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一 10月 21, 2019 2:49 pm

2019102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無瞋即是戒,心淨即出家。
我性與汝合,平等元無差,所謂瞋來慈應。

  用心了解,我們人人都有這樣的煩惱無明、習氣;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但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還是在內心。瞋,什麼樣的環境一來,反應最明顯那就是瞋。所以我們要好好,這五項的事情――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時時我們要用心警惕,更加要細心、謹慎那就是瞋。不要心一不歡喜就快速表現出來,這種反應表情我們要很細心,不可動不動表達出了不歡喜的聲色。不過凡夫啊,這就是凡夫動作、反應的表情。佛陀教我們無瞋,我們要好好注意修,內心要常常自我訓練,心無瞋念,自然表情就不會那麼快速反應出來,這就是修行的功課,大家要好好用心在無瞋,無瞋就是戒。我們有很多的煩惱、錯誤,都是從瞋出來,所以犯戒了。我們若能夠將瞋消淡了,自然犯過錯的動作就會減少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「無瞋即是戒」,要記得。

  「心淨即出家」。形象到底是出家?穿上這件衣服就叫做出家嗎?或者是我們這個人出家?出家就是要抱持著要脫離世俗家,這才是真誠的出家。不受恩愛牽纏束縛,不受名利、地位的權限將我們束縛住,可以說將這些去除了、入道了,了解佛法,接受佛陀的教育、規戒,這就是出家了。要不然,哪怕穿上這套僧服很莊嚴,卻是心不淨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就是在身上、在內心,外面穿著這件莊嚴出家的衣服,也不算真出家。若是很虔誠、有修養,哪怕你是清修士,等同出家。因為清修士也是同樣割離小家庭,入佛的大道場,他身心奉獻天下眾生,這也是叫做出家。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就是心淨,心清淨,那就是真出家了。

  「我性與汝合」;我們人人若有這分真心的情操,若能夠有這樣的真心,佛說了,我的性與你會合,這是佛說的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佛心、眾生心,眾生能夠會合佛心。「平等元無差」;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都是平等,眾生、佛是平等,只是佛陀已經是真正覺道者。他從行道中去靜寂他的心,心靜寂了,在那個瞬間悟道,天地宇宙、萬物真理收攝在他內心覺性,無一事不知,無一理無不透徹,所以這是佛。佛,也是平凡的人修行而成佛。我們也是凡夫,所以我們也會成佛,只要我們與佛同等,殷勤精進、方向正確,也有一天我們也能夠接近佛的境界,心平氣和,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。過程我們若能夠「守志奉道」,後面呢?「其道甚大」。大到什麼程度呢?宇宙天空無不都收攝在我們的覺性,會理了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  「所謂瞋來慈應」。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將這個瞋心去除?修行的過程,反應,從凡夫開始,見境反應,這習氣很正常,但是修行就是要將它去除,所以要去除。要如何去除呢?「所謂瞋來慈應」。我們還有這個習氣,就是瞋,反應到我不歡喜了,我就瞋心現境,對人就有罵、打等等,這些很不好的習慣就這樣顯現出來,來對境。那麼,就像這樣的毛病,很重的瞋病,要怎麼辦?我們修行就是要「瞋來慈應」。這個境界若現前,我們去回應他的要用慈悲,對方,「你也是能夠成佛,你只是現在瞋的習氣很重,我既然要來度你,你的瞋心起了,無明盛起來,我就用慈悲來面對你。」

  我們常常會聽到慈濟人,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,他們若聽到哪一個社區有苦難人,有這樣的家庭、這樣的人,遠離人居,有身心的病無法治療,沒有人有辦法幫助。慈濟人難行能行,知道很難,但是很願意。去叫門,「某某先生,來啦,你來開門啦!」明明人在裡面,就是不開,就是不出聲,一次再一次,一站就是整天。「你整天沒有吃了,我送飯來給你吃。」還是守整天,講盡了很多柔言軟語,裡面就是不回應。從門縫看進去,明明他就在那裡坐,不是打坐,呆呆地坐在那裡,有時候躺在那裡。看進去,很骯髒,「這個環境哪是人住的呢?」慈濟人悲心愈大,慈心不斷提醒,「這個人很可憐」;悲心不斷動作,輕柔地呼喚,說盡了很多安慰的話。

  不開就不開,今天晚了,明天再來。就告訴他:「某某先生,我吃的東西放在這裡,我明天還會再來喔!」明天再來了,吃的東西已經空了,很安心,「有吃了,有吃了!」再繼續叫,還是不要開門,反反覆覆,經過幾天。叫門叫了一段時間終於不經意將門打開了,看到的人,面對著惡形惡相,很可怕,都不說話。慈濟人還是要忍耐,悲心殷重,就叫他:「某某先生,你終於門開了,我們很歡喜。我們可以進去嗎?」「可以進去嗎?」再問。他,門忽然間又將它關起來,又是內外相隔。「好啦,好啦,不過我們提來的東西還沒有給你,不然我們放在門口。」

  第三次再來,同樣這樣叫門,同樣又一段時間,他也來開門,臉沒有表情,全身很骯髒,慈濟人說:「我來這裡與你說話那麼久了,這麼多次了,你也認得我們的聲音了,我們是慈濟人,你放心,我們想要來幫助你們。」忽然間一聲:「不需你們幫助!」回應這一聲,慈濟人就歡喜得不得了,說:「會說話啦!原來他會說話。」當然,要與他磨到……,終於將他帶出來做環保,為他整理好家庭,整理好身體,一段很長的時間陪伴。這樣慢慢與他說話,總是願意了。我們的委員說:「你整理整理,很帥呢!看起來好像我的孩子。」竟然忽然間叫她「乾媽」,就是這麼不可思議!從這樣開始,這位先生與這位乾媽(有了互動),這樣一直帶他,帶到現在看人就笑,環保站裡。

  你們想,這三四個慈濟菩薩鍥而不捨,這樣在站,這樣在推,這樣在帶,送便當,耐心勸他。四個人當中,其中一個與他投緣,就是這一位媽媽,他能與她對話。總而言之,人生就是這樣,佛陀所在說的法也是要說人間的事情,《法華經》不離人間事啊!所以說我們要如何去對應?「所謂瞋來慈應」,大家要用心。

*〈法師品〉:若有惡人,以不善心,常毀罵佛,其罪尚輕;若人一言,毀訾在家、讀法華經,其罪甚重。

  就像《法華經》我們讀過了,在〈法師品〉當中,「若有惡人,以不善心,常毀罵佛,其罪尚輕,若人一言,毀訾在家,讀法華經,其罪甚重」。你們好好仔細地看,再回憶一下〈法師品〉時的這段文。講《法華經》、讀《法華經》、受持《法華經》的人,是尊無過上。他在弘法,要將法注入人心,要如何將佛法永恆人間,就像這樣的人難得。佛陀在世,很多人與佛不投緣,也是有人批評、辱罵,但是佛不動心、不在意。罵佛,佛陀原諒,「不要緊,因緣啊因緣!」沒有好的因緣就無法來接受;不會接受的,不順即反,這是很順的道理。

  所以,「以不善心,常毀罵佛,其罪尚輕」,這樣的罪還不重。「若人一言,毀訾在家、讀法華經,其罪甚重」。因為佛滅度後,像法過後,轉入末法,人心濁惡,這時有人還願意弘揚「法華」,將「法華」的道理弘揚在人間,這是多難得啊!若是這樣的人,有人來毀謗他,這罪就重了,因為聞法難,受法更難,說法的人更稀少。佛法要傳總需要有人受持、有人願意研究、有人願意說法,這樣法才有辦法普遍人間,不允許這樣來迫害佛法。所以甚至在家人,他有清淨的心,他的心進入「法華」的世界,等同菩薩,比出家更加發心,所以不能誹謗他,同時還要保護他,要護法他。這在《法華經‧法師品》中我們已經說過了,好好用心回顧,應該會很清楚。

  前面跟大家說的,我們要將心顧好,面要如何來對境?外面的境界我們要如何來相對?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心調適得好,我們的心若能夠無瞋即是戒。無瞋,就是我們修行遵守規則,這很重要。規則若守得住,那心就會清淨,這樣才是真出家,大家要用心在前面說的這些語言,是向大家提醒,還更重要的是向大家說清楚了。來,現在來看看前面經文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。如此經歷多年,常被罵詈,不生瞋恚,當作是言:汝當作佛。」

  這大家應該還記得,因為他很類似故事,這位「常不輕」菩薩,常不輕菩薩就是比丘,比丘菩薩,他所修的沒有其他,就是見人就是讚歎,見人就是跪拜,因為人人可成佛,尊重未來佛。他們現在是凡夫,凡夫因緣來時,轉一個念成菩薩,修菩薩行,到頭來就是成佛。這他很相信,儘管現在還是凡夫心,雖然出家了,還是習氣在世俗。這位比丘,要如何入這些比丘群,去為他們說法呢?要如何同事度呢?很難,很難啊!所以他就用這種,到處看到人就禮拜,只要你是學佛者,出家也好,沒有出家也好;出家人接觸到佛經,沒有出家的人也有接觸到佛法。所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他若看到了,就趕緊去到這個群眾中去頂禮他們,去膜拜他們,「你們都能夠成佛,你們發心接近佛法,你們都能夠成佛,因為你們行菩薩道。」他就是這樣過去。

  所以這些人常常看到這位,好像沒有自己,沒有自己、沒有意見,任人怎麼罵他就是同樣的動作,所以越來越輕視,凡是看到就會罵他,凡是他說的話就會讓人很討厭。不只是不歡喜,又討厭,嫌麻煩、嫌擋路,所以他們就會這樣說:「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。」我們不用你為我們授記,我們不用你讚歎我們。同樣的意思。「如此經歷多年」,這樣的動作,就像這樣被拒絕,已經經歷很多年了,不變,同樣「常被罵詈」。經過多年都還是一樣,同樣這樣的敬禮,同樣這樣被人罵,經歷很多年。這念心都不曾有過瞋恚;這個瞋,發怒、反抗都不曾有過。所以,「常作是言」,還是一句話,「汝當作佛」。這就是這個修行者很難得,其言不變,總是這樣反反復復不改其志,這樣一直過生命的日子。接下來的這段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,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」;法末時五濁惡世中,眾生垢重,見是比丘,入人群當作如是說:汝當作佛…故以杖木而打擲也。

  這段文我們看起來也很清楚。「說是語時」,說什麼呢?「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這樣被人打、被人侮辱,他閃避一下,回過頭來,同樣也是這樣說:「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作佛。」總是這樣的反覆。眾人用杖打,木、瓦,是棍子,是瓦、石,這樣在追打他,追打時他只是會閃、會跑,他還是回過頭來,同樣說,「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也能夠成佛。」

  這種「法末時五濁惡世中,眾生垢重」。這個時代,這些比丘、比丘尼他們都在這種末法的時間,雖然像法的形象延續了修行出家,但是已經不懂得修行。懂得出家,有形無證,沒有修哪有辦法能夠體證佛法的真理呢?沒有辦法。所以在這樣的時代,像法又再轉入末法,更加厲害。教,類似有教;行,全無真正的身體力行,僅僅只是形態,沒有修行,所以就無可證了。所以末法時五濁,五濁應該大家知道,見濁、命濁、劫濁、眾生濁等等。在這個五濁當中,都是濁氣滿滿。尤其是在劫濁,我們現在,這個大時代叫做「劫」,「劫濁亂時」,劫濁,很亂。五濁,這個濁世,眾生心的那個垢穢很重,所以濁世法末,「眾生垢重」,這個時代就是這樣。

  在那個法末時五濁惡世中,眾生垢濁,在這個劫,在這個長時間的劫數之中,是具足五項濁氣。在這大時代,眾生的見解,人的見解各人不同,意見會差很多,善的人很善,惡的人很惡,勤精進的人精進,墮落懈怠的人很墮落。這種在當中不起不落,很容易受影響,這樣的人有各種不同的意見,惡知、惡見進來到這個人群中,很多人群就被誘引去了,這樣的社會就會愈亂。在這個濁世中看不清楚,哪怕是一面大圓鏡立在那個地方,霧中看不清這面鏡子,鏡面也受這個霧這樣遮蔽住,所以都看不清楚,這叫做濁。

  儘管鏡子的本身是清淨,受這個大環境的霧,這個霧霾,很濁氣變成了霾,霾就是很細小的沙土(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),在很遠的地方風吹就變成了像霧霾一樣,這樣邊形成、邊形成。我們每天也聽到:「今天的霧霾多重,能夠見到的能見度才有多少。」同樣。現在我們能見度,要看的,要看很明、看很清,已經沒有多遠可看了,因為世間一片的濁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「見是比丘,入人群常作如是說」。常不輕菩薩,他常常看到這些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若是有修行人的地方,這位常不輕菩薩他就會常常到達,到了就僅僅是這幾句話,常作是說:「汝當作佛。」「故以杖木而打擲也」,就是這樣,就是這樣,這些人討厭,所以也用種種方式傷害他。

經文簡釋:
「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」;遭打遠避,猶且高聲,臨危不變真丈夫也。
  
  所以,「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」。遭打遠避,猶且高聲,雖然閃避一下,走遠遠的,他也爬上較高的地方,聲音更嘹亮,告訴大家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哦!你們人人都能作佛哦!」他就是這樣高聲唱言。走遠一點、爬高一點,展開更大的聲音,還是這樣又向他們回應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大家會作佛。」但是這樣,人家要再放他過嗎?越生氣,大家就越追打他,一直追啊,打他,但他還是高聲唱言。「臨危不變真丈夫也」;這就是臨危不變,是真丈夫啊!各位,這是勇氣,我要這樣反反覆覆說,若沒有勇氣也不知道大家會嫌煩不嫌煩,真的是其中說不完。這念心沒有瞋恨,用很多的時間,他還是一樣,還是一樣被人這樣在罵,被人這樣在辱罵,他就是一樣。

  說來全都一樣,卻是其中道理,我們若會合在內心,道理深奧啊!最起碼,這麼簡單你做得到嗎?我做得到嗎?這這麼簡單,人家罵你,你不會生氣,你還要讚歎他,還要為他頂禮,還是那麼輕聲柔語。這不是一時,是長時;不是一年,是經過好幾年,還是同樣反覆這句話,這我們做得到嗎?這麼簡單,自問我們自己,可能不簡單啊!這種臨危,人家要打他,他還是不變。這種的心,這是大丈夫心啊!

  就像彌多羅尼子向佛發願,佛陀說:「那個地方你要去,那裡的人很兇惡喔!你要向他們說佛法,他們不會相信;那麼的兇惡,可能他們會打你,你要怎麼辦?」「打我,我還是要感恩!」「為什麼?」「因為他沒有用棍子傷我的身體。」「若用棍子打你、傷你的身體呢?」「我也要感恩他,因為他沒有用刀殺我的命。」「若用刀殺你的命呢?」「我更要再感恩他,這就是我的因緣,緣盡了,我脫離了今生此世,我能夠再繼續來生世。」這多麼堅定的意志,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現在的常不輕菩薩難道不也是這樣?在威音王佛像法時,累生累世全都是修這樣的行,很難得啊!

  所以我們聽經要很用心,在佛講《法華經》,過程,常不輕菩薩,這裡是「本門」。你要成佛,最根本這道門叫做本門,聽起來淡而無味,但是好好回憶,其意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!這在《無量義經》就是這樣說,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,就是行菩薩道。所以這麼深,用這麼的簡單,成佛之道,是入佛門最根本──本門。前面,〈法師品〉等等,都叫做「跡門」,走過的足跡。這裡已經要真實踏入門來,這道門開,要踏進來,這叫做「本門」。一道一道走,走來到這裡是最根本。所以我們要用很重視、很重視的眼光來看待這部經,要尊重、敬愛,要用心了解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一 10月 21, 2019 2:49 pm

[2019年10月21日上午5:20] 農曆九月二十三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經文:【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,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無瞋即是戒,心淨即出家。我性與汝合,平等元無差,所謂瞋來慈應。」

(1)「五毒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:用心了解。我們人人都有這樣煩惱無明、習氣,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。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還是在內心;瞋,什麼樣的環境一來,反應最明顯那就是「瞋」,這五項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時時要用心警惕,更要細心、謹慎。那就是「瞋」,不要心一不歡喜,就快速表現出來,這種反應表情,我們要很細心,不要動不動表達出了不歡喜的聲色。不過凡夫,這就是凡夫動作、反應的表情。

(2)「無瞋即是戒」:佛陀教我們無瞋,要好好注意修,內心要常常自我訓練,心無瞋念,自然表情就不會那麼反應快速出來。這就是修行的功課,大家要好好用心在無瞋,無瞋就是戒。我們有很多的煩惱、錯誤,都是在那個瞋表現出來,所以犯戒了。我們若能夠將瞋消淡了,自然犯過錯的動作就會減少。

(3)「心淨即出家」:形象到底是出家?穿這件衣服叫做出家嗎?或者是我們這個人是出家?出家就是要抱持著,要脫離世俗家。這才是真誠的出家,不受恩愛牽纏束縛,不受到名利、地位的局限將我們束縛住,可以說將這些去除了,入道了,了解佛法,接受佛陀的教育、規戒,這就是出家了。

(4)「真正的出家就是心清淨」:哪怕穿這套僧服,很莊嚴,卻是心不淨,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就是在身上、在內心,外面穿著這件莊嚴的出家的衣服,也不算真出家哦。若是很虔誠、有修養,哪怕你是清修士,等同出家。因為清修士也是一樣,割離小家庭,入佛的大道場,他身心奉獻天下眾生,這也是叫做出家。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就是心淨,心清淨,那就是真出家了。

(5)「我性與汝合」:因為我們人人若有這分真心的情操,佛說:「我的性與你會合。」這是佛要說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佛心、眾生心,眾生能夠會合佛心。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都是平等,眾生、佛是平等。只是佛陀已經是真正覺道者,從行道中去靜寂他的心,心靜寂了,那個瞬間的悟道,天地宇宙、萬物真理收攝在他的內心覺性,無一事不知,無一理不透徹。所以這是佛。

(6)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:佛,也是以平凡的人修行、成佛。我們也是凡夫,我們也是會成佛,只要我們有與佛同等,殷勤精進,方向正確。這也有一天,我們也能夠接近佛那個境界,心平氣和,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。

(7)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:過程我們若能夠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「大」到什麼程度呢?宇宙天空,無不都是收攝在我們的覺性,會理了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(8)「所謂『瞋』來,『慈』應」: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將這個瞋心去除,修行的過程、反應,有從凡夫開始,見境反應,這個習氣很正常,但是修行要如何去除瞋?「所謂瞋來慈應」。我們還有這個習氣,就是瞋,反應到我不歡喜了,我就瞋心現境,對人就有罵了、打了等等。很不好的習慣就這樣顯現出來對境,就像這樣很重的瞋病,要怎麼辦?修行就是「瞋來慈應」。境界若現前,我們要用慈悲回應對方,「你也是能夠成佛,你只是現在瞋的習氣很重,我既然要來度你,你的瞋心起了,無明生起來,我就用慈悲來面對你。」

(9)「慈濟人為救濟眾生,難行能行,柔言軟語」:常常會聽到我們慈濟人,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,他們若有聽到,哪一個社區有苦難人,有這樣的家庭、這樣的人,我鄰居身心的病無法治療,沒有人有辦法幫助。慈濟人難行能行,知道很難,但是他很願意。去叫門,「某某先生,來啦,你來開門。」明明人在裡面,就是不開,就是不出聲,一次再一次,一站就一整天。

(10)「柔和善順,隨順眾生,喜悲喜捨」:「你整天沒有吃了,我送飯來給你吃。」還是守整天,講盡了很多柔言軟語,裡面就是不要回應。從門縫看進去,他明明就是在那裡坐,不是打坐,呆呆地坐在那裡,有時候躺在那裏。看進去,很骯髒,「這個環境怎麼是人住的呢?」慈濟人悲心愈大,慈心不斷提醒,「這個人很可憐」,悲心不斷動作,輕柔地呼喚,說盡了很多安慰的話。

(11)「悲心殷重,視眾生為一子,不離不棄」:不開就不開,今天晚了,明天再來。就告訴他:「某某先生,我吃的東西放在這裡,我明天還會再來哦。」明天再來了,吃的東西,已經空了。很安心,「有吃了、有吃。」再繼續叫,還是不要開,反反覆覆,經過幾天。叫,一段時間,終於不經意將門打開了,看到的人,面對著惡形惡相,很可怕!都不說話,慈濟人還是要吞忍,悲心殷重,就叫他:「某某先生,你終於門開了,我們很歡喜。我們能夠進去嗎?」「能夠進去嗎?」再問。他,門忽然間再將它關起來,又是內外相隔,「好啦,好啦,不過我們提來的東西,還沒有放給你,不然我們放在門口。」

(12)「打看封閉的心門」:第三次再來,同樣這樣叫門,同樣又一段時間,他會來開門,面沒有表情,整身很骯髒,慈濟人說:「我來這裡與你說話這麼久了,這麼多次了,你也認得我們的聲音了,我們是慈濟人,你放心,我們想要來幫助你。」忽然間一聲:「不必你們幫助。」回應這一聲,慈濟人就非常的歡喜,說:「會說話了!」原來他會說話,當然要與他磨一段時間,終於將他帶出來做環保,為他整理好家庭,整理好身體,一段很長的時間陪伴。這樣慢慢與他說話,總是願意。

(13)「翻轉人生,淨化心靈」:我們的委員就說:「你整理整理,很帥呢!看起來好像我的孩子。」竟然,忽然間叫她「乾媽」,就是這麼不可思議!從這樣開始,這位先生,與這位乾媽一直帶,帶到現在,看人就笑,環保站中。你想,這群三、四個慈濟菩薩鍥而不捨,這樣在站,這樣在推,這樣在帶,送便當,耐心勸他,四個人當中,其中一個與他有投緣。就是這一位媽媽要與他對話。

(14)「《法華經》,不離人間事」:總而言之,人生就是這樣。佛陀所在說的法也是要說人間的事情,我們要如何去對應,「所謂瞋來慈應」,大家要用心。

3. ★〈法師品〉經文:【若有惡人,以不善心,常毀罵佛,其罪尚輕;若人一言,毀訾在家讀法華經,其罪甚重。(註)】

(1)「要如何讓佛法永恆人間」:就像《法華經》我們讀過了〈法師品〉當中,好好仔細再回憶一下這段經文。講《法華經》、讀《法華經》、受持《法華經》的人,是尊無過上。他在弘法,要將法注入人心,要如何讓佛法永恆人間,就像這樣的人難得。佛陀在世,很多人對佛不投緣,也是人批評、罵詈、罵辱,但是佛不動心、不在意。佛陀原諒,不要緊,因緣啊因緣,不好的因緣就無法來接受,不會接受的,不順即反,這是很順的道理。

(2)「若有惡人,以不善心,常毀罵佛,其罪尚輕」:這樣的罪還不重。「若人一言,毀訾在家,讀法華經,其罪甚重」。因為佛滅度後,像法過後,轉入末法,人心濁惡,這個時候有人還願意弘揚《法華經》,將法華的道理弘揚在人間,這是多難得啊!而若是這樣的人,有人來毀謗他,這罪就重了。因為聞法難,受法更難,說法的人更稀少。

(3)「清淨心,進入法華世界行經,等同菩薩」:佛法要傳總是需要有人受持、有人願意研究、有人願意說法,這樣法才有辦法普遍人間,這不允許這樣來破害佛法。所以甚至在家人,他有清淨的心,他的心進入法華的世界,等同菩薩,比出家更發心,所以不能毀謗他,同時還要保護他,要護法他。這在《法華經‧法師品》中我們已經說過了,好好用心回顧,應該會很清楚。

(4)「要將心顧好,心清淨,才是真出家」:面前要如何來對境,外面的境界我們要如何來相對,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心調適得好。我們的心若能夠「無瞋即是戒」,無瞋就是我們修行遵守規則,這很重要。規則若守得住,那心就會清淨,這樣才是真出家。大家要用心在前面這些語言,向大家提醒,還要更重要的向大家說清楚。

4. ★複習經文:【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。如此經歷多年,常被罵詈,不生瞋恚,常作是言:汝當作佛。】

(1)「常不輕菩薩,見人就是讚歎、跪拜,因為尊重未來佛」:就是這位常不輕比丘菩薩所修的沒有其他,就是見人就是讚歎,見人就是跪拜,因為人人可成佛,尊重未來佛。他們現在是凡夫,凡夫因緣來時轉一個念成菩薩、修菩薩行,到頭來就是成佛。

(2)「常作是言:汝當作佛」:這他很相信,儘管現在還是凡夫心,雖然出家了,還是習氣在世俗。這位比丘,要如何入這些比丘群,去為他們說法呢?要如何同事度呢?很難,很難啊。所以他就用這種到處看人禮拜,只要你是學佛者,出家也好,沒有出家也好;出家人接觸到佛經,沒有出家的人也接觸到佛法。所以優婆塞、優婆夷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他若看到了,他就趕快去這個群中去頂禮、膜拜他們,「你們都能夠成佛,你們發心接近佛法,你們都能夠成佛,因為你們行菩薩道。」就是這樣過去。

(3)「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」:這些人常常看到這位比丘好像沒有自己、沒有意見,任人如何罵,他就是同樣的動作。所以愈來愈輕視,凡是看到就會罵他,凡是他說的話就會讓人很討厭。不只是不歡喜,又討厭,嫌麻煩、嫌擋路,所以就會,他們就會這樣說:「」「我們不必你為我們授記,我們不用你來讚歎我們。」同樣的意思。

(4)「如此經歷多年,不改其志」:就像這樣的動作,這樣被拒絕,已經經歷很多年了,同樣「常被罵詈」。經過多年都是一樣,同樣這樣的敬禮,同樣這樣被人罵。這念心就不曾有過瞋恚,這個瞋,發怒、反抗都不曾過。「常作是言」,還是一句話,「汝當作佛」。這就是修行者,很難得,其言不變,總是這樣反反覆覆,不改其志,這樣一直過生命的日子。

5. ★釋義經文:【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】:法末時五濁惡世中,眾生垢重,見是比丘,入人群常作如是說:汝當作佛。故以杖木而打擲也。

(1)「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」:說是語已,說什麼呢?我不敢輕視,這樣被人打、被人侮辱,他閃避一下,回過頭來,同樣也是這樣說:「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作佛。」總是這樣的反覆。眾人用杖打,木瓦,是棍,是瓦、石,這樣在追、在槌打、追打,他只是會閃、會跑,他還是回過頭來,同樣說:「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也能夠成佛。」

(2)「法末時在五濁惡世中,眾生垢重」:這個時代,這些比丘他們都在這種末法的時間,雖然像法的形象延續了修行出家,但是已經不懂得修行。

(3)「雖懂得出家,卻有形無證」:沒有修,哪有辦法能夠體證佛法的真理,沒有辦法。在這樣的時代,像法又是轉入末法,更加厲害。到類似有教,興盛,全無真正的身體力行,只是僅僅形態,沒有修行,所以就無可證。所以末法時五濁,五濁大家應該知道,見濁、命濁、劫濁、眾生濁等等,五濁在這個當中,所以都是濁氣滿滿。

(4)「濁世法末,眾生垢重」:我們現在這個大時代叫做劫濁、亂世,很亂。五濁,這個濁世眾生的心,那個垢,垢穢很重,所以濁世法末,「眾生垢重」,這個時代就是這樣。在那個「法末時五濁惡世中」眾生垢濁,在這個劫,在這個長時間的劫數裡面,是具足五項的濁氣。這大時代,眾生的見解,人的見解,各人不同,這個意見會差很多,善的人很善,惡的人很惡;勤精進的人精進,墮落懈怠的人很墮落。

(5)「濁如塵染鏡」:這種在當中沒有起沒有落,很容易受影響,這樣的人有各種不同。這種人的意見,惡知惡見進來這個群中,很多人群就被誘引去了,這種的社會會愈亂。在這個濁世中看不清楚,哪怕是一面大鏡,大圓鏡立在那個地方,霧中看不清楚這面鏡子,鏡面也受霧這樣遮蓋著,所以都看不清楚,這叫做濁。

(6)「如霧霾被染濁」:儘管鏡子的本身是清淨,受這個大環境的霧,這個霧霾。很濁氣變成了霾,霾就是很細小的沙土,在很遠地方風吹就變成了像霧一樣,這樣邊附著、邊附著。我們每天也聽到今天霧氣多重,能夠見到的能見度才有多少,同樣。現在,我們現在能見度要看的,要看很明、看很清,已經沒有多遠可看了,因為世間一片的濁。

(7)「眾生垢重,見是比丘,入人群常作如是說:汝當作佛。故以杖木而打擲也」:常不輕菩薩常常看到這些四眾: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若有修行的地方,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常作是說「汝當作佛。」。但是眾生垢重,「故以杖木而打擲也」,這些人就是這樣討厭他,就用種種方式傷害他。

6. 【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】:遭打遠避,猶且高聲。臨危不變真丈夫也。

(1)「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」:雖然閃避一下,走遠遠,他也爬上去較高的地方,聲音更嘹亮告訴大家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人人都能作佛。」他就是這樣高聲唱言。走遠一點、爬高一點,展開更大的聲音,還是這樣又向他們回應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大家會作佛。」

(2)「遭打遠避,猶且高聲。臨危不變真丈夫也」:但是這樣,人家要放他過嗎?愈生氣,大家就愈一直追打他,但常不輕他還是高聲唱言。就是臨危不變是真丈夫。

(3)「勇猛心,瞋來,慈應,自問自己做得到嗎?」:各位,這是勇氣,我要這樣反反覆覆說,若沒有勇氣,也不知道大家會嫌煩不嫌煩,真的是個中說不完。這念心沒有瞋恨,用很多的時間,他還是同樣被人這樣在罵,被人這樣在侮辱,他就是同樣。說來全都一樣,卻是其中道理,我們若會合在內心,道理深奧,至少這麼簡單,你做得到嗎?我做得到嗎?這這麼簡單,人家罵你,你不會生氣,你還要讚歎他,還要為他頂禮,還是那麼輕聲柔語。

(4)「四修:恭敬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,無間修。志心不悔,大丈夫心」:不是一時,是長時;不是一年,是經過好幾年,還是同樣反覆這句話,這我們做得到嗎?這麼簡單,自問我們自己,可能不簡單啊!這種臨危,人家要打他,他還是不變,這種的心,這是大丈夫心。

(5)「就像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』向佛發願」:佛陀向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』說:「那個地方,你要去,那裡的人很兇惡,你要向他們說佛法,他們不會相信;那麼的兇惡,可能他們會打你,你要怎麼辦?」「打我,我還是要感恩。」「為什麼?」「因為他沒有用棍傷我的身體。」「若用棍打你、傷你的身體呢?」「我也是要感恩他,因為他沒有用刀殺我的命。」「而若用刀殺你的命呢?」「我更要再感恩他。這就是我的因緣,緣盡了,我脫離了今生此世,我還能夠再繼續來生世。」這多麼堅定的意志,富樓那彌陀羅尼子。現在的常不輕菩薩難道不就是這樣,在威音王佛,累生累世全都是修這樣的行,很難得。

7. 「常不輕菩薩這裡是本門。其意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」:我們聽經要很用心,在佛講《法華經》過程,常不輕菩薩這裡是本門。你要成佛,最根本這道門叫做本門,聽起來淡而無味,卻是好好回憶,其意『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』。這在《法華經》三部就是這樣說。,就是行菩薩道。

(註:《無量義經》經文:【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,真實甚深!甚深甚深!】)

8. 「本跡開二門,成佛之道是入佛門最根本」:這麼深,用這麼的簡單,成佛之道是入佛門最根本,本門。前面〈法師品〉等等,都是叫做跡,跡門,走過的足跡。這裡已經要真實踏入門來,這道門開,要踏進來,這叫做本門。一道一道走,走來到這裡是最根本。我們要用很重視的眼光來看待這部經,要尊重、敬愛,用心了解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
9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很感動上人時時教導我們如何修行,感動聽聞「無瞋即是戒」、「瞋來,慈應」、「心淨即出家」, 要將心顧好,心清淨,才是真出家,警惕自己的聲色,瞋心最容易顯現在形象上,然而更重要是修好心念,五毒「貪瞋癡慢疑」不起心動念。

很感恩上人帶領所有靜思弟子們,慈濟人人時時能學習到,為了救濟眾生,難行也要能行,要柔言軟語,布施的同時,還要「感恩,尊重,愛」,鞠躬的向受助者道感恩,這份「三輪體空」,時時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培養慈心、善念。

感動常不輕菩薩這份精神之外,更要學習是累劫以來心志不變,就會想到上人曾教導過我們的「 四修:恭敬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,無間修」,懂得學習這樣的謙恭尊重人人,但是一時的?還是一日、一個月、一年、十年?不是想到才做,是要時時入心入行,與修行一樣是要生生世世的四修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10/2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