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   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 Empty周三 9月 29, 2010 11:32 pm
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   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 Empty周三 9月 29, 2010 11:33 pm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凡事感恩
尊重生命
不分別心
卑微貴賤
老幼慧性
無增減少
菩提種子
藏毫芒中
如佛法子
傳承法髓
基因種子

永恆不變
各位,凡事真的要感恩,我們要尊重生命,生命就是在人間,一個共同的名詞,生命不只是人類,所有的動物、植物,以及所有眼睛看得到的,無不都是有生命。
所以無論有形、無形,有色無色等等,我們大家要共同尊重,我們不分別卑微貴賤,不是這個人較尊貴,那個人較貧賤,不要這麼分別,也不要想說,人的生命要尊重,動物的生命,就是要踐踏牠,不是這樣。
所以我們必定尊重,沒有分別心,無論是多麼卑微,都是一律平等,所以「不分別心、卑微貴賤」,我們也不要想說,老人知道些什麼?其實老人也有智慧。
看看在我們的個案中,就有這樣一位秀琴阿嬤,看,她的女兒嫁出去,遇到女婿的家暴,拋棄這個家庭、她結婚後,生了一子一女,女兒出生時,因為臍帶纏住脖子缺氧,所以出生後有癲癇。
不過,她的生命力很有韌性,所以從出生後,一直期待這個女兒,能慢慢長大與正常人一樣,卻是相反,愈大愈發現她生命中有缺陷,不會坐、不會說話,這種愈來愈看愈明顯。
所以這位媽媽已經沒有辦法,再接受現實的生活,所以就開始憂鬱症、躁鬱症,娘家的母親就關心了,女婿既然不顧家了,她就把女兒、孫子帶回來。
她的年齡也有了,要照顧女兒,要照顧這二個孫子,尤其是這個孫女,這麼把她揹起抱下、餵她,不過女兒的憂鬱症時好時壞,實在是很困難。
有一回,這個個案,透過南部一家醫院的社工,推薦給我們,慈濟人去看過他們以後,覺得可憐,這個家庭三個人靠一位老人,所以我們慈濟人,除了補助家庭的生活以外,又不斷開導這個憂鬱症的女兒。
有的人看到,阿嬤要帶她這個孫女,真的是很辛苦,就說:「這個孩子這樣,妳們是不是放棄她?」
這位阿嬤就這麼說:「不行,我們這孩子就是與我們有緣,她就是與我們有緣,才會生來我們家,來我們家,我們就要養她,若不是跟我們有緣,她會去生在別的地方,也不會像現在這樣。」
看,阿嬤是不是有因果觀呢?這叫做因果觀;這位老人她能知道,這孩子就是與她的母親,有這分緣,母親與先生有這樣的緣,這種不好的緣互相牽絆著,既然如是因、如是緣,現在得如是果報,所以她很甘願,替她女兒帶這個孫女。
這是這位阿嬤對人與人之間,因緣果報的觀念,這就是智慧,更加有智慧的,她能知道「福」,要能造福,我們現在接受慈濟的幫助,也應該要在慈濟裡再造福。
所以她除了照顧孫子以外,就利用時間,去撿一些回收的東西去賣,有時候賣三十元,她就在竹筒裡放入十元,有時候賺五十元,她就放二十元。
看看,這位阿嬤,她這麼在捐,雖然她接受幫助,她也是想,她要捐,真的是要捐出去,能捐出去就是福,我們慈濟人若去時,收據拿去給她,每個月都是好幾百元。
我們的委員就跟她說:「阿嬤,您生活不是很好過,不要捐那麼多。」
阿嬤就說:「這是多的,這是環保收來的,這是多的。」
你看,這造福的心,不比有錢的人少,還要多,看,她知因果,這就是智慧,能造福,真的是不簡單,我們普通人可有辦法像這樣呢?對一個家庭的辛勞,對生命的珍惜,那種的愛,實在是無法有人能跟她比。
所以看到這個故事之後,我真的是很感動,也是很尊重,不是說她家庭貧困了,她的家庭有這麼多的坎坷等等,這不是問題,最大的問題是她有這分的志向,她有這分智慧,她有辦法這麼的耐勞,她有辦法這麼去付出,所以「老幼慧性、無增減少」。
幼童也是一樣,在馬來西亞,我們的幼稚園在推動在齋戒,所以老師這麼教,孩子這麼接受,四、五歲的孩子,媽媽去買一條魚回來在煎煮時,他就靠近在爐邊,媽媽就說:「走開些,煎魚會濺到你,會痛哦。」
他就馬上回答母親:「媽媽,魚魚頭不痛?」
那尾魚在鍋子裡被妳這麼煎,牠會不會痛?你看,這種及時教育母親,母親因此跟他父親說,父親覺得,我這個孩子真的有智慧,孩子想得到,能疼惜生命,為什麼我們大人,會沒想到這同樣是生命,而去抓牠、煎牠、煮牠,這種虐待生命,這種將心比心,所以這個家庭,被她的孩子化度過來了,因此素食了。
看,幼兒他的天真本性,不比我們年紀較大的人差,所以清淨的本性,以及受人間很大的環境折磨,同樣都沒有失掉這分,慈悲,智慧、佛的本性,所以「老幼慧性、無增減少」。
「菩提種子、藏毫芒中」,這菩提的覺性,這個種子就是含藏在毫芒中,就如我們佛性,就是含藏在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裡,不過偏偏我們每天都是向外,隨著這世態在起心動念,我們不如把這心,回向回來我們的本性,好好來找,找出這顆毫芒中的菩提種子,所以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。
「如佛法子、傳承法髓」,「基因種子、永恆不變」,我們要知道,我們人人的本性都有這種子在,覺性的種子。
所以就像佛、法的孩子,我們人人智慧與佛也是同等,所以覺性本具,只是我們一時迷茫,我們現在很有幸遇到佛法,為佛弟子,所以佛是覺,覺悟的覺者,將這個法,如此在二千多年前,將他的體悟,他說出來,一直把此法代代相傳,這個法,要讓我們找回我們本性的法,所以已經體會到,又把體會到的法再相傳,人人代代傳承。
所以我們現在的佛法,佛陀在世時,又再分宗別門了,愈來愈多,有經、律、論了,所以時間愈長愈久,體會到的人愈多,將這所體會到的法,他能不斷將他的心得,一直分享過來,這是古賢大德,如此不斷不斷傳承下來,所以「如佛法子、傳承法髓」。
所以來到我們現代同樣不變,這個覺性,「基因種子、永恆不變」,二千多年前,佛陀那念的覺性,與二千多年後的現在,我們大家這念的覺性,絕對是永恆不變,只要你一理通,萬理徹了,人人能知道要如何來保護,我們這念清淨的覺性,所以我們若能體會到:
《無量義經集選》
第四功德不思議
諸佛護念於一身
雖未自度能度他
與諸菩薩為道侶

其實法一直一直覺悟了無數人,無數的大德賢者,不斷再一直傳下來,所以「諸佛護念於一身」,我們已經「集」,從佛一直到很多的祖師大德,所傳下來的智慧,到現在我們全都能接受下來了,所以「雖未自度能度他」,我們了解多少,我們要趕快再傳給別人。
這種傳承是非常的重要,我們講一句,他們能體會到更多的道理,看看我們「靜思語」,簡單的一句,也許在孩子他體會到的,能用在他的生活,他的生活又能啟發大人,也能老人聽到了說,師父說,做就對了,所以只是「做就對了」,這句這麼簡單,他能做出,很多有智慧、有愛心的事。
看,一句話經過我們口中,能啟發多少人呢?所以我們自己雖然未自度,還能度他人。
與諸菩薩為伴侶,我們都是與菩薩做伴侶,還有:
《無量義經集選》
譬如國王新王子
稚小國事難領理
但為臣民所崇敬
王后愛重常共語

這就是說,我們已經開始發心了,無論你是新發意的菩薩,或是已經在行道中的菩薩,我們都是來自於一念的覺,不斷傳承,一代傳過一代,就做一個譬如,就像國王新生的王子一樣,雖然孩子生出來很小,但是全國的人都很尊重。
看看,日本皇帝若生個皇子,全國的人都在慶祝,皇子還很小時,你看多少隨從在保護他,那種的疼惜,像我們已經覺悟、體會到,我們能依教奉行了,我們所做的,人生的典範,別人看到的,也會尊重我們,所以我們是從這分覺性,產生了我們對佛法的體會。
所以像國王新生王子,讓人尊重,王后愛重常共語,這王、后是誰?就像佛與法所共生的是菩薩子,所以既然是菩薩子,現在人人就是因佛我們覺悟,因法我們體會,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同樣,所以菩薩常為伴侶,天龍護法常守護我們,所以這是一分法的傳承,我們若能如法受持,這不就是如佛法子嗎?
就是佛是覺悟,法就是讓我們利用,利用法而來覺悟,因為有覺悟,所以才有法,這是輾轉相生,輾轉相教,所以我們要傳承法髓,法髓就是要正確,純真無染,這叫做法髓。
就像我們現在在骨髓移植,需要沒有排斥,已經給你了,是不是能在你體內,很順利發生造血的功能,我們若沒有排斥,能引接一個法入我們的心,我們自己的智慧開啟,就不斷法法相生。
這也就是我常常跟大家說,佛入心,法走入人群,這就是傳承法脈,基因種子就是永恆不變,這覺性無論什麼時候,都沒有變種,因為人人清淨的本性,人人具有,天生自然,本具覺性,只是我們糊塗掉而已。
所以我們現在要如何來培養,不離開,要「凡事感恩、尊重生命」,這種感恩就是智慧,尊重生命就是造福,我們要福慧雙修,有智慧的人就不起分別心了,人人平等。
要了解,無論是老少,智識慧性都不增不減,菩提種子,就是永遠藏在那毫芒中,所以要大家用心傳承法髓,在生活中找,找出你藏在毫芒中的覺性,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靜思晨語--20100929第四功德(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--法譬如水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