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0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時間匆匆容易過啊!昨天看到慈濟中學、小學、幼稚園,他們昨天畢業典禮,看到畫面真的是場面溫馨感動人。那個場面,雖然孩子是這麼小,幼稚園、小學、國中、高中,身材排起來是差這麼多,卻是他們進出,老師帶入場。看到他們進場就開始很震撼,小小的幼兒,這麼的有次序,整齊、次序。後面接著的是小學,再後面那就是中學,再後面看起來就幾乎是高中;孩子在長大,就是青年,那就是高中了。畢業,將考大學,體態,身材差很多,卻是那個畫面之美啊,很美!
典禮是在我們的花蓮靜思堂,看他們很有次序。典禮開始,同樣,老師唱名,校長頒證書,很有次序地一張一張的證書這樣頒給他們,他們很有次序這樣上台,對老師那樣的恭敬。這才是真正看到教育;教育,教之以禮,才是真正教育。看到他們這樣進出彬彬有禮,很歡喜,那種尊師受教,真讓人很敬佩。所以行禮如儀,這都是無話可說了,真的次序很好,場面很美。大家口口傳頌,最後一位是幼兒園的小孩子(林語桐),幼兒園,這麼小的孩子,用臺語發音,臺語說得很好哦!這個孩子所表達的是這樣至情、至禮、至理,那種的感恩、尊重的禮節。他向人行禮的時候與其他的孩子就是不同,雖然大家很整齊,但是他在整齊中有一種無法去描述的感覺,那種的禮儀,真正真正感覺這個孩子能夠好好栽培。像這樣,若能在這樣的環境成長,在這樣的教育繼續,這孩子真的會很不簡單。
聽說這是我們花蓮慈濟醫院醫生的孩子。是啊,想到這樣我就很安慰,為什麼在花蓮要再建中、小學呢?是為了我們的醫護人員,他們從各地來,大家最關心是孩子的教育。而這些同仁他們都年輕,所以要為他們設計幼稚園,也得要再給他們中、小學,起源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員工,所以我們因為這樣建了中、小學。現在看到,不只是我們的員工,就是我們的慈濟人的孩子。昨天下午,中學校長陪著家長、學生進來,家長起來說:「感恩哦!」這個家長她就說,她自己本身是護專第一屆的學生,現在她的孩子已是中學生了。看起來日子過得那麼快,當初她來讀書是在護專,畢業之後在我們的醫院服務一直到現在。她結婚、她生子,孩子教育在我們的學校,這樣就對了。
為了我們醫療在花蓮,為了學校、為了老師,所以建學校,這時候已經看到成果了。一代一代、一屆一屆,大、中、小學,慈科大也在前天辦畢業典禮,真的是歡喜。這種的教育,為醫療、教育志業的同仁來建設的中、小學,也已看到成就了,很感恩!感恩大家願意來花蓮,感恩學校教育,不論是慈科大前天的畢業,也是讓人讚歎。昨天的中小學,也叫起了人人那分的感動的讚歎。這就是我們「莫忘那一年、莫忘那一念」。是,起心動念,所做過的時日累積,已經看到成果是這樣了,感人的事情很多。
這就是我們的歷史,我們的經典,慈濟的藏經就是這樣過來啊!所以莫忘慈濟在人間為人間所做的事情,培養人才。從第一屆的學生,我們慈濟科技大學畢業的學生,現在在中部,是署立醫院的副院長了(林紹雯,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副院長),她們是第一屆。現在的人才已經這樣,在任何一個地方都非常的成就。在哪裡工作,她們都很適應,如規律儀,了解要如何用愛付出教育。這就是菩薩,真正也教出了人人是菩薩。昨天那個孩子她自己也自稱說:「我是小菩薩。」那一位幼兒園,「我是小菩薩」。是啊,我們大菩薩、小菩薩平齊教育。
妙者是精微深遠之稱頌;
妙身褒美不可思議之法。
真如為萬法之體,
在染在淨在有情,
及數在非情數,
其性不改不變,
故曰法性之妙身。
來,接下來要好好用心聽了,大綱是「妙者是精微深遠之稱頌」,這叫做「妙」。這個「妙」字就是很精微,它的意義很深遠,值得我們將它稱頌為「妙」。這個「妙」字若要來解說,解說幾個月都解釋不完;將它縮小來,一句很簡單,就是「精微深遠之稱頌」。多麼的精,精到你眼睛看不到,真空;深遠,道理如何披?披到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用妙來說道理。妙身,那就是「妙身褒美不可思議之法」。因為我們等一下文會看到「妙身」。這就是法身,法身,真如法身它的完美、圓融,要用怎麼樣來稱頌它?那個妙身、法身之美實在是不可言說。不可思不可議之法,是很微妙的法,那就是妙身。
所以,「真如為萬法之體,在染在淨在有情」。這妙法之體就是真妙,也就是妙身,它也就是真如萬法之體。在染,就是凡夫,真如我們也存在;在這個染塵之中我們也具足了真如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在凡就像我們,就是凡夫,真如就是被無明、煩惱將它埋覆著,蓋得很深,真如顯示不出來。我們就是還在,就像寶珠還在那個窮子的身上,不知道他身懷寶珠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真如為萬法之體,在染、在淨;在染就是凡夫,而在聖人、修行者中,或者是在有情,不是只有人,所有不論動物、人類都有。
「及數在非情數,其性不改不變」。不論是這個法,法性,真如法性,那個妙身無處不在,情與無情都具有這樣的法存在。這也是我們昨天說過了。不論是世間法,或者是在我們心理法,世間法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一切有色的東西都合在其中,合在其中就有它法的微妙性存在,人也是同樣。除了人之外,有生命的東西總共有多少種類?算不完啊!大小生命形體算不完,名稱說不盡,這種在情與非情之中實在說不完。「其性不改不變」。人有人的性,動物有動物的性,是飛的鳥,是游在水中的魚,是在地上爬的……等等,牠們各有那個物理、生理的生態在,各有牠們的生態。所以牠們的生態,就是牠們各各不同理存在。狗,你要說牠叫做「人」?不是,牠是狗的形,自然有狗的形。就像佛陀說,我們真理還是沒有離開因緣果報。
因緣果報,佛陀所說法,每一項法都有含蓋著因緣果報。有種子含藏著那個基因,因緣會合它就生,生出它的形。樹的種子,什麼樹它發芽了,慢慢長大,這粒種子的未來是一棵大樹、這粒種子未來是一株稻子、是一株菜,都不同。所以它有本身,這就是法。種子,「因」透過了「緣」,各種不同的因,同樣要會合著不同的緣,這樣去完成起來。性、理,真如本性,大地就是都有一個真如。真如就是妙諦,就是真理,用很多種的名稱來解說到最後就是會合著,那就是真實法,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我們〈開經偈〉難道不是這樣說?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這個法用種種的名稱來為我們解說都說不完,所以是不可思議。「故曰法性之妙身」;這法性的妙身不可思議,那就是真諦、妙理。來,我們現在看昨天說過的經文。
複習經文:「諸佛及聲聞,佛子菩薩等,若獨若在眾,說法悉皆現。」
這我們昨天說過了,這些種子不論是聲聞、佛與菩薩,雖然是人,但是佛陀也得要觀機投教。他適應的是什麼種子、因緣,就投他的根機方法來教他。這也是同樣,人,佛陀要有方法。所以佛陀要投教的方法很多,一個名稱說很多的道理,很多道理有不同的名號、教法,這全都是佛陀教育的方向。接下來這段文,
經文:「雖未得無漏,法性之妙身,以清淨常體,一切於中現。」
經文簡釋:
「雖未得無漏,法性之妙身」;是持經人,雖然未得本有法性無漏妙身。
「雖未得無漏,法性之妙身」。剛才大綱就已經告訴大家妙身,妙啦!那個真如本性微妙的法,這就是佛陀隨機投教。最重要,讓我們大家自己要好好修,我們要修得去除無明,要滅除煩惱,最後才能夠得無漏。無漏就是都沒有煩惱了,法都存在我們的心,沒有雜染,這叫做清淨。微妙法在那個時候就顯現了。
不過佛陀在教育的過程,「雖未得無漏」,就像我們前天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,這都已經成年了,畢業典禮那麼的莊重,他們出去就能夠就業了。昨天還有小學,幼兒,幼稚園,就像這樣,再教育他們;教育之後,他們看是要去科技大學,或者要來我們慈濟大學,他們就再更上一層樓。不同教育,不一樣,如何去為他們投教,隨他們的根機給他們的教法。所以在還未接收到的課程,他還未修行到那裡,還未得到無漏,所以叫「雖未得無漏」,修行還未到,還有無明煩惱。因為道理他還未聽到,所以無明煩惱還未去除得到無漏,他還是未得。
「法性之妙身」。我們還沒有得到這個法性的妙身,法還未全體了解,還未得到無漏,像這樣的人,不過他很認真。所以「是持經人」,他很用功,讀書的過程,讀經、持經,經典的內容他都很用心在思考,這種持經的人,「雖然未得本有法性無漏妙身」,這就是我們大家很用功,該聽的要聽,該讀的要讀,但是還沒很清楚,不過我們很用心。所以再接下來就說,
經文簡釋:
「以清淨常體,一切於中現」;以勝義根清淨常體,於一身中如實諦觀。
「以清淨常體,一切於中現」。這個偈文它意思是說,「以勝義根清淨常體,於一身中如實諦觀」。我們雖然還未到達那個精妙的本性,還未展現出來,但是我們很用功,「勝」就是很用功,要去了解其中的道理。以前常說過,修行就像身披戰甲要入戰場一樣,這是過去曾說過。所以這個「勝」字就是很用功,在這種修行,要自己對自己挑戰。我們有很多習氣、無明,我們要好好降伏我們的習氣、無明,要專心用功,這樣叫做「勝義根」。
我們已經將我們過去的習氣減少了。用功,那個心專已經增加,讓我們的根清淨了。這個根清淨,但是我們還是凡夫的身體,這叫做「勝義根清淨常體」。就是我們還是在修行的一般人,但是在我們的精神意念已經將法入心了,我們很認真在精進。我們還是在這個身體中,所以是借身來修行。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」,我們要把握現在這個身體。現在聽到這樣的佛法,要好好把握這個時間,將這個法好好地聽,認真去體解。你們每天不是在三皈依嗎?「體解大道」,就要發無上心啊!「深入經藏」,智慧要不斷地開啟如海啊!我們盼望我們有辦法聞法、傳法,要聞法、說法,將來能夠傳法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現在我們就要到達這樣,體解大道。所以,「於一身中如實諦觀」。我們現在用這個身體,好好將聽的法用心聽進去,讀的經將其中意義好好善解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*若善、若惡、若聖、若凡,一切色像,無不悉現。
「若善、若惡」,前面說過,「若善、若惡,若聖、若凡,一切色像,無不悉現」。什麼是善的?什麼是惡的?這是聖、是凡夫,一切在我們的腦海中就能夠清楚,我們能夠分別,是「是」、是「非」我們都很清楚,所以悉於身中現。
身根亦具五身之用。
世界所有身中現者,肉身用。
上至有頂身中現者,天身用。
這就是「身根亦具五身之用」。我們的身根其實也能夠成為五根的應用。你們可知道佛陀出生也是在人間?大家都知道佛陀出生人間,只是他與人的思想不同,我們人的思想就是隨著環境,受環境的污染;佛陀是在時間中成長,他覺得:人生為何是這樣呢?環境為何是這樣?人為何有老病死?人為何有貧富貴賤?為什麼有階級分別?不公平。他為了這些事情,要去找真理。這就是佛的身,同樣他用這個身體去尋求真理,後來他這個身,同這個身,他成為五身。
「五身」,前面,過去也有解釋五身。「世界所有身中現者,肉身用」。五身,第一那就是肉身,這個肉身是父母所生的身體,是肉做的,是肉身,或者是用肉身修行。佛陀是從人修出來的,才來說很多過去過去的道理,說現在的天文、地理,這都是佛所說的。所以,上至有頂身中現,所展現出來的道理,「上至有頂身中現者天身用」。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天界的形態,一直從自在天說到大梵天,再說到帝釋天。天界有重重疊疊不同的天界,他們的生態不同,這都通通叫做天身,所以天身所用的身體。
二乘於身中現者,慧身用。
菩薩於身中現者,法身用。
佛於身中現者,佛身用。
「二乘於身中現者慧身用」,那叫做慧身。聲這個二乘——聲聞、緣覺,開始了解人生疾苦。佛陀所說四諦、十二緣法他們很清楚了,了解器世間與身,生靈的世界他們都清楚了,所以叫做慧身所用的身體。「菩薩於身中現者法身用」,他是法身。到菩薩,他不只是知道而已,到菩薩,他行六度行,在人間入人群、度眾生,在近佛的邊緣,已經很接近。看看,彌勒菩薩就是當來佛,文殊師利菩薩是過去佛,他們也稱為菩薩,來釋迦佛的道場助道場,也是來人間教育人群,所以菩薩也稱為「法身」。「佛於身中現者,佛身用」;佛於身中所現的,那就是佛身用。佛身,它就是這個世界的教主,認定的,以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了。
未來佛,那是未來的,是彌勒佛,但是他不是在我們現在的世界,這是當來,還離很遠了,所以我們現在的教主還是釋迦牟尼佛。他所教我們的,這個五用身,從凡夫修,從凡夫開始,小乘、中乘、菩薩乘、佛乘。這種五用身,五身可以用,所以他歸納到十法界。十法界就是用這五身之用。十法界,就是六凡、四聖。六凡、四聖知道了,常常在說。六凡,天、人、修羅、人間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六凡。四聖呢?聲聞、辟支佛(緣覺)、菩薩、佛,這叫做四聖。他離開了凡情,清淨無染的心修行。
*是十界頓現海印森羅,一多相容,大小無礙,各不壞相,即事事無礙義。
所以「十界頓現」,十界就是十法界。「海印森羅」,很多很多。「一多相容」,這麼多的東西都是互相匯融。大海,說沾海水來印東西,能夠印多少啊!或者是天地間所有的山林樹木,去數看看,草木叢林,在這個大地上是如何來相容?這「大小無礙」。海歸海,大地歸大地,山林歸山林,這都有它的不同,這些東西都在我們現在的世界,大小無礙。不論是小花、小露,露水無礙大海,大海無礙到露水,小花、小草無礙到大叢林,就是「大小無礙」。「各不壞相」,都沒有互相阻礙。「即事事無礙義」。這個道理很多,很多的道理在人間,每一項都有它的諦理在,但是這麼多的諦理互相沒有相礙。就像眼睛,耳朵沒有礙到眼睛,鼻子沒有礙到嘴,總是各就各位,各有道理,各有用處,同樣。這全都是在佛所教法。
*佛之無漏清淨法身,即是圓同法界,換言之,十法界即為佛之無漏清淨法身。故十法界一切眾生,悉在佛無漏法性身之內一一憶念顯現。
所以,「佛之無漏清淨法身,即是圓同法界」。唯有佛那種的清淨無漏,那個法身就是很圓,同法界。那就是一個宇宙,大宇宙空間,這種同圓法界,所有都是包容在其中。換一句話說,「十法界即為佛之無漏清淨法身」,所有法身都包攝在其中。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,「故十法界一切眾生,悉在佛無漏法性身之內一一憶念顯現」。一理通,萬理皆徹,修行者就是要修得佛陀所說那個真諦道理很透徹,所以我們一理通萬理透徹,這個道理我們都很清楚,我們要很了解道理的法。所以我們要深入佛無漏法性身之內,一一全都能夠憶念顯現出來。
最近常常告訴大家「莫忘一念」。對啊,慈濟五十多年了,現在再來回憶;再回憶,無礙到這五十多年,還能記憶在那個時候,與這個時候記憶著。所以時間也無礙我們的回憶,大空間也無礙到事事物物,無礙到大小一切,同樣的道理。
*十地以上菩薩,隨分體證此,惟佛始能圓滿。
所以「十地以上菩薩,隨分體證此」,隨分體證就是這個道理,十地以上菩薩隨分體證於此,這個道理「惟佛始能圓滿」。十地菩薩,他再進一地上去就是佛了,所以佛是最圓滿,佛是無漏。菩薩再深、再圓還是仍差一點點就成佛了,所以佛在人間很不容易,不過佛是一定從菩薩來完成的,所以修行的層次一直到最高是菩薩──十地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再來就是圓滿一切,那就是修行證果。
*彼人持是經者,雖尚未能得此,然以善持是經之故,即可與此果用相應,正顯經力之殊勝。
所以,「彼人持是經者雖尚未能得此」,雖還未得到這個境界,還未與佛同樣圓滿的境界,還未與菩薩同樣的法性,還未到辟支佛、緣覺,法,道理、諦理還未很透徹,「然以善持是經之故」;但是因為他很歡喜持經,從文字上了解,他用他的身體來修持法,這樣,所以「即可與此果用相應」。這個果有這個因,很精進、很精進,但是我們還未到很透徹。有因就有果,還是一樣,將來還是能夠相應;因、果,佛因自然完成是佛果。
但是這個過程有種子、有苗、有小樹,將來也是一樣會有大樹,只要因是這樣,它就成就什麼樣的形體。我們發大心行菩薩道、修佛果,若有這樣的決心,自然就能夠向佛的道路不斷前進。「正顯經力之殊勝」,這就是顯示持經的功德。用什麼來持經?那就是這個身根來受持。因為身根受持,所以我們有辦法,最後我們這個身體也能夠成為五用身。這個五用身,五種的身,有肉身、有法身等等,到佛身的程度。總是這是身體。
身體,雖然我們在現在說身根,我們說過了,「八百身功德」,但是他若認真,有這個身體,一切的成就也不能沒有身。因為這個身是具足了五根,眼睛也在這個身之中,耳朵也在這個身之中,鼻、舌都是在這個身中包含著。眼有八百,耳有千二百,其實這六根功德會合起來是六千功德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體會。身就是要殷勤精進,在這六根之中它是第五根,後面還有意根。萬法無不都是從根塵會合,來分析、體會道理。真空妙有,真身,那個淨妙的身,法身,我們要用心,妙心、身道理,要好好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