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1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3月 23, 2020 9:06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1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3月 23, 2020 10:22 am

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聞法難,值佛復難;聞思修,信願行難;恭敬親近,力行難;身心至誠,行供養。
⊙「諸佛弟子眾,曾供養諸佛,一切漏已盡,住是最後身,如是諸人等,其力所不堪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曾供養諸佛:奉事供養的意思,對上含有親近、奉事、尊敬之意,至誠以資生物利、最敬禮、身心力行。
⊙四攝法:佈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。
⊙一切漏已盡:漏盡通者,即漏盡三界煩惱,見、思惑也。
⊙羅漢斷見、思惑盡,不受三界生死,而得神通,是名漏盡通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聞法難,值佛復難;聞思修,信願行難;恭敬親近,力行難;身心至誠,行供養。

聞法難
值佛復難
聞思修
信願行難
恭敬親近
力行難
身心至誠
行供養

就是要告訴大家,聽佛法實在是不容易。天下這麼多人,真正能聽到佛法,又是有多少人呢?而且要能與佛同世更加難。但是,佛法留在人間,我們聽法,我們要用恭敬、尊重的心,要來聽聞佛法。聞法,還要好好思考,思考佛陀的教法,到底是啟示我們什麼?如何能讓我們,身體力行於這條,佛陀所說法的康莊大道。能夠發這個願,更需要好好受持,所以聞、思,同時要修行。

修行,更不能欠缺的,就是「信」。我們要有信,我們要立願,我們要身體力行,這才是真實聞、思、修。不過,聽經雖然有聽,我也有在思考,不只是思考,我也在寫論文。會聽,會思考,會寫論文,表示對佛法有在研究。但是,要問自己看看,你是用正信而寫呢?或是為了學問,所以才去聽、去思考,寫出這篇論文?

他寫論文,不一定是真正信受奉行的人,因為他沒有發願,他只是為他的學問在下功夫,所以也沒有身體力行。雖然你能聽聞佛法,也會去思考,不過你不是,立信、立願、立行,所以信、願、行全無,這樣叫做「信願行難」。要聽、要思考,比較簡單,但是要身體力行,那就不簡單了,貴在身體力行,所以我們要「恭敬親近」。

「恭敬親近」,雖然是不簡單,不過,總是比身體力行更簡單。表面上看來他很信佛,親近寺院、供養法師,樣樣都能做得到,卻是,力行難。進到寺院,「中午了,是不是用齋?」

「不了,我與外面朋友約好了。」

連一餐素食都感覺很困難,像這樣的人也不少。親近寺院,卻是,內心的道場無法實行。外形的道場,看起來很恭敬親近,內心的道場寸步難行,所以叫做「恭敬親近,力行難」。

「身心至誠,行供養」。最重要的,我們要親近寺院,恭敬三寶,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。在身心,要用至誠的心,用行來供養,身體力行的供養,比物質的供養更重要。

所以說起來,學佛法,總是需要我們從內心,聽聞佛法,我們要很恭敬,要有難遇,難得值遇的那種珍貴、恭敬。於佛法,聽聞之後,我們要好好受用,要身體力行。

雖然,我們值遇佛難,要遇到佛世是很難,不過,我們的心,心中有法,必定有佛;因為心中有佛,自然行中有法。所以佛、法,都在於我們的一心。我們的心,能用尊重、恭敬的心,佛法永遠就是在,我們的周圍,身體力行中,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,所以,值佛並不難。

聞、思、修,只要你有信、願、行,我們時時分秒都是在聞法。接著這段文就說:「諸佛弟子眾,曾供養諸佛,一切漏已盡,住是最後身,如是諸人等,其力所不堪」。

諸佛弟子眾
曾供養諸佛
一切漏已盡
住是最後身
如是諸人等
其力所不堪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「諸佛弟子眾」,就是在法華會上,佛陀面對所有弟子說的話。「曾供養諸佛」,這些弟子過去與諸佛有緣,應該也是供養過諸佛,或是過去諸佛的諸佛世中,也有很多隨佛修行,所以供養諸佛,奉事供養的意思,是對上,含有親近、尊敬之意。不是一定就要用物質來供養,最重要的供養就是至誠,身心力行來供養。

曾供養諸佛:
奉事供養的意思
對上含有
親近、奉事
尊敬之意
至誠以資生物利
最敬禮、身心力行

當然,佛世的時代,佛也是在人間,同樣也是需要資生之物。所以,供養諸佛的生活,資生之物,這叫做利的供養。同時,不只是物質送過去而已,他還要用最敬禮來供養。甚至他的身與心要力行,從內心的虔誠,從體態的恭敬,從他生活中的待人接物,發心立願,身體力行。這叫做身心力行的供養。

所以供養,有利的供養、敬的供養、行的供養,三種供養。三種供養合一起來,才是真正至誠的供養。

假使沒有「利」,不是物質的供養,沒關係,過去在印度,貧窮困難的人很多,他親近佛法,他很虔誠,他還能敬的供養。我們入寺院,對三寶起恭敬,入寺院頂禮,對法師的尊重,修行者的恭敬,這也是。甚至我們要對人人、眾生平等的尊重,這也算是供養。因為,自性三寶,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。常不輕菩薩不就是如此嗎?

所以這個「敬」很重要,除了對三寶尊重、敬重,對人人都要有敬重之心,要有禮節。常說「禮就是理」,我們要真正體會道理,就要於禮節中去體會道理。所以,敬禮很重要。

能去除物質,不必一定要物質的供養,重要的是要行、要敬的供養。那念心的虔誠,那念力行菩薩道的願力,這更重要。所以說,三供養中,敬禮、身心力行,比什麼都重要。

四攝法:
布施
利行
愛語
同事

所以我們於日常生活中「四攝法」,在社會上大家上班、工作,他們能修行嗎?可以啊!他發起一念好心,布施,同事,彼此之間幫助他一下,這也是力量的布施。我們所做的事情要選擇,選擇能夠對人有利益的,這叫做利的布施。

還有愛,愛語,愛語的布施。我們說話輕柔一些,說的,都要說好話,勸人人能和合、互協,這種的話要常常說。在同事與同事之間,彼此要好好接引,人間菩薩招生,在「四攝法」中,能產生出來,這也是供養之一。在社會生活中,無時不都是能供養。所以供養也是很重要。

「一切漏已盡」。「漏」就是煩惱。「漏盡」,煩惱若盡,一切就通達,所以就是「漏盡三界煩惱」。

一切漏已盡:
漏盡通者
即漏盡三界煩惱
見、思惑也

在欲界有見的煩惱,在色界有思想的煩惱,在無色界有惑、迷惑的煩惱。這三界煩惱都是出於一個心念。這個心念的煩惱,要能漏盡,就是要將這些,見思惑的煩惱去盡,如此就是斷三界煩惱。這三界,見思惑,這些煩惱去盡後,什麼道理不通呢?

我們光是供養諸佛,我們就能通達道理嗎?還不能。光是供養諸佛,你若沒有去除這些無明、見思惑,這些無明若沒有去除,要如何能通達道理?所以,要通達、了解、體會,佛陀甚深微妙之法,唯有我們就要將這些煩惱,將它漏盡,盡除這些煩惱,才能夠透徹了解。

所以,羅漢斷見,羅漢已經將這些,見思惑斷除,世間一切的一切,對他而言已經很淡泊,沒有這些煩惱。修至四果羅漢,不受三界生死,又得神通。

羅漢斷見、思惑盡
不受三界生死
而得神通
是名漏盡通

三界生死,意思就是說沒有這些見思惑,在他的內心生滅,已經能夠去除,所以不受三界生死。也是得了神通,這叫做「漏盡通」。已經是將這些惑,就是「知」的障礙,已經去除了,漏盡,煩惱去除,所以他能證得四果羅漢。

「住是最後身」,就是說,最後這個身軀,最後的「有」。過去說過了,分段生死,一段一段的生死,因為因緣果報,牽引我們來人間,幾十年的時間,就是叫做分段生死。在這分段生死,因緣果報,由不得我們自己。但是,羅漢有在修清淨行,他了徹苦、集、滅、道,他了解,所以開始清淨身心。他能去除、洗滌,他內心的貪、瞋、癡,這就叫做「最後身」——這輩子的這個身軀,這輩子的這些煩惱全都去除。

還有「後身菩薩」,即在生死中,最後一次的受生。菩薩,也有新發意的菩薩,大家在修行。無論是羅漢,發心的菩薩,以為已經隨佛修行,「住是最後身」,以為是這樣。但是,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,這種最後身,還未到佛的等覺。

不過,真正等覺的菩薩,與覺悟後的諸佛,他是不捨眾生,他就要再進一步回歸娑婆,發大心,立大願。菩薩應該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一定要到這樣的程度。不是自己的分段、分段,這樣就叫做,我樣樣都通徹了,我全都沒有煩惱,我這樣已經成就了。這樣還不夠。

所以,雖然是「住是最後身,如是諸人等,其力所不堪」。還是不堪,不堪什麼?不堪受大法。我們的智慧,還無法了解,佛內心最深的法,還無法了解。所以,雖然一段一段的,他已經漸漸接近了,但是到這段(經文)就說,「如是諸人等,其力所不堪」。

難施此法,要展現給大家知道這個法,雖然你們的內心有,我的內心有,人人的內心都有,我們在修行,我們覺得「我已經知道」,你知道的都是外在的法,還未真正往內找到,我們真實一乘實相,那個道理的法,還未到位,所以叫做「其力所不堪」。

所以我們要用心,時時用心,步步精進,我們才能到達到聞法,將法與我們的心合在一起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聽法。在聞、思、修,我們要信、願、行。我們要恭敬親近,佛法,不要離開我們的心,要身體力行,身心要至誠,同時我們要力行供養。

剛才所說的供養,是在我們的行為上,好好供養,對人人要好好恭敬。未來佛,說不定也有過去的菩薩,在你們的周圍。總而言之,我們時時要培養這分,對人恭敬、對事恭敬,自然對佛與法就能恭敬。至誠的恭敬,叫做供養。

好吧,各位,學佛、聽法,一定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323《靜思妙蓮華經》身心至誠行供養(第2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