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一 11月 04, 2019 2:25 pm

201911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
甚深妙法義如說修行。
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,
為尊弘佛法、說法宏佛法,
為昌明佛法、為建立佛法。

  這段文我們要知道,用心了解,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」,信心不可無,我們一定要有自信心。我們要深信妙法義,佛所說的法是真實微妙法,我們人人都要深信,有信才能夠接受佛所說法,才能夠如法修行。我們若不相信,就不會真實去修行,所以要真實修行,必定要深信佛所說法。若能夠深信,那就「自能深入信解」,並使人信解,我們自己若願意深入才有辦法真正體會。相信佛所說的法,我們要深入,才能夠了解,所以我們要「自能深入信解」,才有辦法使人信解。我們若沒有很深入,一知半解,要如何讓人有堅定的信心?因為佛法,乃是世間的大智慧,我們若不相信,就無法將這個智慧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。沒有智慧,我們就沒有信心,我們沒有信心,用在生活中要如何去度人,如何讓人信受?凡事,都要從自己,真正深信;深入信解。

  所以為尊弘佛法,為說法,宏佛法,這要很堅切,一直尊弘佛法,還要信法。自己不相信,我們要如何弘揚佛法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,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信與佛法是很重要的。佛是覺悟者,法是宇宙間的真理。我們要覺悟、深信才有辦法體會到宇宙大真理,這是多麼重要啊!每一位修行者,每一位向智慧覺道走的人,不可不深信。所以要用心,我們自己一人覺悟,一人了解,對人間又有什麼幫助呢?需要的是,我們了解了,還要使人人了解。所以要為昌明佛法,提倡起來,讓佛法正教能夠入世入人群。所以,「為建立佛法」。這才是我們佛法中深入人間、救度眾生、淨化人心,這是很重要、很重要的事情。

  一向以來,慈濟人就是一直自己體會,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也就是為了要教導眾生,行菩薩道入人間,這就是佛來人間的一大目的,也就是一大事因緣,在人間教菩薩法。我們大家都很清楚,菩薩在人間,就是要去了解眾生苦。哪一個眾生在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我們克服一切也都要去幫助他。現在說起來,二十三年前的冬天,那個時候在大陸青海,玉樹那個地方,青海是一個高原――高原很高,那裡差不多有四、五千公尺這麼高,人平時都是平地生活,那個地方那麼高,空氣稀薄,不曾去過的人實在是不能適應。但是因為那個地方,霜雪大,而且人斷糧了,牲畜都餓死、霜雪凍死,人飢餓。這消息我們在北京慈濟人知道後,接到這個資訊就開始採取行動,鼓勵
大家往高原走。

  臺灣及時派幾位發心的居士,三、四位,郭丁龍,許玉摘等好幾位,由王副總帶隊上去,那是第一次前往,高原空氣稀薄,車越開越高、路危險、雪又滑、山又高,車要開到上面,遇到大雪,地很濕滑,他們還要用鐵鍊,在車輪上掛鐵鏈。這樣上山,路途險要,車路難走,不地人對高原環境不適應,愈來愈接近高原時很辛苦。這是為了什麼?因為那裡有受天災的人急待救濟,因為這樣不惜辛苦就過去了。

  在那個地方,有的人若不適應,高血壓、頭暈,在那個地方。真的,到了那裡,自己的感覺就是:我暈,我沒有辦法。但是有的人就沒有什麼感覺。雖然是很沉重,空氣很稀薄,但是也在那個地方完成採購。在那裡,我們上去的東西,不論是被毯、資糧、糧食,就是這樣很辛苦,浩浩蕩蕩送上去了。從勘災去,回來,又再為糧食去,很辛苦,那是二十三年前。給他們糧食,又給他們現金五百元,一戶五百元。這樣這幾天的發放,人雖然辛苦,回來了,當地的人感動、感恩,那個感恩心一直一直都放在心中。

  所以二十三年前,一位叫做白群,這一位先生,他領到慈濟發放的五百元。他很歡喜,趕緊去買一頭牛,這樣他就能夠生活。那隻牛給他什麼呢?擠牛奶,這樣有牛奶能夠去做酥油,這樣一家人就平安度過難關,一直維持下來。有了這隻牛,依賴這隻牛所給他們的牛奶,還能有留下來做酥油,來營養這一家人,所以他很感恩。懷著感恩心,發放單一直留著,我們發放給他們一封信,他一直留著,很尊重這封信,將慈濟記在心中。這張發放單與那封信收存得很尊重,恭敬禮拜。所以這次我們再去,他這樣表達:「我通過自己方式,常常就在祈禱,祈禱您們身心健康。」這是這次去,這位先生遇到慈濟人,他這樣表達:「『藍天白雲』我認得,你們有來過。」他不認得這個人,但他能認得「藍天白雲」。

  又有另外一位,一位老人家,二十多年前,他才四、五十歲,現在六十七歲了。他年紀大了,因這也是二十三年前了,這位多南爺爺就是領到我們的五百元,還有一些衣物等等。他將這五百元,就是用了四百元,這幾年來他用了四百元,用在過冬需要的物資。他們那裡最重要的是過冬,冬天冷,冬天吃的東西比較少,所以他們差不多都在冬天很需要。二十三年前的五百元,讓他用到第四百元用掉了,一直留著一百元,絕對要將它保存著,這一百元一直捨不得用,這叫做感恩。留著一百元是要做紀念,感恩。

  但是再經過幾年後,那就是很不捨得,不捨什麼呢?沒有用不行了,所以他就將這一百元,很割捨的,拿五十元去用,維持生活。另外這五十元,他說:「死也不動它。」餓死,他也不會去動它。因為這是要一直保持著感恩,日日隨身,就像護身符一樣。一直懷念這五百元之一的五十元,那就是真的很感恩,對他的生命來說是他最重要的。所以這五十元一直一直都放在身上,哪怕是餓死了,他也要將這五十元放在身邊。這很不容易,這叫做懂得感恩的人;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真正虔誠,虔誠信賴,就像我們對佛的虔誠。佛,佛法、佛像,有的人只要你給他一個,「這是為你祝福的哦!」佛,一字、幾個字,他就會很尊重,信佛、敬法,護在身邊。我們也有人是這樣,用這麼虔誠的心。這位爺爺就是這樣,二十三年來。他很無奈,用到了最後的一百元,一直到這幾年來,真的是十分的無奈,又割捨五十元。但是剩下來的這五十元,他就說:「就算是餓死了,也不會將它用掉,還是保留著。」他恭敬供在佛龕,出門帶在身邊。

  這就是我們菩薩道入人間,應苦難的眾生所需要。他需要,我們及時到達,他一輩子不會忘記,到現在已經二十三年過去了,那個「藍天白雲」,他這樣牢牢將他們記住,在腦海中。這次我們再度來到了,但這群慈濟人已不是當年那群人,但是這些人與當年那些人一樣,所穿的都是「藍天白雲」,戴著那頂帽子有慈濟LOGO,很明顯的帽子。所以浩浩蕩蕩整群到達了,這些人,二十三年前的影像馬上浮現在他們腦海中,甚至前後有這兩個人,很親,來印證。這群人其實也不認識,而也不知道二十三年前我們來做什麼事情,這次去,全鎮的人感恩、感動,聲聲波浪起。這次去的人都很感恩。

  幾天前,可能昨天才回來到平地,連續四天在那裡發放,又再發放一千多戶,冷啊!今年確實與二十多年前一樣,那霜雪很厚,到那個地方,眼睛一眼所視,整片都是白茫茫的世界。這真的是人苦啊!有的人出生就長年都生活在白茫茫的世界,所以那裡的人眼睛多數都受雪傷(雪盲症),就是整天日夜都看那個白茫茫的;太陽光一照,整片土地都會刺刺眼,所以住在那裡很辛苦。你什麼時候去看,你就能夠看到他們兩個臉頰都紅通通,甚至都裂開了。常常會看到慈濟人很有智慧,身上都會帶著凡士林。自己要用,看到那裡婆婆、小孩,不論老人、小孩,那手都裂到像孩子嘴巴的開,他們就用凡士林。手牽過來,一雙一雙很粗會割人的手,就用凡士林這樣一個一個為他們搓一搓,為他們抹一抹,包一下,很溫馨。所以,佛陀所教育的菩薩就是像這樣,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眾生的苦菩薩要克服等等、層層、種種的困難,去到那個地方幫助他們。

  時間一隔二十多年了,但是今年又是特別寒冷,再度期待慈濟能夠再去勘災。已經下雪成災了,再去看,的確。但是第一次去的人,真的什麼人都不知道,去到那裡遇到人人卻都認識,一些人都認識他們,他們都不知道、不認識人,才說起了二十三年前的故事。很多故事,就是在這次「莫忘那一年、那一人、那一時的念」,一直牽緣到這時候。雖然霜雪很厚重,不過聽來心很溫暖,這是上去到在冰山雪地的慈濟人這樣說。天氣很寒凍,但是心很溫暖,我光是聽到,也很暖和,真的是很感恩。人間菩薩,唯獨人間菩薩走得到人間疾苦的那個環境去,這就是承佛所教法,行入菩薩道。很佩服這群慈濟人,行在人間的菩薩道,真的很佩服,也很感恩,也很溫暖。所以,這是我們的一段回憶,「莫忘那一年」,剛好現在啟動起來,想到與我們大家分享,這叫做菩薩道。

  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甚深妙法義如說修行」,這我們就是要知道,只有常不輕菩薩有辦法了解佛所教育深的意義。所以他在很惡劣的環境中,他也同樣「如說修行」,怎麼說,我就是怎麼做,這麼行啦!這就是我們學佛者,非做不可,也非入不可,這就是真正行菩薩道。常不輕菩薩也是這樣在行,當然我們也是要這樣做。所以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,尊重弘法,弘佛法,說法、宏法,這為昌明佛法,所以建立佛法在人間,希望我們大家能清楚、了解。前面的文說,

複習經文:「得大勢,於汝意云何?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,豈異人乎?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,師子月等五百比丘,思佛等五百優婆塞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。」

  「得大勢,於汝意云何?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,豈異人乎?」那時候四眾常輕視那位菩薩,那個人是什麼人?「豈異人乎?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」,就是這些人,「師子月等五百比丘、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」。這些人,就是那時輕視常不輕菩薩的這些人,現在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,他們雖然毀罵,罵辱常不輕菩薩,這也就是一種接觸的機會。為什麼常不輕菩薩在這樣的逆境中,他要走進人群?哪怕是被罵,也是引一個因緣。所以有這樣的因緣,恩恩怨怨,不知經過多了麼長劫波的時間,多少的世代,一代過一世。時間總是有那個最起初,那個逆的增上緣,有了常不輕菩薩鍥而不捨,哪怕你是怨我、恨我,我還是不放棄;生生世世我就要追你,生生世世我就要度你,立定決心。就是這樣不漏掉一個,這些人長久以來已經得受度化了,被感化了。所以下面這段文再提起,

經文:「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*佛再度提起,是常不輕弘揚是經,如今已登妙覺;餘從化者,皆是菩薩;至於增上慢人,亦漸入預流。

  還記得嗎?常不輕菩薩那時候一直在被辱罵,被人追打時,他還是遠遠地的說,「我不敢輕視你,你將來也會成佛。」這種不斷讚歎、不斷讚歎,很長的時間,一直到他臨命終時,聽到威音王佛遙遠、微妙的聲音。常不輕菩薩一轉,雖然生命剩下不多,他就講說《法華經》。那時,追打、罵辱這群人就轉一個態度,就恭敬、尊重,聽《法華經》。這就是在那時。所以,現在佛陀那段文講完,再向得大勢菩薩呼喚,就是說:「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  「大勢至菩薩啊!你要知道,這《法華經》就是最大饒益諸菩薩,成就大菩薩,菩薩摩訶薩。」「摩訶薩」就是大菩薩。成就了菩薩,再進一步讓他成就大菩薩,所以「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讓他能夠順利到達大菩薩不退轉的位置,無上正等正覺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真實大饒益,若能夠信解《法華經》,深信,那就永遠不退轉。這就是《法華經》對學佛者、求菩薩道者最大的利益,這是成佛之道。佛陀再度提起的,他,常不輕菩薩弘揚這個《法華經》,那就是如現在,生生世世不斷不斷,順境、逆境他都一直弘揚《法華經》,不論是順、逆境,他都弘揚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「如今已登妙覺」。現在那位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?現在釋迦牟尼佛是!所以,如今已登妙覺的釋迦牟尼佛。

  「餘從化者皆是菩薩」。就是那些被引度,「已度」還有「當度」,還有「未度」,還有很多,這些既受化、已成熟的已經都成菩薩了。「至於增上慢人,亦漸入預流」。已成熟的已經成菩薩,還未成熟的,這些都是增上慢人,傲慢、驕慢這些人,他們要信服他就要慢慢走。慢慢走,這些人也差不多要入「預流果」,就是小乘的四果之一,也開始這樣從小乘法已經慢慢進入了。這就是佛陀於未成佛前,於常不輕菩薩時,時時說《法華經》所得的功德。說《法華經》,修行者面對人間那種謙卑、禮讓,那個態度,堅心、決心深入人群,用這種心態來教化我們。所以下面再接下來這段文就說,

經文: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,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。」

*經有大功,終成大果,應當勤修五種之行(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)也。

  這我們要了解、深入之前,一定要接近這部經,要接近這部經有各種的方法。因為這部經對成就菩薩修行的過程,用功,能夠下功夫的方向,這部經是很有深度、很有力量。所以,「經有大功終成大果」,能夠在這部經用功,終得成大果。「應當勤修五種之行(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)」,要深入這部經開始要如何接觸?開始要受持。就像我要開始的時候,看到這部經就很歡喜。要離開家庭,什麼都沒帶沒關係,就是這部經帶在身邊。這就是現在隨我出來,這部經現在還在我的身邊。我這樣一直護著這部經,我擁有這部經也已有六十多年了。這部經的以前,聽說是清朝的時候,一直到現在。現在掀開它要小心翼翼,不然紙就像二十多年前在青海的信一樣,那些人拿出來,紙要輕輕地打開,要不然真的也會成碎屑。

  所以這部經,我也拜、也讀、也誦,也抄、也寫,當初要親近這部經,我也這樣。所以說到這裡,我就很有信心要告訴大家,這是我經歷過來的。所以現在對《法華經》總是那個親切感,那種感情真的是很深。也期待大家聽到這部經,從經中生情,那種的法喜是輕安,從經典中生出感情來,你會覺得真的是法喜充滿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」;是故此會諸大菩薩,於佛世尊滅度之後。

經文簡釋:
「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」;如前修持,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中之五種修持,此結勸眾人除違行順。以隨順是經者既疾得成佛,而違反是經者久亦成佛,故為大饒益於諸菩薩。

  所以,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」。「是故此會諸大菩薩,於佛世尊滅度之後」;在這當中,這些菩薩已經奉持《法華經》,身體力行《法華經》,傳、說《法華經》。這些人,這些大菩薩,一直到如來滅後這期間,菩薩在這樣過了之後,從佛在世聽法、聞法、傳法一直到之後,還是同樣「常應受持」。佛陀最後講《法華經》,佛陀滅了之後,我們還是同樣要「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」,同樣也要這樣。如前面有好幾品全都有提到,同樣就是親近《法華經》,讀誦、誦持、書寫這都經過。這些法,用心,一字一字刻入心版,這樣你就不會忘記,你接觸到這本經就會很歡喜,這就是字字入心版。所以,我們的生活帶著這部經,這樣在生活會法喜充滿,「如前修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中之五種修持,此結勸眾人除違行順」。

  這樣之後,還要再勸人,勸人修行,除掉了他違背,開頭都有很多不相信的人,到了最後,他能夠行、信順,最後除掉那個違背的心態,回過頭來又是身體力行,深信這部經,順這部經修行。所以,「以隨順是經者既疾得成佛,而違反是經者久亦成佛」。過去雖然有違反過,不過經已經刻入心版了,有一段的時間可能他有停歇,有停下來,或者是什麼樣的環境影響他,違離了、違背了這部經的方向。但是以後他還是會再轉回來,這「久亦成佛」,以後還有因緣,只要這一次碰到了,就是我這一輩子來不及,再回頭找,我下輩子同樣還是會遇到。這就是因緣,與這部經結上了這法緣。

  「故為大饒益於諸菩薩」。所以,有這個因緣,這部經是真正饒益要成就菩薩道的人,所以饒益這些菩薩,終至成菩薩。不論經歷過違背也好、毀謗也好,只要最後又有因緣再接觸,同樣他能夠繼續修。所以常常說《法華經》是一部很開啟心胸,很寬容,沒有我不原諒的人,永遠就是開啟心胸。曾經違背過,曾經是如何過都不要緊,去也罷,來也好,都很好!總是就是這樣的寬大。所以唯有這部經能夠使我們深入,讓我們的心很寬大,做事情真的是入人群無障礙,這就是要持《法華經》。

*惟彼不聞是經者,終則遠離法,後背於佛以是知值正法已滅之後。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,即為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也。

  「惟彼不聞是經者,終則遠離法,後背於佛」;不論是沒有聽經,一直到了最後也遠離了法,後面又再違背佛,類似這種的人,「以是知值正法已滅之後」,他過去知道,但是最後他還是會再回正法來。那個種子既種下去了,不論如何迷,種子還是種下去,還是會再回過頭來。雖然正法滅後,佛滅度之後,佛法會慢慢、慢慢在人間淡掉了,淡掉了。但是,法雖然在像法轉末法,那個世界會很惡濁,人心會很混亂,但是這個法,雖然末法,很少有人會去相信,但是相信的人也本具佛性。同樣,只要讓他有感受、有因緣,他就會深信。

  所以需要我們要不斷為人說是經,不可停歇,不論他信不信,你為他種一顆種子下去。所以,「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」。只要你為那個人說一偈,因為這一段法重要,佛陀必定再說偈。這就是重要的法,重複再向大家叮嚀,要記得。所以,「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,即為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也」。不論一法、一偈、一句,重重複複聽,就會有不同的感受,就是種子已落心田,我們心田之中自然反反覆覆。

  就像緬甸,稻子長大了。幾天前回來說給我聽,稻將要收割了,風再吹它、水又淹它,整個都倒下去。等到水泡過、水退了,已經淹過了,再去看,稻子都倒掉了,稻子都空了。過一段時間,覺得沒有希望了,忽然間再去田裡看一下,那個稻子倒下,死掉了,但是稻根又復活了,秧苗又從那根部再生起來了。這樣,他們再等待,等待這批倒掉了,沒得割,死掉了,一段時間從稻根,從根再發芽出來,再讓他們收割。他們說,只有慈濟給的種子有這樣的奇蹟,其他的人都沒有,都沒得收,絕收!只要慈濟給的,都是福種。他們回來這樣告訴我,我也覺得很不可思議。這真的是信,不可思議,再不可思議也要相信,他們現在真的在這樣的土地,有這樣的生機,不可思議再復活,唯有慈濟的福種復活,其他還是絕收。所以說不可思議,但是非相信不可!

  所以我們要深信,深信佛法。尤其是《法華經》的法,只要你相信它,那個法的奧妙,你會覺得很快樂,在妙法中總是有那種無形的力量與歡喜,你一定要相信。總而言之,深信,也得要把握時間,不要放棄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時間,我們總是有緣就要把握,無不都是我們度化的機會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一 11月 04, 2019 4:52 pm

[2019年11月4日上午5:20]農曆十月初八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經文:【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,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甚深妙法義如說修行。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,為尊弘佛法,說法宏佛法,為昌明佛法,為建立佛法。」

(1)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甚深妙法義如說修行」:信心不可無,一定要有自信心。要深信妙法義,佛所說的法是真實微妙法,人人都要深信,有信,才能夠接受佛所說法,才能夠如法修行。若沒有相信,就不會去真實修行。要真實修行,必定要深信佛所說法。

(2)「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」:若能夠深信,並使人信解,我們自己若願意深入,才有辦法真正體會,相信佛所說的法。要深入,才能夠了解,所以要「自能深入信解」,才有辦法使人信解。若沒有很深入,一知半解,要如何讓人有堅定的信心?因為佛法,乃是世間的大智慧。

(3)「凡事以身作則,真正深心信解」:我們若不相信,就無法將這個智慧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。沒有智慧,就沒有信心的用在生活中,要如何去度人?如何讓人信受?凡事,都要從自己,真正深信,深入信解。

(4)「為尊弘佛法,說法宏佛法,為昌明佛法,為建立佛法」:這是很堅切,一直尊弘佛法,還要信法。自己不相信,要如何弘揚佛法?!同樣道理,要讓我們知道信和佛法是很重要。

(5)「佛是覺悟,法是宇宙真理」:我們要覺悟、深信,才有辦法體會到宇宙大真理,這是多麼重要啊!每一位修行者,每一位向智慧覺道走的人,不可不深信。要用心,我們自己一個覺悟,一個了解,又有什麼幫助人間呢?需要的,我們了解,我們還要使人人了解。所以要為昌明佛法,提倡起來,讓佛法正教能夠入世入人群。為建立佛法,這才是我們佛法中,深入人間,救度眾生,淨化人心,這是重要、重要的事情。

(6)「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教菩薩法,了解眾生苦」:我們一向來,慈濟就是一直自己體會了,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為了要教導眾生,菩薩道入人間,就是佛來人間的一大目的,在人間教菩薩法。大家都很清楚,菩薩在人間,就是要去了解眾生苦。哪一個眾生在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我們克服一切也都要去幫助他。

3. 「慈濟援助在大陸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,展開寒冬送暖故事」:
•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-JAOUZAz_U 青海雪災 慈濟人探勘評估援糧
•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jOXmHlTn5Y 青海23年前發放單 珍視如傳家寶

(1)「23年前的因緣」:二十三年前的冬天,在青海,玉樹的高原,那裡差不多四、五千公尺的海拔高度,空氣較稀薄,一般人大都不適應。那年霜雪大,斷糧了,牲畜都霜雪凍死或餓死、夭死。人饑餓,這消息慈濟人知道後,就開始採取行動,鼓勵大家前往勘災訪視往高原走。

(2)「臺灣慈濟人,克服環境困難的前往參與勘查」:臺灣及時派幾位發心的居士,三、四位,郭丁榮師兄,許玉摘師姊,由王端正副總帶隊他們上去,那是第一次,空氣稀薄,車愈開愈高、路危險、雪又滑、山又高,開車到上面,還遇到大雪,土濕很滑,他們還要用鐵鍊,在車輪掛鐵鏈。這樣上山,路途險要,車路難走,人對高原不適應,愈來愈接近高原。很辛苦,為了什麼?因為那裡有受天災的人急待救濟,因為這樣不惜辛苦,就去了。

(3)「克服高山症,當地人感動慈濟援助,感恩在心」:慈濟人在青海高原那裡,有的人不適應,高血壓、頭暈等等。但有的人就是沒有什麼感覺,雖然是很沉重,空氣很輕薄。但也在那裡完成採購,不管是被毯,資糧,糧食,都很辛苦的帶過去,浩浩蕩蕩上去了。從勘災回來,又再糧食上去,很辛苦,那是二十三年前。給他們的糧食,又給他們現金五百元,一個人口五百元。這樣這場幾天的發放,人雖然辛苦,是回來了。當地的人感動、感恩,那個感恩心,一直一直都放在心裡。

(4)「舉例:受助者:白先生的感恩心」:
http://tw.tzuchi.org/%E5%85%A8%E7%90%83%E5%BF%97%E6%A5%AD/%E4%BA%9E%E6%B4%B2/item/22436-%E5%8B%98%E9%9D%92%E6%B5%B7%E9%9B%AA%E7%81%BD-%E8%B5%AB%E8%A6%8B23%E5%B9%B4%E5%89%8D%E7%99%BC%E6%94%BE%E5%96%AE

(5)「一直保留23年前的慈濟發放通知單」:這位白先生領到慈濟發放的五百元。很歡喜的趕緊去買一頭牛,就能夠生活,這隻牛可以提供牛奶,做成酥油,溫飽一家人,平安度過難關,一直維持下來。所以他一直懷著感恩心。將發放單一直留著慈濟發放單,將這封信一直留著。很尊重這封信,把慈濟記在心裡,這發放單和那封信,收存得很尊重,恭敬禮拜。

(6)「認得慈濟人制服,常祈禱慈濟人身心健康」:他這樣表達,這次我們再去,他這樣表達:「我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,常常就是在祈禱,祈禱您們身心健康」。這是這次去,這位先生遇到慈濟人,這樣表達了,「藍天白雲」的慈濟人,我認識你們,你們來過。他不認得人,他認得「藍天白雲」慈濟制服。

(7)「67歲巴南爺爺保留其中50塊錢的故事」:另外一位老人家故事,二十三年前,才四十多歲,,這位爺爺領到慈濟的五百元,還有一些衣物等等。用四百元買禦寒衣物、過冬需要的物資等等,感恩心的認為絕對要一直保存著這一百元,作為紀念,感恩。但再經幾年後,家中遇到偷竊,又陷入困頓,不得已的把這100元當中,很割捨的50元用來維持生活;另外50元,他說:「死也不動它,餓死也不動它;因為這是一直保持著感恩,日日隨身就像護身符一樣。」一直懷念這500元的之一50元;那就是真正很感恩,對他的生命來講,是他最重要的。

(8)「懂得感恩心,才是真正虔誠信賴」:這50元,一直一直都是放在身上,哪怕是餓死了,他也要把這50元放在身邊,這很不容易,這叫做懂得感恩的人。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真正虔誠,虔誠信賴;就像我們對佛的虔誠。

(9)「尊重信佛、敬法」:佛、佛法、佛像,有的人只要你給他一個,「這是給你祝福的。」佛,一字、幾個字,他也是很尊重信佛、敬法,保護在身邊,也有人是這樣用這樣虔誠。

(10)「虔誠恭敬,呈現在行動中」:這位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巴南爺爺,就是這樣23年來,當初他是很無奈用了最後的100元。一直到這幾年來,真正是十分的無奈又割捨了50元;但是剩下這50塊他就說:「就是餓死了,也不會用掉它還是保留著,它恭敬供在佛龕,出門帶在身邊。」。

(11)「菩薩道,入人間,應苦難的眾生所需要」:他們需要我們及時援助,他這一生不會不記得,到現在已經是二十三年過去了,對於「藍天白雲」慈濟人的身影,他這樣牢牢記住在腦海中。

(12)「鎮裡大家都認得慈濟人,感恩聲不斷」:這次我們這群慈濟人再度前往勘災,雖不是當年那群慈濟人,但是這些人和當年那些人一樣所穿的藍天白雲,戴的那頂有慈濟的LOGO明顯的帽子;浩浩蕩蕩整隊到達了,這些人23年前的影像,馬上浮現在他們的腦海中,甚至前後有這兩個人(指:慈濟志工唐國梁及多南爺爺)很親切來印證。這群人其實也不認識,也不知道在23年前,我們來做什麼事情,這次去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清河鎮的人的感恩、感動聲聲波浪起,這次去的人都很感恩。

(13)「當地之苦,多數患有雪盲症」:幾天前,可能昨天才回來到平地,連續四天在那裡發放,再次發放千多戶,冷啊。今年確實跟二十三年前一樣,那霜雪很重厚,到那裡眼睛所看,整片都是白茫茫的世界,這真正是苦啊!有的人出生在長年時間,都是生活在白茫茫的雪地世界。所以那些人眼睛多數都是雪傷(編按:雪盲症);都是整天日與夜都是看那個白茫茫(雪地);太陽光一照,整片土地,眼睛都會覺得刺眼,所以住在那裏很辛苦。

(14)「皮膚時常可見凍傷,慈濟人不忍,塗抹凡士林」:你什麼時候去看,都是看到他們的二個臉頰都紅紅紅,甚至都裂開了,常常會看看到慈濟人,很有智慧身邊都帶著凡士林。自己要用,看到那裡婆婆、小孩不論老人小孩,那個手都裂到像小孩子的嘴巴一樣開大,他們就用凡士林在他們的手做塗抹,看到一雙一雙很粗會割人的手;就用凡士林,這樣一個個地,撮一撮抹一抹、包一包,這很溫馨。

(15)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:佛陀所教育的菩薩就像這樣,哪個地方有苦難,眾生的苦,菩薩要克服重重,層層、種種的困難,去到那裡去幫助他們。時間一隔20多年了,今年又是特別寒冷,再度期待我們慈濟人能夠再去勘災,因為已經雪成災了。

(16)「莫忘那一年,那一人,那一念」:但是第一次去的人,真正什麼都不知道,去到那裡遇到人人都認識,一些人都認識他們,他們都不認識這群災民;才說起了23年前的故事,很多故事就是在這次「莫忘那一年,那一人,那一時的念」,一直牽連到這個時候。雖然霜雪很厚,不過聽來心很溫暖。這是去到那裡冰山天雪地的人這樣說,「天氣很寒凍冷,但是心很溫暖。」。

(17)「承佛所教法,行入菩薩道」:我僅僅聽到,也感受很暖和,真的是很感恩。人間菩薩,唯獨人間菩薩走得到人間的疾苦的那個環境裡,這就是「承佛所教法,行入菩薩道」,很佩服這群的慈濟人,行在人間的菩薩道,真正很佩服,也很感恩,也很溫暖。這是在我們這一段的回憶「莫忘那一年」,現在啟動起來,想到了和我們大家做分享,這叫做菩薩道。

4. 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甚深妙法義,如說修行」:我們要知道,常不輕菩薩,有辦法了解佛所教育的深的意義。他在很惡劣的環境中,也同樣「如說修行」,怎麼說我就是這麼「做」,這麼「行」。這就是我們學佛非做不可,那也非入不可,這是真正菩薩道,常不輕菩薩也是這樣在走行,當然我們也是要這樣做。所以「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,為尊弘佛法,說法宏佛法,為昌明佛法,為建立佛法」。這希望我們大家清楚會了解。

5. ★複習經文:【得大勢,於汝意云何?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,豈異人乎?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,師子月等五百比丘,思佛等五百優婆塞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。】

(1)「常不輕菩薩就是入人群,甘願被四眾譭罵、罵辱,創造接觸及度眾的因緣」:那個時候,四眾常輕視那位菩薩,那位是什麼人?豈異人乎?「今此會中,跋陀婆羅菩薩等五百菩薩,師子月等五百比丘,思佛等五百優婆塞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」。這些人就是那個時輕視常不輕菩薩這些人。現在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,他們雖然譭罵、罵辱「常不輕菩薩」,這也是一種接觸的機會。為什麼常不輕菩薩在這樣的逆境中,他要走進人群?那怕是被罵,也是接引一個因緣。

(2)「逆增上緣,度眾生,不棄不離」:所以有這樣的因緣,恩恩怨怨,不知經過多麼常劫波的時間,多少的世代一代過一世。時間總是在最起初那個「逆的增上緣」,有了常不輕菩薩迄而不捨,那怕你是怨我、恨我,我還是不放棄,生生世世我就是要追你,生生世世我就是要度你,立定決心就是這樣不漏掉一個,這些人已經長久以來得受度化、被感化了。

6. 【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:佛再度提起,是常不輕弘揚是經,如今已登妙覺;餘從化者,皆是菩薩;至於增上慢人,亦漸入預流。

(1)「我不敢輕視你,將來也會成佛」:常不輕菩薩那時候一直被辱罵,讓人追打時,他還是遠遠「我不敢輕視你,將來也會成佛。」這這種不斷讚嘆,不斷讚歎很長的時間,一直到臨命終時,聽到威音王佛遙遠微妙的聲音,他常不輕菩薩一轉,雖然生命剩下沒有多少,他就講說《法華經》,那個時候。

(2)「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:這些在追打、罵辱的四眾這群人,就轉一個態度,就恭敬、尊重,聽《法華經》,這就是在那個時候。現在得大勢,佛陀那段經文講完,現在再向得大勢菩薩再呼喚。

(3)「《法華經》就是最大饒益諸菩薩,成就大菩薩」:大勢至菩薩,你要知道,這《法華經》就是最大饒益諸菩薩,成就大菩薩,菩薩摩訶薩。「摩訶薩」就是大菩薩。成就了菩薩,再進一步讓他成就大菩薩,所以「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讓他能夠順利到無上正等正覺,大菩薩不退轉的位置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

(4)「《法華經》,真實大饒益,成佛之道」:若能夠信解《法華經》,深信那就永遠不退轉。這就是《法華經》對學佛者、求菩薩道者最大的利益,這是成佛之道。

(5)「佛再度提起,是常不輕弘揚是經」:佛陀再度所提起的,常不輕菩薩弘法《法華經》,如現在,生生世世不斷不斷,順境、逆境他都一直弘揚《法華經》,不論是順、逆境,他都是(弘揚)《法華經》。

(6)「如今已登妙覺;餘從化者,皆是菩薩」:現在那位常不輕菩薩「豈異人乎?」,現在釋迦牟尼佛是」:所以如今已登妙覺的釋迦牟尼佛。「餘從化者,皆是菩薩」。就是那些被引度,「已度」還要「當度」,還有「未度」,還有很多這些既受化、已成熟的已經成菩薩了。

(7)「至於增上慢人,亦漸入預流」:已成熟的已經成菩薩,還沒有成熟的,這些都是增上慢人,傲慢、驕慢這些,他要信服他,就要慢慢走進這些人,也差不多要入預流果,就是小乘的四果,也開始慢慢對小乘法已經慢慢進入了。這就是佛陀於未成佛前,於常不輕菩薩之時,時時說《法華經》所得的功德。修行者面對人間那種謙卑、禮讓的態度,堅心、決心深入人群,這種心態這樣來教化我們。

7. 釋義經文: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,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】:經有大功,終成大果,應當勤修五種之行(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)也。

(1)「《法華經》,成就菩薩修行」:一定要了解深入以前,一定要接近這部經,要接近這部經,有各種的方法。因為這部經對成就菩薩修行的過程、用功,能夠下功夫的方向,這部經是真有深度、真有力量。

(2)「經有大功,終成大果,應當勤修五種之行,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也」:能夠得以在這部經用功,終得成大果。要深入這部經來,開始要如何接觸,開始受持。

(3)「珍惜《法華經》」:就像我們開始的時候,看到這部經就很歡喜,要離開家庭,什麼都沒有帶不要緊,就是這部《法華經》帶在身邊。這就是現在隨我出來,還在我的身邊這部經,我這樣一直護著這部經,這部經在身邊也已經六十多年了。這部經的以前聽說是清朝的時候,一直到現在,雖然要掀開它,要小心翼翼,要不然,擔心紙易薄脆,就像慈濟在二十三年前在青海的,那些人拿出來「發放通知單」的紙,也是輕輕打開,要不然真正也會蛀掉。

(4)「恭敬、禮拜、讀誦、抄寫《法華經》,法喜是輕安」:這部經我也拜、也讀、也誦,也抄、也寫,當初我要親近這部經,我也這樣。說到這裡,我就很有信心要告訴大家,這經歷過來的。所以現在對《法華經》,總是那個親切感,那種的感情真的是很深;也期待大家聽到這部經,從經中生情,那種的法喜是輕安,從經典中生出感情來,你會感覺到真正法喜充滿,這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
8. 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】:是故此會諸大菩薩,於佛世尊滅度之後。

(1)「是故此會諸大菩薩,於佛世尊滅度之後」:在這個當中,這些菩薩已經奉持《法華經》,身體力行《法華經》,傳、說《法華經》,這些大菩薩一直到如來滅後這個當中,菩薩在這樣過了之後,從佛在世,聽法、聞法、傳法一直到之後,還是同樣。

9. 【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】:如前修持,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中之五種修持,此結勸眾人除違行順。

(1)「如前修持,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中之五種修持」:佛陀最後講《法華經》,佛陀滅了之後,我們還是同樣要「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」,同樣也要這樣。如前面有好幾品全都有提到,同樣就是親近《法華經》,讀誦、受持、書寫,這都經過。

(2)「字字入心版,法喜充滿」:將這些法用心,一字一字刻入心版,這樣就不會讓它忘記。接觸到這本經,就會很歡喜,這就是字字入心版。我們的生活帶著這部經在生活,會法喜充滿,所以「如前修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中之五種修持」。

(3)「此結勸眾人,除違行順」:之後,還要再勸人修行,開頭都有很多不相信的人,到了最後,他能夠行信順,最後除掉那個違背的心態,回過頭來又是身體力行,深信這部經,順這部經修行。

10. 『以隨順是經者既疾得成佛,而違反是經者久亦成佛,故為大饒益於諸菩薩。』

(1)「以隨順是經者,既疾得成佛,而違反是經者,久亦成佛」:過去雖然有違反過,不過經已經刻入心版了,有了一段的時間,他可能會有停歇,或者是什麼樣的環境影響,違離違背了這部經的方向,但是以後他還是會再轉回來,「久亦成佛」。以後還有因緣,只要這一次碰到了,就是我這一輩子又來不及回頭找,我下輩子同樣還會遇到,這就是因緣,與經結上了法緣。

(2)「故為大饒益於諸菩薩」:有這個因緣,這部經是非常的饒益,要成就人的菩薩道,所以饒益這些菩薩,終至成菩薩。不論經歷過違背也好、毀謗也好,只要最後又有因緣再接觸,他同樣能夠繼續修。

(3)「持《法華經》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入人群,沒有障礙」:所以常常說:「《法華經》是一個很開啟心胸、很寬容,沒有我不原諒的人,永遠就是開啟心胸,曾經違背過,曾經是如何過,都不要緊,去也罷,來也好,很好。總是就是這樣,用寬大。唯有這部經能夠使我們深入,讓我們的心很寬大,做事情真正是入人群沒有障礙,這就是要持《法華經》。

11. 『惟彼不聞是經者,終則遠離法,後背於佛。以是知值正法已滅之後,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,即為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也。』

(1)「惟彼不聞是經者,終則遠離法,後背於佛,以是知值正法已滅之後」:不論是沒有聽經,一直到最後也遠離了法,後面還再違背佛,類似這種的人,「以是知值正法,已滅之後」,但是他過去知道,最後還是還會再回來正法;那個種子既種下去,他不論如何迷,種子種下去,還是會再回過頭來。

(2)「雖末法中,五濁惡世,但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讓他有感受、有因緣,他就會深信」:雖然正法已滅,佛滅度了之後,佛法在人間會慢慢被淡掉了。但是,法雖然在末法中,像法轉末法,那個世界會很惡濁,人心很混亂,雖然末法,很少人會去相信,但是相信的人也本具佛性,同樣,只要讓他有感受、有因緣,他就會深信。

(3)「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,即為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也」:需要我們不斷為人說是經,不要停歇,不管他信不信,你為他種一顆種子下去。只要你為那個人說一偈,因為法一段重要,佛陀必定再說偈,這就是重要的法,重複再向大家叮嚀,「要記得」。不論一法、一偈、一句重重複複聽,都有不同的感受,就是種子已落心田,我們的心田之中自然反反覆覆。

12. 「慈濟發放的稻種,緬甸視為福種」:就像緬甸的稻子長大,幾天前回來說給我聽,「要割了,水再吹、水又淹,整個都倒下去了。」等到水泡退了,已經淹過了,已經再去看,稻子都倒了,殼都空了。過了一段時間,覺得沒有希望了,忽然間,去稻田再看一下,在稻子倒掉了、死掉了,但是稻根又復活了,還是秧苗又從根部長出來了。這樣,他再等待,等待這批倒掉了,沒得割,死掉了。一段時間,從稻根,從根又發出來,它再讓他們收割。他們說,只是慈濟給的種子有這樣的奇蹟,其他的人都沒有,都沒有好收,絕收。只有慈濟的給的都是福種。

13. 「不可思議,深信佛法」:他們回來這樣告訴我,我也覺得很不可思議!這真的是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也要相信。他們就是真的現在這樣的土地、這樣的生機,不可思議再復活。唯有慈濟的福種復活,其他還是絕收。所以說不可思議!但是非相信不可,所以我們要深信,深信佛法。

14. 「法華經,妙法中,無形力量與法喜」:尤其是《法華經》的法,只要你相信它那個法的奧妙,你會覺得很快樂,在妙法中,總是那種無形的力量與歡喜,你一定要相信。

15. 「深信,也得要把握時間度人」:不要放棄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時間,我們總是有緣把握,無不都是我們度化的機會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****
16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很感動上人不斷每天開示常不輕菩薩的修行典範,每日感受都不斷的深層深入,聽聞這段「常不輕菩薩就是入人群,甘願被四眾譭罵、罵辱等等」,原來是為度眾生而「創造接觸及度人的因緣」,修行,不能只有獨善其身的小我、沈在小乘裡,那就容易偏差成自私、自利。

體會,修行必定要身體力行,才會有「深信」入心,「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」, 有了深信,「也得要把握時間度人」,不要放棄任何一個人,就是在修練我們的「大愛平等心」,在生活中感受對待每個人、每項事、物,如何做到以平等心?如何都能恭敬尊重?雖還沒有做到像常不輕菩薩這樣,卻是我們修行的目標,期勉自己能除習氣、無明,心寬念純的待人,學佛修行在日常生活中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11/04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