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四 11月 07, 2019 3:20 pm

2019110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身心無倦,成就忍力;
信心清淨,堪忍無怠;
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;
清澄無染,堅定願行。

  用心,我們修行,一定身心要輕安、精進,時時要心輕身安,這是我們一句話這樣說,「心無掛礙」,我們若能夠身心無掛礙了,自然對事的方向就沒有懈怠的心,心就很勤快,心無懈怠。修行要永遠抱持著勤快、輕安的心,若能這樣我們就「成就忍力」。身心就是為事務、如來家這個家庭在付出,心無旁貸(意指心無旁騖),做就對了,還有什麼不堪忍的力呢?所以我們人人都要有忍力,工作如何做我們都甘願,責任如何負擔我們都歡喜,這是人生生命的價值觀。「信心清淨,堪忍無怠」。我們信心一定清淨,從入佛門,行大道,這條大道就是大乘菩薩道。所以我們既然決心在這條大道上,承擔了菩薩的使命,所以我們必定要堪忍,信心堪忍,充分的信心要堪得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日日就是要有這樣,忍,不叫做忍,就是輕安自在。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,「無難事啦!」

  看看常不輕菩薩,哪怕是人不好的臉色、態度在他的面前,他就是堪得忍,忍而無忍,永遠對人就是謙恭、讚歎。我們就是要學這樣的精神,這就是「深慧嚴身」。他表達出的是很深的智慧,不是他不懂,是他已經懂得,已經很透徹了,道理透徹了。這些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這些人,於佛陀這樣說:「心、佛、眾生皆無差別,人人具有佛性,人人皆得成佛」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深信佛所說法。過去佛是這樣說,修菩薩道的人就要親身力行。對人就是這樣,他「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」。

  所以,「清澄無染,堅定願行」。表達了身心清淨,沒有染著了,這樣能夠堅定願力。很簡單吧!只要我們一個心去除煩惱,只要我們真正就是深入佛心,相信佛說,我們對人還有什麼計較呢?菩薩道上就是這樣走。「深慧嚴身」,尤其是「清澄無染」,這種堅定的志願,對修行人來說需要、必要,而且很重要!菩薩道一定會走到盡頭就是成佛,我們要相信。來,我們來看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過去有佛,號威音王,神智無量,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。是佛滅後,法欲盡時,有一菩薩,名常不輕。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。」

  這段文,這樣我們很清楚,記憶也應該很深了。過去這段常不輕菩薩的過程,相信人人走入第二十品,開始聽到常不輕菩薩,我們的內心就很有親切感,大家聽,歡喜。所以這段時間,聽經之後,回向給我的,都有聽到:常不輕菩薩入人群,逆來順受,歡喜付出。這我都一直有聽到,可見人人對常不輕菩薩前面的文已經很熟悉了。威音王佛對常不輕菩薩長期的教育,常不輕菩薩累劫隨著威音王佛,這樣經歷了多久多久的時間。尤其是到了年齡大了,想:應該也要入滅了。但是,又是聽,聽到這個聲音好像威音王佛,為他呼喚:你要再精進為眾生,任務不會結束。他,遠遠的聲音聽在耳中,很清楚,趕快轉一個心念,講《法華經》。這個任務,就是《法華經》還未講,所以要好好再精進。他轉一個念頭,開始開座說《法華經》。

  這個時候,過去最輕視他,而且追打、罵辱他的這些人回過頭:「哇!莊嚴啊,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。」歡喜來聽受,也教化了不少人,最後才往生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來讚歎常不輕菩薩,這經歷過很久了,現在的釋迦佛來說過去那段威音王佛與常不輕菩薩的因緣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師徒;威音王佛傳授,常不輕菩薩接受了。經歷的時間實在很久,常不輕菩薩也已經將這個法傳了,一直一直到最後。釋迦牟尼佛就回過頭來說:「常不輕菩薩,那個時候那位常不輕菩薩是誰呢?不是別人,是我釋迦牟尼佛。」所以,我們終於知道了,原來常不輕菩薩過去那段經歷很長修行的過程,那麼的不容易,原來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可見每一尊佛修行的過程都很辛苦。釋迦佛豈是只有這輩子常不輕呢?不是啊!我們經典歷時已經這麼久了,多少過去的過去有多少的菩薩,有多少《本生經》佛過去世的故事,真的是時間很長。我們要相信,今生的過去生的過去生,不斷不斷累積才能夠修行得果,成佛了。

  所以前面的文都很重要,下面就再用偈文讓我們加強記憶,記得常不輕菩薩過來的經歷。所以前面說很長佛滅度後、法欲滅時,這是最後,那位菩薩「名常不輕」。「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」,這些人……。所以我們現在來看,看現在今天這段文。記得過去,就才有辦法將現在的清楚聽進去。現在這段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,而語之言;我不輕汝,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」;往到彼四眾執著法,而不持行受持者所。

  那些人雖然常常不相信常不輕菩薩,看到、聽到,聽到的就是:「我不敢輕視你,將來你會作佛。」聽到了,起了不歡喜的心,就罵了。這些四眾,這些人也同樣是出家四眾。常不輕菩薩不放棄,還是「往到其所」。這都是前文延續下來的偈文,再讓我們印象回顧。「往到彼四眾,執著法而不持行、受持者所」。那些四眾之人,是形體修行,這些四眾只是會執著法而不持行,不要身體力行,既不誦經、也不讀經,也不寫經等等,連經文都沒有在尊重,何況身心受持呢?這些都不持行、受持者。來到這個地方,這個團體,常不輕菩薩進去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而語之言;我不輕汝,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」;我不敢輕汝,由汝將來行道,皆當作佛。

  所以,「而語之言:我不輕汝」。去告訴他們:「我不敢輕你們,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發心修行了。所以光是說發心,穿著出家人的衣服,我就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也算是修行者。」「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」。「你們的形態,這樣大家會知道你們是修行者,所以只要你們心想要修行,若有這樣你們皆當作佛。」「我不敢輕汝,由汝將來行道,皆當作佛」;「只要起這個念頭,轉一個心修行,讓人看到你們,知道你們是出家修行,這樣我就不敢輕視你們了。因為你們將來會行道,你們已經種一個善因了,將來還有機會修行,就會殷勤精進,就能夠修行於道,走在修行人的道上;入道了,一定皆當作佛。」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。其罪畢已,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」;是諸人不信,所以罵之,不輕悉皆能安然忍受。

  這些人聽了之後,因為常不輕菩薩再次這樣為他們分析:你們已經有出家修行的心,有朝一日,你們也會認真修行,同樣也能夠成佛。哪知這樣,「諸人聞已輕毀罵詈」。「不輕菩薩」;所以常不輕菩薩他「能忍受之」,他還能堪得忍。「其罪畢已」,每一個人都有餘業未盡。常不輕菩薩他也有過去生也是不斷不斷累積,但不斷修行,無明一分一分去除,累生世難免還沒有去除的,還有存著。所以一輩子過一輩子,不斷不斷將那個罪業、業力,就是世世、分分去除。到這個時候,就是臨命終時,這一輩子被人侮辱、被人追打,他就是不動心,就是歡喜接受,就是再次讚歎。這段生命,讓他罪業全都消除了;累生世,生生世世修行,生生世世消除他的煩惱無明。少分煩惱、重的罪業都是這樣一生一世這樣消除了。

  這個時候「其罪畢已,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修行、修行,一直了解了,再聽到這部經,所有的一切,真正全都都清淨了。我們也要能夠用心去思考這當中的內容,到底還含著什麼深的意義呢?所以大家聽法,不是一時聽完全明白;聽到的,再經過解釋,解釋無法完全淋漓盡致,總是我們還要再去用心思考。所以,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」。這段文,剛才大概說過。「是諸人不信,所以罵之」。這些人就是不相信,常不輕菩薩到處都去向人禮拜、向人讚歎;這個人豈真有修行?豈值得去相信他?所以很多人不要相信他,才會叫做輕視,才會為他取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「所以罵之」,因不信,所以罵之。「不輕悉皆能安然忍受」,他就是這樣能夠忍耐,安心忍過,忍無所忍,就這樣過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其罪畢已」;謂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,為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故曰其罪畢已。

  「其罪畢已」;「謂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」。這輩子就是這樣,經的經文他不是讀誦,他是拿來當路走,就是這輩子完全行在《法華經》的道路上。所以,「為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」。他不是用說的,他是用行的,沒有人看得出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修行者。所以人會輕視他、會罵他,這樣叫做消業。常常說:「他在罵你,你就感恩,這樣就是為我們消業。」有時候有人欺辱我們,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,我們應該要感恩,時時懷感恩心,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的行,教我們不要計較,不要計較「這是他在輕視我,這是他在侮辱我,這……」等等,不要這樣想。凡事聽到逆耳、不好聽的話,我們也得要善解、感恩,感恩他來成就我們,現什麼樣的形色讓我們看,我們都不會起心動念,這種的心情,我們能夠不斷不斷練習。

  所以,「謂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,為人輕賤故」,就是被人輕賤,「先世罪業則為消滅」,就是這樣消業了。「你罵我,感恩!感恩!還為我消業。」只要我們的心沒有感覺到,「我要忍耐」。忍而無忍,就是輕安自在這樣過,這叫做消業。「故曰其罪畢已」,所以叫做其罪畢了,完了。接下來,

*其罪畢已:謂菩薩罪畢。以由四眾輕賤,常作不輕之名,又以瓦石打擲,悉能忍受,所有宿罪,因此罪畢,是故臨終聞經根淨。

  「其罪畢已:謂菩薩罪畢」。菩薩,是覺有情者,菩薩罪業也完了。就是過去有這樣、這樣的過程,過去的過程就是這樣過。所以,「以由四眾輕賤,常作不輕之名」。就是那些四眾看到這位常常來向你膜拜,常常來為你祝福,這個人再如何罵,他還是一樣這樣,到底這位是誰啊?沒有人知道他的名,大家只好就說:「那是『常不輕』,因為他常常說:『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都會作佛』。」憑他這句話,大家就叫他「常不輕」。所以這些四眾為他取名叫做「不輕」,那就是常不輕菩薩。

  「又以瓦石打擲,悉能忍受」。就是這樣打他、這樣追他,用石頭等等,追他、打他,他都能夠忍受。「所有宿業」,過去、過去有的業都在這個時候這樣消了。不論是如何侮辱,他們用瓦、用石頭、用棍子等等,如何打他、如何丟他,他就是這樣歡喜接受、歡喜讚歎,用這種心態,所以這樣的業消了。「因此罪畢,是故臨終聞經根淨」,聞,聽到經,諸根就清淨了。所聽到的,一切所有的業都在這裡清淨掉了。

*人生累世罪業,應墮惡道,是以今生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。

  所以,「人生累世罪業」。他這一生中累世的罪業,這一生,在過去生累累無數的生世所有所有的罪業,不斷修行,不斷不斷消業,來到這輩子也已經完全……。「人生累世罪業,應墮惡道」,這些罪業,「是以今生世人輕賤故」,現在的人這樣輕賤故,「先世罪業,則為消滅」。本來還有很多,要再經歷惡道,就是這輩子讓這麼多人罵過,讓這麼多人追過,讓這麼多人要打過,他還是歡喜接受、歡喜接受,不斷不斷讚歎,將那個墮惡道的業,就在這個時候消了。所以罪畢,那就沒有了,就這樣,惡業就這樣消過去,「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」。可見我們修行,態度對人、起心動念是多麼重要!大家要好好內心,這些經文,常不輕菩薩他的過程我們要銘記心版,我們要銘刻在我們的心版,記錄在我們的內心。這就是我們最好的修行,所以大家要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;頌上菩薩現報,臨終之時,聞空中說此法華經得六根清淨。

  「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能夠在這個地方,一直到他臨終那個時候能夠聽到《法華經》,因此六根清淨了。這些追打他的這些人,一直到最後,常不輕菩薩講《法華經》。大家還記得常不輕菩薩,因為他將要往生時,聽到威音王佛這個聲,所以他決定講《法華經》。講《法華經》之時,那些罵他的人,現在都來聽經。就是這樣聽經,四眾那些人也是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那些人應該也是造業,卻是能夠來聽《法華經》,聽常不輕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,這樣他們也能夠得六根清淨。

  所以這段偈頌,偈文就是這樣在表說,「頌上菩薩現報,臨終之時,聞空中說此《法華經》,得六根清淨」。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,將要臨終時聽到威音王佛那個聲音,所以他轉一個念,也開始講《法華經》。接下來再這段偈文又是這麼說:

經文:「神通力故,增益壽命,復為諸人,廣說是經。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神通力故,增益壽命,復為諸人,廣說是經」;以神通力,重增壽命;復為眾說是《法華經》。

  這段偈文就是說,在常不輕菩薩轉過來講《法華經》時,在講《法華經》那個時候,有很多著法;著法,就是出家後就只是知道法,不懂得要受持;看到常不輕菩薩,他們還要追打、辱罵,這些人只是重法,卻是不懂得修行。現在「皆蒙菩薩」,皆得到常不輕菩薩來為他們講《法華經》。因為這樣「廣說是經」,所以,我們若能夠清楚常不輕菩薩所講的經法,「以神通力,重增壽命;復為眾說是《法華經》」。這就是頌文裡所表達出來的。頌就是偈文,偈文表達出來的。

經文簡釋:
「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」;頌毀者果報。執著法相諸四眾等,皆蒙不輕之所教化,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。

  「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」;「頌毀者果報」。「執著法相諸四眾等,皆蒙不輕之所教化,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」;這些著法相的四眾,已經受過常不輕菩薩的教化,人人都已經成就智慧了,也住在佛道了。這就是,記得就是那些追打常不輕菩薩那些人,現在也能夠受常不輕菩薩感化過來,這些人也已經這樣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了。

  說起來,法,就是道理,事合道理了。道理「一」生無量,每一句、每一偈,每一句、每一偈,就是偈頌每一句都是來解釋上文;聽起來還未很清楚,會忘記,後面再補添進來,這些偈文就是讓我們補添記憶。所以我們重複聽,重複的記憶,偈文講完,更需要我們的內心就是深入心來記,銘記心版中。所以聽了之後在人事上開始用,遇到人與事,看到人的臉色,聽到不好的聲音,「喔,要學常不輕菩薩。感恩哦!」這麼簡單,很多的道理、事理就會通了。希望大家用很簡單的,日常生活用心深入的道理,好好事會理,理在生活中,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四 11月 07, 2019 3:21 pm

2019 年 11 月 6 日上午 5:20]農曆十月初 十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 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 菩薩道

1.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經文: 【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,而語之言;我不輕 汝,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。諸人聞已,輕毀 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。其罪畢已,臨 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。神通力故, 增益壽命,復為諸人,廣說是經。諸著法眾, 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身心無倦,成就忍力,信心 清淨,堪忍無怠,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,清 澄無染,堅定願行。」
(1)「身心無倦,心無掛礙,輕安精進」: 用心,修行一定要身、心都輕安精進。時時 要身輕心安,這是我們一句話這樣說「心無 掛礙」,我們若能夠身心無掛礙,自然我們對事,方向,就沒有懈怠的心。心就很輕快, 心無懈怠。
(2)「成就忍力」:修行要永遠抱持著輕快, 輕安的心,若這樣我們就「成就忍力」。身 心就是為事務,如來家,這個家庭在付出, 心無旁騖,做就對了,還有什麼不堪忍的難 呢?人人都要有忍力,工作怎麼做,我們都 甘願,責任怎麼負擔,我們都歡喜。這是人 生,生命的價值觀。
(3)「信心清淨,堪忍無怠」:我們身心一 定清淨,從入佛門,行大道,這條的大道, 就是大乘菩薩道。既然決心在這條大道上, 承擔了菩薩的使命,我們必定要堪忍,信心、 堪忍,充分的信心,要堪得忍。我們要很用 心,日日都是要有這樣忍,不叫做忍,就是 輕安自在。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無難事,看 看常不輕菩薩,哪怕人的臉色、態度,在他 的面前,他都是堪得忍,忍而無忍,永遠對 人就是謙恭讚歎,我們就是要學這樣的精神。
(4)「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」:我們表達出 了是很深的智慧,不是他不懂,是他已經對 道理懂得已經很透徹。這有什麼好計較呢? 這些人,依佛陀這樣說:「心,佛,眾生, 三無差別」,人人具有佛性,人人皆得成佛。 這就是常不輕菩薩,深信佛所說法,過去佛 是這樣說:「修菩薩道的人就要親身力行」, 對人就是這樣,「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」。
(5)「清澄無染,堅定願行」:清澄無染, 表達了身心清淨,沒有染著。這樣能夠堅定 願力,很簡單。
(6)「心,去除煩惱,深入佛心」:只要我 們一個心去除煩惱,只要我們真正就是深入 佛心,相信佛說,我們對人還有什麼計較呢? 菩薩道上就是這樣走。
(7)「菩薩道一定走到盡頭就是成佛」:深慧嚴身,尤其是清澄無染,這種堅定的志願, 對修行人來說:「需要,必要,而且很重要!」 是菩薩道一定走到盡頭就是成佛,我們要相 信。

3.★複習經文:【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 說偈言:過去有佛,號威音王,神智無量, 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。是佛滅後, 法欲盡時,有一菩薩,名常不輕。時諸四眾, 計著於法。】
(1)「常不輕菩薩入人群,逆來順受,歡喜 付出」:這段偈文,我們這樣很清楚,記憶 也應該很深。過去的這段常不輕菩薩的過程, 相信人人行入第二十品,開始聽到常不輕菩 薩,我們的內心就很有親切感,大家聽,歡 喜。所以這段時間,聽經了之後回向給我的, 都有聽到:常不輕菩薩入人群,逆來順受, 歡喜付出。這我都這樣一直有聽到了。可見, 人人對常不輕菩薩,對前面的經文已經很熟 悉了。
(2)「威音王佛,呼喚常不輕菩薩:要再精 進為眾生,任務不會結束」:威音王,像法 對「常不輕菩薩」,長期的教育,常不輕菩 薩累劫隨著威音王佛,這樣經歷了多久多久 的時間。尤其是到了年齡大了,想:應該也 要入滅了;但是,又是聽到這個聲音好像威 音王佛,為他呼喚:你要再精進為眾生,任 務不會結束。他,遠遠的聲音聽在耳中,很 清楚,趕快轉一個心念講《法華經》。這個 任務,就是《法華經》還未講,要好好再精 進。他轉一個念頭,開始開座說《法華經》。
(3)「威音王佛來讚歎常不輕菩薩,莊嚴說 《法華經》而度四眾」:這個時候,過去最 輕視他,而且追打罵辱,這些人回過頭:「哇! 莊嚴啊,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。」歡喜來聽 受,也教化了不少人,最後才取入涅槃。這 就是常不輕菩薩,威音王佛來讚歎就是常不 輕菩薩。這經歷過很久了,現在的釋迦佛來 說過去那段威音王佛與常不輕菩薩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師徒;威音王佛傳授,常不輕 菩薩接受了。經歷的時間實在很久,已經, 常不輕菩薩也已經將這個法傳了,一直一直 到最後。
(4)「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,是 生生世世的『常不輕』」:釋迦牟尼佛就回過 頭來說:「常不輕菩薩,那個時候那位常不 輕菩薩是誰呢?不是別人,是我釋迦牟尼。」 終於我們知道了,原來常不輕菩薩過去那段 經歷很長修行的過程,那麼的不容易,原來 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可見每一尊佛修行的 過程都很辛苦。釋迦佛豈是只有這輩子的常 不輕菩薩呢?不是啊!
(5)「本生經,佛過去世的故事,不斷累積 修行,得果成佛」:我們已經經典歷時那麼 久了,多少過去的過去,有多少的菩薩,有 多少《本生經》佛過去世的故事,真的是時 間很長。我們要相信,今生的過去生的過去 生,不斷不斷累積才能夠修行得果,成佛了。
(6)「用偈文,加強記憶,記得過去,才有 辦法將『現在』清楚聽進去」:前面的經文 都很重要,下面就再用偈文讓我們加強記憶, 記得「常不輕菩薩」過來的經歷。前面說很 長的佛滅度後、法欲滅時,這是最後那位菩 薩「名常不輕」。「是諸四眾,計著於法」。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這段經文。記得過去就才 有辦法將現在清楚聽進去。

4.釋譯經文:【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】:往到 彼四眾,執著法而不持行,受持者所。
(1)「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」:那些人雖然 常常不相信常不輕菩薩,看到、聽到的就是, 「我不敢輕視你,將來你會作佛。」聽到起 了不歡喜的心,就罵了。這些人也是同樣出 家四眾。常不輕菩薩不放棄,還是「往到其 所」。這都前文延續下來的偈,再讓我們印 象回顧。
(2)「往到彼四眾,執著法而不持行、受持 者所」:那些四眾之人,是修行,形體修行, 這些四眾只會執著法而不持行,不要身體力 行,既不誦經、也不讀經,也不寫經等等, 連經文都沒有在尊重,何況身心受持呢?這 些都不持行,受持者,來到這個地方,這個 團體,常不輕菩薩進去了,

5.【而語之言;我不輕汝,汝等行道,皆當 作佛】:我不敢輕汝,由汝將來行道,皆當 作佛。
(1)「而語之言:我不輕汝」:與他們說:「我 不敢輕視你,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 有發心,修行了。光是說發心,穿著出家人 的衣服,我就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也算是修 行者。
(2)「我不敢輕汝,由汝將來行道,皆當作 佛」:你們的形態,大家會知道你們是修行者,所以只要你們心有想要修行,若這樣你 們「皆當作佛」。
(3)「種善因,有機會殷勤精進,修行於道」: 只要起這個念頭,轉一個心,修行,讓人看 到你,知道你是出家修行,這樣我就不敢輕 視你了。因為你將來行道,你已經種一個善 因了,將來還有機會修行就會殷勤精進;就 能夠修行於道,走在修行人的道上,入道了, 一定「皆當作佛」。

6.【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 受之】:是諸人不信,所以罵之,不輕悉皆 能安然忍受。
(1)「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」:這些人聽了 之後,因為常不輕菩薩再次跟他們分析,你 們有出家修行的心,有朝一日,你也會認真 修行,同樣也能夠成佛,這樣的輕毀罵詈常 不輕菩薩。所以他還堪得忍。
(2)「其罪畢已」:每一個人都有餘業未盡, 常不輕菩薩他也有過去生不斷不斷累積,不 斷修行,無明一分一分去除,累生世難免還 沒有去除的還有存著。所以一輩子過一輩子, 不斷不斷把那個罪業、業力,就是世世、分 分去除。到這個時,那就是臨命終時,這一 輩子已經讓人侮辱、讓人槌打,他都是不動 心,都是歡喜接受,都是再次讚歎。這段生 命,讓他罪業全都消除了,累生世,生生世 世修行,生生世世消除他的煩惱無明,少分 煩惱、重的罪業,都是這樣一生一世這樣消 除了。
(3)「其罪畢已,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 根清淨」。修行、修行一直了解了,再聽到 這部經,真正所有的一切,全都那就是清淨 了。我們要用心去思考這裡面的內容,到底 還含著什麼深的意義?所以大家聽法,不是 一時聽完全明白,聽了,再經過解說,解說 無法完全淋漓盡致,總是我們還要再去用心 思考。
(4)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,不輕菩薩,能 忍受之」:這段文,才大概講過了。這些人 就是不相信常不輕菩薩到處向人禮拜,向人 讚歎,這個人豈是有修行?豈是值得相信他? 所以很多人不要相信他,所以才會叫做輕視, 才會取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所以罵之,不信 所以罵。「不輕悉皆能安忍」,他就是這樣能 夠忍耐,安心忍過,忍無所忍,就這樣過了。

7.【其罪畢已】:謂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 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,為人輕賤故先世罪 業則為消滅,故曰其罪畢已。
(1)「謂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 世受持是經」:這輩子就是這樣,經的經文 他不是讀誦,他是拿來當做路來走,就是這 一世人完全行在《法華經》之道路上。
(2)「為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」: 他不是用說的,他是用走的,沒有人看得出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修行者。所以人會輕視 他、會罵他,這樣叫做消業。常常說:「他 在罵你,你就感恩,這樣就是為我們消業。」
(3)「時時感恩善解,隨緣消舊業,莫再造 新殃」:有時候讓人欺辱我們,不一定是不 好的事情,我們應該要感恩,時時懷感恩心。 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的行,教我們不要計較, 不要計較「這是他在輕視我,這是他在侮辱 我,等等」,不要這樣想。凡事聽到逆耳、 不好聽的話,我們也得要善解、感恩,感恩 他來成就我們。什麼樣的形色讓我們看,我 們都不會起心動念,這樣的心情,我們能夠 不斷不斷練習。
(4)「謂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 受持是經,為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」: 就是這樣消業,「你罵我,感恩喔!感恩, 還為我消業。」只要我們的心沒有「我要忍 耐」,忍而無忍,輕安自在這樣過,這叫做 消業。「故曰其罪畢已」,所以叫做其罪畢了,完了。

8.【其罪畢已】:謂菩薩罪畢。以由四眾輕 賤,常作不輕之名,又以瓦石打擲,悉能忍 受,所有宿罪,因此罪畢,是故臨終聞經根 淨。
(1)「其罪畢已:謂菩薩罪畢」:菩薩覺有 情者,菩薩罪業也完成了,那就是過去有這 樣、這樣的過程。
(2)「以由四眾輕賤,常作不輕之名」:那 些四眾看到這位常常來向你膜拜,常常來為 你祝福,這個人再如何罵,他還是一樣這樣, 到底這個是什麼人啊?沒有人知道他的名, 只好大家就說:「那是『不輕』,因為他常常 說:『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都會 作佛。』。」憑他這句話,所以大家就叫他 「常不輕」。所以這些四眾為他取名字,叫 做「不輕」,那就是常不輕菩薩。
(3)「又以瓦石打擲,悉能忍受,所有宿罪, 因此罪畢」:就是這樣打他、這樣追他,用 石頭等等,他都能夠忍受。「所有宿業」,過 去有的業都在這個時候這樣消了。不論是如 何侮辱,他們用瓦、用石頭、用棍子等等, 如何打他、如何丟他,他就是這樣歡喜接受、 歡喜讚歎,這種的心態,這樣的業消了。
(4)「因此罪畢,是故臨終聞經根淨:,聽 到經,諸根就清淨了,所聽到的,一切所有 的業都在這裡清淨掉了。

9.『人生累世罪業,應墮惡道,是以今生世 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。』
(1)「人生累世罪業,應墮惡道」:他這一 生中累世的罪業,這一生,在過去生累累無 數的生世所有、所有的罪業,不斷修行,不 斷消業,來到這一輩子,也已經完全累世罪 業,「應墮惡道」。
(2)「是以今生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 為消滅」:現在的人這樣輕賤故。本來還有 很多還要再經歷惡道,而就是這一輩子讓這 麼多人罵過,讓這麼多人追過,讓這麼多人 打過,他還是歡喜接受,不斷讚歎,從那個 墮惡道的業,就在這個時候消了。所以罪畢, 就是沒有了,就這樣,惡業就這樣消過去, 「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」。
(3)「常不輕菩薩的過程,我們要銘刻在心 版,是我們最好的修行」:可見我們修行, 態度對人、起心動念是多麼重要!大家要好 好內心,這些經文,常不輕菩薩他的過程, 我們要銘刻在心版,記錄在我們的內心,這 是我們最好的修行。所以大家要用心。

10.【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】:頌 上菩薩現報,臨終之時,聞空中說此《法華 經》,得六根清淨。
(1)「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:
能夠在這個地方,一直到了他臨終時,能夠 聽到《法華經》,六根清淨了,這些追打他 的這些人,一直到最後,常不輕菩薩講《法 華經》。大家還記得常不輕菩薩因為將要取 入滅了,聽到威音王佛這個聲,所以他決定 講《法華經》。
(2)「常不輕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,四眾來 聽法,也能夠得六根清淨」:這段講《法華 經》之時,那些罵他的人,現在都來聽經。 就是這樣聽經那些人,四眾,那些人也是「臨 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那些人應 該也是造業,卻是能夠來聽《法華經》。常 不輕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,這樣他們也能夠 得六根清淨。
(3)「頌上菩薩現報,臨終之時,聞空中說 此法華經,得六根清淨」:這段偈文就是這 樣在說,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,將要臨終, 聽到威音王佛那個聲音,所以他轉一個念, 也開始講《法華經》。

11.【神通力故,增益壽命,復為諸人,廣 說是經】:以神通力,重增壽命;復為眾說 是《法華經》。
(1)「復為諸人,廣說是經,復為眾說是《法 華經》」:因為這樣「廣說是經」,我們若能 夠清楚「常不輕菩薩」所講的經法,這「以 神通力,重增壽命;復為眾說是法華經」, 這就是頌文之上所表達出來的。頌就是偈文, 偈文表達出來的。

12.【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 住佛道】:頌毀者果報。執著法相,諸四眾 等,皆蒙不輕之所教化,成就智慧,住於佛 道。
(1)「頌毀者果報。執著法相」:在常不輕 轉過來講《法華經》,那些講《法華經》那 時,有很多「(執)著法」,著法就是光只是 出家,光是知道法,不懂得要受持。看到常不輕菩薩,他還要追打、辱罵,這些人只是 重(型式)法,卻是不懂得修行。
(2)「諸四眾等,皆蒙不輕之所教化」:現 在「皆蒙菩薩」,皆得到菩薩這樣來為他們 講《法華經》。這些著法相的四眾,已經受 過了常不輕菩薩的教化。
(3)「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」:人人都已經 成就智慧了。也住在佛道了。就是那些追打 常不輕菩薩那些人,現在也能夠受常不輕菩 薩感化過來,這些人也已經這樣成就智慧, 住於佛道了。

13.「法,就是道理,事合道理,道理一生 無量」:每一句、每一偈,就是偈頌,每一 句都是來解釋頌文。聽起來還沒有很清楚, 會不記得,後面再補添下去,這些偈文就是 補添讓我們記憶。

14.「重複聽,重複的記憶」:偈文講完,更是需要我們內心就是深入心來記,銘記心版 裡。所以聽了之後,在人事上開始用,遇到 人與事,看到人的臉色,聽到不好的聲音, 「哦!常不輕菩薩,感恩喔!」這麼簡單, 很多的道理、事理就會通了。希望大家用很 簡單的日常生活,用心深入的道理,好好事 會理,理在生活中,時時多用心!
**************
15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動了解到,「常 不輕菩薩除了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之一,更 是要生生世世的『常不輕』」,可見每一尊佛 修行的過程都很辛苦。釋迦佛豈是只有這輩 子的常不輕菩薩呢?不是啊!「威音王佛, 呼喚常不輕菩薩:要再精進為眾生,任務不 會結束」,轉念頭,常不輕菩薩開始講《法 華經》而度很多四眾的人。
很法喜聽聞釋義這句經文【其罪畢已】:謂 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 經,為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故曰其罪畢已。---就是上人常教導我們的對人事物要「時時感恩善解,隨緣消舊業,莫再造新殃」,做慈濟,對的事,做就對,甘願做, 歡喜受。
聽聞今天偈文的釋義開示,總有點像是這一 品的總複習一般,「用偈文,加強記憶,記 得過去,才有辦法將『現在』清楚聽進去」。 「法,就是道理,事合道理,道理一生無量」, 將不輕菩薩的過程,銘刻在心版,是我們最 好的修行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11/06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