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如意
版主
版主
如意


文章總數 : 713
來自 : 嘉義
威望 : 253
注冊日期 : 2009-04-17

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六 2月 15, 2020 4:52 p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二 2月 18, 2020 10:50 am

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⊙「稽首歸依法色身,戒定慧解知見聚,稽首歸依妙種相,稽首歸依難思議。」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⊙「世尊在大眾,敷演深法義,一一諸佛土,聲聞眾無數。」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⊙「因佛光所照,悉見彼大眾,或有諸比丘,在於山林中,精進持淨戒,猶如護明珠。」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⊙精進修善法,斷諸惡法之心,行勇猛作用也,對治懈怠,滿足善為業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我們生活中,是不是以最虔敬的心?在人、事、物中,起了那分歡喜、善解、快樂的心嗎?這就是我們要修行,如何才能捨去煩惱。若能捨去煩惱,那就是輕安自在。

我們前面《無量義經》,也說過了,「善滅思想心意識」。難免我們在世間一切色相生,我們一定會起心動念,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善解,如何包容?我們才有辦法心能輕安自在。這就是「善滅思想心意識」,要如何「轉識成智」。

外面所分別的種種意識,與外面的聲色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善解,轉變了成為我們的智慧?大家要很用心來體會,才能了解佛法的真相。

再接下來就說,「稽首歸依法色身,戒定慧解知見聚,稽首歸依妙種相,稽首歸依難思議」。

稽首歸依法色身
戒定慧解知見聚
稽首歸依妙種相
稽首歸依難思議
《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》

我們對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起了那分恭敬、尊重、信仰的心,所以「稽首歸依法色身」。對佛所說法沒有懷疑,我們很虔誠地信敬,所以從內心的信與敬表達出來。

看大家早課的虔誠,這樣在頂禮,這就是叫做「稽首」。我們頭面恭敬頂禮,與我們的身行,伏地叩頭,這叫做稽首,恭敬的形態。我們這分恭敬,除了禮佛,其實我們也是在敬法,所以我們皈依佛、皈依法。

我們要能夠了解真理,就是要依靠佛陀的大覺。真理的含藏永存,分秒中都在我們周圍裡,我們時時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,心與身的行為要合一,所以我們要皈依。

「皈依」,應該是叫做歸命。我們的身心、生命,都是依靠沐浴在法流中,所以叫做「法色身」。法,本來沒有色,不過,我們的行動恭敬,我們就有色了、有形了。

看,在你們的前面,看過來有佛相,三寶具足——有觀世音菩薩的相;有法——現在就是在聽法;大家,我對你們,你們也是僧團,我也是僧中之一,所以,三寶合一,來顯示佛法具足。

但是,這個佛法,佛、法、僧三寶具足,就是要靠僧表達出來。我們一切,生活、言語、行動等等,是表達了佛的大教,表達了法的教育,表達了我們僧團的接受。所以,我們接受在我們的生活中,所以我們要時時奉行,就是叫做皈依。

皈依,法,不離開戒、定、慧。我們要好好守戒奉行,這就是一個法。我們人人發心立願,我們的心要定。發心的那個剎那間,就是已經決定我們終生奉行,不只是此生,還有來世,這個願要定。發心、立願,這分定力一定要有,這叫做定的法身。

慧,那就是我們的戒守得好,我們的願力很自在,所以心沒有受到,周圍環境的人、事、物,非常複雜的聲色,來困擾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清淨如明鏡,外面的事、物形象,那個知識已經轉成了智慧,很清楚的明鏡現前了,所以,智慧能夠深入真實的道理,所以這就是慧的法身。

戒、定、慧若是具足了,凡事、物、理,我們就很了解了。例如四諦、十二因緣,這些道理,我們都了解,甚至六度(波羅密),我們的本分,我們更了解,這叫做知見。

我們每樣都了解之後,知道我們應該怎麼做。現在的天下,大時代,天下間的一切事、物、理,我們都很清楚。這種的了解、知見,全都包含在我們這面,清淨大圓鏡智裡面,所以我們所了解的很多。

凡夫都是在,知道你跟我說什麼話,我只是了解,我想要追求什麼事?若這樣,只有他、你、我,周圍這麼小,局限的環境,在這當中,我歡喜、我生氣等等,計較的事就多了,自然貪、瞋、癡、我慢、懷疑就生起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有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,這樣共聚過來,這叫做五分法身完具。這是我們所要學的。

我們所要學的,我們一定將自己的習氣,去除之後,不就是這些法,我們都能做得到嗎?我們生活在法中,這樣不斷地磨練自己,對世間人事,從小局,推成是天下大局,所以,我們才能堪稱在這個大時代,了解天下大道理。這是佛陀來人間,所要教育的重點,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生起,敬重、信仰的心,我們要身心歸命、依靠佛陀的教育。

「稽首」,就是還是用我們的身體行動,對佛、法要恭敬心。所以「稽首皈依妙種相」。妙種相,就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以外,就是佛的法身、道理,雖然無形、無色,不過,每一項器世間,一切的形形色色,無不都是含藏著妙的道理。

這個「種」,花有花的種子,草有草的種子,樹有樹的種子;這個種子,就是裡面的道理。因緣都未成熟之前,這個種子還是在,花有花的種子,但是因緣沒有會合起來,這朵花不會成。

要有什麼緣呢?要有土地的緣,要有水、水分的緣、有陽光的緣,還要有空氣的緣。不管是大樹、草木、花,裡面都有。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,看,哪一項不是呢?都是各種東西所會合起來的,有相、無相都是微妙。所以,我們要用恭敬心,來面對日常生活中萬事萬物,我們都要用尊重的心。

「稽首」就是表示,尊重、恭敬。「稽首歸依難思議」,很多很多的道理若要解釋,實在是很多,所以難思議!道理會隱藏著,我們還看不到,我們還想不到,其實,還有很多。所以,我們一概都要用,最虔誠敬仰的心來對待。我們前面《法華經》說,「世尊在大眾中,敷演深妙法,一一諸佛土,聲聞眾無數」。

世尊在大眾
敷演深妙法
一一諸佛土
聲聞眾無數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
這是前面說過的,這就是說,所有的道理,都包含在佛的智慧光明中,所以叫做「因佛光所照」。這些所有、所有,一切境界的道理,不論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所有一切,道理都是包含在佛的心中。所以,佛的智慧之光,透過那個境界,在眉間白毫相光,所發散照耀出去,這就是佛的智慧光明。所照的地方很廣,「因佛光所照,悉見彼大眾,或有諸比丘,在於山林中,精進持淨戒,猶如護明珠」。在那個現場,也已經看到了。

因佛光所照
悉見彼大眾
或有諸比丘
在於山林中
精進持淨戒
猶如護明珠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
這個「大眾」,前面所說過的,天、人、龍神等等,三塗六道全都徹照。但是,在佛陀將要說法的那個範圍,我們人人互相能夠見到,就是諸比丘;那個場面,有諸比丘,很多的比丘。

「在於山林中」,這些比丘平時,有時候都是在山林中。這就是佛陀要描述,這些比丘在精進的環境。所以,修行者在山林中,在「精進持淨戒,猶如護明珠」,就像是在保護,很有價值的明珠一樣。

佛陀在《法華經》裡面,也有一段故事,窮子身懷寶珠。本來一位長者,給這位貧窮子,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,就是比喻佛已經將法,已經為我們很明顯地開示,但是我們眾生還是迷茫不知。

本來我們人人都有豐富,很豐富的智慧,卻是因為我們的無明遮蔽住,我們心靈的明鏡,無法照耀出去,所有的境界,我們還無法清楚了解。這就是人人本具很寶貴的東西,卻是我們自己不知道。

所以佛與法,佛陀覺悟,將這個法開始要施與眾生。所以,哪怕是修行,開始受法要力行,所以他們人人就要很精進,精進在持淨戒。因為「五分法身」,第一項就是戒,才能定、慧,才能夠開始。所以我們要精進持淨戒,將我們內心本具這顆明珠,我們必定要保護好。

什麼叫做精進?就是要修善法,所有的善法,我們都要很殷勤。斷諸惡法,那個心不要再啟動起來。我們要精進在善的法,要精進;我們有這個惡、惡念的思想的心,若浮起來,我們要趕快斷。「未生惡令不生,已生惡令速斷。」這就是我們要精進的。未修善要趕快修,已修善要更精進。所以,「諸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,這就是我們精進的。

我們精進就是勇猛,勇猛叫做精進。我們要做事情,也要有毅力,該接受的,我們接受,不該接受的,我們斷除,這就是勇。不要貪心,貪之無厭,這是最脆弱的人,敵不過外面的物質來誘引我們。所以,修行,三衣一缽,除了有得住、有得穿、三餐吃得飽,我們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?我們要趕快修一切善,斷一切惡。這就是精進,這就是勇猛。

精進修善法
斷諸惡法之心
行勇猛作用也
對治懈怠
滿足善為業

我們不要懈怠,因為精進是對治懈怠,我們若有懈怠的心,我們就無法精進了,一切的善法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也無法去隨喜功德。所以,精進就是對治懈怠,滿足善的動作。所以,「業」就是行動,善業,我們要趕快行動,造作很多的福業凝聚起來,福慧要雙修。

各位,你們要精進,每一天、每一天,我們要用恭敬、尊重的心,面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等等,我們都要互相敬重,互相愛戴。若能夠這樣,才是真正我們修行的心。所以,修行的心,不要離開我們日常的行動,所以,「心行合一」,請大家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214《靜思妙蓮華》稽首精進持淨戒 (第162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