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11/0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43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9/11/0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11/0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11/0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四 11月 07, 2019 5:26 pm

2019110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 
諸佛來人間一大事,
為說妙法蓮華經故;
為小根機說宿世因緣,
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,
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。
宿世因緣周者,佛為下根機人,於大法譬喻中,猶不能解了者,遂說宿世因緣。
 
  各位菩薩,用心啊!用心聽法就入心。諸佛來人間,是為一大事因緣。什麼樣的一大事?常常說為教育菩薩,「為說法華經故」出現人間。應該這是常常聽到的話,那就是佛陀來人間一大的目的,所以現在這部《法華經》是諸佛人間必說的經典,可見佛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使命,教菩薩法。我們現在聽法,是佛的弟子更要重視《妙法蓮華經》,為什麼是佛這麼重視的因緣來人間呢?我們就要用心來了解。但是要講《法華經》不是小事情,是一大事。「為小根機說宿世因緣」;小根機的眾生要接受很困難,因為眾生在人間,累生世陷入無明,這眾生無明、機鈍,要聽《法華經》這麼地深奧,轉凡夫而成佛,談何容易啊?
 
  佛陀就要很用心,他要從小根機的人,諸佛絕對不會怕麻煩,所要度的就是這樣的根機,所以他就對這些小根機的人講宿世因緣。「苦啊,是為什麼會苦?」「苦到很艱苦,為什麼這麼辛苦?」,「不知道,我也沒有做壞事,我也沒有做錯什麼,為什麼會這麼苦啊?」你要知道你過去,過去宿世;累生累世以來,甚至這個因緣跨過了好幾個世代,終於碰到了,所以你非受不可。這個因過去已經做了,這個緣現在遇到了,所以因緣會合,非受不可。很多的故事就是這樣產生出來,每一位眾生的苦,每一個眾生都有過去。他的因、緣等等所造作的那個業力。因緣就是這樣一直拖,因為累積很多,有的是很快讓你遇到;有的是要好幾世為人才讓你遇到。所以這因緣不是不報,只是時間尚未到,就是還未遇到的因緣,遇到了非報不可。
 
  就像很簡單地,我們的譬喻──悟達國師,他怕因緣果報,他知道造了業一定要受報。但是,我不要受報,我趕快來去修行。那個時候他去修行,修行不迷失,生生為高僧,因為修行的目的他知道,修行一定要很謹慎,戒、定、慧,很嚴守。因為他嚴守戒、定、慧,十世為高僧,所以他一路一帆風順,認真修行,總有這樣的福,修這樣的慧得到這樣的福,最後就是在國家成為國師,十世為高僧,就是很有名。不過人的心很難顧,小小的念頭一起動,那個業、那個果,就會不斷尋尋覓覓找緣要來報。總是他的心門開了,沒有關好就被鑽進來了。這樣腳一碰撞,病因、病緣就開始,從紅到腫,從腫、破皮,這樣一直爛,爛到變成了人面瘡,這種眼、耳、鼻、舌全部分明,好像一個人頭,這個故事大家都很清楚。什麼樣的醫、藥都無效,一直一直到了有種一點「因」,就有辦法解這個「緣」,會那個這個「果」。
 
  所以,去想到那個時候遇到一位高僧。也是他用愛走在最先,這輩子也是用愛,不忍心一位病僧,行腳與他一起借住在一所寺院,就是這樣認識。這位病僧病得嚴重,悟達法師就發心在那裡照顧他。照顧到病好了,要離開時就說:「感恩你現在將我照顧得這麼好,我現在要回去我的寺裡,將來你若有事情來找我,在九隴山兩棵大樹的中間,你可在那裡找我。」就這樣分開了,悟達國師與另外這位法師,就都遊行去了。就又是很用心、用功修行等等的過程,邊走邊說法,寺院到處去遊學說教。
 
  後來他名聲也很大了,受唐懿宗皇帝看重,請入皇宮,就這樣拜為國師,受到皇帝、王親大家的愛敬,這種尊敬、愛護。一直到賜沉香檀椅,就座時,只是這樣起一念「驕」,這慢心一起,驕慢,「我這時候在這個國家裡面,一國之尊竟然來尊重,而且恭請,特別賜沉香檀的椅子來,又是這麼的恭敬,滿朝文武就是這麼的禮遇請我上臺講經。」這種的寵遇,慢心一起就忘了自己,忘記自己了啦!就去碰到。這樣,只是膝蓋去撞到而已,瘀青,就開始,人面瘡起,就這樣。所以一直遍求名師,國王也很著急,皇帝還是貼告示,全國的名醫都請了,怎麼治療都是無效,越來越惡化。痛,痛徹骨髓,很痛,要怎麼辦?想到了,迦諾迦尊者將要離開的時候,這樣的交代不是沒有因緣,所以他決心要去九隴山去找迦諾迦尊者來治療。
 
  經過了波折,遙遠的路程。到達了,很疲倦,迦諾迦尊者安排,晚上住一晚,明天早上叫小沙彌帶他到山下池水的旁邊。小沙彌就說:「那個水就能夠治療你的腳。」就這樣,他開始要伸腳,用手捧水要來洗腳。腳伸長了,手捧水,開始要來清洗的時候,就那個剎那間冥冥中聽到了,開始敘說過去的因緣,袁盎斬晁錯的故事,就這樣完整了,十世之前所做過的事情,袁盎斬晁錯這個故事很俱全,顯在現在悟達國師的腦海中,就好像是在耳邊在說。將這個故事完整說過了之後,如夢初醒,業力可怕,懺悔啊!水這樣捧來洗,痛徹深髓,痛得昏過去了,又醒來,人面瘡不見了。就知道因緣業報的可怕,不是病在辛苦,是受報;過去那個因牽引來的緣,受得現在的果來報,報得這麼長、這麼苦,痛徹骨髓。折磨這麼久的時間,終於明白了。
 
  是啊,終於明白了,人生哪一個人沒有造因?有因,必定要受果、受報。人生好壞不可去計較,要警惕自己:這是我過去的造因,帶果來了;以前有這樣的因,我現在在受的果,我要歡喜感受。我們若有在修行,就知道道理,了解了,所以甘願受了。過去就是這樣歡喜做,不知為何,「怎樣!我歡喜,有什麼不可以呢?」過去就是這樣去做,到了現在受到的苦,「啊,甘願,就是這樣,就是要接受。」修行也是一樣。既然是這樣,現在遇到的無緣的人,在罵我、在追我、在打我這些人,「感恩哦!大家為你們祝福,你們將來也能夠行菩薩道,菩薩道能夠成佛。」這都是在因緣果報中,就這樣過去了,現在就是又碰到的,不好的緣又遇到了,我們也不要又惹來了不好的緣,再繼續這樣牽、累;這一輩子又牽下去,下輩子又累下去。若這樣累世都不清楚,這個因緣果報一直牽連不休,那是很辛苦。
 
  所以佛陀為這些小根機,還有煩惱、無明,對法還不能很快就接受,這種的小根機的人說大法他聽不懂,那就要從最初,「人之初性本善」開始,「為小根機說宿世因緣」。今天的是這樣,不可不知道過去我們與這些人曾經有過的事情,所以宿世因緣。這樣開始用種種容易懂、容易知道的方法來為他施教,慢慢來引導他,就像在帶小孩子;老師在帶幼稚園的孩子,孩子站起來站不穩,老師就要如何扶他,「站好,來、來、來。」循循善誘,這樣為他施教。「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,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」,慢慢地教他、牽他,耐心向他說,說到他了解了,了解是一層一層地了解了。這就是在〈化城喻品〉。
 
  從〈譬喻品〉一直來到〈化城喻品〉。〈化城喻品〉,開始你就要爬,爬坡了,這座山很難爬,你就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從低向高要爬上去。爬,爬到一半,差不多要到頂了,但是這個時候累了,「這麼累,我們不如回去吧,不想要再上去了。」就要有一位很能帶,懂得帶的老師,慢慢地鼓勵、慢慢地陪伴,設方法讓他們又有興趣向前走。這段文,從〈譬喻品〉一直來到〈化城喻品〉。〈譬喻品〉,先看到火宅等等等等的境界,才想說出去吧!因為長者,父親將他們誘引出來,鹿車、羊車、大隻牛車,任我們自己來選擇。卻是我們選擇的都是要羊車、鹿車,在小乘!所以這總是在因的過程、緣的過程,時間的累積,去了再來了,來了還是同樣,都是在這樣的小根機之中,生生世世。
 
  不過緣沒有斷,現在再來了,佛陀開始對這些有根機的人,有緣但是難教,就要想辦法這樣慢慢引導,「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」;一直讓他到了證悟的說法,讓他了解在說的法是什麼,所以直到證悟之說。能夠了解了,了解了又懂得說,這就是這段的過程很久,這就是「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」。我們若能夠了解,現在就要來看,前面的文,
 
複習經文:「得大勢!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,供養如是若干諸佛,恭敬、尊重、讚歎,種諸善根。於後復值千萬億佛,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,功德成就,當得作佛。」
 
  「得大勢」,佛陀再叫大勢至菩薩,再稱「得大勢!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」。這位常不輕菩薩是大菩薩啊!「摩訶薩」就是大,菩薩,大菩薩啊!他過去所「供養如是若干諸佛,恭敬、尊重、讚歎,種諸善根」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行要經過很久,「若干」就是很長久,長久到多久呢?所以這若干就是表示很多。遇到的很多佛,每一尊佛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過了之後,又經很長的時間才又有一尊佛,所以這已經供養過了若干諸佛。所以時間長還是不長呢?在這個諸佛生世之時,常不輕菩薩都經歷了每一尊佛出生,每一尊佛他都在前,在佛座下就是不斷親近,「恭敬、尊重、讚歎、種諸善根」。就是在那尊佛的座下,不斷來侍奉每一尊佛,還要畢恭畢敬,很恭敬、讚歎,這樣在那裡種善根、造善福。
 
  所以,「於後復值千萬億佛」。過去不知道多少,後面來再出生,又是再遇到千萬億佛。「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」。每一尊佛說法,到了最後,都是同樣,「說是經典」,是經典是什麼經典呢?當然是《法華經》。「功德成就,當得作佛」。換他本身,這樣一直在聽佛的經典,照著經典這樣去精進,一直積功累德,成就了,當得作佛。這尊菩薩也即將得到,要成佛,成佛時間很靠近了。所以這段文再次說,
 
經文:「得大勢!於意云何?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,則我身是。」
 
  「得大勢,於意云何?」接下來這段經文,「得大勢!於意云何?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?則我身是」。這是釋迦佛自己說,你知道過去那個常不輕菩薩,那位大菩薩,說這麼長的時間,修行的過程,面對著人間,人們對他,對常不輕菩薩輕視、不尊敬,罵他、恥辱他,用棍子要打他、要追他,他心沒有起念,總是只有一念,就是讚歎、讚歎。這就是人間我們要學的,他做很多事情,沒有得很多好緣,但是他不在意,還是恭敬,還是尊重,同樣是禮拜。這樣又經歷了一段時間,終於常不輕菩薩他已經是成佛了,是誰?釋迦佛說:「是我!」那尊常不輕菩薩,我們就知道常不輕菩薩從遠,無量無數劫無法計算的時間,從威音王佛的時代,這樣不斷不斷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再經歷到這樣前面所說的修行的辛苦,到了最後他終於成佛了。
 
*彼時威音王佛時,有常不輕菩薩,非是他人,即是今時我身釋迦牟尼佛!
 
  所以,「彼時威音王佛時,有常不輕菩薩,非是他人,即是今時我身――釋迦牟尼佛」。這我們就很清楚。常不輕菩薩這段差不多就這樣告一段落了,這段故事就是這樣。所以,
 
經文:「若我於宿世,不受持讀誦此經、為他人說者,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 
經文簡釋:
 
「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、為他人說者」;劫生世若我不持此《法華經》,為隨根逗教而說法者,明得果由於此經。
 
  這就是說,若我長期累劫沒有這樣在受持,若沒有這樣認真讀誦《法華經》,若沒有在《法華經》讀了、清楚了,傳給別人、教育別人,同時也入人群;除了教育,也去六度萬行,行菩薩道。就這樣一直過來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去為眾生拔苦;苦為他拔除了之後,再為眾生說法,行菩薩道,六度萬行這樣過來了,這是很不容易。所以,「劫生世」,在累劫生世。「劫」就是長時間。累積了很多長時間,這樣生生世世。「若我不持此《法華經》」,無法現在成佛。持《法華經》,就是「為隨根逗教而說法者」。實在要講《法華經》很不容易,要隨眾生的根機來投他所好,為他說法。
 
  所以《法華經》包含了過去所說所有的經,等於《法華經》是圓教,圓融所包容的教法。《法華經》是大教,所以大能包小,那最開始的小法全都包含在其中。所以這其中有「苦集滅道」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;四諦、六度、十二因緣,這些法都包攬在其中了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,他隨根逗教而說法,而為說法,隨這些人的根機來說法,這都在《法華經》中。可以隨時從經文之中抽出任何一句話來,都能夠說法。就像現在將《法華經》重播,《法華經》到現在是第十年!我在說《法華經》,從二00九年開始〈序品〉,現在又在重播〈序品〉,十年了。最近這幾天,大愛臺又重播十年前〈序品〉開始。看到那個影像,「這是十年前,那個人,啊,原來是我!」那個人,尤其是那個時候在說的法,與現在的經,確實同一部經,沒有讓它差毫釐過去。這幾天重複再聽,真的覺得法就是這樣。法,對著法真是微妙,光是聽、看,就是甘甜在心中,因為法再如何聽都很有受用。所以說到這裡,就是常不輕菩薩他也是這樣過來的過程,現在成佛了。這段文,就是「明得果由於此經」。「因」已經這樣一直走過來,結果現在成佛了,就是這樣經歷過來了。
 
經文簡釋:
 
「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;若不把握因緣,見人隨機應緣歡喜,則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 
  所以,「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若沒有經歷這樣過來,絕對無法這麼快就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就是要有這樣,有這種的心,不著我,已經人我皆空了,沒有人相、沒有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當然就無我相了。但是有相無相無不相,我還是要認真修行,對人要恭敬,對自己要清淨。不是都沒有相了,就隨便放縱,不是喔!那就是認清楚,過去的是這樣,明白了。這面鏡子擦乾淨了,過去整面鏡子是矇矇的,現在擦乾淨了,那就是樣樣都看清楚了。
 
  所以那個時候若沒有很認真擦,無法這麼快這面心鏡都乾淨了。所以過去若沒有這樣,現在就無法得無上正等正覺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這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意思,大家都已經知道了。若不把握因緣,「見人隨機應緣歡喜」,我們就要學會這樣,我們要把握。「若不把握因緣,見人隨機應緣歡喜」,我們若沒有這樣……。這很重要,大家要記著。我們若沒有這樣,「則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大家要很用心記住。再來經文說,
 
經文:「我於先佛所,受持讀誦此經,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 
  又再為我們叮嚀,釋迦佛他自己說,「我於前,前的佛。」過去很多佛,他有歷經然燈佛過,有過了大通智勝佛,又有過了威音王佛,很多佛他都經歷過了。每一尊佛的時間無法去比量的長,經歷這麼長的時間過來,「我在那個地方就是受持讀誦此經,就是學《法華經》。」「為人說故」,「我不是讀,我還為人說,我還是身體力行過來的。」所以現在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「我才會這麼快已經成佛了,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的覺知。」所以成為宇宙大覺者,就是因為他這樣走過來的體悟。
 
*由讀誦知、識、力行、傳法說法,所以疾成。以此經乃佛果之直徑,未有不由此經而證果者,未有由此經而不證果也。
 
  就是「由讀誦,知、識、力行、傳法說法」,因為他了解這個法,讀誦、受持這個法,所以知道了、認識了,我又身體力行過來了,又再傳法了,又再說法了,「所以疾成」。重重覆覆就是在這裡,知、識、力行、傳說,將這個法一直傳下去,一直不斷講,所以「疾得」,才會這麼快就得到了。「以此經乃佛果之直徑」,就是大菩提直,走這條路很直。所以這本經,成佛的一部經,那就是「直」。所以,「未有不由此經而證果者」;要成佛沒有一個不經歷過這部經,因為這部經是教菩薩法。所以,「未有由此經而不證果也」,也沒有你有走過這條路而沒有證果的人,沒有。總是你一定要走過,走過你一定會成佛;你沒有走過這條路,絕對沒有成佛的事情。所以這條路就是六度萬行,一定要經過。
 
*然此果報一科,文雖淡,其意最深。序中文殊答彌勒,溯其原委,文殊乃釋迦九代師翁。
 
  所以「然此果報一科」,這件事情。所以「文雖淡」,我們現在在說的常不輕菩薩,我一直告訴你們,這段文看起來沒什麼,雖然看起來很淡,但「其意最深」,它的意是很深,比過去說的更深。「序中文殊答彌勒」,文殊菩薩,在〈序品〉中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的對答中,回溯那個源頭,「溯其原委」,回溯源頭,那就是文殊菩薩又在解釋。「文殊乃釋迦九代師翁」,就是文殊在過去過去過去的老師。這就是這部經的深。從〈序品〉開始,彌勒菩薩不知所以然,文殊菩薩來引導他,要行入這本經的深處。我們若再回顧在〈序品〉。
 
*今不輕既是釋迦,歷二萬億威音、二千億燈明、二千位雲自在燈王、復值千萬億佛,則釋迦又不知是文殊幾許代之師翁矣。
 
  所以我們就知道,「今不輕既是釋迦」,現在說的常不輕菩薩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「歷二萬億威音、二千億燈明、二千億雲自在燈王」;歷二萬億威音王佛、二千億的燈明佛、二千億雲自在燈王佛,「復值千萬億佛」。看,長不長?很長。所以,這就是在解釋,釋迦佛又不知是文殊菩薩多少代以前的老師。釋迦佛也當過文殊菩薩的老師,文殊菩薩也當過了釋迦佛的老師,總是師度徒、徒度師,這樣地不斷反轉相教。
 
*又大通時結緣,今據此文,則結緣在威音時矣。又授記諸子文中,皆云過無數劫,恐佛道長遠之計不除,故引不輕菩薩經無數佛無數劫,方得成佛也。
 
  所以,「又大通時結緣」,大通智勝佛的時候。「今據此文,則結緣在威音時矣」;今將這樣將它累積起來來說,則結緣在威音王那個時候。很長久長久以前威音王佛的時代,無法計算那個時代與年。「又授記諸子文中」。我們在授記諸子文那當中,皆云過無數劫,恐佛道長遠之計不除」,因為很長久,這個長遠無法可累計,這無法再去追究。所以,「故引不輕菩薩,經無數佛無數劫,方得成佛也」。所以來到這裡,要告訴我們常不輕菩薩修行的時間,雖然這段文結束,他已經成釋迦牟尼佛了,你要計算他的時間就是無法計算。我們也要結束過去在算時間,也是無法可算。那種「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」,就是說不能盡,那段文大家該還記得。
 
  總而言之,長長久久的時間,我們不可忘記我們分秒的時間,這個慧命,就是我們這個記憶,讓我們再回顧,就是我們的過去。「你有這樣過喔!大家原本就是永遠在靈山的人。」所以人人本具有個靈山塔,我們只是要用當下這念心來修,這就是我們心靈的靈山,當下即是。而你們若要朝山就還要再去,再去多遠?總而言之,我們當下即是,時間促短在飛秒中,拉長無法計算。總是我們要很了解,「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」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用心在法之中。我們不要執著,在那裡慢慢地在算,算到頭來還是沒有結果。因為是永遠沒有結果的長時,所以還是回歸,把握此時在這個飛秒之間,所以分秒都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9/11/01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