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10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處處為眾作大導師,
能為生盲而作眼目。
諸根毀缺能令具足,
顛狂荒亂作大正念。
我們《無量義經》若有在讀,應該很清楚,過去所說過的這段經文,那就是「處處為眾作大導師」。看看我們現在,常不輕菩薩不也是這樣嗎?他到處找因緣,不論順緣、逆緣他就是很誠意自動到那個環境去。是什麼樣的環境?惡劣的環境、順的環境,他總是與人間接觸,好壞只要有接觸就有因緣,這是度人,鍥而不捨的精神。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因為人間充滿了苦難眾生,所以學佛立願行菩薩道。他就要自動自發,哪一個地方有眾生受苦危難,菩薩一定是要去找,菩薩要去入群。眾生的苦,有身外之物欠缺,物質的貧窮苦難;有的眾生所缺的不是外面的資源,是內心,內心的缺陷,有很多填不滿的空洞,就要不斷去為他填補不平的空與洞,就如這樣的眾生都很需要。
明明他就學佛,卻是學佛是名稱,凡夫的習氣、無明是他原來的習性。習性不改,名稱上學佛也沒有用。所以常不輕菩薩,他走入佛法團體,團體這些人看到,不理他,而且還要罵他,還要打他。雖這樣,但他心一點都不灰心,還是歡喜,還是虔誠再祝福。這在人間確實是有?還是沒有?有!有在修行,長久的時間,過去生這樣不斷練習,練習到這個性有一個方向,來人間。說不定這樣在人間還有少分無明,一個「轉識成智」,這個智又受那個「識」,過去這種貪戀意識,又將他拉過去。所以一念之差,家庭牽掛累累,所以忍啊!
看到「草根菩提」也有這樣的故事。他性格很好,不論是太太、子孫對他的態度,說的話等等等等,覺得:怎麼會這麼沒性格?怎麼會什麼都好?怎麼會……?這豈有可能?是啊,這就是他與生俱來就是那麼單純,脾氣那麼好,一直到老來也還是一樣,讓人很讚佩,這都是過去生有所學習。所以不論學習的是凡夫法,或者是入聖人法,這就是兩項全都有。入聖道法還未很深,凡夫法還未轉智,所以這輩子來了,又受這個凡夫法的因緣再牽引過去。那聖人法呢?他的「心習」,心的習氣還是依舊,所以有這麼好的性格,怎麼樣都不要緊。不論家中、外面,親戚朋友都這樣說:「某某人都沒性格。」「某某人脾氣很好,不過好得像要爛掉一樣。」也沒有一個自我的個性,這也是缺點之一。
要如何將我們的性行在中道?我們的習性、人性還在,但是向於聖道法,了脫;我們對法的諦理明了,但還是人間的人格。若能夠這樣,這才是真正修行精進。不過這樣的人還很少,平時凡夫就是落凡的菩薩,未成佛前先來人間結好人緣,他處處就是要入眾生群去。「處處為眾作大導師」;眾生群中根機差很多,根機差很多他就要隨群入眾、應機投教,要有這樣的本領才有辦法作大導師。「能為生盲而作眼目」;能為眾生作眼目,眾生盲目,這裡所說的盲目不是眼睛瞎,就是心理茫然,為這些人而作眼目。要啟開他們心的一道門,讓他們知道前面的方向。
所以,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」。若是六根有什麼樣的欠缺,他可以讓他具足。觀念錯誤,他會來為他指導輔正;聽話偏差,好的話當作壞的來聽,在內心就是起造很多的瞋恚、無明。這就要來為他解釋,一切的聲音聽入你的耳中,這聲音與你的耳朵接觸,與你的心有什麼關係。那就要一一一一來為他分析。聽來的這是理、是事、是是非,就是是非的一件事情,你應該要用什麼方法解開其中的理。用理來處事,用事來解開無明,這都可以應用在法中。看法不同,聽的不同……等等,就像這樣,好好的話、好好的事情,他聽來的,疑心作怪,好話就將它轉成壞話,這就是耳根敗壞。
明明人家就是在說好事、做好事,偏偏就要反對他。這就是眼睛壞掉了(意指未善用眼根)。所以,像這樣的人,菩薩會去親近他,將他改正過來,「你這樣的看法偏差,你這樣的聽法的解釋不對。」這一一更正,就像在對治眼目,對治六根的病,這樣一一來糾正他,使他六根應該應用的要用得精、用得明。這是佛陀來教育我們,要如何將日常生活糊塗掉的,將它扭轉過來,要很清明認知正法。這就是菩薩教導眾生,所以諸根毀缺就能令具足。這些都是將它用在壞的,不是真的根敗壞,是根的心路故障。所以,要如何將它修復過來?這就是菩薩入群最重要。
所以,「癲狂荒亂作大正念」。心若因為外來六根去製造之後,它回歸到六識去分別,來到七識中隱藏著,這樣思考、追求、計較,已經慌亂掉了。就趕緊有因緣機會來作大正念,將它解開,「想這些多餘的啦,做這些是造業啦!」一一來解化,讓大家明道理,認識事相的是非。這就是法,也就是在凡夫群中需要菩薩入群,這很重要。所以常不輕菩薩就是用這樣的心情,不斷入於人群中,眾生迷茫顛倒,他還是虔誠、謙卑、恭敬、尊重的態度入人群。來,我們來看前面的文,
複習經文:「得大勢!當知是法華經,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,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。」
這是前面說過的文,大家應該記憶很深。接下來就是,釋迦佛向大勢至菩薩說了這段,結束了常不輕菩薩來人間如何度化,最後聞威音王佛遙遠的聲音,他心靈一轉,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莊嚴現相講說《法華經》。那個時候,很多很多過去的毀罵、搥打、誹謗,這些人包括比丘、比丘尼,他們大家的心念一轉,看到常不輕菩薩莊嚴說《法華經》,心生敬仰,終於《法華經》講說,得到大家的愛敬、覆護。說到這樣,「是故諸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滅後,常應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經」。前面的文就是告訴我們,持《法華經》有這麼好,佛陀入滅之後,我們應該要繼續受持、繼續讀誦、繼續解說、繼續書寫是經。因為佛那個時代,以前時代印刷不普遍,沒有印刷,不像現在這樣方便,沒有。過去就是要人抄、人寫,一直到了刻石頭、刻銅版來拓印,文字留存的過程就是這樣。
所以經典中都叫人抄寫,有抄、有寫就有經在,沒有抄、沒有寫那就容易流失。所以抄寫經典也是弘法利生的過程。讀誦、解說也是讓我們能夠養成長久的習慣,讀經習慣了,習慣之後背誦在內心。若有讀,讀到很熟在內心,前面舉一句,後面就能夠接上去。這種前後經文很熟,前後當別人在誦、別人在說,我們在後面就能一句一句一直接上去。這就是我們要了解法,就需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等等,才能夠常常銘記心版,記在我們心版中,這些事情都叮嚀、交代了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又這樣說,
經文: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過去有佛,號威音王,神智無量,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。」
經文簡釋: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過去有佛,號威音王,神智無量」
重說偈:過去無量世時,有威音王佛,神通智慧,皆悉無量。
「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」。因為文意義重要,所以長行文講完,接下來用偈文再次開說。「過去有佛,號威音王,神智無量,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」。這段文我們要清楚、了解它。爾時世尊講一段偈文,過去有佛是這樣的名。大家應該清楚了,光是看到文就應該回憶過去這段時間,在講威音王佛,時間有多長?很長、很長,重重覆覆在那當中,很長遠的時間就是有這位常不輕菩薩。我們回憶起來,這個意義重新浮現起來了。所以重說偈言,重說過去,我們現在就是回憶。「過去無量世時」,現在再回憶過去無量世之時。「有威音王佛,神通智慧,皆悉無量」。不論是神通,精神通達了,體解宇宙萬物的真諦,沒有一樣有障礙,這叫做神通。瞬間要去哪一個星球中的什麼世界,或者是天堂,或者是地獄,或者是在地獄中受苦難的眾生,只要心念一轉,地獄苦相那就起了,心不忍;轉一個念,天堂天人受盡娛樂,他忘了真諦、精進,再回歸在娑婆,娑婆世界苦樂摻半。
佛陀在人間看無常苦空,追求道理,了悟解脫,就是在這個地方,都是在人間,地球的上面。所以佛說人間才有佛可成,天堂呢?快樂、享受太多了,忘失了追求諦理的機會。地獄太苦了,根本就沒因緣可讓他接觸佛法。人間剛剛好,雖然苦啊!「苦」我們知道了,因為有這麼多苦,我們才能夠勉勵自己去了解苦的根由。對於「集」更清楚,原來就是這樣、這樣、這樣的因緣,造成同樣的人,有千萬般不同的習性。各人一個習性,各人心念一個方向,這就是因為「集」;集了各人的習氣,各人所造作的業力因緣,這就是「集」。知道了,知道這些事情之後,要如何?要「滅」。要滅這個苦源,就是要修行於「道」。絕對要修行,我們能夠修行,所有人的習氣能夠完全將他回歸於一條聖道,這就是來人間的目的。所以,在前文說很多,來到這裡要重複開始。「過去無量世時,威音王佛,神通智慧,皆悉無量」,很多。
經文簡釋:
「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」;將帶引導一切眾生,過去迷網,如今將導正方向,威音王佛以神智妙力,前後導化群生,趣向正道。
所以,「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」。這是在偈文中,就是要「將帶引導一切眾生」,開始不捨眾生,這眾生緣,順逆緣都將它會同、集來,那就是一切他要領導。就像孩子四處走,老師再呼喚、再呼喚,一一再呼喚,「來,歸隊、歸隊。」總是孩子三三兩兩,大家就能夠乖乖地來歸隊,這就是叫做「引導」。不論是順逆緣,耐心去付出、投入、引導,終於這些眾生,不論在什麼樣的境界,他們就順著這個聲音、呼籲的方向,就會歸隊,那就是來引導一切眾生,用這樣來引導他們。「過去迷網,如今將導正方向」;過去迷茫過了,現在就是要將他導正過來,方向不可偏差。這是導師要如何引導人?要如何呼籲他?給他一個方向在那裡,大家歸納在那方向中,這樣就會整隊,方向就可以正確。
所以,「威音王佛以神智妙力,前後導化群生,趣向正道」。這很簡單,過去如何說?威音王佛是如何度眾生?用多長的時間?這個長時間弘法度化眾生,都沒有離開這「神智妙力」。所以前前後後時間往而復還,這樣前後去度化群生。不只是人,所有的眾生他都投入去度化。「趣向正道」,這是我們要學的,心心念念、秒秒分分我們都能夠繼續往這正道去。「劫」,長時間的劫無不都是從短時間,這念心沒有間斷,方向正確,累積一切,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知道。接下來再一段文,
經文:「是佛滅後,法欲盡時,有一菩薩,名常不輕。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。」
經文簡釋:
「是佛滅後,法欲盡時,有一菩薩,名常不輕」;威音王滅後,像法將轉入末法時,因多可度…被諸四眾呼為不輕。
唸這些法之時,重複偈文,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將這些偈文,瞬間就這樣將過去那麼多天聽來的法,大概影像有沒有拉回到腦海中呢?我們現在在讀偈文,就有過去的影像回歸我們的心腦中來。我現在自己在讀,也一樣會去影射過了說過的那些文,那個常不輕菩薩如何在度人的影像,歷歷在腦海中。所以我們現在偈文,也就是讓我們再回復印證,印證過去說了之後,現在成為我們的記憶,在這個記憶有偏差嗎?這就是偈文的好處,大家要用心。所以,「是佛滅後,法欲盡時,有一菩薩,名常不輕」。「威音王滅後」,這個常不輕菩薩在大家腦海中已經跑出來了。
所以那時候威音王滅後了,在像法將轉入末法那時,「因多可度」,因緣很多很多,這些都能夠度。威音王佛過去了,像法也轉入末法了,這過去的時間,一切一切,這些都因,造這個因,結很多的因,眾生因,也結成了很多眾生緣。因、緣,已經長時間的過去累積累積來,已經是「因多」,機緣也已經成熟了,「可度」了,所以這些都具足。常不輕菩薩他這樣長久的時間,就是在找過去的因,現在開始一步一步成熟,要如何帶他?所以,「被諸四眾呼為不輕」。他一直向大家說:「我不敢輕於汝,汝該當成佛。」被人打,走避在遠遠的,還是虔誠回頭再作禮,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將來會成佛。」所以這句話常常掛在常不輕菩薩的口頭。所以這些傲慢,大家累積了傲慢的人,在趕、在打、在追常不輕菩薩,這樣追逐他離開。大家說:「那個是誰?」「那個就是常常說『常不輕』那個啦!」所以「常不輕」的名,是這群人幫他取出來的,名為「常不輕」。
*是法不可示,若定謂是有,即是著法,乃至定是非有非無,亦是著法。
「是法不可示,若定謂是有,即是著法」。要說用什麼方法入群?這常不輕菩薩,他只是去向人頂禮、膜拜,去讚歎人家,這樣也能成佛!到底這是什麼法?要說到底,很長,累積他的因緣、思想,結果行動,這要解說到懂,實在是很難解釋,所以叫做「是法不可示」。要拿出來給你們看,又看不到;說給你們聽,又是有很多,聽不完、說不完。無形,沒有一個形可看,要靠著我們心與心相應著;說的人,頭腦中在想什麼?我們聽進來印象又是什麼?要放在我們的腦海中。我們要盡心入法,才有辦法智慧如海,難道不是嗎?「皈依法,當願眾生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」;這皈依法,就是希望大家進去法中,大家親身去受法,自己去感受才有辦法了解,要不然「是法不可示」。「若定謂是有」,我們若要跟他說這個法是有的,這樣變成我們是執著。法,有、無總是空啊!
我說那麼多,用口頭說,聲出了,口就空掉了。還沒有說以前,這些法沒有含在嘴裡,但是法一句一句必定要從口與舌,必定要從開口動舌中這樣出來。這,我們要去執著在哪裡?要在哪裡取著呢?沒辦法,所以「是法不可示」。「你說的。」「我有沒有說?」「你明明剛才說。」「嘴巴張開讓你看,我沒有說啦!」是啊,打開嘴巴是空的;說出去的,那是有的。而有,又在哪裡呢?有,已經入人的心了。法入心,是教育;誹謗的妄言、綺語入心是亂法,亂人的心的法。到底空空的一張嘴巴,你是要去亂人的心呢?或者是要去定人的心呢?這就是不可說,這就是「是法不可示」。這個法這麼的充足,但是拿出來是雙手空空,如手語「要給你」,它也是僅僅一個手勢,「給,給你」(比動作),但是手是空的。懂手語的人就知道,「東西是要給我的,有東西要給我」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
所以一切空,「空」也有很多的「有」,無量,開始做就很多。所以,「若定謂是有,即是著法」。這就是我們覺得:我是會說的人,你們是要聽的人;我要聽,所以你要說。這都是在著法。說法者無法可說,聽的人,聞者無法可聞,只是心會,方向我們了解要如何走,這樣就對了。所以,「乃至定是非有非無亦是著法」。甚至也不能說:「有啦!雖然看不到,道理肯定有的。」或者是說:「看不到的道理,啊,那是沒有的、是空的。」也不能這樣說。本來道理就是沒有,但是它妙有的真諦就是有,人生全都有道理,沒有道理不會有這個人生,沒有道理沒有這些物質。所以物物皆有諦理,人人也皆有諦法,這全都在,不是沒有。所以所有的,我們若要執著為:「我就要拿到東西,才要承認有。」法,你要如何拿到呢?是你的心得到。所以不要執著,執著也無法真正通達道理。道理叫做通達,你若要執著,那就是塞住,有所礙、不通達。還是要實有,空而有實,這要通達。
經文簡釋:
「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」;頌增上慢也,僧尼士女執著法相。
計著於法:謂妄計執著,於小乘等教法也。
所以,「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」。那些四眾,怒罵常不輕菩薩,這些四眾,比丘、比丘尼等,光是執在法中,不知道這個人深藏著真理,反過來活的真理他們要趕他離開,執著在那個文字之中,自己有將這個文用在內心嗎?卻是沒有。這就是眾生沉迷,計著於法。所以,「此頌增上慢」,這個偈頌,是頌增上慢者。這些四眾就是過去那些增上慢的人來計著,計著這個人是會說法或者是沒有形象,不會說法的人。總是著相,著有、著真、著假、著空,這都不對,我們要真正理通達得到,這樣才是真理。所以,「此頌增上慢」。光是靠在那裡讀誦,很有辦法誦,但是增加他的我慢,傲慢,而且法他並沒有通達。這些「僧尼士女執著法相」,光是執著一個法相而已。
所以,「計著於法:謂妄計執著」。這就沒有的、虛妄,就只是一直要追逐到有,這都是計著。「過去就好了,不要再說你過去怎樣,我過去怎樣。」但是師父現在,最近都說「莫忘」,莫忘那一年、莫忘那個人。這樣是不是計著呢?是,這也有計著。因為要如何法要流傳?佛陀也要大家,「法要流傳哦!」這樣佛陀是不是也計著呢?你有流傳,才有道理存世。但是這個地方說的就是不要雜,沒有用的要將它消除。就像去除無明,無明煩惱都要去除,這就是我們若無明煩惱還在,那就是著相。無明煩惱去除了,那就是不著相,那就是隨心應化,我們就隨我們的心來應化,無計著。「於小乘等教法」,這就是計著於小乘作教化。
*大智度論云:執有與無諍,如牛皮龍繩,俱不免患。龍繩入水,牛皮向日,彌益堅緊,如著法慢流也。
所以,《大智度論》有這樣的一段文,「執有與無諍」,就像「牛皮龍繩」,龍的繩子。「俱不免患」,這都有問題。你若要去計著它,計著「這牛皮,這是龍的繩子」。「龍繩入水,牛皮向日,彌益堅緊,如著法慢流」;其實龍的繩子入水很韌,牛皮向太陽也是很厚。所以我們若是執著,就像牛皮遮日,就像龍的繩子,龍絞成繩子,在水中滾絞解不開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要如何將世間無明的法如何解開?將真諦道理如何通達?解開無明、通達真諦,這才是我們學佛所要前進向前的,要不然實在是說不完。常不輕菩薩他用什麼心態入世?因為世間事很多,就像在非洲莫三比克,我們道理給他們了,那些貧困的人接到這種的道理,他們知道了,「我就是貧,但我也要去做好事。做好事我歡喜,做好事是造好因。」所以他們很願意,很貧困的人。
*貧濟貧粗糠可以擠出油,既給了水更應再加油,既有緣莫忘翻轉非洲念。
我就說:「這這麼貧,還能夠做這麼多的好事,這貧窮就如粗糠中也能擠出油。」貧困,就是在粗糠當中也要擠出油來。同樣在那個地方,貧困的人就能夠粗糠擠油,再去幫助人。「既給了水更應再加油」;何況我們既然給他們,非洲,既然給他們水了,我們為什麼不要再為他們加一點點油?這是幾天前我說的,為亞棋說的話。「既有緣莫忘翻轉非洲念」;我們不要在這裡做,有就好了,蜻蜓點水。其實你啟發他的愛心,你就要給他資源,還能夠繼續去幫助人。我們沒有給他們資源,他們的愛心已經啟動了,他們再辛苦,一點一滴就要去集來,變化成了一點點糖、一滴滴油,他們都要這樣去幫助人,很辛苦啊!所以我就說:「我們既然讓他們有水了,為什麼,我們為何不為他們加一點點油呢?」炒菜有水,再加一點點油,豈不是更加好吃,也是更有營養。
總而言之,法總是在這樣。不論是加水、加油,這就是我們既付出是對,我們要潤飾,法再為他說得更清楚,才能將法再牽到人間。是啊,法就是為人間,人間已經用到這樣的法了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時時用心在人群中,我們的法就是在我們的日常中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