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二 1月 14, 2020 9:0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二 1月 14, 2020 10:19 am

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☉演說正法,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,純一無雜,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☉二乘莫測,隱實施權,分別說三,即說阿含等教,其義深遠,其言巧妙。
☉隨他意語曰「巧」,藉權顯實曰「妙」。
☉三者皆正信、正行、正果,故曰正法。
☉法義無上,故曰「其義深遠」;說法隨順眾機,能令獲益,故曰「其語巧妙」。
☉又說法令一切眾生,轉惡為善,轉染為淨,皆為趣於,究竟無上菩提,不落二乘,故曰「純一無雜」。
☉所有種種方便法,即皆開示令悟入於,佛知見之法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學佛要記得,要用虔誠的心,讀了之後、聽了之後,法要時時在我們的內心,不斷地要再去思考,而後法入心,自然就法入行。這是我們學佛者,人人應該要有的。

前面的經文,大家不知道還記得嗎?前面的經文也就是文殊菩薩,引述過去的佛講法:演說正法,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,純一無雜,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

演說正法
初善、中善、後善
其義深遠
其語巧妙
純一無雜
具足清白梵行之相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
前面一直跟大家分享過,佛乃是人天導師,人天導師在人間中,初中後說,全都是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,這是佛陀他來人間,為眾生普施的法。現在我們要了解,過去的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是適應眾生的根機,初善是要暢佛的本懷,所得到的要跟大家趕快分享,卻是連天(人)、護法都無法,天龍護法都無法領會到,人間,人間的人有辦法體會嗎?所以佛陀有一段時間,真的是很沮喪,心想為眾生來修行,為眾生成佛,當然是要為眾生說法,眾生聽不懂,要怎麼辦?所以當時諸佛菩薩現前,來慰問釋迦佛,說眾生本來就是這樣,既然成佛了,這是千載難逢,要發揮你的本能,能仁,你原來本具定慧,入人群中度化眾生。

所以釋迦佛開始思考,用什麼方法來入人群,所以就在四十二年間,殷殷善誘,用種種方便教法來觀機逗教,適應眾生而說法,四十二年後,佛陀開始就要暢他的本懷,回歸於他原來,要跟大家所分享的,佛心靈的境界,佛來人間的因緣。所以這是第三,後說,在後面所說的法,是正直捨方便,開始要顯實相義,所以他有三時說法。

二乘莫測
隱實施權
分別說三
即說阿含等教
其義深遠
其言巧妙

其實初說「華嚴」,那時候真的是有困難,眾生無法體會,這是因為佛陀他自修自證,就是他的心懷,所以要經過很久的時間,才能得到,在這麼長久的時間,所修、所得,現在的天龍八部,怎麼能夠聽得懂呢?

再來,人間二乘、三乘,這些聖人也是無法體會,所以這是人天不知,無法了解佛的本懷,因為它其義深遠、其語巧妙,這時間只好隨他意語,隨眾生的根機來說法,這叫做巧,巧妙,很巧妙,眾生怎麼樣的心,佛陀就適應他們的心,去轉動他們從迷茫、凡夫的心,要轉動他牽引入法來。

所以要用善巧的方法,所以這就是叫做隨他意語,眾生所需要,他就給他所需要,能夠了解,淺顯明白。

隨他意語曰「巧」
藉權顯實曰「妙」

所以,藉權顯實曰「妙」,真正要暢演他的本懷,他就要藉重這些眾生,很複雜的習氣,也是很多的煩惱,常常一句話說,「煩惱即菩提」,在人群芸芸眾生中所有的煩惱,不就是佛陀要探討人間的苦難,所以佛陀已經了解,人間苦難從哪裡來?就是從這些眾生不同的習氣,複雜的煩惱中,所以造成了人間,這麼多的困難、苦難,這就是佛陀所要探討的。現在已經了解了,所以佛就隨順眾生的病,施用什麼樣的法藥,這是隨他意語,也就是佛陀藉重,這麼多眾生的煩惱,來施展他的智慧,所以叫做「巧妙」。三者皆正信、正行、正果,故曰正法。

三者皆
正信、正行、正果
故曰正法

前面說佛說的正法,要記得,佛所說的正法,不離開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不管是初善,當然是佛陀的本懷,這是我們普通的眾生,無法一時接受,太深奧了,所以佛陀的慈悲,不捨眾生,設種種方便的教法,那叫做中善。同樣也是正信,要啟發眾生的正信,眾生就是因為一直迷,佛陀的時代,宗教很多,佛陀就是為了要究竟,大家的正信,所以他才要修行,修行的結果,要趕快跟大家分享,當然就是要人人能正信,正信之後還要正行,我們若能正信、正行,才能夠正果,真實的結果,那就是回歸與佛同等,清淨本性,這是我們修行最後的結果。

但是修行若沒有正信,沒有正行,要得到這樣的正果,那就難了;還是同樣在六道中輪轉,再回來還是一樣,要從頭開始,要正信、正行、正果,佛陀來人間不為其他,只為了要來度眾生、說正法,引導眾生能夠正行、正果。

所以所說的法,不管是初說、中說、後說,法不離開正法,所以法義無上,不管是過去的四十二年間,所說的方便法,也是經過了思考,經過了眾生的根機所需要,而且還是一樣,要將他導引入正信裡面,哪怕是方便法,也是同樣設法要讓他正信,所以法的義是無上,佛陀最高的智慧,所以叫做其義深遠。

法義無上
故曰「其義深遠」
說法隨順眾機
能令獲益
故曰「其語巧妙」

說法隨順眾機,能令獲益,所說的法,其義深遠,都是正法,隨順眾生的根機,還是不離開正法,所以說的法,雖然是隨順眾生的根機,還是令眾生獲益,所說的利益,就是得正法,入正法、得正果,這就是佛陀所要給眾生,最正確的目標,所以叫做,其語巧妙,所說的話,都讓眾生沒有偏差的方向,這真的是非常巧妙。

再說:又說法令一切眾生,轉惡為善,轉染為淨,皆為趣於,究竟無上菩提,不落二乘,故曰「純一無雜」。

又說法令一切眾生
轉惡為善
轉染為淨
皆為趣於
究竟無上菩提
不落二乘
故曰「純一無雜」

佛陀所說的法,就是要使令所有一切眾生,轉惡為善,我們為什麼會惡呢?惡就是我們貪、瞋、癡、我慢,懷疑正法,這種懷疑正法,這就無法,回頭去接受真實法。
現在的人,年輕人貢高我慢、懷疑,不相信過去長輩所走過來的,禮、義、廉、恥的道路,就是因為不相信,所以心就會一直污染,這樣就會行惡,惡念、惡行就出來,那就是因為心已經染著了,染著到無明了,不相信道德、倫理、禮儀,都不相信了。

就像這樣,佛陀說法就用因緣果報觀,一一來牽引,讓我們能夠了解,貢高我慢,傷害別人,結果也是傷害自己,用等等的方法來說話,所以佛所說的法,無不都是,「轉惡為善,轉染為淨,皆為趣於究竟無上菩提」,我們不要說,這不是很淺的話嗎?這與我們現在的生活,與父母,有什麼關係?與長輩有什麼關係?這與佛法有什麼關係?

就是與佛法有很大的關係,佛法不離世間法,佛法就是完全要來管理,我們的人心一點點的偏向,趕快把他輔導回來,回歸我們人人,原來本具的善良本性,我們若能維持這樣,就慢慢回歸,就究竟無上的菩提,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很了解。

但是這樣的法,「不落二乘,故曰純一無雜」,不是停滯在二乘,二乘就是聲聞、獨覺,佛陀雖然是這麼說,叫你做善事,對的,要你不要掛礙,這都是對的。做善事是妙有,不要掛礙是真空,但是那個妙有,你有究竟嗎?究竟的妙有,才是真正佛所要說的法,要你不要執著,你是不是到了,那種真空的境界呢?我們心無掛礙,無掛礙故,有到達這樣的程度嗎?還沒有。

有的人只是說,我念佛、念佛,光是念佛也是很容易執著,記得嗎?有一段時間,師公在這裡的時候,你們大家有的時候,如果說到什麼,就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記得嗎?那段時間,是不是也有聽到師公,透過師伯說,你們怎麼口口聲聲都阿彌陀佛?這樣是什麼?你們知道嗎?同樣的道理,雖然我們在生活中,我們在修行,是不是時時都要掛在嘴上,說這句話呢?所以我們應該念佛要念入心,念得我們有佛的心,佛陀的心,那就是不忍眾生苦。

所以你要去行善,但是,行善不執著,菩薩的心,付出無所求,同時感恩,這樣的因緣,讓我有機會結到這樣的好緣。甚至菩薩連結到好的緣,他都不執著,他就是付出就對了,這就是妙有,不忍眾生苦,是學佛(者)的使命,學佛(者)的本能,這是我們原來的善(性),所以我們應該要純一無雜,不要執著在,我是這樣聽,所以我就是這樣的執著。

所以說,佛陀所說法不落二乘,所以現在佛開始要說的法,就是這麼純一無雜,那是佛陀的本懷,所要說的都是無雜,都很清淨,法譬如水,很清淨的水,要來洗滌眾生的污垢、雜念,所以,所說的正法是純一無雜。

所有種種方便法,即皆開示令悟入於,佛知見之法。

所有種種方便法
即皆開示令悟入於
佛知見之法

這叫做正法,無不都是要來引導人人,心要很清淨,不管你日常生活,對什麼樣的事情,我們在付出的,處處都是無所著,純一無雜,雖然我們在人間不離開方便法,但是內涵的真實法,一定要在我們心裡。

所以,佛陀所開示的法就是令悟入,用藉重種種人間世事,來讓眾生了解,所以常常說見苦知福,看到苦難,我們就要培養慈悲心。

這就是我們的內涵,所以請大家,學法,一段一段的經文,我們要不斷不斷反覆去體會,體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這樣才是真正的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(第116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