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二 五月 19, 2020 7:27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二 五月 19, 2020 9:02 am

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修行之道先有起點,目標需正方向不偏;佛慈開示縝思知見,佛心在己向內自尋。」
⊙「種種因緣、譬喻言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,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廣演說諸法,甚深義理,而示一佛乘,如實教法。隨機循循善法,導向成佛之道。
⊙是法皆為一佛乘:佛陀應化人間,唯為一大事因緣,示教眾生回歸真如本性。成佛之道皆為一乘法,能令人人成佛之教法;於一佛乘,分別說三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修行之道先有起點,目標需要正確方向不偏;佛慈開示縝思知見,佛心在己向內自尋。」

修行之道先有起點
目標需正方向不偏
佛慈開示縝思知見
佛心在己向內自尋

我們修行,到底修行這條路要如何走?常常說,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。」所以,我們發心修行那一念心,就是我們的起點。我們是不是有正確的目標?常常說過,「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。」方向若一點點偏,(目標)對過去,就千里之遙的偏差,所以我們修行者這念心,要很謹慎。

佛陀慈悲,不捨眾生,來人間來來回回,就是為了一件事,開、示眾生,悟、入佛之知見。佛陀的慈悲開示,聽了之後,好好思考,要很縝密的思考,才能體會到法中,真實微妙的道理。其實,「佛心在己,向內自尋。」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知見,我們要靠近佛的心。我們要能知道佛的知見,其實那就是知道我們自己。我們若不了解自己,如何能了解佛的知見?所以悟、入是在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就是本具佛心。

所以我們應該「向內自尋」。法是這樣為我們引導一下,但是走路的人,是我們自己,雙腳要跨出去。過去常常說「福慧兩足」,我們有雙腳,「福」開始跨出去,造福人群,後面還有一腳要向前踏出去,那就是智慧。我們用福,造福人群,(用)智慧,思考天下事,我們才能悲智雙運。

佛陀就是用他的悲智,來回人間,他的慈悲,不捨眾生,用他的智慧來觀機逗教。我們要學佛的心意,要福慧雙具,不忍世間眾生的苦難,要造福人群;不捨一切眾生,我們要循循善誘,用什麼方法來引導眾生。這是很重要。

所以這幾天,這段經文還是再說,佛陀以種種方便教法,又是「種種因緣、譬喻言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,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」

種種因緣
譬喻言辭
而為眾生
演說諸法
是法皆為
一佛乘故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同樣重複,還是要讓我們知道,佛陀對眾生的根機。雖然我們每天都這樣說,卻是種種因緣、譬喻、言辭,有這麼多的因緣嗎?佛陀有這麼多的人間事,可以譬喻嗎?真的確實是很多。我們光從人間事,就有很多事情可以拿來做譬喻,以人的故事來教育人。

譬如(二0一0) 來了一位,高級主管,他很用心要來投入慈濟志業,抱負著滿滿的理想、目標來了。他進來之後,很用心了解要如何投入,要如何領導。經過了一段時間,他就來精舍,這樣對我說,他就說:「來了一段時間,很用心,也很努力,卻還是覺得和外面的環境,很不一樣,有一點點不知道要如何領導人,能夠與人群合而為一。好像有一點無奈。」

我就說:「凡事只要你有目標,只要你有真正這一念心。你若有這一念心,起點、方向、目標,若都是正確,凡事無難。不要太過雜念心,想太多。」

我就說,在千多年前,大陸有一個叢林,叢林在山上,老和尚管教這一群年少的沙彌,看大家的根機,他就派達工作讓他們做。

其中有一位十二歲的小沙彌,這位老和尚就告訴他:「每天你要下山,從叢林到市集,越過兩座山,要走過這樣的路,去買米、買油回來,每天要去採購。」年輕的小沙彌,他依教奉行,每天一大早就歡喜下山去了,到了中午以前,他就已經將需要採購的東西,很重,就這樣擔回來了。

日復一日,月復一月,年復一年,已經將近十年了。有一天,同樣中午回來了,老和尚在山門看到他,很輕柔地說:「來,你跟我走。來,走,我們去山門外走一走。」就來,邊走,他跟隨在後,到了山門外時,就說:「來,這裡坐。」兩個人坐在那裡,一前一後。看到太陽慢慢西斜了,又聽到一群嬉笑聲,從山下一直上來,從遠至近,有一群年輕比丘,態度就是輕浮、談笑,這樣走上來。

走上來之後,看到和尚坐在那裡,大家趕緊安靜下來。和尚就問他們說:「你們買這些東西,從大門出去,路很好走,市集沒有多遠,為什麼你們近十年來,都是一大早出門,黃昏才回來呢?」大家的回答就說:「我們每天下山時,看山景,要上山時(爬)山階,我們就邊走、邊休息,邊看周圍的境界,遊山觀水。」

和尚回頭問,問說:「那你呢?你也是近十年了,你每天擔著這麼重的東西、油、米,這樣回來,你為什麼能在中午以前,就能回到山寺呢?」這位年輕人就說:「我每天感覺責任,一定要將重的責任要扶持,所以我要專心,我的目標就是下山去採購,我應該要採購的東西。」

老和尚就問:「每天的上下,下山、上山?」就很歡喜向老和尚說:「每天早上要下山時很輕鬆,因為身上都沒有東西,所以抱著那一分輕鬆、感恩的心,讓我每天能走這條山路到市集。若上山呢?上山,雖然肩膀,擔著很重的東西,不過,歡喜,歡喜達成任務;雖然擔頭重,不過,心很輕安,趕快想將這重擔能到達目標。所以,每天的心情就是這樣,下山,感恩,上山輕安。」老和尚問說:「你還有其他的心念嗎?」「沒有了,唯一的任務。」

同年齡的人,一心一志,他能夠感恩、輕安,這樣來回三千多次的山路,能夠成就叢林中,人人衣食無慮,吃得飽,穿得溫暖,讓大家安心修行。

將這個事情,這個故事,我就說給那位新來的主管聽,這位新來的主管聽了之後,他說:「對啊!有責任,應該要抱著感恩心,達成責任,自然就會輕安。」我就說:「理想中的目標,應該再稍微方向調整一下。記住,學佛的心,以佛心為己心。佛心是關懷眾生的心,佛陀來人間,為了要教育眾生,這就是佛心。」開始他就告訴我:「了解了。」佛陀的教法,和這個意思一樣。

所以看種種根機,隨種種因緣,用其他的方法、故事來譬喻,這樣讓他能了解。所以難免我們在經文,一直都是反覆看到這樣的經文,意義要讓大家慎重了解。長行文是這樣,還有偈頌文也是這樣。所以我們聽經,必定要用很耐心,要很縝密地思考佛法的意義。

佛陀為眾生演說諸法,都是用種種因緣、譬喻言辭,來為眾生演說諸法。「是法皆為一佛乘」,雖然演說諸法,還是皆為一佛乘故。

演說諸法:
廣演說諸法
甚深義理
而示一佛乘
如實教法
隨機循循善法
導向成佛之道

了解「演說諸法」,那就是「廣演說諸法」,用很開闊,很多的道理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環境,就用不同的方式,所以這是很開闊。佛將一法擴散到,很開闊的方法來譬喻、演說。「演」就是廣場很大,大家集會時所說的法,以及任何一個眾生有苦、有難,有心不了解的,這樣的解說,這全都叫做「演說諸法」。

所說的法,為一個人說,也是說那麼深的法,為大庭廣眾,還是一樣,要詳細分析很深的道理,無非是為一乘,一佛乘的道理,這就是如實教法。一律盼望眾生聽,能夠回歸本性,這是一佛乘,如實法。

「隨機循循善法,導向成佛(之道)」。隨眾生根機,用一乘的教法,一乘的教法,又隨眾生的根機,可見是「為實施權開權顯實」。

是法皆為一佛乘:
佛陀應化人間
唯為一大事因緣
示教眾生
回歸真如本性
成佛之道
皆為一乘法
能令人人
成佛之教法
於一佛乘
分別說三

「是法皆為一佛乘」。佛陀應化人間,唯一的目標就是為一大事因緣,那就是要示教眾生,回歸真如本性,成佛之道。這每天都在聽,同樣的道理,皆為一乘法,能令人人能成佛的教法。這就是佛陀的目標,所以,佛陀還是以一佛乘,分別說三。

各位,學佛,本來就是要這樣,同樣的道理,每天同樣地聽,卻是人、事、物都不同。佛陀說過去佛陀的時代,那個時代也有那個時代的人,來向佛陀(請法),讓佛陀能夠對機,親自引導。現在你的苦,現在你的人、事、物的困難,你應該要如何看法,解開人事的困難。佛陀用同等的教法,能普被讓深淺根機的人,能接受,能歡喜身體力行,這才是真實法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519《靜思妙蓮華》廣演說諸法(第29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