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日 3月 24, 2019 5:23 pm

201903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法華唯談一乘實相之理。
妙法如水,以蓮華為喻者,
如是妙法則權實一體,
蓮華經乃是華果同時,
是故名大乘妙法蓮華,
本跡開二門,談權說實。

用心來了解啊。「法華唯談一乘實相之理」;《法華經》所在說的很簡單,所談的只是一乘實相之理。是「妙法如水,以蓮花為喻者」,是用蓮花來譬喻。看起來很簡單,這麼簡單,就是實相之理,我們不是每天都這樣在聽嗎?而什麼叫做「實相」?人間世事無常,實相又是什麼?真的是看不到、摸不到,但是唯有要用心,用心去體會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講說的,完全是真實的妙法,真實的妙法只是能夠用感覺。有感覺了,我們才有方向;沒有感覺,我們就沒有方向了。有一個方向,我們就能夠看見天下萬事,萬理分明清楚了。

就像我們要看東西,太雜了,也就用一個望遠鏡拿來放在眼睛上,眼睛對著那個圓圓,這樣一點點,將境界縮起來,看一下,放開了,我們就能夠看很遠了,望遠鏡就是這樣。光是用那個東西,小小的圓孔放在眼睛上,就能看很遠。將那些東西,遠的地方調近,來到我們眼前,道理與這樣是一樣。道理,從近看到遠處,而我們凡夫所看的就是有限的眼界,無法看很遠,很遠的東西就要將它調得很接近,我們才看得清楚。

同樣,「一乘實相之理」,就是很遙遠的,這樣要讓我們能了解,就像在我們現前的感想。我們現在所想的,還是要想很多,未來,未來的遠景是什麼呢?我們心想要的,未來的規畫;現在所在規畫的,是為未來很長、很遠在規畫。所以我們從自己本身的思想、看法,要放在未來遙遠的,也從很遠的境界了解了,我們再將它調近來在我們的面前,讓我們看清楚。不知道這樣聽懂嗎?遠遠的,我們將它調清楚,靠近來看,而我們能夠清楚來規畫未來的理想,這就是能夠觀前也能夠顧後。

道理讓我們知道,我們就能夠,很遠好像也與很近一樣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有了徹道理,一項就不容易了。若是道理不了徹,自然覺得看不到、摸不到;有辦法通達,自然就像很遠的東西拿來在我們的面前。就像我們要規畫,好像很實在在我們的現代中,同樣的道理。過去清楚,未來不糊塗,這就是道理。實性、實法、一乘實法,也是要讓我們了解菩提大道直,這條路過去是這樣,未來也是這樣,真理就是這樣,讓我們很清楚了。

所以,「妙法如水」。水,譬如,「法譬如水」,水能夠洗滌一切的垢穢。我們煩惱無明重重疊疊,唯有法,法水一層一層為我們洗,不知道的法,我們去除一分的無明後,就增加一分對法的了解。所以無明若沒有去除,道理就無法接近。法水,能夠洗淨我們的無明,就是像蓮花,蓮花也得要有水,水與蓮花是不離開的,只是蓮花與水之間的泥土,所以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。蓮花若在沙漠是開不出來、種不活的,若是有沙、有土又有水,蓮花才有辦法種。但是沙、土、水也是同樣,污濁的東西也會在這個池中,蓮花它在污濁的池中,它愈能吸收營養分。

譬如我們人也得要在人群中,而人群的觀念,各人都有很複雜的觀念,而這麼複雜的觀念,那種習氣的偏差,所以煩惱業很重,濁氣就會很重了。菩薩入人群,就是要化度人間這種偏差的觀念,造成很多煩惱,這偏差的行為造作很多業力。就像蓮花與水,在這個濁氣很重之中,蓮花開放了,所以蓮花能夠美化這個池,周圍的境界將它美化了。而蓮池呢?蓮池被花將它美化,而蓮池是來供應營養給這些蓮花。所以菩薩一定要在人群中磨練過來,我們有時候,若是在人群中遇到什麼樣的波折,要用感恩心,感恩有這樣的波折,讓我的精神,要用全心在這樣各不同的見解中,能夠方向正確沒有偏差,又能夠影響人人、化度人人,糾正方向。這樣就是菩薩,在人群中來度化人間。所以說蓮花因為污泥而開放,綻放起來,這污泥也美化了蓮池,同樣的道理。

所以,「如是妙法則權實一體」。是方便的教法呢?是一乘法的教育呢?這是真實法,還是一樣要經過方便。佛陀體悟,若沒有經過四十多年的隨機逗教,哪有辦法法華會上根機成熟了來講一乘法呢?所以,權與實本來是一體。所以「蓮華經」這樣說,「乃是華果同時」。這是華、果同時,蓮花一開,我們就看到它的蓮蓬,就是結子;花開,我們就看到它結子了,那個子就是果。花一開果就成,這是蓮花的特質。所以「華果同時,是故名大乘妙法蓮華;因為這樣才叫做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同樣的道理,《妙法蓮華經》就是大乘,大乘的妙法,「妙法蓮華」要再加一個大乘法。大能包一切小,一切的小乘教法就由大法來將它包攬起來,容納一切的小乘;小乘是為大乘來利用。要說大乘法,同樣要面對眾生,要用很淺顯的法來說,讓人人能夠聽得了解,所以講大乘法沒有離開小乘方便法。小乘方便法歸納於大乘法,大乘是利用小乘來薰習、來度化根機小的人。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大、小平行叫做「權實一體」,權、實一起,這我們要了解。

《法華經》「本跡開二門」,就是「本」就是「實」,「跡」就是「方便」。我們的真實法與方便法同時將門開了,這兩個門一開,就像我們一個人就是要用兩隻眼睛看東西,一個鼻子就是兩個孔可以呼吸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」,要說法也得要用譬喻。所以,「談真秘」就是「談權說實」,真實法就是真,就是「實」,方便法就是「權」。我們以前常常說「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」,就是我們現在在說的「本跡開二門,談權說實」,同樣的道理。用心了,我們就知道方法是如何走。

就像昨天,很歡喜看到一大群的菩薩,新發意菩薩從十方來。這一回,現在在花蓮靜思堂裡有十個國家(地區)新發意的菩薩,他們在靜思堂會集。大家本來都不認識,各人在各人的國家,各人的社會、家庭。但是來到臺灣會合在花蓮靜思堂,共同要找的一條路,那就是要來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,是如何來開出了這四大志業?為人群是如何付出?所以他們要來清楚、來了解。

歡喜地如雲集在靜思堂,大家都很用心、歡喜,大家就像在雲端這樣會集過來,現在靜思堂。昨天在精舍,大家來分享這兩三天,從來到臺灣,在臺北去過哪裡,走過什麼地方,聽慈濟人與他們分享,他們很感動、歡喜。昨天回來到精舍,看看這個源頭,精神理念從哪裡出來?就來到精舍。在精舍,大家這樣歡喜集會來說心得。每一個心得我都很感動,其中就有一對從廈門回來的張居士夫妻,很歡喜要來報告,讓師父知道,分享現在廈門有一大群護法菩薩,看到慈濟的精神。過去在廈門我們常常在會集,這一段因緣回溯,現在移轉來在現在,有一對的菩薩發心提供一個很大;七、八百坪的環境。這個環境要將它變成道場,這個道場需重新裝修,雖說是重新裝修,也是從過去這樣一塊一塊、一項一項用心惜福,仔細地拆、拆,拆下來,仔細地包好,收起來。

現在這個道場已經完成了,這些東西再將它搬運過來這邊重新裝修,舊物新用。而這些舊物需要人來搬,有的很粗重,譬如鐵架要搬,木料要搬。很多的菩薩,有榮譽董事,也有一群很發心的菩薩,男女二眾,很歡喜我們的道場能夠再重新換一個很好的環境,讓我們能安心,永遠能夠在那裡做共修,所以大家歡喜,用力量這樣合力去扛。很高的地方,也這樣一項一項從下面搬上去;沒有電梯的地方,很多人來扛、來搬。看到他們,那間房子本來空空的,就是這樣慢慢一直裝修,東西邊搬上來,也邊將它裝修上去,還一邊布置。看到它的過程,攝影下來,他們這樣錄影來看,幾分鐘看清楚一個道場,很開闊,裝修得很莊嚴。

聽到昨天在分享,除了舊物新用,難免還有一些地板要鋪、管路要牽,大家都說:「讓我發心。」大家就是一直期待,「這是我們的家,所以人人有責任」。這樣的踴躍要來護持這個道場,大家都將它當成是自己的家,能夠安心修行在行菩薩道的道場,這種的精神。聽,聽得很歡喜。他們又向我發願,要讓師父安心,「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」,這個家在那裡,他們會好好守護。又聽到在那個過程,有時候很忙,難免有時候會想到:為什麼要這麼累?我是不是稍微休息一下。他說就夢見了,那個境界就是聽到師父的聲音,看到三個字──信、願、行。他說那三個字這樣一直一直浮出來,很明顯,就是那三個字一直出來,所以嚇到了。師父在那裡,他一直在叫,叫師父,叫到醒來。

這就是像我們在蓮花裡面,在那個蓮池,明明知道我們在人間要將它做一個道場,人間的道場要完成不是這麼的簡單。在建造的時候,難免過程會很辛苦,心很累。有時候,也有人「這個方向……」、「這個地方……」,這身、心都要很用心去完成它,難免身會累。但是累,「信、願、行」,馬上就又精神提起了,力量又提出來,還是發心立願,信、願、行。這道心堅固,這樣能夠完成菩薩集會的道場,這是內修、外行,內心要有堅定道心,外行就能夠成就這麼莊嚴的道場。這同樣的道理。

昨晚我看到視訊,我聽到視訊在花蓮靜思堂,我在精舍有看到、也聽到了。王居士在靜思堂,在談心,談心事,誠懇細說他的人生的經驗。真的,過去一段時間給他的波折很大。這幾十年的人生,開頭在富貴的家庭生活,因為父親的事業已經做得很大,幾個兒子都分給他們,事業基礎穩定了,很風光的一段人生。但是人的心總是大還要做更大,父親的權很大,大家很孝順,父親怎麼說,父親怎麼做,孩子總是接受就對了。但是這種無窮盡的開拓,一直到經濟出了問題,父親不在臺灣。這些事情,臺灣的法律,要找什麼人呢?總是要有一個出來承擔,所以很多事情他一肩挑起來,很辛苦啊!那段的辛苦,要負責;父親的過錯孩子來承擔,就是不捨讓父親在國外要回來承擔這麼沉重的事業責任。所以他只好讓父親在外面,這個地方他就概括承擔,讓其他的兄弟也平安。

這種為家庭來付出,已經好幾年了,現在自由了、出來了,在說那段時間。當他很風光的時候,人到了,前後的人就這樣趕快來奉承。等到他有事情了,要找人幫忙的時候,「我們董事長很忙,無法與你見面。」「沒關係,我在這裡等。」「可能要一整天哦!」「沒關係,我在外面等。」你們想,這種人情。人過去的風光,人前人後大家這樣「扶扶挺挺」(奉承);一旦墮落失敗、有坎坷,要找人來幫助,卻被拒在門外。這人生真的是很現實。

看他邊說,一方面心還是還有:再怎麼解脫,還是想到那段時間。為什麼他會來說這些事情呢?這是菩薩心。他現身說法,讓大家看、讓大家知道,一般的人都想掩飾失敗的過去,但是他要與大家經驗談──我曾經是有過這樣。這過程是多麼辛苦,那個時代是如何風光、如何在享受,那個時代去到哪裡人人歡迎,走路有風;一旦有什麼事情了,所有的空氣都將它悶起來,讓他透不過氣來,只好承擔,入獄了,這種的環境。他一再告訴大家:「千萬不要這樣做,無窮盡一直追求,人生夠用就好了。」聽他這幾句的話,一直向大家誠懇地呼籲,說:「我是最好的見證,能夠讓大家看到,我出來要讓大家知道,既然有人要進來慈濟,不希望與我一樣。」在慈濟裡面,能夠人人「轉識成智」。他過去還未進來之前就是這麼風光、這麼風光,過去了,但是「靜思生活營」,他進來的時候發心了,感覺到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,希望讓大家知道,讓企業界的人都能夠來看到慈濟。

那段時間他發心與幾位企業界的人會合起來,很積極來召集這些企業界的菩薩進來,這是他曾用心過的「靜思生活營」,已經第七十三期了。這次他說幾年已經沒有回來參加,今年他要勇敢讓大家看;不要失敗過就不肯再出來,不要在很風光的時候,無窮盡再開拓。雖然是父親的事情,做兒子就是以父親的錯誤為鑑;當兒子,父親的債孩子來承擔。真的也是師父的好弟子,因為他一直說:「幸好接觸到慈濟,才能夠這樣這麼困難的事情,一關一關心靈這樣克服過去。」所以我們要知道實法、方便法,人間真實的道理就是這樣,他所遭遇的,這些都是真實的道理,有風光的時候,也有這樣起落無常,這叫做世事無常。佛陀不是常常說世事無常、人生無常,世間的事情更無常,所以要我們好好守護我們一念心。

《法華經》不斷不斷這樣教我們,所以我們是在鋪路,讓大家經過這條世間路穩穩實實好好走。開這條菩薩道,菩薩道一開了要入人群,為大家帶路。有風光之時,是如何走過的路;有失敗那時候,是如何坎坷走過來的路……等等。菩薩真理的法,他從他身上所經過的展現出來給大家看,這就是真實法;說他自己所遭遇的事,說他所感受的法,這是真實人生,沒有…不虛偽。所以我很讚歎他,我也是很珍惜這個弟子,真的是位有承擔的菩薩,很感恩。所以,知道享受人間,要如何享受?最近一直在說享受,天樂。昨天就是這麼說,昨天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天女所著衣,好華香莊嚴,周旋遊戲時,聞香悉能知。如是展轉上,乃至於梵世,入禪出禪者,聞香悉能知」。

這昨天我們說過了。所以接下來,

經文:「光音遍淨天,乃至於有頂,初生及退沒,聞香悉能知。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,若坐若經行,及讀誦經典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光音遍淨天,乃至於有頂,初生及退沒,聞香悉能知」;二禪光音、三禪遍淨,跨過四禪及空識處,便說有頂,故云乃至初生天上,及退墮者,聞香悉知。

這段文我們看就差不多知道了。這「光音遍淨天」,我們前面長行文已經說過了,「二禪光音」;就是二禪。在二禪天的境界,已經在那個地方,人人身中發光,語言是從他的光,光明來解釋他的語言,不必用嘴說的聲音。就像現在我在說話,要用很大的力氣聲音才出得來。說話,彼此很吵鬧,人家他們在二禪天是以光來發音,不必像我們用聲音這樣在發音。所以這是二禪天那個境界。

「三禪遍淨」。若第三禪天叫做「遍淨天」,來去自如,不必用聲音,不必用影,他就是精神理念。「跨過四禪及空識處」,就是都沒有東西,就只有精神,這個精神、意念互相的交接,這是四禪及空識處。這已經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所體會得到。「便說有頂」;所以這有頂天,那就是在色界最頂,色界最頂的天。「故云乃至初生天上,及退墮者聞香悉知」。我們知道天人再如何享樂,只剩意識互相在交接,但是他福若享盡了五衰相現,還是同樣要再墮落,所以說有「初生」與「退墮」。「初生天上」就是在娑婆世界粗重的人間,他聚積很多的善業,他能夠生到天上,那就是享受天福,叫做「初生天上」。「退沒:天福受盡」;退墮下來,就是福享盡了,他也得要退,也會墮下來。所以,「聞香悉能知」,有修行的人就能了解。

我們同樣,花開見果,有修行的人雖然在這個五濁之中修行,因為法、真理,是成功、是失敗的人生?是對、是錯,對、錯的人生?只要用他的智慧、鼻根來感覺這周圍的氣氛,他就能夠了解。就像蓮花在污濁中,花一開了,果就成就,就是很成熟。所以不論什麼樣的境界,修行者就是這朵蓮花,他「聞香悉能知」,花開果成;接觸到,他就有結果了。一接觸就有結果,這樣來譬喻他。

初生:初生天上。
退沒:天福受盡。
亦是此天退沒,初生彼天故。

「初生」就是「初生天上」;「退沒」是「天福受盡」,就下來人間。這來來去去,總是在五道中。

經文簡釋:
「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」;出家眾等,於是法中常行精進。諸比丘等:聲聞也。

所以,「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」。而我們修行就不同了,修行者總是來來去去,修行者既來了,得了法他就會很穩定,穩定在我們該修行的地方。所以「於法常精進」,我們接觸到法會很精進,常常精進。出家,因為離開了小家庭,割愛辭親,既沒有自己的家庭的親,但是就是入如來大家庭,天下為親,也是天下為家,這叫做入如來家,以眾生為眷屬。眾生就是我們的眷屬,如來家就是我們入佛陀的家。佛心,那就是包天下眾生。

佛陀是四生的慈父,是三界的導師,所以我們入如來家了,這四生無不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。所以「四生之父」,我們也是佛的弟子,四生都是佛子,所以如來家就是我們的大家庭。就像剛才說廈門慈濟這個家,人人都說:「這就是我們的家,我們大家都要顧家,大家都要支持、護持這個家。」這是昨天我聽到的。同樣,我們出家,辭親割愛,入如來家了,所以眾生的大家庭都是我們的。所以我們一句話說,「入如來家,要擔如來擔子」,擔起了如來的擔子,所以挑米籮、擔米籮就是這樣的道理。「出家眾等,於是法中常行精進」;我們就要練力,練這個力,要好好將如來的家庭、家業擔起來,我們不得不精進,所以要精進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坐若經行,及讀誦經典」;若靜坐、若經行,及讀誦經,能如是者,皆是宿緣。
以果驗因,知其來處。

「若坐若經行」;「若靜坐、若經行」,不論是坐著,或是起來在走,我們的心都沒有離開。甚至我們讀誦經典,「及讀誦經典」,這很簡單,大家就能夠了解。「能如是者,皆是宿緣」。我們能夠在同一個道場好好修行,若不是過去有緣,大家也無法這樣在同一個道場、同一個法中修行。既入如來家來,那就是承擔如來家業,入群眾、度眾生,共同一個法。

再者,「以果驗因,知其來處」。乘這個因,這個果是這樣,我們看到蓮子就知道這就是蓮花,你看到蓮蓬就知道它是蓮花。所以,「以果驗因」,這蓮花的果就是因的種子。這個蓮花的種子,它同樣又是蓮花的因。因與果是循環,看種子就知道蓮花,蓮花開同樣又產生種子,叫做「以果驗因,知其來處」。知道它是從哪裡來,從蓮池,污泥中所開放的一朵蓮花,這我們就知道它的來處在哪裡。

*若現種善根,以因驗果,知後生處,必勝今生。

所以,「若現種善根」我們現在種了善根了。「以因驗果」,現在有這樣的善因,所結的就是善果;現在種的就是了,因驗果。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朵是蓮花,因為有種子才有這朵蓮花。開始看到蓮花就知道有這個種子,現在看到種子就知道有這樣的蓮花。同樣,你有那麼享受的環境,就知道你過去生有造福。你的努力,所以現在成功,這全都是一個道理的循環。

「知後生處,必勝今生」。你這輩子若是這樣種善因,很精進、很努力,就知道你未來是什麼樣的人生;你在法中精進,就了解,不論如何你將來也不會離開這個法,帶著飽滿的法來生來世。你在人間很多的常識、經驗,但是常識、經驗已經轉為智慧,來生來世將常識用智慧來判斷。這就是讓我們了解,今生對法的認真、對法的精進,對人間、為人群去付出,這些事情我們都清楚了,就能夠了解這個人的來生。

有的人說:「我的某某人往生了。」師父就說:「你放心,人家他又來了。」人家已在什麼樣的家庭,因為他過去就有這樣、這樣的因、善根。他有種這樣的善根,已經有這樣的善緣,人家他已去這樣的家庭,當然將來他那個因還在,在人世間,轉識成智慧,沒有離開道。我們若能夠用這樣的心來看人間、來會道理,這就沒有困難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談實相,就是談真正真實的道理。但是人生一定要用方便法來接引,叫你要來啊,要趕快做好事,碰到事情我們心要安下來,如何去善解。《法華經》就是這樣教我們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日 3月 24, 2019 8:50 pm

[2019年3月24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十八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 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光音遍淨天,乃至於有頂,初生及退沒,聞香悉能知。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,若坐若經行,及讀誦經典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法華唯談一乘實相之理,妙法如水,以蓮華為喻者;如是妙法,則權、實一體,蓮華經乃是華、果同時,是故名『大乘妙法蓮華』,本跡開二門,談權實說。」

(1)「法華唯談一乘實相之理」:用心來了解。《法華經》所在說的,很簡單,只是所談的一乘實相之理。用蓮花來譬喻。看起來是這麼簡單,就是「實相之理」。

(2)「真實的妙法」:我們不是每天都這樣在聽呢?而什麼叫做實相?人間世事無常,實相又是什麼?真的是看不到、摸不到。但是唯有要用心,用心去體會《法華經》之中,所講說的完全是真實的妙法,真實的妙法,只是能夠用感覺。有感覺,我們才有方向,沒有感覺,而我們就沒有方向。有一個方向,我們就能夠看見天下萬事、萬理分明清楚。

(3)「凡夫所看境界有限,用顯微鏡、放大鏡、望遠鏡等東西才能看得更清楚」:就像我們看東西,太雜了,也就用一個顯微鏡拿來放在眼睛上,眼睛就用著,那個圓圓這樣一點點,將境界收束過來,看一下,放開了,我們就能夠看很遠,望遠鏡就是這樣。光是用那個東西小小的,將它蓋在眼睛上,它就能看得很遠,將那些東西,遠的地方調近到我們的眼前,道理與這樣是一樣。道理,從近看到遠處,而我們凡夫所看的就是有限的眼界,無法看很遠,很遠的東西就要將它調得很接近,我們才能看得清楚。

(4)「一乘實相之理」:就是要讓我們很遙遠的,讓我們了解,就像我們現前的感想。我們現在所要想的,還是要想很多,未來的遠景是什麼呢?我們心想要愛的,未來的規畫,在現在的規畫,是為未來的很長、很遠在規畫。所以從我們自己本身的思想、看法,要放在未來的遙遠,也從很遠的境界,了解了,我們再將它調近來在我們的面前,讓我們看清楚,不知道這樣聽懂嗎?遠遠的,我們將它調清楚,近處來看,而我們能夠用清楚來規畫未來的理想,這就是能夠觀前也能夠顧後。

(5)「若道理不了解,自然覺得看不到、摸不到」:道理讓我們知道,我們能夠好像很遠與很近一樣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,有了徹道理,一項就不容易。若是道理不了徹,自然覺得看不到、摸不到;有辦法通達,自然就像很遠的東西拿來在我們的面前。就像我們要規畫,好像很實在在我們的現代中。同樣的道理,過去清楚,未來不糊塗,這就是道理。實性,實法,一乘實法,也是要讓我們了解,菩提大道直這條路,過去的是這樣,未來也是這樣,真理就是這樣,讓我們很清楚了。

(6)「妙法如水,洗滌一切的垢穢」:水,法譬如水,水能夠洗滌一切的垢穢,我們煩惱無明重重疊疊,唯有法,法水,一層一層為我們洗,去除一分無明,就增加一分法的了解。無明若沒有去除,道理無法接近來。

(7)「以蓮華為喻者」:就像蓮花也得要水,水與蓮花是不離開的,常言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」。蓮花若在沙漠是開不出花來,種不活,若是在有沙、有土又有水,蓮花才有辦法種。但是「沙、土、水」也是同樣,污濁的東西也會在這池中,蓮花它在污濁的池中,愈是吸收營養分。譬如我們也得要在人群中,人群的觀念,各人都有很複雜的觀念,那種習氣的偏差,所以煩惱業很重,濁氣就會很重了。

(8)「菩薩入人群」:菩薩就是要化度人間這種觀念偏差,造成很多煩惱。這偏差的行為,造作很多業力,就像蓮花與水,在這個濁氣很重之中,蓮花開放了,所以,蓮花能夠美化這個池,周圍的境界讓它美化掉了,而蓮池,蓮池被花將它美化,而蓮池是來營養這些蓮花。

(9)「要用感恩心面對波折、逆境,才能自度、度人」:菩薩一定要在人群磨練過來,所以有時候,若是在人群中遇到什麼樣的波折,我們要用感恩心。感恩有這樣的波折,讓我的精神,要用專心在這樣各不同的見解中,能夠方向正確沒有偏差,又能夠影響人人、化度人人,才糾正方向,這這樣就是菩薩,在人群中來度化人間。所以說,蓮花因為污泥而開放,綻放起來,這污泥也美化了蓮池,同樣的道理。

(10)「如是妙法,則權、實一體」:是方便的教法呢?是一乘法的教育呢?是真實法,還是一樣要經過「方便法」。佛陀體悟,若沒有經過了四十多年的隨機逗教,哪有辦法法華會上,根機成熟了,來講一乘法呢?所以,權與實本來是一體。

(11)「蓮華經乃是華、果同時,是故名『大乘妙法蓮華』:這是華、果同時,蓮花一開,我們就看到它的蓮蓬,就看到結子,就是果成,這是蓮花的特質,「華、果同時」,因為這樣,才叫做《妙法蓮華經》,同樣的道理。

(12)「權與實,本是一體」:「《妙法蓮華經》就是大乘的妙法,大能夠包一切小,一切的小乘教法就由「大法」來將它包攬起來,容納一切小乘。小乘是為大乘來利用。要說大乘法,同樣要面對眾生,要用很淺顯的法來說,讓人人能夠聽得了解。所以講大乘法不離開小乘方便法,所以小乘方便法歸納於大乘法,大乘是利用小乘來熏習,來度化根機小的人。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大小平行叫做權實,權實一起。這就是我們要了解。

(13)「本跡開二門,談權實說」:《法華經》「本跡開二門」,「本」就是「實」,「跡」就是「方便」。我們的真實法與方便法同時將門開了,就像我們一個人就是要兩個眼睛看東西,一個鼻子就是兩個孔好呼吸,同樣的道理。

(14)「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」:要說法也要用譬喻,談真秘,談權說實,真實法就是真就是實,方便法就是權,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,就是「談權說實」。真實法就是真、就是實;方便法就是權。我們之前常常說「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」,就是我們現在在說的「本跡開二門,談權說實」,同樣的道理。

(15)「花蓮靜思堂,第73期全球靜思生活營」:

(15-1)「為了來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」:用心,我們就知道方法是如何走,就像昨天,很歡喜看到一大群的菩薩,新發意菩薩從十方來了。現在在花蓮靜思堂裡有十個國家地區的新發意的菩薩,他們大家在靜思堂會集。大家本來都不認識,各人在各人的國家裡,各人的社會、家庭,但是來到臺灣會合在花蓮靜思堂,共同要找的一條路,那就是要來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,是如何來開出了四大志業,為人群如何付出,所以他們要來清楚、來了解。

(15-2)「歡喜地」:如雲集在靜思堂,大家都是用心、歡喜,大家就像雲端這樣會集來。現在靜思堂。昨天在精舍,大家來分享這兩三天,從來到臺灣,在臺北,去過哪裡,走過什麼地方,聽過了慈濟人與他們分享,他們很感動、歡喜。昨天有回來精舍,看看這個源頭,精神理念從哪裡出來。

(15-3)「舉例,廈門發心的護法菩薩,發心提供成道場」:在精舍,大家歡喜來集會講心得,其中,每一個心得我都很感動,其中就有從廈門回來一對張居士夫妻,很歡喜就來報告讓師父知道,分享現在廈門有一大群護法菩薩。看到慈濟的精神,過去在廈門,我們常常在會集,這段因緣,回溯移轉來現在,有一對菩薩發心提供一個很大,七八百坪的環境裡。這個環境要將它變成道場,這個道場重新裝修。

(15-4)「重新裝修,舊物新用,用心成就道場」:說是重新裝修,也是從過去一塊一塊,一樣一樣的用心惜福,仔細地拆、拆,拆下來,仔細地包,收起來。現在這個道場已經完成了,這些東西再搬運過來這邊重新裝修,舊物新用。這些舊物需要人來搬,有的是很粗重,比如說鐵架要搬,木料要搬,很多菩薩,也有榮譽董事,也有一群很發心的菩薩,男女二眾。

(15-5)「結眾善緣,讓人人能安心共修」:歡喜我們的道場能夠再重新換一個很好的環境,這樣讓我們安心,永遠能夠在那裡做共修,所以大家歡喜,用力量這樣去扛。很高的地方,也這樣一件一件,從下面搬上來。沒有電梯的地方,很多人來扛、來搬。看到他們,那間房子空空,就是慢慢一直裝修,東西邊搬過來,邊裝修上去,邊布置。看到它的過程,攝影下來,他們錄影來看,幾分鐘看清楚一個道場,很開闊,裝修得很莊嚴。

(15-6)「慈濟道場視為自己的家,是人人心靈的道場,歡喜踴躍護持」:聽到昨天在分享,除了舊物新用,難免還有一些地板要鋪,管路要牽,大家都說「讓我發心」。大家都是一直期待,「這是我們的家呢」,「這是我們的家,所以人人有責任」,這種踴躍要來護持這個道場。大家都將它當成是自己的家,能夠來安心修行,在修菩薩道的道場,這種的精神。聽,聽到很歡喜。

(15-7)「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,好好守護」:他們又向我發願,讓師父安心。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,這個家在那裡,他們會好好守護。又聽到那個過程,有時候很忙,難免有時候會去想到為什麼要這麼累,我是不是稍歇一下。他說,就夢見了那個境界就是聽到師父的聲音,看到三個字「信、願、行」。他說那三個字一直一直浮現出來,很明顯,就是那三個字一直出來。所以嚇到了,師父在那裡,一直在叫「師父」的叫到清醒。

(15-8)「信、願、行,內心要有堅定道心,外行去成就莊嚴道場」:這就是就像我們在蓮花之中,在那蓮池,明明知道我們在人間,要將它做一個道場,人間的道場要完成不是這麼簡單。要建造的時候,難免過程實在會很辛苦,心很累。有時候,也有人,「這個方向……」、「這個地方……」,身心都要很用心去完成,難免會累。但是一想到「信、願、行」,所以馬上就又精神提起了,力量又提出來,還是發心立願──信、願、行。這道心堅固,這樣能夠完成菩薩集會的道場,這是內修、外行,內的心要有堅定道心,外行就能夠成就這麼莊嚴的道場。這同樣的道理。

(16)「王令一居士分享自身故事」:
(16-1)「與大家談心事,人生經歷」:昨晚我看到聽到視訊連線花蓮靜思堂。聽到王令一居士與大家在談心事,誠懇細說他的人生的經驗,真的一輩子,過去這段時間給他的波折很大。這幾十年的人生,開頭,在富貴的家庭生活,因為父親事業已經做很大了,幾個兒子都有給他們事業基礎了,穩定,很風光的一段人生。

(16-2)「貪欲不斷擴大,天高毋算高,人心節節高。肩挑起家族企業的過錯」:但是人的心,總是大還要做更大,父親的權很大。大家很孝順,父親怎麼說,父親怎麼做,孩子總是要接受就對了。但是,這種無窮盡的開拓,一直到經濟出了問題,父親不在臺灣。這些事情,臺灣的法律要找什麼人呢?總是要有一個出來承擔,所以這種很多事情,他一肩挑起來很辛苦。那段的辛苦,要負責父親的過錯,孩子來承擔,就是不捨讓父親在國外就要回來承擔這麼沉重的事業的責任,所以,他只好讓父親在外面。這個地方,他就一概承擔,讓其他的兄弟也平安,這種為家庭來付出,已經好幾年了。

(16-3)「世態炎涼,冷暖自知」:現在假釋,自由了、出來了。在說那段時間,當他很風光的時候,人抵達,前後的人就這樣趕快來奉承。等到他有事情,要找人的時候,「我們董事長很忙,無法與你見面」「沒關係!我在這裡等」「可能要一整天哦?」「沒關係!我在外面等。」你想,這種人情,人,過去的風光,是前後大家這樣在奉承;一旦墮落,失敗、坎坷,要找人來幫助,就已經被拒在門外,這真的是人生很現實。

(16-4)「菩薩心,願意現身說法,千萬不要無窮盡的貪求,人生夠用就好」:看他一邊說,一方面心還是:還有再怎麼解脫,還是想到那段時間,為什麼他會來說這些事情呢?這是菩薩心。他現身說法,讓大家看、讓大家知道,一般的人都掩飾了那個失敗的過去,但是他要與大家經驗談,我曾經是有過這樣。這過程是多麼辛苦,那個時代是如何在風光、在享受,那個時代,去到哪裡人人歡迎,走路有風;一旦有什麼事情,就所有的空氣都將它悶起來,讓他透不過氣來,只要承擔入獄。這種的環境,他一再告訴大家,千萬不要這樣做,無窮盡一直追求,人生夠用就好了。

(16-5)「期望人人轉識成智」:聽他一直向大家誠懇地來呼籲大家:我是最好能夠看到的,我是出來要讓大家知道,有人,既然有人要進來慈濟,不希望人與我一樣,在慈濟裡面,能夠人人「轉識成智」。他過去還沒有進來之前,就是這麼風光,過去了。「靜思生活營」,就是他進來的時候,發心了,感覺到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,希望讓大家知道,企業界的人都能夠來看到慈濟。

(16-6)「克服關卡,持續發心接引菩薩」:那段時間,他發心與幾位企業界的人會合起來,很積極來召集他這些企業界的菩薩進來,這是他有用心過的靜思生活營,已經是七十多次了。這次他說幾年已經沒有回來參加,今年他要勇敢讓大家看,不要讓失敗過去就不肯再出來;不要讓在很風光的時候,無窮盡在追、再開拓。雖然是父親的事情,做兒子就是以父親的錯誤為鑑;當兒子的,負父親的債,孩子來承擔。真的也是師父的好弟子,因為他一直說好在接觸到慈濟,才能夠這樣這麼困難的事情,一關一關心靈這樣克服過去。

(16-7)「世事無常,人生無常,好好守護一念心」:我們要知道實法、方便法,人間真實的道理就是這樣,他所遭遇的,這些都是真實的道理,有風光的時候,也有這樣起落無常,這叫做「世事無常」。佛陀不是常常說「世事無常,人生無常」,世間的事更無常,所以要我們好好守護我們一念心。

(16-8)「很珍惜這樣有承擔的弟子」:《法華經》不斷教我們,我們是在舖路,讓大家經過這條世間路,穩穩實實好好走,開這條菩薩道,菩薩道一開,要入人群,為大家帶路。有風光時,是如何過的路;有失敗那時候,是如何坎坷走過來的路這等等。菩薩將真理的法,從他的身上的經過,展現出來給大家看,這就是真實法,說他自己所遭遇的事,說他所感受的法,這是真實人生,沒有虛偽。所以我很讚歎,我也是很珍惜這個弟子,真的是有承擔的菩薩,很感恩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天女所著衣,好華香莊嚴,周旋遊戲時,聞香悉能知。如是展轉上,乃至於梵世,入禪出禪者,聞香悉能知。】

4. ★釋義經文:【光音遍淨天,乃至於有頂,初生及退沒,聞香悉能知】:二禪光音,三禪遍淨。跨過四禪,及空識處,便說有頂,故云乃至初生天上,及退墮者聞香悉知。

(1)「二禪光音」:就是在二禪天的境界,人人身中發光,語言是從他的光,光明來解釋他的語言,不必用嘴說的聲音。就像我現在在說話,就要用很大的力,聲音才能出來,說話彼此很吵鬧。人家他們這二禪天是以光來發音,不用我們用聲音這樣在發音,所以這是二禪天那個境界。

(2)「三禪遍淨」:若第三禪天叫做遍淨天,來去自如,沒有、不必用聲音,不必用影,他就是精神理念。

(3)「跨過四禪,及空識處」:就是都沒有東西,就是只有這個精神、意念互相的交集,這是四禪,「空識處」。這已經不是我們的境界,現在體會得到。

(4)「便說有頂,故云乃至初生天上,及退墮者聞香悉知」:這有頂天,就是在色界的最頂,色界最高的天。我們知道天人再如何享福,不論只有剩下意識互相在交接,但是他福若享盡了,「五衰相現」,還是同樣要再墮落,所以有「初生」與「退墮」。

5. 【初生】:初生天上。【退沒】:天福受盡。亦是此天退沒。初生彼天故。

(1)「初生及退沒 」:初生就是在娑婆世界,粗重的人間,他聚集很多的善業,他能夠生到天上,就是享受天福,叫做「初生」。「退沒:天福受盡。」退墮下來就是福享盡了,他也得要退,會墮下來。就落來人間,來來去去,總是在五道中。

(2)「聞香悉能知」:有修行的人就會了解。同樣花開見果,有修行的人雖然在五濁之中在修行,因為法、真理。是成功、是失敗的人生,是對或是錯的人生,只是用他的智慧、鼻根來感覺周圍的氣氛,他就能夠了解。就像蓮花在污濁中,花一開了,果就成就,就是很成熟。所以不論什麼樣的境界,修行者就是這朵蓮花,他「聞香悉能知」,花開果成,一接觸到,他就有結果,這樣來譬喻它。

6. 【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】:出家眾等,於是法中常行精進。諸比丘等:生聞也。

(1)「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」:而我們修行就不同了,修行者既來了,得了法,他就會很穩定在我們該修行的地方。所以「於法常精進」,接觸到法,我們會常常精進。

(2)「出家眾等,入如來家,與眾生為眷屬」:在出家,因為離開了小家庭,割愛辭親,既沒有自己的家庭的親,但是就是「入如來大家庭」,天下為親,也就是天下為家,這叫做「入如來家,與眾生為眷屬」。眾生就是我們的眷屬,如來的家庭,如來的家就是我們在佛陀佛心,那就是包天下眾生。

(3)「佛陀是四生慈父,三界導師」:所以我們入如來家,這個「四生」無不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。所以四生之父,我們也是佛的弟子,所以四生都是佛子,所以如來家就是我們的大家庭。就像剛才說廈門慈濟這個家,人人都說:「這是我們的家,我們大家要顧家,大家都要支持、護持這個家。」這是昨天我聽到的。

(4)「入如來家,要擔如來擔子」:我們同樣,出家,辭親割愛,我們入如來家,所以眾生的大家庭都是我們的。所以我們一句話說,「入如來家,要擔如來擔子。」擔起了如來的擔子起來,所以挑米籮、擔米籮就是這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出家眾等,於是法中常行精進」。我們得要練力,練這個力要好好將如來的家庭、家業擔起來,而我們不得不精進,所以要精進。

7. 【若坐若經行,及讀誦經】:能如是者,皆是宿緣。以果驗因,知其來處。若現種善根、以因驗果,知後生處,必勝今生。

(1)「若靜坐、若經行」:不論是坐著,還是起來在走,我們的心都沒有離開,甚至我們讀誦經典。

(2)「能如是者,皆是宿緣 」:及讀誦經典,這大家都能夠了解。我們能夠同一個道場,好好來修行,這若不是過去有緣,也無法大家這樣同一個道場,同一個法我們來修行。這既入如來家,那就是承擔如來的家業,入群中、度眾生,共同一個法。

(3)「以果驗因,知其來處」:乘這個因,這個果是這樣,我們看到蓮子就知道這就是蓮花,你看到蓮蓬就知道它是蓮花。「以果驗因」,這蓮花的果就是因的種子,他這個蓮花的種子他還是同樣又是蓮花。因與果是循環,看種子就知道蓮花,蓮花開還是同樣再產生種子,叫做「以果驗因,知其來處」。知道它是從哪裡來,從蓮池、污泥中所開放的一朵蓮花,這我們就知道它的來處在哪裡。

(4)「若現種善根、以因驗果」:我們現在種了善根了。「以因驗果」,我們現在有這樣的善因,所結的就是善果;現在種的就是了,因驗果。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朵是蓮花,因為種子才有這朵蓮花。開始看到蓮花知道有這個種子,現在看到種子知道有這樣的蓮花,同樣,你有那麼享受的環境,就知道你過去生有造福。同樣,你的努力,所以現在的成功,這全都是一個道理的循環。

(5)「知後生處,必勝今生」:你這輩子若是這樣種善因,很精進、很努力,就知道你未來是什麼樣的人生;你在法精進就了解,不論如何,你將來也沒有離開這個法,帶著飽滿的法來生來世。你在人間很多的常識、經驗,但是常識、經驗已經轉為智慧,來生來世,將常識用智慧來判斷。這就是了解,我們今生對法的認真、對法的精進,對人間、為人群去付出,這些事情我們都清楚了,就能夠了解這個人的來生。

8. 「善因善緣,轉識成智,帶到來生的人世間」:有的人說:「我的某某人往生了。」師父就說你放心,人家他又來了,人家他們在什麼樣的家庭,因為他過去他就是有這樣、這樣的善因、善根;有這樣的善緣,人家他去這樣的家庭,當然將來他那個因還在,在人世間,轉識成智慧,沒有離開道。我們若能夠用這樣的心來看人間、來會道理,這就沒有困難。

(7)「《法華經》就是談實相」:談真正的真實的道理,但是人生一定要用方便法來接引:叫你要趕快來做好事;碰到事情,心要安下來,如何去善解。這就是都《法華經》這樣教我們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**
9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對於 王令一居士分享自身故事,一直感動不已。每個人都是有一部大藏經,值得從中學習好的身行典範,感受到其內心「法入心、法入行」,學習王令一師兄因為心中有上人的法,長年在慈濟投入過,所以在面對人生逆境、困境時,心念保持「行善行孝」,能懂得「轉識成智」,能將實相的法理用在自身生活中,懷抱善因善緣,帶到來生的人世間。

學佛修行後,一直很感動能被教導到這句「知後生處,必勝今生」,就是我們常聽聞的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修行,要非常重視「因緣果報」,更要每天精進薰法香,複習法髓,就會懂得妙法,力行在日常生活中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2019/03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