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三 10月 23, 2019 4:30 pm

2019102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由前精進持經行者,
得六根清淨無濁穢;
會悟自心性說世諦,
隨順正法會合佛道。

  大家要用心,把握機會聽清楚。「由前精進持經行者,得六根清淨無濁穢」。這是描述、讚歎常不輕菩薩,他修行時間與威音王佛,一直一樣從開始,生生世世,長長久久以來就是這樣精進,聽經、持經、受法,身體力行,這樣得六根的清淨無濁穢。我們前面第十九品也一直一直在說,六根清淨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清淨。我們的耳根,聽的聲,不好的聲我們能夠將它隔離開來,好的聲我們能夠吸收進來。眼睛看的,不好的形色我們視而不見,看到的事情,我們能夠善知解。不管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個身體,肉的耳朵,全部五官與一個身體有關。他既是人,行菩薩道就是會有外塵境,我們有辦法如何將濁氣,就是有辦法將它過濾淨化,收入我們的意識;意識,轉識成智,為智慧。

  修行者,修行的智識、智慧,同樣要從外入。儘管人人本具佛性,沒有外面境界來啟發我們,我們也無法會遇真理。所以有外面的境界來與我們接觸,讓我們有那個能力去體會了解,這才是真正六根緣境,轉境成識,轉識成智,這就是修行。從《法華經》開始講說以來,都在為我們說這些事情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現在在常不輕菩薩,他身體行為,我們就能夠看到過去聽來的這些。如何準備入門了,從開始要入門那些過程,到現在我們看到的常不輕菩薩,他用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對人。對人,境不生心,不論是人對他的表現那麼的惡劣,他同樣不會受外面惡濁、惡劣的形態影響到他的心,還是持平,持著平常心,要起於恭敬、讚歎。

  這若不是「會悟自心性」,心無法能夠保持著這麼冷靜,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我們,這全都是叫做「會悟自心性」。我們自己的心性,本具佛性,所以我們了解,才有辦法說世諦法。世間的道理,世間各類、各形種種種種的形態,那些人、事、物亂了世間,卻是讓我們認清楚了世間,那就叫做世諦。諦就是真理,諦就是透徹無染,諦就是真理;會遇世間的真理,這種「會悟自心性說世諦」,就是好好來說世間的道理。我們既然心已會遇了,覺悟了,打從我們的心開始,佛、心、眾生三無差別,人人本具佛性。我們已經會合了,已經與這個佛性相會了。佛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心,相會了。所以我們,性,心性就是我們的本性,道理清楚,我們就能夠在世間講世間法。

  「隨順正法會合佛道」,從世間人群中更加體會度眾生,我們常常說師資、師資,要當老師,你要教學生,你教學生才懂得精進,才知道要再去找;為了要教學生就要再去找,找這個道理的敘說,要如何延續,讓道理沒有脫離。教,人事應時機,這一定就是為了要講學,所以他要求知、求悟。這就是教人的時候,自己就是在精進,這樣才會進步。所以,「隨順正法」,舊法新知,正確的法要如何來會合現在的眾生,來度入佛道來,這很重要,請大家要用心把握時間,更要珍惜因緣,在這個時間,還能夠在這個場合來聽,應該要好好珍惜,聽進去要入心。前面所說的經文是,

複習經文:「以其常作是語故,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號之為常不輕。」

  前面的文讓我們知道了,因為這位常常入人群去,常常去向人恭敬、禮拜,人家若反應惡劣,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能夠作佛」。雖一直惹起人的厭煩,打他,他閃開,遠遠的還是大聲再說,同樣禮拜,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也能夠作佛。」這樣好幾年後,同樣是這樣做,到底這個人,這個比丘來自何方啊?沒有人認識他,所以也不知道他的名,大家就為他取了一個號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常不輕菩薩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、這樣的時代、這樣的修為得來的名號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再接下來這段文,我們要再用心,過去的法要回憶,新來的法我們要用心了。

經文:「是比丘臨欲終時,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,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,即得如上眼根清淨、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是比丘臨欲終時」;是比丘,常不輕以無量數劫長遠,累世度化,經像、末法時世,壽臨終時具聞更增壽命。

  是啊,所以我們在經文中,我們就要很清楚來了解,這段文就是說,「是比丘臨欲終時」,那就是「常不輕以無量數劫長遠,累世度化,經像、末法時世」。在度化時,所聽的經,所看的相,他全都很清楚。過去聽,長久劫前聽佛說的法,他也很清楚,一直延續過來,從正法到像法。常不輕菩薩,他從像法,很久很久的時間。我們若是正法,(以下為釋迦牟尼佛正法住世時間)他過去說,正法千年,經歷了千年。千年不是一千歲,千年是好幾世,去了再來,同樣經典沒有間斷,總有這個因緣。過去生受持這部經;再來生還是同樣會遇到這部經,總是與《法華經》的緣很密集,生生世世都是會遇在法華經典中。

  所以常不輕菩薩以無量數劫長遠,累世所度化,不斷度化,不斷再來,對經、對像的恭敬尊重。所以這時候到末法時,經也已經經長時間過後,在人世間也已經慢慢淡掉了;淡掉了,就是有經也已經藏在藏經閣。有經,那時候沒有印刷,是用雕刻、口傳等等,所以一直一直以來也都幾乎快要沒有痕跡了。但還有像,在像法的時候,造佛像很興盛。像法,大家刻佛像、造佛像,佛像倒是還很多。雖然年久月深,像也破損了,這就是來到末法。這又是正法過後,到像法;像法,又經一段很長的時間,那就到末法來。這表示時間很長,從佛在世一直一直到了像法過去,一直到末法。

  就像我們現在,有像都是在寺廟中,很堂皇。大家只會去拜,拜佛的道理在哪裡呢?佛的意義在哪裡呢?很多拜佛、求佛,不知道佛的來源,不知道佛的意義在哪裡?他只知道拜是保佑,我要求的就是能夠隨心滿願,這就是眾生已經在這個像、末法之間迷失了,迷失了正法的方向。已經迷了,來到末法更是無法可據。這些在家或者是出家,若沒有很認真,總是這就是佛法,我就是出家,我就是這樣生活。佛法這樣說,世俗人要求福、求慧,就要來供養三寶。三寶之一那就是出家,是僧寶。僧寶住在寺院,一般信徒來供養,理所當然,就是用這樣的觀念。佛法已經落到這種境界,這叫做「末法」。

  出家,真受佛教法,是教菩薩法,要入人群度眾生。這在《法華經》,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,就是為要教菩薩法。所以我們大家要很清楚,這末法的時間,在這裡我們要更警惕,時時警惕自己。我們很難遇、難得,現在我們都遇到、得到了。佛法難遇我們遇到了;身體難得我們也得到了,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身體,好好來修持佛法。我們要利用這個身體,再來延續未來,讓佛法再重新興盛。但願我們現在讀《法華經》的因緣,能夠再來時真正是會遇佛世,能夠親受佛教,這也是我們現在應該要累積的善根功德。

  就像常不輕菩薩,他就是累積善根功德,不離開佛法。現在沒有佛在世,他還是抱著佛、心、眾生心三無差別,用這樣的心情入人群去,現在這些迷失的比丘、比丘尼,去與他們說法沒有用,那就去與他們有一個見面的緣。有修行的地方,有看到出家人的地方,他就會趕快去,入那個群眾中去向人禮拜,就是讓人看一下、認識一下,與人結好緣。好緣絕對不能有貪,只是我讓你認識一下,我為你祝福;為你祝福,你能夠記得我,我為你祝福。「我」是私我的我嗎?不是。就是這樣現相比丘,修行方法就是要到處謙卑,向人親善互動。不是出家形象就散漫,追逐世俗的欲念,不是。我來向你們禮拜,「憑你們現在修行,現出家相,只要你們再行一個菩薩道,懂道理,你們也會成佛。」

  這樣漸漸漸漸,讓大家能夠看到,讓大家知道,這是持恆久心,不是一時的好玩。所以經歷多年,很久很久都是這樣,所以叫做「常」。常就是長久,常常不輕視人的比丘。所以一直到了壽臨終,壽臨終就是較長的壽命。同樣,長時間過去之後,生命也到了盡頭,所以叫做「壽臨終時」。聽到了,「具聞」,具聞,「更增壽命」,因為又聽到威音王佛的聲音,他很自然感覺到:這些人只是認識而已,我還未度盡。所以「更增壽命」。因為看這些人無動於衷,所以心也會覺得也還沒有什麼效果,有一點點要將它放下。就聽到威音王佛的聲音,覺得責任未了,所以又提起了他的使命,所以「更增壽命」。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段,常不輕菩薩他就是這樣,一段一段地精進,一次一次地投入人群,他永遠心就是一個方向,精神的理念還是那麼堅定。再接下來說,

經文簡釋:
「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」;由其往昔,久修淨法,觀法性空,冥契實相,入佛知見,能行難事。故臨終時,聞空中聲,佛所說法。

  「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」。威音王佛他過去就是一直講《法華經》,不斷講《法華經》;現在又聽到了威音王佛在空中的聲音,也是在說《法華經》,「先所說法華經」。那個經好像又傳來,從空而降,那就是他自己的心靈又再想到、聽到《法華經》了。所以,「由其往昔,久修淨法,觀法性空,冥契實相,入佛知見能行難事」。這些文很淺易,大家該能知道。因為常不輕菩薩他往昔長久的過去,「觀法性空」,過去修行他就已經了解;聽法之後,不斷用功在「法性空」這個法。法本無自性,法,說這麼多法,這麼多法到底它的定點在哪裡?

  「如是我聞」。「如是我聞」什麼啊?這麼多的經典,從「如是我聞」開始就是法;但是這個法要說什麼?是在說《無量義經》嗎?在說《無量壽經》嗎?或者是在說《法華經》呢?都要經過「如是我聞」。所以,法,一個法開頭就可以有不同的經、道理,可以有很多顯現在我們人世間,人應用的法。這我們要很,用很珍貴的心去體會微妙的法,我們要用心。所以因為他往昔,往昔就是表示很久很久的以前,一直一直來,從過去、很久一直過來,「久修淨法」。修行的時間已經無法去計算,所以,往昔「久修淨法」,不是幾世,不是,就是一直來,很久了。「久修淨法」,都是清淨的法。所以,「觀法性空」,已經體會到法性也是空。我們自己每一個人,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,我們自己的身體,四觀(四念處),到頭來還是空,同樣無我。所以我們是暫時借用這個「我」,其實長期是「無我」。道理就是這樣,「久修淨法」,清淨無我,所以「觀法性空」。

  「冥契實相」。我們無時不刻都與佛、佛法都契合著,我們日常的生活也都是與理會合。生,生理;心,心理,「三理四相」每天每天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所以我們冥冥中就已經契於實相。實相就是道理。我們就已經用這樣的法在生活,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叫做法。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,冥就是沒有很清,但冥冥中你有在用,你不知道,所以這個冥契。我在說話,我不知道我到底要說什麼,但是看到字,我就知道了。因為,字,我就這樣在寫,寫完,在這裡要說時,要再看字。因為寫了之後,忘記了,如何再加、如何再減,加、減文字還是在自己,這樣過來,說的時候還要再看。這是我們原來本具,但是容易忘失,忘記了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靠記憶進來,入心、記憶著,不用看,我就知道這就是真實法。

  所以,「冥契實相」,你就是冥冥中,平時你沒有在用,它同樣這些道理存在。要不然,說的經文要如何讓它變成字呢?有字大家看,才知道你在說什麼;沒有文字出來,要說的人只是放在頭腦中,隨心說話,說出去,不知道人聽得懂嗎?字將它留下來,他就知道那個時候說這個話就是這一句。文字留下來、寫下來,這我們就能記得,能夠依照這個文字再契理,更加會合道理。我們牢記,好好記在頭腦中,所以這叫做「冥契實相」。

  「入佛知見能行難事」,這樣世間無難事,難行能行。這就是要你通達道理,沒有一件事情行不通,沒有一件事情做不到,只要你用心。常不輕菩薩在這個末法要如何入人群呢?那就是先要有這種心開闊、無我相、入人群很簡單,「我不敢輕視於汝,汝等皆當作佛」,這麼的簡單。只要讓人聽到,讓人看到、記得,同時會為他取名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這就是方法。但是他自己要訓練來的功夫,還是很深,不是幾句話這樣就說完了。因為他修行,「故臨終時,聞空中聲,佛所說法」,聽空中的聲音,是佛所在講的法。威音王佛就是傳法給常不輕菩薩的佛。
*威音王佛雖已滅度,法音相傳於世,長久不滅,故先所說經,可以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。於空中聞者,示忘所能,絕影像,無人無我,方能具此法故。

  「威音王佛雖已滅度,法音相傳於世」,法相還是留在世間,已經離開很久了,他的法,很多人就是一代一代,長長久久這樣一直傳下去,「長久不滅」。這是威音王佛與眾生所結的好緣,能夠有長久的壽命,壽命過後,他的法還能夠長久在世間不滅,就是受持他的法,入人群中,到最後還聽到傳來的法。什麼法?《法華經》。入世的真理――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「長久不滅,故先所說經,可以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」。威音王佛過去所說的經,這個時候,經過多久了,常不輕菩薩臨命終還能夠聽到威音王佛傳來講《法華經》的聲音。

  所以,「於空中聞者,示忘能所」,從空中聽來的,是表示常不輕菩薩已經是沒有「能、所」――不是我是能說法的人、我是能聽法的人。不是了,也不是我是所說法、我是所修法,也沒有。總是沒有「能」與「所」,是從內心這樣湧現出來,這聲音從空中聞。不是「能」聞去接受,不是「所」發聲音而來,這是一種心靈奧妙的世界。這就是「本門」,就是佛性;佛性無所不能、無所不在,這就是佛法。所以我們只是知道自己,不知道其他,真正有法,無處不在。所以,尤其是空中聞,「示忘能所」,就是表示空中到處都可以說法,在任何一個處所都可以聽法。所以沒有選擇我要來這裡才聽得到,我去到那裡我就聽不到,不必。他就是已經「能、所」都忘了,無處不在,無人不說,也無人不聽,總是到處法音宣流。

  所以,「絕影像,無人無我,方能具此法故」。所以,這就是這樣,我們不刻意,也沒有我在說,也沒有你在聽,也沒有我在聽或者是你在說。在哪裡?遍虛空法界。這種能所合一,這就是能、所。大家若能了解,了解無人無我,方能具,完全知道此法。若是還有我、還有你,還有分別,就沒有辦法具這個法。所以很深,好像很深,其實是很簡單,那就是這樣:忘掉我吧!不要執著了,人人的法,有道、有法就是我的法;我的法有路、有人走,這就是道。這樣,若能夠這樣,道就是路,路就是道,道就是經,這一路走過來都一樣。海的水、溪的水、河的水、井水一樣都叫做水,只是水有污濁與乾淨而已,同樣都是水。佛性人人本具,只是受環境污染,所以污染掉了,叫做凡夫。現在我們若能夠將這污染過濾掉,人人本是佛。接下來說,

經文簡釋:
「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」;經文之長表示長時教化,冥契實相,雖多以道力故,悉能持之。

  「二十千萬億偈,悉能受持」。空中在講說的《法華經》,具足二十千萬億偈,常不輕全都能夠受持。「經文之長表示長時教化」,用很長的時間教化,所以這經很長。雖然每天說《法華經》,還是還未說完,很長的法。已經說那麼長了,何時會姞束?不知何時會結束。總是長時的教法,這一代說不完,下一代再說,再重新的「如是我聞」,還是同樣適應世間社會人群的道理。所以,「長時教化,冥契實相」,人人打開心門,讓他真真正正能夠了解,要不然,「知道、知道」,或者是暗地裡知道,我們要開啟心門。我們人人都能認識佛法,都能了解,了解就要說出來,要不然只是了解,默默地了解。這叫做「冥契實相」,了解得很徹底,就是我自己默默了解。

  「雖多,以道力故」。悉能受持,這些法全都了解了,我們要用功,知而識,識而行。所以我們只是默默地解,我們欠缺身體力行,還要投入人群中,這叫做身體力行。所以,「以道力故,悉能持之」,你若能夠用力入人群,自然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這是我們三皈依常常在念的,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

經文簡釋:
「即得如上眼根清淨、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」;由能忍辱持經之故,得如前品六根清淨。

  「即得如上眼根清淨、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」。我們前面第十九品,就是說六根清淨,聽什麼聲音我們都有辦法去了解很深道理。聽牛的聲音,聽羊的聲音、鹿的聲音,我們能夠知道牠在遠近,能夠知道鹿、象等等牠們的過去。這種,我們的心要很清淨,就像水靜能照人的臉,同樣的道理。「由能忍辱持經之故,得如前品六根清淨」;要能夠六根清淨,能夠六通,他一定就要忍辱、要修行,才有辦法修到一切通達無礙,自然耳根等就是互通互用。所以,「由能忍辱持經之故」,這就是我們長久要在忍。世間的形象,不要去掛礙,不要去在意,我們只要自己的本事拿出來,去敬人愛人,不必想很多,單純就好。

  所以,「得如前品」,前品是第十九品,「六根清淨」。這都要從忍辱受持中修來的行,要不然我們什麼都是時間空空過,生命也是這樣空空過了。我們留下來的是業,沒有造到善業,在迷茫的眾生中也都是在造惡業,我們要像常不輕菩薩這樣,哪有可能呢?所以,這就是法,希望人人要從法中,能夠超越,超越人間種種世俗的行動、生活,我們要用超然的心去包容一般世間人的習氣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深刻入人群去體會人群,才能夠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才能夠去體會天下道理。所以請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四 10月 24, 2019 11:41 am

[2019年10月23日上午5:20] 農曆九月二十五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1. 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經文:【是比丘臨欲終時,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,悉能受持,即得如上眼根清淨、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由前精進持經行者,得六根清淨無濁穢,會悟自心性說世諦,隨順正法會合佛道。」


(1)。「由前精進持經行者,得六根清淨無濁穢」:大家要用心,把握機會聽清楚。這是描述、讚歎常不輕菩薩修行時間與威音王佛,一直一樣從開始,生生世世,長長久久以來就是這樣精進,聽經、持經、受法,身體力行。


(2)「得六根清淨,無濁穢」:前面第十九品也一直在說,六根清淨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」清淨。我們的耳根,聽的聲,不好的聲我們能夠將它隔離開,好的聲我們能夠吸收進來。眼睛看的,不好的形色我們視而不見,看到的事情,我們能夠善知解。不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個肉體,身體,肉的耳朵,全部五官與一個身體有關。他既是人,行菩薩道就是要有外塵境,我們有辦法再如何濁氣,就有辦法將它過濾淨化,收入我們的意識;意識,轉識成智,為智慧。


(3)修行者,修行的智識、智慧,同樣要從外入。儘管人人本具佛性,若沒有外面境界來啟發我們,我們也無法會遇真理。所以有外面的境界來與我們接觸,讓我們有那個能力去體會了解,這才是真正六根緣境,轉境成識,轉識成智。這就是修行。從開始,《法華經》以來,都是在為我們說這些事情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

(4)「對人,對境不生心,持著平常心,要起恭敬、讚歎」:從常不輕菩薩的身體行為,我們就能夠看到過去聽來這些。如何準備入門了,開始要入門那些過程,到現在我們看到的常不輕菩薩,他用很簡單一個方法對人,境不生心,不論是人對他的表現那麼的惡劣,他同樣不會受外面惡濁、惡劣的形態影響到他的心,還是持平,持著平常心,要起於恭敬、讚歎。



(5)「會悟自心性說世諦」:若不是「會悟自心性」,無法能夠保持著心這麼的冷靜,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我們,這全都是叫做「會悟自心性」。我們自己的心性,本具佛性,所以我們了解,才有辦法說世諦法。世間的道理,世間各類、各形種種的形態,那些人、事、物亂了世間,卻是認清楚了世間,那就是叫做世諦。諦就是真理,諦就是透徹無染,那叫做「諦」,諦就是真理。會遇世間的真理,就是好好來說世間的道理。



(6)「佛、心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:我們既然心已會遇了,覺悟了,打從我們的心開始,人人本具佛性。我們已經與這個佛性相會了。佛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心,相會了。心性就是我們的本性,道理清楚,我們就能夠在世間講世間法。



(7)「隨順正法,會合佛道」:從世間人群中更加體會了,度眾生。我們常常說師資、師資,要當老師,你要教學生,你教學生,你才懂得精進,才知道要再去找;為了要教學生就要再去找這個道理的敘說,要如何延續,將道理沒有脫離。教,人事應時機。這一定就是為了要講學,所以他要求知、求悟。這就是教人的時候,自己就是在精進,這樣才會進步。



(8)「隨順正法,舊法新知,珍惜聞法」:正確的法要如何來會合現在的眾生,來度入佛道來,這是很重要。請大家要用心,把握時間,更要珍惜因緣。這個時間,還能夠這個場合來聽,應該要好好珍惜,聽進去要入心。



3. ★複習經文:【以其常作是語故,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號之為常不輕。】



(1)「號之為『常不輕』」:常常入人群去,常常去向人恭敬、禮拜,人家若有反應惡劣,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能夠作佛」。一直惹起了人的厭煩,打他,他閃開,遠遠還是大聲再叫,同樣禮拜,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也能夠作佛。」是這樣好幾年後,同樣是這樣,到底這個比丘來自何方啊?沒有人認識他,所以也不知道他的名,就將他,大家為他取了一個號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常不輕菩薩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、這樣的時代、這樣的修為得來的名號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



4. ★釋義經文:【是比丘臨欲終】:是比丘,常不輕以無量數劫長遠,累世度化,經像、末法時世,壽臨終時具聞,更增壽命。



(1)「常不輕,以無量數劫長遠,累世度化,經像」:過去的要回憶,新來的法,要用心,在經文中,就要很清楚來了解,「是比丘臨欲終時」,那就是常不輕,在度化時,所聽的經,所看的相,他全都很清楚。過去聽,長久劫前聽,聽佛說的法,他也很清楚,一直延續來,從正法到像法。常不輕菩薩,他從正法,很久很久的時間。



(2)「釋迦牟尼佛,正法住世時間,經歷千年」:我們若是正法,他過去說,正法千年,經歷了千年。千年不是一千歲,千年是好幾世,去了再來,同樣經,經典沒有間斷,總有這個因緣。過去生受持這部經;再來生還是同樣會遇這部經,總是與《法華經》的緣很密集,生生世世都是會遇在法華經典中。不斷度化,不斷再來,對經、對像的恭敬尊重。



(3)「經像、末法時世」:這時候到末法來時,也已經長時間過後,「經、像」在人世間也已經被淡掉了;淡掉了,就是有經也已經藏在藏經閣。那時候是沒有印刷,是雕刻、口傳等等,所以一直都幾乎快要沒有痕跡。但是還有像法的時候很興盛。像法,大家刻佛像、造佛像,像倒是還很多。雖然年久月深,像也有破損了,這就是來到末法。



(4)「迷失了正法的方向」:正法過後,到像法;又經一段很長的時間,那就到末法來。這表示時間很長,從佛在世一直到了像法過去,一直到末法。就像我們現在,「有像」都是在寺廟中,很堂皇。大家只會去拜,拜佛的道理在哪裡呢?佛的意義在哪裡呢?很多拜佛、求佛,不知道佛的來源,不知道佛的意義在哪裡?他只知道拜是保佑,我要求能夠隨心滿願,這就是眾生已經在這個像末之間,已經迷失了正法的方向。已經迷了,來到末法更是無法可據。



(5)「落入世俗,求福求慧,叫做「末法」」:這些在家或者是出家,若沒有很認真,總是就是佛法,我就是出家,我就是這樣生活。佛法這樣說,世俗人要求福求慧,就要來供養三寶。三寶之一那就是出家,僧寶。僧寶住在寺院,一般信徒來供養,理所當然,就是用這樣的觀念。佛法已經落得這種的境界,這叫做「末法」。



(6)「出家,真受佛教法,是教菩薩法,入人群度眾生」:這在《法華經》,佛為一大事因緣,出現人間,就是為要教菩薩法。大家要很清楚。這末法的時間,在這裡我們要更警惕,時時警惕自己。



(7)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珍惜精進,修持佛法」:我們很多難遇、難得,我們都遇到、得到了。佛法難遇,我們遇到了;身,身體難得,我們也得到了,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身體,好好來修持佛法。我們要利用這個身體,再來延續未來,佛法再重新興盛。



(8)「累積善根功德」:但願我們現在讀《法華經》的因緣,能夠在再來真正是會遇佛世,能夠親受佛教,這也是我們現在應該要累積的善根功德。就像常不輕菩薩,他就是累積善根功德,不離開佛法。現在無佛在世,他還是抱著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用這種的心情要入人群去。



(9)「結好緣重要,但絕對不能有貪」:現在這些迷失的比丘、比丘尼,去與他們說法沒有用,那就是去與他們一個見面緣。有修行的地方,有看到出家人的地方,他就會趕快去,入那個群眾中去向人禮拜,就是讓人看一下、認識一下,與人結好緣。好緣絕對不能有貪,只是我讓你認識一下,我祝福你。祝福你,你能夠記得我,我為你祝福。



(10)「轉小向大,轉私我,成就大我」:「我」是私我的我嗎?不是。就是這樣現相比丘,修行方法就是要到處謙卑,向人親善去互動。不是出家形象就散漫,墮入世俗的欲念,不是。我來禮拜你們,憑你們現在修行,現出家身,只要你們再行一個菩薩道,懂道理,你們也會成佛。



(11)「壽臨終時具聞」:漸漸漸漸,讓大家能夠看到,讓大家知道,這是持恆久心,不是一時的好玩。所以經歷多年,很久很久都是這樣,所以叫做「常」。常就是長久,常,常常不輕視人的比丘。所以一直到了壽臨終,就是較長的壽命。同樣,長時間過後,生命也有到盡頭,所以叫做「壽臨終時」。聽到了,「具聞」,具聞,「更增壽命」。



(12)「更增壽命」:因為又聽到威音王佛的聲音,他很自然感覺到:這些人只是認識而已,我還未度盡,所以「更增壽命」。因為看這些人無動於衷,所以心也會覺得也是沒有什麼效果,有一點點要將它放下去。就聽到威音王佛的聲音,覺得責任未了,所以又提起了他的使命,所以「更增壽命」。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段。常不輕菩薩他就是這樣,一段一段的精進,一次一次的投入人群,他永遠心就是一個方向,精神的理念還是那麼堅定。



5. 【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《法華經》】:由其往昔,久修淨法,觀法性空,冥契實相,入佛知見能行難事。故臨終時,聞空中聲,佛所說法。



(1)「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《法華經》」:威音王佛他過去就是一直不斷講《法華經》,現在又聽到了威音王佛又在空中的聲音,也是在說《法華經》,「先所說法華經」。那個經好像又傳來,從空而降,那就是他自己的心靈又是再想到、聽到《法華經》了。



(2)「由其往昔,久修淨法,觀法性空,冥契實相,入佛知見能行難事」:這些文很淺易,大家知道。因為常不輕菩薩往昔長久的過去,「觀法性空」,過去修行就已經了解;聽法之後,不斷用功在「法性空」這個法。法本無自性,法,說這麼多法,這麼多法到底它的定點在哪裡?「如是我聞」。



(3)「如是我聞」:這麼多的經典,從「如是我聞」開始就是法;但是這個法要說什麼?是在說《無量義經》嗎?在說《無量壽經》嗎?或者是在說《法華經》?都要經過「如是我聞」。法,一個法開頭就可以不同的經、道理,可以很多這樣顯現在我們人世間,人應用的法。這我們要很,用很珍貴的心去體會微妙的法,我們要用心。



(4)「由其往昔,久修淨法」:因為往昔,表示很久很久的以前,從過去、很久一直過來,「久修淨法」。修行的時間已經無法去計算,所以往昔「久修淨法」,「久修淨法」,都是清淨的法。



(5)「觀法性空」:已經體會到法性也是空。我們自己每一個人,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,我們自己的身體,四觀,到頭來還是空,同樣無我。所以我們暫時借用「我」,其實長期是「無我」。道理就是這樣,「久修淨法」,清淨無我,所以「觀法性空」。



(6)「冥契實相」:我們無時不刻都與佛、佛法都契合著,我們日常的生活都也是與理會合。生,生理;心,心理,我們無不都是「三理,四相」,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,所以我們冥冥中就已經契於實相,實相就是道理。就是用這樣的法在生活,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叫做法。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,冥就是沒有,沒有很清,冥冥中你有在用,你不知道,所以這個冥契。



(7)「法,記憶入心,就是真實法」:我在說話,我不知道我到底要說什麼,但是看到字,我就知道了。因為,字,我就這樣在寫,寫完,在這裡要再說,要再看字。因為寫了之後,忘記了,如何又加、如何減,加、減文字還是要在自己。這樣過來,還是又再,說的時候還要再……。這是我們原來本具,但是容易忘失,忘記了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靠記憶進來,入心、記憶著,不用看我就知道,這就是真實法。



(8)「會合道理,叫做冥契實相」:就是冥冥中,平時你沒有在用,它同樣這些道理存在。要不然,要說的文要如何讓它變字呢?有字才大家看,才知道你在說什麼;沒有文字出來,要說的人只是放在頭腦中,隨心說話,說出去,不知道人聽懂嗎?字將它留下來,他就知道那個時候說這個話就是這句。文字留下來、寫下來,這我們就會記得,要能夠依照這個文字再契理,更加會合道理。我們牢記,好好記在頭腦中,所以這叫做冥契實相。



(9)「入佛知見,能行難事」:這樣世間無難事,難行能行。這就是要你通達道理,沒有一件事情行不通,沒有一件事情做不到,只要你用心。常不輕菩薩,在這個末法要如何入人群呢?那就是先要有這種心開闊、無我相、入人群,很簡單,「我不敢輕視於汝,汝當作佛。」汝等皆當作佛,這麼的簡單。



(10)「故臨終時,聞空中聲,佛所說法」:只要讓人聽到,讓人看到、記得,同時會為他一個取名,叫做常不輕。這就是方法。但是他自己要訓練來的功夫,還是很深,不是幾句話這樣就說完了。因為他修行,聽空中的聲音,佛所在講的法。威音王佛就是傳給常不輕菩薩的佛。



6. 『威音王佛雖已滅度,法音相傳於世,長久不滅,故先所說經,可以具聞威音王佛說《法華經》。於空中聞者,示忘能所,絕影像,無人無我,方能具此法故。』



(1)「威音王佛雖已滅度,法音傳於世,長久不滅」:法相還是很留在世間。已經離開很久了,他的法,很多人就是一代一代,長長久久這樣一直傳下去,「長久不滅」。這是威音王佛與眾生所結的好緣,能夠長久的壽命。



(2)「故先所說經,可以具聞威音王佛說《法華經》」:壽命過後,他的法還能夠長久在世間不滅,就是受持他的法,入人群中,到最後還聽到傳來的什麼法?《法華經》。入世的真理,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威音王佛過去所說的經,這個時候經過多久了,常不輕菩薩臨命終時還能夠聽到威音王佛傳來講《法華經》的聲音。



(3)「於空中聞者,示忘能所」:從空中聽來的是表示,常不輕菩薩已經是沒有「能、所」,不是我是能說法的人,我是能聽法的人。也不是我是所說法、我是所修法,也沒有。總是沒有「能」與「所」,是內心這樣湧現出來,這個聲音空中聞。不是「能」聞去接受,不是「所」發聲音而來,這是一種心靈奧妙的世界。這就是「本門」,就是佛性。



(4)「佛性無所不能、無所不在,這就是佛法」:我們只是知道我們自己,不知道其他真的有法,無處不在。尤其是空中聞,「示忘能所」,表示就是空中,到處都可以說法,在任何一個處所都可以聽法。所以沒有選擇我要來這裡才聽得到,我去哪個地方我就聽不到,不必。他就是已經能所都忘了,無處不在,無人不說,也無人不聽,總是到處法音宣流。



(5)「絕影像,無人無我」:我們不刻意,也沒有說「我在說」,也沒有說「你在聽」;也沒有說「我在聽,是你在說」。在哪裡?遍虛空法界。這種「能所」合一,這就是能、所。



(6)「方能具此法故」:大家若能了解「無人,無我,方能具」,完全知道此法。若是還有你、還有我,還有分別,就沒有辦法具這個法。所以好像很深,其實是很簡單。就是這樣,「忘掉我吧!不要執著了,人人的法,有道、有法就是我的法;我的法有路、有人走,這就是道」。



(7)「《無量義經》:【水性是一。江河井池溪渠大海。各各別異。其法性者亦復如是,洗除塵勞等無差別】」:若能夠這樣,道就是路,路就是道,道就是經,這一路走過來都一樣。海的水、溪的水、河的水、井水一樣都叫做水,只是水有污濁與乾淨而已,同樣都是水。佛性人人本具,只是受環境污染,所以污染掉了,叫做凡夫。現在我們若能夠將這污染過濾掉,人人本是佛。



7. 【二十千萬億偈,悉能受持】:經文之長表示長時教化,冥契實相,雖多,以道力故,悉能持之。



(1)「二十千萬億偈,悉能受持」:空中在講說的《法華經》,具足二十千萬億偈,常不輕全都能夠受持。



(2)「經文之長表示長時教化」,用很長的時間教化,這經很長。雖然每天說《法華經》,還未說完,很長的法。已經說那麼長了,何時會完成?不知何時會了。總是長久的教法,這一代說不完,下一代再說,再重新的「如是我聞」,還是同樣適應世間社會人群的道理。



(3)「長時教化,冥契實相」:人人打開心門,讓他真真正正能夠了解,要不然「知道了、知道了」,或者是暗暗地知道,我們要開啟心門。我們人人都能認識佛法,都能了解,了解就要說出來,要不然只是了解,默默地了解,這叫做「冥契實相」;了解得很徹底,就是我自己默默了解。



(4)「雖多,以道力故,悉能持之」:悉能受持。這些法全都了解了,我們要用功,知而識,識而行。所以我們只是默默解,我們欠缺身體力行。要投入人群去,這叫做身體力行。



(5)「以道力故,悉能持之」:你若能夠用力入人群,自然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這我們常常三皈依在念的,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



8. 【即得如上眼根清淨、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】:由能忍辱持經之故,得如前品六根清淨。



(1)「即得如上眼根清淨、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」,這我們前面第十九品,就是六根清淨。聽什麼聲音我們都有辦法去了解很深道理,聽牛的聲音,聽羊的聲音、鹿的聲音,我們能夠知道牠在遠近,能夠知道鹿、象等等牠們的過去。我們的心要很清淨,就像水靜能夠照人的臉,同樣的道理。



(2)「由能忍辱持經之故,得如前品六根清淨」:因為要能六根清淨,都能六通,一定他就要忍,忍辱。要修行,才有辦法修到一切通達無礙,自然耳根等就是互通互用。所以,「由能忍辱持經之故」,這就是我們長久要在忍,世間的形象,不要去掛礙,不要去在意。我們只要我們自己的本事提出去,敬人愛人,不必想很多,單純就好。



(3)「得如前品」:前品,第十九品,「六根清淨」。這都要從忍辱受持中修來的行,要不然我們什麼都是時間空空過,生命也是這樣空空過了。我們留下來的是業,沒有造到善業,在迷茫的眾生中也都是造惡業,我們要如「常不輕菩薩」哪有可能呢?



9. 「從法中,超越人間種種的俗」:這就是法!希望人人要從法中,能夠超越人間種種的俗,世俗的行動、生活。我們要用「超然的心」去包容一般世間人的習氣,所以我們要用心深刻入人群,去體會人群,才能夠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才能夠去體會天下道理。所以請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10/23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