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410《靜思妙蓮華》大寂定心真如境界(第242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⊙佛智慧廣大甚深遠,成就希有一乘之法,凡夫難解三乘未及,從昔至今權實隨機。
⊙「佛說一解脫義,我等亦得此法,到於涅槃,而今不知是義所趣?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謂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瞭,分別無礙,是名解脫義。脫離束縛而得自在,亦即涅槃的別名。
⊙涅槃:寂滅、圓寂、大寂定等,超越時空,真如境界,不生不滅之意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佛智慧廣大甚深遠,成就希有一乘之法,凡夫難解三乘未及,從昔至今權實隨機。
佛智慧廣大甚深遠
成就希有一乘之法
凡夫難解三乘未及
從昔至今權實隨機
大家應該要了解,佛陀的智慧是廣大深遠,成就希有一乘妙法。這麼多天以來,我們一直就是聽,三乘:聲聞、辟支佛、初發心菩薩,都還無法體會到,佛陀甚深微妙的本懷。
佛陀的時代,那麼接近佛的身邊,都還無法了解,何況我們,離佛二千多年後的現在,要能夠體會佛心,實在是距離還很長。但是,我一再提醒大家,佛陀就是決定這樣告訴我們: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」認真說來,無論時間離多久,距離離多遠,其實我們的心與佛的心,其實還是貼在一起。
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受到後天的社會、人群,不斷將欲念打開,各人的欲念愈來奔馳愈遠,所以,一念偏差,千里的距離那麼遙遠。這也就是要我們,能趕緊及時回歸自性。人人若回歸本性,就是一片虛空透徹。如果人人還是那一念無明,各各隨著業力去奔馳,那就是自己的心遠離了,這種遠離本性的凡夫心,那就離佛很遠了。
所以佛陀,也成就希有一乘之法,只有一項,要讓大家知道、了解,讓大家能夠尊重自己,我們的本性,本性就是那麼透徹、明朗。佛陀就只是這個目的,要讓我們人人知道。
「知道了嗎?」
「知道了。」
「知道的境界是如何?」
「我現在才開始在學。」
「要學到什麼時候?」
「不知道。」
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,才真正與佛同等呢?還是迷茫、不知道。所以佛陀就不得不將過去,大家在迷茫中,現在開啟一乘之法。
過去,一條一條的小路,是佛陀適應各人的根機,所開的路。現在開一條很大的道路,既然人人知道本具佛性,我們就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就要走入這條,一乘之法、康莊的大路。這是佛陀他所成就的智慧,適應眾生根機。
「凡夫難解,三乘未及」。凡夫當然是還無法了解,因為三乘都還不及。這條康莊的大路,是佛陀在這個時候,他盡本懷、暢演本懷,要將他內心真實想說的話,讓大家能真正貼近佛心,同樣能開啟宇宙萬法的真理。這一條道路,佛陀已經從內心,開始完全鋪出來了。鋪出這條大路,希望讓人人按照佛陀內心,這條通徹的道路,讓凡夫通徹到佛的道路,這個一乘的大乘,所以棄三歸一。
雖然修行,聲聞、緣覺、發菩薩心的人,各各有所執著,各各有所懷疑。在這個時候,趕快放棄你的執著,打開了懷疑的心門,要相信,所以人人就要,「深生大信力」。這是佛陀開始要講經,就跟大家說,就是要撥除人人這種疑慮,有懷疑的心。
這是佛陀從昔至今,從過去四十多年前,一直一直到現在,是「權實隨機」。隨著根機,小根、小機、小智的人,他就用小法、方便的道理教育他,隨機;根機高的人,他就可以用深而實的法,來教育他。
佛陀都會隨根機而說法,卻是現在忽然間,轉變一個方法,從那個小道,小小的路,不斷牽引到現在的康莊大路,所以這時候要說一乘實法。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:「佛說一解脫義,我等亦得此法,到於涅槃,而今不知是義所趣?」
佛說一解脫義
我等亦得此法
到於涅槃
而今不知是義所趣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過去佛陀說,四聖諦,我們都聽過了,十二緣法,我們也了解。我們都以為所說的這些話,我們都了解,體會到了。我們都以為這個法,能降伏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應該已經到達了,不生滅、寂靜的境界了,我們大家都以為是這樣。所以,什麼叫做解脫義?
謂佛於一切解脫中
知見明瞭
分別無礙
是名解脫義
脫離束縛而得自在
亦即涅槃的別名
解脫義,就是「佛一切解脫中,知見明瞭」,佛所說的法,大家以為:「知道了,我也已經見法了,這個法我有體會到。」叫做見。知見明瞭,就是知,體會到了,全都了解了。
「分別無礙」,這些道理,我也會說。因為,佛陀還是鼓勵人人,聽了之後應該要和大家分享,所以有很多人,同樣會出去外面,和一切信徒去分享,所以能「分別無礙」,了解這些法之後,還能再說給別人聽。我們以為這樣,我們就已經解脫了。這是大家以為自己解脫,所以是執小。
明明自己所了解、解脫的,只是在四諦、十二緣中,這些道理了解。大家已經看得開了,知道人生的因緣果報可怕,所以人人懂得要修行,這念心很堅定,這樣就以為叫做解脫,其實還沒有。能夠了解,能知道因緣果報,現在的心能夠清淨、堅定,還要方向要向對的這條大路,就是要開始到佛境界的地方。還沒有真正透徹了解,所以佛陀現在開始,要再說一乘法。
所以說,「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,而今不知是義所趣?」以為自己全都解脫了。涅槃就是寂滅、圓寂、大寂定,這都是稱為涅槃的名詞。
涅槃:
寂滅、圓寂
大寂定等
超越時空
真如境界
不生不滅之意
涅槃,不是代表人死了叫做涅槃。我們死了,凡夫由不得自己,雖然捨棄這輩子,還是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業還是牽引著我們,到未來的環境去。這是我們凡夫,還未到達圓寂,還未到達那種大寂定,還未達到。我們若圓寂了,或是寂滅,寂就是心已經沒有變易生死。跟大家分析過了,凡夫在分段生死中,修行者、就是三乘(聖)人,他才到(已斷)分段生死,在變易生死中,還有少分的無明,尚未完全斷除。
什麼叫做變易呢?我們都知道,心有四相:生、住、異、滅。這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會變異。生起了一念好念,這念好念,他就去行好事,住在行好事、好念之中;境界一來,一轉變,說不定我們這個好事就滅掉了,就產生出惡念。常常跟大家說,人生的價值觀。這個價值觀很快就模糊掉,這全都是由不得自己的凡夫心。
凡夫心還未滅掉,所以還未滅掉的凡夫心,還是隨業輪轉,茫茫渺渺,隨著我們所造的因、緣,去接受未來的苦報,這叫做凡夫的生死。凡夫的「分段生死」,由不得自己。這輩子,這一段,已經盡了、完了,就又再到來生的一段開始,生,這一段的生,說不定惹來很多的苦果,也說不定,到頭來還是死。所以叫做「分段」,一段一段的生死。這是凡夫都由不得自己,這就是還不得寂滅、不得圓寂。
「圓」,就是圓滿的意思。常常說,我們要學會做人,人圓、事圓,我們若做人能夠做得很圓滿,你做事情就能圓滿,人若圓滿、做事圓滿,道理就圓滿了。偏偏我們就是不會做人,做人做得很不圓滿,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。
修行,就是要修得能夠,心很平靜,這叫做「寂」。常常說「靜寂清澄」,我們的心的境界,要常常保持在「靜寂清澄」,我們才能「志玄虛漠」。我們所修的法,堅定我們的心志,不受社會的利欲將我們誘引,我們不會跟著社會,這種風塵擾擾,在那裡起煩惱。所以我們要寂,心要寂,滅掉了這些牽引,外面所誘惑的事情,我們就都能夠蠲除、滅掉,這樣才叫做「寂滅」。
這樣,人才會圓融,我們做事才能隨我們的立志。我們既然立志了,志就要堅定,才會圓滿。所以人圓、事圓、理就圓,這樣叫做「圓」,能夠很平靜,叫做「圓寂」。
我們要怎麼來,我們還要怎麼去,去了之後,還要如何來?諸佛菩薩叫做倒駕慈航來人間,他知道什麼時候要圓滿,離開又再來。佛陀就是在準備了,現在跟大家顯示這一乘道,就是準備將要入涅槃,這輩子要結束的時候了。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教主,還是釋迦牟尼佛,因為釋迦牟尼佛,要不斷倒駕慈航。
前面我們一段時間,一直在分析,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,為了佛陀要講這部經,他們兩位菩薩來開始解釋。將來要成佛的彌勒,來請教過去成佛、還是諸佛的導師——文殊菩薩,來解釋過去。
所以有未來的佛,有過去的佛,已經在這個道場上要先來鋪路,等於是一個序幕,開始佛陀要講經了,這個道場的開頭。看,這就是倒駕慈航,來幫助釋迦佛,助釋迦佛的道場的菩薩。那就是倒駕慈航來的,不是因緣果報牽來的,不是。
所以,釋迦佛,還是不斷倒駕在人間,所以我們才常常說:「佛心看人,人人是佛」。佛陀說不定,在我們人人的群眾中,這就是倒駕慈航的佛,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尊重的心。
大寂定,能夠超越時空,真如的境界。其實,大寂定的心很開闊,這是一個大覺悟的境界。所以我會常常說,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,他是超越時空;如來的境界,如來心靈的境界,是超越時空的境界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
各位,真正要追求的法,我們應該要將我們的心,常常就是要用,很清淨、很虔誠,這分大寂定的心情,來接納佛陀所說的法,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,超越時空真如的境界,這才是真正真如本性清淨。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