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1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三 4月 08, 2020 5:3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1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三 4月 08, 2020 6:25 am

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大錯易改習氣難除,執小偏空疑一乘法;受法沾喜獨善其意,小乘學眾執重疑深。
⊙「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,及發聲聞、辟支佛心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各作是念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比丘:華言乞士。乞是乞求之名,士是清雅之稱。上乞法以資慧命,下乞食以資色身,淨命自活。
⊙比丘亦名福田僧。福利眾生,破憍慢心,謙下自卑,以成清雅之德也。
⊙比丘尼,義說同上,出家受具足戒,之女眾總名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我們人,「大錯易改習氣難除,執小偏空疑一乘法;受法沾喜獨善其意,小乘學眾執重疑深。」

大錯易改習氣難除
執小偏空疑一乘法
受法沾喜獨善其意
小乘學眾執重疑深

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大錯易改。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等等,這種很明顯的,人家都看得到的。過去的人生,那種的錯誤,眾目昭昭,不對了,改過,這樣的人是不少。

但是小小的習氣要去除,那就不容易,與生俱來,累生累世,不斷地熏習,小小的習氣要改,沒那麼容易,不過,肯改小習氣的人,就是大丈夫。大丈夫立恆志,既然立了志願要改,他無論什麼時候,都是提高警覺,自己的行為對、錯,是對的要趕緊精進,不對的,要及時改過。

所以,大過易改,卻是習氣難除,那就是我們一般人。知道不對了,我要懺悔,懺悔即清淨。是不是真的清淨呢?因為還有小習氣難除。我們的心垢,內心的垢穢,要讓它很快就全都清淨,不容易!因為習氣還在。

我們若是心有埋怨,雖然沒有大聲反彈出來,卻是積在心裡,這也是一種煩惱,這也是叫做習氣。知道不能在人與人之間計較,不過,那個「不計較」,雖然沒有很明顯與人計較,不過內心計較很多,這也是叫做煩惱,這也叫做習氣。所以我們學佛,要很謹慎在這一點。

若說,我們有改嗎?有啊!早就改很多了。我們要自己問自己,我們的習氣有去除嗎?這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習氣,我們還是要好好警惕,不要犯。

我們多數的人都是執小偏空。有的人,很有修行,不過他就是執於獨善其身。「與人無爭則人安,與事無爭則事安」,用這種觀念,他感覺這樣就是與世無爭。這叫做執小,只顧自己而已。

我們還要再開闊,不要只執著自己修行就好,不只是我不犯他人,我們也要引導人人,不要去犯到別人。我們要自度度人,自己能清淨,我們也要教育別人清淨。

我們要知道,世間若只有一個好人而已,世間還是亂。世間要有很多很多的好人,這個世間才會平安。若偏在自己,感覺對其他的事情與我無關,這叫做偏空,這是「疑一乘法」。

因為佛陀開始要棄權,棄掉過去權小、方便的教育,現在要向大家來講一乘妙法。但是,這些執小偏空的人,開始心就會起疑,我這樣不是修得很好嗎?我還有其他(要修的)嗎?我這樣不就是寂靜,已經入涅槃,我的心的境界,已經都與人無爭了,世間的事與我無關,這樣我不就是已經寂靜了,難道還有比這,寂靜的境界更高的嗎?

所以過去(修)小乘法,他們已經感覺很歡喜,所以「受法沾喜」。感覺與人無爭、與世無爭,我獨善其身,我與人沒有煩惱的糾結,我已經沒有種惡因了,也沒有結惡緣,所以我應該很寂靜。

但是,沒有種惡因,你有種福緣嗎?要(種)福因、福緣。沒有惡因、沒有惡緣是很好,我們還要再種福因,還要再種福緣,這樣才能福慧雙修。

棄掉了惡因、惡緣,那就是修慧。但是,我們還要再,造福因、造福緣,這樣叫做修福。入人群中去付出,這是造福人群。我們不能只獨善其身。

所以「小乘學眾,執重疑深」,只執著於小乘法,執得很堅固。現在要叫他再進階,修一乘妙法,回歸如來本性,反而他的心就有疑,這種疑慮很深。這就是現在即將轉型,尚未轉型之間。所以我們學佛,必定心要時時很通徹,不要執著於任何一個階段。

過去一段文有:「大眾中有諸聲聞、漏盡阿羅漢,憍陳如等,千二百人」。千二百五十人俱,應該是這些人。還有很多發聲聞、辟支佛心之人。

大眾中
有諸聲聞
漏盡阿羅漢
阿若憍陳如等
千二百人
及發聲聞辟支佛心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佛陀說法時,都是四眾具足,除了比丘、比丘尼以外,還有居士,就是優婆塞、優婆夷,男女二眾,同樣也是在道場上聽聞佛法。居士的根機,有的很高,聽法之後,同樣他會去思考,縝密地思考,去體會佛法,這也就是能算是,聲聞、辟支佛那個知識,還是在他們的(心)之中。所以說聲聞漏盡,同樣的,沒有出家,他也有辦法聽法、了解,對世間天地萬物很用心。就如在家居士,維摩詰居士,他的智慧就不比羅漢比丘還差。

所以,有優婆塞、優婆夷在場,這些人,四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樣叫做四眾。這些人全都「各作是念」,大家都是這樣在懷疑。

比丘 比丘尼
優婆塞 優婆夷
各作是念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「作是念」的意思就是懷疑。過去佛所說的法,我們聽了很習慣,我們的心,該改的,我們都有改了,沒有與人爭,我的心很清淨,還有什麼呢?還有什麼叫做一乘妙法?這不只是出家的弟子眾有懷疑,在家的弟子眾,還是同樣有懷疑,所以「作是念」。

「作是念」的人,就從阿若憍陳如帶頭開始。比丘,何謂比丘?我們先了解「比丘」。「比丘」翻譯華文,叫做「乞士」。

比丘:
華言乞士
乞是乞求之名
士是清雅之稱
上乞法以資慧命
下乞食以資色身
淨命自活

「乞」是乞求的意思,向人求、向人討,乞來的。「士」,就是清雅之稱,所以叫做乞士。

「士」字,就是表示清高;「士」,高。就如博士學問很高,這叫做博士;碩士,這都是有學之人;或者是說這個人很紳士,表示他的品格,很有規則,很紳士;或者是比較有禮數的,很雅緻的稱呼,所以叫做「士」。

「乞士」的意思,就是「上乞法以資慧命」。向上乞法,他要向誰乞呢?就是向佛來求法。出家人,有的是大長者子,在家庭是很富裕的生活,放棄了富裕的生活來出家,三衣一缽,無有其他。但是,他為了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向佛乞法。

所以,我們學佛,為的不是要度這一輩子,這樣暫度且過,不是,我們是要增長慧命。所以我們若不乞法,就如我們人斷了糧食一樣,我們人若斷了糧食,我們的生命就不會活了,所以我們向上乞法以資慧命,幫助我們的慧命來成長,這是乞法。

向下就是乞食,「乞食以資色身」。我們這個身軀,要有營養才能維持我們的生命;有充分營養的生命,我們才能求法,來增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「乞士」的意思,就是上求佛道,佛陀的教法;我們下乞食資我們的身,其實就是要活我們的淨命。

尤其我們要知道,乞食,也叫做化緣。僧是從佛陀之處乞求法來,來到我們的家庭來化緣,所以要趕緊很恭敬,以飯食來供養,僧就要向在家人說法,所以這是傳法,也叫做化緣。

這是佛陀在世時,僧團的生活,所以「比丘亦名福田僧」。他從佛乞法,將這些法再傳承給在家人;在家人能夠看到僧,起歡喜心,懂得布施,福利眾生。對眾生有福、有利益,對自己呢?就是破憍慢心,要破除憍慢之心。

出家的大眾,無論是比丘、比丘尼,生活既然在僧團中,修行,第一項,就是要破除驕傲的心。有的是從佛陀的王親國戚,王族來修行,若還是抱著驕傲、貢高之心,要如何修行?所以,在僧團中就是人人平等,三衣一缽,要吃飯,自己要去托缽,要去沿門福利人群,破除憍慢心,這叫做謙下自卑。要縮小自己,要比較謙虛,不可以有這種貢高、驕傲之心,這就是修行的基礎。

因此,「以成清雅之德也」。這種「乞士」的意思,就是福田僧,「福利眾生,破除憍慢,謙下自卑,以成清雅之德」,這就是比丘。

比丘亦名福田僧
福利眾生
破憍慢心
謙下自卑
以成清雅之德也

比丘就是出家的男眾,稱為比丘。還有比丘尼。

比丘尼
義說同上
出家受具足戒
之女眾總名

「比丘尼」的意思,與上面(所說)同樣,因為比丘尼,同樣也要破除憍慢心,在僧團中,人人平等。比丘尼之中有地位很高的人,如佛的姨母,或者是耶輸陀羅等等,都來出家。在皇宮的享受,是那麼高高在上,現在來到僧團要修行,豈能像皇宮的生活呢?當然不行。

修行,慈悲等觀,就是要修平等的觀念,這樣叫做修行。所以,也是叫做乞士女、比丘尼。因為「尼」,就是比較有女的音調,所以就是比丘、比丘尼。

各位菩薩,學佛、出家,尤其是出家,我們要很用心,要如何能福利眾生,同時就是來降伏我們的驕傲心。我們不能執小偏空,所以我們必定要入人群,這才是佛陀對弟子,所用的一乘妙法。所以,我們人人在生活中,就要體會一乘妙法,不必有懷疑。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408《靜思妙蓮華》斷疑生信除憍慢(第237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