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   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周二 4月 28, 2020 6:19 pm

2020042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入理行道,誠正信實;誠皈方向,正菩提道,
信深妙法,實心行常,聖凡如是,無有分別。

  用心喔!我們修行一定要下定決心,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也今已聞了。既得這個身,既聞佛法,我們的心豈不能堅定入理來呢?道理是深曠無邊,但是能夠合我們的根機,我們聽得懂、做得到,若沒有當機把握,就無法依道行教,佛陀的教法我們就無法照這樣走下去了。佛陀來人間就是這個目的,一大事,教菩薩法。菩薩有「六度」,但是要有「萬行」。六度很明顯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禪定、智慧,有幾條?總共也才六條而已,但是它衍生萬法,因為這六條的道理,當中所含的細節很多很多,廣大無邊,無不都是在這六度之中。我們已經選擇菩薩道,所以於菩薩道。

  菩薩道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就是這樣。布施,要如何布施?法很多,你如何去分別布施的方法?他的對象,我們要如何對準是我們要幫助的人,是真是假?要如何去分別對象?我們要幫助他,有的人的根機很有志氣,他就是不肯接受,很執著。這種人你要用什麼方法?知道他必須要我們幫助,而且幫助這個家庭,對下一代的將來,能夠翻轉他下一代的子孫。但是那代人,他就是,「我現在不要接受人的幫助」。我們就要用什麼方法?不斷地去親近、去愛、去接觸,往來很親。親到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;你幫助我,我很自在,你就是我的親人,我需要什麼,我就是告訴你,你幫助我,我很自在。

  所以從很陌生,與有那種藩籬,那種的執著,我們就要想辦法如何轉過去,與他沒有隔離,能夠有親切感,到了就像自己的人一樣,往來自在、接受幫助,這也是要用智慧,用耐心、用大愛。這種的布施,兩相自在。這要很用心,用種種種種的方法去布施。這是舉一例子,但是很多,光是布施的方法就很多,無法去計算。何況其他這麼多的,這些合起來全都圓滿。持戒要持得好,布施、持戒,規矩要守好。但是,守得執著,就會將人情拉掉了。那種持戒,持得不近人情,這也不對。但是,人與人之間距離要如何剛剛好?

  就像這一次的新冠狀病毒,來得全球都為了這件事情,好像人人都在危機中。每一個國家,都有同樣一個方法,就是人與人間要保持距離。有接受方法的那個國家,疫情就能夠比較穩定,比較少有確診的病患,那就是有聽,有聽政府所施設的法則——人與人要保持那個距離,人與人要如何做一個防護,要預防、要保護。所以,我們現在看到人人都戴口罩,這做在這很基礎的一個保護。甚至也教我們:要多洗手喔!手要乾淨喔!摸過其它的,你就不要來摸鼻子、眼睛等等,這就是方法。因為你的手去摸到哪一個地方,有細菌、病毒,拿來靠近臉,無孔不入。

  有一天我就說:「其他的細菌,與眼睛、鼻、嘴是又有什麼關係,有這麼利害嗎?一直提出警告,真有那麼利害嗎?」接來的回答就是說:「人與人之間,有的人在說話,口沫有一公尺多,這樣那麼遠。」平常在說話,你說話有口沫在桌上、在椅子,在等等的地方,在東西上。而我們若去摸,沒有感覺這裡有濕,或者是有骯髒,都沒有感覺。這樣去摸到它,他就染到那個細菌、那病毒。所以這雙手還是不要這樣來摸鼻子、嘴巴、眼睛等等,這真的名副其實,這波的病毒真的叫做「無孔不入」。不斷在警惕大家要小心,所以叫大家手要洗乾淨,這叫做規矩;規矩叫做戒,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惡。我們知道這不對,不可做,我們要預防保護自己,我們也要與這個病毒隔絕,所以這叫做規矩。

  看現在的人,大家都有在守規矩,尤其是要做救濟。就像這一波,這一波的隔離,這波很多,多數多數就是工、商停下來;工廠一切都停工了,全球都一樣。商業來往也停了,所以很多做工、上班就沒有辦法去了,就是停工了。停工,算工資,沒來上班就沒有工資。這,靠做工生活的人,工若停了,就斷糧食了。這要怎麼辦呢?慈濟人,好幾個國家都已經這樣做了,就像菲律賓,八、九萬個家庭,慈濟人用九天的時間去發米,去發油、鹽,先去安住。安住極貧,無工可做就斷糧食這樣的人,這叫做「安貧扶困」。這個時候他有困難,將他安下來了,讓他度過這波的困難。

  泰國慈濟人也說:「師父,我們明天開始要發放,現在,這禁止活動……。」我就告訴他們:「你們要發放,就要學菲律賓慈濟人。」我說菲律賓這次的發放做得很好,他們不是集合起來如何發放,他們用很多心要如何讓人能去領米,他們就對每個人的家庭,先通知他們。而這些人,張三、李四這些人,他們就出來家庭,拿一張椅子放在門口,用一張大大張的紙寫:「我是張三、我是李四,我的家庭有幾口,我幾號。」我們將他們編號,按照這個通知,他們就是這樣放在那個地方。每一個家庭本就有一個距離,門口有一個距離,就這樣放著。我們慈濟人到那個地方去,就會看通知單是這樣,在這裡、在那裡,憑單據就可以領米;發單據讓他們領米,這樣人與人之間不一定會接觸到。他椅子放在那裡,我們去放通知單給他,他拿這個通知單,米搬來了,還在車上,就保持這樣的距離,發放。

  當然,他們儀式還是照做,他們站在他們的門口之後,拿到單子,我們還是在他們的巷口跟他們說話。那個規矩還在,人的距離安排的如規如矩。覺得布施還是一樣在持戒、守規矩,這就是慈濟人在人間,那種的憐憫心,這時要為他們安貧扶困,東西要讓他們充足、足夠,讓他們生活安定,度過這次的難關。這就是社會要如何安邦,讓這個社會能夠穩定,保護,也能夠對這一波的疫情安全度過。這就是智慧,這叫做「入理行道」,這叫做誠意。這種的動作很正確,而且我們守規矩,取信大家,說:「慈濟在做的,真的不是馬虎做,我們可相信這個團體,所在做的那種愛,讓貧困的人沒有,沒有缺糧。政府所布達的規矩,他們也做到,很實在。」

  所以,「誠正信實」。所以我們的誠,要做到「誠皈方向」。我們那個心,因為「入理行道」,我們的心皈向,就是沒有「黑白」。我常常說皈依這「皈」字,是反黑歸白,就是我們常常很明確我們的方向。我用這「皈」字,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是明確的方向。所以這個「誠」字,不是隨便來。這「皈」字,反黑的歸於白。你們大家都很清楚,所以我們的誠,就是正確的方向。所以,就是因為我們用「正菩提道」,覺悟,明明覺覺,不論是要如何做。雖然這個時候,要行布施有重重的困難,要合政府的規定,政府如何禁令,我們沒有違背禁令;沒有違背禁令,我們還沒有讓貧困的人挨餓到,他照常來領取他的物資。所以這就是「正菩提道」,這也就是我們信佛的法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,這個菩薩法我們深信,我們不是做不到,我們做到了。

  所以,「信深妙法」。只要你有心就沒有障礙,我們就規矩,保護大家度過難關,這也就是智慧妙法。再者,「實心行常」,我們要用真實的心。我們布施,以大愛愛護貧困的人,我們遵守規矩,但是我們照常做。所以,「聖凡如是」。聖人,是佛菩薩,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菩薩心,目標將它指向佛陀的境界,能夠一直行,行到達了佛陀的境界。所以凡夫行菩薩道就到佛的境界,那就是佛心。用佛心,雖然我們是凡夫,我們也能運用智慧,日常的生活該做的也做到了。所以「聖凡如是」,凡夫學聖人法,聖人的法也沒有離開凡夫的事;救濟在人間,貧困也是很頻繁,所以「聖凡如是,無有分別」。各位,這個大綱好好用心,要將經聽進去,我們的心該當如何做,菩薩道,日常的生活先對好,佛法本來就是在生活中。我們昨天所看到,讀過的經文,那就是

經文複習:「爾時,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,從地涌出者,皆於佛前一心合掌,瞻仰尊顏,而白佛言」。

  這我們昨天已經讀過了,這第二十一品,開頭就是這樣說「爾時,千世界」。佛陀將〈常不輕菩薩品〉的法講完,佛法在這個生活中,常不輕菩薩走入人群去,受到人群這樣的輕視,他還是表達尊重,這是很接近人群的菩薩道。佛陀說完那一段,結束了,行菩薩道就是要這樣。我們到第二十一品,這一開始,那就是「爾時」,這段經文「千世界」,表示很多很多的世界,「微塵」,那些世界的微塵。我們光是在一個桌上,手摸看看,「啊,有灰塵呢!」你就無法可算,何況千世界的微塵等菩薩摩訶薩,這麼的多,無量數的菩薩從地涌出。等於人人從身內,所有的細胞都會集起來一樣,那就是專心一志,要聽佛的教法,這樣都在佛前虔誠合掌、仰頭,抬起頭來瞻仰著佛。

  佛陀要講法的位置比較高一點,聽法的人在座下,當然他要看著佛陀表情,佛陀是在說什麼呢?要好好看。要跟佛說話,更要虔誠,頭要再抬高一點,表示大家很有精神。有人要請法,大家通通都在盼望,盼望請法的人,請求佛陀能夠開示。所以一個人代表請法,人人是共同的希望,大眾就仰頭,要向世尊說話。所以,「世尊!」這大眾要向佛說什麼話呢?下面這段文就這麼說,

經文:「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,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」;滅即滅諸煩惱之義,亦謂其體寂靜,離一切名利體相名為寂滅。


  世尊,釋迦佛。他就這樣向釋迦佛這樣說:「佛啊!我們大家已經了解佛陀教菩薩法的意義了,我們現在都清楚、明白了。現在就有這樣發願,發願在佛滅度的地方,佛所滅度的國度裡,我們就是要去那裡講說,要去那裡將這個法傳到那個地方去。看佛陀您到哪裡去滅度,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去。」意思就是佛所走過的足跡,一直到佛滅度的地方,這些人,這些菩薩都會一直一直去傳法、說法,一直會告訴大家:「不要忘記佛陀所教我們的法喔!好好回憶,莫忘佛陀在世之時。」這些菩薩就是要再重複去宣講佛法。

  這個地方所說的「滅」,滅的意思,就是滅諸煩惱的意思。現在所說的滅,就是滅諸煩惱,這在佛法來說。有這個身體就有煩惱,人之大患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,這個身體若入滅了,這些煩惱就都沒有了。尤其是佛陀有這個身體,他覺悟了,他沒有煩惱;雖然沒有煩惱,卻也是有「相」,從少年入中年,從中年到老年。從這個過程中,佛陀覺悟是集智慧,他的智慧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,道理通達,人世事看得開,但是也有擔憂。所以,佛陀在世也是會教誡弟子,「弟子啊!你這樣是對的,你這樣是不對的。」這個弟子很遲鈍,怎麼教都教不會,他會鞭策他;或者是不受教,就像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反叛佛陀,那就隨他去。所以說起來,佛陀也有這樣的煩惱,也有放棄。雖然我們常常說不捨眾生,但是眾生不受教,離佛而去,佛陀這樣也無可奈何,也是讓他去了。

  但是,佛陀還是為提婆達多授記,這就是沒有放棄,因為提婆達多他也有他過去修行的善根,也有他未來的福緣,所以佛陀還是沒有放棄。但是當這樣的弟子現前之時,煩不煩啊?還是會有煩惱,這無法可度,無法可治。當然,佛還是在人間,不過他就是來的時候,就這樣來處理;去的時候,那就放下了。總是這個「滅」,佛陀在世,雖然有擔憂,沒有煩惱,他不掛礙著那個煩惱;有煩惱來,不掛礙,過去了就過去了,所以沒有掛礙著。所以,滅諸煩惱的意思,那叫做「滅」。「亦謂其體寂靜」。煩惱雖然還有一大堆,但是本性還是寂靜,不是煩惱還沒有解決,心就鑽在煩惱之中。讓大家看,「你就是在煩惱,你在煩惱什麼啦?」很寂靜的人,他雖然也有這樣的煩惱,煩惱還是存在,卻是心還是寂靜。

  就像孔子說不遷怒、不貳過,在讚歎他的弟子顏回,「回也,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自己心有煩惱,不會因為我現在很鬱悶,我很煩惱,我將這個煩惱遷移在別人的身上。不會這樣。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;甲就是甲,乙就是乙,他就是很明理,不是說:我現在是很煩惱,你不要來惹我!不是這樣。他是煩惱的,「這個人是這樣,我很不歡喜,我很生氣」,但是其他的人來了,總不能說:「我在生氣,你不要碰我。」不是。這就是善惡分明,沒有善、沒有惡,我自己歸納回來,我自己很清淨,這叫做寂靜,「其體寂靜」。煩惱是我們拉來的煩惱,放下就沒有煩惱了,事過境遷就沒有煩惱。這是我們自己要有辦法去體會。所以滅的意思,其實那就是離開煩惱,讓自己的心保持寂靜。

  「離一切名利體相,名為寂靜」,我們自己不要為了名、為了利,這樣來困擾我們。有的人就是:「我現在拿到學位了,我現在比你們還高,高高在上,我不要與你們在一起了。我現在是學士,我是碩士,我是博士,你們是俗氣凡夫。」若這樣,他的人生就是自己惹來煩惱,與平凡的人隔離掉。沒有平凡,哪有聖人呢?不凡不聖,就像這樣的人生,那是充滿煩惱,自以為清高,這也是充滿煩惱。

*〈序品〉:或有菩薩見寂滅法。

  所以在〈序品〉中也有這樣一句話,「或有菩薩,見寂滅法」,應該記得。菩薩所看的,所有的都是寂滅。我看你,也這樣很淡然;你看我,也是啊!我們彼此之間,世俗的事情對我們不輕不重,但是該負擔之時,我們大家共力起來,入人群為眾生。這就是一種淡然處之,我們還是要很用心去了解。

*諸佛菩薩分身化現,人間度化,又佛菩薩慈悲,用種種方便法,化身處處教化眾生;攝取眾生而起稱分身攝化。

  「諸佛菩薩分身化現」。諸佛菩薩他入滅之後,他還是諸佛分身。諸佛分身到哪裡去呢?很多!有分身,就有入滅的地方,這表示生生世世來人間,所以「分身化現,人間度化」。「又佛菩薩慈悲,用種種方便法」也是佛菩薩慈悲,用種種的方便法,「化身處處教化眾生,攝取眾生而起,稱分身攝化」。我們在哪裡,哪裡有苦難,我們就往哪裡去。就像現在,全球有很多困難的地方,全球的困難要如何解呢?有的人心很驚惶。現在的科技很發達,用線上視訊,這樣看到人、聽到聲音,「我現在有什麼困難。」在線的那一端,就會告訴我們:「安心啦!我們這個地方是如何做、如何做。」就像剛才我說,「泰國要去發放,但是政府有這樣的規矩,我們是要如何發呢?」在視訊裡就說:「不用擔心!你看,菲律賓是這樣,你能夠將菲律賓所做的,我們大愛台的那個影片,你再將它點一下,新聞會再讓你看,看到菲律賓是如何發放,安心啦!」同樣的道理。

  這就像分身,我要安慰你,他們已經做出模範來,這個模範,要做之前他們也問過了,就指導他們:「你就要這樣、這樣做,發放照常,保持距離。」他們就發揮要如何保持距離,想出他們的好辦法,完成了。現在換這個地方,「我還要怎麼做?」就再告訴他:「來,你要如何做。」已經看那個地方這樣做,這樣聽話,同這個方法,這就像在分身一樣。現在的視訊,看得到、聽得到,用現在來比較,這樣很好說。這就是佛陀的智慧,佛陀的智慧就是這樣教我們。二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,就是到處分身,都可以用同一種的法。法,法身可分,這分身、法身全都能夠分,可以去指導很多人。我們人人就是做得到,人本具佛性,人與佛同等的智慧,所以就能夠做到神通變化,到處分身。這很重要。

*舉其處,則曰於佛滅後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。如來分身無量,國土無量,滅度之處亦無量,悉能周遍廣說此經。
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,於此娑婆佛滅度後。

  所以,「舉其處,則曰於佛滅後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」,舉這樣,我們就能夠知道。那個「處」在哪裡,佛就是到哪裡去;在哪裡,離開了,那叫做「滅」。這個足跡,我們過去在說「跡佛」,就是走過的足跡。「如來分身無量,國土無量,滅度之處亦無量,悉能周遍廣說此經」。佛陀來來回回、來來回回,生生世世豈不就是這樣呢?所以,「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,於此娑婆佛滅度後」。「我等於佛滅後」,這個意思就是佛若滅度後,我們大家在佛滅度之後,就在那個娑婆世界,我們也同樣按照佛陀的教育,在佛滅度的地方去教化,這就是大家的發心。

經文解釋:
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」;應是釋迦分身之處,當於滅後廣說此經。

  所以,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」。只要是佛陀走過的地方,我們到處就會去說法,就會去傳法,就會去講經。說什麼經啊?說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就是人間法,入人群中去說人間所說、該說的法,這就是真實佛法。各位菩薩,人間法無不都是世間、時間、人與人之間,所以我們把握時間,在人間說佛所教育的菩薩法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   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周三 4月 29, 2020 6:32 am

[ 2020年04月28日上午5:20 ] 農曆四月初六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經文:【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,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入理行道,誠正信實,誠皈方向,正菩提道;信深妙法,實心行常,聖凡如是,無有分別。」

(1)「入理行道,人生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」用心,修行一定要下定決心,人生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;既得這個身,既聞這個佛法,我們的心豈不能堅定入理來?道理是深曠無邊,但是能夠合我們的根機,我們聽得懂、做得到,我們若沒有當機把握,就無法依道行教,佛陀的教法,我們就沒有辦法按照這樣走下去。

(2)「教菩薩法,六度萬行」:佛陀來人間就是這目的,一大事教菩薩法。菩薩有六度,但是要有萬行,六度是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禪定,智慧」,衍生萬法,六度道裡當中,所含的細節是很多、很多,廣大無邊。我們已經選擇菩薩道,所以要行菩薩道。

(3)「布施」:要如何布施?法很多,你如何去分別布施的方法?他的對象,我們要如何對準,是我們要幫助的人,是真是假?要如何去分別對象,我們要幫助他,有的人的根機很有志氣,他就是不肯接受,很執著。這種你要用什麼方法?知道這個家庭需要幫助,能夠翻轉他下一代的子孫,但是他就不要接受人的幫助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?不斷親近、去愛、去接觸,打破藩籬,如親人般自在接受幫助。能夠讓他有親切感,就像自己人一樣,往來自在、接受幫助,這也是要用智慧,用耐心,用大愛。這種的布施,兩相自在,這是要很用心,用種種種種的方法去布施。

(4)「六度萬行,以『中道』行在菩薩道」:光是布施的方法就很多,無法計算。何況其他,合起來全部圓滿。持戒要持得好,布施、持戒,規矩要守好。但是,守得執著,就會將人情拉掉,那種持戒,持得不近人情,這也不對。但是要如何人與人之間距離剛剛好。

(5)「防範新型冠狀病毒」:全球都為這件事情,好像人人都在危機中。每一個國家都有同樣一個方法,人與人要保持距離。有接受方法的那個國家,就能夠比較穩定,比較少有確診的病患,有聽政府所施設的法則:人與人要保持一個距離。人與人要如何做一個防護,預防。現在看到人人都戴口罩,這很基礎的保護。甚至也教我們要多洗手,這就是方法。

(6)「病毒傳染力,無孔不入,不可輕忽」:一直提出警告感染問題,「人與人之間,有的人在說話,口沫有一公尺這麼遠。」平常在講話有口沫在桌上、在椅子上,在等等的地方,在東西上。我們如果去摸,就沒有感覺這裡有濕、有骯髒,都沒有感覺。去摸到它,就染到那個細菌、病毒。這雙手,還是不要這樣來摸鼻子、嘴巴、眼睛等等。這是真的名副其實,這波的病毒真正是叫做「無孔不入」。

(7)「規矩,叫做戒,防非止惡」:不斷警惕大家要小心,要大家手洗得乾淨,這叫做規矩,規矩叫做戒;戒就是防非止惡。我們知道這不對,我們不要做,我們要預防保護我們自己,也與這個病毒,我們要隔絕,這叫做規矩。看現在的人,大家都沒有守規矩,尤其是要救濟。

(8)「防疫期間,慈濟人,展開安貧救濟」:就像這一波的隔離,全球多數的工商停下來;商業來往也停了,很多做工、上班,只能停工。無工資收入,容易斷糧食。好幾個國家的慈濟人開始展開發放,像菲律賓慈濟人為八、九萬的家庭,用九天的時間去發米等糧食,安住極貧,無工可做就斷糧食這樣的人,這叫做「安貧扶困」。他有困難的時候,將他安下來,讓他度過這波的困難。

(9)「菲律賓慈濟人用心規劃發放」:泰國慈濟人也說:「師父,我們明天開始要發放,現在禁止活動」,我就告訴他們「你們要發放,你們就要學菲律賓慈濟人的用心規劃。」他們不是以集合方式來發放,先通知他們張三、李四這些人,他們就拿一張椅子放在門口,用一張大大張的紙寫,「我是張三、我是李四,我的家庭幾口人,我幾號,我們將他們編號,按照這個通知,他們就是這樣放在那個地方。每一個家庭,就有一個距離,門口有一個距離,就這樣放著。


(10)「用通知單,憑單據領米,如規如矩」:發單據讓他們領米,避免人與人的接觸而感染,可拿這通知單,米搬來了,還在車上,就這樣的有距離進行發放。當然他們還是儀式照做,在他們的門口,拿到單子,我們還是在他們的巷口跟他們說話,規矩還在。人的距離安排,如規如矩,覺得布施還是一樣在持戒、守規矩,這就是慈濟人在人間那種憐的憫心。

(11)「安貧扶困」:此時要幫他們「安貧扶困」:東西要充足、足夠,讓他們生活安定,度過這次的難關。這就是為社會要如何安邦,讓這社會可以穩定、保護,也可以對這一波的疫情,也能安全度過,這就是智慧。

(12)「入理行道」:這叫做誠意,這動作叫做正確,而且守規矩,取信大家,慈濟所做的不是隨便馬虎在做。我們可相信這個團體,所做的是愛,讓貧困的人沒有,沒有缺糧,政府所布達的規矩,他們做到、很實在,所以「誠正信實」。我們的誠,要做到「誠」。

(13)「誠正信實,誠皈方向」:我們的「心」,因為「入理行道」,我們的心皈向,常說皈依這個字「皈」,是反黑歸白,常常很明確我們方向,用「皈」字,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是明確的「誠皈方向」。所以這字,誠意,沒有不規矩。這個字「皈」反黑歸於白,你們大家都知道,所以我們的「誠」,就是正確的方向。

(14)「正菩提道」:覺悟,明明覺覺,不論要如何做。雖然在疫情時候,要行布施重重的困難,慈濟人不違背政府禁令;設法不讓貧困的人挨餓到,讓他們照常來領取物資,這就是「正菩提道」。這也就是信佛的法。

(15)「信深妙法,實心行常」:信為道源功德母,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,這菩薩法我們深信,我們不是做不到,我們做到了。「信深妙法」,只要你有心就沒有障礙,我們守規矩保護大家度過難關,這也就是智慧妙法。又再「實心行常」,我們要用真實的心,我們布施大愛,愛護貧困的人。

(16)「聖凡如是,學佛就是要學得菩薩心」:我們照常做、遵守規矩,所以「聖凡如是」。聖人是佛、菩薩,學佛就是要學得菩薩心,目標是到止佛陀的境界,可以一直行,行到達了佛陀的境界。凡夫行菩薩道就到佛的境界,那就是佛心。

(17)「用佛心,無有分別」:用佛心,雖然我們是凡夫,我們也應用智慧,日常的生活該做的還是做到,所以「聖凡如是」。凡夫學聖人法,聖人的法也是不離開凡夫的事,救濟在人間,貧困還是很頻繁,所以「聖凡如是,無有分別。」好好用心聽經,我們的心該當如何做,菩薩道,日常生活先對準好,佛法都是在生活中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爾時,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,從地涌出者,皆於佛前一心合掌, 瞻仰尊顏,而白佛言。】

(1)「爾時,千世界」:佛法在生活中,常不輕菩薩,走入人群,受到人群這樣地輕視,他還是表達尊重,很接近人群的菩薩道。佛陀這樣說完了那一段,結束了,行菩薩道就是要如此。

(2)「從地涌出者,專心一志,聽佛教法」:很多很多世界,那些世界的微塵,我們光是在一個桌上,手摸看看,「有沙子」,你就無法計算;何況千世界的微塵等菩薩摩訶薩。這些如此多無量數的菩薩「從地涌出者」,等於人人從內心,所有的細胞都匯集起來一樣,那就是專心一志,要聽佛的教法。

(3)「皆於佛前一心合掌, 瞻仰尊顏,而白佛言」:於佛前虔誠合掌、仰頭,抬起頭來瞻仰佛。佛陀要講法的位置,有高一些,聽法人的人在座下,當然他要看著佛陀的表情,佛陀是在講什麼,要好好看。那要跟佛講話更是要虔誠,頭要再抬高一些,表示大家很有精神,有人要請法,大家通通都在盼望,盼望請法的人,佛陀能夠開示。所以一個人代表請法,人人是共同希望,所以大眾就仰頭,來白世尊,要跟世尊說話。

4. ★釋義經文:【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】:滅即滅諸煩惱之義,亦謂其體寂靜,離一切名利體相名為寂滅。

(1)「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,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」:就向釋迦佛這樣說:「佛啊,我們大家已經了解佛陀教菩薩法的意義,我們現在都清楚明白了,我們現在就有這樣發願,發願在佛滅度的地方,佛所滅的國度裡,我們就是要去那裡講說,要去那裡將法傳到那裡去。看佛陀,你到那裡去滅度,我們就到那裡,意思就是佛所走過的足跡,一直到佛滅度的地方。這些菩薩都會一直一直去傳法、說法,一直跟大家說,不要忘記佛陀所教我們的法,好好回憶,莫忘佛陀在世時,這些菩薩就是再重複宣講佛法。

(2)「滅,即滅諸煩惱之義」:這裡所說的「滅」就是「滅諸煩惱」的意思這在佛法中來說,有這身體就是煩惱,「人之大患」就是因為有這身體,這身體入滅了,這些煩惱都沒了。尤其佛陀有這身體,他覺悟了,他沒煩惱;雖然是沒煩惱,卻是也是有「相」,從青少年入中年,從中年到老年。從這個過程中,佛陀覺悟是極智慧,他的智慧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,道理通達,但是人世事看得開,但是也有擔憂。

(3)「佛陀在世也是會教誡弟子」:「弟子啊,你這樣是對,你這樣是不對。」這個弟子很遲鈍,怎麼教都教不會,他會鞭策他,或者是不受教。就像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的反抗,反叛佛陀,那就隨他去。說起來佛陀也有這樣的煩惱,也有放棄。雖然我們常常說不捨眾生,但是眾生不受教,離佛而去,佛陀也這樣無可奈何,也是讓他去了。但是,佛陀也為提婆達多授記,這就是不放棄,因為提婆達多他也有他過去修行的善根,也有他未來的福緣,所以佛陀還是不放棄。

(4)「擔憂無法可度、無法可治,但心無掛礙到」:當這樣的弟子現前之時,煩不煩啊,還是會有煩惱,無法可度,無法可治。當然佛還是在人間,不過,他就是來之時,是這樣的處理,去的時候那就放下了。總是這個滅,佛陀在世,煩惱,雖然有擔憂,沒有煩惱,他不掛礙著那個煩惱,有煩惱來,不掛礙,過去了就是過去了,所以沒有掛礙到。滅諸煩惱的意思,那叫做「滅」。

(5)「亦謂其體寂靜」:煩惱雖然還又一大堆,但是本性還是寂靜,不是說煩惱還沒有解決,而就心鑽在煩惱之中,「你就是在煩惱,你在煩惱什麼啦。」很寂靜的人,他雖然有這樣的煩惱,還是存在,心卻還是寂靜。

(6)「子曰:不遷怒,不貳過」:孔子讚歎弟子顏回:「回也,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自己心有煩惱,不會「我現在很鬱悶,我很煩惱,我將這個煩惱來遷移在到別人身上。」不會這樣。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;甲就是甲,乙就是乙。他就是很明理,不是「我現在是很煩惱,很不歡喜,我很生氣,你不要來惹我。」不是這樣。

(7)「善惡分明,無善無惡,事過境遷,就沒有煩惱」:自己歸回到清淨。叫做寂靜,「其體寂靜」。煩惱是我們拉來的煩惱,放下就沒有煩惱了,事過境遷就沒有煩惱。這是我們要自己要很有辦法去體會。

(8)「離一切名利體相,名為寂滅」:滅的意思,離開煩惱,心保持寂靜,我們自己不要為了名、為了利來困擾自己。有的人就說:「我現在拿到學位了,我現在比你們高,高高在上,我不要與你們一起了。我現在是學士,我是碩士、我是博士,你們就是俗氣凡夫。」若這樣,他的人生就是自己惹來煩惱,與平凡的人隔離掉。沒有平凡,哪有聖人呢?不凡不聖,就像這樣的人生,那是充滿煩惱,自以為清高,這也是充滿煩惱。

5. 〈序品〉:【或有菩薩,見寂滅法】:諸佛菩薩分身化現,人間度化。又佛菩薩慈悲,用種種方便法,化身處處教化衆生;攝取眾生而起稱分身攝化。

(1)「〈序品〉中有這句話「或有菩薩,見寂滅法」:菩薩所看的都是寂滅。我看你,也很這樣淡然;你看我,也是啊。我們彼此之間,世俗的事情對我們不輕不重,但是該負擔之時,我們大家共力起來,入人群為眾生。這就是一種「淡然處之」。還是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。

(1)「諸佛菩薩,分身化現,人間度化」:諸佛菩薩入滅之後,他還是分身,諸佛分身。諸佛分身到哪裡去呢?很多!有分身就有入滅的地方,這表示生生世世來人間。

(2)「又佛菩薩慈悲,用種種方便法」:也是佛菩薩慈悲,用種種的方便法,「化身處處,教化眾生,攝取眾生而起稱分身攝化」。我們在哪裡?哪裡有苦難我們哪裡去。

(3)「慈悲生智慧,線上視訊,援助困難」:就像現在全球都有困難的地方,要如何解決呢?有的人心很驚惶,現在的科技很發達,用線上視訊,這樣看到人,聽到聲音,「我現在有什麼困難。」在線的那一端,就會告訴我們:「安心,我們這個地方是如何做、如何做。」

(4)「分身化現,人間度化」:就像剛才我說:「泰國要去發放,但是有這樣的規矩,而我們是要如何發呢?」在視訊裡,「不要擔心,你看,菲律賓是這樣,你們能夠將菲律賓,我們大愛的影片你再將它點一下,新聞會再讓你看,看到菲律賓如何發放,安心。」同樣的道理。這就像分身,我要安慰你,他們已經做出模範來,這個模範要做以前,他也問過了,也就指導他,說:「你就要這樣、這樣做,發放照常,保持距離。」他們就發揮要如何保持距離,想出他們的好辦法。

(5)「佛陀智慧,到處分身」:完成了發放,現在換這個地方,「我現在要怎麼做?」就告訴他:「來,你要如何做,已經看那個地方。」這聽話,同這個方法,這就像在分身一樣。現在的視訊,看得到、聽得到,用現在來比較,這樣很好說。這就是佛陀的智慧這樣教我們。二千多年後的現在,就是到處分身,都可以用同一種的法,法,法身可分,這分身、法身全都能夠分,可以去指導很多人。我們人人就是做得到,人人本具佛性,人與佛同等的智慧,所以就能夠做到神通變化,到處分身。這很重要。

6. 『舉其處,則曰於佛滅後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。 如來分身無量,國土無量,滅度之處亦無量,悉能周遍廣說此經。』

(1)「舉其處,則曰於佛滅後分身所在國土,滅度之處」:舉這樣,我們就能知道那個「處」在哪裡,佛就是到哪裡去;哪裡離開了,叫做「滅」。足跡,我們過去在說跡,跡佛,就是走過的足跡。

(2)「如來分身無量,國土無量,滅度之處亦無量,悉能周遍廣說此經」:佛陀來來回回、來來回回,生生世世難道不就是這樣嗎?

7. 【世尊!我等於佛滅後】:於此娑婆佛滅度後。

(1) 「世尊,我等於佛滅後」:這意思就是娑婆世界,佛若滅度後,我們也是同樣按照佛陀的教育,去宣教化。這就是大家的發心。

8. 【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】:應是釋迦分身之處,當於滅後廣說此經。

(1)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,當廣說此經」:只要是佛陀走過的地方,我們到處就會去說法、傳法、講經。說什麼經啊?說《法華經》,就是人間法。。

(2)「真實佛法」:入人群中,去說人間所說、該說的法,這就是真實佛法。

(3)「把握時間,法入心,法入行」:各位菩薩,人間法,無不都是世間、時間、人與人之間。要把握時間,在人間說佛所教育的菩薩法。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42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