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  Empty
發表主題: 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    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  Empty周一 10月 11, 2010 11:47 pm

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    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  Empty周二 10月 12, 2010 2:53 pm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我們發心立願,就是為了要度一切眾生的苦惱,此人雖未修行六波羅蜜,而六波羅蜜自然現前,六波羅蜜就是六度,你要度眾生,就不能欠缺這六種的方法,雖然這還不是很瞭解,也還沒有開始去修六波羅蜜,不過,只要他發這念心,六波羅蜜自然就現前在這位,發心要修六波羅蜜行的人,他的形態中就能完全表露出來。
也就是說,他發這種心,他首先就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沒有貪瞋癡的心念,他才能發要度眾生的願,發了要度眾生的願,心地要先清淨,心地若不清淨,無法起行在六波羅蜜,所以只要你發這念心,就開始內心要清淨,所以內心清淨,自然就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這就是清淨心。
清淨心就是叫做「三善根」,所以我們的三善根,就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
有善根的人,自然就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沒有癡心的人,心沒有癡,沒有癡念,意思就是沒有煩惱,心若沒有煩惱,自然他對外面的境界很清楚,對內在的自性也不起煩惱,這就是不癡的人。
對內、對外,清清明明,看到眾生受苦難,自然他就起不忍的心,不忍眾生受苦難,自然他就會發心,發心要救度眾生,既然會發心要救度眾生,自然他就會對眾生有寬大的心,他看眾生所做的無明煩惱,他就是一念寬心。
這念寬心就不會起瞋,自然就沒有瞋,沒有瞋就是不會發脾氣了,對眾生就是寛容,對眾生就是善解,對眾生就是憐憫心,所以只要我們的心地沒有癡,自然就不會愛發脾氣,對眾生寬容的心就很大,能包容、善解,自然對外面的境界,就沒有那分貪。
不只是不貪,看到眾生的貧困,他也會想要去布施,所以這清淨心,三善根,就是四無量心,六波羅蜜的根本,所以,以清淨心植眾德本,布施我們都知道了,財法、法施、無畏施,對眾生,我們一切都願意施捨,這就是他這念愛心。
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,三善根我們一定要保持,自然六波羅蜜的法,就在我們的身和心,日常的生活,平常行動
所以清淨心,三善根,自然就能植眾德本,所有很多的法,都在我們的心裡,都在我們的行為,這就是我們的德本,德本就是我們的本性。
人人的本性,就是顯現在三善根的行動中,因為身心清淨。
不是常常對大家說過嗎?心像一面鏡子,這面鏡子我們常常擦拭,不要讓它有煩惱,不要讓它有塵垢,我們的心若沒有煩惱,就是沒有塵垢的,一面清淨的鏡子,照外面的境界很清楚了。
既然照外面的境界清楚,我們的內心就不會犯過,行為就沒有錯誤,所以常常說「大圓鏡智」,就是大圓鏡子的智慧,這就是要看我們的心是否清淨,若有清淨,我們這面很圓的鏡子就是清淨,讓我們修行就沒有錯誤,修行的過程中,就是四心六度,也就是四無量心,六波羅蜜,這是修大乘行的道路。
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,把心照顧好,所以我們在《無量義經》,節錄下來簡要的文章裡頭,這麼說:
【無量義經集選】
第七功德不思議
六波羅蜜顯神奇
愛灑人間大悲意
令諸眾苦皆得離

六波羅蜜真的是顯神奇,我們要知道六波羅蜜行,對我們修行者非常重要,無論是布施、持戒,布施是結好緣,我們要如何訓練出,我們寬大的心,要如何讓我們的心去掉癡念,因為我們的心這癡念是最根本的無明,它若一癡,癡念一起,自然會貪,貪婪很氾濫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就是我們修行者最忌諱。
我們若有貪心,我們要如何修行呢?大家志同道合修行,所以同一念心,這念心是什麼心,就是要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,所以我們要修到佛心,要跑行菩薩道,行菩薩道那就是發大乘心,大乘心就是要起這分,愛天下眾生這念心。
所以天下眾生,我們都要愛,都要去疼,要去惜他們,疼惜天下人,既然是這樣,心就要開闊了,開闊了我們的心,就不忍眾生受苦難。
眾生他的苦難就是兩項,一項是物質貧困,缺乏物質,他要如何生活呢?常常說,餓的人讓他有飯吃,冷的人讓他有衣穿,沒有房子住,風霜雪凍,風雨,讓他有一個遮蓋,容納他身體的地方,這就是補給眾生物質的缺乏,這叫做物質的布施。
另外一種的眾生,他衣食住行富有不欠缺,不過,他的心靈很空虛,這種心靈空虛,我們也要補充給他,補充給他充實的愛心。
所以我們說,教富濟貧,我們能教導他,能有很充實的人生,讓他擁有了物質,他能把物質實用,用在疼惜天下人,這就是要用法,法的布施,只要他心中得法,自然他能將他的家財,無量能付出,如此輾轉布施的法,他富中之富,輾轉不斷付出,這也就是一念善。
他能為無量無數的功德,所以說轉有形的財物,變成了無形的法財,這就是我們,給他一念佛陀的教法,這粒種子,他會不斷不斷去複製,為人群造福的種子。
有的是在貧中,他也能在貧中起富有的心,現在已經很多國家,接受慈濟幫助的同時,他們也點滴匯集布施,他們覺得他們也能布施給別人。
所以濟貧教富,這就是在內心,我們給他造福的種子,這個造福的法,就是布施,我們要讓他知道因緣果報,大家要身心清淨,身不要犯錯,心也不要有垢,心念若有過錯,身心有過錯,這就是沒有守戒。
戒就是規矩,撥無因果的人,為非作歹的事,那就是沒有因果觀念,因果觀念若在心裡,自然他就會守戒,戒很重要,在佛經中有這樣的一段故事:
佛陀有一次帶著他的弟子,在王舍城中,這群弟子很整齊,跟著佛陀走在街道上,很多人看到佛陀和他的僧團,全都如此整齊、如此莊嚴,人人都是以羨慕的眼光,以很恭敬的心合掌,送著佛陀經過他們的門口。
但是在那當中,佛陀轉一個彎,進入一條小路裡去了,有一群人非常凶惡,就在那前面,以地畫一個界線,就說你們不能跨過這條界,你們若要跨過這條界,你們要付出五百兩的黃金。
佛陀哪有五百兩的黃金呢?頻婆娑羅王,波斯匿王,這兩個國家的國王,聽到這個訊息,趕快匆匆忙忙,趕快帶著金銀寶物就來了,二位國王要代替佛陀解圍,他們就對這群人說:「你趕快讓佛陀過去,佛陀是一個大聖者,是一位清淨無私的大聖者,不要冒犯他,趕快讓他過去。」
但是那一群人就是不肯,「你們的錢我不要,你們的寶物我不收。」
後來又來了一位給孤獨長者,他就趕緊向對方說:「你要向佛陀索取五百兩的黃金,我現在已經送來了,請你趕快讓佛陀僧團過去。」
這群人,看到給孤獨長者送黃金來,就說:「這是你的哦。」
「是,是,這是我的。」
「好,你的我就收。」放佛陀他們過去,大家覺得心很疑惑,這二位國王,都是帶著財物金銀來,為什麼這群人不肯收呢?要等到給孤獨長者來付出。
佛陀就微笑向他們說,過去有一群賭徒,賭博的人其中有一位大臣的兒子,他年輕無知,所以被這群賭徒叫他去賭博,輸很多錢,大家就不放過他,一定要他把錢拿來交這些賭債。
但是這位大臣的孩子還年輕,他手上沒有錢,無法付出,這個國家的太子從裡經過,他看到大臣的孩子被大家圍住,他趕快下馬車,上前對大家說:「他既然欠你的錢,我擔保他會還,我擔保。」
「你是太子,你要擔保,以你的人格來擔保,但是這位一定要還錢,欠賭債一定要還錢來。」
「好,這我來擔保。」
從此開始,這位大臣的兒子,根本沒去還人家錢,那些賭徒就是一直不放過他,不過,這筆債放在哪裡呢?在太子的身上,所以,佛陀說到這裡,就說,你們大家知道麼嗎?那位大臣的兒子,就是現在的給孤獨長者,那位太子就是我現在,因為那生中,他欠錢,我擔保,那群賭徒,就是現在這群要來討錢的人。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 
靜思晨語--2010101第七功德(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--法譬如水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