景觀在,不管它的景觀,它多麼地富貴堂皇,這都列入是無情,是它的境界,天然就是這樣的境界,所以叫做無情。如前面所說的聞香悉能知。
5.【天上諸宮殿,上中下差別,眾寶華莊嚴,聞香悉能知】:等是諸天,修因不等;因有高下,果位亦殊。
(1)「等是諸天,修因不等」:上面說的這些天上的宮殿,或者是上中下的差別,所有莊嚴的境界,聞到這個,只是這樣就能夠了解,說出來就會了解了。「等是諸天」那些事情,他們修因等等。我們修因很多很多,這樣「因有高下」,不等就是高下,因為「因有」,這個因,有很多很多的東西,而也如何能夠享受這麼多、這麼多的境界,有那個
善,善有上中下的善法,各層不同的境界。
(2)「修因得果,大善有大善的福報,小善有小善的果報」:我們因為種的因不同,大樹有大樹的種子,小草有小草的種子。我們大善有大善的福報,小善有小善的果報。
(3)「因有高下,果位亦殊」:這同樣是天人,天也有領導者,也有天眾被領導的。同樣的道理,這各人的因緣不同,所以是「因不同」,「果」自然就不同了。
6.『寶華即至妙寶華之王,喻是所修清淨,攬因成果,故曰眾寶華莊嚴,天王臣民持善,上中下有異,聞香悉能知。』
(1)「寶華即是至妙寶華之王」:那些花與我們所看到的花是不同,因為花就是至妙寶華之王。但是這個至妙寶華的到底是漂亮到什麼程度?唯有天人他們的境界能夠享受得到、能夠欣賞得到。
(2)「喻是所修清淨,攬因成果,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:譬如是所修清淨,因為我自己這樣修行修行,自己所修、自己所得,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。我們修多少清淨行,我們能夠得多少清淨,心沒有污染的本事在。
(3)「用心修行,大圓鏡智就浮現出來」:同樣的道理,這些事情你為何都知道?我同樣在這裡,我為何感受不到?人家他會知道、他感受得到,是因為他有這樣的見解;這個見解他是已經沒有無明,就是無明減輕了,心鏡較清了,「大圓鏡智」浮現出來,心較清,所以他照出來的境界就較不同。
(4)「攬因成果」:各人修的,各人不同的境界,所得到的果,結果就是這樣。你看你的,我看我的;你的感受,我的感受;你的享受,我的享受各不相同了,這就是各人修行,各人的果,因緣果報。
(5)「故曰眾寶華莊嚴」:天人的寶華,我們無法去體會。這就是修行者,他能夠分析出了這個寶華的形態,而我們還沒有到那個境界,我們就還沒有辦法。
(6)「天王臣民持善,上中下有異,聞香悉能知」:所有的不論是天王或者臣民,是一般的天人,他們大家所持,過去所修持的善因,有上中下,各人不同,道理就是這樣。而修行者會知道,他這樣的享受是修這樣的善,這就是我們大家很用心去了解的。
7.『綿綿之樂,從內心發;樂法增長,遍滿身中,於世間樂最為第一。』
(1)「天福,修極善法,好樂佛法」:這是一種「綿綿之樂」,那種快樂是沒有間斷的天人的樂,只要他有天福,他的福是「綿綿之樂,從內心發;樂法增長」。他這樣在享受,但是他也是很好樂佛法,每次佛陀在說
法,天人都是來聽法。所以他有天福,他還又聽法有法樂,所以「遍滿身中,於世間樂最為第一」。他的因的世界中,有得享受,又有得聽法,這就是天人所得到的,修行者能夠感覺到。
8.【天園林勝殿,諸觀妙法堂,在中而娛樂,聞香悉能知】:天園林及勝殿周圍,有情娛樂等種種香。
(1)「天園林勝殿,諸觀妙法堂」:天,裡面的園林,天堂的景觀、園林與勝殿的周圍,以及它的宮殿妙法堂的宮殿周圍,所有的天人叫做「有情」。
(1)「修行者,能感覺到修善、得果的香」:剛才的景觀叫做無情,現在在這個無情景觀中還有「有情」,「有情娛樂等種種香」,有情、無情,無不皆是在這個香,修行者都能夠感覺到那種善,修善、得果的香。
9.『靜處為林,身為宮殿,面門說法,名為法堂,依止其中而自娛樂,是人聞香,悉能知之。』
(1)「靜處為林,身為宮殿」:我們的身、所有的靜處,譬喻就是他們那些的園林,那些園子與他的景觀一樣。若身呢?我們現在譬喻我們的身就像宮殿,而我們住在哪裡?是住在這裡嗎?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個人的世界。
(2)「我們的身體,就是我們的如來藏處,心若清淨,如來藏」:同樣的道理,現在是在譬喻,把「心」譬喻成在這個宮殿中,我們的心一清淨,就是「如來」,藏在哪裡?藏在我們的心地中,這個心地在哪裡?就是我們自己的行動。
(3)「身為宮殿,面門說法,名為法堂」:就是宮殿,而這個宮殿那個門面就是這個人,你會說法的人。什麼人在說法?是這個門面
在說法,要告訴你們「我的心地長什麼樣」,你們看不到;要告訴你們「我的想法是怎麼樣」,也沒有人能理解。唯有透過了這個門面,就是這個人來說話,如來藏性在這個人的身體之中,這個人了解用這個門面來與大家說話,大家所有的都是一樣,有身的宮殿、有面門的說法,我們所做的身的行為,所以「名為法堂」。
(4)「名為法堂,修行,門面的典範,身為載道器」:我們大家在做事,無不都在說法,無不都是用我們的門面,別人看得到,我們了解我們人的所行為。所行為是一個典範,是一個門面,所以常常告訴大家,我們威儀等等要顧,這就是門面。人,也是要讓人看出門面來,所以「名為法堂」,那我們所做的這就是典範,就是修行的,就是帶人,那個門面的典範。
(5)「依止其中」:我們都在這個身體之中,「而自娛樂」,我們得到法了、聽法了之後,
我們會感受歡喜。
(6)「是人聞香,悉能知之」:修行者看人、看你,你的門面是如何,修行者看你的門面、看你的行動,他就知道了,這就是「聞香悉能知」的意思。所以「悉能知之」,這個人有修行來看你的行為,自然知道是善、是惡。
10.【諸天若聽法,或受五欲時,來往行坐臥,聞香悉能知】:諸天乘之人,若能聽聞得是法音,同體解教法,則善法不退,精進為行。
(1)「諸天乘之人,聽聞法音,善法行不退」:天乘,就是修天福的人,能夠聽到這個法,已經修善法了,還又願意來聽這個法音。天人修天福,時時都來聞法,「同體解教法」,在這個中間,他所修的天福,又再來聽、了解佛陀所講解的法,這個法清楚了,這樣「則善法行不退」。
(2)「富貴學道難,但若能行善又聞法,精進為行,福慧增長」」:處在人間天堂的人,可以說生活很好過,願意行善造福人間,又願意聽法,這樣的人就是善法不退,他的善會不斷增長。生在天堂,是在人間修行,人間若有這樣的富貴的人願意投入、願意再不斷修行,若這樣來累積就是天福,這樣就是「精進為行」。在修福德的人,就是不斷精進在行善,叫做修福,不斷向前精進;若聽法呢?在福中要修慧。所以天人,現在不只是享天福,他也要來修慧,所以要聞法。
11.『若受五欲,福盡即墜,名之為來。人間修善,得升天上,名之為往。靜心住善,不進不退,名之為坐。放心棄善,名之為臥。』
(1)「若受五欲,福盡即墜,名之為來」:來人間所受的福。但是他還是「來往行坐臥」,來、往;來了,再來人間,因為天福受盡了,他能夠來人間還是能夠修。而有的人是天福
享盡,就是墮落地獄;人間的福享盡,不知道法,不懂得行善,福享盡就墮地獄。天人也一樣,他有極善,上等的善,但是也有造了極惡的惡。但是他的善在天堂享盡了,再墮落來人間,他若有惡,再來生人間就是同樣受苦。若是更惡,同樣他也要再墮落去地獄。
(2)「修行者,不貪只為修福的享樂,更要冷靜的修慧」:才說修行者不是要修天福,我們是要修超越天,我們沒有這個天的欲,我們連天欲都不想要享受,我們要超越。所以我們修行者要很冷靜,「聞香悉能知」,能夠很清楚用智慧來分別。
(3)「來往行坐臥」:若想要去接受這個五欲;天福中也是欲,人間也是欲。這個欲來享受,福盡還是同樣要墜落啊,所以「名之為來」。「來往行坐臥」,經文有這句,所以叫做「來」,再來人間。
(4)「人間修善,得升天上,名之為往」:來人間若是還有福,沒有造很大的惡,他還是要從人再開始修。「人間修善,得升天上」,再回歸天上。「名之為往」,從天來人間,從人間再往天上去,所以「名之為往」。
(5)「靜心住善,不進不退,名之為坐。放心棄善,名之為臥」:在天與人之間,這樣來來回回,這是修善的人,就是在人與天來回。「不進不退,名之為坐」。就是在那裡坐著,就是常常在天與人之間。所以「放心」,將這個心,「放心棄善,名之為臥」,已經很安心了,我全都就是在這個善的境界裡在享受的境界中,這來來回回,我放心了。難道是這樣呢?
(6)「要明白:因緣果報,無常觀,六道輪迴」:這就是我們人若享受到一個階段,就以為我做很多了,我已經這樣的福,我就是永遠了。有時候,大家就這樣鬆懈掉了。所以我們修行者總是要不斷地精進,不想要享
受五欲。
(7)「清淨修行,法、道理,要不斷精進,要圓明,到達三昧」:因為「如來藏」藏在我們的心地裡,要不斷精進要到圓明、到達三昧,這當中如如不動,這才是我們清淨修行。不是到天人的境界,這樣的放心;這樣放心就鬆懈掉了,我們不要求享樂,我們所要求的是身心自在。
12.『華香及衣,即有漏善。受用善報,名為遊戲。』
(1)「華香及衣,即有漏善」:不論天人享受的福,讓他住得再好、穿得再好,如何的來莊嚴他的身與他的享受的境界,不論是有多豐富,這全都是有漏的善,有漏的善就是還有帶煩惱的善。因為他還不斷在追求這個樂,欲樂。
(2)「受用善報,名為遊戲」,就是在這樣
在求欲。造善,造善就求欲,只是在這個境界裡來來回回。
13.「如來藏界」:請大家用心來了解,最重要的「如來藏界」。我們已經是涉入在這個人間世事裡,聖人的世界的如來藏清淨。在我們這個凡夫人間,佛陀為了要度生入人群,所以很多修行者在人間,受佛的教法,了解佛法的深理,所以修行。同樣在這個世間才有辦法修行,在人群中知道迷茫,「這叫做迷茫」、「這叫做苦」,「這就是超越的境界,安然自在」。
14.「圓明常住」:「我是向著這個安然自在,『圓明常住』,我已經了解了真如本性。我有我的真如本性,緣過去、現在的未來,我要將我這個真如真正顯現出來。心的這面圓鏡,我要認真勤拂拭,趕快,一直將它擦乾淨,才有辦法看外面境界能清楚。
15.「聞法,用心體會」:修行者那種細心,
三昧的功德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我們藏在真如之中,這我們要很清楚。前面那段大綱我們要很用心,雖然很深,回到了經文,用看的很淺,但是就是它的當中含藏著的,我們若不了解,只是看它的宮殿、它的娛樂等等,我們就容易這樣疏忽掉了。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。
****************
16.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很感動上人用種種譬喻來讓我們深入了解經文,感受原來很多經文不能用表面字樣解讀,如何將有形的敘述,將無形的道理融入在真理裡,頻強調真如本性。
很法喜的聽聞原來「 法堂」是指我們門面,人的所有行為,要透過認真修行聞法來呈現為典範,感受如上人常教導我們「身為載道器」,好好善用生命、身體,成為良能,將功能轉為利益人群的良能。
非常法喜聽聞整段經文釋義【諸天若聽法,或受五欲時,來往行坐臥,聞香悉能知】的道理。修行不能羨慕享天福,就容易起貪念的墮落在安逸裡,「造福」不是為了私己的享樂,是為度苦難眾生,更要修慧。
看到經文裡多次提到【聞香悉能知】,原來教導我們,一個人有沒有修行、修養,就看其行為,自然知道是善或是惡,「悉能知之」,期勉自己要用功,薰法入心,如理生活,心越清淨。
如何累積「三昧功德」,才能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,認真積功累德,才有智慧的來明白一切世間事物,不要求享樂,修行所要求的清淨心,是身心自在,才能有「見解、聞解,嗅解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3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