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0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知人間疾苦多,
方得增長悲智。
菩薩運慈用慧,
淨行堅持理念,
救生命、救慧命,
造福慧,入人群。
用心啊,人間、時間,在空間裡,分分秒秒都沒有離開時間的過程。時間是這麼快過,空間是這麼大,人與人之間,這奧妙實在是無法去分析。這種沒辦法分析的道理,它就是真諦。是啊,真諦道理,在空間、時間之中息息相關,卻是有的人無法去用心體會。這兩、三天,是從一萬多公里,非洲;南非、東非慈濟菩薩會合回來到臺灣。要用多久的時間呢?光是搭飛機、坐車就要一、兩天的時間。回來到我們這裡,互相會合也是為了人間事,為人間苦難人。有一群菩薩一直一直為苦難人,鍥而不捨在那個地方緣著,不捨眾生,大體同悲,苦在眾生,我們不忍心,在菩薩,所以人苦我悲。
這群的菩薩,除了急難的時候,菩薩去救這些苦難人;急難過了之後,這些菩薩還是要再來想,要如何讓這些苦難人能夠長久平安下來。苦難的芸芸眾生如何救呢?無法救!那就放棄了嗎?菩薩就是要想方法救,不是無法救,是要想方法救。這群菩薩就是這樣聚會回來臺灣,先來說說這些國家的苦難,這些人民的貧困,整個國家。國家數,南部非洲目前已經有九個國家,南非、賴索托、波札那、納米比亞、史瓦帝尼、尚比亞、馬拉威、莫三比克、辛巴威等,目前這九個國家慈濟人已走進去了,而且去與他們互動。所看到的每一家、一戶,所接觸到的實在是人間疾苦。菩薩走進去了,用智慧與他們互動,慈悲要怎麼施用,就是要慈悲,也要有智慧,要悲智互動。
儘管我們很不忍心他們這麼的貧困,連資生之物都欠缺;資生之物就是生活的東西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,樣樣都是欠缺,要如何來幫助?他們就是用這樣的心態,現在就是要如何來幫助。所以在非洲大陸,慈濟人、菩薩去到那個地方,甘願做一個拓荒者,那麼大片,那麼多的困難人,要怎麼辦?那就是要用拓荒者的精神,甘願在那個地方發菩薩的大愛。在那一大片的土地用大愛去耕耘它們,要下這個決心,這種拓荒者的精神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性去耕耘。還要立志大愛,布善種子;還要立志願,用大愛的心,不只是耕耘,還得要為他們撒種子;還得在那個地方,不是有得吃就好了,我們要再來想,如何來輔導當地的人,培育大心,立志願。不是我們,要靠我們常常去幫助他們,要輔導當地的人幫助自己,要教他們立心、立志,用大愛的心立志願。
在那個地方,菩薩種子實在是很欠缺,還得要我們這裡,我們的慈濟人、菩薩要跨越九個國家。同這些人,當初從臺灣到南非,發大心、立大願,開始去耕耘、去拓荒,去發揮大愛的精神,在那裡布善種子,在那個地方去輔導教育當地人。這種跨越,現在南部非洲已經是第九個國家了,拿回來在報告,是最新的國家,說最新,他們也來回三次了。「菩薩運慈用慧」;了解那裡面,他們所需要,要如何去幫助他們,同樣要從運慈用愛。用慈與愛、智慧,全部多管齊下去付出,發現到的就是當地的人,大家都很純、很真,心無欲念、無貪無欲、單純,堪得我們去用心幫助他們。但是,這麼大、這麼開闊,要如何做呢?菩薩道場就在人人的心,要如何再回歸道場,大家來思考方法。
而這些人要思考的方法要志同道合,而這些條件就是在「知人間疾苦多」。若不知道人間疾苦很多,人間真的苦偏多,若能夠知道,「方得增長悲智」。我們知道人間的苦,大家共同發心,發心才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,增長我們的慈悲。為增長我們的智慧,你要用心,為了這些事情,我們要用心。而要用心是為了人間疾苦多,所以我們要開始培養自己的智──悲智,我們的悲心智慧要培養出來。所以要發菩薩心,菩薩是運慈用慧,我們要增長悲智,我們要開始要運,要運轉這個慈;慈就是和平,你與我,我們大家要四合一。你的心是這樣,我的心是這樣,大家和氣,共同一個目標,我們要互相互愛、共同協力,為天下苦難人。
這種要運慈,共同要人人好,這叫做「運慈」。用慧,除了人人好,不是當爛好人,是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。這種慈悲不是隨便慈悲的,慈悲,我們就是如何造福要分清楚;如何用智慧,我們人人自己來提升和氣,大家共同的心志來為那些苦難人除滅他們的苦。這就需要菩薩。內在心靈的道場必定要「淨行堅持理念」,淨行就是去除煩惱,人我是非不要去聽,聽聽一些雜音,我們不要讓人影響了,不要有煩惱。度化眾生,去轉變苦難為安定人間,這就要靠我們心增長智慧;要增長悲智,要運慈用慧。那些雜染我們一定要先清淨,內心清淨,又自己要堅持這個理念。這就是菩薩不能缺少的毅力,一定要這樣,做為我們的道場,滋養我們的慧命,發揮我們為人群付出的力量。
「救生命、救慧命」;所以救生命,一定要先將自己的慧命救起來,要救自己的慧命,就要知道前面這些事情——「知人間疾苦多,方得增長悲智,菩薩運慈用慧,淨行堅持理念」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救眾生。芸芸眾生的生命在等待我們去救他們,但是我們必定要將我們的慧命增長起來,從他們苦難生命中再增加他們的智慧。所以智慧彼此要互動起來,若這樣才能夠「造福慧,入人群」,這就是菩薩最需要。看到非洲的菩薩是這樣用心,專程回來。還是在思考中,希望這幾天大家再來討論。該知道的一一、一一報告過了,讓我們感動的是菩薩願意付出,不怕辛苦,翻山越嶺,來回上萬公里,常常來來回回,一個國家越過一個國家。在非洲的國家慈濟人就是這樣,為了救拔眾生苦,不怕自己的辛苦,這樣,很感動!
再者,在敘述,所接觸到那些非洲的人是那麼地單純,那麼地願意追求佛法。原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佛法,但是這群人來了,所說的道理這麼好,「我們願意接受。這是誰說的?我願意接受,我願意這樣做,我願意去幫助別人。」這些人很單純,句句的話都聽進去,身體力行。真的是與師父法緣結很深的弟子在那裡,在非洲。希望他們也能夠一一轉苦,能夠得法,法喜的快樂,轉變他們的人生,能夠製造轉一個來生的因緣。佛陀要為眾生轉苦為樂、轉貧為富,他也是同樣。貧婆,連一個貧婆他都沒有放過。這個貧婆來向佛陀說:「我窮,我貧困,我很想要供養,但是我沒有福,一無所有。」佛陀就說:「妳有福,妳可以供養。」「從哪裡有福來呢?」「在妳衣服下擺那塊布將要掉了,那塊就能夠來供養。」佛陀連貧婆衣服下擺一角他都要向她化緣過來,讓她有因緣也能夠造福、供養。
這時候我們也是同樣這樣,去輔導他們,「竹筒歲月」的精神重新說起。銅板一分、一角,他們覺得有意義、做得到,呼籲大家這樣做,這是他們也要造福,才不會生生世世在那麼貧困。過去生沒有造福,今生遇到了,有人來教他們,知道了,去告訴人家:「一點滴能夠匯集來幫助人。」道理知道了,願意付出,願意去宣導、去集合。又再,哪裡有病人,雖然與我不認識,我要去幫助他。不論是照顧病痛的人,或者是幫助得比自己更貧的人,他們願意去付出。很多很多故事,聽了很感動。所以我們有辦法,不要認為:貧困的人那麼多,苦難人那麼多,哪有辦法?一定要很明確、有信心告訴大家:「有辦法!」只要點滴加進來,多一點、多一滴,不會影響到你的任何生活,點點滴滴匯加起來就能夠去幫助、去造福人間。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從小而大。
*是三乘人,為離煩惱以無染著之清淨智,斷惑證理,即此智之用。度諸眾生,入佛無漏智。
就像將要入經文之前向大家說的話,「是三乘人,為離煩惱以無染著之清淨智」。這難道不是在解說剛才說的,人間有這些非洲的菩薩,在臺灣的因緣,為何會跑去非洲呢?既到非洲去了,我們安住在那個地方,要如何……。就像修行人,三乘人──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這三乘人,大、中、小乘的人。大乘的人做一個,「來來來,大家來集合。告訴你們,我們大家對這些事情要多了解。人間無常啊!如何用心好好把握人生、機會。」又與聲聞說,「來,你們有聽到嗎?這就是法。人生很苦難,你受很多的苦,這些苦就是這樣、這樣累積。了解了這人間就是這樣的因緣,現在有人願意在這個地方要帶我們,我們就要這樣跟。」那就是聲聞、緣覺跟著菩薩如何來行、來修。
那個地方,我也是將他們當成三乘人,三乘的人,好好讓我們趕快有人去,這些菩薩去到那個地方,向他們說一下就很投機,開始他們就能夠帶我們這些菩薩進去與那些群眾多了解,多讓他們知道方法。這就是要讓他們知道,要如何脫離煩惱?用無染著的心。「我不是僅僅顧自己,我現在知道了,有菩薩來告訴我,應該要去幫助人;幫助人,我們不能只顧自己。」就像在東非,我們在馬普托那個地方有二、三千位當地志工的種子。現在貝拉港這個地方是受災的地方,兩個地方是差一千多公里。受災的地方我們都不認識他們,有災難我們去救濟他們,有好幾個國家慈濟人來到貝拉港。
當然,馬普托這個地方的志工種子也將他們帶過來了。帶來了就開始,「看到這些人的苦,受災難比我們在安定的地方的苦苦多了,我願意發心來這個地方,與他們一起長久住在這裡,我來培養他們要如何走入慈濟,用慈濟的方法。不只是顧自己,還要照顧大家,要如何讓大家心能快樂起來。」這就是我們因緣,南非有南非的起頭的因緣,莫三比克有莫三比克起頭的因緣。這兩邊都有起頭的因緣,匯集來到現在所需要的地方。我們帶動「已度」、「當度」的菩薩來到這個地方,要來度「未度」的人,這就是佛法要在人間。所以在人間,一定從小、中而大,這全都是在心理。先打開煩惱,離開煩惱,要先內心的要有清理;將煩惱無明都破除掉了,要顧好心那念的清淨。就是法入心,了解了,沒有受其他的煩惱再影響到,清淨的智慧一步一步讓他清楚明瞭。
所以,「斷惑證理」。不要再煩惱了,不要再受這些雜音來困擾了。「即此智之用」。這就是我們要用,我們要先知道,知道之後才能夠用方法過去。菩薩一定要「斷惑證理」,「即此智之用」,這個智慧的用途就是要讓我們了解。這些道理清楚了,煩惱無明將它斷掉,才有辦法安心來了解道理。這就是智慧之用,他懂得分別;智叫做「分別智」。所以能夠有這個分別智,我們知道一個人生命能夠影響很多人的價值,這就是智。
「度諸眾生,入佛無漏智」。我們要一直在人群中、在眾生中不斷引度,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接近佛陀無漏的智慧。所以常識不是知道就好了,常識是你要去體悟,你要去身體力行,你要真的去做,做到你身心皆歡喜、得自在,這樣就是真正斷惑證理。你還要很甘願,很歡喜去做,不怕眾生的困難,不怕眾生的無明,不怕……,總是能夠真正圓滿,法喜充滿。要能這樣斷惑證理,就是這個智,這個智就是要去度眾生;要救度眾生才能夠入佛的智慧。雖然說來反反覆覆,但是就是不能離開這些道理,路就是這樣走。所以能夠了解這些理念,我們就能夠接受佛陀經典,這樣來看經文我們就能夠很了解。所以前面的文,經典的文就是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諸所說法,隨其義趣,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。若說俗間經書,治世語言,資生業等,皆順正法。」
「諸所說法,隨其義趣」。所說的法就是隨眾生所需要。那個道理,我們聽到這樣的道理:眾生是「苦」,是「集」來的。我們在這個道理上,就要投入去付出,才是真正會合道理。所以「隨其義趣」,道理的義,道理的趣向就是眾生的疾苦,菩薩就要走入這道理去,去拔除眾生苦。所以,「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」。這與真理,不只是聽啊、聽啊,說啊、說啊,傳啊、傳啊,只是這樣無法去改變人生的疾苦。真的就是要去,「趣」就是去,回歸回來就是這樣,去付出,回來就是原來的道理,所以無相違背,這就是「實」,這叫做「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」。我們去、回來,站在這個原點,回來也是在這個原點。所以,「若說俗間經書、治世語言、資生業等,皆順正法」。我們人生再怎麼說,好事就是要做,以前的人說的:「你要做好事,才會得好報。」以前的人也這樣說,佛更清楚為我們解釋,所以「皆順正法」。接下來這段文就說,
經文:「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,心之所行,心所動作,心所戲論,皆悉知之。」
經文簡釋:
「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,心之所行,心所動作,心所戲論」;六道眾生,心念一動,身所行動,若善若惡。
這六趣,這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前面都解釋得很清楚。在三界,就是這個大空間,上至有頂、下至地獄這個大空間;六趣,包含六趣的眾生。「心之所行」,天有天人的善行,所享受的環境,人間有苦樂參半;地獄有苦,苦得無法喘氣那種的苦。無論是什麼樣的世間,全都是有所求的生命,那種所求的心,他所行為的動作是什麼?或者是心只是想,想:道理好,我來傳。說了一大篇,空花亂墜,好像說得很美。「六道眾生,心念一動,身所行動,若善若惡」;這些六道眾生,不論他說的是善、是惡,他的行為是善、是惡,每一動作都是沒有離開善、惡。
*旋轉施為層疊,心念所行處,無不皆是虛妄,戲論諸法。
「旋轉施為層疊」;這種沒有離開,就是光是在那裡轉、在那裡繞。我們都還在凡夫,說善、做善,若是說惡、做惡,善、惡都轉在那個漩渦裡面,眾生無法下定決心,無法行善心不動念。「我就很想要為善,我要行菩薩道,但是我經不起人向我說一句什麼,我就退失道心,我就起煩惱。」這樣的人偏多,所以菩薩道難行,這就是在這念心。這念心,善、惡只是在那裡牽拖著、旋轉,在那個地方層疊,層層疊疊,全都在這個善啊惡啊、惡啊善啊,這樣旋轉、層疊,這樣很辛苦,這就是六道的眾生。
所以,「心念所行處,無不皆是虛妄」。說我們在修行,心若還在這裡在旋轉,說再多我們也得不到什麼,是虛的啦!讓你說得很有道理,頭頭是道,什麼都沒有做,這也是虛的,哪有辦法接近佛智呢?要接近佛智,你要如何去付出,這前面就說過了。所以我們要知道這戲論,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,道理說出來我們沒有向前前趣,那個趣向沒有行,你哪有回來歸於道理的時候呢?就沒有!所以這叫做「戲論諸法」。
經文簡釋:
「皆悉知之」;能誠心受持經菩薩,持法格力如儀典範;悉知其心之所運用。
「皆悉知之」。我們要知道這都是空過、空說的,空的。說的都是空的,因為說的不接受,不要聽、不要做,說的也是空說。「告訴你,你為何都不要聽?都說不聽。」這都是空說的,說的都不做,說也沒有效,所以我們要知道。所以,「能誠心受持經菩薩」,要「持法格力如儀典範」。「格力」就是盡心力,說要做絕對做到底,這叫做「格力」。真是專心,一去,菩薩道絕對沒有回頭,它的盡頭就是到道理,佛的境界。所以要「格力如儀典範」,要做一個做給人家看,讓人能夠尊重,讓人願意跟隨。「如儀」,就是大家看到你的形態、你的造作非常心儀,那個心受影響,願意這樣跟你走。
所以有時候若說了,人不聽,自己自慨歎:「沒有做到,所以說話人家不聽。」缺己德行,所以自己要趕快精進。若光只是坐在那裡怨嘆,會退失掉。所以我們要如何,說話讓大家願意聽,他也能夠有成就,自己也能夠有心得,這真的是彼此之間我們要「格力如儀典範」。要「悉知其心之所運用」,我們也要了解他的心理,他的心是如何在運用?他的心用在哪裡?我們要很清楚,我們要很知道。
*三千世界六道眾得因緣獲受機教,精進不懈,於是意淨故,言說皆合佛說。
所以,「三千世界六道眾生得因緣獲受機教」。這六道,六道的眾生所得的因緣,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、如何去接引他們?這要看因緣。這些六道的眾生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能夠進去?就再回過頭來說非洲,我們能夠去接觸到這些苦難人也就是有因緣。因為他們很苦,才需要接受我們去幫助他們,而我們有這個幫助的因緣,就開始有法入他們的環境去。道理、正法,在那個地方,我們教他、牽引他、引導他,讓他也能夠去引導別人,這就是真正叫做翻轉人生。他在那種暗無天日,他沒有光、沒有影,我們若引導他一下,他就有辦法。
所以,「六道眾生得因緣獲受機教」。有這個因緣,有人與我很投機來教育我,我自然就能夠受教,我自然就能夠這樣精進不懈怠,這就是因緣。我們就是要發心,在任何一道我們都要去製造因緣,去度化眾生,讓他們能夠得到機緣來受教育,得到因緣,能夠有機會來受教育,讓他們能夠精進,自然沒有懈怠。「於是意淨故」,我們要如何去淨化他們的心?要如何讓他們有一個方向去除煩惱?我們自己也是,在說的那是另外一個因緣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?而這個方法我們自己就要接受教育、接受機會,自己要精進,不要懈怠,自己意志不要再染著煩惱。若這樣,「言說皆合佛說」;所說的話皆合佛說。
*是人有所思惟、籌量、言說,皆是佛法,無不真實,是持經人心有所思惟。精心籌量解說,無不皆是真實法。
這就是「是人有所思惟、籌量、言說,皆是佛法,無不真實」。若能夠這樣,這些人他們就會好好地想,包括我們自己,就要好好思惟,好好來籌量,來了解自己有多少力量。我們了解我們的力量加他的力量,他的力量再加我的力量,我們到底有多少力量,我們能夠做多少事情,或者是我們的因緣有多少,我們能夠對人說多少法。而我們的程度是深是淺?我們自己思考,自己測量。所以「是人有所思惟」,我們自己要想想看我們的力量有多少,我們能夠去付出多少。這全部能夠說的法,全都是佛法。我們說在我們自己說的,說在我們自己知道的,說在我們有體會的,這樣所說的沒有偏錯,全都是佛法,「無不真實」。
就像他們走過了,經過了這段時間,要經過了萬多公里的路才能夠到達,這都真實,無虛!而這些人就是都這樣去做,是真實做;那些人就是這樣得救,是真實得救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,「是持經人心有所思惟」,是持經的人,心就是要有這樣想。再者,「精心籌量解說,無不皆是真實法」。像這樣的人,那專心;「精」就是專,專而不雜叫做「精」。「精心籌量解說」,我們要好好地想,真真實實的話;好好地想,我們就要好好地說。我們要說多遠,要說多長、多少人,就好好地說,都沒有脫離佛法,「無不皆是真實法」,這都是佛法。
*由心正故,思忖言談句句合法,無不真實。
所以,「由心正故,思忖言談句句合法,無不真實」。這些都是真實的,那些人生的苦難,苦啊,真是苦!佛所說的苦是真實苦,因為我們看到了、我們聽到了,我們現在也進行要去如何幫助苦。而我們自己也有苦,我們的苦苦在雜念煩心,有雜念來煩我們的心,讓我們進進退退,很多的苦。
總而言之,無苦不人間,人間要互相幫助,能夠教的用心去教,接受的人要用心來接受;不要說「教你,你不聽進去」,這樣時間也浪費掉,說的多說的,聽的也白聽,全都不真實,全都是空虛;時間也空過,在這個空間也無所得用,人與人之間無所受益。道理就是在這裡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;說起來就是在我們這個時間、我們這人與人之間。人與人懂得要珍惜嗎?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