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四 五月 23, 2019 6:14 pm

2019052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持戒定慧,不動如山,
覺有情人,即心是佛;
慇懃精進,修持不息,
思惟淨戒,防非止惡,
修功養德,得身無過失。

  用心聽,修行最重要,那就是戒、定、慧。戒,就是我們要防非止惡,因為人生,懵懂人間,習氣互相,這就是凡夫的生活。凡夫懵懂、習氣,這就是我們要去除的,所以我們要好好受持戒,讓我們自己對事、對人不要懵懵懂懂;要用心,對事、對人有禮節,有道理,這樣就是將身守持好。我們要守持這個戒律,就是防非,預防我們不對的動作、不對的態度,在人的面前這樣去面對人生,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守持威儀,這也就是戒。戒得我們沒有不對的行動,我們要堅持,在佛教中要守持威儀,這叫做戒非止惡。

  定,就類推是這樣,人間,我們的心緣著外面的境界,心無定性,就是這樣一直動,分秒間那個心念到底轉過幾次了呢?自己自問:心要返回來,我要定,心要定。但是你要定的心已經轉了幾遍了,在哪一個地方,你想到的事情。這種心想要定,卻是這個心念一直在外面轉著,自己要好好守心,要定,防非止惡。慧,修行最重要那就是智慧。人間,所看、所聽,對人處世,這我們都懂了,「懂了,我知道了。」但是你根本就不懂,你懂的是「浮塵根」,浮浮的,人家怎麼說,你怎麼聽、怎麼懂,那個道理、含義我們完全都沒有去考慮到,所以浮沉的知識在外面形形色色,我們認知,更需要運用智慧,這是前面說的「轉識成智」。好好用心「持戒定慧」,持得「不動如山」,不論是身、心、意,對的方向我們要堅定、要持,持得「不動如山」。

  最近,將近二個月的時間,一場無名的病痛,不知怎麼了,總是感受到身老、病之苦。想的就會想很多,但是再如何想,就會去想慈濟開頭那第一念間,這一念間,一路過來五十三年了。五十三年前是什麼樣的因緣,那個心一動念,這念間一直堅持到現在,當中遇到什麼樣、什麼樣的環境,只是僅僅兩個字「堪忍」,要忍啊!忍,忍外面的人我是非,有形、無形的事相;這就是對外,要轉識成智。他們的看法,他們所不通的道理,我自己要想,堅持,了解自己,知己也再知彼,知彼更得要再反省自己。若很了解自己,信己無私,一念這樣的忍,就利益眾人,這就是轉識成智。

  智,要如何去堅持著這念對的心,不受周圍影響,堅定,這個堅持很重要。所以讓它「不動如山」,經過了五十多年了,現在能夠說無法去計算多少人,一念間。因為有前面那個道理,後面能夠轉過來的人很多。轉心念,凡夫心一轉,大家願意行菩薩道。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多少苦難的眾生,多少人修菩薩道,拯救無數人,無法去計算。這就是累積,佛法一直說無量數,恆河沙數。將沙當作時間,當作人、事、物來分析,如何分析都分析不完,這就是我們要心,要如山不動,要從持戒定慧來。

  「覺有情人,即心是佛」。我們要學佛,第一個念頭就是要與佛一樣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一樣是覺。因為我還是凡夫,我要與佛一樣,要覺;不過我還是人,難免在人間還有情緒,還是在人間裡,這長、短,還有這分別相,我是、人非,起煩惱相。但是我要改,我相信佛,除了相信自己,還相信佛。佛陀修行的過程、目的,最後覺悟,再入人群度化眾生。佛陀有辦法這樣修、這樣覺悟,就開始入人群,將他所覺悟的心性、理解向人間布達,宣布人人有覺性,人人可成佛,這是佛覺。而我們相信佛這個覺,我們跟著他走的目標也是覺,不過我們這時候還是凡夫,所以名稱叫做「覺有情」。

  遇到了什麼樣的環境,常常要記得我們是學佛者,所以「覺」字要放在前,我們做人,就要覺悟,不要計較,因為我學佛的心,佛的心就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佛的心,「即心是佛」.這就是我們凡夫想要覺悟的境界。但是我們有這樣的方向,就要照這樣的方向身體力行。這身體力行總是需要的「慇懃精進」,絕對不能半路休息,所以叫做「修持不息」。昨天聽馬來西亞一群的菩薩,在師父面前,很坦誠說他們走入慈濟的心路歷程。當然,前面聽他們說了很多那個大慈悲心,緣苦眾生,救拔很多,不論是貧、是病,有困難、懵懂的人,他們也是同樣,以慈濟的精神去投入人群。

  但是這些分享的話都說完了,再排一個時間,昨天下午就來貼心分享。人人都來剖白,向師父懺悔,「我加入慈濟幾年後,有這段時間,不論是人事或者是家務事,就因為這樣,我間斷了幾年、幾年。」聽了很不捨,分秒不空過,只因人事、家業,菩薩道就這樣斷了十年、二十年。可惜啊,這很惋惜,我們一定要「慇懃精進,修持不息」,意思就是不要斷。方向對,對的方向,要走;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我自己對自己,這二個月來,我自己對自己感恩,感恩那一念間,維持到現在五十多年,沒有毫釐偏差,這樣走過來,我自己能夠安心了。還有多久的時間?所以我說:「安心了。」

  此刻、現在只要把握時間,將我的心願──《法華經》能夠……,我心願到底有多少因緣?能夠完成多少?「法脈宗門」,希望大家好好地用心。學佛的心志,對的路已經走了,就不要停歇,回歸初發心,一念間,好好思惟清淨的一念心。所以「思惟淨戒,防非止惡」,還是回過來,這種不動如山,這種的清淨,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。我們要記得惟念淨戒,防非止惡。還要「修功養德」,功德我們要做,做出去不為自己,我們不求回報。當然做很好,但是我們的習氣,是不是有好好改變呢?各人累生累劫都有修來的習氣,「我很好心,我也做好事,同樣我付出無所求。但是我看不過去的事情,我脾氣就是這樣,讓我大聲說一說,讓我罵一罵,再說。」這樣的脾氣,你前面要如何防非止惡,沒有人要看你發脾氣,沒有人要聽你大聲罵人,這個習氣到底有改嗎?

  不過,在人間很困難,眾生難度化,所以佛陀讚歎「怒目金剛」。這要看環境,最好是自己修行,等要讓人怒目來說話、出聲,損己不利人。修行,聽到,我們就要趕快學,防非止惡,好好「思惟淨戒」。人家告訴我們的話,我們要聽進去,這是為我們好。因為我要修行,我需要改正過去的壞習氣,我需要學威儀規矩,做我們應該做、應該修的法,若能夠這樣,叫做「修功養德」。而我們若沒有要改,「我只要做,如何?我的脾氣就是這樣。」這樣有修到功,沒有養到德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。所以若能夠這樣,就「得身無過失」。這段文大家若聽得進去,往向下來說,大家就會很清楚。

*人體一身,六勝義根。眼以見色,耳以聞聲,鼻以嗅味,舌以嘗食,身以觸受,意以識別。

  我們「人體一身,六勝義根」。這個「勝義」就是我們要修的規則、規矩、功德,像剛才說的「持戒定慧」等等,這些事情你若都做得到,「即心是佛」。這些,這當中所包含的道理都叫做「勝義根」,這都在我們人的身上。前面《法華經》,近二個月前,已經在這段經文,〈法師功德品〉「眼」也說完了。「眼以見色,耳以聞聲,鼻以嗅味,舌以嘗食」,這都說過了。

「舌」有舌的功能,除了能夠吃,知道味道──甜、鹹,知道吃東西能夠營養我們的身體以外,就是能夠說話。當然吃,也要知道吃有營養嗎?不要吃不該吃的東西。說話,我們若沒有口、舌,就無法說話,想要說話要分別,懂得好、壞話,就要會分辨,這是不好的話,這是搬弄是非、惡口。因為口有四種的惡業──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,這我們都要很注意。

  兩舌,尤其是兩舌,這個兩舌,看這裡的事情,來向那裡說偏差的方向,使得兩邊在那個地方對立,反目成仇,這就是「兩舌」。所以,我們不只是不兩舌,還要能夠開口說法,將好的法收納進來,入我們的心,出自我們的口再說出去,讓大家吸收得到,改變人生,度化眾生,這是舌的功德,所以它有千二百的功德。這個千二百與八百功德,前面都說了。現在接下來的就是「身」,身、意,「身以觸受,意以識別」,身的這種觸受,等一會來說。前面,我們二個月前已說到梵天王、魔王,這些偈文大家還記得嗎?來,

複習經文:「梵天王魔王,自在大自在,如是諸天眾,常來至其所,諸佛及弟子,聞其說法音,常念而守護,或時為現身。」

  這是前面的文。要聽現在,一定要了解過去。接下來經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復次,常精進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八百身功德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復次,常精進,若善男子,善女人」;佛再以常精進為當機者,明身有八百功德之數。

  身體才只有八百功德,意思就是說……。佛開始要再說下面這段文,他就說: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」「佛再以常精進為當機者」;「復次,常精進」,意思就是再以常精進菩薩做為當機者,因為這段文,就是要精進,不論眼、耳、鼻、舌就是要靠精進,才有辦法得以轉劣為勝,所以一定要精進。佛陀還是以「常精進」為當機者,所以再呼喚,以「常精進」當機來說,我們的身有八百的功德。

*身能覺觸,了知逆順、苦樂之境,身與物合時,則有知覺;身與物相離則不知覺。

  「身能覺觸,了知逆順苦樂之境」;「身」,因為能覺觸,能夠了解這是順的境界,是逆的境界,是苦的境界,是樂的境界,這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都能感覺到。「我看到了,這個東西很美,我歡喜。」這眼根也在我的身上,等等,舉一大家就能了解。所以,「身與物合時,則有知覺」。因為我的身體與這個東西會合起來,我坐在這裡,我與這張椅子有合;我手摸這張桌子,這張桌子與我的高度差不多,讓我這樣靠著剛剛好,放東西、看字很舒服。這就是身與物合,就有覺知。我的覺知現在很舒服,你們坐在那個地方的覺知,是不是舒服嗎?我就不知道了。你的身體,你自己才有辦法覺知。所以,「身與物相離,則不知覺」,我若離開這個地方,就不是與這張椅子有合的感受;我離開這個地方,進去到裡面,又與其他的椅子,坐下去又是不同的感受。這個地方的覺知就沒有了,我就已經緣到那個地方,那個接觸的覺知了。

*所謂三分言功,一分無德,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。

  所以,「所謂三分言功,一分無德」。「德」,就是你感觸之後,你有去付出什麼事情嗎?沒有,就是無德。有這個功能,不是對人有什麼樣的利益,只是有這樣的功能而己。「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」。「我知道了,我看到了。」但是你身沒有去動,你身沒有達到你願意身體力行的功德,有功無德;有這個作用:我站在這裡,有看到那裡,使用我身的六根。前面的五識,在我的身上有這個作用,在這個距離能夠到那個距離去,遠與近。

  而若是舌,就要端來到我的面前,這個東西與我的舌頭接觸,開口,舌頭有這樣的功能,能了解這是苦的、這是甜的。眼睛,遠遠看去,看得清楚;要吃東西,東西要拿來到面前。這就是各有功能,有很充分的功能。有所得,「得者,德也」,有所得、有所造作,就是有功有德。而若是有所造作,但是無所發揮,這就是無德;有這個功能,但是沒有那個造作,或者是這個根就沒有了這個功能,所以它就無德。所以這個德,三分有功,「一分無德」。

  若像眼,得八百功德,因為眼看得到,它能夠以清淨的眼根分別人間是與非的相。所以這眼的功德能夠指導人方向正確,這就是眼。若是耳呢?能聽;能夠聽前面、左右,後面的聲音我們就分別較不清楚,距離,有距離、沒有距離,什麼聲音,那就是打折扣,變成了千二百功德,類推就是這樣。

經文簡釋:
「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八百身功德」;須隨順信受如實修行。此經每一偈、一句,皆不可思議之解脫境界,非凡夫心量之所能思議,分別測知。

  現在「身」也是如此,「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八百身功德」。身體就是這樣,能做這些事情,你能夠修行,就是用你的身體這樣做,受持經典,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,這些事情造八百功德。所以這就是「須隨順信受,如實修行」,經典就是這樣,所以我依照經典這樣的教育,這樣去付出,隨順經典這樣去教育。「此經每一偈、一句」;所以,此經每一句、每一偈「皆不可思議之解脫境界」,好好回頭去想,就能夠了解經的意義很多。「非凡夫心量之所能思議、分別測知」,我們凡夫的心量,還是要再從頭開始守好規矩,好好地用清淨心來回顧過去。

*是持經行者,以脫俗無染著,始為善能持此經,方能體解大道,契身心境合,與不可思議之佛境界相應。

  「是持經行者」,是「以脫俗無染著,始為善能持此經」,我們要很脫俗。前面所說的「持戒定慧」,這要很脫俗,要做得好,持得好,這樣才能夠知道要如何持經。「方能體解大道,契身心境合,與不可思議之佛境界相應」;才有辦法體解大道,契身、心的境界。我們身體的規律,我們的心境要如何來會合不可思議佛的境界,凡夫一定要用功夫才有辦法。所以我們的身才有八百功德,就是身體若沒有修,返回過來,那就造無量的禍因,就是業還是一身造。它能夠修行,如法修行,就能夠得八百功德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五 五月 24, 2019 9:27 am

[2019年5月23日上午5:20] 農曆四月十九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 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,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八百身功德。】

2. 上人手札(一):「持戒定慧,不動如山,覺有情人,即心是佛;慇懃精進,修持不息,思惟淨戒,防非止惡,修功養德,得身無過失。」

(1)「持戒定慧」:修行最重要,就是「戒、定、慧」。戒,就是要防非止惡,因為人生,懵懂人間,習氣互相,這就是凡夫的生活。凡夫懵懂、習氣,這就是我們要去除,所以我們要好好修持戒,讓我們自己對事、對人不要有懵懵懂懂。要用心,對事、對人有禮節,有道理,這樣就是將心修持好。

(2)「戒,修持戒律,戒非止惡」:預防我們不對的動作、不對的態度,在人的面前這樣去面對人生,這就是佛法所說的「修持威儀」,這也就是戒。戒在我們沒有不對的行動,我們要堅持,在佛教中我們要修持威儀,這叫做戒非止惡。

(3)「定,守好心定,防非止惡」:定,類推是這樣,人間,我們的心緣著外面的境界,心無定性,就這樣一直動,分秒間那個心念到底轉過了幾次了呢?自己自問:心要回過來,我要定。心要定,但是你要定的心已經轉了幾遍了,在哪一個地方,你想到的事,這種心想要定,卻是心念一直在外面轉著,自己要好好守心,要定,防非止惡。

(4)「慧,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智慧,轉識成智」:人間,所看、所聽,對人處世,這我們都懂了,「懂了,我知道了。」但是你根本就不懂,你懂的是浮塵根,浮浮的,人家怎麼說,你怎麼聽、怎麼懂,那個道理、含義我們完全都沒有去考慮到。浮沉的知識在外面形形色色。我們更需要運用智慧,轉識成智。好好用心。

(5)「不動如山」:持戒定慧,持得「不動如山」,不論是身、心、意,對的方向我們要堅定。

(6)「堅持最初一念間,勘忍」:將近二個月的時間,一場無名的病痛,不知怎麼了,總是感受到身老、病之苦。想的就會想很多,但是再如何想,都會去想:慈濟開頭那第一念間,這一念間,一路過來五十三年了。五十三年前是什麼樣的因緣,那個心一動念,這念間一直堅持到現在,當中遇到什麼樣、什麼樣的環境,只是僅僅兩個字「堪忍」,要忍啊!

(7)「忍,忍外面的人我是非,有形、無形的事相,信己無私」:這就是對外,要轉識成智。他們的看法,他們所不通的道理,我自己要想,堅持,了解自己,知己也再知彼,知彼更要反省自己。也很了解自己,信己無私,一念這樣的忍,就利益眾人,這就是轉識成智。
 
(8)「轉心念,轉凡為聖,行菩薩道」:智,要如何去堅持著這念對的心,不受周圍影響,堅定,這個堅持很重要,所以,讓它「不動如山」。經過了五十多年過來了,現在能夠說無法去計算多少人。一念間,因為有前面那個道理,後面能夠轉過來的人很多,轉心念。凡夫心一轉,大家願意行菩薩道。

(9)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:多少苦難的眾生受多少人修菩薩道,拯救無數人,無法去計算。這就是累積,佛法一直說無量數,恆河沙數,將沙當成時間,當成人事物來分析,如何分析都分析不完。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如山不動,要從持戒定慧來。

(10)「覺有情人,即心是佛」:學佛,第一念頭就是要與佛同樣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同樣是覺。因為我還是凡夫,我要與佛同樣要覺,不過我還是人,難免在人間還有情緒,有長短,還有分別相,我是人非,起煩惱性。但是我要改,我相信佛,除了相信自己,還相信佛,佛陀修行的過程、目的,最後的覺悟,再入人群度化眾生。佛陀有辦法這樣修、這樣覺悟,就開始入人群,將他所覺悟的心性理解向人間布達,宣布人人有覺性,人人可成佛,這是佛覺。

(11)「覺有情,學佛者」:而我們相信佛這個覺,我們跟著他走的目標也是覺,不過我們這個時候還是凡夫。名稱叫做「覺有情」,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常常記得我們是要學佛者。「覺」字要放在前,我們做人,就要覺悟,不要計較,因為我學佛的心,佛的心就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佛的心,「即心是佛」。

(12)「即心是佛,身體力行,慇懃精進,修持不息」:這就是我們凡夫想要覺悟的境界。但是我們有這樣的方向,就要照這樣的方向身體力行。身體力行總是需要的「慇懃精進」,絕對不能半路休息,所以叫做「修持不息」。

(13)「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」:昨天在聽馬來西亞一群的慈濟菩薩,在師父的面前,很坦誠來說他們走入慈濟的心路歷程。當然前面聽他們很多,大慈悲心,緣苦眾生,救拔很多,不論是貧,是病,有困難、懵懂的人,他們也是同樣,以慈濟的精神去投入人群。但是到了這些分享的話都說完了,再排一個時間,昨天下午就來貼心分享。人人都會剖白,向師父懺悔,我慈濟幾年後,我有一段時間,不論是人事或者是家務事,就因為這樣,我間斷了幾年、幾年。聽到是很不捨,分秒不空過,只是人事、家業,就這樣菩薩道斷了十年、二十年,可惜啊,這很惋惜。這叫做,我們一定要「殷勤精進,修持不息」,意思就是不要斷。方向對,對的方向,要走;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

(14)「學佛心志,不要停歇,回歸初發心」:我自己對自己,這兩個月來,我自己對自己感恩,感恩那一念間,維持到現在五十多年,沒有毫釐偏差,這樣走過來了,我自己能夠安心了。還有多久的時間?所以我說安心,此時現在只要把握時間,將我的心願,《法華經》,到底有多少的因緣能夠完成多少?法脈宗門,希望大家好好用心。學佛的心志,對的路已經走了,就不要停歇,回歸初發心。

(15)「惟念淨戒,防非止惡」:一念間,好好思惟清淨的一念心。「思惟淨戒,防非止惡」。還是回過來,這種不動如山,這種的清淨,一定要好好珍惜。我們要記得「惟念淨戒,防非止惡」。

(16)「修功養德」:功德我們要做,做的,做出去不為自己,沒有求回報。當然做很好啊,但是我們的習氣,是不是好好改變呢?各人都有累生累劫修來的習氣,「我很好心,我也做好事,同樣我付出無所求。但是我看不過去的事情我就是有脾氣,讓我大聲說一說,讓我罵一罵再說。」這樣的脾氣,你前面要如何防非止惡,沒有人要看你發脾氣,沒有人要聽你大聲罵人,這個習氣到底有改嗎?

(17)「得身無過失」:不過在人間很困難,眾生難度化,所以佛陀讚歎怒目金剛。這要看環境,看看,最好是自己修行,等要讓人怒目來說話、出聲,損己不利人。修行,聽到,我們就要趕快學,防非止惡,好好「思惟淨戒」。人家告訴我們的話,我們要聽進去,這是為我們好。因為我要修行,需要改過去的壞習氣,需要學威儀規矩,做我們應該做、應該修的法。若能夠這樣,叫做「修功養德」。而我們若沒有,「我只要做,如何?我的脾氣就是這樣。」這樣有修到功,沒有養到德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。所以若能夠這樣,就「得身無過失」。

3. 上人手札(二):『人體一身,六勝義根。眼以見色,耳以聞聲,鼻以嗅味,舌以嘗食,身以觸受,意以識別。』

(1)「人體一身,六勝義根」:這個「勝義」也就是要修的規則、規矩,功德,像剛才說的「持戒定慧」等等,這些事情若都做得到,「即心是佛」。這當中所包含的道理都叫做「勝義根」,這在我們人的身上。

(2)「《法華經》,法師功德品〉,眼,耳,鼻,舌」:說完「眼」功德,「耳」功德。眼能見色,耳能聞聲,鼻能嗅味,舌能嚐食,這都說過了。舌有舌的功能,除了能夠吃,知道味道,甜、鹹,知道吃東西能夠營養我們的身體以外,就是能夠說話。當然吃,也要知道吃有營養嗎?不要吃不該吃的東西。

(3)「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」:說話,若沒有口舌,就無法說話,想要說話要分別、懂得說,好、壞話要分辨。這是不好的話,搬弄是非、惡口,口有四種的惡業,「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」,這都要很注意。

(4)「兩舌」:尤其是兩舌,看這裡的事情來向那裡說偏差的方向,使得兩邊在那個地方對立,反目成仇,這就是「兩舌」。我們不只是不兩舌,還是能夠開口說法,將好的法收進來。從我們的心、出自我們的口再說出去,讓大家吸收得到,改變人生,度化眾生,這是舌的功德,所以它有千二百的功德。

4. ★複習經文:【梵天王魔王,自在大自在,如是諸天眾,常來至其所,諸佛及弟子,聞其說法音,常念而守護,或時為現身。】

(1 )我們二個月前說到「梵天王、魔王……」,這是前面的偈文。要聽現在,一定要了解過去。

5. ★釋譯經文:【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】:佛再以常精進為當機者。明身有八百功德之數。

(1)「身體,才有八百功德」:佛開始要再說下面這段經文。「復次,常精進!」意思就是再以常精進菩薩做為當機者,就是要精進,不論眼、耳、鼻、舌就要靠精進,才有辦法得以轉劣為勝。

(2)「佛再以常精進為當機者」:佛陀還是以「常精進」為「當機者」,所以再呼喚,以常精進為當機,「明身有八百功德之數」,來說我們的身有八百功德。

6. 『身能覺觸,了知逆順苦樂之境,身與物合時,則有知覺;身與物相離則不知覺。所謂三分言功,一分無德,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。』

(1)「身能覺觸,了知逆順苦樂之境」:「身」因為能覺觸,能夠了解這個是順的境界,是逆的境界,是苦的境界,是樂的境界,這在我們這個身體之內都能感覺到,「我看到了,這個東西很美,我歡喜。」這眼根也在我的身上等等,舉一大家就了解。

(2)「身與物合時,則有知覺」:因為我身體與這個東西有合起來,我坐在這裡,我與這張椅子有合;我手摸在這張桌子,這張桌子與我的高度差不多,讓我這樣靠著剛剛好,放東西、看字很舒服,這就是身與物合,就有覺知,我的覺知現在很舒服。你們坐在那個地方的覺知,是不是舒服嗎?我就不知道了。你的身體,你才有辦法覺知。

(3)「身與物相離,則不覺知覺」:我若離開這裡,這就不是與這張椅子合的感受;我離開這個地方,我進入到裡面,又與其他的椅子,坐下去,又是不同的感受,這個地方的覺知就沒有了,我就已經緣到那個地方,那個接觸的覺知了。

(4)「所謂三分言功,一分無德」:「德」,就是你感觸之後,你有去付出什麼事情嗎?沒有,就是無德,有這個功能,不是有什麼樣的,對人有什麼利益,總是有這樣的功能而己。

(5)「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」:「我知道了,我看到了。」但是你身沒有去動,你身沒有達到你願意身體力行的功德,有功無德;有這個作用,我站在這裡,有看到那裡,使用我身,身的六根,這個前的這個的五識,我在我的身上這樣有這個作用,在這個距離能夠到那個距離去,遠與近。

(6)「得者,德也」:而若是舌,我就要端來到我的面前,這個東西與我的舌頭,開口,舌頭這樣功能,了解這是苦的、這是甜的。眼睛呢,遠遠看去,看得清楚;要吃東西,東西要拿來到面前,這就各有功能,有很充分的功能,有所得,「得者,德也」,有所得有所造作,就是有功有德。而若是有所造作,但是無所發揮,這樣這就是無德,有這個功能,但是沒有那個造作,或者是這個根就沒有這個功能,所以他就無德。所以這個德,「三分有功,一分無德」。

(7)「眼得千二百功德」:因為眼看得到,它能夠以清淨的眼根分別人間是與非的相,這眼的功德,能夠指導人方向正確,這就是眼。而若耳呢?只能聽,能夠聽前面、左右,後面的聲音,我們就分別較不清楚距離,有距離、沒有距離,什麼聲音,那就是打折扣,變成了八百功德,類推就是這樣。

7. 【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,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八百身功德】:須隨順信受,如實修行。

(1)「須隨順信受,如實修行」:現在「身」也是如此,身體就是這樣,能夠做這些事情,你能夠修行,就是用你的身體,就是這樣做,受持經典,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這些事情做八百功德。這就是要順,需要,「須隨順信受,如實修行」,經典就是這樣,所以我依照經典這樣的教育,這樣去付出,隨順經典這樣去教育。

8. 『此經每一偈、一句,皆不可思議之解脫境界,非凡夫心量之所能思議、分別測知。』

(1)「用清淨心,回顧過去」:好好回頭去想,就能夠了解其中經的意義很多,我們凡夫的心量,還是要再從頭開始守好規矩,好好地用清淨心來回顧過去。

9. 「是持經行者,以脫俗無染著,始為善能持此經,方能體解大道,契身心境合,與不可思議之佛境界相應。」

(1)「是持經者行者,以脫俗無染著,始為善能持此經」:我們要很脫俗。前面所說的「持戒定慧」,這要很脫俗,要做得好,持得好,這樣才能知道要如何持經。

(2)「方能體解大道,契身心境合,與不可思議之佛境界相應」:才有辦法體解大道,契身心的境界,我們這個身體的規律,心境要如何來會合,不可思議佛的境界,這凡夫一定要用功夫,才有辦法。所以我們的身才有八百功德,就是身體若沒有修,反過來,那就造無量的禍因,就是業也是一身造。它能夠修行,如法修行,能夠得八百功德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
**********
10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 「思惟淨戒,防非止惡,修功養德,得身無過失」,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智慧,轉識成智。最近常感受到何謂「轉識成智」?要將「知識」轉成「智慧」,總是思惟背後有一股很大的慈悲心的力量才有辦法「轉」成功,因為慈悲,菩薩緣苦眾生,所以努力將「知識」轉成「智慧」,是為了救拔苦難眾生。

凡夫世間,總有很多的「人事物」裡延伸很多「人我是非」的問題,如何過程中,「防非止惡, 修功養德」,如何保持住自己的清淨心,需要的是時時「持戒定慧,慇懃精進」,何況自己習氣尚重,煩惱重重,還沒有轉凡入聖,唯有持續精進,無私的付出,總是隨著「時間,空間,人與人之間」,過程中要努力結眾善緣,尤其今天的開示中,很法喜這句話,「要堅持最初一念間,就是要勘忍」,懂得勘忍,跨越逆境,身能覺觸,了知逆順苦樂之境。知『道』,還要行『道』,才能朝向「轉識成智」,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5/23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