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319《靜思妙蓮華》佛力無所畏(第20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⊙眾生頑愚,諸法甚深,諸佛巧施,殊勝方便,令諸眾生,秉心虔誠,敬信奉行,受持教法。
⊙「世雄不可量,諸天及世人,一切眾生類,無能知佛者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佛力無所畏,解脫諸三昧,及佛諸餘法,無能測量者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佛力無所畏:謂如來成無上正覺,具無上勝智,於諸眾中作獅子吼,轉妙法輪,得大自在。
⊙解脫:凡夫受輪迴故不得解脫,諸聖得解脫故不受輪迴。解脫者,自在之義。
⊙三昧:調直定。專思寂想之心定於一處,思專則守志道法於一念。
⊙想寂則清澄神朗,清澄則智恬其照,神朗則無法不徹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眾生頑愚,諸法甚深,諸佛巧施,殊勝方便,令諸眾生,秉心虔誠,敬信奉行,受持教法。
眾生頑愚
諸法甚深
諸佛巧施殊勝方便
令諸眾生秉心虔誠
敬信奉行
受持教法
這也就是要讓大家,再自我反省一下。我們都是在眾生類中,有幸得了人身,我們也是更有幸,聞到佛法,卻是還是在迷茫頑愚中。諸佛的法很深,我們一直感覺到很深,其實,諸佛的本懷是這麼簡單,卻是我們眾生沉迷不悟,所以在沉迷中,無法體會到佛陀他的本懷。
所以,佛陀用法來鋪路,要如何讓我們能從凡夫,走到覺悟的道路。卻是我們信心還不夠,不敢向前前進,所以諸佛,佛,不得不用很善巧來普施,用很多種方法給眾生,無不都是要使令眾生能體悟。
所以,「秉心虔誠」,只要我們大家,從我們的一念心,直心是道場。我們既然相信佛陀的教法,我們若願意信受奉行,我們就用信受奉行的直心,向前前進,當然這就是要虔誠的心。所以「敬信奉行,受持教法」,希望我們人人能有,這樣的心態來接受佛法。
佛已經用法鋪路,我們就要有信心,一步一步向前前進。我們若沒有信心,哪怕再珍貴的真實妙法,在我們面前,我們也會沒有信心,去取這個法。
所以在《百喻經》裡也有這樣的一段文:也就是有一位,非常非常貧困的人,這麼貧困,他一心只是一個祈求,能否得到人間的寶。有一天,走在曠野中,看到一只箱子,他就輕輕地將這只箱子打開。剛剛打開的時候,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珠寶,價值連城的珠寶,很歡喜。在那裡,看看是不是有人遺失的?會不會有人再回來找?在那裡守候著。
沒有,沒人來找。所以他就想,這樣這個珠寶可能我可以取。他就將這只箱子,這樣大大地把它掀開了,掀開,看到蓋子蓋著的內部,一個人在那裡,他趕緊閃開,快說:「失禮,失禮,我不知道,這只箱子的珠寶是你的。原來你在箱子的裡面。」一直向人道歉,趕緊逃之夭夭,就是離開了。
其實這是一個比喻。珠寶原來就是珠寶,蓋著的東西就是蓋著,裡面哪有人呢?只是裡面有一面鏡子,這面鏡子蓋在珠寶,箱子一打開,鏡子現前,所照的是自己。但是,自己不認識自己,不知道那面鏡子顯現出來,就是我們自己,他將自己當成是陌生人。所以珠寶得不到,自己的面貌也看不清楚。
我們凡夫不就是這樣嗎?我們自己都還不認識自己,真正真實的我,就是明明覺覺的佛性,與佛同等。我常常說「大圓鏡智」,人人心中,都同樣有這面鏡子在,我們這面鏡子,就是讓它模糊了,我們就是平常都沒有照鏡子,所以不知道我們自己本來的真面目。
其實所有的法,也是在我們自己裡面,我們本性含藏著智慧,智慧就是在我們的本性中。這種的譬喻應該很淺顯,我們能了解。
前面我們也已經說過了,「世雄不可量,諸天及世人,一切眾生類,無能知佛者」。
世雄不可量
諸天及世人
一切眾生類
無能知佛者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這就是我們眾生,明明佛出現在人間,佛陀所體驗過、覺悟之後的法,要向我們說。開始初覺悟的時候,他說法,天,諸天與世人,無法體會這個佛法,所以何況一般的眾生類呢?
所說的眾生類,就是一切的生命,更無法理解了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人類與天人是最能接近佛的,尤其是人,我們若墮落其他的眾生類,要接受佛法就更困難了。我們要珍惜生命能遇到佛法。
佛陀,我們要用很感恩的心。不斷來來往往娑婆世間,面對著剛強眾生。不過佛陀是大忍辱力,他若沒有大忍辱力,他要如何度眾生呢?所以說「佛力無所畏」。
佛力無所畏
解脫諸三昧
及佛諸餘法
無能測量者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雖然眾生很剛強,雖然人、天、眾生類,還是無法體解佛陀(的法),無法了解。不過,佛力還是無所畏,同樣面對著芸芸眾生要來說法。
佛力無所畏:
謂如來成無上正覺
具無上勝智
於諸眾中
作獅子吼
轉妙法輪
得大自在
如來真的是無上正覺,具無上的智慧,在眾生中作獅子吼,他用說法的方法來轉妙法輪,「得大自在」,他已經是得很自在了,所以叫做佛力無所畏。他要具足這麼自在,沒有掛礙的心。
因為,我們若有掛礙,眾生這麼難度,這麼剛強,到底還要多久呢?現在這個時代,看到這種成、住、壞、空,芸芸眾生愈來愈多,濁氣愈來愈重,煩惱愈來愈深,天災人禍愈來愈多,畢竟眾生還是在沉迷中,要怎麼辦呢?佛陀不會考慮這些,只是一念悲心,無限的大忍力,所以他還是,「在眾生中,作獅子吼」,還是大聲地呼喊,同樣將法,一直要普遍到讓人人聽得到。
人人不只是聽得到,還感覺得到,還能受用。這就是佛陀他無畏的力量,不斷在「轉妙法輪,得大自在」,一定他的心中要自在,所以叫做佛力無所畏。
眾生一切的環境,對佛而言都是在,善解中得自在。佛陀善解,什麼叫做善解?善解就有解脫的力量。我們現在芸芸眾生,多諸煩惱,今天聽到一句,有人在批評我的話,我就是很不自在,因為我無法將它善解,「我明明是這樣,你怎麼這樣說我?我很不甘心。」這樣煩惱就來了,和對方就有了,這種很不好的緣,你在我的背後說是非,所以我下次看到你,就起了不歡喜的心。這種的怨,結怨連仇,這就是我們凡夫無法善解。
既然無法善解,你怎麼有辦法解脫呢?所以無法解脫。不過,佛他就是解脫,解脫自在,所以他能有無畏的力量。所以佛有佛力無所畏,他有這樣的力量,那就是他的智慧善解,所以他自在、解脫。
解脫:
凡夫受輪迴故
不得解脫
諸聖得解脫故
不受輪迴
解脫者
自在之義
凡夫,我們全都在六道中輪迴,所以不得解脫。哪怕你生在天上,沉迷在享受中,福享盡了,還是一樣要受報。人,人類、凡夫,一切的業力就是在凡夫,我們凡夫就是,一切惡業的源頭,所以造作很多的惡業,才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這種的習氣。所以這就是凡夫,凡夫他造作,就是在輪迴中不得解脫。
「諸聖得解脫故,不受輪迴」,已經是聖人了,開始得到解脫,他就不會再來輪迴了。諸佛菩薩,菩薩有很多的菩薩,倒駕慈航,已經過去也是成佛了,有多少的菩薩都成佛,就是來人間,助釋迦佛的道場,來幫助、救濟眾生。
我們要知道,諸佛菩薩都是聖人,不受輪迴。但是,就是不捨眾生,悲憫眾生,堪忍娑婆世界之苦。所以他不是受輪迴來人間,已經是不受輪迴了,是解脫者,是自在,所以佛他能,「佛力無所畏」。能解脫,能自在,力量就是無所畏,「佛力無所畏」。
「解脫諸三昧」,解脫必定要有三昧存在。
三昧:
調直定
專思寂想之心
定於一處
思專則
守志道法於一念
「三昧」,叫做「調直定」。調,就是調伏我們的心。眾生的心好像心猿野馬,在我們的內心,到處亂撞、亂跑,所以心無法定下來。凡夫開始就要學,要調伏我們內心的心猿野馬,我們要調伏下來。直心就是道場,我們的心若調伏下來,我們能信受佛法。
所以心要專,「專思寂想之心定於一處」,我們的心要專,耕耘我們的心田。常常說這個「思」字,就如一畦田。我們要用功,我們要將這畦田的雜草除掉,就如將我們心念,那個雜念心要去除,我們的心要真正的靜寂清澄,這樣心就能定在一處,這叫做「調直」。思,這個思想若能專,我們就能「守志道法於一念」。
我們將我們的志,我們既然發心了,我們既然要學佛,我們發弘誓願,這個志願,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住,把握我們的志願,我們要好好用心在一念間。所以,「想寂則清澄神朗,清澄則智恬其照,神朗則無法不徹」。
想寂則清澄神朗
清澄則智恬其照
神朗則無法不徹
我們若能這樣,我們的思想,非常的寂靜、清澄,我們的心就明朗起來了。就如那一位打開珠寶箱,打開了,應該我們自己的面目就在裡面,這些珠寶不就是我們的嗎?我們原來就在這面心鏡裡,我們自己還是沒體會到,所以我們的「想」,「想寂則清澄神朗,清澄則智恬其照」,自然就很恬靜,就如這面鏡子很清朗,「神朗則無法不徹」,天下萬事物理,有什麼我們無法透徹的呢?所以我們人人學佛,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