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常不輕比丘恆持誠敬禮拜未來佛,持菩薩行;
遇迷人,云:我不敢輕慢,汝等皆當得作佛。
這裡我們就看得到,昨天我們看過經文了。昨天我們就一直知道常不輕菩薩,他總是入人群中,他很恭敬尊重,任何一個人他都恭敬禮拜,這就是他的修行。凡夫看來好像「人」不正常;是啊,人,真的不正常,不是常不輕菩薩不正常,是別人不正常。這種「人」的道理,就是禮,「禮者,理也」。常不輕菩薩看人就是合掌、作禮、祝福,這應該是人人本來具有,什麼人都應該有。人,就是不斷受無明污染,造成了人類貢高自傲,個人的形態就一直自我變了。
常不輕菩薩回歸本性,所以他認為該行的道理就往前前進,他不受無明、不受境界所影響。常不輕比丘,長久長久以來因為他修行,見道、入道了,所以他恆久持,持這個禮敬的行,用最虔誠,誠敬禮拜未來佛。因為他的心已經回歸本性,也就是佛性,以佛心看人,人人都是佛。雖然他眼前這些人,就是已經出家,卻貪著世俗,行沒有修,外表是比丘、比丘尼,名稱優婆塞、優婆夷,其實一點點佛法道理都不清楚,只是在世俗之中。世俗的習慣,世俗人來供養學佛有道,但是道在哪裡?世俗人分不清。「他就是出家,就是尊重三寶。」所以一直做護法供養。
受供的人,他不知道供養是要讓我們老實修行,要讓我們心無雜務能夠專心修行。但是修行的人是違背了,不知道了,背道而行,穿著僧服,卻是所貪著的是世俗事。常不輕菩薩要如何來感化?「無法度」啦!唯有把握因緣,「他們走不出來,我走進去」,見人就去向他恭敬禮拜,引起他的注目。了解這個人常常、時時出現在面前,時時就用同樣的方式來讓他們注意。這也是要讓大家心中有一顆種子,有這樣一個出家人對人虔誠膜拜,口頭不斷就是讚歎。內心是在想什麼?身體哪能夠只是見人就這樣在拜,腦海中是在想什麼?嘴巴還是同樣一直在讚歎。這已經引起了很多出家人,因看到這位常常來膜拜、讚歎他們,生起了厭煩,罵他、打他等等。一直覺得如常一日這樣在親近,所以大家也注意到了。
「云:我不敢輕慢,汝等皆當得作佛」;常常就聽到,「不敢輕視你,你能夠成佛。」聽久來了,從厭而平常。經歷好幾年了,所以變成了,「你祝福,任憑你祝福,我就不必你這樣為我授記。」那就變成了一種平常化。一直,更加不放棄,一直一直還是同樣一個形態。所以,「誠敬禮拜未來佛」。所以,「持菩薩行」。這菩薩行,常不輕菩薩很堅持,就是這樣一個行,他堅持修行,見人就是禮拜、就是讚歎。他的內心沒有雜務,就是只有這樣而已,很單純,內心真實不輕視,不敢輕慢,時時對任何人就是尊敬,內心沒有埋怨。不管人家現什麼樣的形色給他看,不管人家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,不管是什麼樣的聲音或者是追打,他就這樣忍受;也不是忍受,就是這樣平常,沒有感覺。人家對我這樣,我就要忍,還有一個「忍」字,就表示不滿,所以我要忍。他已經很平常了,就是這樣。這就是相對的環境就是這樣。這樣,常不輕菩薩總是永遠就是這句話:「不敢輕視你們,汝等將來當得作佛。」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時常修行過程。再來就是昨天的本文,
複習經文:「是比丘臨欲終時,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,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,即得如上眼根清淨,耳鼻舌身意根清淨。」
這就是我們昨天所說的,常不輕菩薩,他將要臨命終時,已經長久的時間行這樣的行、做這樣的事情,到處到處讚歎、到處禮拜,這樣的行,已經到了最後,臨命終。時間久了,經過多年,時間久了,「是比丘臨欲終時,於虛空中,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」。這到了常不輕菩薩年紀大了,差不多生命要臨終時。這個時候忽然間聽到虛空中有聲音,這個聲音就是有很多很多,威音王佛他先所說法二十千萬億偈,那麼的多。所以,他在這當中忽然間又再延續,自己壽命再延續。因為所聽的很多很多,好像生命重生一樣,所以這清淨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清淨,全都好像換了一個生命。所以,下面下來這段文,
經文:「得是六根清淨已,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,廣為人就是法華經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得是六根清淨已」;清淨六根已,更增壽量,持行六根清淨,得法清淨無染著現報。
這段文,那就是聽到威音王佛,空中的二十千萬億多偈,很長,法一時都再入心來。忽然間自己內心的修行,忽然間再增加六根清淨。在這樣的人間教化眾生,一直被眾生輕視,唯有自己修行,「不敢輕視、輕慢汝等,汝等當作佛」。但是周圍的環境總是還是那麼惡劣,所以他經歷了這麼久的時間,也該入滅了,這是在說常不輕菩薩那段的時間。既想要入滅之時,就聽到威音王佛這個聲音,他忽然間得六根清淨。這時候眼見、耳聞,一切種種諸根對境界的感覺已經完全又再更新,更深的清淨,這種發光發亮的乾淨。
「清淨六根已,更增壽量);等於六根重新來,不論人在罵,不論人在批評,不論人的形態、惡行、惡相,現在對他來說,完全是透透徹徹真實不在意了,而且是真真正正幫助修行那個感覺,所以更精進。他清淨六根已,再次清淨,更增壽命,壽命再增加。「持行六根清淨,得法清淨無染著現報」,立刻,馬上就這樣完全清淨,壽命增長。這就是即刻報在那個時候,這很不簡單!
經文簡釋:
「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,廣為人就是法華經」;重增如上世壽之數。復廣為人說是妙經。
所以,「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,廣為人說是法華經」。現在開始不只有禮拜,現在六根完全清淨了,更增他的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的年齡,這歲數很多、很大,很長的壽命。就這樣開始廣為人說《法華經》,用這麼長、這麼長的時間,開始來為人人講說《法華經》。這種「重增如上世壽之數」,前面這段文的世壽,二百萬億那由他,無法計算的壽命、世壽。「復廣為人說是妙經」;復廣為人說是《妙法蓮華經》。這是很簡單的文,看就能清楚。
壽命為果報之主體,因行殊勝故,果報殊勝故,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。
「壽命為果報之主體」;壽命,就是果報;要長要短,我們隨什麼樣的因,就得什麼樣的果,壽命長短就是在我們的因緣中。我們若是有結緣、尊重生命,生命不只是對人的生命尊重,對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平等地尊重,這種護生、放生、尊重生命。我們若能夠身體力行,像這樣,所得到的是長壽的果報。常不輕菩薩做到了,他尊重生命,這壽命從無數劫前、無始以來,修行一直就是心、佛、眾生都平等,愛惜眾生命。這是自不知道多少劫前就是這樣,所以他的壽命來到這個地方,再修行,還是恭敬、尊重眾生。不論他們如何凶惡,他還是用寬闊的心、尊重的心,這真的是名副其實「感恩尊重生命愛」。他做到了,也是與人無爭,他希望大家能夠共造福緣,這他都做到了。
現在已經聽到威音王佛,很遠的地方,天空中傳來的聲音,再為他說法。這麼多的經、偈文,讓他忽然間六根再增加的清淨,所以壽命再延長了,這就是「壽命為果報之主體,因行殊勝故,果報殊勝故」;因為這個因的行為,身體力行,很長久、無數劫,無法算數的時間,他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。這種感恩、尊重生命,這個愛,所以他一路走過來得到「因行殊勝」,所以果報也殊勝。這個果報很特殊,與我們前面所說的經文比較不同,真的是很特殊。
「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」。因緣果報是有生命來,我們能夠知道乘這個因,得這個緣,才來受這個果,還要再受這樣的報。到底我們過去是什麼因?不知道。不一樣的因,只有一個共同就是有當人的福。大家總是還有一點點福才來當人,人身難得,得到人身也是福中之一。富有、貧窮,那都其次,也是各人的因緣果報;報為人身來人間,這也是在業中,千萬種的業力當中,我們有一分當人的福報;有當人的福報因緣,才有辦法生在人間。
所以,「果報主體之壽命」。就是當人生命長或短,就要看我們當初,過去我們到底造什麼樣的因。你有福,但是你不惜眾生的生命,很享福,什麼好事情都願意做,只是喜歡吞食眾生命;將所有的生命不當作牠們也是生命,知道痛、怕死,那些生命都一樣。但是當人,以為「除了人以外,其他的生命都是要供應給我享受的」。這種不棄口業,吞食眾生命,他就算是來人間很有福報,但是他短命,無法享受長壽。所以長壽的,長壽這個命,生命還能夠在,也是要修行的福。你造什麼因得什麼果,你愛惜生命,自然你在人間,就能夠壽命長。壽命長,沒有錢、貧窮要怎麼辦?這也是過去的因果啊。雖然你很疼惜這些動物,但你卻是,人群在受苦難時你不捨得捨,很慳貪;唯獨就是只要疼惜動物的生命,素食;不造福,不肯施捨,這樣,將來的果報就是生命很長,卻是很貧困。
所以很多世間的生態都是在我們過去生,長久劫,累生世。現在的常不輕菩薩他也是累生劫,不斷不斷隨著威音王佛;從威音王佛修行、成佛,一直到現在威音王佛像法將末,已經轉入末法了,威音王佛還是深深在常不輕菩薩腦海中。所以心有什麼事情,他就會忽然聽到遙遠遙遠的地方有這樣的聲音,應該這也就是記憶──在很久很久以前,威音王佛他是如何的教化。
所以這就是在長久來主體的生命,一向以來,不斷不斷修行,累生累世不斷抱持著慈悲利他,這種的記憶習慣,生生世世在人間。現在的科學探討生命,腦神經系統也已經證實了,人人的腦部裡面,有一個區域是叫做「慈悲利他」區。有的人都沒有去將它啟用到,有的人一轉念就啟用到「慈悲利他」;這個細胞活躍起來,自然我們心的方向,行動的方向就會向「慈悲利他」去了。相信常不輕菩薩也是這樣,他這種利他的細胞,已經滿腦子都是,所以累生世都在累積常識成為他的智慧。所以沒有污染,不是應用常識,是應用智慧,所以完全是利他。這心念開始一動,過去的,莫忘那一年、那一人、那一念,不知道多久多久以前,無量劫那個時候,那尊佛教育的是什麼。
我想這也應該用這樣來解釋,我們看經典就能夠很清楚。經文簡單,但是意義無法了解,我們若現在去分析,原來佛法是這麼的人間化,是在我們的生活中。所以,「果報殊勝故」,果報的主體是壽命,「亦與為殊勝」,因為這個壽命很殊勝。這個殊勝,談過去、說未來,真的是很殊勝。接下來再一段文,
經文:「於時增上慢四眾: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輕賤是人,為作不輕名者。」
經文簡釋:
「於時增上慢四眾: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」;即是威音王佛經久遠劫,正法已逝,像法之末,四眾不如法修,多染五濁氣。
就是那個時候,這些四眾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「即是威音王佛經久遠劫,正法已逝,像法之末」;就是威音王佛經歷久遠劫,已經很久了之後,正法已離,過去了,已經過去,像法也將要轉,轉為末法,就是在這個時代。四眾不如法修行,在這末法中,這些四眾就是修行不如法。「多染五濁氣重」;穿著出家的僧服,卻是他所行就是多染五濁氣重。一直就是在染穢,就是在五濁之中,見濁、命濁、眾生濁,煩惱濁、劫濁之中,一直一直這樣在貪戀,在貪、瞋、癡、慢當中轉。所以他們在這末法,所造作的真的都是在濁氣之中。
經文簡釋:
「輕賤是人,為作不輕名者」;善根轉少,多增上慢人,輕視經教,傲慢人法,為作常不輕名者,「不生輕慢者是為難」。
所以,這些人「輕賤是人」,輕賤常不輕。「為作不輕名者」,這是用一種很不尊重的心態,叫他名字,「常不輕」。這位常不輕菩薩這個名字,是這些人叫出來的。光是常常說「我不敢輕視你」,常常作「我不敢輕視你」,從這句,大家就說:「就那位啊。」不敢輕視,常作「不敢輕視」這個人。所以變成「常不輕」菩薩。這些輕視常不輕菩薩這些人,「善根轉少」,他們的善根就是一直轉小,有善根才能夠來當人,當人才能夠遇到佛法,這也是福。遇佛法,又是被上僧服,這更有福。不過他們僧服被上身,就開始轉為貪,貪受眾生的供養、貪受生活的安逸,善根就一直一直轉少了。
「多增上慢人」。愈增加他們的慢心,生活富裕了,受人供養、恭敬,變成了更加我慢。這種「輕視經教」,這種輕法慢教,法在他們的心中也已經沒有用了。修行很好過,哪還要再修什麼法呢?所以就輕法慢教,對教他很傲慢,對經他很輕視。所以這些增上慢的人,這些人是「傲慢人法」。傲慢的人對人好像,「我都知道了。我能說,但是我就是要接受別人敬重、供養。」所以「為作常不輕名者」,這些人就輕慢這位常不輕菩薩,叫他名是「常不輕」。
「不生輕慢者是為難」。這些人對這位不斷祝福他們、不斷禮拜,這些人你叫他們不要先去輕慢,很難。尤其是這位修行者對對方這麼的恭敬,還被人罵,還被人輕視,這位修行的人不起輕慢,也很難。所以傲慢的人對這個人輕慢,更加輕慢。但是被輕慢的人,那麼長久受人輕慢,自己的心不會停下來,並反過來去輕慢這些人,因為那些人是真的沒有修行,可是常不輕菩薩他絕對沒有輕慢,只是憐憫他們,還是不斷他守在他一念心,不生輕慢。就是這樣很困難,對一般人來說很困難,卻是對常不輕菩薩來說不困難。這就是他的正常,他經常就是這樣做。
我們要能夠知道,修一個不生慢心很不容易,我們做人沒有什麼好傲慢。這「我慢」是什麼樣的人會有呢?自認為有才華,自認為我的地位比你高,自認為我的學識多、我的錢多、我的名大,這樣他會起了輕慢心。這就會擾亂我們的心。而我們若能夠心平和,氣和,我們時時就用著這種「世間很淡」,看淡一切。我們啟發「慈悲利他」是本分事,該做的很甘願去做;做了,完成了,沒有什麼,內心增加的就是歡喜、輕安、自在。這種付出無所求,眾生得救,達到目的了,安心、輕鬆,這樣叫做輕安自在。
觀世音菩薩,也就是觀自在菩薩,也是菩薩行者之一。眾生受苦難,聞聲救苦去,他救了之後,眾生安然、平安。觀世音菩薩看大家平安,我的心自在了。安心、自在了,這叫做輕安自在。常不輕菩薩也是一樣,他永遠不會去輕視什麼樣的人、什麼樣的種類,他永遠不輕視。多劫長久以來就是這樣聽威音王佛的法,累累生世就是這樣聽,就是這樣修,無數劫一直一直到現在。威音王佛滅度了,正法、像法,轉入末法,威音王佛的教化他還是一直放在記憶、腦中。所以常不輕菩薩那種,心、佛與眾生,已三無差別了,很貼切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這尊菩薩看來這麼的簡單,只是見人禮拜、見人讚歎,就只是這樣,到底又有什麼呢?很多,讓我們細思,很細膩去思考,就是思考量不盡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不可輕視任何一尊菩薩,或者是輕視任何一個、一項法。我們不可輕視一切,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