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三 2月 12, 2020 7:42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三 2月 12, 2020 8:49 am

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⊙「三明六通道品發,慈悲十力無畏起,眾生善業因緣出。」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⊙五戒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十善: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一、身三業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二、口四業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。三、意三業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
⊙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,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,淺深雖異,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。
⊙佛出現於世,及住世之久暫,皆眾生善業因緣所感。釋氏出現於濁惡之世,壽促八十,彌勒壽八萬,彌陀住世無量壽。
⊙「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,有見諸佛土,以眾寶莊嚴,琉璃玻璃色,斯由佛光照。」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⊙為諸人、天、龍眾,說苦、空、無常、不淨等法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每天應該,心要常住在我們的念念間,尤其是學佛,就是需要慧命成長,要依靠佛、法,所以我們要上求諸佛住世,還要法住入心。

佛陀大覺者能夠常住在世,就能引導眾生入於覺道。雖然兩千多年前,佛已經取入滅度,但是我們現在還是「三界導師,四生慈父」,娑婆世界還是一樣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導師。心中有佛,佛是永遠都住在我們的心。心有佛,行就有法,學佛不就是要,身、心在佛法中嗎?

所以在《無量義經》,佛陀的教法,要我們永遠都「三明六通道品發,慈悲十力無畏起,眾生善業因緣出」。

三明六通道品發
慈悲十力無畏起
眾生善業因緣出
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
法,我們要有三明、六通,要經過了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我們要好好用功,對法我們才能愈是清楚,我們的智慧在三界之內,或者是天地之間事物道理,有形、無形,我們才能很清楚,所以叫做三明、六通。要將我們的心完全清除,沒有污染,那就事事通達。

我們要發大慈悲心,不只四諦、十二緣了解而已,我們要實行六波羅密。所以,六波羅密,不只是自己精進,最重要的還是兼度他人,也就是自覺、覺他。能夠自覺、覺他,要施出這分無畏懼的力量,當然這一定要一切因緣具足,所以說「眾生善業因緣出」。

佛陀能住世多久呢?佛陀是不是能在人間?在哪個地方化度?那就要看與眾生的善業因緣,是息息相關。所以眾生善業,就是要有五戒、十善,這就是世間的善法。

五戒:
不殺生
不偷盜
不邪淫
不妄語
不飲酒
十善:
身三、口四、意三
一、 身三業:
    不殺生
    不偷盜
    不邪淫
二、 口四業:
    不妄語
    不兩舌
    不綺語
    不惡口。
三、 意三業:
    不貪
    不瞋
    不癡

在人間,為人一定要守戒,要守五戒。不只是守五戒,我們做好人,一定要做好事,所以要有十善。這個十善要從身、口、意三業,要很積極,不只是守護,不要犯,還要積極去行好事。這就是我們人間應該要有的,五戒、十善。

我們若要再進一步,要超出世間,大家修行不就是要超脫生死嗎?所以要超越了凡夫的境界,就是生死,也是乘願來人間,不是受業力的牽引,這叫做解脫。要如何才能解脫出世間呢?就要三學、六度,為出世間之善法。

三學就是戒、定、慧,這三無漏學,這叫做三學。六度,大家都知道了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用這樣(的法),在我們的身心、行動中,守自己的戒,入眾生人群中去,在人群中,心無染著,這是清淨,這就是解脫,這就是超出世間的善法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!

所以說,法,雖然有深淺不同,但是這全都是順,這是「順理益己之法」。

五戒十善
為世間之善法
三學六度
為出世間之善法
淺深雖異
而皆為
順理益己之法

順這個道理,佛陀所說法,隨順眾生的根機來設教施法,要讓人人保護自己。人人能夠保護自己,那就是心守戒律。大家若能守好戒律,在人群中種好因、結好緣,這全都是我們守護我們自己。既然要修行,修行是為什麼修呢?為己修?為佛修?其實為己、為人修!

佛陀就是覺悟之後來施教,我們是為要成佛而修行嗎?其實是為度眾生而成佛。眾生得度,當然就是我們要自度,所以順道理,也就是益己之法,其實是度眾生、利世益己的道理。我們應該要很了解。所以,眾生的善業才能得佛住世。我們要知道,「佛出現於世,住世之久暫」。

佛出現於世
及住世之久暫
皆眾生
善業因緣所感
釋氏出現於
濁惡之世
壽促八十
彌勒壽八萬
彌陀住世無量壽

看看,佛陀,八十歲就取入滅了,在這個世間來說,何其短啊!這也就是我們眾生,善業太少了。在阿難與迦葉之間在對答,迦葉就說:「阿難!你有六突吉羅罪。其中一項,那就是佛陀本來可以住世很長,至少在一劫以上。卻是佛陀這樣提出來說:『我將要取入滅了。』講了三次,阿難,你並沒有求佛住世。你若能在那個時候,及時求佛住世,佛陀可以住世一劫。」

阿難的回答就是說:「是啊!當時佛陀有這麼說,不過我的心,好像受什麼樣力量,把我控制住,我知道要回答,我應該要請佛住世,卻是終究沒有說出來。」這就是阿難一項的過失。

其實,阿難為什麼會說不出來呢?這就是眾生的業力較重,善業不夠,就是福不夠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佛出現在世間,與他要在世間住世多久,這就是眾生善業因緣所感。

所以在佛經裡面,也有一段這麼說:過去有一尊佛叫做須扇多佛,這尊佛他覺悟之後,想要向大家來說法的時候,當時因為眾生因緣不具,無人願意請佛說法,所以因為這樣,這尊佛就是早上成佛了,下午日落的時候,就取入滅了。(註一)

其實,釋迦佛也是一樣,也有一個時間起一個動念,要取入滅,真的是好在十方諸佛,來安慰釋迦文,我們才會今天有佛法可以聽。雖然佛陀說法四十多年,卻是法身永住,到現在還在,我們與佛的法身常住,所以我們要依教奉行。

釋迦佛住世,是在五濁惡世,所以佛陀正法五百年、像法千年,到現在已經是末法的時候,何其短!實在也是很短,到底再接下去的佛法,是會怎麼樣呢?現在我們就有責任要住持正法,佛陀的正法不要再變了。

在兩千多年後的現在,和佛陀住世那時候的法(相較),已經多變化了。雖然佛法在人間這麼昌盛,像法時期,佛像到處有,但是時間這麼長久,以為信佛就是求佛保佑、加持、消災、消業,是這樣嗎?要消災,你就要多造福!人人共同造福業,可以人人守規矩,五戒、十善、六波羅密,大家若能這樣做,天下就平安了,這就是眾生的共業。

佛出世的時候,他就說,未來就是五濁惡世,眾生心的五濁,就顯示在惡世的時間裡。所以因為這樣,釋迦佛他的壽命,本來可以住世很久,卻促為八十。這實在是眾生共業,佛壽促短了。

但是,彌勒住世壽能夠八萬年。彌勒出世時,就是人壽很長的時間。所以阿彌陀佛住世,那就是無量壽,壽無量。

總而言之,佛經裡面這樣說,佛壽長短,要看眾生善業夠不夠?眾生善業愈多,佛住世壽命就愈長,所以說叫做「眾生善業因緣出」。這就是眾生,我們要好好造福的因緣。

所以《法華經》也這麼說:「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,有見諸佛土,以眾寶莊嚴,琉璃玻璃色,斯由佛光照」。

示一切眾生
生死業報處
有見諸佛土
以眾寶莊嚴
琉璃玻璃色
斯由佛光照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
「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」。示,顯示眾生,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。大家知道嗎?眾生的生死業報在哪裡?佛陀開始就要說了,為諸人天龍神八部說「苦、空、無常、不淨」等等的法。

為諸人天 龍眾
說苦 空 無常
不淨等法

苦、空、無常,這是佛陀時時不管是小乘法、大乘法,佛陀就是這樣說。用人生的苦難,因為是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的道理卻很多。為什麼受盡苦報?因為集眾生的業力,眾生的貪、瞋、癡等等,心靈的業力聚集,就會感應四大不調,應了世間人禍偏多。所以,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跟大家說,這些苦的苦因,就是從人的心開始。

其實眾生造業,都是為了要貪其有的東西,其實有原來是空,眾生顛倒,就是不了解有這個無常。無常、苦、空,來自於人的心不清淨,人心不清淨,沒有去體會到觀身不淨。若想到這個身體,在生、老、病、死的過程,道理若都了解,自然就會將內心的不清淨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完全去除。

各位,要好好用心,不清淨的心,我們要好好自己常常自我檢討。不只是身不淨,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也是不清淨,了解道理,我們自然道理就通徹,智慧慧命就成長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【註一】《大智度初品中佛土願釋論》第十三(卷第七):「復次有諸佛無人請者,便入涅槃而不說法。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,無人請故便入涅槃,後化佛身及七寶塔,證說法華經故,一時出現。亦如須扇多佛,弟子本行未熟便捨入涅槃,留化佛一劫以度眾生。今是釋迦文尼佛,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,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,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,不如默然入涅槃樂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,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。佛時默然受請,後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212《靜思妙蓮華》順理益己之法(第157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