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275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二 1月 28, 2020 9:51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275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二 1月 28, 2020 12:40 pm

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☉勝慢及等慢,並及不如慢,有此三慢者,是可有諍論,滅除此三慢,是名不動想。《別雜雜阿含經卷第一》
☉顛狂荒亂,作大正念,船師、大船師,運載群生,渡生死河,置涅槃岸。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☉日月燈明佛,於六十小劫,說是經已,即於梵、魔、沙門、婆羅門、及天、人、阿修羅眾中,而宣此言,如來於今日中夜,當入無餘涅槃。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☉六十小劫說是經已,即言將滅度,入於涅槃也。梵:即清淨之眾;魔:奪慧命、壞道法、障礙善事;沙門:息心止惡之義;婆羅門:淨行之義。
☉佛之法性身,無來無去,本無生滅,惟應化之身,應眾生之機緣,以為說法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每天都是說時間,每天都是說心念。時間與心念,在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,何況是修行,把握時間,活在時間的當下,把握好我們的心,我們自己有辦法,自己掌控我們的心念,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目標。

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口動舌,我們不只是耳朵分別是非,口要宣說正法,這才是我們真正學佛用心。不只是自己,連別人,我們也是希望他能夠所見解的一切正確,所聽的是非分別清楚,要說的是正法。這些諸根,過去都不是用在正確的,現在糾正過來,引導,讓他能夠見解端正、是非分明,我們能夠引導他這樣走。能夠引導別人這樣,我們自己就要做得到,我們永遠都要這樣,要能夠身心不動。

其實,我們要先折掉,我們的我慢幢。「慢」有很多種「慢」,在經文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,就是佛在世時,有一位生得很端莊的年輕人,出家不久,道心是很堅固。有一天,在天未亮時,一大早就去一個池,他把衣服脫下來,就下去池裡沐浴他的身體。那當中,因為天未亮,突然間有一道光,照在這位年輕人的身體周圍。這位年輕人,心就有一分的驚惶,看清楚了,就是一位生得也是很端莊,原來這是一位天人。

這位天人,他出現在這位年輕比丘的面前,他就這麼問說:「年輕的比丘,我尊敬你,尊敬你這麼年輕就來出家。到底你還這麼年輕,為什麼這個時候出家呢?你還能夠在俗家享受人間五欲樂,為什麼你這麼年輕就出家了呢?」

這位比丘他就說:「我出家不久,我雖然知道,我出家,這是我的心願。我聽佛陀這麼說,我出家這個時候這麼年輕,才是真正的時候,應該要出家。只是佛所說法的這個時代,好像比較不對時機。」

這位天人聽了,他說:「我聽不懂?你說你出家正是時候,佛說法的時機不對,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」

這位年輕的比丘,他就說:「我是聽佛這麼說,這個世間充滿了五欲,這五欲會使人的心顛倒,這五欲會造成了很多的業,五欲會使人受盡苦難,所以這個時間是不對時機。」

天人又說:「我還是聽不懂?五欲本來是天經地義,人人生來人間,不就是要這樣享受嗎?」

這位比丘他就說:「我出家不久,法也聽得不多,我是聽佛這麼說,我也還不是很了解。你若要了解,是不是親自去請教佛陀?」

這位天人就說:「那這樣,是不是拜託你幫我引進?」

比丘就說:「沒問題。」就這樣,天也亮了,就開始帶著天人到佛的面前。

佛陀看到這位天人,也很歡喜。天人就在旁邊坐著,就請問:「佛陀,我剛才聽到這位年輕的比丘,他發心出家,他說他出家正是時候,只是這時候,這個世間不對時機。我不了解這個意思?」

佛陀就說:「世間,對不對時機,你可以自問。你如何能生在天上?」

天人就這樣,很貢高的那個形態,就說:「因為我在人間行十善。有了十善,所以我能夠生在天上,人間的十善,我做得很多,所以我才能生在天上。」連續說了三次。

佛陀微笑,就回答他:「世間有很多的無常,都是從心起。」

佛陀就跟他說:「勝慢及等慢,並及不如慢,有此三慢者,是可有諍論。滅除此三慢,是名不動想。」

勝慢及等慢
並及不如慢
有此三慢者
是可有諍論
滅除此三慢
是名不動想
《別雜雜阿含經卷第一》

這位天人他回答佛陀說:「我聽不懂這個道理?」

佛陀就跟他說:「現在你生為天人,你很歡喜。你認為你行了十善生在天堂,這樣是不是已經很穩定,永遠、永遠嗎?」

天人就說:「我不知道。我到底能在天堂多久的時間,我不知道。」

佛陀就說:「天壽雖長也是同樣有盡,天福享盡,還是同樣要墮落。」

「會墮落到哪裡呢?」

「要看你過去除了天福以外,你還有造什麼(業)。」

天人就說:「我不知道。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善,我不知道,我也不知道我有多少惡?」

佛陀就說:「是啊!惡,是從心生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過去生中,你的貪,貪念應該是很少,你懂得布施,有所得能夠去布施,有造福,所以你生為天人。瞋,可能是在增減中。癡,就是容易貢高、我慢。」

位天人自己就默想,靜靜地想一想,「喔,這樣我知道了。佛陀你剛才說「慢」,是不是我的心中,還有這個我慢心?」

佛陀就說:「對啊!這個『慢』,有『勝慢』,覺得你自己做很多、很多,你比別人勝過好幾倍,有這樣的心念嗎?」

「有,我就是有這樣的心念。」

「假如還有人比你善事做得更多,你怎麼想?」

「我覺得雖然他們做得比我多,但是我也生在天啊!所以差不多、差不多,平等、平等。」

「這樣,要是你比別人不好呢?」

「我覺得,他們的好跟我的好,其實也不相干啊!」

佛陀說:「對,你知道你就是不如別人,你還不想要精進,你還覺得你這樣不如就不如了,這就是不肯精進的心,這叫做『不如慢』。」

其實,佛陀說這「三慢」給天人聽,就是說,你若心中有這三慢,你還不知世間五欲的可怕,所以還想要享樂,這樣就還有爭論。你若能夠滅除這三種慢,這樣你生在天上,又能體會佛法,沒有我執。若這樣,這個心就是不動,在享樂中沒有起落的心,這樣就是不動的心,就不會受五欲的誘引。要不然,你的善,雖然報生天上,但是惡的念,還是會引你再入三途之中。所以「慢心」是我們的心病。

現在的眾生充滿了心病,我們要如何指導他們,往正確的路呢?不也常常說,「發脾氣就是短暫的發瘋」。對啊!這就是心的狂、荒、亂。我們的心若能常常保持,非常的安定、穩重,若這樣方向就能夠很正確,我們的正念,在時間和我們的念頭,都能常常守志奉道。所以,我們必定不只是守志奉道,也要引導人人走入正道。

所以「顛狂荒亂,作大正念」。我們要做「船師、大船師,運載群生,渡生死河,置涅槃岸」。

顛狂荒亂
作大正念
船師、大船師
運載群生
渡生死河
置涅槃岸
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
芸芸眾生,茫茫大海,我們應該要啟動我們的慈航,用我們的慈心,在這個茫茫大海中,趕緊來拯救眾生,所以我們要用心入道。
所以《法華經》,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:「日月燈明佛,於六十小劫,說是經已,即於梵、魔、沙門、婆羅門、還有天、人、阿修羅眾中,而宣此言:如來於今日中夜,當入無餘涅槃。」

日月燈明佛
於六十小劫
說是經已
即於梵 魔
沙門 婆羅門
及天 人
阿修羅眾中
而宣此言
如來於今日中夜
當入無餘涅槃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
這六十小劫實在是很長。前面也說過了,雖然是長的時間,也有從「起心」,那個時候的時間,不管是長是短都是在梵。「梵」就是清淨的意思。「梵」就是梵天,梵天人,他不是一般四天王天、忉利天,不只是修十善就能到達,他還要持清淨心,就是更上一層,為善、行善無所執著,這樣才能生在梵天。有宗教的理念,所以「梵」就是梵天,意思就是清淨的人。
魔呢?那就是奪慧命、壞道法。還有這種起心動念,這種魔,很容易影響人的道心、破壞道,所以這就是魔。還有沙門,「沙門」就是比丘。修行者是息心止惡,我們現在修行,心要恬靜下來,不要再起心動念,這叫做沙門。還有婆羅門,「婆羅門」就是淨行的意思。

六十小劫說是經已
即言將滅度
入於涅槃也
梵:即清淨之眾
魔:奪慧命
壞道法
障礙善事
沙門:息心止惡之義
婆羅門:淨行之義

總而言之,在佛要講經的道場中,還有天、還有人,當然,在這當中還有阿修羅:有福的人,卻是內心沒有修養,動不動喜歡發脾氣的這種人。這個道場中有這麼多人,日月燈明佛開始宣說:「如來於今日中夜,當入無餘涅槃。」開始就準備要入涅槃。意思就是在這一世中,這一世化度的這段時間,開始準備要入無餘涅槃。

「無餘涅槃」就是寂靜的境界,已經是滅度,滅掉了內心一切一切生死的因果,完全要滅掉。所以這個時候,所說的「現在中夜」,就是這種漫漫長夜,開始眾生心昏暗,佛出現在人間來引導眾生,這段化緣,化緣這一段,即將要取相入滅。
本來佛他的「法性身」是無來無去,也是無生滅。本來就無生滅,只是現這個身相來為眾生引導說法,所以應化之身,所說的入滅,是這個「應化身」,應眾生的機緣來為眾生說法。

佛之法性身
無來無去
本無生滅
惟應化之身
應眾生之機緣
以為說法

所以佛本來他的法性身,就是無生無滅,只是為這個世間眾生的緣,來(應)化這個身形,以眾生的機緣說法。

總而言之,佛永遠都是住世,只是看時機出現人間,來引度眾生,這個道理也要讓我們用心好好細思來了解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128《靜思妙蓮華》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(第136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