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9/1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8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9/1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9/1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09/1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四 9月 12, 2019 3:06 pm

2019091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  時間大家要好好把握,聞法、聽,要用心入。所以用功,就是我們平常叫做修行。時間在過很快,而且看到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了五濁惡世,濁氣很重,世間很多的災難不斷在這個時候傳出。火災不斷延燒,雖然在離我們很遠的巴西,那座亞馬遜雨林,每天都一直在關心,現在還沒有撲滅的消息。這樣跨過九個國家了(亞馬遜雨林橫跨九個國家,目前已有超過三個國家受林火波及),聽,會害怕。

  又聽到印尼的森林也起火了,昨天我很關心,一再問。印尼慈濟人回來,我就問:「印尼,這樣的火起來,難道沒有問題?」阿源回答我:「不要緊。第一,印尼的總統已經一段時間發布訊息,軍、警、消防全都向他們布達,軍、警、消防要好好分作好幾梯次負責森林,顧好不要起火。哪一個地方,一群人在這火還未發生時,就要照顧,所以當火到時,要趕快斷火路。所以火雖然在燒,卻已緊急做處理,所以平安無事。該做的斷火路,做了。」聽起來覺得很安心,英明的總統,總是還未發生之前他就開始這樣準備。野火一起了,他很有先見之明趕快派人,一大群一大群,就像作戰一樣。軍隊、警察,軍、警、消防就在那個地方準備著。斷火路,火抵達哪裡,哪裡就要能夠斷開火路,這叫做斷火。意思就是這裡在燒,在這個地方就犧牲一些,先將樹砍掉,這樣就不會一直燒,燒到隔壁才來滅火。要先將隔壁這裡清一條防火道,將火隔開來,火自然一直燒,燒到那個地方,再過去就沒有東西可燒,讓它只燒一段時間,就不會像亞馬遜雨林,野火連連。

  是啊,昨天聽到,覺得本來就是要這樣。一個「顧」,有事先照顧嗎?有沒有照顧好?這是最重要的。或者是故意要去將它點燃,山用火耕,想要開一個山來做牧場。用人整理麻煩,用火燒山比較快,沒有去想到後果,一燒下去是撲滅不了的。這觀念不同,預防讓它不要燒,與故意要為利益開農場,這樣用火耕的方法,那是錯誤的。只是一個觀念偏差。所以,我們人要好好守好我們的心,守好這一念,這一念要保持這樣,很冷靜,最重要的就是,不要有欲火起;開始欲火起了,就要用冷靜來將它隔火。前面有欲,就要趕快後面準備著冷靜的心,不可再去面對到。所以因緣,這也是因緣。

  這世間的因緣也是這樣,大陸有一個家庭,這個家庭一家和樂,不幸的是一個六歲的孩子發生了腦瘤,就送醫治療。那個時代,幾十年前,真的不是富有的家庭。孫子發生了腦瘤,就開始去治療;送去醫院治療,也等待要開刀。這過程為了治療這個孩子,父親、母親要出去工作,孫子就阿公、阿嬤來照顧。父母在外面很努力賺錢,不論什麼工都做,只要有錢可賺,這實在是很辛苦,要一直常常供應錢回來,用來治療這孩子。阿公、阿嬤也很用心,家裡能夠賣的東西也一直賣,就是為了治療這個孫子。

  後來這個孫子;在那個時代,幾十年前,腦也開了,長時間的照顧,錢用了很多,家庭的東西能夠賣的一直賣;孩子的父親、母親出去外面賺錢也是沒日沒夜。只是盼望將這個孩子救活起來,卻是這孩子愈來愈嚴重,最後這個孩子留著微微的一口氣就告訴阿嬤:「阿嬤,我要一面鏡子,我要一面小小的鏡子。」阿嬤聽到,不要讓孫子有遺憾,醫生一再警告:妳這個孫子隨時都會走。阿公、阿嬤就是不願意將這孫子放棄,但是心裡也有準備。

  看到這個孩子忽然間要求要一面小鏡子,阿嬤就趕快出去。在街上走,路不知道要如何走,在那裡遇到一位;在醫院裡面認識的當地人,是一位太太。她就問她:「妳匆匆忙忙在這個地方這麼慌張,到底要找什麼?」她說:「我很緊急,我不認識路,我想要買一面小鏡子。」那位在醫院認識的朋友就告訴她:「妳趕快回去顧孫子,我來替妳買。」這位朋友就去幫她買了。阿嬤趕緊回頭回去,牽著孫子的手,看到微弱的生命,阿公、阿嬤很苦啊!這面鏡子買回來了,拿到這個孩子的手裡;阿嬤接給孫子。將它放在他的手裡,說:「你要的這面鏡子已經買回來了,放在你的手中了。」這個孩子眼睛睜開,看到鏡子,一個微笑,這樣眼睛又闔上,就去了(往生了)。

  這個阿嬤雖然很不捨,不過她想到,想到前一晚在睡的時候,夢見到在街上走,遇到一隻驢子拖著一輛多一點的車,兩輛車相連。一輛是滿的車,一輛是還未滿,很吃力在拖車,拖來到這個阿嬤的面前。這隻驢子歪著頭就說:「還欠我五毛錢。」就這樣夢到這情景,清醒了。這個夢很清楚記憶著,但是不以為意,反正就是一場夢。到了她的孫子拿到這面鏡子,這樣睜開眼睛看一看,就微笑去了,好像很滿意。讓她去想到:是哦,這個夢,我欠牠,欠這隻驢子五毛錢。我買這面鏡子到底多少錢?趕快去問這位在醫院認識的朋友。「不好意思,剛才妳幫我買鏡子,回來我還未給妳錢,這多少錢啊?」說:「五毛錢。」那個時候她內心很震撼,五毛錢!

  回來了,阿公與父母親在那裡哭啊、摔啊,一直不捨,只單獨這一個孩子而已,用這麼多錢,賣掉了家產,花了很多的力量賺錢,將家裡的東西都用完了,這樣還是不捨孩子離開。這對父母說:「我辛辛苦苦在外面做牛做馬拖,也是希望能夠讓孩子保存這一條命,竟然,最後還是這樣去了。」阿嬤從外進來,就這樣說:「不要哭了,我們的錢還完了。我們欠他的債都還完了,最後五毛錢他已經接到了,他歡喜了。」大家莫名其妙,她才將這經過,夢到的故事,將那位朋友買來這面鏡子,五毛錢,前後因緣都告訴他們。

  阿公就這樣:不要哭,擦一擦,將臉擦一擦。挺起身來,他說:「你豈知道?」指著這個孩子說:「你豈知道?我還你的是這整輛牛車的五毛錢,超過整輛牛車的五毛錢。你都不要走,只缺這五毛錢,你不討也不甘願。這,難道是這樣?有欠你這樣的因果債嗎?」就是這樣,父母親,孩子的父母也同樣坐挺起來了,「好,與這孩子的因緣,您與孫子的因緣就只是這樣而已,欠,也還盡了。因果可怕,原來這一點點沒有還,就走不了。」

  想,這段的道理,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誰讓我們歡喜,誰所做的事情我們都不滿意;人家已經做很多了,盡量要讓你滿意,你都不滿意。我們若是聽到這個故事,我們要趕快想到:「好了啦,我們要很感恩、要很滿意。這樣我們就滿意了!」培養這點:不要計較。要不然,計較,就是差一點點也要全討到。這種牽拖、牽連,生命在病中走不掉,很辛苦。不知道,牽腸掛肚也是留不住,留到最後你的債還完了,這樣就好了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體會佛陀告訴我們的法,四諦、十二因緣,我們都要很用心再回顧。進入經文中,入經文以前,先給大家一個綱要。來,

*佛說四聖諦法,教小乘人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證悟聲聞四果。

  這是佛陀從覺悟後,最初講的法,為五比丘說四諦法,那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。因為佛陀初覺悟,已經觀察了人人的根機,有辦法能堪得接受什麼法。最初要向人說話,也得要對機、相信,所以面對著跟著他出來修行,這五位宮中的親人。他回過頭來看到這五個人,第一場就開始為他們說法,「四諦法」。這個故事常常在說給大家聽。在這個地方三轉四諦法,鹿野苑,五個人四諦法說三次。因為要能夠了解四諦法,很不容易。第一次一個人,「有了解了。」第二位,「稍微清楚。」第三次,「這樣大家知道嗎?」第三次,三個人就說了解了。了解,將這人間生命的苦,一段一段的苦,集來了種種種種的因緣會合,結果無不都是因緣會合就是苦。到底多少因緣?無量數。這種待人接物,一個聲音、一個臉色、一個起手動作等等,都是不同的結果。

  所以佛陀說法就是要提醒人人了解這樣的道理,知道可預防;如何說話,怎麼樣的臉色、態度等等。這就是佛陀除了說法,同時也是在教育人的規矩。這就是佛陀在說四諦法,這叫做「教小乘人知苦」。因為他說法,要這些人來接受,但根機還無法領受到更深、更大的法,這樣的法適應他們,讓他們知道人間是苦。要不然這些都皇宮的人,哪能知道人間疾苦呢?所以用苦、集、滅、道來引導他們走入這條修行的道路。所以這五位成為五比丘,這「教小乘人知苦」。知苦就要斷集。苦是從集來,在人我是非、計較中這樣累積,生生世世累積的因緣。現在知道有這樣的苦,也了解這個道理了,苦的源頭就是從集來,「集」就是集人對人的一切。所以這全都是沒完沒了的苦因、苦根,你就要學如何來斷,斷掉了這個集的根源。要如何還?就像最後五毛錢要還他,要還得甘願。所以「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」,過去那些不明白的道理,我明白了,現在開始從內心、從仰慕佛法。

  佛陀的覺悟是真正天地宇宙的真理,這樣分析、敘說出來,真的是很有道理。儘管知道人生是苦,聽到那個苦,經過佛陀的聲音,佛陀分析苦的根源,但是心如沐春風,已經知道那苦的根源了,自己的內心好像有一種解脫,所以已經斷了,斷了煩惱的根源。了解了,過去還會去回顧在宮中那種的生活,還會掛礙著他家裡、宮裡家人的愛欲,現在已經了解了。所以斷「集」,過去的不要再放在心中糾纏不清,現在那些過去的都要將它斷掉。現在開始要凈心來,好好欣慕,要如何來滅掉了一切煩惱的法,才有辦法走入這條平安康莊的路。現在是說「斷」,但是要斷得清楚,所以叫做「滅」。所以你要去斷它,一定要下功夫,斷得清清楚楚。

  所說的修行,就同樣是這樣在生活,為什麼要再說出家呢?斷欲棄愛。那就是離開了家庭,已經入如來門;棄掉了小家,入如來家。所以我們的身心不是屬一個家庭的,我們的身心是為了求道、求法,了解了,是要超越家庭,而入人群、眾生群。展開了我們的心,這才是真正能夠滅掉了牽掛,甘願入人群去為眾生付出,與菩薩走同一條路。學佛才能夠走同一條,路回歸到如來家。如來家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,說諸法空,這就是道。我們乾乾淨淨,沒有掛礙、沒有煩惱,在人群沒有受到什麼煩惱來牽掛,沒有牽掛,所以我們能夠向前走。

  所以,「證悟聲聞四果」。這就是我們剛才在說的,欠五毛錢都不可以。你那五毛錢若沒有還他,這還是牽連著,來生要再還。所以說來他們也要感恩這個孩子,最後的五毛錢他要全討到,這樣一了百了,以後就不用再來找他們了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學佛,欠債不是一位而已,還了這位,可能還有其他要還。所以我們要還,要同時還,不論遇到人間有什麼樣的困難,我們還是步步向前,堅持道心。該付出,一定要付出;該忍耐,要忍耐,才有辦法這四聖諦法能清楚。所以下面經文就這樣說,昨天的經文,

複習經文:「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劫名離衰,國名大成。其威音王佛,於彼世中,為天、人、阿修羅說法。」

  「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」,這是昨天的經文。還有,「劫名離衰,國名大成。其威音王佛,於彼世中,為天、人、阿修羅說法」。現在說的佛的十號,是那一尊佛的十號呢?威音王佛。釋迦佛開始要進入〈常不輕菩薩品〉之前,叫大勢至菩薩,現在說威音王佛。這全都是經過了堪忍修行,得到大勢,得到威力,得到微妙聲音;後來長久長久劫,國土就是這麼乾淨,沒有一點點不順意的事情,整個國家,所領導的領土、的國家,總是那麼清淨。這就是要說這裡的修行,那個時代如何教,現在釋迦佛也是一樣這樣教,因為那尊佛同樣是這樣教。來,就是這段是今天要入的經文,

經文:「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;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」;聲聞小機、厭苦求樂,故與說四諦法,是所相應機根,故為說法。

  這也是在說威音王佛,他面對著那樣的世界,這麼清淨無染著,那麼的國泰民安那種的世界,同樣道理照說,苦集滅道法。雖然人間沒有彼此的牽連、牽掛,但是還是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。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任何一個人,凡是在人間,就算是壽長也同樣有這樣的經歷。同樣生來人間,同樣經歷了人間貧富貴賤生活,同樣有。儘管那個國土很好,沒有什麼貧富貴賤,但是他也會老、他也會病、他也會死,同樣這種病、死的苦。為了這些,所以要讓他們究竟涅槃,讓他們更了解生命沒有離開六道,總是不斷輪迴。這世的樂享盡,那就是來世的苦了。你何時做多少善,哪一生讓你得快樂的報,但是過去還有苦未盡,再來生世還是會讓你回來受這苦,這是沒完沒了的六道輪迴的苦。

  所以為這些人,雖然生活很好,但是還是一樣照說道理,為究竟涅槃,到了最後,知道生死去來。所以佛的十號之一「善逝」,我們昨天說過了,知道為何要去、為何來。這種不是為業牽引來,是為了要救苦難人去,這就是這樣。我們現在國際救災,多災難,很多菩薩發心報名去做國際救災,他們去到很貧困的地方,生活很苦難。那個環境他們是很甘願、歡喜去,回來了,人人都說:「感恩哦!師父給我這個機會,才看到人生的境界,提高自己的警覺。」所以同樣的道理,要究竟了解道理,沒有到那個境界無法了解。

  所以,「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」。對小根機的人講四諦法,對小乘中根機的人,他就講說十二因緣法,就是要知道因緣法。剛才所說的因緣,相互欠債。其實這個十二因緣法,就是從一念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等等等等,很不簡單在母親的肚子中生胎,很不容易生出來了,那一刻,其實是從他的那個無明,父母交合的那個時候,他就已經這個因與這對父母的因,那個無明,那念無明牽引他來。所以無明緣行,這樣將他牽引,他就依著這對父母交合之時,那個無明媾入,就無明緣行,那個行動,那個識。無明緣行,行緣識,就這樣開始,識就緣名色,就開始慢慢慢慢來,有東西了,但只昃知道「有了!」慢慢來,六根就開始,有五個地方開始凸出來,就開始要伸展他的五根,開始要伸長出來了。到底是男還是女?不知道。就是這樣讓他的手、腳都伸出來了,人形成了。

  以前還不知道他是男或是女,已經「有了」,六根成了,成熟了,開始就接觸人間。感受到了,痛啊!開始慢慢長大,就是想要取,取自然就再緣,緣種種種種,造種種業,又來受苦。很多,十二種的因緣就這樣過來。總而言之,大概是這樣。我們進來看較清楚一點,就是「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」。那就是「聲聞小機、厭苦求樂,故與說四諦法,是所相應機根,故為說法」;所以他們會停,會停在四諦法中,不想再精進再了解什麼,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法就是要認真找,所以他們會停滯在那裡。說四諦法,就是應機,應這些人了解苦,他們就要去找出了,要如何有一條路,來斷盡了種種的苦,所以他們會停在那個地方。「故與說四諦法」,為小根機的人說四諦法。

*佛說四聖諦,教小乘人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使之證悟聲聞四果。
應四諦法:謂以求聲聞乘者,深感佛所說法,佛乃是應是人對機而以四諦法說。

  「佛說四聖諦教小乘人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使之證悟聲聞四果」。接下來說,「應四諦法」。就是說「謂以求聲聞乘者,深感佛所說法,佛乃是應是人對機而以四諦法說」。所以他們很自然就會發心,要斷掉了這種人生家屬的牽絆,過去的欲緣都要將它斷掉,專心修行,就成為比丘。這就是對機,為應四諦法的人來講。

經文簡釋:
「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」;度脫世間四種苦相,究竟成就偏空涅槃。

  「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」。佛為這些人就是這樣,「度脫世間四眾苦相,究竟成就偏空涅槃」。所以我們不可以執空,但是佛陀為了要讓他們修,也為了不讓他們執著,所以要說的道理――究竟皆空。所以他們聽了之後覺得也的確是,到頭來是空。空的來、空的去,一個無明,一念的無明,看不到,一念無明,也是空的來,但是一旦有無明,下面這裡這樣說,

經文簡釋:
「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」;緣覺之機,觀緣入道;與十二緣生滅法相是所相應,故為說也。

  「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」。就是這十二因緣法,「緣覺之機,觀緣入道;與十二緣生滅法相是所相應,故為說也」,讓他們好好知道生命來源的經歷就是這樣,經歷過這十二因緣。剛才說的,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、老、病、死,還是同樣又一輪,所以苦啊!這十二因緣法,從沒有,一直到了「有」,到了造業,到了最後老、病、死,這樣不斷地牽連、相應。這叫做人間。

  而聲聞、緣覺這全都是小乘法,就是獨善其身,要求自己了苦,要求自己不要再來人間輪迴,就是這樣的法。所以佛陀為這樣的根機所說的法是無量數,無法計算的法。同樣一個根機,不同樣的人,你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說同樣的法。這就是佛陀要用很多時間,四諦法從開頭一直講到現在的《法華經》。看看現在的《法華經》還是再提出四諦、十二緣法。所以,修行要從最根本,不可以忘記,而他們這些教與受,要如何獨善其身。佛陀入《法華經》來,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你要如何去入人群,真的入人群無所畏,不要牽掛。這是一種入人群而無牽掛,心不著煩惱,這就是沒有集的煩惱。大乘法既利己又利他,法說來真真正正是很多,但是希望大家聽來,從你們能夠了解的入心,過去的還要來應現在。現在所聽的,是為未來來打基礎,一點即通。希望大家時時要用功,也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9/1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