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90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人間,時間是這樣一秒一分一直過,要知道每分秒鐘無不都是我們生命價值的關鍵,很重要!就像有心為人群做事,那就充滿了希望;希望在我們用時間、把握時間,時間總是在分秒中回饋給我們的希望。就像三天前,莫三比克視訊與花蓮本會互動,在花蓮看到莫三比克志工充滿了希望的場面,莫三比克志工看到臺灣慈濟人充滿了感恩、歡喜,想要回報的那個心很明顯。這就是我們用時間,用心這樣在付出。看到莫三比克分成三個地方來做分享,第一個地方就是看到迪諾與岱霖,兩夫妻帶著一群在地志工。還有,其中有一位來賓,這位來賓就是雅瑪郡郡長,是荷西托梅先生。他特別向迪諾交代,若有要視訊,要與臺灣聯絡、要與師父見面,他一定要來參加。所以他也在人群中,他也來分享。
他說他過去的人生不知道什麼叫做愛,走入慈濟,與慈濟人接觸,他明白了愛是在人群中互動,在人群中互動,無私的愛帶來了歡喜。所以他說,他若退休,第一個報名就是走入慈濟,報名到志工行列裡面來。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,也表達出慈濟在莫三比克為他們的人民付出,救災救難,他的感恩從內心表達出來。當然,其中還說很多感動人的事情。尤其又看到當地災民,現在也穿起志工背心來,他們說他們感恩慈濟,第一個時刻除了給他們糧食以外,又給他們生活工作包(農作包),這生活工作包讓他們能夠割草、建房子。再者,生活工作包裡面,鋤頭、鏟子全都有,讓他們能夠掘地種菜。看到他們所種的菜都已經很肥碩、很大顆,尤其是高麗菜,一個人拿起一顆高麗菜,那顆高麗菜比他的身體還要大,展開來就是這麼大顆的高麗菜。又看到他們土地上面很多菜都種得很漂亮,這就是看到希望。
後面又一對夫婦(19歲的露西亞與20歲的先生阿貝多),很年輕,抱著一個孩子,這個女孩子……。岱霖就說:「師父讓您看,『洪水』也來了!」我們聽到「洪水」,就知道這個孩子是媽媽正要生時,洪水來了,水一直淹,淹到樹上去。這媽媽拉著樹,就這樣在樹上生下孩子,父親就在水中、樹下這樣接。那個臍帶,我們叫做「衣帶」,讓孩子與母親連接著,要如何讓孩子脫離母親的身體?他,這個父親就用袋子,將袋子的布撕開,用那種袋子撕開的布條來勒緊,用這樣勒斷了那個臍帶,讓她們母子身體能分開,孩子才能接下來。現在這個「洪水」已經六個月了,五、六個月的孩子,長得很可愛,豈是一個孩子而已?不是哦,還有一個。這是很年輕的一對夫妻,已經兩個孩子了,媽媽還不到二十歲就已經生兩個孩子了。後面又抱來的這個,兩隻手抱兩個。
看到這個家庭,若是生活好過是很幸福,卻是在非洲生活很難過,所以這個家庭在那裡生活很辛苦啊!但是這父親就說話了,他說很感恩慈濟,雖然他們生活辛苦,覺得慈濟來幫助他們生活,有物資,又能夠有種菜,他們有這樣的生活很滿足了,感恩慈濟讓他們一家人能夠這樣圓滿生活,看了也是很歡喜。這就是慈濟人行菩薩道,當那個時間,雖然「洪水」憑著夫妻毅力、智慧,很奇蹟的平安生了下來,但是馬上現實的生活要怎麼辦?就是慈濟人去穩定他們的生活。這也讓我們很感動。而我們也期待,能夠為這個家庭建設家園,我們也很期待能夠看「洪水」與她的姊姊,都能夠平安長大,受教育讀書,將來能夠回饋社會,這也是我們的希望。所以苦難眾生有緣與菩薩相會,他們就有救了。
《法華經》前面第十九品在六月十五日講完了。我行腳在外面足足一個月的時間,回來,又病倒了,調養了一個半月。兩天前坐上來這個地方,試試看我發出的聲音大家有沒有聽到。回答是說「有」。只要人有聽到,我就要趕快把握。兩天的時間是試發聲,今天開始就是《法華經》第二十品開始。《法華經》我到底能夠說到哪一個地方我就盡量,才不會讓我這輩子有遺憾。不過,《法華經》不離世間法,《法華經》完全是來教菩薩法,菩薩要入人群、接觸人群的苦難。就像現在東非莫三比克,這個國家遇到這個大災難,讓我們有因緣能夠進去這個國家。想,我們要如何去翻轉這個國家貧窮困難人的生命?除了建家園,最重要就是教育。台灣慈濟人這次去,前後陸續回來,最後面的一梯次,也已經回來了。
昨天晚上回報回來,他們已經到桃園機場,今天應該會回到花蓮。這就是菩薩,這群菩薩是去那個地方做橋梁,就像一座橋將它搭起來;從我們這個地方,菩薩的此岸要到苦難眾生的彼岸去,那滿滿的希望已經要帶回來回報了。所以這就是菩薩,開啟了菩薩道將要走入人群。已經這麼多個月了,莫三比克發生了災難是在三月間,也是我眼睛開刀,也是一場要復健很困難的時間,為了菩薩道要再接再厲。我很努力,終於六月出門了;再回來,又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休息。現在再開始已經要為他們建設,前線勘災人員已經回來了,很期待,慈濟人遍布在天下間,希望人人為他們祝福,分分滴滴都能夠會合來為他們付出,為非洲建立他們的希望,翻轉人生。
*佛陀大覺者,為人間啓開菩薩之道;本跡開二門應機投教,法喻談真諦。
今天開始已經要入法華的門,第二十品。是「佛陀大覺者,為人間啟開菩薩之道」。剛才師父說過了,這全都是佛陀來人間的理想,要為人間教菩薩法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理想,在二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菩薩道開啟了,所以「為人間啟開菩薩之道」。「本跡開二門,應機投教,法喻談真諦」。《法華經》它分成兩段,一段是跡門,一段是本門。「跡門」是用來教導菩薩法,佛陀將法譬喻,譬喻人間疾苦,所以在跡門中有七種的譬喻。《法華經》總共二十八品,前面的十四品都叫做「跡門」,跡門中有幾種的譬喻,大家腦細胞開始要將它們啟動,莫忘聞法,法入心。
《法華經》七喻:
一.火宅喻,出於第二卷〈譬喻品〉。
二.窮子喻,出於第二卷〈信解品〉。
三.藥草喻,出於第三卷〈藥草喻品〉。
四.化城喻,出於第三卷〈化城喻品〉。
五.衣珠喻,出於第四卷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。
六.髻珠喻,出於第五卷〈安樂行品〉。
七.醫子喻,出於第六卷〈壽量品〉。
「《法華經》七喻」那就是,第一「火宅喻,出於第二卷〈譬喻品〉」,大家再回憶一下。「二窮子喻,出於第二卷〈信解品〉。」第二譬喻是窮子的譬喻,記得嗎?孩子一時迷失了,出去外面流浪,父親為了找孩子,找到父親都已經老了,孩子長大了。父子之情,父親尋尋覓覓,終於看到那個年輕人,他一看到就認得,「這個是我的孩子!」所以用種種方法,將這個貧窮子找回來,最後傳家業。家產有種種庫藏,裡面有很多寶物,一一點交,最後向他的親族宣布:「我的一切就是我的孩子所有的。」這是出在第二卷〈信解品〉中。
第三呢?〈藥草喻品〉,那是「出於第三卷〈藥草喻品〉」。這大家再回憶,這些故事應該是很明朗、很清楚。「四化城喻,出於第三卷〈化城喻品〉。」第四的譬喻是〈化城喻品〉,記得嗎?導師要帶我們到寶城去,多辛苦啊!去到山上,大家喊累了,「不要喊累,前面寶處在近,你若要再回去,有種種可怕的獸類,危險啊!再往前,寶處在近。」用種種方便法來誘引我們,來引導我們向前前進,那就是第三卷的〈化城喻品〉。
第五呢?是「衣珠喻」,那就是「出於第四卷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」。還有,第六「髻朱喻,出於第五卷〈安樂行品〉」。第七呢?「醫子喻」,那就是「出於第六卷〈壽量品〉」,記得嗎?這都是已經說過的譬喻,散布在不同卷、不同品之中,有這樣種種譬喻。這譬喻就是完全現出在「跡門」與「本門」中。(醫子喻」出於第十六品〈如來壽量品〉,屬本門)
*《法華經》前十四品,名為跡門。
跡猶足跡,譬如人間有所造作,無不都是走過的歷史。
所以,「《法華經》前十四品」,名叫做「跡門」。〈法師品〉中有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」,這全都是讓我們的記憶很深,所以這叫做「跡」。「跡」,就是譬如足跡,我們有走過的足跡,也就是「譬如人間有所造作」。你有要走、你有要做,你走過、你做過,這都叫做「跡」,足跡、痕跡。你做好事就有好的痕跡在,「無不都是走過的歷史」。歷史在分秒中,分秒中你的舉手動足、開口動舌都有你的痕跡存在,無不都是我們所造作,在人間無不都是我們所造作。開口動舌、舉手動足等等,我們所做過的一切就是我們的痕跡,我們的形跡。跡,就是足跡。
所以「本跡開二門」,我們現在所說,從〈安樂行品〉之後,再下來〈從地湧出品〉,就是已經入本門了。所以,《法華經》分成了前後有二門,開頭是跡門,就是要我們知道我們在人間如何做。法我們聽不懂,他就用譬喻讓我們了解,用譬喻的故事比較容易了解。這就是我們人生如何來、如何生活,將來我們要如何去,在這個人間有形跡,所以叫做「跡門」。
*本跡二門之一;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後十四品,明佛身之清淨本覺等地,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之覺性、智慧,及本地法身之眾德,故謂法華之開本跡二門。
《法華經》「本跡二門之一」,那就是「二十八品中後十四品」,很明顯讓我們知道,「明佛身之清淨本覺等地,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之覺性、智慧」。所以大家要很清楚,不論用什麼來譬喻,佛陀的本性,從人修行、覺悟、說法,用種種方法應機投教。所以,「及本地法身之眾德。故謂法華之開本跡二門」。應該大家看就能清楚了。我們種種的德,我們行動的一切一切,舉手動作、開口動舌,一切一切都沒有離開我們的本覺、我們的本心地。但是佛陀的本心地已經是清淨無染,而我們凡夫現在這個心地仍充滿了煩惱無明。我們現在能知道,佛陀講《法華經》已經是本跡開二門了,這「本地法身之眾德」是我們這樣走過,所以是《法華經》清淨的心門,以及凡夫有染的心地(清淨心門為「本門」,而有染的心地為「跡門」)。
*佛陀最初成道已來,及至中間隨機施教化眾,講生說滅,以至于今成佛度生,皆是從本垂跡,故名跡門也。
所以,「佛陀最初成道已來,及至中間隨機施教化眾」,是講生說死,告訴我們,我們如何生,什麼因緣來生,這當中教我們如何到了最後。我們所造作一切轉識成智,所造作的一切歸納八識,希望我們人人所做的都是對人間有益。這個八識都在修行中,我們就有機會轉八識為「九」,九識就是完全清淨的心地。所以來為我們「講生說滅」,就是講生說死。所以,「以至于今成佛度生」。這是他生生世世來人間度化,沒有離開人間,沒有離開佛陀三千大千的化土,來來回回都沒有間斷,就是來為人群談生說死,談生說滅度等等的教法。「皆是從本垂跡」,都是從清淨心,就隨著人間有次序這種的足跡來教化我們,「故名跡門也」。
所以前面「跡門」,請大家用心,跡門就這樣過來,本門開始完全就是來說佛心地清淨的法身、眾德。這就是我們後面再接下來功德品──〈分別功德品〉、〈法師功德品〉等等,就是要顯出了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。雖然後面所說的有比較深,但是相信〈分別功德品〉、〈隨喜功德品〉、〈法師功德品〉,這些全都已經讓我們開始了解了。所以大家從今天開始,莫忘「薰法香」,那個記憶要好好再薰習出來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註一】[法華七喻]
指法華經所說之七種譬喻。即
(一)火宅喻,出自譬喻品。火,比喻五濁、八苦等;宅,比喻三界。謂三界之眾生為五濁、八苦所逼迫,不得安穩,猶如大宅被火所燒,而不能安居。
(二)窮子喻,出自信解品。謂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(即六度萬行)得以莊嚴;猶如貧窮之子,缺乏衣食之資以活身命。
(三)藥草喻,又作雲雨喻。出自藥草喻品。藥草,比喻三乘人之根性。草有小草、中草、大草三種,依次比喻天人、聲聞緣覺、藏教菩薩。藥草雖有大中小之不同,若蒙雲雨霑潤,皆能敷榮鬱茂,治療眾病。以喻三乘之人,根器雖有高下之別,若蒙如來法雨潤澤,則能成大醫王,普度群生。
(四)化城喻,出自化城喻品。以喻涅槃能防止見思之非,禦生死之敵。謂如有人欲至寶處,而於中途懈退,有聰慧之導師,權化作城,使之暫為止息,然後令其得以至寶所。以喻二乘人初聞大教,中即忘失,而流轉生死;故世尊權設方便,令其先斷見思煩惱,而暫證真空涅槃,以為蘇息,而後至於究竟之寶處(比喻實相之理,即指究竟大涅槃)。
(五)衣珠喻,又作繫珠喻。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。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,親友以寶珠繫於其衣中;而其不覺知,自受貧苦。後經親友告知,乃得寶珠,衣食受用無極。以喻二乘之人,昔於大通佛所,曾下大乘之種,然為無明所覆,未能覺了,後由如來方便開示,乃得證大乘之果,利樂無窮。
(六)髻珠喻,又作頂珠喻。出自安樂行品。髻珠,指輪王髻中之珠。輪王,比喻如來;髻,比喻二乘權教;珠,比喻一乘實理。珠在髻中,猶如實理為權所隱。此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授記二乘而得作佛,猶如輪王解髻中之珠,以與功臣。
(七)醫子喻,又作醫師喻。出自如來壽量品。醫,比喻如來;子,比喻三乘人。謂諸子無知,飲他毒藥,心即狂亂,其父設方便,令服好藥,以治其病。此喻三乘之人信受權教,不得正道,如來設各種方便,令服大乘法藥,速除苦惱,無復眾患。〔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八〕(《佛光大辭典》)
【註二】
[跡門]
法華經中前十四品,名為跡門。跡猶足跡,譬如人之所居,則有行往之跡也。蓋論釋迦最初成道已來,及中間施化節節,唱生唱滅,以至于今成佛度生,皆是從本垂跡,故名跡門也。(明‧《三藏法數》)
[本門]
本跡二門之一。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後十四品明佛身之本地及本地法身之眾德,故謂之為法華之本門。見本跡二門條。(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