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203《靜思妙蓮華》一心求道 擁護佛法(第55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☉其一萬二千人等,皆具足如是才德兼備,為人宗仰之德,之名之美,具戒定慧,之大德僧也。
☉二有學無學二千人,上萬二千是無學,此二千是有學者,以見修所作未辦,研真斷惑為有學,以智斷修證皆完,真窮惑盡為無學。
☉摩訶波闍波提,比丘尼,與眷屬六千人俱。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☉八敬法,又作八尊重法,即比丘尼尊重,恭敬比丘之八種法。
☉羅睺羅母,耶輸陀羅比丘尼,也有眷屬俱。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大家每天都是這麼早開始,大家殷勤精進,無非就是學佛,學佛者必定要殷勤精進,在叢林中修行,朝鐘暮鼓,這是我們叢林的規矩,也是叢林我們的生活,生活中就是要收攝我們的心,所以講究的是一念心。叢林裡面的修行者,叫做僧團,僧團同樣有二眾,比丘、比丘尼眾,那個時候佛陀到處說法,有緣者,見佛歡喜,歸投佛的座下,就是出家,所以叢林,同樣散布在各地,所以各地有修行因緣的弟子。
《法華經》佛陀開始轉小乘,就是去除了,過去的方便、方等、般若等等,完全不管是談空說有,來一個大轉,大轉法輪,轉小為大,過去用各種方法,投眾生根機,可以接受的都是用方便法。但是現在從「有」、「空」,把它收攝回來,讓大家知道,那就是「中道」,這中道就是菩薩道,讓大家能夠了解,真空還有妙有,妙有中,再談真空。所以真空破除執著,妙有要我們向前精進,所以這種在眾生人群中,能夠去除一切煩惱,沒有執著,在菩薩道中,還是殷勤精進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這就是佛陀,要向他的內眾弟子,就是修行者,出家眾,開始要他們去除小乘,要從事大乘。
佛陀現在要講的就是真實法,所以散布在其他的地方,全部回歸回來,集在一處,那就是在靈鷲山,法華會,所以有很多人,萬二千人俱。這一萬二千人都是出家修行者,這一萬二千人裡面,多數都是才德兼備,是人人所崇仰的德行,全部已經都具足,他們的才華德行,都是很圓滿,所以之美,沒有缺點,很具足,不管是才華,不管是德行,內修外行,都很具足,具足什麼呢?最重要的就是戒、定、慧。這個德,裡面用功,外面已經現出德行。
其一萬二千人等
皆具足如是才德兼備
為人宗仰之德
之名之美
具戒定慧
之大德僧也
所以這些僧眾,其實有一萬二千多人,除了已證阿羅漢果,還有新學的有學、無學,有學眾那就是,意思就是還有要再修的,這二千人當中,多數差不多都是新學,有的人,新出家的人根機很高,一聞千悟,雖然才是新出家,不過,他斷煩惱也是很快,所以這種斷煩惱,那就是把所有的(見思)惑,完全都斷除了,這種的人,這就是,無學。
若是還在研究中,聽了,知道、知道,不過,真的要改過來,還有一段距離,這叫做,有學,意思也就是說,很認同煩惱無明是傷害慧命,但是一時要轉過來,實在是不簡單,所以還在真心用功研究的人,叫做,有學。
若是能夠,聽了之後,完全了解,馬上就斷除,了解一切人我是非,都能夠透徹看清楚,運用他的智慧,完全斷除,用心一志修行,能夠見道也證道;見道就是了解這個道理,在內心也已經,把人間的是非看清楚,自己的體悟很透徹,有什麼境界來時,不動搖他的心,這種的惑念完全斷除掉,所以這種人,就是叫做,無學。
所以不管是證阿羅漢果,或者是,在「有學」、「無學」群中,都是有心修行,跟隨著佛陀,一心無二志的修行者,僧團。
二有學無學二千人
上萬二千是無學
此二千是有學者
以見修所作未辦
研真斷惑為有學
以智斷修證皆完
真窮惑盡為無學
再下來的一段經文說,除了比丘眾以外,再下來的,因為出家有二眾,比丘眾及比丘尼,比丘尼眾這一群裡面:摩訶波闍波提,比丘尼,與眷屬六千人俱。
摩訶波闍波提
比丘尼
與眷屬六千人俱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在佛陀的僧團中,這一群比丘尼也是護法者,除了自修,又將比丘尼眾也帶動得,人人「有學」「無學」,同樣有很認真繼續在精進的人,也有完全了徹道理的,佛陀也這麼說,人性都是平等,人人皆有佛的本性、清淨,人人都跟佛陀有同等的智慧,男女都是一樣。但是在形象,既然在修行,不離開世間法,男眾叫做,比丘,女眾叫做,比丘尼,男眾有男眾的生活方式帶動,女眾有女眾的生活方式修行。所以女眾的修行者帶出了,就是標出,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」,的名稱出來,我們能夠知道,她把比丘尼團帶得好,也是弘揚佛法。使那個時候,因為佛法初具,三寶初成,雖然經過四十多年,這四十多年間,就是因為這個僧團的次序,很莊嚴,所以因為這樣,也能夠弘揚佛法,看到這麼多僧團的莊嚴形象,這也是一種形象的護法,也是僧團佛法法脈的傳人。不管是比丘,比丘尼,我們戒定慧的法,共同都要修,煩惱、無明,共同都要斷,所以去除了無明煩惱,僧眾合在一起,那就是真正的清淨,所以這種清淨無染的團體,也是能興盛佛法,一項的護法。
所以我們在修行,人人要為佛教,為佛教,除了說佛法,行佛的教法以外,我們的威儀形態,也是能夠攝受眾生,讓人看了就起歡喜心,這也是一種的度眾,所以佛法若要能興盛,就要僧團,僧團要很合和,所以這種合和,清淨無染,很整齊,所以因為這樣,也稱為「內護」。
尤其是還有很多聲聞比丘尼,還要靠僧眾所說的法,這是僧團中還有的比丘尼眾,這些比丘尼眾,就是由摩訶波闍波提來帶領。所以,摩訶波闍波提,翻譯的意思叫做大愛道,這位大愛道就是佛的姨母,在釋迦牟尼佛傳記裡面,我們知道他出生七天,他親生母親就往生了,一個幼小的孩子,要怎麼長大?就由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的妹妹,那就是波闍波提,這位她自己發心要代替她的姊姊,來撫養這個幼小的孩子。所以,波闍波提,是佛陀的姨母,也是養育他身體長大的母親。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,成道了,又回到皇宮說法,當時,她初聞佛法就很覺悟,很能體會佛法的奧妙,很了解佛陀所說的道理,入心了,所以她聞法歡喜,很愛敬佛陀所說的教法,一直到佛陀的父王往生以後,摩訶波闍波提,她就求佛(讓她)出家。但是佛陀那個時候,他就是不收女眾,意思就是說只想要有比丘,不希望有女眾出家;佛陀的考慮就是說,僧團本來就是要心清淨,心最不能清淨,就是女色,會擾亂人心,所以佛陀他在僧團裡面,不允許有女人。
不過,波闍波提是佛的姨母,撫養他長大,他雖然不肯允許她出家,但是阿難就是,代替波闍波提去要求佛陀,三次的請求,佛陀才開始說:「好吧,就由摩訶波闍波提所帶領的,這一群人來出家,不過有條件,就是要八敬法。」佛陀是擔心出家的比丘尼,有貢高我慢的心,因為是王親,尤其又是他的姨母,所以他就制定「八敬法」,要降伏她們驕傲的心,要能制伏她們生活的規則,要懂得恭敬尊重。
八敬法
又作八尊重法
即比丘尼尊重
恭敬比丘之八種法
雖然這個八敬法,對那個時候真的是很不公平,佛陀就說佛性平等,智慧平齊,為什麼要去分比丘、比丘尼的相呢?開頭的用意是要刁難,不知波闍波提與耶輸陀羅,能夠願意接受,所以才有這個八敬法,這是,第一是要刁難,讓他們知道,我有這些規矩,你們做得到嗎?沒想到她們的求道心切,還是接受了,所以這個八敬法一制定下來,那個用意,也就是要調伏貢高驕傲的心。所以修行要經得起吃苦,摩訶波闍波提的眷屬,有六千人俱。還有羅睺羅母,耶輸陀羅比丘尼,也有眷屬俱。
羅睺羅母
耶輸陀羅比丘尼
也有眷屬俱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耶輸陀羅是羅睺羅母,那就是佛未出家之前的太子妃,同樣跟摩訶波闍波提,同時來(求)出家,在尼眾中,也是人人所認識,耶輸陀羅她是一位容貌很華貴,而且是三從四德,所以,耶輸陀羅,譯為「持譽」,很堅持她的貞操,具足了女人所應有的,才華美德都有,所以羅睺羅的母親,她就是耶輸陀羅比丘尼,也在僧團中。
各位,學佛,本來就是一項很嚴厲的事情,持戒要很謹慎,出家不是很簡單,出家乃是大丈夫事,將相難為,要有很勇猛精進的心,不怕辛苦,不怕勞動,要有這種的心,最重要的就是要調伏,調伏內心種種的煩惱,不管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,必定要顧好這念心,這念心,就是在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是五濁心,也是五毒念,這都會損害我們的慧命。所以我們必定好好用心下功夫,在我們的心意行動中,所以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