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3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若諸樂法居家之士,
志求佛道愛談名言,
清淨自居應現居士,
而為說法令其成就,
菩薩六度恆持萬行。
用心體會、了解,「若諸樂法居家之士,志求佛道愛談名言」,這我們用心來了解它。修學佛法,出家二眾──比丘、比丘尼,還有優婆塞、優婆夷。比丘、比丘尼大家清楚了,棄家割愛,離開家庭了,割斷了一切私人小我的愛,專心出家了。若是優婆塞、優婆夷呢?他們是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他們能夠樂法,除了他有家庭、他有事業,他也能夠對法,敬法欣慕,好樂佛法。所以,雖然人住在家庭,卻是他的意志就是,「志求佛道愛談名言」。他就在佛道之中,哪一句佛法,「好啊!」他就將這句佛法,心有所得,向大家分享。
尤其是有心的人更有心,家庭中的家業教育得好,家庭和睦,家庭全都能夠以身作則,全家都能夠進慈濟來,入於佛法家庭,佛法家庭共修佛法,同行菩薩道。這就不只是私己一個人入佛法來,還能夠在家庭中,他的行為都是很美滿,家庭中的人不反對他,甚至很敬佩他,也隨他,隨居士同入佛門,同行善法,這是一個最完滿的家庭了。這就是居家之士,因為他樂法,生活都是在合法的法中,不是懸馬天空(天馬行空)的法,是人間可以腳踏實地,為人間,家內、家外做得好,家庭來的人,能夠心生歡喜;家庭外的人也能夠見法欣樂,羡慕這個佛法的家庭,也讓他受化,被他感化了,同樣也來學法,同樣也受他度化。
就像這樣,居士在家庭中,「志求佛道愛談名言」,彼此之間互相說法,我聽到的法是這樣,而你聽到的呢?彼此討論,就像我們現在的讀書會一樣,「大家來讀書,讀我們今天聽到的。」或者是多久之前說過的法,已經編成一本書了,我們現在在聽的這部經與前面那部經有連貫喔,前面的沒有聽到,現在大家再來複習;複習過去,認真聽現在,法能夠一條路,這條路是很準確的路,從起頭一直到終點全都是同樣的法,讓我們一脈貫通,這可信。
所以入人群度眾生,談佛法說人間,就在人間來講佛法,這叫做「清淨自居應現居士」。他心無染著,他心沒有世俗雜念的事情,所以心很清淨,雖然是在家,他的心志與出家的生活是一樣,只是還沒有出家,他能夠方便做人間事,他的心也是同樣清淨自居,自居家庭修行,應現在居士身在人間。看看〈普門品〉,難道不是「應以居士身得度者,現居士身而為說法」,三十二應身,看看,我們是在什麼時代,應什麼樣的形態去說法。居士在家有他居士的好處,他可以在家庭、可以在佛法中。
人間佛法轉識成智,
居家之士志在佛道,
企業志業善用資力,
來自社會用在人間。
所以,「人間佛法,轉識成智」,在人間,人間的常識,在社會上看多了,認識這些、認識那些,世間的名詞、世間的動態、世間的知識他都很清楚,這些知識懂得那麼多,又能做什麼呢?知識懂得愈多,若沒有向正道走,只是增添無明。看透徹了,來一個方向,走入人間佛法,他就能夠將過去的經驗,過去所認識的轉向了智慧。過去的「有為法」,會合回來是「無為法」,真實的道理。有破壞的,要如何成為永恆的智慧?同樣的道理,我們人間,來世間這個身體,這個身體;父精母血,讓我們出生了之後,會跟著行蘊不斷成長、長大,自然法則就讓我們老化,最後,什麼都沒有。
一般的人間,總是執著著這個身體的過程,孩子時代的叛逆時,中少年的時代要認真,老人的時代要安養……等等。這就是一般,不論你如何的認真、打拚,錢賺很多,還是名與利,已經在這個打拚、認真中變成了執著,在執著之間就造了人我是非。有人我是非就會爭端對立、結怨連仇、愛恨情仇,就這樣一直結下去了。老來之時總有很多的失落感,很多還是求不滿足的求不得。這種從很有名,已經慢慢被替代過去了,就很辛苦。
若是有佛法就不會這樣了,有了佛法,知道這是大自然的世界。這種人生的變化很自然,生命是一個過程,要懂得好好把握生命的過程,知道無明煩惱、人我是非如何來,有過節的,要如何讓它過去,過去生所結,現在所遇到的,恩要如何報?恩要如何還?仇要如何報?這是人生凡夫,這種懂得要報仇、懂得要還恩,但是不懂得要轉,恩要報,但是仇要消,要如何消除、消弭過去那些仇恨?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哪一個與我有仇?哪一個有恨我?
而我們這樣在生活中,我要做一件好事情,他就來阻礙我,用恩情來說服我,或者是用各種的手段來阻礙我,這些我們若用智慧轉化,這都叫做人生障礙的魔怨,哪怕是一位很愛我,「我要往這個方向去走。」「不要啊,做好事雖然很好,你難道要做到這樣嗎?你若做了一個,你對兩個會公平嗎?你兩個做給了他們,三個、五個一直來,你應付得了他們嗎?不要做了啦。」這是關心我們,怕我們做不了,用很多很多來障礙我們,這樣我們要怎麼辦呢?這說起來也是魔法。我們面對著一個這麼好的人來障礙我們,我們要往前行善行菩薩道,他要障礙我們,這要怎麼辦?我們有那個智慧得以讓他接受,能沒有障礙嗎?這就要看智慧,人間的常識轉為智慧。
或者是遇到有嫉妒、有懷恨,你在做好事,外面一直誹謗你,從外誹謗,從內的反對。常常對裡面的人,就是,「不是我做的,我就不贊成你去做」,所以會有那個反感,就放棄,不只是自己放棄,還會埋怨,外面的人來聽到,「這不是好事啊,若是好事,為何同樣在裡面的人會這麼不歡喜,說這麼不好的話呢?」這我們也是要用心,用什麼法能夠來說服,或者是做出了讓大家轉變回來,皆大歡喜。一番的成功,這個事情利益很多人,幫助很多人,這都是我們大家做的,事情也完成了,對什麼人都沒有損害,對人人都感覺與有榮焉,這樣就是成功。所以佛陀將要成佛的時候,他也有降魔這個動作,佛陀又告訴我們,魔不是一時出現,魔境是在任何一個時間。
同一件事情,同心要做的,半途後悔了,自然就有魔的境界出現,如煩惱,煩惱就是魔,忽然間有一個煩惱來打亂人,或者是有一個人突然間感覺「沒有順我的意,我放棄,我有理由。」就像這樣,這叫做魔考。我常常在聽「魔考」,這就是在我們每一天生活中,有不如意的事情來障礙我們,要進行或是要停呢?要進行就要趕快改善;要停的,是自己的事情。隨喜功德,大家做,這樣來讚歎。讚歎隨喜也是功德;我們做不到,別人做了,我們讚歎,這也是功德。
所以我們大家不要心想:魔是在我們的外面,魔是在我們心底,內心裡。我們每天見事、聽法,是不是能夠身體力行,這心魔都常常隨身走,我們要用心。在家是這樣,出家也是這樣。這種,有的要出家,父母不捨,兄弟不捨,捨不得,這也是魔考。你的道心有堅固嗎?對家庭有圓滿嗎?這也是在考驗他,是用知識,一時的衝動呢?或者是用智慧;智慧就此志難移,志求佛道,什麼環境都不影響我們。要如何讓家庭圓滿,歡喜送我們出家,這也是同樣在在家修行時,志求佛道。有的在家時有妻子,有丈夫、有孩子,他也可以學佛學得很好。或者是還沒有掛累,長大了,了解人間疾苦,不要牽著家庭再來辭親割愛,我現在就可以入如來家求佛法,入人群度眾生,安然自在,悠遊法海中,這就是選擇,這叫做順因緣。
就像這樣,若是還沒有出家,在家庭,就是「清淨自居,應現居士」,就是現居士身,「而為說法」。居士講法也很好,居士度人比較親切感,很好啊!就像昨天從法國回來的,法國一群居士,黃居士、鄭居士夫妻同行,又有另外一位菩薩,五個人一起回來,要來說去葡萄牙救濟。葡萄牙在二0一七年,發生了一場的大火災,燒了近整個月,我們歐洲國家慈濟人,歐洲好幾個國家慈濟人會合起來,前往救災。發現到那裡的人貧窮苦難,從這樣開始,前年的勘災,去年的發放,因為災區很大一片,他們去的時候也是路遠不方便,所以分成三次發放。這次的發放算告一段落了。之後,回來了,來報告葡萄牙發放的一切。與大家合和互協,這樣一群人去,那種的感受,面對著葡萄牙社會上、下階層的人,與要接受幫助的人的心態。
甚至接觸到的,建立了接受做志工,年齡有大的。他們很歡喜的是帶給他們觀念,年紀大的,寄存「五十歲」起來了,他們歡喜談這一項。我才「二十歲」而已,我做慈濟我做得很歡喜,我還很年輕,很歡喜能做慈濟,能當慈濟志工。年紀大的,有這樣。而年紀小的,就像這樣在分享,他們踏上了葡萄牙,第一次勘災,到底要從哪條路走,哪個地方是最苦的重災難區,最需要的地方在哪裡?有一位讀中學的孩子出現了,就這樣告訴他們。這個孩子稍微會講英文,就告訴他:「這場火這麼大,最可憐的地方就在某一個地方,那裡有許多需要人幫助的人。」所以我們慈濟人就因為這位中學孩子的指引,我們走對路了。
果然那個地方孤老無依,災後無語問蒼天。慈濟人接近了,語言不通。帶去的毛毯、圍巾趕快往肩上為他披上,把他攬過來疼惜。語言不通,肢體語言是最好的表達。那就是第一次,打動了當地受災的人,接受幫助第一個接觸的感覺。這樣沿路開始講下來,一直到了後面,已經發放差不多了,同樣也有一位將要考大學的,也是高中生,很有心來幫助翻譯英文。之後,幾天之後,來與他們說話,說他得到一項很特殊的東西。這個東西就是他們的錢幣。就是在說臺灣,說他去找到這個錢幣,他知道在幾十年前有發行這個錢幣(1996年以「發現臺灣」為題所發行的紀念幣),這個錢幣有寫「臺灣」兩個字。臺灣是葡萄牙這個國家在航海中所發現到的(1582年葡萄牙人因船難首登臺灣,在此之前已有中國海盜進出發現臺灣),所以那一年他們有製紀念幣。這紀念幣上面有艘航海中的船,那個地方很特殊,寫兩個中文字──臺灣。臺灣在哪一個角落,他寫在那個地方,作為他們發現臺灣的紀念。他就將這紀念幣託他們拿回來,看了很感動。
這個孩子和前面開始那個孩子是不同的人。後面這個孩子他就是知道,臺灣的慈濟透過了歐洲的慈濟人,輾轉到他們那裡救災。那種感恩的心無以為報,就這麼有心,一個紀念幣,唯一的一個,就拜託他們拿回來。這情可以牽到幾年前;一五八二年的事情,幾百年了,真的是不可思議。也可以說,在那裡布善種子,有老人,有孩子,青年人。這就是居士在人間能夠做很多的好事,所以轉識成智,要不然那些人與他們哪有關係?與我們哪有關係,為什麼他們要要那麼辛苦,來回四次跨國去救災,而且要用不少錢,搭飛機來來回回。夏天很熱,冬天很冷,不是去觀光,是在趕時間,面對著的人要說什麼話?會回答嗎?聽懂嗎?都不知道。但是只知道要救人,那些人很苦,這就是居士,能夠方便救人。因為他是居士身,他在什麼單位都能夠去找,什麼單位他都能夠去拜託,很方便,這是居士身。在那個地方是信仰基督、天主教的國家,我們在那個地方也能與他們談佛法。每天都在那裡祈禱,同樣。他們也同樣,很大場發放,看他們大家雙手合掌祈禱,跟著我們唱著翻譯過的祈禱文(歌曲),這實在是很不簡單。
總而言之,學佛,不論是在家、出家,出家,方便於這個身分,比丘、比丘尼身分正式傳佛法;在家,可以方便入人群,在人間說所修的法;從比丘、比丘尼,僧團聽來的法說給大家聽。人有困難,我們來度他們,這就是很不可思議,那種愛的力量,各人、各人都有一分身分上的方便。所以居士有這樣度人的方法、方便。尤其是這麼的普遍,所以居士有這樣說法的方便性。
「令其成就菩薩六度,恆持萬行」,這就是居士他的方法。所以,「人間佛法,轉識成智,居家居士,志在佛道「,或者是他的企業、志業懂得善用資力。他們有資源,有力量,在社會,來自社會、用在人間。有那個能力,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他都可以去說正法。每一個地方,容易成就,來行菩薩六度,恆持萬行,這都是法。雖然這是我們現在的人間事,但是是佛法在人間,能夠生活步步踏實,走得通的路,入這個道,用法入宗門,大家要用心聽好!前面的文,那就是
複習經文:「及諸龍、龍女,夜叉、夜叉女,乾闥婆、乾闥婆女,阿修羅、阿修羅女,迦樓羅、迦樓羅女,緊那羅、緊那羅女,摩睺羅伽、摩睺羅伽女,為聽法故,皆來親近恭敬供養。及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,國王、王子、群臣、眷屬,小轉輪王、大轉輪王、七寶千子內外眷屬,乘其宮殿,俱來聽法,以是菩薩善說法故。」
「及諸龍、龍女,夜叉、夜叉女,乾闥婆、乾闥婆女,阿修羅、阿修羅女,迦樓羅、迦樓羅女,緊那羅、緊那羅女,摩睺羅伽、摩睺羅伽女」,這就是八部的男女。這不是出家,還是在他們的等類中。還有,「為聽法故」,這些都是聽法、護法的天龍八部,同樣他們也能夠度人。就像龍王女,她也能學佛法,轉一個身就能夠成佛道。這我們都已經知道,是說過的法,這都在八部類當中。所以,「皆來親近恭敬供養」。「及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國王、王子、群臣、眷屬」,這就開始是人類了。比丘、比丘尼,還有優婆塞、優婆夷,就是在家學佛法的人。老百姓,優婆塞、優婆夷,還有領導國家的「國王、王子、群臣、眷屬」,這都在人間。
還有「小轉輪王、大轉輪王、七寶千子內外眷屬,乘其宮殿,俱來聽法,以是菩薩善說法故」。就像小轉輪王,那就超越我們人間,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國王超越了,他是領導天下,領導四海、四大部洲,這是四天下,這是超越人間的天下。所以他有金輪、銀輪、銅輪、鐵輪,這叫做四輪。有大轉輪王、小轉輪王,昨天我們就說過了,出離人間的另外一種,有修福統領人間的王,四天下的王。接下來今天這段文就是,
經文:「婆羅門、居士、國內人民、盡其形壽,隨侍供養。又諸聲聞,辟支佛、菩薩、諸佛,常樂見之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婆羅門、居士、國內人民、盡其形壽,隨侍供養」;即樂法淨行,自持利他,入群化眾,播善種子。由敬法故,護持正法,終身誠摯,供養不輟。
這我們就能夠知道這段文,是在人間,人間有不同的宗教,婆羅門、居士,不同的宗教、種族,這是在印度,婆羅門是印度的種族。居士已經信仰佛法,婆羅門是還在佛法以外的人。所以,「國內人民、盡其形壽」,都已經盡形壽了,「隨侍供養」。婆羅門雖然還未很信佛法,不過他很尊敬佛陀的教法,所以也常常來親近在佛、諸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等等,全都來聽他們的說法,就是這些人間,凡界人間,婆羅門、居士、國王,這都是凡界人間所想要聽的。聽聲聞說的法,他們也會相信,辟支佛說的法他們也相信,菩薩、諸佛所說的法,都是他們所要相信的。所以他們信其形壽,「隨侍供養」,全都在身邊供養,供養比丘、比丘尼,以及辟支佛等等菩薩。總是能傳法的人,他們都相信,而來供養。
所以,「即樂法淨行,自持利他,入群化眾」,就是「播善種子」。這些人,都是菩薩,這些菩薩就是聽了佛法,開始轉小為大。在人間修行者──緣覺、聲聞,全都開始轉小為大,入群眾這樣在說法,所以是在「播善種子」。婆羅門也會說佛法,居士也聽佛法,這些全都來向著修行的人,互相聽法,互相尊重、敬愛。所以,「由敬法故,護持正法,終身誠摯,供養不輟」;就是這樣聽法、敬法,所以來護持正法。他們終身,用很誠懇的心來供養,不曾停過,這就是在家居士一直向著佛法護持。接下來又再說,
經文簡釋:
「又諸聲聞,辟支佛、菩薩、諸佛,常樂見之」;此明四聖之所樂見。
「又諸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、諸佛,常樂見之」。這些人這麼的用心聽法,跟著佛法這樣在修行、聽法,「此明四聖之所樂見」;這就是諸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、諸佛最歡喜的事情。因為那個時候,佛陀成佛了、說法了,「三寶」的團體才開始成立,現在能夠看到人間這麼多人信佛、聽法,也能夠傳法,還能夠恭敬佛法、守護佛法,當然在傳正法的應該都很歡喜,尤其是諸佛菩薩更加歡喜,歡喜看到這些人。而這些人是歡喜聽到正法,諸佛菩薩是歡喜看到他們的精進,這就是很歡喜的境界,這是「明四聖之所樂」。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、諸佛,這叫做「四聖」。看到我們人間凡夫學法,他們就很歡喜,四聖看六凡這樣在好樂佛法,所以歡喜了。已經說起了四聖、六凡,優婆塞、優婆夷等等,六道的眾生以及人類男女、聞法的人,這都叫做六凡;來到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四類叫做聖人。所以六凡、四聖在這個地方看到了。所以接下來就這樣說,
經文:「是人所在方面,諸佛皆向其處說法,悉能受持一切佛法,又能出於深妙法音。」
經文簡釋:
「是人所在方面,諸佛皆向其處說法」;是持經人所在方向,諸佛慈眼隨處視護。
這段文再說,「是人」就是這些人已經發現到了四聖說法的莊嚴,所以大家虔誠持經,持經、說法。「是持經人所在方向」;所以持經的人在哪一個地方,任何一個地方,佛陀在說法,他們都向那個地方,用很尊重的心聽法。「諸佛慈眼隨處視護」;諸佛的慧眼也隨著眾生要聞法的方向,用慈眼來看視眾生。這就好像在一個大場面裡,人人向著說話的人,這樣方向合一,說話的人也用很歡喜的慈眼向著人人看:啊,認真!認真聽法,這就是說法的目的。所以彼此都有顧視著,「我認真聽,我顧好我專心聽法,音從哪裡出來,我們要專注聽好;音聲在出去,就要專注看,觀看大家有沒有聽進去?這樣互相的方向都面面俱到。
*於佛經典,眼視手持,口中讀誦,心地解了,如同佛口親聞無異。何時諸佛不向說法。黃卷即是對聖賢也。
「於佛經典,眼視手持,口中讀誦,心地解了」,我們在讀經就是這樣讀,眼睛看,手要捧好,口中要誦,字字誦清楚。我們的心每讀一字,每一字就要入自己的心來,不是當口在唸,像唱歌一樣這樣唸過,不是!是字字入心來,要這樣的讀誦,心地要能夠理解。「如同佛口親聞無異」,就像佛講經出來,我們現在在聽,在聽的這些法,就要當作就像從佛親口所說的法。若這樣句句都能夠入心,「何時諸佛不向說法」,無論什麼時候,佛不都是向我們說話嗎?佛法在人間,只要是這個法出來,都是要信為佛說。所以佛時時都在為我們說法。所以,「黃卷即是對聖賢也」。對聖賢,我們在這個經卷之中,黃色的捆起來,這經卷一展開,我們都像面對聖人一樣。
經文簡釋:
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」一切諸佛所有之事,皆於此經宣示顯說。持是經者,即是受持一切佛法。
所以,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」。我們用恭敬心來受持一切佛法,「一切諸佛所有之事,皆於此經宣示顯說。」這些大家看字就清楚了,佛所說的法,都在這裡。「持是經者,即是受持一切佛法。」就要有心,有敬心在,佛就在我們面前。
經文簡釋:
「又能出於深妙法音」;由解佛意,能依經典出於深妙清淨法音。此結舌根利益。
「又能出於深妙法音」;由解佛的心意,這佛法是暢佛本懷,我們一直說過了,佛來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講法,就是要教我們的菩薩法,就是要講《法華經》,這過去一直說。所以「由解佛意」,佛意就是他的本懷。「能依經典出於深妙清淨法音」,就是因為這樣,這過去說的經典都已經成文,已經編輯了、成文了。所以,我們從文中要讀出這個法來,這是深妙清淨,人說出來就是法音。所以,這就是在告訴我們,舌根就是有這樣的功用,它的功用就是我們還能夠說話,我們還能夠說法。各種的身分,只要你認識佛法,你就能夠去傳法;只要你認識,你就能夠傳佛的教法。
這都是舌頭在說話,不是我們凡夫舌頭說話,即使是四聖──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的說法,也還是都要從口出。口出也得要舌,舌能動。所以「此結舌根利益」,這舌根的功德,這個地方說舌根利益人群,舌根能夠說妙法、能夠說好話,能夠勸人走好路,這就是舌根的功德。所以我們到這裡清楚了,舌根功德是千二百。這段文,我們了解了。請大家要時時用心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在我們的身體中,我們有什麼東西很寶貴?能用在利益人群,那就是很寶貴,若用在損害人群,那就是造大業。這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