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3月 30, 2020 9:3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3月 30, 2020 10:19 am

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信願行證,契機入理,如是相性體力,如是作因緣果報,如是本末究竟,皆具十法界。
⊙六凡: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四聖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
⊙「舍利弗當知,諸佛語無異,於佛所說法,當生大信力,世尊法久後,要當說真實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三十七助道品中,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五根增長,信力能遮諸煩惱。
⊙信正道及助道法,若信根增長,則能遮諸煩惱,不為偏小諸疑所動,故名信力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信願行證,契機入理,如是相性體力,如是作因緣果報,如是本末究竟,皆具十法界。」

信願行證
契機入理
如是相性體力
如是作因緣果報
如是本末究竟
皆具十法界

信乃是道源功德母,學佛若沒有信心,我們是要學什麼呢?所以我們必定學佛,要對佛所說法,應該要有信心。信心還不夠,還要發願,要立大願、發大心。光是立願、發心,也還不夠,那就是要身體力行,內外兼修。向內要誠、正、信、實,我們要發「四弘誓願」: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

所以我們信,要發願;發願要內修外行,才能夠證。我們能夠體會,證就是體會,我們的心與佛的心,能會合在一起。我們若沒有信、願、行,就無法與佛心會合。所以,若能與佛心會合,那就契機了,我們就能「契機入理」,佛陀所講的法能夠契合我們的根機;我們的根機能夠接受佛所說法。如此,我們才能了解,其中的道理。

因為道理是甚深、甚深、無量甚深,所以佛陀所說的道理,我們不只是佛陀啟我們的機,我們的心要入,佛陀所說法的理,所以「契機入理」很重要。

我們之前說過「十如」,這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常常都能與境界會合,外面的境界,無不都是為我們說法。所以「如是」:「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體,如是力,如是作,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,如是本末究竟。」

這在之前不斷告訴大家,天下之間無不都是法,以法為師,外面的境界,一切,不管是大自然的境界形相,或者是我們每天面對著,人、事、物等等,都沒有離開這「十如」。尤其是「六凡四聖」,同樣都是在這「十如」之中。

六凡:
天、人、阿修羅
畜生、餓鬼、地獄
四聖:
聲聞、緣覺
菩薩、佛

凡夫就是執著相、執著性,所以都有一個執著,這就是在六凡之中。「四聖」開始是聲聞聽佛所說法,能夠理解,開始進修;辟支佛(緣覺),他的智慧比聲聞再高一階,所以看到大自然的境界,這種無常,日夜輪替,四季輪轉,天下的東西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等等,慢慢去體會;菩薩,開始發心,就一直向前前進,到佛的境地。這叫做「四聖」。

從初機的聲聞,一直到,辟支佛、菩薩,到佛的境界,都有在這「十如」之中。我們若用心修行,滅掉(執著)種種的相與性,因緣果報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這種因緣果報,是在我們人生六道中,在輪迴,所以我們若想要脫離,這種輪迴的苦,那就要有「滅」,因為苦、集、滅、道,集來很多的因緣,所以讓我們受苦。

這些因緣果報,就是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這些性、相等等,讓我們起心動念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這些法都是在我們的日常中,能夠接觸到,你是要成為六凡,或者是要進修四聖呢?這就要看我們是否有用心。天下萬物,無不都是修行者的法,以法為師。這個意思應該大家慢慢能體會,所以我們要用心。

我們前面就說,「舍利弗當知」。因為此法,說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接觸得到,可是我們偏偏,就是在接觸中,就是讓我們起無明。但是,聖人所接觸到的,都成為他的法。佛陀所說法能夠了解,就能將此法,在每一件事情現前,那就是能善解;善解、智慧,了解此法的來龍去脈,能夠清楚,這就是佛所說的「十如」。

所以在這「十如」,我們前面又說過了,真正要入佛的境界,不是那麼容易。所謂的不是那麼容易,就是說這些十種法,我們還未到達真如。真如就是完全清淨的本性。我們因為,一念無明一起來,就轉為凡夫心,「一切唯心造」。我們現在要從心轉入性,所以在心與性的界線,一個界線而已,我們若能超過這個界線,那就是轉心為性,轉迷為悟。

所以,很多有智慧的人,集中在一起,共為一個心,要來體會佛的清淨的本性,那個智慧,佛知、佛見,實在還是差一點點的段落。所以前面就是不斷這樣說,說:「舍利弗,要知道,諸佛語無異」。

舍利弗當知
諸佛語無異
於佛所說法
當生大信力
世尊法久後
要當說真實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「諸佛語無異」,那就是佛佛道同。佛的心,唯有與佛同等的境界,才能夠知道。若是還未到佛的境界,真的是無法體會到佛的心。

《法華經》的開經,序文(序品)那個時候,文殊菩薩,所說的日月燈明佛,同名有二萬位,所修行的過程都一樣。到最後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之前,同樣要施設巧妙方便度眾生,使令眾生接觸佛法,體會佛所說的道理。慢慢到了最後,還是要啟機,看到這些根機者,慢慢已經成熟,所以機教一轉,那就是「正直捨方便」。

現在的釋迦佛是這樣,過去的諸佛,尤其是日月燈明佛,二萬佛也是這樣,所以叫做「諸佛語無異」。

所以,「於佛所說法」,佛所說的法,我們大家要「當生大信力」。所以這個「信」很重要,人人一定要對佛的法,我們應該要生起了,大信的力量。大信,信力,在「三十七助道品」裡,五根、五力中,就很強調「信」。

我們現在看「當生大信力」。信,信正道及助道法。我們在信的,是要信正確的道理。

過去一直告訴大家,「四諦」,這是我們的道理開始。到底「苦」從何處來?「集」、「滅」;我們要知道集來的苦,因緣果報等等,集來凡夫的苦難。知道了,佛陀這樣說,我們要趕緊滅。能夠消滅這些苦的方法,那麼我們就要「道」。要修行於道,這個「道」,我們要從,「三十七助道法」開始。

這「三十七助道法」: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。在這個「二五」之中,有五根、五力,所以我們要相信道法,那就是要從「三十七助道品」開始。

三十七助道品中
信、精進
念、定、慧
五根增長
信力能遮諸煩惱

「三十七助道品」中,這「信力」,我們若堅定起來,我們才能夠善根、信根,不斷不斷增長起來。所有的智慧增長,自然就能遮蓋很多的煩惱,所見的人間世事物等等,就不會引起貪、瞋、癡。我們看透了無常,知道凡事都是無常,所接觸到的一切,在這無常輪轉中,無不都是苦。

世間,什麼時候沒有苦?只是我們凡夫顛倒,不知道努力打拚的,到頭來就是一場空。那就是無常,那就是苦。讓你一家人非常和睦,感情多麼的好,最後「愛別離苦」,這就是人生的苦。

這一輩子吃、穿、用都很具足,一個家庭很和樂,你所有周圍的朋友、親戚,所有的人都與你結很好的緣,但是,人生沒有永遠共聚,所以難免就會離,離別,或者是死別,這種,這都是苦。

總而言之,人生苦難偏多,我們要及時來修,好好用功。了解佛法之後,自然對人間世事,種種的欲念看淡了。看淡之後,這個執著的心,慢慢地就會將它放下了。所以因為這樣,可以「遮諸煩惱」,就是隔離很多的煩惱,一切簡單就好,一切隨緣就好,這樣就不會再起爭端,就不會在那裡結惡緣。

所以這「信」,「信根增長,即能遮諸煩惱,不為偏小諸疑所動」。

信正道及助道法
若信根增長
則能遮諸煩惱
不為偏小諸疑所動
故名信力

這「偏」,偏在小乘。小乘就是獨善其身,全都是為自己。我趕緊修行,我要了脫生死,我不敢再來六道輪迴。這就是小乘他停滯的地方。所以他對這個大乘,走入人群中,還有少分的疑,我若再走入人群中,我還能夠再脫身回來嗎?這就是小乘之人,所怕、所疑的,所以說「偏小諸疑」,他會動搖心。

所以我們必定要增長信根,信根要增長,相信佛陀說的,我們滅掉了一切,就不會再有六道輪迴,你儘管很勇敢地入人群中,自然我們再也沒有,這些煩惱再染著你的心;只要你的心真正,已經能滅盡了一切煩惱。所以,我們這個信的力量,要足夠,所以我們要好好相信,佛所說法,所以信、願、行、證。

「信願行證,契機入理。」我們就要回顧於過去,如何說「十如」。這「十如」,知道種種的相,人間一切,大乾坤、小乾坤,一切萬物形相,我們了解那個性,自然體、力,以及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等等,我們就能夠了解。所以,凡夫一切都是造作而來的,修行也是要我們發心身體力行,這叫做「如是作」。

「如是作」,就是修福因,或是造惡業,就是在這「如是作」中。所以我們要契機入理,這些事情,我們都要很清楚了解,所以,以法為師。請大家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330《靜思妙蓮華》以法為師 信願行證(第22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