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二 10月 22, 2019 2:30 pm

2019102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安即不動,定住心思,
忍住耐力,持修勤行。
惟當自勉,安然不動,
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。

  各位,用心、住心聽。安心,心安下來萬事具足,在我們的心、腦中,要安心不浮動,心,心要停住下來。我們若能夠將身安住下來,我們聽法心才能夠自在,法法入心、入腦,時時回憶經文的含義,含義的內容適應在人與人之間用,這很重要,聽經的要領就是在這裡。所以安住心思,不可有雜念。「忍住耐力」;對人、對事我們要有耐力,人家是有怎麼樣?有形色、聲音,他是什麼形態?是輕柔、善待,或者是粗暴、惡劣的形態?在我們眼對色,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怎麼樣?惡形、惡態對我們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什麼叫做惡形?什麼叫做惡態?這不要太用心去分別它是惡的形態、是善的形態,不必太過於去分析它。所以我們還是一心,人就是人,我們記著自己,自己待人是如何對待,是要對自己修行。

  有修行的人,看人,人人是佛。他粗聲、惡氣、惡形,我們是修行人,自然就不會去與他……。外境,眼睛看到的境界,耳朵聽到的聲音,什麼樣的惡聲、惡形,因為我們在修行,「持修勤行」,我們在修行,那些聲與形在一個修行者淡而化之,沒有什麼啊!這是他生來的態度,不要將他當作他是惡。所以我們要用定心的思惟,安心對境自然事事忍,「忍住耐力」。看什麼樣的境界,聽什麼樣的聲音,我們這念心都安住,安住在忍耐、耐力,所以叫做「忍住耐力」。就是要專心,「持修勤行」,好好地把握,要好好堅持我們自己,用心在勤行道,所以「持修勤行」。

  這唯有我們自己,「惟當自勉」,沒有人有辦法能鼓勵我們,我們就是要自動自發,自心志立定方向。所以,「惟當自勉,安然不動」。自己既立志,外面的境界不動搖我們。所以,「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」。自我鞭策,好好將心定好。這個志,我們的志都是堅定,所以名稱叫做「安忍」,我們不是很刻意忍,是淡然了、安住了,這「志定安忍」境界很不容易啊!就像常不輕菩薩,他修,修得心不動搖,修得心沒有分別相,不只唯有佛,其他全都是未來佛。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修行過來了,用先安心,「安則不動」,你心既然安下來,就是不再搖動。我相信佛,佛就是我的引導者,前面注意在引導者言行所教導,我們相信法,我們安住,安住我們的心,若能夠這樣,心安住了,這些思惟想法就不會偏差。所以忍住耐力這個功夫,自然所修得的,我們常常說修行、修行,修行是要修什麼行呢?就是修在我們聞法持在心中,沒有讓它漏失掉。

  我們過去不是有一段時間,很長,講修無漏法。「無漏」就是法聽入心來沒有漏掉。我們凡夫永遠都是凡夫,聽,我們都有在聽,聽進去就漏掉了;這隻耳聽進去,另一隻耳就漏出去了,所以常常都是在一知半解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要用很長的時間,立定我們的心志,聽法不可漏掉。若漏掉,我們就要再加倍時間用功,那就延長了我們成就佛道的時間。不過修行本來就是很長,我們只是盡心力要如何安住心,這個耐力大家要加強,「持修勤行」,要運用出了聞法無漏,聽進去,不要漏掉了。

  所以,「惟當自勉」,自己勉勵自己,不可浪費時間。我們能夠在什麼樣的環境,安然了,我們安了,什麼環境對我們來說沒有差別,所以「安然不動」,心隨境安。這種「安然不動」。「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」,好好自我鞭策,自然就志定、安心。如常不輕菩薩,他看到人,對人就像在祝福:「你將來會行菩薩道,皆得成佛。」是,最怕就是我們不願意行菩薩道,雖然出家了,還停滯在世俗,這樣就很可惜了。出家要有修行的形象,要有修行的心,堅心;內心堅定,外在有修行的威儀,這就是身心修行,修行者不能沒有。

  但是末法的時代雖然有看到;看到形,看到佛像。現在很多,就用佛像,古代的佛像被毀掉、荒蕪掉了,應現在人的心態,將它拿來當缺陷美。頭久了就斷掉了,他們就這樣將它拍下來,就說:「這是什麼朝代的什麼佛。」他們就這樣一直將它比對,用比對,比對得對不對我們不知道,總是將古代的像,他們去將提倡這是美術。美術,這是古代,年久腐化掉了。用這樣,大家收藏藝術品,將它變成藝術品了。這種形象也破損了,年久月深,像法,一直一直到了像被毀掉了、荒廢掉了。這我們就知道時間過得真快啊!像法正興盛時,到處都是像,造佛像功德大,大家都是這樣貪功德,大家都歡喜布施造佛像,所以有一時期很興,佛的教法興盛,興盛在造佛像。

  所以對法,與在正法時,正法是佛在,就這樣聽法,直接就聽法了。佛滅度之後,大家思慕佛,有人就提倡,將佛像修起來,「修建佛像你的功德會很大,有福又有慧喔!」凡夫聽了,「我要增福,我要修慧,多少錢我都敢花。」所以去雕塑佛像,這就是正法之後的過程。在有佛像前,還有在說法。之後,大家以為建塔、造像功德大,「如是我聞,佛說、佛說」。其實這是佛住世過後,有人虔誠要造佛像來表達思慕之情,卻變成了人人造佛像功德很大,這感情不同啊!從最初的造佛像,一直傳過來,變成了造像得功德。這就是時代變了,慢慢信仰的方式也已經蛻變掉了。

  這段,一千年的像法時期過去了,又開始轉於末法。末法,末法這些像已經腐蝕掉了、毀壞掉了,還知道三寶,佛法還在流傳,但是變樣了。有法,我聽,能夠用得上嗎?越來越淡了,越傳越差了,所以這個時代佛法變了,修行的人也變了。因為已經不真了,已經虛了。常不輕菩薩就是在這個時代,在威音王佛像法轉進末法這個時代,現在在說的是這一段,他已經在這個時代弘揚威音王佛,因為他那個時候就是從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經過了累生世這樣修行到現在,這是像法轉進末法之時。所以他面對的是這麼多,說是修行,有形無實,這些修行四眾;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。

  「四眾」只是一個名稱,生活一直接近世俗,粗言粗語,不顧形態,習近世俗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常不輕菩薩要如何來度化這些人呢?說的法沒有用,所以他就用這樣,見人禮拜、虔誠、稱讚,「汝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」就是這樣不斷不斷提醒大家:「要行菩薩道,未來一定會成佛。」用這句話這樣不斷反覆,見人就禮敬,見人就讚歎。讚歎又禮敬,這樣一直做,不論是近的或者是遠遠看到人,他也這樣追去那個地方,向大家頂禮,向大家祝福。這長時間反覆就是這樣。

  在這樣的情形,所得到的、反應的,那就是貢高驕慢的人,這種濁氣很重的眾生,這些人不只是不接受他的祝福,回過頭來,「煩啊!很煩。」惡聲惡語拒絕。他進一步再叫:「我也不敢輕視你,你一定當得作佛。」讓人覺得嫌之極,就會將他推開,就會打他,用棍、石頭等等傷害他。他還是一樣。這種心不去感覺人家對他如何,那是很自然的心態,是忍嗎?已經是忍而無忍,忍到並沒有在忍了,這很自然。修行要修到這樣實在是不容易啊!這,我們要自己好好自修。不在人群中,自己一個人也得要好好思考:什麼叫做忍?忍在人群中嗎?是。應該要忍在自己,自己要先時時自忍,才有辦法去忍他。這我們要用心去思量。前面的文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,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

  這是昨天我們說過的文,看來其中有什麼嗎?昨天說不完,這種厭棄的人的那個心態,以及被罵、被打心無掛礙,這種功夫我們要好好學習。接下來再說,

經文:「以其常作是語故,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號之為常不輕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以其常作是語故」;以是比丘常作是語。常作是語故意表信者深信,勤行不休。

  「以是比丘常作是語」;我們就知道,因為這位比丘,「以其」就是這位比丘,「常作是語」,常常就是這樣說。說什麼啊?「汝等皆當作佛」,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們大家將來會作佛。」常常說這句話,所以「意」,這表示「意表信者深信」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很相信,不論這些人現在是如何,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,一時,這個時間迷失在世俗。佛說人人本具佛性,既然是人人本具佛性,總有一天他還是會回歸本性,修菩薩行,最終成佛。這是常不輕菩薩,他的忍是一字「信」──相信佛所說,人人本具佛性。而且信是深信。所以「意」,這意思是表示信者深信,常不輕菩薩既信了,就是深信。「勤行不休」,這個法他就是用在他自己身上,人人本具佛性,相信人人當來能夠成佛,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信佛所說,眾生皆有佛性,人人可成佛,這也是釋迦佛說的話。聽來,他這樣深信,就是勤行,很認真、很殷勤,就是要去實現這項,去讓大家知道: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你們行菩薩道,就能夠成佛。

經文簡釋:
「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號之為常不輕」;彼時增上慢四眾之人,毀訾不止,彼比丘猶然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,故號此比丘名常不輕。

  所以,「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號之為常不輕」。這些增上慢的比丘,四眾弟子,常常常常看到這個人,常常聽到這同樣的話反覆,所以大家就問,「到底他是什麼名字?」不知道,「那位常不輕的。」就是同樣的道理。這位來自何方?現出家相的比丘,為何到處去膜拜,到處向大家說: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將來會成佛?長長久久,經過多年,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比丘,就只是一直說這句話,他叫什麼名字?不知道。但是,「就是那位常不輕啦!」就是以他的態度來取名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所以「常不輕」不是他自己取的,是那些罵他、打他的人,拒絕他對他們讚歎的那些人,對他叫出來「常不輕」。

  所以,「彼時增上慢四眾之人,毀訾不止」。給他這樣的名字,常常就是罵他、毀謗他、糟蹋他,這「常不輕」他還是不受影響,如如不動,「常不輕就常不輕啊!我就是不敢輕視你們。」就是這樣,叫「常不輕」。「彼比丘猶然唱言」;「彼」就是常不輕菩薩,還是再說,「你們怎麼罵我,怎麼為我取名都不要緊,我還是猶然故我,同樣對你們相信。因為我相信佛,所以我用這個行來恭敬你們;你們罵我,我也相信你們,相信你們能夠成佛。」彼此之間總是這樣的對待,那就是同樣的道理。我們了解了,這些人不斷來毀罵,他還是不斷用輕柔的態度付出、回應。

  所以,「彼比丘猶然唱言」。「彼比丘」,那就是那位「常不輕」。「常不輕」,讓人為他取名叫做常不輕。這位比丘,同樣這樣被人打,走得遠遠的,又再向大家大聲喊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哦!你們都能夠作佛。」就是這樣,猶高聲唱言:「我不敢輕視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「故號此比丘名常不輕」,就是這樣,大家為他取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所以,以上那段文,我們這幾天來一直在說的「常不輕」,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將來會作佛。」我們已經幾天了,現在開始要做一個段落。

*以上意述常不輕對境不生心加能忍,身害能受,及善名緣起。

  「以上意述常不輕對境不生心」。常不輕菩薩對境不生心,這就足夠我們學了。我們要如何訓練,訓練到喜來不樂、惡來不驚,這種對境不動心,我們有辦法做到嗎?或者是長時間處在對他反對,罵辱、恥辱他,他還是安然自在,這種功夫,我們有辦法嗎?這種「對境不生心」,談何容易啊!「不生心」,一定要從一開始的最初功夫,那就是要忍。要先學忍,忍外面的環境,忍到那個環境變自然;不是環境變,是我們的心變,變到被罵是很自然。所以,「加之能忍而無忍」。能忍,就是對境我要忍,我要再用功、要再忍,一直忍到環境沒有變,我們的心不動。

  不只是無忍,就是就沒有什麼可忍啊!外面這些環境,大家罵人、罵人,當作好像只是一種互相對話,普通的對話而已,那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,所以「忍而無忍」。「這有什麼可忍,就沒有事情,沒有東西可忍,就是平常心嘛!修行如常,面對境就是這樣。」所以忍而無忍,不是「忍無可忍」,是「忍而無忍」。「忍,這哪有什麼可忍的呢?就沒有事情要忍什麼呢?」總是對境不生心,這麼惡劣的環境,對我來說這沒有什麼,所以是忍而無忍。「身害能受」,身體若是被損傷,還能夠忍受,「這也沒有什麼,打我會痛,讓我身體受傷,我會好,所以這不用計較,沒有什麼叫做忍耐」,就是很自然。「及善名緣起」,所以已經大家給他一個很準確的名稱了,這就是他的名──「常不輕」,命名已經定下來了。

*常被罵詈,或受杖石,經歷多年,不生瞋恚,仍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。

  「常被罵詈,或受杖石」,棍子、石頭……,「經歷多年」。能夠讓人為我們取這個名,就是這樣的過程,經過好幾年,歷多年「不生瞋恚,仍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」。這就是還是一字「信」,不論眾生多麼的惡劣,總有一天,總有一天當因緣機會來時,他會反省過來,會向好的方向行菩薩道,就會有成佛的機會,所以應該深信眾生能當作佛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的相信。

*此已攝盡忍辱、精進等波羅密。而其心中、目中,只見有佛,不見眾生。

  「此已攝盡忍辱」,這已經能夠攝受了。攝受,就是我們修行已經將這些事情會入我們自己的本心,很自然,不用再學,原來就是這樣。這些法本來就在我的心,我的心也變成自然了,這「已攝盡忍辱」,在內心已經是自然的事情了。「精進等波羅密」,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;在精進、忍辱,忍辱、精進中,我們才有辦法到禪定,到智慧的境界。總是一切的付出,一切內心的堅定,這全都是用智慧,要來度彼岸。我們要從此岸到彼岸要用六種的方法,常不輕菩薩就是用忍辱、精進,堅持這樣要度眾生過彼岸。這些眾生也終於給他一個名稱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所以,「而其心中、目中,只見有佛,不見眾生」。常不輕菩薩他的心目中只僅僅看到佛,因為人人都是佛,沒有眾生;人人都是賢人,沒有凡夫。所以他對人誠敬禮拜,這是真心的,絕對不是刻意,是全心誠意。

*實能契於即生即佛,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境,更無一相之可安立,其清淨為何如也!

  「實能契於即生即佛」,他的心已經與佛心相契合了,是眾生,就是佛。所以這個「契」,他的心已經契佛心了,眾生心也就是佛心,所以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。眾生即是佛,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境」,已經到這樣的境界,不是口頭說而已,是真正他的功夫到這樣的境界了。所以,「更無一相之可安立」。除了佛以外,還有什麼相呢?還有什麼眾生相、壽者相嗎?沒有,只有佛相,所以心目中只有佛,沒有眾生。意思就是,對人人就像在對佛一樣,那種恭敬的心意,所以「更無一相之可安立,其清淨為何如也」,他的清淨,心不沾一絲一毫的污染,總是那樣的清淨如圓鏡,就像大圓鏡智。要不然我們還可以用來譬喻常不輕菩薩這種的心境呢?面對外境如何攝受,能夠輕安自在,很不容易!所以大家從常不輕菩薩這段的精神,我們是入「本門」,這是入本門開始要學習的方向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而且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三 10月 23, 2019 9:44 am

[2019 年 10 月 22 日上午 5:20] 農曆九月 二十四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 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 濟人群菩薩道

1.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經文: 【以其常作是語故,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 優婆塞、優婆夷,號之為常不輕。】
2. 上人手札:「安即不動,定住心思,忍住 耐力,持修勤行。惟當自勉,安然不動,策 勵其心,志定安忍。」
(1)「安即不動,定住心思」:各位用心聽。 心安下來,萬事具足在我們的身、腦中,所 以要安心不浮動,我們若能夠將身、心安住 下來,我們聽法,心才能夠自在,法法入心、 入腦。時時回憶經文的含義,含義的內容適 應在人與人間用。這是很重要,聽經的要領 就是在這裡。所以「安住心思」,不可有雜 念。

(2)「忍住耐力」:對人、對事,我們要有 耐力,人家是如何有形色、聲音,他是什麼 形?是輕柔、善待,或者是粗暴、惡劣的形 態,在我們眼對色,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要 如何?惡形、惡態,我們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 什麼叫做惡形?什麼叫做惡態?這不要太 用心去分別它是惡的形態、是善的形態,不 必太過於去分析它。我們還是一心,別人就 是別人,我們記得自己,自己待人是如何對 待,是要對自己修行。
(3)「持修勤行」:有修行的人,看人,人 人是佛。他的粗聲、惡氣、惡形,我們是修 行人自然我們不會去與他(介懷)。外境, 眼睛看到的境界,耳朵聽到的聲音,什麼樣 的惡聲、惡形,因為我們修行。「持修勤行」, 我們在修行,那些聲與形在一個修行者,淡 而化之,沒有什麼啊,這是他生來的態度, 不要將他當作他是惡。

(4)「安心對境,自然事事能忍」:我們要 用定心的思惟,安心對境,自然事事忍,「忍 住耐力」。看什麼樣的境界?聽什麼樣的聲 音?都是一念心安住,安住在忍耐、耐力, 所以叫做「忍住耐力」。就是要專心,「持修 勤行」,好好把握,要好好堅持我們自己, 用心在勤行道。
(5)「惟當自勉,安然不動」:唯有我們自 己「惟當自勉」,沒有人有辦法可鼓勵我們, 就是我們自動自發,自心志,立定方向。自 己既入志,外面的境界不會動搖我們。
(6)「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」:自我鞭策, 好好將心定好。我們的『志』都是堅定,所 以名稱叫做「安忍」。我們不是很刻意忍, 是淡然了、安住了。這種「志定安忍」,這 個境界是很不容易啊。
(7)「心不動搖、心沒有分別相」:就像常 不輕菩薩,他修得心不動搖、心沒有分別相,唯有佛,其他全都是佛。這就是用這樣的方 法修行過來了。用先安心,安則不動,你心 既然安下來,就是沒有再搖動。
(Cool「我相信佛,佛就是我的引導者,心安 住,思惟就不偏差」:前面注意在引導者, 言行所教導我們,相信法,我們若能夠這樣 把心安住了,思惟、想法就不會偏差,所以 「忍住耐力」這個功夫自然所修得。所修, 我們常常說修行、修行,而修行是要修什麼 行啊?就是修在我們聞法持在心中,沒有讓 它漏失掉。
(9)「聞法要無漏法。凡夫,常常聽法容易 漏掉,一知半解」:我們過去難道不是一段 時間很長,講修「無漏法」。「無漏」就是法 聽入心來,沒有漏掉。我們凡夫永遠都是凡 夫,聽,我們都有在聽,聽進去就漏掉了; 這耳聽進去了,這耳就漏出去了,所以,常 常就是在一知半解。這就是我們修行所以要 用很長的時間,立定我們的心志,不可,聽法不可漏掉。
(10)「聞法要無漏」:若漏掉,我們就要再 用加倍的時間用功,那就延長了我們成就佛 道的時間。不過修行本來就是很長,我們只 是盡心力要如何安住心;這個耐力我們大家 就要加強「持修勤行」,要運用出了聞法無 漏,聽進去,不要漏掉了。
(11)「惟當自勉,心隨境安」:自己勉勵自 己,不可浪費時間。我們能夠在什麼樣的環 境,安然了,什麼樣的環境對我們來說沒有 差別。「安然不動」,心隨境安。
(12)「安然不動,策勵其心」:好好自我鞭 策,自然就志定、安心。就如「常不輕菩薩」 看到人就對人像在祝福:你將來行菩薩道, 會得成佛。
(13)「出家要有修行形象,要有修行心」: 最怕就是我們不願意行菩薩道,雖然出家了,還停滯在世俗,這就很可惜了。出家要有修 行的形象,要有修行的心,堅心,內心堅定, 外在有修行的威儀。這就是身心修行,修行 者不能沒有。
(14)「末法時代,漸漸將古代佛像當成收 藏藝術品」:雖然有看到形佛像。現在很多, 就用佛像,古代的佛像被毀掉、荒蕪掉了, 應現在人的心態,將它拿來當......。缺陷美, 頭,久了就斷了,他們就這樣將它拍下來。 就,「這是什麼朝代的什麼佛。」他們就這 樣一直將它比對,是用比對,比對不對?我 們不知道。總是將古代的像,他們去將它用 作了,提倡這是美術。美術,這是古代,年 久腐化掉了。用這樣,大家收藏藝術品,將 它變成藝術品。
(15)「像法時代,興盛造佛像」:這種形象 也破損了,年久月深,像法一直到了也被毀 掉、荒廢掉。這我們就知道時間過得真快啊。 像法正興盛之時,那是到處都是像,造佛像功德大,大家都是這樣貪功德,大家都歡喜 布施、造佛像,所以有一時期,佛的教法興 盛在造佛像。
(16)「時代轉變,信仰方式也蛻變掉了」: 對法,正法是佛在,就這樣直接就聽法了。 佛滅度了之後,大家思慕佛,有人就去提倡, 將佛像修起來,「修建佛像,你的功德會很 大,有福又有慧!」凡夫聽,「我要增福, 我要修慧,多少錢我都敢花。」所以雕塑佛 像,這就是正法之後的過程。有佛像前,還 有在說法,大家修塔、建塔、造像功德大, 「如是我聞,佛說、佛說」。其實,這是佛 住世過後,有人虔誠要造佛像來表達思慕之 情,變成了人人造佛像功德很大。這感情不 同,從最初的造佛像,到了傳過來,變成了 造像得功德。這就是時代變了,就慢慢信仰 的方式,也已經在蛻變掉了。
(17)「末法時代,修行人變虛,不踏實, 差毫釐,失千里」:這段一千年的時期過去了,又開始轉於末法。這些佛像腐蝕掉了、 毀壞掉了,但是佛法,還知道三寶,佛法還 在流傳,但是變樣了。有法,我聽,能夠傳 下去嗎?愈來愈淡了,愈來愈傳愈差了,這 個佛法變了,修行的人也變了。因為已經不 真了,虛了。
(18)「面對有形無實的修行四眾」:常不輕 菩薩就是在這個威音王佛的像法時期,轉進 末法這個時代,現在在說是這段,他已經在 這個時代弘揚威音王佛,因為他那個時候就 是從正法、像法,經過了累生世這樣到現在, 末法之時。所以他面對的是這麼多,說是修 行,有形無實,這些修行四眾,比丘,比丘 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。
(19)「常不輕菩薩,不斷提醒四眾,【汝行 菩薩道,當得作佛】」:四眾只是一個名稱, 生活一直接近世俗,粗言粗語,不顧形態, 習近世俗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常不輕菩薩要 如何來度化這些人呢?說的法沒有用,所以
他就用這樣,見人禮拜、虔誠、稱讚,「汝 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」
(20)「常不輕菩薩,不斷鼓勵人人行菩薩 道,鼓勵未來一定會成佛」:常不輕菩薩這 樣不斷提醒大家,「要行菩薩道,未來一定 會成佛。」用這句話,這樣不斷反覆,見人 就禮敬,見人就讚歎。讚歎又禮敬,這樣一 直來,不論是近的或者遠遠看到人,他也這 樣追去那個地方,向大家頂禮,向大家祝福, 這長時間,反覆就是這樣。
(21)「安然不動,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」: 在這樣的情形,所得到的、反應的,那就是 貢高驕慢的人,這種濁氣很重的眾生,這些 人不只是不接受他的祝福,反過頭來:煩啊! 很煩,惡聲惡語拒絕。他再進一步再說,「我 也不敢輕視你,你一定會當得作佛。」讓人 覺得:嫌之極。就會將他推開,就會打他, 用棍、石頭等等傷害他。他還是一樣。

(22)「忍住耐力,忍而無忍,融入修行中」: 這種『心』不去感覺人家對他如何,那是很 自然。這種的心態,是忍嗎?已經忍,忍到 並沒有在忍了,這是很自然。要修行修到這 樣,實在是不容易啊!這,我們要自己好好 自修。不在人群中,自己一個人也要得好好 思考,什麼叫做「忍」?忍在人群中嗎?是。 那應該要忍在自己,自己要先時時自忍,才 有辦法去忍他。這,我們要用心去思量。

3.★複習經文:【說是語時,眾人或以杖木 瓦石而打擲之,避走遠住,猶高聲唱言:我 不敢輕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】
(1)「學習忍辱,堅守心志」:昨天這段經 文,昨天說不完那些這種厭棄的人那個心態, 以及被罵、被打,心無掛礙,這種的功夫, 我們要好好學習。
4.釋譯經文:【以其常作是語故】:以是比丘 常作是語。常作是語故:意表信者深信,勤行不休。
(1)「以是比丘常作是語」:我們就知道, 因為這位「以其」就是這位比丘,「常作是 語」,常常就是這樣說:「汝等皆當作佛」,「我 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們大家將來會作佛。」
(2)「常作是語故,意表信者深信」:常常 說這句話。所以「意」表示,「意表信者深 信」,這就是常不輕菩薩很相信。不論這些 人現在是如何,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,一時, 這個時間迷失在世俗。佛說人人本具佛性, 既然是人人本具佛性,總有一天他們還是會 回歸本性,修菩薩行,最終成佛。
(3)「相信佛所說,人人本具佛性」:這是 常不輕菩薩,他的忍是一字「信」,相信佛 所說,人人本具佛性。而且,信是深信。這 意思是表示信者深信,常不輕菩薩既信了, 就是深信。

(4)「勤行不休」:這個「法」用在他自己 的身上。人人本具佛性,相信人人當來能夠 成佛,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信佛所說,眾生皆 有佛性,人人可成佛,這就是釋迦佛說的話。 聽來,他這樣深信就勤行,很認真,很殷勤, 就是要去實現這項,去讓大家知道:人人本 具佛性,只要你們行菩薩道,你們就能夠成佛。
5.【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 號之為常不輕】:彼時增上慢四眾之人,毀 訾不止,彼比丘猶然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 汝等皆當作佛,故號此比丘名常不輕。
(1)「彼比丘猶然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 汝等皆當作佛」:這些增上慢的比丘,四眾 弟子,常常看到、聽到這位說同樣反覆的話。 所以大家就會說:「到底他是什麼名?」不 知道,「那位常不輕的。」就是同樣的道理。 因為這位來自何方,現出家相的比丘,是為 何到處去膜拜,到處向大家就是說:「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將來會成佛。」
(2)「以態度來命名,叫做『常不輕』」:長 長久久,經過多年,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比 丘,就光是一直說這句話,他是什麼名字? 不知道。「就是那位常不輕。」就是他的態 度來命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所以「常不輕」, 不是他自己命名的,是那些人,罵他、打他 的人,拒絕他向他們讚歎的那些人,對他叫 出來,「常不輕」。
(3)「彼時增上慢四眾之人,毀訾不止」: 取他這樣的名字,常常就是罵他,毀謗、糟 蹋他。這「常不輕」,他還是不受影響,如 如不動,「常不輕就常不輕啊,我就是不敢 輕視你們。」所以就是這樣,「常不輕」。
(4)「故號此比丘名常不輕」:就是常不輕 菩薩,還是同樣,「你們如何罵我,如何為 我命名,都不要緊,我還是猶然故我,同樣 對你們相信。因為我相信佛,所以我用這個行來恭敬你們;你們罵我,我也相信你們, 相信你們能夠成佛。」總是彼此之間這種的 對待,那就是同樣的道理。我們了解了,這 些人不斷來毀罵,他不斷還是用輕柔的態度 付出、回應。
(5)「彼比丘猶然唱言:我不敢輕於汝等, 汝等皆當作佛」:「彼比丘」就是這位讓人為 他命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這位比丘,即使這 樣被人打,走遠遠的,也又再向大家大聲呼 喊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都能夠作佛。」 就是這樣,猶高聲唱言,「我不敢輕視汝等, 汝等皆當作佛。」「故號此比丘名常不輕」 就是這樣,大家為他取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
6.『以上意述常不輕對境不生心,加之能忍 而無忍,身害能受、及善名緣起。常被罵詈, 或受杖石,經歷多年,不生瞋恚,仍一心深 信眾生皆當作佛。』
(1)「以上意述常不輕,對境不生心」:常不輕菩薩「對境不生心」,這就是足夠我們 學了,我們要如何訓練到「喜來不樂、惡來 不驚」,這種對境不動心,我們有辦法做到 嗎?或者是長時間處在反對他,反對、罵辱、 恥辱他,他還是安然自在。這種的功夫,我 們有辦法嗎?這種「對境不生心」,談何容 易!
(2)「對境不生心,要先學『忍』」:一定要 從開始的基礎功夫,那就是要先學忍,忍外 面的環境,忍到那個環境變自然,不是環境 變,是我們的心變。變,被罵是很自然。
(3)「加之能忍而無忍」:能忍,就是對境 我要再忍,我要再用功、要再忍,一直忍到 環境沒有變,我們的心不動。
(4)「修行如常,面對境,以忍而無忍」: 不只是無忍,就沒有什麼可忍啊,外面這些 環境,大家罵人、罵人,好像是一種互相對 話、普通的話而已,那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,所以忍而無忍。「這有什麼可忍,就沒有事 情,沒有東西可忍。」就是平常心,修行如 常,面對境就是這樣,所以忍而無忍。不是 忍無可忍,是忍而無忍,「這哪有什麼可忍? 就沒有事情要忍什麼。」總是對境不生心, 「這麼惡劣的環境,對我來說,這沒有什麼。」 所以忍而無忍。
(5)「身害能受,及善名緣起」:身體若是 被損傷,還能夠忍受,「這也沒有什麼,打 我會痛,讓我身體受傷,我會好,這不用計 較,沒有什麼叫做忍耐。」這就是很自然。 所以大家給常不輕他一個很準確的名稱了, 這就是他的名「常不輕」,已經命名定下來 了。
(6)「常被罵詈,或受杖石,經歷多年,不 生瞋恚,仍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」:就是 這樣的過程,經過好幾年,歷多年「不生瞋 恚,仍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」。這就是還 是一字「信」,不論眾生多麼的惡劣,總有
一天有因緣聚會來時,他會反省過來,會向 好的方向,行菩薩道,有成佛的機會,所以 應該深信眾生能當作佛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 的相信。
7.『此已攝盡忍辱、精進等波羅密。而其心 中、目中,只見有佛,不見眾生,實能契於 即生即佛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境,更無一 相之可安立,其清淨為何如也!』
(1)「此已攝盡忍辱」:這已經能夠攝受。 就是我們修行已經將這些事情會入我們自 己的本心,很自然,不用再學,原來這些「法」 本來就在我的心,我的心也變成自然了,這 「已攝盡忍辱」,已經在內心,自然的事情 了。
(2)「精進等波羅密」:六度,「布施、持戒、 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,在這個精進、 忍辱,忍辱、精進,我們才有辦法到禪定、 到智慧的境界。總是一切的付出,一切內心的堅定,這全都是用智慧要來度到彼岸。我 們要從此岸到彼岸要用六種的方法,常不輕 菩薩就是用忍,忍辱、精進,堅持這樣要度 彼岸,度眾生過彼岸。這些眾生也終於給他 一個名稱叫做「常不輕」。
(3)「而其心中、目中,只見有佛,不見眾 生」:常不輕菩薩的心目中僅僅看到佛,因 為人人都是佛,沒有眾生;人人都是賢人, 沒有凡夫。所以他對人誠敬禮拜,這是真心 的,絕對不是刻意,是全心誠意。
(4)「實能契於即生即佛,心佛眾生三無差 別之境」:他的心已經與佛心相契合了,是 眾生即是佛。所以那個「契」,他的心已經 是佛心了,所以眾生心也就是佛心,所以, 「心,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眾生即是佛,已 經到這樣的境界,不是口頭說而已,是真正 他的功夫到這樣的境界了。
(5)「更無一相之可安立」:除了佛以外,還有什麼相呢?還有什麼眾生相、壽者相? 沒有,只有佛相。心目中只有佛,沒有眾生, 意思就是,對人人就像在對佛一樣,那個恭 敬的心意。
(6)「其清淨為何如也」:他的清淨,心不 沾一絲一毫的污染,總是那樣的清淨如圓鏡, 就像大圓鏡智。要不然我們還有什麼可以來 譬喻「常不輕菩薩」這種的心境,面對外境 如何攝受,能夠輕安自在,很不容易!
8.「學習常不輕菩薩,入本門的方向」:大 家從常不輕菩薩這段的精神,我們是入「本 門」開始要學習的方向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 而且要多用心!
****************
9.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對於這段開示很有 感觸,「如何學習到常不輕菩薩的『對境不生心』,就足夠我們學了,要如何訓練到『喜 來不樂、惡來不驚』,對境不動心,我們有辦法做到嗎?」。總是能回想到上人常教導 我們的「順境要有無常觀,逆境要有因緣觀」, 學習常不輕菩薩的堅持,就是用六波羅密, 六度萬行,這樣不斷忍辱、精進,堅持要這 樣的「度眾生」過彼岸。
每談到忍辱、精進,總能想到敬愛的 上人, 總是對任何人不棄不離,耐心勸導,精進把 握任何度人談話的因緣,經常度眾忘己哪! 感受修行就是要修到很自然入心,志願才能 真正的『生生世世』永不忘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10/22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