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1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無量劫來時間長河,
難以數計長時分秒,無差距離,
靈山就在你我心頭中,化城在即向前精進莫躊躇。
時間,也是時間,還是沒有離開時間。時間相隔多久了呢?靈山會,停停進進,進進停停,好像是走在化城;向前走,山,坎坷的山很難爬,爬到這個地方已經到一個休息的平臺,「到底還有多遠啊?」「沒有多遠,再向前走,再一段就會到達了。」稍微停歇,向前再走;再向前走,很累了,「到底還有多遠呢?不如,我回去吧。」有智慧的導師就會勉勵、膚慰;沒有多遠了,來,你向前看,遠遠、遠遠那個地方,有看到嗎?好像寶城已經浮現出來了。寶城在近了,不要失去機會,提起精神,提起力量,再向前走。這個地方是我們要再開始的起點,向前前進。是啊,停一段還要再向前精進。很不容易已經到達化城了,到這個城裡,大家認為:可以了,能夠休息了。導師就說:「休息,身體恢復,我們要再向前走。」「這個地方,不是已經到達了嗎?」「還有一段路,這個地方只是讓我們停歇的地方,讓我們知道還要向前起步走,只要你願意用心,你也有辦法到這個化城來,來這個地方停歇。」
所謂「化城」就是幻化,不是實有,只是讓我們疲倦時稍微停歇,真正永恆的城是我們真正要求的目的地,「就是在那裡!你看,已經這麼近,很清楚。方向決定了,來,向前走。」大家有信心,真正很踏實的信心,疲勞不見了,現在就是要趕快向前,向前往那個寶城。肯定不是化城,是寶城,大家再精進。就是這樣,路,就是這樣走。《法華經》,從譬喻的「跡門」一直到入「本門」來;入本門來了,開始,我們就知道寶城在近了,起步就是能夠走入「本」的門,我們真正要進去的那道門。所以要經得起考驗,要經得起,這道門打開,腳若沒有踏進去,裡面到底長成什麼,那我們還是不清楚。
所以,無量劫,二十七天前與大家談,距離現在已經是二十七天了。二十七天的時間,重重疊疊,打不開的結,走不出的路,還是一直關關難過關關過了。這樣一關一關過了,是不是這個結與這個關,能夠一結一結好好解得開嗎?一關一關走得過嗎?所以現在還是要來,將關與結好好用心,一關、一結,就還要很辛苦,請大家要很用心。人人的心結,好好一結一結的解;聽到每句,就要好好一層一層的修。無明,修,無明的心將它掃除。準備好,張張、一頁一頁看過的經文,好好將它實藏於內心,這也是在解心結。無明與解脫是一個平行的事情,我們無明心結若沒有解開,所說的經要能夠重疊進入內心,實在有困難!就大家要用心,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
前面我們已經進入在「無量劫」,無量劫以來,那個時間長河。前面用很長的時間,而且經文也已經開始,佛陀一開始先要釐清楚「無量劫」,長時間。法,一路要如何走才有辦法成就這個道理,這已經是在二十多天前,開始一直說了。時間多長難以計數,無法計算長時間,何況說分秒。最近、最近,每天每天與人說話,絕對都沒有讓它離開了分、秒。短暫的時間其實就是用長時的分秒,因為「分秒累積長時間,長時間從分秒所累積」,我希望大家能夠將這句很透徹入心,若能這樣,對長時間的距離就不會覺得很陌生、很深奧。很簡單,只要你將長時間,長時、分秒,這無差距離,沒有差啦!
就像昨天的「志工早會」,我提起了美國「九一一」那個事件,因為這個事件發生,震驚了世界。那時候,我們在臺灣與美國,兩個國家距離這麼遠,它有時差,它的早上七點,在臺灣的我們是晚上七點。同樣是七點,但是他們那裡是早上,我們這裡是晚上。但是時間同樣,這到底是時差嗎?是時差,但是時間是同樣,所以說時差就要聯想到我們地球,我們在這顆地球,太陽系,它是以如何軌道在運行?紐約它已經面向著太陽,我們是背對著太陽,所以他們是白天,我們是晚上。
一個法,在這個長時間中,就有天文、有地理。同時的一句話,能夠包含了很多的生態,我們要好好將心包太虛;常常告訴大家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個法若要說起來,一句可以將它拉得很長、很遠,拉過了時間,拉過了空間,很多。所以在時間的長河,這到底是多久的時間?一句籠統的話――無量劫來。時間的長河來概括,概括了恆河沙,無量數,無量數計的時間。所以只是說時間,你就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去說話,這就是法的深。淺,就只是說長時間;深,你就要好好去分析。在分秒中,長時間是從分秒中去累積,其實無差距離。
就像這樣,時間七點對七點,對話、說話,你虔誠在祈禱,我也虔誠在祈禱,一個音樂播放下去,穿過了天空,日與夜就是這樣穿過去,大家同在這個時刻,雙手合十祈禱、祈福。這都是在這樣的科技,來將佛法應用在這個時代,讓我們能夠很快速就能夠清楚。所以靈山就在你我的心頭中,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每天,我們都能夠時時聽法,即時聽法,見人聽法,做事聽法,鳥叫蟲鳴無不都是說法聲。我們前面第十九品也說過了,不論在多深的山谷裡,風的聲音、鳥的聲音。哦!鳥出來了,鳥的叫聲,蟲叫鳥鳴,在那個地方合和起來的聲音,就是深妙聲。應用我們的六根,六根,我們是要用佛眼、或是慧眼、或是法眼,或是要用眾生眼呢?
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看生態?我們要用什麼耳朵去聽聲音?這在第十九品我們就已經聽過。所以在第二十品,雖然這次又斷了二十七天,這時候要再接下來說,還是要從頭告訴大家,心要準備,將過去(說過)的撿回來。時間差不了多少,不要有時差、不要有距離,我們還是前面接現在,靈山沒有多遠,在我們的內心。所以化城在即了,向前精進莫躊躇,還是向前前進。開始,我就要告訴大家
菩薩修行,向佛法僧,
孝順深敬,父母師恩,
常生謙恭,卑下尊上,
咸從正化,大勢圓滿。
這段文,在我們做人、修行都不能離開。菩薩,尤其是菩薩以天下為家,以眾生為親。所以眾生,年長的無不都是我們的父母,年紀與我們相仿的,也差不多是兄弟姊妹,要用這樣的心,我們要抱著那分敬順,很恭敬,那種修行的心。所以我們「菩薩修行向佛法僧」,要很尊重、要很尊敬,就像在孝順生我們身體的父母。我們的身體、生命是來自於父母,母生父育,父精母血,藉這個因緣來成就我們的身體。我們的身體能夠接觸佛法,入佛門了,得到智慧,體解了真諦、道理,時時法喜充滿,讓我們時時慧命在增長,所以應該要先感恩父母,孝順、敬父母的親恩,更要再感恩師長的恩。
父母生我們,我們若沒有一個方向還是迷在人間。我們在迷茫的人間,就是有了老師,從小時候,一層一層,小、中、大,若沒有這樣一層一層的教育,我們哪有今天呢?尤其在人間無不都是在教我們的老師。所以,三人行有我師焉,人人都是我的老師。父母師恩,父母恩、師長恩,我們都要報。所以,「常生謙恭」。我們對長輩常常要生起很謙卑、恭敬。這個心態對人人都要同樣,用著「卑下尊上」,「咸從正化大勢圓滿」。因為現在再接下去,釋迦牟尼佛開始以大勢至菩薩來作當機者,開始接下去要說的就是常不輕菩薩。常不輕菩薩他不輕任何一個人,所以我們這段若能夠先了解,常不輕菩薩的行為就不覺奇怪,我們若能夠了解。前面的文已經說過了,二十七天前說過的,這篇文就重複來說一次,
複習經文:「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,皆同一號。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,於像法中,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。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。」
二十七天前,大家應該還記得威音王佛。釋尊將要說話,時間很長,提起了前面那段經文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,「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,於像法中,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。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」。這樣我們就能夠記得前面那段文。釋迦佛就用威音王佛,在古時,他住世的時間很長,劫數無法說,很長。累生累世,二萬億佛同一個號,在這樣的世間,長久的世界,這位威音王佛已經累累世世說法,到了最後要入滅的時候。
入滅之後,有正法,有像法;正法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,接下來,正法開始慢慢過去了,再來就是像法。在像法中,正法已慢慢衰退,類似還有佛法,還有很多形象的佛法、傳說,傳說的佛法還在人間。所以那時候的佛法,開始的延續著很多的出家人,比丘、比丘尼很多,一直下來。但是那時候的修行人,到後來愈來愈變質,變成增上慢了,「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」,那個時候這些比丘沒有好好修行,在世俗之中攀名,去攀高官顯貴的人,就開始趨向有勢、有力的地方去了。這就是在描述,佛法開始在變了。在佛法將近衰微,在像法中時,修行人形象已經變了,佛法已經將受破壞。這個時候有一位比丘,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就是佛法在危機之時,開始有一位出家人出現人間;在這個人間裡要如何將佛法、正法,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,這位菩薩比丘出現了。接下來這段文就說,
經文:「得大勢!以何因緣名常不輕?是比丘,凡有所見: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皆悉禮拜讚歎」。
經文簡釋:
「得大勢!以何因緣名常不輕?是比丘,凡有所見」;刻意徵顯名字欲舉往緣;凡ㄧ切時,有所遇見。
「得大勢!」釋迦佛再叫,「得大勢!以何因緣名常不輕?是比丘,凡有所見: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皆悉禮拜讚歎」。就是這位名叫做「常不輕」的這個人,凡是他所看到人,就向人禮拜。這個地方就是要告訴我們,這是一位真的能將心完全放下,無我相,無眾生相。真正放下身來,在這個時世要如何入人群,他就是用不一樣的風度來入人群。所以他就「刻意徵顯名字」,刻意的,就這樣縮得很小很小,或者是縮得要讓人知道這是太過,大與小,這樣有很大的分明。這是要給我們一目標的表示,這種不重視自己,很縮小、很縮小,這麼的縮小,這種非常的縮小要來讓大家知道,要讓後來要學佛的人知道,遇到這樣的環境,我們要如何去修行?要如何去克服?他就是要來顯示這段,讓我們後來的人好好修行。這是要給一個顯示,給大家一明顯的教育,所以他的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
時常都不會輕視人,口頭上就是一直,「我不敢輕視你。」「我不敢輕視你」,這就是要讓我們大家學,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小事,不可輕視任何一個人,太微小、太卑微都不可輕視。這是開頭要向大家這樣說,你們若要認識「常不輕」,我們就要先刻意了解,他要呈現,要顯現出了讓大家知道,讓我們能夠了解。所以,「欲舉往緣」。開始要來說這位縮小得很微小,他這位菩薩過去的緣;過去以往的緣。「凡一切時,有所遇見」,若有看到、有遇到的,不論什麼時間,只要讓他看到,讓他遇到的人,他都同樣用這樣的心。這是過去無量無量劫,威音王佛以來無量劫,就是同樣這樣一直來,這位比丘到了這個時候,威音王佛的法已經將他顯示出來。
經文簡釋:
「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皆悉禮拜讚歎」;像法時中有四眾是常不輕比丘修菩薩行者見人即以誠禮之,發言稱讚。
所以,「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皆悉禮拜讚歎」。凡是他所見到的人,看到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他就會很恭敬,恭敬這些比丘、比丘尼。「像法時中有四眾」;所以這些比丘、比丘尼,就是在像法時的這些人,優婆塞、優婆夷也都在這當中,他所見到的任何一個人,他都去向他們禮拜。只要看到,他就會很刻意地走到他面前去,向他膜拜。任何一個人,常不輕菩薩都去頂禮;任何一位比丘、比丘尼,只要你有學佛,還未出家的優婆塞、優婆夷,只要你學佛,他看到,一定趕快恭敬到面前去向他頂禮。甚至告訴他: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會作佛,將來你也會成佛。」這是他的習慣,看到人就是從內很誠意,這樣靠近過去頂禮。
有的人看到,常常看到這個人,這個人若看到人就是向人拜;禮拜時,有的人會很討厭推開他,有的人會打他,有的人會用石頭丟他。像這樣,他還是面不改色,還是謙卑,同樣再拜,然後就是讚歎: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作佛,也會成佛。」這是這位比丘他修行的方法。所以這個地方說,「是常不輕比丘修菩薩行者,見人即以誠禮之,發言稱讚」,這就是這位菩薩修行的方法。所以修行,只要我們一念心收攝得好,收攝好來,不論對人、對物要用恭敬心。何況對有形、有相的比丘、比丘尼,我們不必去分他有修、無修,總是恭敬讚歎就對了,這都是修行的方法。
剛才說過了,「菩薩修行向佛法僧,孝順深敬父母師恩」,就像父母師恩,我們都同樣要有那種敬重、愛。常生謙卑,卑下尊上,「咸從正化大勢圓滿」。唯有這樣,我們做人若能夠做到這樣,那就是「大勢圓滿」。你在很強勢的社會裡,只要我們以禮對人,這樣,反過頭來我們的成就也能降伏人,也會被尊重,所以尊重人者即是被尊重的人,只是要多久時間,時間有多長呢?不可計量,不要計較的時間。所以這個地方,這一品會不斷提,提出很長很長的時間,我們要修行,就是不要與時間計較。對的,入我們的心,我們若養成了習慣,這就是我們對人、做事的態度。希望大家從經文中來體會,我們的人生要學習的態度,這就叫做學佛。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