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1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
甚深妙法義如說修行。
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,
為尊弘佛法、說法宏佛法,
為昌明佛法、為建立佛法。
這段文我們要知道,用心了解,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」,信心不可無,我們一定要有自信心。我們要深信妙法義,佛所說的法是真實微妙法,我們人人都要深信,有信才能夠接受佛所說法,才能夠如法修行。我們若不相信,就不會真實去修行,所以要真實修行,必定要深信佛所說法。若能夠深信,那就「自能深入信解」,並使人信解,我們自己若願意深入才有辦法真正體會。相信佛所說的法,我們要深入,才能夠了解,所以我們要「自能深入信解」,才有辦法使人信解。我們若沒有很深入,一知半解,要如何讓人有堅定的信心?因為佛法,乃是世間的大智慧,我們若不相信,就無法將這個智慧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。沒有智慧,我們就沒有信心,我們沒有信心,用在生活中要如何去度人,如何讓人信受?凡事,都要從自己,真正深信;深入信解。
所以為尊弘佛法,為說法,宏佛法,這要很堅切,一直尊弘佛法,還要信法。自己不相信,我們要如何弘揚佛法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,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信與佛法是很重要的。佛是覺悟者,法是宇宙間的真理。我們要覺悟、深信才有辦法體會到宇宙大真理,這是多麼重要啊!每一位修行者,每一位向智慧覺道走的人,不可不深信。所以要用心,我們自己一人覺悟,一人了解,對人間又有什麼幫助呢?需要的是,我們了解了,還要使人人了解。所以要為昌明佛法,提倡起來,讓佛法正教能夠入世入人群。所以,「為建立佛法」。這才是我們佛法中深入人間、救度眾生、淨化人心,這是很重要、很重要的事情。
一向以來,慈濟人就是一直自己體會,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也就是為了要教導眾生,行菩薩道入人間,這就是佛來人間的一大目的,也就是一大事因緣,在人間教菩薩法。我們大家都很清楚,菩薩在人間,就是要去了解眾生苦。哪一個眾生在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我們克服一切也都要去幫助他。現在說起來,二十三年前的冬天,那個時候在大陸青海,玉樹那個地方,青海是一個高原――高原很高,那裡差不多有四、五千公尺這麼高,人平時都是平地生活,那個地方那麼高,空氣稀薄,不曾去過的人實在是不能適應。但是因為那個地方,霜雪大,而且人斷糧了,牲畜都餓死、霜雪凍死,人飢餓。這消息我們在北京慈濟人知道後,接到這個資訊就開始採取行動,鼓勵
大家往高原走。
臺灣及時派幾位發心的居士,三、四位,郭丁龍,許玉摘等好幾位,由王副總帶隊上去,那是第一次前往,高原空氣稀薄,車越開越高、路危險、雪又滑、山又高,車要開到上面,遇到大雪,地很濕滑,他們還要用鐵鍊,在車輪上掛鐵鏈。這樣上山,路途險要,車路難走,不地人對高原環境不適應,愈來愈接近高原時很辛苦。這是為了什麼?因為那裡有受天災的人急待救濟,因為這樣不惜辛苦就過去了。
在那個地方,有的人若不適應,高血壓、頭暈,在那個地方。真的,到了那裡,自己的感覺就是:我暈,我沒有辦法。但是有的人就沒有什麼感覺。雖然是很沉重,空氣很稀薄,但是也在那個地方完成採購。在那裡,我們上去的東西,不論是被毯、資糧、糧食,就是這樣很辛苦,浩浩蕩蕩送上去了。從勘災去,回來,又再為糧食去,很辛苦,那是二十三年前。給他們糧食,又給他們現金五百元,一戶五百元。這樣這幾天的發放,人雖然辛苦,回來了,當地的人感動、感恩,那個感恩心一直一直都放在心中。
所以二十三年前,一位叫做白群,這一位先生,他領到慈濟發放的五百元。他很歡喜,趕緊去買一頭牛,這樣他就能夠生活。那隻牛給他什麼呢?擠牛奶,這樣有牛奶能夠去做酥油,這樣一家人就平安度過難關,一直維持下來。有了這隻牛,依賴這隻牛所給他們的牛奶,還能有留下來做酥油,來營養這一家人,所以他很感恩。懷著感恩心,發放單一直留著,我們發放給他們一封信,他一直留著,很尊重這封信,將慈濟記在心中。這張發放單與那封信收存得很尊重,恭敬禮拜。所以這次我們再去,他這樣表達:「我通過自己方式,常常就在祈禱,祈禱您們身心健康。」這是這次去,這位先生遇到慈濟人,他這樣表達:「『藍天白雲』我認得,你們有來過。」他不認得這個人,但他能認得「藍天白雲」。
又有另外一位,一位老人家,二十多年前,他才四、五十歲,現在六十七歲了。他年紀大了,因這也是二十三年前了,這位多南爺爺就是領到我們的五百元,還有一些衣物等等。他將這五百元,就是用了四百元,這幾年來他用了四百元,用在過冬需要的物資。他們那裡最重要的是過冬,冬天冷,冬天吃的東西比較少,所以他們差不多都在冬天很需要。二十三年前的五百元,讓他用到第四百元用掉了,一直留著一百元,絕對要將它保存著,這一百元一直捨不得用,這叫做感恩。留著一百元是要做紀念,感恩。
但是再經過幾年後,那就是很不捨得,不捨什麼呢?沒有用不行了,所以他就將這一百元,很割捨的,拿五十元去用,維持生活。另外這五十元,他說:「死也不動它。」餓死,他也不會去動它。因為這是要一直保持著感恩,日日隨身,就像護身符一樣。一直懷念這五百元之一的五十元,那就是真的很感恩,對他的生命來說是他最重要的。所以這五十元一直一直都放在身上,哪怕是餓死了,他也要將這五十元放在身邊。這很不容易,這叫做懂得感恩的人;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真正虔誠,虔誠信賴,就像我們對佛的虔誠。佛,佛法、佛像,有的人只要你給他一個,「這是為你祝福的哦!」佛,一字、幾個字,他就會很尊重,信佛、敬法,護在身邊。我們也有人是這樣,用這麼虔誠的心。這位爺爺就是這樣,二十三年來。他很無奈,用到了最後的一百元,一直到這幾年來,真的是十分的無奈,又割捨五十元。但是剩下來的這五十元,他就說:「就算是餓死了,也不會將它用掉,還是保留著。」他恭敬供在佛龕,出門帶在身邊。
這就是我們菩薩道入人間,應苦難的眾生所需要。他需要,我們及時到達,他一輩子不會忘記,到現在已經二十三年過去了,那個「藍天白雲」,他這樣牢牢將他們記住,在腦海中。這次我們再度來到了,但這群慈濟人已不是當年那群人,但是這些人與當年那些人一樣,所穿的都是「藍天白雲」,戴著那頂帽子有慈濟LOGO,很明顯的帽子。所以浩浩蕩蕩整群到達了,這些人,二十三年前的影像馬上浮現在他們腦海中,甚至前後有這兩個人,很親,來印證。這群人其實也不認識,而也不知道二十三年前我們來做什麼事情,這次去,全鎮的人感恩、感動,聲聲波浪起。這次去的人都很感恩。
幾天前,可能昨天才回來到平地,連續四天在那裡發放,又再發放一千多戶,冷啊!今年確實與二十多年前一樣,那霜雪很厚,到那個地方,眼睛一眼所視,整片都是白茫茫的世界。這真的是人苦啊!有的人出生就長年都生活在白茫茫的世界,所以那裡的人眼睛多數都受雪傷(雪盲症),就是整天日夜都看那個白茫茫的;太陽光一照,整片土地都會刺刺眼,所以住在那裡很辛苦。你什麼時候去看,你就能夠看到他們兩個臉頰都紅通通,甚至都裂開了。常常會看到慈濟人很有智慧,身上都會帶著凡士林。自己要用,看到那裡婆婆、小孩,不論老人、小孩,那手都裂到像孩子嘴巴的開,他們就用凡士林。手牽過來,一雙一雙很粗會割人的手,就用凡士林這樣一個一個為他們搓一搓,為他們抹一抹,包一下,很溫馨。所以,佛陀所教育的菩薩就是像這樣,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眾生的苦菩薩要克服等等、層層、種種的困難,去到那個地方幫助他們。
時間一隔二十多年了,但是今年又是特別寒冷,再度期待慈濟能夠再去勘災。已經下雪成災了,再去看,的確。但是第一次去的人,真的什麼人都不知道,去到那裡遇到人人卻都認識,一些人都認識他們,他們都不知道、不認識人,才說起了二十三年前的故事。很多故事,就是在這次「莫忘那一年、那一人、那一時的念」,一直牽緣到這時候。雖然霜雪很厚重,不過聽來心很溫暖,這是上去到在冰山雪地的慈濟人這樣說。天氣很寒凍,但是心很溫暖,我光是聽到,也很暖和,真的是很感恩。人間菩薩,唯獨人間菩薩走得到人間疾苦的那個環境去,這就是承佛所教法,行入菩薩道。很佩服這群慈濟人,行在人間的菩薩道,真的很佩服,也很感恩,也很溫暖。所以,這是我們的一段回憶,「莫忘那一年」,剛好現在啟動起來,想到與我們大家分享,這叫做菩薩道。
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「常不輕菩薩唯以自信,甚深妙法義如說修行」,這我們就是要知道,只有常不輕菩薩有辦法了解佛所教育深的意義。所以他在很惡劣的環境中,他也同樣「如說修行」,怎麼說,我就是怎麼做,這麼行啦!這就是我們學佛者,非做不可,也非入不可,這就是真正行菩薩道。常不輕菩薩也是這樣在行,當然我們也是要這樣做。所以自能深入信解並使人信,尊重弘法,弘佛法,說法、宏法,這為昌明佛法,所以建立佛法在人間,希望我們大家能清楚、了解。前面的文說,
複習經文:「得大勢,於汝意云何?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,豈異人乎?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,師子月等五百比丘,思佛等五百優婆塞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。」
「得大勢,於汝意云何?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,豈異人乎?」那時候四眾常輕視那位菩薩,那個人是什麼人?「豈異人乎?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」,就是這些人,「師子月等五百比丘、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」。這些人,就是那時輕視常不輕菩薩的這些人,現在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,他們雖然毀罵,罵辱常不輕菩薩,這也就是一種接觸的機會。為什麼常不輕菩薩在這樣的逆境中,他要走進人群?哪怕是被罵,也是引一個因緣。所以有這樣的因緣,恩恩怨怨,不知經過多了麼長劫波的時間,多少的世代,一代過一世。時間總是有那個最起初,那個逆的增上緣,有了常不輕菩薩鍥而不捨,哪怕你是怨我、恨我,我還是不放棄;生生世世我就要追你,生生世世我就要度你,立定決心。就是這樣不漏掉一個,這些人長久以來已經得受度化了,被感化了。所以下面這段文再提起,
經文:「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*佛再度提起,是常不輕弘揚是經,如今已登妙覺;餘從化者,皆是菩薩;至於增上慢人,亦漸入預流。
還記得嗎?常不輕菩薩那時候一直在被辱罵,被人追打時,他還是遠遠地的說,「我不敢輕視你,你將來也會成佛。」這種不斷讚歎、不斷讚歎,很長的時間,一直到他臨命終時,聽到威音王佛遙遠、微妙的聲音。常不輕菩薩一轉,雖然生命剩下不多,他就講說《法華經》。那時,追打、罵辱這群人就轉一個態度,就恭敬、尊重,聽《法華經》。這就是在那時。所以,現在佛陀那段文講完,再向得大勢菩薩呼喚,就是說:「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「大勢至菩薩啊!你要知道,這《法華經》就是最大饒益諸菩薩,成就大菩薩,菩薩摩訶薩。」「摩訶薩」就是大菩薩。成就了菩薩,再進一步讓他成就大菩薩,所以「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讓他能夠順利到達大菩薩不退轉的位置,無上正等正覺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真實大饒益,若能夠信解《法華經》,深信,那就永遠不退轉。這就是《法華經》對學佛者、求菩薩道者最大的利益,這是成佛之道。佛陀再度提起的,他,常不輕菩薩弘揚這個《法華經》,那就是如現在,生生世世不斷不斷,順境、逆境他都一直弘揚《法華經》,不論是順、逆境,他都弘揚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「如今已登妙覺」。現在那位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?現在釋迦牟尼佛是!所以,如今已登妙覺的釋迦牟尼佛。
「餘從化者皆是菩薩」。就是那些被引度,「已度」還有「當度」,還有「未度」,還有很多,這些既受化、已成熟的已經都成菩薩了。「至於增上慢人,亦漸入預流」。已成熟的已經成菩薩,還未成熟的,這些都是增上慢人,傲慢、驕慢這些人,他們要信服他就要慢慢走。慢慢走,這些人也差不多要入「預流果」,就是小乘的四果之一,也開始這樣從小乘法已經慢慢進入了。這就是佛陀於未成佛前,於常不輕菩薩時,時時說《法華經》所得的功德。說《法華經》,修行者面對人間那種謙卑、禮讓,那個態度,堅心、決心深入人群,用這種心態來教化我們。所以下面再接下來這段文就說,
經文: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,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。」
*經有大功,終成大果,應當勤修五種之行(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)也。
這我們要了解、深入之前,一定要接近這部經,要接近這部經有各種的方法。因為這部經對成就菩薩修行的過程,用功,能夠下功夫的方向,這部經是很有深度、很有力量。所以,「經有大功終成大果」,能夠在這部經用功,終得成大果。「應當勤修五種之行(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)」,要深入這部經開始要如何接觸?開始要受持。就像我要開始的時候,看到這部經就很歡喜。要離開家庭,什麼都沒帶沒關係,就是這部經帶在身邊。這就是現在隨我出來,這部經現在還在我的身邊。我這樣一直護著這部經,我擁有這部經也已有六十多年了。這部經的以前,聽說是清朝的時候,一直到現在。現在掀開它要小心翼翼,不然紙就像二十多年前在青海的信一樣,那些人拿出來,紙要輕輕地打開,要不然真的也會成碎屑。
所以這部經,我也拜、也讀、也誦,也抄、也寫,當初要親近這部經,我也這樣。所以說到這裡,我就很有信心要告訴大家,這是我經歷過來的。所以現在對《法華經》總是那個親切感,那種感情真的是很深。也期待大家聽到這部經,從經中生情,那種的法喜是輕安,從經典中生出感情來,你會覺得真的是法喜充滿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經文簡釋:
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」;是故此會諸大菩薩,於佛世尊滅度之後。
經文簡釋:
「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」;如前修持,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中之五種修持,此結勸眾人除違行順。以隨順是經者既疾得成佛,而違反是經者久亦成佛,故為大饒益於諸菩薩。
所以,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」。「是故此會諸大菩薩,於佛世尊滅度之後」;在這當中,這些菩薩已經奉持《法華經》,身體力行《法華經》,傳、說《法華經》。這些人,這些大菩薩,一直到如來滅後這期間,菩薩在這樣過了之後,從佛在世聽法、聞法、傳法一直到之後,還是同樣「常應受持」。佛陀最後講《法華經》,佛陀滅了之後,我們還是同樣要「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」,同樣也要這樣。如前面有好幾品全都有提到,同樣就是親近《法華經》,讀誦、誦持、書寫這都經過。這些法,用心,一字一字刻入心版,這樣你就不會忘記,你接觸到這本經就會很歡喜,這就是字字入心版。所以,我們的生活帶著這部經,這樣在生活會法喜充滿,「如前修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中之五種修持,此結勸眾人除違行順」。
這樣之後,還要再勸人,勸人修行,除掉了他違背,開頭都有很多不相信的人,到了最後,他能夠行、信順,最後除掉那個違背的心態,回過頭來又是身體力行,深信這部經,順這部經修行。所以,「以隨順是經者既疾得成佛,而違反是經者久亦成佛」。過去雖然有違反過,不過經已經刻入心版了,有一段的時間可能他有停歇,有停下來,或者是什麼樣的環境影響他,違離了、違背了這部經的方向。但是以後他還是會再轉回來,這「久亦成佛」,以後還有因緣,只要這一次碰到了,就是我這一輩子來不及,再回頭找,我下輩子同樣還是會遇到。這就是因緣,與這部經結上了這法緣。
「故為大饒益於諸菩薩」。所以,有這個因緣,這部經是真正饒益要成就菩薩道的人,所以饒益這些菩薩,終至成菩薩。不論經歷過違背也好、毀謗也好,只要最後又有因緣再接觸,同樣他能夠繼續修。所以常常說《法華經》是一部很開啟心胸,很寬容,沒有我不原諒的人,永遠就是開啟心胸。曾經違背過,曾經是如何過都不要緊,去也罷,來也好,都很好!總是就是這樣的寬大。所以唯有這部經能夠使我們深入,讓我們的心很寬大,做事情真的是入人群無障礙,這就是要持《法華經》。
*惟彼不聞是經者,終則遠離法,後背於佛以是知值正法已滅之後。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,即為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也。
「惟彼不聞是經者,終則遠離法,後背於佛」;不論是沒有聽經,一直到了最後也遠離了法,後面又再違背佛,類似這種的人,「以是知值正法已滅之後」,他過去知道,但是最後他還是會再回正法來。那個種子既種下去了,不論如何迷,種子還是種下去,還是會再回過頭來。雖然正法滅後,佛滅度之後,佛法會慢慢、慢慢在人間淡掉了,淡掉了。但是,法雖然在像法轉末法,那個世界會很惡濁,人心會很混亂,但是這個法,雖然末法,很少有人會去相信,但是相信的人也本具佛性。同樣,只要讓他有感受、有因緣,他就會深信。
所以需要我們要不斷為人說是經,不可停歇,不論他信不信,你為他種一顆種子下去。所以,「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」。只要你為那個人說一偈,因為這一段法重要,佛陀必定再說偈。這就是重要的法,重複再向大家叮嚀,要記得。所以,「若為人說是經之一偈、一句,即為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也」。不論一法、一偈、一句,重重複複聽,就會有不同的感受,就是種子已落心田,我們心田之中自然反反覆覆。
就像緬甸,稻子長大了。幾天前回來說給我聽,稻將要收割了,風再吹它、水又淹它,整個都倒下去。等到水泡過、水退了,已經淹過了,再去看,稻子都倒掉了,稻子都空了。過一段時間,覺得沒有希望了,忽然間再去田裡看一下,那個稻子倒下,死掉了,但是稻根又復活了,秧苗又從那根部再生起來了。這樣,他們再等待,等待這批倒掉了,沒得割,死掉了,一段時間從稻根,從根再發芽出來,再讓他們收割。他們說,只有慈濟給的種子有這樣的奇蹟,其他的人都沒有,都沒得收,絕收!只要慈濟給的,都是福種。他們回來這樣告訴我,我也覺得很不可思議。這真的是信,不可思議,再不可思議也要相信,他們現在真的在這樣的土地,有這樣的生機,不可思議再復活,唯有慈濟的福種復活,其他還是絕收。所以說不可思議,但是非相信不可!
所以我們要深信,深信佛法。尤其是《法華經》的法,只要你相信它,那個法的奧妙,你會覺得很快樂,在妙法中總是有那種無形的力量與歡喜,你一定要相信。總而言之,深信,也得要把握時間,不要放棄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時間,我們總是有緣就要把握,無不都是我們度化的機會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