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四 3月 28, 2019 8:59 pm

2019032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舌以味為緣而生,
舌識依舌根而生,
舌根因舌識能嘗,
舌根因能觸諸味,
舌嘗甘苦名舌識。

看起來很淺,這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,每天在用,讀到這些文字不知知不知道?有沒有了解?舌,那就是「舌根」,就是「舌以味為緣而生」。因為舌根在我們的嘴裡,到底舌根是要做什麼?它的功能、利用就是想要知道甜的、鹹的、苦的、辣的,它要知道種種的氣味。就是這個氣味它為緣,有這些氣味為緣,這個東西拿來含在嘴裡,「啊,為何這麼辣?」「這,唉呀,為何那麼鹹?」辣啊、鹹啊、甜啊、澀啊,這些東西,你眼睛看不知道;耳朵也聽不到它是甜、鹹、澀,無法感覺甜的叫做什麼?鹹的;耳朵,你來看看這是鹹的喔?耳朵也無法了解是鹹或甜?唯有就是嘴巴來嚐嚐看、含看看,甜、鹹、辣、苦就產生了。

舌,它能夠很敏感,「啊,這麼苦!」所以這個這麼苦的東西就是「緣」。要不然舌在嘴中,東西在外面,無法知道它是什麼東西,就是這個東西拿來在嘴裡,才知道這個東西是苦的。這我們若能夠清楚,三餐在吃飯,開口動舌,東西拿進去到嘴裡,什麼樣的滋味,唯有我們自己吃就知道。所以,「舌識依舌根而生」。這舌頭的感覺,這個識,識就是有感覺。在說腦識,或是腦的神經;身識,身體有身體的身識。打了我一下,「唉呀,為何會這麼痛?」蚊子叮到,「啊,很癢喔!」這就是「身識」。所以說「舌識依舌根而生」,因為有這個東西,我含在嘴裡,就是因為有舌根的識,這舌頭的神經這樣去分別出這是苦。

所以舌的功能是識,若沒有它來分別,同樣東西拿到嘴裡,它也沒有辦法去分別。不是只有有形的,舌頭長成這樣,它就有功能,它要有它的識──感覺。因為有這個感覺才能夠知道苦啊,有這個功能。感覺是良能,所以功能,我們看得到的東西,若失去了那個良能,就算識去感覺它,我們也不知道苦、酸、鹹、淡,也不知道是熱或冷,我們都不知道。所以,知道就是「識」。

「舌根因舌識能嘗」。這個舌根,一片舌頭,也因為舌頭的這個「識」有這個功能。所以因為這樣,我們能夠試試看,先用舌頭嚐嚐看,這個嘴裡有牙齒,裡面的口腔,你說東西貼近它,它會知道味道嗎?它不知道。唯有舌頭去嚐到、觸到,才知道「這苦的東西放在這邊我知道,而靠在這邊我知道,這是苦的東西」。一粒苦苦的藥,你將它放在旁邊,讓舌自己去感覺「苦的東西放在這裡」,這也是舌頭才知道,臉頰不知道。舌頭為什麼會知道,就是「識」,是這個識在知道。

所以,「舌根因能觸諸味」。舌根能夠接觸到種種的滋味,很多很多的味,它已經有辦法去辨別是香的甜,甜的香、還是鹹的香?這都在嘴裡這樣去嚐出來的。所以,「舌嘗甘苦名舌識」。我們舌頭去嚐嚐看、去分別,「這是甜的。」「這是苦的。」舌頭能夠先嚐一下就知道,甜、鹹、苦、澀,是舌根。要不然你用什麼都沒有辦法去分別,眼睛看不出來它的甘、甜、苦、澀,拿來靠近耳朵邊也聽不出,用鼻的也聞不出它的鹹、甜、苦、澀。唯有這舌根它可以,但是它需要識來分別。它有功能,但還是得要良能。我們前面所說的鼻,鼻有八百功德,前面說了一段很長的時間。鼻到前天已經告一段落了,今天要再接下去的那就是舌根。剛才那段,好好用心將它記著,我們才有辦法與前面的文這樣接起來。所以,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在在方世尊,一切所恭敬,愍眾而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眾生在佛前,聞經皆歡喜,如法而修行,聞香悉能知。雖未得菩薩,無漏法生鼻,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。」

這是前面說過的經文,後面又一段也是前天的。「雖未得菩薩,無漏法生鼻,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。」這段文我們已經說過了。我們要很用心來了解,這是鼻的功德,鼻有鼻的功用。現在接下來,舌有舌的功用,舌的功德比鼻的功德更大,我們就要用心聽。

經文: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舌功德。」

*此段長行文述經意。首顯舌根之用,次顯巧於說法,多眾聽受供養,舌能圓談,故有是德。

「此段長行文述經意」;這段經文就是在,前面的是偈文,現在這段開始又是用長行文來敘說這經意。「首顯舌根之用」;上面第一項就要為我們顯示這舌根之用,現在先讓我們知道舌頭的功用。所以,「次顯巧於說法,多眾聽受供養」。先讓我們知道舌頭平時在做什麼,用途是什麼。我們的舌頭,鹹的、苦的、甜的、澀的、辣的,我們日常吃的三餐,讓我們知道這是舌的功能。再接下來的後段,才能夠再告訴我們,這巧的說法,有辦法善巧說法也是要用這個舌頭。所以,「多眾聽受供養」。這段經文要讓我們知道的是這些。

「舌能圓談,故有是德」,有千二百功德。這個舌是因為我們能夠說話,來表達善巧方圓很周到,所以它有那麼大的功德。而前面的鼻根,那就是有了解的功德,沒有很大的利用,不過知道那個氣氛,氣氛當中有道理等等。我們說很長的道理,那就是在鼻根的氣氛、道理,希望要讓我們知道很多道理在鼻根之中,就這樣用這麼長的時間,現在千二百功德的舌根又是如何?總是用耐心聽。再接下來這段經文,

經文:「若好、若醜、若美、不美,及諸苦澀物,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,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若好、若醜、若美、不美,及諸苦澀物」;鮮好、醜惡、甘美、惡味。
味苦與澀,或不中食者,是苦澀:真美味。

這段文我們稍微了解一下,這都是從文字上面的都很簡單。「若好、若醜,若美、不美,及諸苦澀物」,意思就是說,東西拿來到嘴裡,吃看看,「這很新鮮哦!」「唉呀,這很不好吃」,不論是新鮮的或者是全都放到壞了,酸掉了,很不好吃,這種「醜」。或者是很甜、很好的東西,吃起來覺得很歡喜,這種「甘美、惡味」;我不喜歡的與讓我很喜歡的氣味,拿來吃,都很清楚,這是吃東西的感覺。

所以,「味苦與澀,或不中食者,是苦澀、真美味」。這些東西,不中食者,就是我就不喜歡吃,不論它好吃、不好吃,我就是不喜歡吃。這是苦的、是澀的,這些東西我若喜歡吃,苦的我也覺得很好;我若不喜歡吃,就算是甜的也是不喜歡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是苦澀,真美味」,若是我喜歡的,苦澀我也覺得這很好的味道,吃起來很歡喜。接下來說,

經文簡釋:
「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」;持經之人,一心在道,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。

「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」。很苦澀的,但我就喜歡吃這樣的苦,苦瓜很多人不喜歡吃,但是我就很喜歡吃苦瓜。很多菜,有的人,「這種菜我很怕,不愛吃。」「你不愛吃,但是我很愛吃的。」這是人的分別,分別在哪裡?入口,喜不喜歡,在那個地方在分別。喜歡、不喜歡那就是「識」。舌頭只有負責動作,但是喜歡、不喜歡就是「識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「持經之人,一心在道,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」。修行的人,那就是心在道中,沒有在分別好吃、不好吃,不論好吃、不好吃,為療身形。

我們若在過堂時不就會說「為療身形」,為了顧生命,顧生命要修道業。我們若沒有生命,就無法學道。所以為了顧生命,不論它好吃、不好吃,我吃就對了。所以說「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」,不去選擇好壞,有吃有營養,這是修道人的習慣。就是這樣,「隨便啦,有得吃就好了。」是啊,吃,還要選擇什麼呢?看到人生疾苦偏多,還有什麼好挑選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修行,我們就要知道吃的東西,就只是療治我們的身形而已。我們要很珍惜,每一樣東西不要讓它浪費了,不要吃東西嫌東西,我們修行人不能這樣。所吃的東西都要說「很好吃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」;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。入此法門,如飲甘露,無不美者。

所以「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」,能夠顧我的身體就如甘露。這是很難得的東西,我們要很珍惜所有的東西。所以,「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」。這甘露,天人,有甘露就能夠維持天人的生命,而我們無法求得甘露,就是有東西可吃就好了。看看現在,多少的苦難人,受災、受難人。昨天,借用一段的時間來講、呼籲,現在東非三個國家,那三個國家,現在的人多麼辛苦,就是要喝水都沒有。水,大水災過後,沒有水可喝,衛生也很差,已經在危機之上了。昨天一呼籲,很感恩啊,很感恩很多人在網路上看到了,紛紛響應。

很感恩他們算出來了,蓋房子要用磚,一塊磚若說三元三,大家隨喜功德,很踴躍。這不是住的問題而已,還有水的問題。現在外面運水進去很貴,求水,點滴如甘露,求也求不得。現在也得很用心,水要如何進去?這三個國家加上了南非,前天與他們在開會,也有考慮要如何送水?幾千公里的遙遠,要如何送水?當然,從南非送到馬拉威去,二千四、五百公里。還要再到重災區,可能又超過幾百公里。還要能夠普遍,快要到三千公里。真的是滴水難求,送水困難,難關重重。我們平時看起來,水沒有什麼,既需要的時候,看,送水的艱辛,甘苦談,要去說到了水能夠應大家的需要,很辛苦。

辛巴威也是需要水,那天他們去,車裡放著淨水劑、放著麵包,只能夠邊走看到人,給他們這麼小罐,差不多礦泉水的一半,或者是三分之一,小小支的罐子,這樣一罐,能夠送他們的是這樣。想一想,有得吃就好了,有得喝就好了。那個地方,昨天也說過了,昨晚也看到大愛電視,在媒體裡已經看到是多大杯的杯子,那婦女拿起來就是這樣這麼大杯的杯子。那杯子裡的豆子就是要下去熬水,但也得要有水啊。這杯子的豆子是要下去熬,熬好了是四十四人要喝的,最少也要有五、六十杯的杯水下去,才有辦法將那杯裡的豆子來供應這四十多人,何況是十幾萬人。

那個收容營的地方,四十四個人只給他們一撮;你們這裡是四十四位,你們那裡是四十四位,這裡給你一杯,那裡給你一杯。除了那杯豆子,還要四、五十杯的水,水要從哪裡來?他們現在的水都受污染,是含泥土的水,所以要從外地送水來,飲食是多麼的不容易。天人,他飲食的是甘露來當他們的食物,滋養他們的生命;而我們人維持我們的生命就是水,要有乾淨的水來維持我們的生命。用水去煮食,看看要變成什麼樣的羹湯都離不開水。所以就要像我們人人若能夠都修行,什麼樣的東西都像甘露,「無不美者」,要不挑食一點,吃什麼都好。就像天人,「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」。水也是我們人不死之藥,我們人不能缺水,沒有水就要死了,所以我們要珍惜水。水資源,現在大家要懂得提高警覺,水的資源不要讓它流失,要更節水一點。

所以,「入此法門,如飲甘露,無不美者」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像在喝甘露水一樣,對這個水我們要很珍惜,種種的東西我們都要珍惜。這些受災苦難人,很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夠關心,非洲的人同樣要有人關心。現在一提,大家還要…,這條路要很長、很遠,每天每天就要有人互相鼓勵,哪怕一塊磚都很歡喜接受。只要大家若能夠有一分愛,這分善叫做「福」,造善得福。現在大家都說手機有「一指積善共造福緣」,一指這樣將它按一下,那個善行,我們就能夠積福,這樣就捐了。現在,不用拿(善款)來對人說:「我這就是要救這些非洲。」不用走到捐款處來捐,能夠直接從手機上面撥款,「指」要救難,救非洲的颶風,只要這樣的指定,我們就能夠救人。有福的人,就是救助人的人叫做「福中人」。

*天涯若比鄰,視訊咫尺間,青海昔時之因,今日之果。玉樹半天之高,近5千公尺。

期待大家用心,我們這個用心,不是只有在非洲。其實,我們長久以來在做。昨天又與另外一個國家視訊,「天涯若比鄰,視訊咫尺間」,這到底多遠?天涯之遙遠。在哪裡呢?在大陸青海省,上到玉樹州那個地方。那個地方從去年開始,霜雪不斷下、下,下霜雪,已經下超過半年了,沒有間斷雪花片片,已經下到發生雪災了,這叫做雪災。霜雪已經下到一個孩子高,比一個大孩子還高。

那個地方的生活,人民生活靠畜牧,養羊、牛,牛就是擠奶,養羊也是在擠奶……等等。羊奶、牛奶,製成酥油等等,也是一項食物的來源。但是他們那個地方愛羊、愛牛,就像在養自己的一家人一樣,很珍惜。自去年一直到過年以來天氣異常,雪都下不停,超過半年了,一直到現在,我們知道了,災難很大。所以在大陸的慈濟人住在青海附近,是較山下的西寧,住在西寧,海拔也有二千多公尺,知道我們有這樣的菩薩住在那個地方。其中有一位,他的長輩還住在玉樹,而他搬下來住在西寧,最近也想要搬去四川。所以,本來要搬去四川了,要搬去四川前,回去看他的父母,就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樣雪災。所以我們知道了,就期待在附近的人是不是先去勘災?

在這個地方,義不容辭,三位志工從西寧去到玉樹要十幾個鐘頭,同樣它也叫做青海。青海有較下面(平地)與山上(高山),所以他們還要再繞二千多公里才能夠上山來到玉樹,到那裡已經是將近五千公尺高了,路很難行,到上面好像一片的雪海一樣,整個都是白的。沿途看到的都是凍死的牲畜,羊啊、牛啊整路都是,所以能夠知道當地人民損失很大。他們在照顧,人可以把衣服脫下來讓羊、牛保暖,這樣還保暖不了,就凍死了。這就是他們的大災難,他們若沒有這些東西,無法生活,就像我們人沒水、沒米、沒糧食,加上這樣的大雪,苦不堪啊!

*山高情長,懷念存恩二十三年。今時有因緣再度回玉樹,印證真如純淨如雪中蓮。

我們上去了,引來了一段一段很感動人的故事。一位先生看到慈濟人,他說:「我認識你們。」從這句話開始。他說:「二十三年了,二十三年前就是有這樣標誌的團體來幫助我們。我還很珍惜那個時候發放給我們很多東西,我們很感恩,這些東西發放給我們。」這些東西就是那封信與那些可以用的東西等等,都很珍惜還在使用。這些信與通知單他們都寶貴收藏著,這就是他們有很大的感恩心,所以這些感動人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。所以,「青海昔時之因,今日之果」。現在上去到那個地方,很多很多,看到那個果實,二十幾年前去播種,就這樣果實都浮現出來了。「玉樹半天之高,近五千公尺」。因為那個地方很高很高,將近五千公尺,算半天高了。所以上去到那裡,空氣稀薄,人受不了,但是為了救災,我們上去了。

上到那個地方,「山高情長懷念存恩二十三年」,去感覺到的是人情味,那種山高情長,再看到他們懷念存恩二十三年,二十三年的恩情,他們現在還保存著。所以,「今時有因緣,再度回玉樹」。這個時候就是因為因緣,若不是他們再次受災,沒有這個因緣,我們也不會再回去。何況二十三年前,完完全全都是臺灣的慈濟人上去的;二十三年後的現在,完全都是大陸的菩薩承擔責任,這樣上去的。

所以,我們現在看到他們,昨天發放結束了,下到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飯店裡,在那裡趕快視訊回來。昨天,好像他們都在我的面前,只是咫尺之間的距離而已。這就是我們要知道天涯若比鄰,真的很近。說起來是很遠,要到達那裡很不簡單。若從山下要到那裡要二、三十個鐘頭,好在中途還有休息的地方,叫做西寧。住在西寧的人,他們上到那裡,也還要十多個鐘頭。總而言之,雖然是很遠很遠,現在將它想起來,好像在隔壁。昨天這樣見面了,才是在我的面前而已,他說話給我聽,很清楚,我很感動。尤其是有一位喇嘛,一位爺爺,七十多歲了。他很感動,他拿著那張二十三年前的東西(發放通知單)來到前面給大家看,「這是我這輩子要保護的寶貝。」這樣放在胸前。

穿著厚厚的衣服,這個東西這樣保護在衣服裡,讓它很溫暖。拿回到家裡,放在那個盒子,盒內有佛像、有經典,這個東西就放在與佛像與經典裡面,保存得很好,很珍惜它。他說這輩子不會將它忘記,他這一輩子,還有他的孩子、他的孫子,永遠要將這個東西收藏著。儘管他是牧民,等待氣候若轉晴了,他還要再離開,要再搬遷去別處,要再多久之後才有回來,他就是循環這樣在生活的。不論要搬到哪裡去,這項東西與佛與經是等同,相等,他的最珍惜的。這是看到他們的報告,聽到他們的報告,那種很感動人。

又有一位法師,就是喇嘛,他也專程搭車來,在五、六十公里遠,在白雪茫茫中,這樣專程拿著一封信來。他說昨天他的親戚,領到這些慈濟給他們的東西。這位法師住在寺院,看到他的親戚拿這些東西出來。他看它,有這封信,他想到了,十五歲那一年也是雪災,他的父親去領這些東西回來,有這封信。他的父親告訴他:「這一輩子其它的可以忘記,這封信的恩情,這些物資的恩情,絕對不能忘記。」所以那封信,他的父親雖然已經往生了,這個東西保存在這位喇嘛的地方。所以喇嘛看到他們的親人領回物資時,還是有這封信,所以他趕快去拿出來。這樣在五、六十公里遠的地方專程來,就是要向慈濟人說:「我也有這封信,我的父親臨終之前,一直告訴我這封信要珍惜。父親就是傳給我這一封信,要我感恩這個團體。」

聽很多,已經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是這樣的感恩。這已經走過了四個村鎮,家家戶戶,全部有二千多戶,八千多人,無論如何,每一個人能有三個月的糧食。這次給他們的,有三個月的糧食。那個時候,氣候就應該變暖,冬天應該要過去了。這讓他們很感恩。這就是愛的力量不分在東、南、西、北。普天之下,水災、風災在非洲;雪災,長期的時間,去年一直跨年過來到現在,這次他們上去,厚厚的雪還在下。這次上去,看他們攝影,一邊在那個地方在說話,白雪還是紛飛著,雪還是繼續在下,氣候總還是不斷……。

在那麼高的地方,很多人都是善良的人,懂得感恩的人,卻是在那裡生活也有這樣的困難。他們在疼惜牛、羊,問他們:「為何?那麼多東西你為何不要賣?」他說:「不可以,我寧可留在山上,讓牠凍死,都不能賣給人家;賣給人家,載下山去就是被宰殺了,我寧可在這個地方盡我的心照顧牠。照顧不起來,凍死也沒辦法,但這是自然而死亡;但若是賣人,就會被人宰殺。」看看,那種的善良又有感情,只是知道知恩報恩,恩重如山如海,這麼善良的人間,偏偏他們的業力就是在那個地方。所以長年累月雪這樣在下,不捨啊!

總是,現在每一個地方,我們全都是要用心去關懷天下事,天下人關懷天下事。但願大家點滴累積,我們可以去付出,讓苦難人度過了這一波。這一波不論是雪災,不論是水災、風災、火災,我們全都要作為警惕。人生就是這樣,什麼時候有大風、大雨,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苦難,我們也無法可預測;什麼時候氣候一轉,說不定大霜雪就發生在這個地方。雖然現在的人說不可能,但是天、地不斷在輪轉,星、月、太陽不斷在輪轉。佛陀說的劫,這個劫數,時間長,也許我們這輩子遇不到的白雪,在臺灣,說不定我們還有下輩子的下輩子……。我們不要說是白雪,台灣大家都在追雪看,但是,看白雪每天在那裡,二十三年前,因為白雪下很久,將眼睛都傷害了,叫做「雪盲」。這次去比較沒有聽到。

真的是苦,很苦啊!請大家用智慧的愛,「轉識成智」,智慧的慈悲,人人發揮一點滴,一點一滴,天天點(一指積善),天天增福;我們若手機點的善款不多,就每天點進去,這樣也能點滴累積。所以這條救災之路,物資集聚,現在已經開始有路,開始邊在開通這條路,這路將要走出來了,物資也已經邊在準備了。所以請大家點滴為善,日日一指,一指行善,這是人性之美啊!我們要感恩,感恩恩重如山、如海,感恩大家。大家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四 3月 28, 2019 9:03 pm

[2019年3月28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廿二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 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復次,常精進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舌功德。若好、若醜、若美、不美,及諸苦澀物,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,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舌以味為緣而生,舌識依舌根而生,舌根因舌識能嘗,舌根因能觸諸味,舌嘗甘苦名舌識。」

(1)「舌以味為緣而生」:看起來很淺,這都我們每天在用的,讀到這些文字不知道有沒有了解?「舌根」,就是「舌以味為緣而生」。因為舌根在我們的嘴中,到底舌根是要做什麼?功能就是想要知道是甜的、鹹的、苦的、辣的,要知道種種的氣味。就是這個氣味它為緣,有這些氣味為緣,這個東西拿來含在嘴裡,「啊,這為何這麼辣?」「唉呀,為何這麼鹹?」

(2)「味覺,唯有舌根能分辨」:這些東西,你用眼睛看,不知道,耳朵也聽不到它是甜、鹹、澀,無法感覺甜的是叫做什麼?鹹的,「耳朵,你來為我看是鹹的?」耳朵也無法了解是鹹或是甜?唯有就是嘴巴來嚐嚐看、含看看,「甜、鹹、酸、苦、辣」,這就產生了,能夠在舌,能夠很敏感,「啊,這麼苦!」所以這個這麼苦的東西就是緣。

(3)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;要不然嘴在嘴中,東西在外面,無法知道它是什麼東西,就是這個東西拿來在嘴裡才知道這個東西是苦的。這我們若能夠清楚,三餐在吃飯,開口動舌,東西拿進到口中,什麼樣的滋味,唯有我們自己吃就知道。

(4)「舌識依舌根而生」:舌頭的感覺,這個「識」就是有感覺。在說腦識,或是腦的神經,身識,身體的有身體的身識,打我一下,「唉呀,為何這麼痛?」蚊子叮到,「啊,好癢哦!」這就是「身識」。所以說,「舌識依舌根而生」。這因為有這個東西,我含進口中,我就是因為有這個舌根的識,這個舌頭的神經去分別出:這是苦!所以舌的功能是識,若沒有它來分別,同樣東西拿來到嘴裡,它也沒有辦法。

(5)「『根』接觸『塵境』成『識』,知道就是「識」」:不是只有有形的,舌頭長成這樣,它就有功能,要有它的識,感覺。因為有這個感覺,才知道苦(味覺),這個功能,感覺是良能。所以功能,我們看得到的東西,若失去了那個良能,就是識去感覺它,我們也不知道苦、酸、鹹、淡,也不知道是熱還是冷,我們都不知道。所以,知道就是「識」。

(6)「舌根因舌識能嘗」:舌根,一塊舌頭,也因為舌頭的這個「識」有這個功能,所以我們能夠試試看,先用舌頭將它嚐嚐看,我們這個嘴裡有牙齒,裡面的口腔,你說東西貼近它,它會知道嗎?它不知道。唯有舌頭去嚐到、辣到,才知道我這苦的東西放在這邊我知道,而放另一邊我知道,這是苦的東西。一粒苦苦的藥,你將它放在旁邊,讓它自己去舌頭去感覺,「苦的東西放在這裡」,這也是舌頭知道,臉頰不知道,所以這舌頭是什麼在知道,就是識,這個識在知道。

(7)「舌根因能觸諸味」:這個舌根能夠接觸到的種種很多的滋味,它已經有辦法去辨別是香的甜,甜的香還是鹹的香?這都在嘴裡這樣去嚐出來的。

(8)「舌嘗甘苦名舌識」:我們舌頭去嚐嚐看、去分別,「這是甜的。」「這是苦的。」所以舌頭能夠先將它嚐嚐看,就知道甜、鹹、苦、澀。是舌根,要不然你用什麼都沒有辦法去分別,眼睛看不出來它的甘、甜、苦、澀,拿來靠近耳朵邊也聽不出,在鼻也聞不出它的鹹、甜、苦、澀,唯有這塊嘴根、舌根它可以,但是它需要的是識來分別。它有功能,但是還得要需要良能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在在方世尊,一切所恭敬,愍眾而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眾生在佛前,聞經皆歡喜,如法而修行,聞香悉能知。雖未得菩薩,無漏法生鼻,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。】

(1)這段經文的偈文,已經說過了,所以要很用心來了解,這是鼻的功德。鼻有鼻的功用,現在接下來舌有舌的功用。舌的功德比鼻的功德更大,我們要用心聽。

4. ★釋義經文:『此段長行文述經意。首顯舌根之用,次顯巧於說法,多眾聽受供養,舌能圓談,故有是德。』

(1)「此段長行文述經意,首顯舌根之用」:這段經文就是已經前面的是偈文,現在這段開始又是用長行文來敘說,這部經。上面第一項就為我們顯示舌根之用,現在先讓我們知道舌頭的功用。

(2)「次顯巧於說法,多眾聽受供養」:先讓我們知道舌頭平時在做什麼,用途是什麼。是我們的舌頭,鹹的、苦的、甜的、澀的、辣的,日常吃的三餐讓我們知道,這是舌的功能。再接下來的後段,才能再向我們說這巧的說法,能夠善巧說法也是要重這舌頭,所以「多眾聽受供養」。這段經文要讓我們知道的是這些。

(3)「舌能圓談,故有是德」:故有千二百功德。這個舌是因為我們能夠說話來表達,善巧方圓很周到,所以它有這麼大的功德。而前面的鼻根它就是有了解的功能,所以沒有很大的作利用,不過知道氣氛,氣氛當中有道理等等。我們說很長的道理,那就是在鼻根的氣氛、道理,希望要讓我們知道很多道理在鼻根當中,我們就這樣用這麼長的時間。現在千二百的功德的舌根又是如何?總是用耐心聽。

5. 經文簡釋:【若好、若醜、若美、不美,及諸苦澀物】:鮮好、醜惡、甘美、惡味。味苦與澀,或不中食者,是苦澀:真美味。

(1)「鮮好、醜惡、甘美、惡味」:這些東西拿來到嘴裡,吃看看,「這很新鮮哦」「唉呀,這很不好吃」,不論是新鮮的或者是都放到壞了,變酸了,很不好吃,這種醜,或者是很甜、很好的東西,感覺吃起來很歡喜,這種「甘美、惡味」。我不喜歡的、是我很喜歡的氣味,拿來吃,都很清楚,吃東西的感覺。

(2)「味苦與澀,或不中食者,是苦澀,真美味」:就是我就不喜歡吃,不論它好吃不好吃,我就不喜歡吃。是苦的、是澀的,這些東西我若喜歡吃,苦的我也感覺很好;我若不喜歡吃,就算是甜的我就是不喜歡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是苦澀,真美味」,若是我喜歡的,苦澀我也覺得這很好的味道啊,吃起來很歡喜。

6. 【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】:持經之人,一心在道,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。

(1)「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」:很苦澀的,我就喜歡吃這樣的苦,苦瓜很多人不吃,但是我就很喜歡吃苦瓜。很多菜,有的人「這種菜我很怕,不吃。」「你不愛吃,就是我很愛吃的。」這是人的分別,分別在哪裡?入口,喜不喜歡在這裡在分別。喜歡不喜歡就是那個識,舌頭只負責動,但是喜歡不喜歡就是「識」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(2)「持經之人,一心在道,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」:修行的人,那就是心在道,不分別好吃、不好吃,不論好不好吃,為療身形,我們若在過堂不就說「為療身形」,為了顧生命,顧生命要修道業。我們若沒有生命,就無法學道,所以為了顧生命,不論好不好吃,我吃就對了。

(3)「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」:不去選擇好壞,有吃有營養,這是修道人的習慣。那就是這樣,「隨便,有得吃就好了」。是啊,吃,還要選擇什麼呢?看到人生疾苦偏多,還有什麼好挑選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修行,我們就要知道吃的東西,就是療治我們的身形而已。我們要很珍惜每一種東西,都不要浪費掉,不要吃東西嫌東西,我們修行人不可以這樣。所吃的東西都要說很好吃。

7. 【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】: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,入此法門,如飲甘露,無不美者。

(1)「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」:能夠顧我的身體,就如甘露一樣,這很難得的東西,就要很珍惜所有的東西,這甘露,有的甘露就是能夠維持天人的生命,而我們無法求得甘露,我們就是有東西可吃就好了。

(2)「呼籲愛心捐款,感恩紛紛響應」:看看現在有多少的苦難人,受災、受難。昨天借用昨天一段的時間來說、呼籲,現在非洲的東非的三個國家,現在的人多麼辛苦,就是要喝水都沒有,因為水,淹大水災過,沒有水可喝啊,衛生也很差,已經在危機之上了。昨天一呼籲,很感恩很多人在網路上看到了,紛紛響應。

(3)「發揮愛心,隨喜功德」:很感恩他們算出來了,蓋房子要用磚,一塊磚若說三元三毛錢,大家隨喜功德,大家很踴躍。這不是住的問題而已,他們的水的問題。現在外面運進去的水是很貴,求水,點滴如甘露,求也求不得。現在還得很用心,水要如何進入。

(4)「貧困國家,滴水難求,送水困難,難關重重」:已經這三個國家加上了南非,昨日與他們在開會,也是有考慮到要如何送水?幾千公里的遙遠,要如何送水?當然,從南非送到馬拉威去,兩千四、五百公里,要再去到重災區,可能又超過幾百公里,要能夠普遍,快要到三公里。真的是滴水難求,送水困難,難關重重。

(5)「辛巴威,缺水之苦」:我們平時看起來,水沒有什麼,既需要起來的時候,送水的甘苦談,要去說到水能夠應大家的需要,很辛苦。辛巴威也是需要水,那天他們去,車裡放著水、放著麵包,這樣只能邊走看到人,給他們這麼小罐,差不多礦泉水的一半,或者是三分之一,小小支的罐子,這樣一罐,能夠送他們的是這樣,喝幾口的一罐水。想想看,有得吃就好了,有得喝就好了。

(6)「四十四個人靠一杯豆子維生」:昨天也說過了,昨晚也看到大愛電視那個媒體裡,已經看到多大杯的杯子,從那個婦女拿起來就是這樣,這麼大杯的量杯,就是要下去熬水,也得要有水。這杯量杯的豆子是要下去熬,熬好了是四十四個人要喝的,最少也要有五、六十杯的杯水下去,才有辦法將那杯的豆子來供應這四十多人。

(7)「物資匱乏,飢餓之苦」:何況是十幾萬人,那個收容營的地方,只是四十四個人是給他一撮,你們這裡是四十四位,你們那裡是四十四位,這裡給你一杯而已。除了那杯豆子,還要四、五十杯的水,水要從哪裡來?他們現在的水就是污染,泥土的水,所以要從外地送來。

(8)「修行,要體會任何物資都是來之不易,不挑食,『無不美者』」:飲食是多麼的不容易。天人,飲食的是用甘露來為他們的食,他們的生命;而我們人,維持我們的生命就是水,所以要有乾淨的水來維持我們的生命,用水來煮食,看看要變成什麼樣的羹湯都離不開水。所以就要像我們人人若能夠都修行,什麼樣的東西就像甘露,「無不美者」,所以要較不挑食點,吃什麼都好。

(9)「舉例,珍惜水資源」:就像天人,「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」,水也是我們人不死之藥,我們人不能缺水,沒有水就要死了,所以我們要珍惜水。水資源,現在也是,大家要懂得提高警覺,水的資源不要讓它流失,要節水。

(10)「入此法門,如飲甘露,無不美者」: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像在喝甘露水一樣,對這個水我們要很珍惜。珍惜種種的東西,我們都要珍惜。

(11)「做善得福」:面對這些受災苦難人,很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夠關心,非洲的人,同樣要有人關心。現在一體,大家要還在這條路是要很長、很遠,每天每天都要有人互相鼓勵,哪怕一塊磚都很歡喜接受。只要大家若能夠有一分愛,這分善叫做「福」,做善得福。

(12)「一指積善,一指善見福,救助人叫做『福中人』」:現在大家都說手機有「一指善見福」,一指這樣指一下,那個善我們就夠積福,這個捐,現在不能拿來到,拿給人說:「我這就是要救這些非洲。」無法走到達來捐,能夠從手機的上面撥款,指要救難,救非洲的颶風,只要有這樣的指定,我們就是能夠救人。有福的人,就是救助人的人叫做「福中人」。

8. 『天涯若比鄰,視訊咫尺間,青海昔時之因,今日之果。玉樹半天之高,近五千公尺。』

(1)「天涯若比鄰,視訊咫尺間」:我們期待大家用心,不只是說在非洲。我們長久以來在做,昨天又與另外一個國家視訊,天涯若比鄰,視訊是咫尺間,這到底是多遠?天涯之遙遠。在哪裡呢?是在大陸青海省,上去到玉樹州那個地方。那個地方從去年開始,霜雪不斷下霜雪,已經下超過半年,沒有間斷;雪花片片已經下到以雪為災了,這叫做雪災,霜雪已經下到比一個大孩子還高。

(2)「畜牧取奶為業」:那個地方的人民的生活靠畜牧,養羊、牛,就是在取奶的,養羊也是在取奶等等。羊奶、牛奶、酥油等等,也是一種食用的來源,但是他們那個地方愛羊、愛牛,就像在養自己的家人一樣,很珍惜。

(3)「大陸青海,天氣異常,雪災不斷」:去年一直到過年以來,天氣異常,都是雪下個不停,超過半年了,一直到現在,知道我們知道了災難很大。所以在大陸的慈濟人住在青海附近,是較山下的住在西寧,海拔也已經兩千多公尺了,知道我們有這樣的菩薩住在那個地方。

(4)「慈濟人,前往勘災」:其中有一位的父母親還住在玉樹,而他搬下來在西寧,最近也想要搬去四川。所以,本來要搬去四川,回來看他的父母,就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樣的雪災。所以我們知道了,就期待在附近的人是不是先去勘災?三位慈濟志工(祈海明、唐國梁、王永安)義不容辭,從西寧去到玉樹要十幾個鐘頭,同樣它也叫做青海。

(5)「艱難道路的難行,勘災大雪,苦不堪」:青海有下面平地與山上的高山,所以他們還要再繞兩千多公里才能夠上山去到玉樹,去到那裡已經將近五千公尺了,路的難行,去到上面是好像一片的雪海一樣,整個都是白的。沿途看到的都是凍死的牲畜,羊啊、牛啊一路都是,所以能夠知道當地人民損失很大。他們在照顧,人可以將衣服脫下來讓羊、牛保暖,這樣還保暖不了就凍死了。這就是他們的大災難,他們若沒有這些東西,他們無法生活,就像我們人沒水、沒米、沒糧食,加上這樣的大雪,苦不堪啊!

(6)「回顧二十三年的慈濟情」:我們慈濟人上去了,引來一段很感動人的故事,從一位先生看到慈濟人,他說:「我認識你們」這句話開始。他說,「二十三年了,二十三年前就是這樣的標誌的團體來幫助我們,我還很珍惜那時發放給我們很多東西,我們很感恩,這些東西發放給我們。」這些東西就是那封信與那些可以用的東西,毯子等等都很珍惜在用。這些信與通知單他們都寶貴收藏著,這就是他們的感恩心很大,所以這感動人的故事這樣就展開了。

(7)「昔時之因,今日之果」:所以說青海,慈濟人再度來訪,看到過去二十幾年前去播種的果實,都浮現出來了。

(8)「玉樹半天之高,近五千公尺」:因為那個地方很高,將近五千公尺,差不多半天高了,上去到那裡,空氣稀薄,人受不了。但是為了救災,我們上去了到那個地方。

9. 『山高情長,懷念存恩二十三年,今時有因緣,再度回玉樹,印證真如純淨,如雪中蓮。』

(1)「山高情長,懷念存恩二十三年」:感覺到的是人情味,那種山高情長。再看到他們懷念、存恩,二十三年的恩情,他們現在還存著。

(2)「今時有因緣,再度回玉樹」:這個時候就是因為因緣,若不是他們再次受災,沒有這個因緣,我們也不會再回去,何況二十三年前,完完全全都是臺灣的慈濟人上去的;二十三年後的現在,完全是大陸的菩薩承擔責任,這樣上去的。

(3)「視訊報告」:昨天發放結束,下來到現在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飯店裡,在那裡趕快傳視訊回來。那天,昨天,好像都在我的面前,所以這是咫尺之間而已,這就是我們要知道天涯若比鄰,真的很近,說起來是很遠,要到達那裡是很不簡單。那若從山下要去到那裡要二三十個鐘頭,好在就是中途還有休息,叫做西寧,住在西寧的人,他們上到那裡,也還要十多個鐘頭。雖然是很遠很遠,現在想起來,好像在隔壁。昨天這樣見面了,才是在我的面前而已,他說給我聽,很清楚,我是很感動。

(4)「78歲的紮麻村八社的噶達的分享故事」:尤其一位喇嘛爺爺,七十多歲了(註:紮麻村八社的噶達)。他拿著那張二十三年前的東西來到發放場的前面給大家看,「這是我這輩子要保護的寶貝,這樣放在胸前,穿厚厚的衣服。這個東西這樣護在衣服,衣服裡,讓他很溫暖。拿回到家裡,放在那個盒子,盒內有佛像、有經典,這個東西就是放在與佛像與經典的裡面,這保存得很珍惜它。他說這輩子不會將它忘記。還有他的孩子、他的孫子,永遠將這個東西藏著。

(5)「點滴恩情,永記於心」:儘管他是牧民,他等待氣候若轉晴了,他還要再離開,要再搬遷去別處,要再多久之後才有回來,他就是循環這樣在生活的。不論要搬到哪裡去,這項東西與佛與經等等他的最珍惜的。這是看到他們的報告,聽到他們的報告,那種很感動人。

(6)「恩情不忘」:又有一位法師,就是喇嘛,他(指:更求文江法師,竹節寺)又專程這樣搭車來了,在五、六十公里遠,在白雪茫茫,這樣專程拿著一封信來。他說昨天他的親戚,領到這些慈濟給他們的東西,而這位法師是住在寺院,看到他的親戚拿這些東西出來。他看它,有這封信,他去想到了,他十五歲那一年也是雪災,他的父親去領這些東西回來,有這封信,他的父親告訴他們說,這一輩子其他能夠忘記,這封信的恩情、這些物資的恩情絕對不能夠忘記。

(7)「念念感恩」:他的父親雖已經往生,這個封信,東西保存在喇嘛的寺的地方。所以喇嘛看到他的親人領回,還是有這封信,所以他趕快去拿出來,這樣距離五、六十公里遠的地方,這樣專程來,就是要向慈濟人說:「我也有這封信,我的父親臨終之前,一直告訴我,這封信的要珍惜,這就是傳給我的一封信,要感恩這個團體。」

(8)「期望援助,度過冬天」:聽很多,已經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是這樣的感恩。已經走過了四個村鎮,家家戶戶,約二千多戶,八千多人。不論如何。每一個人能有三個月的糧食,這次給他們能有三個月的糧食。那個時候,已經氣候就應該能夠度過這個冬天。這是讓他們很感恩。

(9)「愛的力量,雪中送暖」:這就是愛的力量,不分東、南、西、北。普天之下,水災、風災在非洲;雪災,在長期的時間,去年一直跨年過來到現在,這次他們上去,厚厚的雪,還是在下。這次上去,看他們攝影,邊在那個地方在說話,白雪還紛飛著,雪還是繼續在下,氣候總是還是不斷下雪。

(10)「善良的,知恩報恩」:在那麼高的地方,很多人都是善良的人,懂得感恩的人,卻是在那裡生活也有這樣的困難。他們在疼惜牛、羊,問他們:「這為何?那麼多東西你為何不要賣?」他說:「不可以,我寧可留在山上,讓牠凍死,就不能賣給人家;賣給人家,載下山去就是被宰殺了,我寧可在這個地方盡我的心照顧。照顧不起來,凍死是沒辦法,這是很自然,若是賣人,就會被人宰殺。」看看,那種的善良又有感情,只是知道知恩報恩,恩重如山如海,這麼善良的人間,偏偏他們的業力就是在那個地方。所以長年累月,這樣雪在下,不捨啊。

(11)「天下人,關懷天下事」:總是現在每一個地方,我們全都是要用心去關懷天下事,天下人關懷天下事。但願大家點滴累積,我們能夠去付出,讓苦難人度過了這波、這一波,這一波不論是雪災,不論是水災、風災、火災,我們全都要作為警惕。

(12)「氣候極端異常」:人生就是這樣,什麼時候有大風、大雨,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苦難,我們若無法去預測;什麼時候氣候一轉,說不定大霜雪在這個地方。雖然所說,現在的人說不可能,但是天、地不斷在輪轉,星月、太陽不斷在輪轉;佛陀說的劫,這個劫數,時間長,也許我們這輩子遇不到,會白雪在臺灣,說不定我們會再下輩子的下輩子等等。我們不要說是白雪,大家在追白雪看,但是看白雪每天在那裡,二十三年前,因為白雪很久,眼睛都傷害了,叫做雪盲(指:因直視雪地受強光刺激的暫時性失明)。這次去比較沒有聽到。

(13)「用智慧愛,轉識成智」:真的是苦,很苦啊!請大家用智慧的愛,「轉識成智」,智慧的慈悲,人人發揮一點滴,一點一滴,天天點,天天增福;我們若手機就每天點進去,這樣點滴累積。所以這條救災之路,物資凝聚,現在已經開始有路,開始邊在開通這條路將要走出去,物資也已經邊在準備。要請大家點滴為善,日日一指,一指行善,人性之美。我們感恩,感恩「恩重如山如海」,大家要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
10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開啟聽聞舌根的功德,非常法喜這段【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】:持經之人,一心在道,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。總是日日要警惕,不貪口欲美味,身是載道器,再度複習上人曾教導過我們的「食存五觀」。

(1)「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」,食物得來不易,需要許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,應有一份惜福和感恩之心。

(2)「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」,接受食物供養時,檢討自己的德行,有否具足戒定慧三學,藉此警醒精進修行,應保持一份慚愧之心。

(3)「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」,飲食為眾緣和合,須時時提防自己,不可貪戀食物的美味,應保持一份離欲之心。

(4)「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」,食物為健身療病的藥物,並非為滿足口腹之欲,應有一份警覺之心。

(5)「為成道業,應受此食」,接受食物是為了成就道業,令色身可以繼續修行,應保持一份精進之心。
****************

『首顯舌根之用,次顯巧於說法,多眾聽受供養,舌能圓談,故有是德。』,「舌」根功能還有許多,修行應是善用拿來「說法、傳法」。

這幾天上人憂心天下各地災難,頻頻視訊關心,包括非洲的熱帶氣旋災情,大陸青海的下了超過半年的雪災等等,危急生命裡,也有涉及飢餓、缺糧食之苦。反觀我們身在這麼有福的富足環境裡,真的要見苦知福,青海的人民是多麼善良懂知恩報恩,都是修行該學習的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3/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