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六 6月 01, 2019 3:55 pm

2019060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諸法實相謂之理體,
無垢清淨故得無漏。
修持六根,無漏實相,
心已得通達。

  莫忘那一年,也莫忘那一念啊。時光匆匆,記得這樣過才幾十年,真的時間過很快。一九七九年,動一個念頭要為花蓮建醫院,那個時候才只是動一個念頭啊!這個念頭一動,志已立了,開始就這樣起步。一路辛辛苦苦,過程中要感恩的人實在很多。因為建院完成了,是一九八六年(8月17日),我們啟業了。想到那時候什麼都沒有,能夠在這幾年間,從起動念這樣一直到處說「想要建醫院」,到真正布達,希望人人來支持;到了醫院建好了,我們啟用了。這個過程再用心去回想,應該人人都有記憶。感恩醫療志業這樣過來,也已三十多年了。

  這三十多年間到底能夠拔除多少病苦的人?守護在花蓮,也接引了不少,人人來看了,發現了,馬上治療,延續健康生命。這好好地想,今年也已經得到,我們花蓮慈濟醫院在世界排名竟然得到亞洲第一,可見醫療品質提升。感恩我們有很多有志行醫的菩薩醫王,要感恩的很多。醫療建好了,就又發現到教育的重要,所以開始緊接下去就是為護理建學校,所以慈濟教育志業,自一九八九年,護理,開始是二專,再來五專,就這樣一路走過來。還記得在那個時候,二專開學,那時候學生一百零七位,慈濟人來慶祝,歡喜啦!二萬多人來為這一百零七位二專的學生慶祝,再回憶那個時候,很溫馨。

  昨天看到慈科大畢業典禮,已經是第三十年了。今年我們的教育志業,慈科大,就是過去的護專,這樣已三十年了。三十年的畢業典禮在我們的花蓮靜思堂舉辦,雖然我無法親自去參加,卻是一邊在開會,我眼睛就看,看傳播回來的,直播視訊直接從靜思堂將視訊送回來。開始看,畫面莊嚴,如禮律儀啊!那種的莊嚴,也是很多禮節律儀。那種畢業典禮如規律儀,在我們的靜思堂,這畫面很感動。來參加畢業典禮的人,昨天下午校長、家長進來精舍,家長來表達感動,還未說就開始一直哭。

  她是從馬來西亞來的,表達出了當初要將孩子送來花蓮很不捨。這個孩子出生就黏著媽媽,寸步不離,忽然間要將她送來到花蓮,母女,母親、女兒別離依依,很不捨。擔心女兒來這裡能適應嗎?能習慣嗎?有得吃嗎?吃得好嗎?住得好嗎?平安嗎?很多的掛心。後來我們的懿德媽媽時常都與這位媽媽聯絡,常常將她女兒生活的動態用相機這樣拍了,傳去給馬來西亞的媽媽。「妳能夠安心!看,這個孩子與大家投入了,生活……等等。」常傳去給她,讓她了解女兒在臺灣,在我們慈科大讀書,那個環境與人和、教育等等。

  母親一邊說一邊哭,「感恩啊」,竟然臺灣有這麼多說是懿德媽媽,將她的女兒顧得這麼好。這次要來參加,懿德媽媽就與她聯絡,懿德媽媽就說:「妳儘管放心來,住宿在我家裡,我的家就像妳的家,妳的女兒就像我的女兒。我的家就像妳的家。」她說:「很感動!」雖然要去之前已經訂好民宿了,但是這位懿德媽媽這樣與她連絡,說:「妳來啦!妳都不必擔心,參加妳女兒畢業典禮,住我家,我家就像妳家。」讓她更加感動,這就是在我們的學校。除了我們辦校能夠庇蔭很多、教育很多學生如規如儀,這些學生畢業了,在職業環境中付出,為人群服務,人數也不少,也都是很讓人讚歎。

  但是要感恩的,很感恩那個時候。因為我們的工程很快速,醫院才開始啟業,發現到護士在東部招募困難,所以我們要趕緊做培養。尤其是在東部花蓮,有很多原住民少女,她們應該在這個地方有一所職業學校,讓她們將來有安心的職業能夠服務當地人,那就是護士學校。心意已定了,開始籌備,這樣又是很快學校就建好了,在一九八九年學校完成,開學了,這樣已經三十年了。昨天的畢業典禮家長都很感動,外來的人,貴賓,以及也有從日本來,從幾個國家來參加,都這樣表達:「要看這樣的典禮,哪怕是在日本很講究禮儀的國家,要像慈濟有這樣的禮節,這樣的場面已經求不可得了,沒有了。現在唯有臺灣能夠看到這麼隆重,這麼美的畢業典禮。」國外來的,各地來的貴賓都是這樣讚歎!

  其實我在畫面上,直播畫面,我也是眼睛邊看,內心邊一直讚歎!而讚歎無形中就想到要感恩,要感恩誰呢?那就是楊思標教授。楊思標教授第一年……。因為我們學校很快就建好,來不及聘任校長,那年楊思標教授看我們有需要,請求他:「是不是先來為我們做代理校長?」他沒有第二句話,欣然接受。哪怕是代理校長,他就這樣歡喜接受了。今年已經一百歲人瑞了,生日在這幾天內,就一百歲了。這三、四十年來,從我們開始建醫院那一年,為了建醫院,要如何醫生才能夠來,醫院能夠啟業順利,真的要很感恩楊思標教授。那時候他是臺大院長,關心慈濟,幫忙。

  所以杜副院長(杜詩棉)當初是臺大醫院的副院長,曾文賓也是臺大醫院的副院長,這兩位副院長參加我們的籌建委員,就是醫院籌建委員。他本身也很關心,幫助我們醫院,雖然是很艱難,卻也是這樣讓我們順利建設,完成了。而且醫生雖然人數不多,讓我們的醫院也是這樣,在東臺灣一直發揮的都是品質很好,這就是我要感恩的人。在今年,一、兩個月前,兩個多月前來精舍,才看到他,人真的歲數已經很大了。真的看到他的身影就會想到,這四十多年來慈濟在開會,不論是醫療志業開會、教育志業開會,他沒有一次缺席。很多的智慧建議,讓我們的醫療、讓我們的教育很多圓滿,讓這些會能夠這樣往前一直走。

  所以腦海中的楊思標教授,永遠,永遠都是很健康的人。所以,楊思標教授今年雖然已是百歲人瑞,是壽元松柏。那個壽很長、無量,好像松柏一樣常青。但願慈濟人知道,這位人間菩薩,給我們教育很大幫助。最近我們在六月四日,楊思標教授「百歲仁醫」的故事,在他生日那一天,八點檔就要播出了,作為他生日的禮物。期待,這是為他這個人生的價值觀,這人間故事能夠教育更多人。所以他的精神是人生,尤其是醫療、教育的典範,這是很難得。在這個時候莫忘那一念,也莫忘那一年。有很多的年,都很有紀念性地投入,請大家去用心、去體會、去了解,當中都有記載著。這就是人生寶貴的足跡,也就是我們生命中跟我們的志業中的貴人。我感恩真的說不完。來,用心看這段的綱要。佛法就是在其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,無垢清淨故得無漏。修持六根無漏實相,心已得通達。」

  這段文,就是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」。我們每天法要聽進去,要很了解,了解諸法的實相。法本來無體無相,但是它很牢固,那個法能傳,法能夠永恆傳授。這個法就是因為有無體無相,所以它能夠永恆傳世。若要將它的道理用在我們人事物,有很多人在做什麼事情,都是根據這個理來現體相。你腳走路,你的生理健康、身體健康,兩隻腳走路很平行,兩隻腳踏地,在我們的身體算健康,沒有長短,一步踏一步,步步向前踏實走出去,這就是表示生理調和,我們身體的一切都平安。

  這道理,人有人身體生理的形態,所以我們能夠做事情。我們的身體上,我們的思考,思考當然從因緣,如是因,如是緣,因緣果報不斷延續。在這個因緣中,我們哪裡生、哪裡活,在生活中我們的觀念,一股無形中因緣帶動,這就是因緣。不論剛才在說的,一念間說要建院,這念放在心中,思考、思考,「對,非建不可」,所以就要化為實行,人要去做。很辛苦,辛苦的過程的結果,一座醫院已經起來了,這叫做「相」。起念那個時候是「理」,心理上,也是因緣,就是這因緣這樣的會合,起了這念心,心理啟動,生理活動,思考、思考之後起於行動。因緣一直會合,大家因緣會合起來,有緣,人人相信、人人助力,所以我說建醫院要感恩的人,故事很多,這就是諸法實相。

  幾十年了,那個時候的動念,過程中有多少來付出的人、來支持的人,他為何會相信一個一無所有的人,來呼籲要建醫院?社會上這麼很多人,尤其是像曾院長、杜院長、楊思標,他們是社會高高在上的人,他們也肯相信這個出家人,說:「她要建醫院,我們要來支援她。」沒有問我有沒有錢,總是相信。有錢沒錢,就是有社會這群人,「師父要建醫院,沒錢,我們大家要幫助他。」就這樣一路一路,從「法」變成了「相」,這個心理因緣法結合起來,就這樣趨於行動。這叫做「理體」,從無形的軟體思想,一直到有形硬體的結構,一直到一座一座有形的建設這樣一直完成。這也能夠說是佛法跟事相會合,才能夠在人間有所作用。

  要不然只是說知道諸法深奧,但是沒有去行動,實相就無法現前,沒這個實相哪有理體呢?有道理,但是沒有形體,所以法要讓它現出實相,總是要從理。理看不到,人要去接受來身體力行,所以以理顯事,這叫做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」。用這樣就是將佛法很多很深奧的過程,用淺顯人間的事理來與大家分享,就是這樣。所以,「無垢清淨故得無漏」。我們就是要有這個無垢,信己無私,信人人有愛,自己絕對是清淨,點點滴滴都沒有用在自己的生活。一粒沙、一滴水、一包水泥都完全隨大家,隨要捐的人的那念愛心,這樣牢牢地將它結合起來,所以一片牆、一塊磚全都是這樣,人人點點滴滴會合起來,才有這麼雄偉的建築建造起來。所以無垢清淨就是心無私,不會受到人間的欲來污染了,大家的方向,我們絲毫沒有偏差。

  這幾十年來方向正確,沒有一點點的偏差錯,很清淨、無染污,這叫做無垢清淨,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貪念。不論是慈濟委員、慈誠付出無所求,去招呼會員來,點點滴滴回到本會,本會去發揮,除了建設,還要救濟,所以所有的委員都是無染無垢,人人都很清淨,為慈濟建設而付出,為慈濟慈善而付出。這在慈濟這片的世界裡,都是無垢清淨的付出。所以無漏就是清淨,他的志業體清淨,這是用很多的理法,我們來說我們的範圍,還是按照道理,也是感恩人人心無垢清淨。這種點滴回歸來慈濟,這就是我們要說,志業能夠完成也是在這個佛法中的道理,這樣完成起來。

  若要說它的理,那就是沒有煩惱,心無污染,沒有雜念,同樣的道理,所以得無漏。無漏就是沒有無明,沒有我們做錯事心的掛礙,沒有!最掛礙的是有錯了,怕人知道,這是心最掛礙。什麼錯最怕人知道呢?是貪,有了貪欲,在他人,以公占為私。這種就是最無法面對人生說得清楚的道理,這就是不對就不對,應該要很虔誠去懺悔。人生做錯的就是要懺悔;在事理中的錯,為公而錯更要懺悔。所以要修行就是修在防非止惡,如戒沒有偏差,這樣就能夠得到無漏了。我們守戒,行在法中,守戒持行做人間事,這樣一切完成、利益眾生,我們沒有瑕疵,所以叫做「無漏」。因為前面的清淨,後面自然就沒有漏失,沒有過失,所以這叫做「無漏」。

  「修持六根,無漏實相」,這全都是六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我們有眼睛可見這個人間是什麼,是貴是賤、是富是貧?這人間是美或是醜陋?我們有耳朵可聽,是對的或是不對的?若知道,鼻、舌,這我們的生活、生命,與了解外面環境的氣氛,維持我們的生命,就是身體健康為人間付出,這種五根。但是加上意念,合起來是六根,在我們見聞中正確,在我們身體力行中沒有偏差,在我們的思惟中沒有錯誤,這叫做無漏,這是在六根來完成的。我們在理中達事,順著這個道理來完成我們的事,該做的事情。

  所以「無漏實相」,能夠沒有錯誤的道理現前,沒有錯誤。所以「心已得通達」,心通達了,我們莫忘當年,莫忘那一念。這很有價值的人生,我們要好好記得,不要忘記,「為時代做見證,為人類寫歷史」,人人可記載。就像這位楊思標,楊教授,真的他百歲了,到去年還在看X光片,絕對是沒有放棄,這很不容易。人生的志業方向他把握得很精準,沒有漏失,這就是他的人生,所以值得表揚。這就是我們生命所做無漏失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來,接下來,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三千世界中,一切諸群萌,天人阿修羅、地獄鬼畜生,如是諸色像,皆於身中現。諸天等宮殿,乃至於有頂,鐵圍及彌樓、摩訶彌樓山,諸大海水等,皆於身中現。」

  這段昨天說過的文,很簡單,要記得。昨天有兩段,「諸天等宮殿,乃至於有頂,鐵圍及彌樓、摩訶彌樓山,諸大海水等,皆於身中現」。這是偈文,過去長行文已解釋清楚,昨天稍微再反覆,應該大家也還記得。接下來這段文就是這樣說,

經文:「諸佛及聲聞,佛子菩薩等,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諸佛及聲聞」;聞佛之聲教,而悟四聖諦之理,能斷見思之惑,體解諸法之性,了達十二因緣法。

  我們清楚了解了,了解「諸佛及聲聞」是什麼呢?應該大家也清楚。佛,十方世界諸佛。聲聞,就是佛的聲音如何說,我們如何接受、受教。所以「聞法之聲教」;聞佛之聲那個教法,「而悟四聖諦之理」。四聖諦大家也知道了,一直向大家反覆,苦、集、滅、道等等,這「四」字頭的道理大家應該清楚。「能斷見思之惑」。因為聽這些道理,了解了,心裡沒有無明,我們很坦然沒有漏失掉。我們戒守得好、沒有偏差,這樣就有辦法斷掉了見思惑。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思考,我們那種惑;惑就是無明,我們不會想不開,我們一定凡事看清楚、想得很開,凡事沒有差錯,這叫做「斷見思之惑」。

  「體解諸法之性」。應該聽這麼久的法了,也了解了,道理,有軟、硬的道理,什麼東西的理讓我們了解,這個東西這麼的剛、這麼硬,有什麼東西,什麼樣的物理能讓這東西那麼的軟化?這在這個物的上面它就有它的道理,何況在我們的身、心?所有有形象的體,我們都能夠了解它的性相,它的性、它的相。性就是理,相就是看得到的東西。所以,「了達十二因緣法」。我們已經知道了,「四諦法」清楚了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世間所有有形象的東西都沒有離開「因緣法」,包括我們的身體,包括這些有形的東西都沒有離開十二因緣法,好好用心去體會。

*而悟入道法,修四諦法門,而悟道的人,體達諸法性本空、十二因緣。

  「而悟入道法,修四諦法門」。我們開始,佛陀如何告訴我們,我們開始要修行也是要從四諦法門入。你們若不知道世間苦,不了解人與人之間是如何去集因緣,若不去了解,我們在人間就難堪忍,所以我們應該要很了解四諦法門。「而悟道之人」;我們能夠悟道,就能「體達諸法性本空、十二因緣」;從無到有,從有到最後也是無。世間成住壞空,種種的東西都是成住壞空,人類、動物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
經文簡釋:
「佛子菩薩等」;菩薩有大小,初發心入群之菩薩為小,深心願行之菩薩為大。

*無漏性身離於分段,常體不離分段,惟清淨故現一切。

  「佛子菩薩等」,接下來,佛子菩薩,「菩薩有大小,初發心入群之菩薩為小」。所以有大、有小的菩薩,是初發心入群的菩薩叫做小菩薩;我現在才開始發心,現在才要來學。不是小孩叫做小菩薩,大人也是一樣,現在才發心而已,資歷很淺,叫做小菩薩。「深心願行之菩薩為大」,因為他很資深,所以名大菩薩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」;若身獨處、若在大眾中,說種種法,悉皆現身群眾中。

  所以,「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」。不論他是大菩薩或是小菩薩,只要他的道理沒有偏差,深淺不要緊,大家也都是從淺的引入。小菩薩,從他剛進來很淺,正確的道理說給人家聽,他也能夠說法。「若身獨處、若在大眾中,說種種法,悉皆現身群眾中」;是在獨,就是單獨自己,單獨與一個人也能夠說話;在眾;大庭廣眾,我法懂得很深,我也能夠為大庭廣眾的人來說話。這種「說法悉皆現」。不論這個人的資歷是如何,是能夠對少數人說話嗎?或者是對大眾說話?他是資淺或是資深?像這樣的人,這都是能夠種種在說的法,全都在這個修行者身中現出。修行者了解什麼人他能夠了解什麼法,他能夠去與多少人說話。說到辟支佛或者是聲聞,他就知道這樣的根機,修行的程度能夠與什麼人說話。

*若獨:住於禪修靜思惟定中,現光明身。
*若在眾中:入人群現身,為眾說法。
*悉皆現:皆於行者身現其色像。

  這就是「若獨:住於禪修靜思惟定中,現光明身」。這樣的人他已經定行很深了,若說那些人能夠得到什麼樣的資歷,對這樣的人他就能夠知道他的資歷有多深。這樣的人自己內心能知道,知道別人的資歷到什麼程度。「若在眾中」。這個人能夠去大眾中說法,因為他有這樣的資歷,他有這樣的本領,所以他所說的在群眾中,群眾能夠得到什麼利益。這些群眾從這個人說話能夠得到什麼法、什麼心得,這個修行者也能夠了解,所以「入人群現身,為眾說法」。這樣的人,在這樣的修行者「悉皆現」,那個心就都很了解了。皆於行人身中現,行人就是讀、誦、書寫、身體力行,很有修行的人。這樣的行人,種種的眾生他們的生態是做什麼,這行者都一清二楚,很了解,這色像也都很清楚。

*無漏性身離於分段,常體不離分段,惟清淨故現一切。

  「無漏性身離於分段」。就像這樣的修行者,他的心都無漏了,沒有煩惱了,他的性,身已經離開分段生死。過去有向大家說過了聲聞、辟支佛他們有分段生死的差別。我們人生老病死由不得自己,但是有修行者能夠修到離分段生死,這就是已經有得道的人。所以,「常體不離分段」。自己知道生命體什麼是常,什麼是無常,法性、體相都分得很清楚。這就是修行者能夠體悟生命道理,來去都很清楚。「惟清淨故現一切」。因為所有所有的人間事物已經清楚,包括人的身體、人的行為等等。因為聞佛說法,將法收納在內心,身體力行,真修行者,所以一定很清楚。

  各位菩薩,學佛必定要時時法不離心、心不離法,法不離人事,人事不能不來合法。所以事理一致,我們說與做不能偏差,所以請大家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日 6月 02, 2019 8:45 am

[2019年6月1日上午5:20] 農曆四月二十八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 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諸佛及聲聞,佛子菩薩等,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。】

2. 「莫忘那一年,也莫忘那一念」:時光匆匆,記得這樣過才幾十年,真的時間過很快。一九七九年,動一個念頭要為花蓮建醫院,那個時候才是動一個念頭;這個念頭一動,志已立了,開始就這樣起步。一路辛辛苦苦,過程中實在要感恩的人很多,因為建院完成了,是一九八六年,花蓮慈院開始啟業了。

3. 慈濟四大志業:醫療
(1)「醫療,建院」:想到那個時候,什麼都沒有,能夠在這幾年間,從起動念這樣一直到處說「想要建醫院」;到了真正的布達,希望人人來支持。到了醫院建好了,我們啟用了,這個過程再用心去回想,應該人人都有記憶。

(2)「拔除病苦,醫療品質提升」:感恩醫療志業也三十多年了。期間到底能夠拔除多少病苦的人,守護在花蓮;而也接引了不少人來看病,發現了就馬上治療,延續健康生命。這好好地想。醫療品質提升。感恩我們有很多有志行醫的菩薩、醫王,要感恩的很多。

4. 慈濟四大志業:教育
(1)「1989年9月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創校」:醫療建好了,就發現到教育重要,開始緊接下去就是為護理建學校。所以慈濟教育志業開始,自一九八九年,護理,我們開始是二專,再來五專,就這樣一路走過來(註)。還記得在那個時候,二專開始啟業,那個時候學生一百零七位,慈濟人來慶祝、歡喜,二萬多人來為這個一百零七位二專的學生慶祝,那個時候。再回憶,很溫馨。

【註】1989年9月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創校開學,1999年改制為慈濟技術學院,2012年改名為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技術學院,2015年改名為「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科技大學」,簡稱「慈科大」。

(2)「昨天,慈科大畢業典禮」:昨天看到慈科大畢業典禮的轉播畫面,今年是我們的教育志業三十年,慈科大就是過去護專,他們的畢業典禮在花蓮靜思堂舉行,雖然我無法親自去參加,卻是一邊在開會,我眼睛就看,看傳播視訊。

(3)「畢業典禮,畫面莊嚴,如禮如律儀」:那種的莊嚴,也是很多那個禮節律儀,那種畢業典禮如規如律儀,這畫面很感動。典禮圓滿後,昨天下午羅校長、畢業生的兩位代表、家長也進來精舍;家長就來表達感動,還未說就開始一直哭。

(4)「慈濟教育人文,感動學生家長」:她是從馬來西亞來的學生家長,表達出當初要將孩子送來花蓮是很不捨。這個孩子出生就黏著媽媽,寸步不離,忽然間要將她送來到花蓮,母女,母親、女兒別離依依,很不捨。擔心女兒來這裡能適合嗎?能習慣嗎?有得吃嗎?住吃得好嗎?能住得好嗎?平安嗎?很多的掛心。

(5)「慈濟懿德媽媽、慈誠爸爸的用心陪伴」:後來,我們的懿德媽媽時常都與媽媽聯絡,常常都將她的女兒生活的動態,用相機這樣拍了,傳去給馬來西亞的媽媽。「妳能夠安心,看,這個孩子與大家投入了,生活等等……。」經常傳去給她,讓她了解女兒在臺灣,在我們慈科大讀書,那個環境與人和、教育等等。

(6)「慈濟人,以媽媽心愛天下的孩子」:這位母親一邊說一邊哭,「感恩啊」,竟然,臺灣有這麼多說是懿德媽媽,將她的女兒顧得這麼好。這次要來參加,懿德媽媽就與她聯絡,她就說,懿德媽媽就說:「妳儘管放心來,住宿在我的家,我的家就像你的家,你妳的孩子女兒就像我的孩子女兒。我的家就像你妳的家。」她說:「很感動。」雖然要去之前已經訂好民宿了,但是這位懿德媽媽這樣與她連絡:「你妳來,你妳都不必擔心。參加你妳的女兒畢業典禮,住我家,我家就像你妳家。」更是加感動。

(7)「學生如規如儀,畢業後懂得為人群服務,讓人讚嘆」:這就是在學校,除了我們辦校能夠庇蔭很多、教育很多,如規如儀;這些學生畢業了,在職場,在職業環境中付出,為人群服務,人數也不少,都是讓人很讚歎。

(8)「建校起因,慈院缺少護理,幫助原住民少女就學、就業問題」:但是要感恩那個時候,因為我們的工程很快速,醫院才開始啟業,發現到護士在東部招募困難,所以我們要趕快做培養。尤其是在東部花蓮,有很多原住民的少女,也她應該在這個地方有一個職業學校,讓她們將來有安心的職業能夠服務當地人,那就是護士學校。心意已定了,開始籌備。這樣又是很快就學校就建好了,在一九八九年學校完成,啟業了,這樣已經三十年了。

(9)「慈濟教育人文,隆重莊嚴的畢業典禮,感動海內外來觀禮的來賓」:昨天的慈科大畢業典禮,家長都是很感動,外來的人,貴賓,以及也有從日本來,幾個國家來參加,都這樣表達,要看這樣的典禮,哪怕是日本是很有講究禮儀,要像慈濟這樣的禮節,這樣的場面已經求不可得,沒有了。現在唯有臺灣可以看到這麼隆重,這麼美的畢業典禮。國外來的,各地來的貴賓都是這樣讚歎。

5. 「感恩第一任校長:楊思標教授」:https://tcnews.com.tw/2019/05/29-40/
(1)「感恩楊思標教授」:其實我眼睛看到直播畫面,內心邊一直讚歎。而讚歎就無形中想到要感恩,要感恩誰呢?那就是楊思標教授。因為我們的學校很快就建好,來不及聘任校長,那年楊思標教授在我們需要,請求他說,「是不是先來為我們學校「代理校長。」他沒有第二句話,欣然接受。哪怕是代理校長,他就這樣歡喜接受了。

(2)「百歲仁醫:楊思標教授」:楊思標教授 今年已經一百歲人瑞了,生日在這幾天內,就開始一百歲了。三、四十年來,從我們開始建醫院那一年,為了建醫院,要如何醫生可以能夠來,醫院可以能夠啟業順利,真的也要很感恩楊思標教授。那時候他是臺大的院長,關心慈濟,幫忙。

(3)「回顧慈濟醫院籌建委員:楊思標、杜詩綿、曾文賓等人」:杜詩綿副院長當初是臺大醫院的副院長,曾文賓也是臺大醫院的副院長,這兩位副院長參與加我們的籌建委員,就是醫療醫院籌建委員。他本身也很關心,幫助我們醫院,雖然是很艱難,卻也是這樣讓我們這樣順利建了,完成了。而且醫生雖然人數不多,讓我們的醫院也是這樣,在東臺灣發揮了一直都是品質很好,這就是我要感恩的人。

(4)「楊思標教授,同時投入醫療志業、教育志業」:在今年,一、二個月前,二個多月前來精舍,才看到人真的已經年紀大了。真的是看到他的身影會想到這四十多年來,在慈濟開會,不論是醫療志業開會、教育志業開會,他沒有一次缺席。很多的智慧建議,讓我們的醫療、讓我們的教育,很多圓滿,讓這個會可以往前一直走。

(5)「百歲人瑞,壽元松柏」:腦海中的楊思標教授,永遠永遠永遠都是真正很健康的人。楊思標教授今年是百歲人瑞,是壽元松柏,壽很長,無量,好像松柏一樣常青。但願慈濟人,人人為這位人間菩薩,是對我們教育志業、醫療志業很大的幫助。

(6)「大愛劇場,「百歲仁醫」楊思標教授的典範故事」:最近大愛台將在六月四日播出楊思標教授「百歲仁醫」,他的故事就是在他生日這一天(1920年6月4日出生),大愛臺八點檔就要播出了,作為他生日的禮物。期待,這是為他人生的價值觀在人間,故事能夠教育更多人。所以他的精神是人生,尤其是醫療、教育的典範,這是很難得!

(7)「人生寶貴的足跡,感恩生命中與志業中的貴人」:在這個時候,莫忘那一念,也莫忘那一年。有很多的年,他都很有紀念性地投入,請大家去用心、去體會、去了解,裡面當中都有記載著。這就是人生寶貴的足跡,也就是我們生命中與我們志業中的貴人。我感恩,真的說不完。

6. ★上人手札: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,無垢清淨故得無漏;修持六根無漏實相,心已得通達。」

(1)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」:我們每天法要聽進去,要很了解諸法的實相。法本來無體無相,但是它有很牢固的,法可以傳,法可以永恆傳授。法就是因為有無體無相,所以它可以永恆傳世。若要將它的道理用在我們人事物,有很多人在做什麼事情,都是根據這個理來現體相。

(2)「生理調和,身體平安」:不論你腳走路,你的生理健康,身體健康,兩隻腳走路很平行,兩隻腳踏地,在我們的身體算健康,沒有長短,一步踏一步 ,步步向前踏實走出去,這就是表示生理調和,我們身體的一切都是平安。

(3)「思考道理,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」:道理,人有人的身體生理的形態,所以我們能夠做事情,我們的身體上,我們的思考,當然從因緣,如是因,如是緣,不斷因緣果報延續。在這個因緣中,我們哪裡生,哪裡活,在生活中我們的觀念,一股的無形中的因緣帶動。就是因緣。

(4)「化為實行,諸法實相」:不論剛才在說,一念間說要建院,這念放在心裡中,思考、思考。「對,非建不可」,所以就要化為實行,人要去做。很辛苦,辛苦的過程的結果,一座醫院已經建起來了,這叫做「相」。起念那個時候是「理」,心理上,也是因緣,就這因緣這樣地會合,起這一念心,心理啟動,心理活動,思考之後,起於行動。一直因緣會合,大家因緣會合起來,有緣,人人相信、人人助力,所以我說建醫院要感恩的人,故事很多,這就是「諸法實相」。

(5)「信,相信」:幾十年了,那個時候的動念,過程中有多少來付出的人、來支持的人,他為何會相信一個一無所有的人,來呼籲要建醫院?社會上這麼很多人,尤其是像曾院長(曾文賓)、杜院長(杜思綿)、楊思標,他們是社會高高在上的人,他們也肯相信這個出家人他要建醫院,我們來支援他。不問我有沒有錢,總是相信。有錢沒錢,就是社會這群人,「師父要建醫院,沒錢,要建醫院,我們大家要幫助他。」

(6)「法,相,理體」:就這樣一路一路,從「法」變成了「相」,這個心理因緣法結合起來,就這樣趣於行動。這叫做「理體」,從無形的軟體思想,一直到有形硬體的結構,一直到一座一座有形的建設這樣一直完成。這也能夠說是佛法與事相是會合,才能夠人間有所作用。

(7)「「法」要讓它現出實相,以理顯事」:要不然,只是說,知道諸法深奧,但是沒有去行動,實相就無法現前,沒這個實相,哪有理體呢?有道理,但是沒有形體。所以「法」要讓它現出實相,總是要從理,理是看不到,人要去接受來身體力行,所以以理顯事,這叫做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」,用這樣就是將佛法很多很深奧的過程,用淺顯人間的事理來與大家分享。

(8)「無垢清淨,故得無漏」:我們就是要有這個無垢,信己無私,信人人有愛,自己絕對是清淨,點點滴滴都沒有用在自己的生活,一粒沙、一滴水、一包水泥都完全隨大家要捐的人,那念愛心這樣牢牢地將它結合起來,所以一面牆,、一塊磚,全都是這樣人人點點滴滴會合起來,才有這麼的雄偉的建築起來。無垢清淨就是心無私,不會受到人間的欲來污染掉了,大家的方向,我們絲毫沒有偏差。

(9)「清淨無染,無私付出」:方向正確,沒有一點點的偏差錯,很清淨、無染汙污,這叫做「無垢清淨」,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貪念。不論是委員、慈誠付出無所求,去招呼會員來,點點滴滴,回到我們本會,本會去發揮,除了建設,還要救濟,所以所有的委員都是無染無垢,人人都很清淨,為慈濟建設而付出,為慈濟慈善而付出。

(10)「慈濟志業,按照佛法中的道理來完成起來」:這在慈濟這片的世界裡,都是無垢清淨付出的,無漏就是清淨,他的志業體清淨,這是用很多的理法,來說我們的範圍,還是按照道理,也是感恩人人心無垢清淨。這種點滴回歸來慈濟,這就是我們要說志業能夠完成,也在這個佛法中的道理,這樣完成起來。

(11)「理,沒有煩惱,心無污染,沒有雜念,法無漏」:若要說它的理,那就是沒有煩惱,心無污染,沒有雜念,同樣的道理,所以得無漏。無漏就是沒有無明,沒有我們做錯事,心的掛礙,沒有!最有掛礙的是有錯,怕人知道,這是心最掛礙。什麼錯最怕人知道呢?是貪;有了貪欲,在他人,以公占為私,這種就是最無法面對人生,說得清楚的道理,這就是不對就不對,所以應該要很虔誠去懺悔。

(12)「修行,行在法中,守戒持行,防非止惡,無漏」:人生做錯了,就是要懺悔;在事理中的錯了,為公而錯更要懺悔,所以要修行,就是要修在防非止惡,如戒沒有偏差,這樣就能夠得到無漏。我們守戒,行在法中,守戒持行,做人間事,這樣一切完成,利益眾生,我們沒有瑕疵,叫做「無漏」。因為前面的清淨,後面自然就沒有漏失,沒有過失,所以叫做「無漏」。

(13)「受持六根,無漏實相」:這全都是六根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。我們有眼睛可見,這個人間是什麼?是貴、是賤、是富、是貧,這人間是美或是醜陋?我們有耳朵可聽,是對或不對?若我們有知道,鼻舌,這我們的生活、生命,與了解外面環境的氣氛,維持我們的生命,就是身體健康為人間付出,這種五根,但是意念,結合起來是六根。在我們見聞中正確的,在我們身體力行中沒有偏差,在我們的思惟中沒有錯誤,這叫做「無為、無漏」,這是在六根來完成的。

(14)「在理中達事,事理會合,心已得通達」:順著這個道理來完成我們的事,該做的事情。所以「無漏實相」,能夠沒有錯誤的道理現前,沒有錯誤。心通達了,我們莫忘當年,莫忘那一念。這很有價值的人生,我們要好好記得,不要忘記,「為時代做見證,為人類寫歷史」,人人可記載。

(15)「精準把握人生的志業方向」:就像這位楊思標,楊教授,真的他百歲來,到去年還是在看相片,那個X光片,絕對沒有放棄,這是很不容易!人生的志業方向,他把握得很精準,沒有漏失,這就是他的人生,很值得表揚!這就是我們生命所做無漏,無漏失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7. ★複習經文:【三千世界中,一切諸群萌,天人阿修羅、地獄鬼畜生,如是諸色像,皆於身中現。諸天等宮殿,乃至於有頂,鐵圍及彌樓、摩訶彌樓山,諸大海水等,皆於身中現。】

(1)這是偈文,過去長行文也解釋很清楚,昨天稍微再反覆複,應該大家也會記得。

8. ★釋譯經文:【諸佛及聲聞】:聞佛之聲教,而悟四聖諦之理,能斷見思之惑,體解諸法之性,了達十二因緣法。而悟入道法,修四諦法門,而悟道的人,體達諸法性本空、十二因緣。

(1)「聲聞,聞佛之聲教,聞法之聲教,受教」:就是佛的聲音如何說,我們如何接受、受教。聞佛之聲那個教法。

(2)「而悟四聖諦之理,能斷見思之惑」:四聖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這道理大家應該清楚。「能斷見思之惑」。因為聽這些道理,了解了,內心沒有無明,我們很坦然。沒有漏失掉,戒守得好,沒有偏差,就有辦法得以斷掉見思惑。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思考。我們那種惑就是無明,不會想不開,我們一定凡事看清楚、想得很開,凡事沒有差錯,這叫做「能斷見思之惑」。

(3)「體解諸法之性」:我們聽這麼久的法了,也了解了,道理,軟、硬的道理。什麼東西的理會能夠讓我們這個東西這麼的剛、這麼硬,有什麼樣東西、什麼樣的物理讓這個東西這麼的軟化,這在這個物上面它就有它的道理,何況在我們的身、心,所有的體,有形象的體,我們都能夠了解它的性相,它的性、它的相。性就是理,相就是看的到的東西。性就是理,相,那就是看的到的東西。

(4)「了達十二因緣法」:我們已經清楚知道四諦法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世間所有有形象的東西都沒有離開因緣法,包括我們的身體、十二因緣,包括這些有形象的東西都沒有離開十二因緣法,好好用心去體會。

(5)「而悟入道法,修四諦法門」:佛陀告訴我們,開始要修行也是要從四諦法的入門。若不知道世間苦,不了解人與人之間是如何怎麼去集因緣,若不去了解,我們在人間就難堪忍,所以我們應該要很了解四諦法門。

(6)「而悟道之人」:我們能夠悟道,就「體達諸法性本空,十二因緣」,從無到有,從有到最後結束,也是無。世間種種的東西就是「成,住,壞,空」,人類、動物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都同樣的道理。

9. 【佛子菩薩等】:菩薩有大小,初發心入群之菩薩為小,深心願行之菩薩為大。

(1)「菩薩有大小,初發心入群之菩薩為小,深心願行之菩薩為大」:所以有大、有小的菩薩,是初發心入群的菩薩叫做小菩薩。我現在才開始發心,我現在才要來學,不是小孩叫做小菩薩,大人也是一樣。現在才發心而已,那資歷很淺,叫做小菩薩。「深心願行之菩薩為大」,因為他很資深,所以名大菩薩。

10. 【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】:若身獨處、若在大眾中,說種種法,悉皆現身群眾中。』

(1)「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」:不論他是大菩薩或還是小菩薩,只要他的道理沒有偏差,深淺不要緊,大家也都是從淺的引入。小菩薩,從他進來很淺,正確的道理說給人家聽,他也能夠說法。

(2)「若身獨處,若在大眾中,說種種法,悉皆現身群眾中」:就是單獨自己,單獨與一個人也能夠說話。在大庭廣眾,我的法懂得很深,我也能夠為大庭廣眾的人來說話,這種「說法悉皆現」。

(3)「說法悉皆現,修行者身中現出,觀機逗教」:不論這個人的資歷是如何怎麼樣,是能夠向為少數人說嗎?或者是向為大眾說話?他是資淺或還是資深?像這樣的人都是能夠種種在說的法,全都在這修行者身中現出。修行者了解了,誰什麼人他能夠了解什麼法,他能夠去與多少人說話。這說到辟支佛或者是聲聞,他就知道這樣的根機,能夠修行的程度、能夠與什麼人說話。

11. 【若獨】:住於禪修靜思惟定中,現光明身。若在眾中:入人群現身,為眾說法。

(1)「若獨,住於禪修靜思惟定中,現光明身」:這樣的人,他已經定行很深了,若說那些人能夠得到什麼樣的資歷,對這樣的人,他就能夠知道他的資歷有多深。這樣的人自己內心會知道,知道別人的資歷到什麼程度。

(2)「若在眾中,入人群現身,為眾說法」:這個人能夠去大眾中說法,因為他有這樣的資歷,他有這樣的本領,所以他所說,在群眾中能夠得到什麼利益:這些群眾,從這個人說話能夠得到什麼法、什麼心得,這個修行者也能夠了解。所以「入人群現身,為眾說法」。

12. 【悉皆現】:皆於行者身現其色像。無漏性身離於分段,常體不離分段,惟清淨故現一切。

(1)「皆於行者身現其色像」:這樣的人,在這樣的修行者「悉皆現」,那個心都很了解了。皆於行人身中,行人就是讀、誦、書寫、身體力行,很有修行的人。這樣的行人,種種的眾生,他們的生態是做什麼,行者都一清二楚、很了解,這色像都很清楚。

(2)「無漏,性身離於分段」:就像這樣的修行者,他的心都無漏、沒有煩惱,他的身已經離開分段(生死)。過去有向大家說過了聲聞、辟支佛他們有分段生死的差別。我們人生老病死由不得自己,但是有修行者能夠修到離「分段生死」,這就是已經有得道的人。

(3)「常體不離分段」:自己知道生命體,什麼是常?什麼是無常?這個法性、體相都分得很清楚。這就是修行者,能夠體悟生命道理,「來,去」都很清楚。

(4)「惟清淨故現一切」:因為已經所有的人間事物清楚,包括人的身體、人的行為等等。因為聞佛說法,將法收納在心中,身體力行,真修行者,所以一定很清楚。

(5)「學佛,法不離心,心不離法,法不離人事,人事要合法」:各位菩薩,學佛必定要時時法不離心,心不離法,法不離人事,人事不能不來合法。事理一致,我們說與做不能偏差,所以請我們大家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
13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非常感動聽聞「莫忘那一年,也莫忘那一念」,百歲仁醫的楊思標教授的典範故事。同時感動慈科大的畢業典禮,看到學生們如規如儀,就會想到修行不也是如此,守好規戒,就能朝向「修身養性,端正行為」。

聽聞上人回顧建院、建校,感受堅持初發心的那一念多麼重要,修行要很重視「因」,每個人在我們自己心田要種下的是什麼好因,過程有沒有堅持勘忍精進,都是要時時自我反省檢討。

今日上人開示到「諸法實相謂之理體」,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,人我事相裡,要常思惟有沒有會合「道理」,修持六根,無漏實相。真的很感佩楊思標教授的一生當中,都是精準把握人生的志業方向。而我們修行,更是要認真精進,要懂得「深心願行」,要發大心,立大願,珍惜每個能付出機會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6/01晨語簡記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