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10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身心無倦,成就忍力;
信心清淨,堪忍無怠;
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;
清澄無染,堅定願行。
用心,我們修行,一定身心要輕安、精進,時時要心輕身安,這是我們一句話這樣說,「心無掛礙」,我們若能夠身心無掛礙了,自然對事的方向就沒有懈怠的心,心就很勤快,心無懈怠。修行要永遠抱持著勤快、輕安的心,若能這樣我們就「成就忍力」。身心就是為事務、如來家這個家庭在付出,心無旁貸(意指心無旁騖),做就對了,還有什麼不堪忍的力呢?所以我們人人都要有忍力,工作如何做我們都甘願,責任如何負擔我們都歡喜,這是人生生命的價值觀。「信心清淨,堪忍無怠」。我們信心一定清淨,從入佛門,行大道,這條大道就是大乘菩薩道。所以我們既然決心在這條大道上,承擔了菩薩的使命,所以我們必定要堪忍,信心堪忍,充分的信心要堪得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日日就是要有這樣,忍,不叫做忍,就是輕安自在。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,「無難事啦!」
看看常不輕菩薩,哪怕是人不好的臉色、態度在他的面前,他就是堪得忍,忍而無忍,永遠對人就是謙恭、讚歎。我們就是要學這樣的精神,這就是「深慧嚴身」。他表達出的是很深的智慧,不是他不懂,是他已經懂得,已經很透徹了,道理透徹了。這些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這些人,於佛陀這樣說:「心、佛、眾生皆無差別,人人具有佛性,人人皆得成佛」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深信佛所說法。過去佛是這樣說,修菩薩道的人就要親身力行。對人就是這樣,他「恭敬三寶,深慧嚴身」。
所以,「清澄無染,堅定願行」。表達了身心清淨,沒有染著了,這樣能夠堅定願力。很簡單吧!只要我們一個心去除煩惱,只要我們真正就是深入佛心,相信佛說,我們對人還有什麼計較呢?菩薩道上就是這樣走。「深慧嚴身」,尤其是「清澄無染」,這種堅定的志願,對修行人來說需要、必要,而且很重要!菩薩道一定會走到盡頭就是成佛,我們要相信。來,我們來看前面的文,
複習經文: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過去有佛,號威音王,神智無量,將導一切,天人龍神,所共供養。是佛滅後,法欲盡時,有一菩薩,名常不輕。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。」
這段文,這樣我們很清楚,記憶也應該很深了。過去這段常不輕菩薩的過程,相信人人走入第二十品,開始聽到常不輕菩薩,我們的內心就很有親切感,大家聽,歡喜。所以這段時間,聽經之後,回向給我的,都有聽到:常不輕菩薩入人群,逆來順受,歡喜付出。這我都一直有聽到,可見人人對常不輕菩薩前面的文已經很熟悉了。威音王佛對常不輕菩薩長期的教育,常不輕菩薩累劫隨著威音王佛,這樣經歷了多久多久的時間。尤其是到了年齡大了,想:應該也要入滅了。但是,又是聽,聽到這個聲音好像威音王佛,為他呼喚:你要再精進為眾生,任務不會結束。他,遠遠的聲音聽在耳中,很清楚,趕快轉一個心念,講《法華經》。這個任務,就是《法華經》還未講,所以要好好再精進。他轉一個念頭,開始開座說《法華經》。
這個時候,過去最輕視他,而且追打、罵辱他的這些人回過頭:「哇!莊嚴啊,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。」歡喜來聽受,也教化了不少人,最後才往生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來讚歎常不輕菩薩,這經歷過很久了,現在的釋迦佛來說過去那段威音王佛與常不輕菩薩的因緣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師徒;威音王佛傳授,常不輕菩薩接受了。經歷的時間實在很久,常不輕菩薩也已經將這個法傳了,一直一直到最後。釋迦牟尼佛就回過頭來說:「常不輕菩薩,那個時候那位常不輕菩薩是誰呢?不是別人,是我釋迦牟尼佛。」所以,我們終於知道了,原來常不輕菩薩過去那段經歷很長修行的過程,那麼的不容易,原來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可見每一尊佛修行的過程都很辛苦。釋迦佛豈是只有這輩子常不輕呢?不是啊!我們經典歷時已經這麼久了,多少過去的過去有多少的菩薩,有多少《本生經》佛過去世的故事,真的是時間很長。我們要相信,今生的過去生的過去生,不斷不斷累積才能夠修行得果,成佛了。
所以前面的文都很重要,下面就再用偈文讓我們加強記憶,記得常不輕菩薩過來的經歷。所以前面說很長佛滅度後、法欲滅時,這是最後,那位菩薩「名常不輕」。「時諸四眾,計著於法」,這些人……。所以我們現在來看,看現在今天這段文。記得過去,就才有辦法將現在的清楚聽進去。現在這段文就這樣說,
經文:「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,而語之言;我不輕汝,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。」
經文簡釋:
「不輕菩薩,往到其所」;往到彼四眾執著法,而不持行受持者所。
那些人雖然常常不相信常不輕菩薩,看到、聽到,聽到的就是:「我不敢輕視你,將來你會作佛。」聽到了,起了不歡喜的心,就罵了。這些四眾,這些人也同樣是出家四眾。常不輕菩薩不放棄,還是「往到其所」。這都是前文延續下來的偈文,再讓我們印象回顧。「往到彼四眾,執著法而不持行、受持者所」。那些四眾之人,是形體修行,這些四眾只是會執著法而不持行,不要身體力行,既不誦經、也不讀經,也不寫經等等,連經文都沒有在尊重,何況身心受持呢?這些都不持行、受持者。來到這個地方,這個團體,常不輕菩薩進去了。
經文簡釋:
「而語之言;我不輕汝,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」;我不敢輕汝,由汝將來行道,皆當作佛。
所以,「而語之言:我不輕汝」。去告訴他們:「我不敢輕你們,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發心修行了。所以光是說發心,穿著出家人的衣服,我就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也算是修行者。」「汝等行道,皆當作佛」。「你們的形態,這樣大家會知道你們是修行者,所以只要你們心想要修行,若有這樣你們皆當作佛。」「我不敢輕汝,由汝將來行道,皆當作佛」;「只要起這個念頭,轉一個心修行,讓人看到你們,知道你們是出家修行,這樣我就不敢輕視你們了。因為你們將來會行道,你們已經種一個善因了,將來還有機會修行,就會殷勤精進,就能夠修行於道,走在修行人的道上;入道了,一定皆當作佛。」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。其罪畢已,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。」
經文簡釋:
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」;是諸人不信,所以罵之,不輕悉皆能安然忍受。
這些人聽了之後,因為常不輕菩薩再次這樣為他們分析:你們已經有出家修行的心,有朝一日,你們也會認真修行,同樣也能夠成佛。哪知這樣,「諸人聞已輕毀罵詈」。「不輕菩薩」;所以常不輕菩薩他「能忍受之」,他還能堪得忍。「其罪畢已」,每一個人都有餘業未盡。常不輕菩薩他也有過去生也是不斷不斷累積,但不斷修行,無明一分一分去除,累生世難免還沒有去除的,還有存著。所以一輩子過一輩子,不斷不斷將那個罪業、業力,就是世世、分分去除。到這個時候,就是臨命終時,這一輩子被人侮辱、被人追打,他就是不動心,就是歡喜接受,就是再次讚歎。這段生命,讓他罪業全都消除了;累生世,生生世世修行,生生世世消除他的煩惱無明。少分煩惱、重的罪業都是這樣一生一世這樣消除了。
這個時候「其罪畢已,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修行、修行,一直了解了,再聽到這部經,所有的一切,真正全都都清淨了。我們也要能夠用心去思考這當中的內容,到底還含著什麼深的意義呢?所以大家聽法,不是一時聽完全明白;聽到的,再經過解釋,解釋無法完全淋漓盡致,總是我們還要再去用心思考。所以,「諸人聞已,輕毀罵詈;不輕菩薩,能忍受之」。這段文,剛才大概說過。「是諸人不信,所以罵之」。這些人就是不相信,常不輕菩薩到處都去向人禮拜、向人讚歎;這個人豈真有修行?豈值得去相信他?所以很多人不要相信他,才會叫做輕視,才會為他取名叫做「常不輕」。「所以罵之」,因不信,所以罵之。「不輕悉皆能安然忍受」,他就是這樣能夠忍耐,安心忍過,忍無所忍,就這樣過了。
經文簡釋:
「其罪畢已」;謂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,為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故曰其罪畢已。
「其罪畢已」;「謂常不輕菩薩,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」。這輩子就是這樣,經的經文他不是讀誦,他是拿來當路走,就是這輩子完全行在《法華經》的道路上。所以,「為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」。他不是用說的,他是用行的,沒有人看得出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修行者。所以人會輕視他、會罵他,這樣叫做消業。常常說:「他在罵你,你就感恩,這樣就是為我們消業。」有時候有人欺辱我們,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,我們應該要感恩,時時懷感恩心,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的行,教我們不要計較,不要計較「這是他在輕視我,這是他在侮辱我,這……」等等,不要這樣想。凡事聽到逆耳、不好聽的話,我們也得要善解、感恩,感恩他來成就我們,現什麼樣的形色讓我們看,我們都不會起心動念,這種的心情,我們能夠不斷不斷練習。
所以,「謂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,以今世受持是經,為人輕賤故」,就是被人輕賤,「先世罪業則為消滅」,就是這樣消業了。「你罵我,感恩!感恩!還為我消業。」只要我們的心沒有感覺到,「我要忍耐」。忍而無忍,就是輕安自在這樣過,這叫做消業。「故曰其罪畢已」,所以叫做其罪畢了,完了。接下來,
*其罪畢已:謂菩薩罪畢。以由四眾輕賤,常作不輕之名,又以瓦石打擲,悉能忍受,所有宿罪,因此罪畢,是故臨終聞經根淨。
「其罪畢已:謂菩薩罪畢」。菩薩,是覺有情者,菩薩罪業也完了。就是過去有這樣、這樣的過程,過去的過程就是這樣過。所以,「以由四眾輕賤,常作不輕之名」。就是那些四眾看到這位常常來向你膜拜,常常來為你祝福,這個人再如何罵,他還是一樣這樣,到底這位是誰啊?沒有人知道他的名,大家只好就說:「那是『常不輕』,因為他常常說:『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大家都會作佛』。」憑他這句話,大家就叫他「常不輕」。所以這些四眾為他取名叫做「不輕」,那就是常不輕菩薩。
「又以瓦石打擲,悉能忍受」。就是這樣打他、這樣追他,用石頭等等,追他、打他,他都能夠忍受。「所有宿業」,過去、過去有的業都在這個時候這樣消了。不論是如何侮辱,他們用瓦、用石頭、用棍子等等,如何打他、如何丟他,他就是這樣歡喜接受、歡喜讚歎,用這種心態,所以這樣的業消了。「因此罪畢,是故臨終聞經根淨」,聞,聽到經,諸根就清淨了。所聽到的,一切所有的業都在這裡清淨掉了。
*人生累世罪業,應墮惡道,是以今生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。
所以,「人生累世罪業」。他這一生中累世的罪業,這一生,在過去生累累無數的生世所有所有的罪業,不斷修行,不斷不斷消業,來到這輩子也已經完全……。「人生累世罪業,應墮惡道」,這些罪業,「是以今生世人輕賤故」,現在的人這樣輕賤故,「先世罪業,則為消滅」。本來還有很多,要再經歷惡道,就是這輩子讓這麼多人罵過,讓這麼多人追過,讓這麼多人要打過,他還是歡喜接受、歡喜接受,不斷不斷讚歎,將那個墮惡道的業,就在這個時候消了。所以罪畢,那就沒有了,就這樣,惡業就這樣消過去,「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」。可見我們修行,態度對人、起心動念是多麼重要!大家要好好內心,這些經文,常不輕菩薩他的過程我們要銘記心版,我們要銘刻在我們的心版,記錄在我們的內心。這就是我們最好的修行,所以大家要用心。
經文簡釋:
「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;頌上菩薩現報,臨終之時,聞空中說此法華經得六根清淨。
「臨命終時,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能夠在這個地方,一直到他臨終那個時候能夠聽到《法華經》,因此六根清淨了。這些追打他的這些人,一直到最後,常不輕菩薩講《法華經》。大家還記得常不輕菩薩,因為他將要往生時,聽到威音王佛這個聲,所以他決定講《法華經》。講《法華經》之時,那些罵他的人,現在都來聽經。就是這樣聽經,四眾那些人也是得聞此經,六根清淨」。那些人應該也是造業,卻是能夠來聽《法華經》,聽常不輕菩薩講說《法華經》,這樣他們也能夠得六根清淨。
所以這段偈頌,偈文就是這樣在表說,「頌上菩薩現報,臨終之時,聞空中說此《法華經》,得六根清淨」。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,將要臨終時聽到威音王佛那個聲音,所以他轉一個念,也開始講《法華經》。接下來再這段偈文又是這麼說:
經文:「神通力故,增益壽命,復為諸人,廣說是經。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。」
經文簡釋:
「神通力故,增益壽命,復為諸人,廣說是經」;以神通力,重增壽命;復為眾說是《法華經》。
這段偈文就是說,在常不輕菩薩轉過來講《法華經》時,在講《法華經》那個時候,有很多著法;著法,就是出家後就只是知道法,不懂得要受持;看到常不輕菩薩,他們還要追打、辱罵,這些人只是重法,卻是不懂得修行。現在「皆蒙菩薩」,皆得到常不輕菩薩來為他們講《法華經》。因為這樣「廣說是經」,所以,我們若能夠清楚常不輕菩薩所講的經法,「以神通力,重增壽命;復為眾說是《法華經》」。這就是頌文裡所表達出來的。頌就是偈文,偈文表達出來的。
經文簡釋:
「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」;頌毀者果報。執著法相諸四眾等,皆蒙不輕之所教化,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。
「諸著法眾,皆蒙菩薩,教化成就,令住佛道」;「頌毀者果報」。「執著法相諸四眾等,皆蒙不輕之所教化,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」;這些著法相的四眾,已經受過常不輕菩薩的教化,人人都已經成就智慧了,也住在佛道了。這就是,記得就是那些追打常不輕菩薩那些人,現在也能夠受常不輕菩薩感化過來,這些人也已經這樣成就智慧,住於佛道了。
說起來,法,就是道理,事合道理了。道理「一」生無量,每一句、每一偈,每一句、每一偈,就是偈頌每一句都是來解釋上文;聽起來還未很清楚,會忘記,後面再補添進來,這些偈文就是讓我們補添記憶。所以我們重複聽,重複的記憶,偈文講完,更需要我們的內心就是深入心來記,銘記心版中。所以聽了之後在人事上開始用,遇到人與事,看到人的臉色,聽到不好的聲音,「喔,要學常不輕菩薩。感恩哦!」這麼簡單,很多的道理、事理就會通了。希望大家用很簡單的,日常生活用心深入的道理,好好事會理,理在生活中,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