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275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四 2月 06, 2020 9:22 am
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275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四 2月 06, 2020 12:31 pm

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⊙「其身非有亦非無,非因非緣非自他。」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⊙其身非有:諸佛法身等同虛空,無生滅、無去來。
⊙「非相非無相,非名非無名,常住而不有,空寂而不無。」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⊙言其有,卻是無蹤無跡;論其無,卻是橫遍十方。
⊙非因非緣非自他:因與緣,自他和合為相,總之因緣和合,悉為生相。佛法身無生滅,故非因非緣非自他。
⊙「時佛說大乘經,經名無量義,於諸大眾中,而為廣分別。」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⊙說大乘:諸佛如來正真正覺,所行之道,彼乘名為大乘、名為上乘、名為妙乘、無等乘、無等等乘。
⊙經名無量義:佛欲說法華一實相理故,先說此無量義,又入無量義處三昧,會歸於一實相之理。
⊙實相之中妙義無窮,故名無量義經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每天的心與我們的身,是不是合和在一起呢?常常我們的心,離開我們的身,這是我們常常都是這樣,所以我們修行,要如何讓身與心歸納在一處。但是心、身,什麼叫做心?什麼叫做身?在《無量義經》這麼說:「其身非有亦非無,非因非緣非自他」。

其身非有亦非無
非因非緣非自他
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
解釋起來很遼闊,有心和有身,又無心、也無身。心長得什麼樣子?看不到,摸不到,到底心的形是怎麼樣呢?偏偏我們凡夫就是在這一念心,使我們一生受盡了煩惱,受很多的苦。而這個苦的感受,各人的經歷不同,卻也有人感覺,「我明明是這麼苦!」「但是我們無法體會你的苦。」有與無,只是一種體會,自己經歷過的人的體會,沒經歷過的人就是體會不到,任憑他如何解釋,苦,就是無法了解。所以說,身與心這兩件事情,真的是無法用什麼語言,來形容、拿出來看,讓人有真實的感受。

所以,「諸佛法身等同虛空,無生滅、無去來」。

其身非有:
諸佛法身等同虛空
無生滅無去來

這是修行者最高、極頂的境界,他已經將這個身,已經化為法身了。人生的來去因緣,萬物生長,因的種子,周圍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所造成的緣,成為了世間、器世間萬物之相。唯有佛陀他能夠了解,這種天地萬物的同理,真實的法。真實的法,所有的道理,全都能夠涵蓋在佛的法身,如虛空的這種的智慧,好像在太虛,涵蓋著地上萬物,了然,一切都是明明了了,清清楚楚。

他已經無生無滅了。天地萬物有生滅,人身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都在生滅之中。但是,真正的真理是,「非相非無相,非名非無名,常住而不有,空寂而不無」。

非相非無相
非名非無名
常住而不有
空寂而不無
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
聽起來覺得很深!前面與大家分享過了,你與我的感受,怎麼樣都無法相通,能夠真正的感覺到。「我感覺很苦!」「我感覺很痛!」但是感受不到的,就是真的感受不到。人生很無奈啊!所以,非相,你所說的、你所表達的,我看不到。「非無相」,感受的人就是真的這樣的感受。這種是有,或者是沒有呢?

是名,名叫做痛嗎?其實,痛也是一個名詞,這個痛,多少種方式來表達那個痛,所以「痛」也沒有定相。也非無名,真的有「痛」這個名詞出來,這個名詞出來,就是真的有這樣的感受,所以「非名非無名」。

人,總是在這種名相裡面,及我們真正能夠感受到的,別人感受不到。感受到的,有時起、有時落,所以這到底是有的東西,或者是沒有的東西?我們享受的歡喜,是不是永遠都在享受中呢?人在受苦,是不是永遠都在苦中呢?這都是無定相,也不是常常在,也不是沒有,就是有與無中間,要看我們,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轉變。

所以是 「非相非無相,非名非無名,常住而不有,空寂而不無。言其有,卻是無蹤無跡;論其無,卻是橫遍十方」。

言其有
卻是無蹤無跡
論其無
卻是橫遍十方

世間到底是有,還是無?這就要看我們的智慧,是不是能通達天下萬物的道理。道理若都透徹了,一理通就是萬理徹。其實,「非因非緣非自他」。我們常常都說「因緣」,到底人生如何來?如何去?如何感受?如何體會?就要有「因」並有「緣」,自他會合。

就像各位,我們大家,他、你與我,彼此之間都是,因為有自他和合的因緣來為相,有師徒之因與緣,我們會合在這個地方來共修。這是我們的道場,是我們的法脈,是我們的宗門,我們日常在做什麼事情,這都是因緣自他和合為相,已成的這個團體,這就是一種「相」。

他、你與我,各有名詞,我們各有不同的職務,人人都是各有因緣,「總之因緣和合,悉為生相」。如何生?如何滅?生滅的相,無不都是在這個因與緣。

「非因非緣非自他」,這些東西若是拆開了,什麼都沒有;這些東西若是結合,就有這樣的名詞、有這樣的組織、有這樣的形象,這個形象所組合起來的那就是「成」。所以說成、住,這個東西已經成,成在這個環境中,這叫做住。這就是因緣所結合為相。

非因非緣非自他:
因與緣
自他和合為相
總之因緣和合
悉為生相
佛法身
無生滅
故非因非緣非自他

我們是凡夫,我們受因緣牽引,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有因緣牽引。但是佛呢,佛的法身,他是無始無終、無生無滅、無去無來,本來就是常住。所以,無生滅,就是佛的本性。佛,諸佛、菩薩,都是為了天下苦難的眾生,倒駕慈航而來,所以,他是「非因非緣非自他」。這是佛陀來人間,不是受什麼樣的因緣牽引來。若要說因緣牽引,那就是悲、智——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不忍眾生受苦難。是這麼清楚、明歷的心境,而來人間的,所以他是「非因非緣非自他」。佛的法身無生滅,不是在人間有這樣生生滅滅的,他是永恆存在。

所以,《法華經》中,這段文就是:「時佛說大乘經,經名無量義,於諸大眾中,而為廣分別 」。

時佛說大乘經
經名無量義
於諸大眾中
而為廣分別

「時佛說大乘經」,佛陀最大的目標,就是要暢演本懷,所以,時間若到的時候,開始就是要說大乘經。這個大乘經就是,「諸佛如來正真正覺,所行之道」,這叫做大乘。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正等正覺。

這是佛已經覺悟的本性,所走過來的路。我們同樣是這條路,本來就具有,前面的人走得過去,後面的人應該也是走得過去。佛陀就能夠成佛了,我們眾生本具佛性,我們怎麼不能成佛呢?所以,佛陀所說的就是有道之理,真實有這一條路的道理。

說大乘:
諸佛如來正真正覺
所行之道
彼乘名為大乘
名為上乘
名為妙乘
無等乘、無等等乘

所以,「彼乘名為大乘」,就是說這條路叫做大路,是真正康莊、至真等正覺的大道。「名為上乘」,是最上、最等無上,叫做上乘,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道理了。「亦名為妙乘」,沒有比這條路更安全、更康莊的大道,這條路能夠直通到佛的境界,所以它是至真等正覺,也是無上至真等覺,微妙的法,所以「名為妙乘、無等等乘」,是包含一切大乘、就是包含小乘。

前面說過了,講「四諦法」、講「十二因緣」、講「六波羅密」。「六波羅密」之中,能夠分析十二因緣,十二因緣包含在四諦法中,所以說,大是包含一切小。所以就像宇宙,它能涵蓋所有宇宙間的星球,大就能包含小,一切道理無不存在。

經名無量義:
佛欲說法華
一實相理故
先說此無量義
又入無量義處三昧
會歸於一實相之理

這個「大乘經」,到底是什麼名字呢?就是「經名無量義」。所以一直告訴大家,《無量義經》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,《法華經》的精髓,就是在《無量義(經)》,它一能含一切法,光是一項道理,就能包含一切一切的法。

所以,佛欲說《法華經》暢演本懷。這《法華經》,一直都是在他的內心,一直想要說出來。「先說此無量義」,開始講無量義,又入無量義處三昧,他在入定的時候,其實是「離言法華」,叫做「無量義三昧」。不管是現光,發光、現相,在那個定中,完全是內心那個無量義的法髓,真的是很歡喜、很澎湃,一直開始要宣說的時候,所以這就是「無量義處三昧」。

「會歸於一實相之理」,其實有很多很多的道理,會歸納入就是一大乘的真理。所以《無量義經》說:「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。」一切的法顯現在前,就得無量智慧。這就是要看我們是不是能夠,通徹瞭解這個「無量義」的道理。所以「會歸於一實相之理」,就是包含很多的道理,「實相之中妙義無窮」,所以叫作《無量義經》,這是佛所護念的。

實相之中
妙義無窮
故名無量義經

所以,我們若是想到這一實相之中,妙義無窮,光是讀到這一句(文),內心對《無量義經》,你就能夠很澎湃,內心很踴躍、很歡喜,這個無量義入心,能夠體會、了解天下一切事、物、理相,這樣就能夠全都了解了。

所以說,其實,無量義「其身非有亦非無」,到底我們的身是有,還是沒有呢?是小時候的嬰兒是你呢?是少年、青春的時候是你呢?是現在老了的是我呢?等等,同一個身體,到底「非有亦非無」,其實都是無相。我現在已不是年輕的相,更不是小時候的相,有什麼相能永住呢?沒有。

「非因非緣非自他」,其實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是佛陀心靈的境界,四無量心,很自然的,就不會受因緣果報所牽引。這都是在「無量義」之中,所以請大家要入,心要入法,法入於心,一切的煩惱,還有什麼(掛礙)呢?什麼都沒有了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 
20200206《靜思妙蓮華》一理通萬理徹(第150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