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52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大乘法王,大慈悲力,
佛於諸法,得勝自在;
佛為法王,於法自在,
法安人心,常住自性。
各位菩薩用心、用愛,好好想啊!佛法在人間,人間佛法就是為了人間很多的苦難,人間的苦難偏多,實在是難以一一口述人間苦。苦難的人間,誰來了解?佛陀。佛陀他從覺悟,所覺悟的就是為人群,去追尋出了人間「難」,難在哪裡啊?就在「苦」!苦難是從何起?是從「集」。集是從哪裡來?「集」是集在煩惱,集在無明,無明、煩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日常生活,到底是如何的生活,造成佛陀他對人間,感覺到那分人間的矛盾?人間為什麼有這樣的老、病、死?為什麼人間有這麼多的苦相?人間這麼多的苦相,要用什麼方法讓這些苦消滅掉?所以發一個心去追思,去追,尋尋覓覓,去追求、去思考,思考這個根源。
但是,雖然佛陀是這樣去思考這個苦的根源,他自己身體力行,脫離皇宮去了,走入人群,去與人群受同樣的生活。這人間,在人群生活欠資物、糧食;他看了,貧窮、苦難,貧窮苦難的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,是如何過日子呢?體會到了,缺衣、缺物、缺糧、缺食,這個家庭就是這樣貧困、殘疾、孤老無依,這就是人生的過程。這種的過程,他了解了,繼續開始去尋找,如何才能夠脫離這樣的生活。這種人間界,從他自己,從皇宮裡面的生活,走到皇城外面,一般百姓的生活,走入極貧困的人的生活中,完全了解了。所以下定決心再向前走,就是走上這分人間修行要經得起孤單,要經得起了大自然風霜雪凍,要經得起了飢、寒、餓,要經得起漫長的時間。心,就是在人的生活中,最苦極難這種的生活要經過。
這樣尋尋覓覓,生命到底是如何經歷過來,不是像我們想的:離皇宮、修苦行,這樣夜睹明星就成佛了。這是要到真正真實人間,去經過、去體會過,漫長的人生,用心、入群去體會。完全清楚了解,他就開始到達靜慮的境界裡;這些人生實相,人生世相他好好地思考,苦、苦、苦,苦到極端,那種追究到最窮盡,就是無處可追求了,那就是觀天地。人間的生態是這樣,天與地。人間在這個天地之間,到底天地的生態又是如何?他就進入了那個「空」,空界之中了。這種「空」,天空宇宙再去找、找,尋尋覓覓。宇宙空無邊際,在這個空無邊際之中,看到,日日夜夜,看到了天的變化,那種氣候,滿天都是白雲,滿天都是烏雲;當白雲很空的時候,到了夕陽下山,夜晚出來了,星光,看到星了。
這種天體,從白天看到晚上的,一大早又天亮。這種分秒觀察天體、星界,看,不是一天、二天,還是用心去看。看看天際,它有什麼變動的變化嗎?哪怕是天,看到的星星,星星這樣起,出來了;出來的天星,每天每天在什麼樣的位置,他都用很敏銳的智慧思考、思考。他總是這樣,日啊、月啊、星光啊,日落月出,星光的起,起點,他全都很細膩、清楚。到了因緣成熟,那一天,他心很靜寂的時候,那顆星忽然間與他心光會合,突然,那個頓悟的境界是什麼呢?已經天與心,這樣突然間的會合,不是天之空,連人也空了,已經是與天體合而為一。當然那是瞬間的事情,那種,不是有辦法描述。
所以法,無法可說。「真」是真空,那種心與天體會合,要說法,是普天下的道理。不論是人際,人間的際遇,為何會貧、病、殘疾、孤老、苦難?世間所有所有的形態示相,無不突然間涵蓋了,因緣果報,時空全部凝合起來了。現在的人間會合起來,那就是無數劫、恆河沙數、阿僧祇劫,那種長時間去累積起來,剎那間。這種也不是用法能夠去分析,所以叫做不可思、不可議,非思議可及,這是很不容易。所以,佛陀他是一位大慈、大悲、大智,大智慧,那種慈悲、智慧,用這幾個字形容,如何去分析,就是無法分析出大覺者他的心境,天體去容納萬物。要如何將這些法,讓我們凡夫能夠清楚,能夠了解呢?這是很困難、很困難的。
總是用我們現在,用心去了解,了解法到底根源是從哪裡來?就是在這個無邊際、無窮盡,那個智慧會入法。這個法,從那分「大慈悲力」,芸芸眾生這麼的愚鈍,那種無明煩惱覆覆層層,要如何一層一層開啟呢?是要如何將他這麼多這麼多、無量阿僧祇劫累積來天體大法,要如何來適應人間的生態,對症來下藥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凡夫,有時候也會想:一說再說,二說、三說,唉,天天說。同樣是一句話,同樣是一個時間,同一個時間,時間若到就是說這樣的話,「你是不是要這樣做?」「啊,我再來想想看,好,我明天再來。」明天就說,「你都沒有改!你應該要這樣。」「那我再回去想想看。」反反覆覆啊!「這不必想,就這樣改就好。」偏偏就要再想。另一個就認為:「這就是這樣就對了啊。」但是對與不對,不對的還要改;對的就執著,就是這樣,這叫做凡夫。而對的,不然,就對的去跟著錯的就好了,何必在那裡執著。叫人不要執著。到底是,對的去就不對的,這樣對嗎?還是不對的來就對的人,對嗎?這有沒有矛盾?所以,這叫做人生,要如何讓它圓?真的是難。
所以,佛陀的教育,他就有「漸、頓」;「漸教」就是要,「好啦,慢慢地來。」為了讓整塊,整塊乾燥的土地變溼,就要這樣一滴一滴滋潤,就要耐心滴,看要滴幾生世,去滴。這種漸,漸漸來,才有佛陀生生世世追著眾生,這樣在人間教化。要不然,其實,佛陀不必受這麼多苦難。不過說的,好像與法又有一段距離。告訴你們沒有距離,法就是這樣。覺者與凡夫的差別就在這裡,事事都是法。一枝枯草,撿起來,這枝枯草,連已經乾掉的草都有它的法。因為這枝乾草也有它的來源,有它的生命力,有它的過去,有它的種子,有它青綠的過去,所以都是法。
我們追究到底,佛法有很多,何況,從一個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情,我們若能夠深心去看它,這件小事情,從大地到達天空,你們會看到畫面嗎?畫面,「慈濟」小行星,這個慈濟的小行星在天際,在天際間。這個小行星,它的來由是如何來?本來也沒有,現在有了。這個,它也有它的行蘊,從無到有。過去,天文學家沒有發現到,因為每一顆星,星座,都有它的命名。這顆星總是還未被發現,它被發現的時間,就是在二00七年五月十一日那一天,由中央大學天文所發現;發現到,天空有多一顆新的星,一直觀察一直觀察。一直到二0一0年,這顆星,是在那個位置,經過這麼多年,應該是要為它命名的時候了。
要為它取什麼名?一直到了二00九年,因為「八八風災」;八八風災大家的記憶應該還知道,慈濟的行星是在天空;「八八風災」是在地球。這個地球上,在二00九年八月八日,應該是在八月七日,莫拉克颱風侵入,登陸了。半夜,颱風來了,八日,造成了很大的災難。所以這個「八八風災」,慈濟全力去救災,對臺灣有很大的貢獻。因為這樣,所以這顆在天空還未命名這顆星,被命名為「慈濟」小行星,表達出感恩慈濟。這就是國際間,在二0一0年七月二十六日,國際天文臺,聯合會通過了這個方式,將它命名,叫做「慈濟」。那顆星的名,從這樣開始叫做「慈濟」。「慈濟」是一個在那個星帶之中一顆的行星。所以十月一日,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先生,他就親自獻上了這顆小行星在太陽系的銘板來給慈濟。
所以,慈濟大愛無國界,慈濟小行星,讓「慈濟」在宇宙發光、發亮,這是蔣偉寧先生,他這樣送這塊回來了,這樣說,也讓它代表是臺灣的精神之一。「慈濟」躍上天際了,這,「慈濟」與天空就是有一個位置,「慈濟」在天空的位置,我就求因究底,我要知道這顆慈濟的小行星,它的位置到底在哪裡呢?這一群天文學家,他們就說去將位置點出來,又一次來,讓我知道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,這顆小行星繞太陽一圈,就是我們地球5年7個月又13天。這是慈濟在天空,我們這裡若過五年又七個月再十三天,就是我們小行星,是它的一年。它就是繞著太陽,我們的五年七個月,它那裡是一年。所以與大地最近的距離,多遠呢?是三億公里。將來我們就要知道,我們現在離「慈濟」小行星,距離是三億公里。
我們若在這裡好好修行、好好用心,說不定,慈濟人將來會回去「慈濟」小星星,時間較長,讓我們多用一點時間,我們來學盡一切佛法。佛法太多了,無限量的道理,一花、一草、一木都有它生命世界的物理大法存在;一沙、一塵都有它的世界。我們要如何能夠了解到一切的生命物,要如何去體會到一切的塵沙世界它當中涵蓋的法。法,在一位大覺者能夠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,所有無不覺知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學佛就是要學得成佛,學佛就是要求知、求識;想要知、想要識,你就要行,要去實體力行,這叫做修行,修行很重要。所以我們昨天說過了,經文是這樣說,
經文複習:「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,若我以是神力,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,為囑累故,說此經功德,猶不能盡。」
所以要用這樣來說佛的功德是不能盡,做過多少了,多長久的時間,為眾生來來去去,眾生習氣不除,凡夫還是凡夫,煩惱無明還是依然很重。佛陀想盡辦法,人間說法,這部經累生世就是要說完才會離開。所以,「說此經功德,猶不能盡」,都是不斷在教育。但是聽的,「我知道了,我改變了,一分一分地改變。」到底要改變到何時?已經有改變的,佛陀就還是要再一番,長久的來生世的因緣,這就是要不斷不斷這樣陪伴下去。接下來再說,
經文:「以要言之,如來一切所有之法,如來一切自在神力,如來一切祕要之藏,如來一切甚深之事,皆於此經宣示顯說。」
經文解釋:
「以要言之,如來一切所有之法」;以其要而誠之言者,所謂漸頓偏圓,說三乘,先施權後顯實法。古代高僧將佛陀出世一大因緣言教,分成漸、頓教法。
哇,多不多啊!過去已經二十品說過了,到底佛陀在《法華經》中,光是說《法華經》就好,如來很簡單,這一切所有法在《法華經》是這樣說,我們記得幾句?我們有入心在其中嗎?我們做多少?所以,「如來一切所有之法」,我們得多少?「如來一切自在神力」,如來一切能夠影響人的神力,我們到底又是動用多少?「如來一切祕要之藏」,佛的一大事心懷,他的心懷,心懷是哪一項呢?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本懷,佛的本懷現在說出來的《法華經》,這是佛陀內藏的法,要告訴大家。「如來一切甚深之事,皆於此經,宣示顯說」,這都是在這個時候顯說,在《法華經》之中告訴大家。
我們是否有去體會到那神力的可貴呢?我們豈有去體會到法,已經入我們的心的自在呢?我們豈有去將佛陀甚深的本懷,那個法,我們認識它多少?力行多少?我們知道嗎?該說的,過去已經說了,在現在那個含藏,大家到底了解佛的本懷了沒?「我說那麼久了,我的心意你知道了沒?」「有知音嗎?了解我的內心事嗎?」「在一起這麼久了,我的內心事你還不知道嗎?」這,常常都是慨嘆的事情,這叫做人生。所以,「以要言之,如來一切所有之法」;以其要而誠之言者,總而言之,以其最誠意的語言來向我們說話。
佛陀出現在人間,他從皇宮出來看到的苦難,不忍。他也下定決心,投入與老百姓一樣的生活;先去體會老百姓生活,那種衣、食、住、行要如何過?同樣走入最苦難人的環境中,同樣知道要如何入那分堪得起孤單,那個寂靜的境界要如何進去?進去到那個寂靜境界之中,要如何去體會天地間的道理,宇宙天體要如何去認知?這是用什麼樣的心情、方法?我們知不知道?所以佛陀了解眾生愚鈍,連那隻紅毛猩猩(「草莓」)、黑猩猩(「可可」),紅毛猩猩就懂得說:「你們人類所吃的、用的,就是破壞我們的家園。」牠就懂得去考量人類造多少傷害大地的業力。那黑猩猩會說:「大自然很美,大自然很可愛,我,『可可』愛大自然。但是大自然被破壞了,『可可』流淚了,我哭了。地球要趕緊救,地球被破壞,快快救地球,要趕緊救大自然。」懂得手語的猩猩,用牠的手語表達出地球受人類破壞,「已經被破壞了,大自然需要人類救,要快快救,救地球。」是啊,地球受破壞了。
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先救心,我們的心被救了沒?淨化人心,被淨化了沒?濁氣滿滿的心,法要如何入呢?就算是清流淨水也會受這大空間環境污染,變成了污濁的土石流。那些涓涓清澈的水到哪去了?變成了濁氣滾滾。世間的萬法拿來應用、破壞,破壞了大地。佛陀用清淨的妙法,卻被這五濁的「氣」將它掩蓋掉了,掩蓋掉了那個清淨的清流氣。所以很堪嘆。佛陀他就要再有耐心用方法,「所謂漸頓偏圓」;用漸教、頓教,偏、圓,這種慢慢來、漸漸地入。喔!來不及,要快速拍板,「要趕快!你要清醒,不要在哪裡打瞌睡。」要大家趕快覺悟。但是可惜,人,拍了、警覺了,很快又是垂頭喪氣。這種頭很快就又低下去,抬頭的時候又少了,這就是受到了這個濁氣,又再有那個力量將他拉下去了,所以很難教。
佛陀不放棄,還是用種種方法,用「所謂漸頓偏圓」,再分就很多了。「說三乘」用分類就較簡單一點,那就是小、中、大乘。小教就是用「漸」;漸教,漸漸來、慢慢來。「偏」,是用方法,慢慢來,用方法順你的根機,所以漸漸的來(引導),順你的根機,這叫做漸與偏;就是慢慢教,你的根機如何,就隨你的根機,時間要很久。「頓」,那就是讓你頓悟,但是你要再重新去體會。所以,最好是「圓教」,你要有很圓融。這個「漸」,你要一點一滴,要不斷吸收,浸潤之教。這個法你進入了,要繼續、繼續、繼續不可斷;潤、漸,就是一滴一滴,水不斷進去,讓它溼,再讓它溼,溼一些些,再溼多一點,再溼,溼再多一點。那個乾燥的土地,一點一滴將它潤濕,讓它這一片地會溼,溼潤水分的土地,才有辦法下種子。
若是乾燥,就像約旦,我們去救濟,看到那個地方,車子經過,後面「蓬蓬颺」(塵土飛揚)。後面的車看不到前面的車;前面的車,回頭,看不到後面的車。這就是乾燥的土地,車輪輾過,風一吹,風沙「蓬蓬颺」,這就是地欠缺水,乾燥了。我們人,同樣存在,卻是無明自己都看不到,要如何看到別人呢?所以我們要用「漸」,好好「牽教」(引導、指導)。若很難教,放掉就不對了,還是要慢慢教。好,這一生教不來,我下輩子再來,緣還是不要斷,生生世世,到了最後希望他覺性圓滿。這,總是佛陀來人間,一直一直來,長久的時間,到現在還是大慈悲父,三界的導師,人天的教主,四生的慈父,現在還是殷殷,我們眾生要受教。
「説三乘」)所以來人生就是這樣說三乘法,小教、中教、大乘教法,這要「先施權後顯實法」。施權,就是偏、漸、頓,這都是權;因為「頓」,也不一定是悟,一時,「我知道了。喔!喔!知道;喔,知道。」「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)?」「知道了,知道,很燙呢!」這杯子捧起來,「這麼燙!喔,知道。」再將它放著。杯子,你既捧在手上,很燙,放著,就還要再加一點點冷水;不是說,「喔!知道了。」就放著。而燙的人,還在那裡等待你。燙,讓它冷,這就是慢慢來。
這種「頓」,「知道了,燙,熱」,將它放在桌上。捧來要給要用水的人,他被它燙到,說:「很燙,我知道了。」接著,再將它放著,「你慢慢等,等到讓它冷,你再喝。」這,同樣的道理,這樣是圓還是不圓?圓不圓呢?沒有「圓」,所以這叫做「漸」。但是,「燙喔!」他自己也知道燙,「對,燙!」他也知道,他也悟到了,「燙、燙」,他就再將它放著,等到它冷。所以這個法對他不受用。告訴你,這是會燙人的東西,你要去用功,會燙人,你要如何將它變作剛剛好的溫度,這樣才是真正知而改,改就是要經過修過來,這也是一個道理。
「先施權後顯實法」;總是先施權後面顯實,就要再經過教過。若是放著讓他慢慢體悟,現在還沒體悟到,慢慢地,何時才能體悟得到?不知道,這就是「鈍」,很鈍,不是「頓」,是鈍根。鈍根,所以說起來,聰明,鈍根顯聰明,這就不對。這個聰明,常常就是鈍根的人,「我知道了。」「喔,你很聰明。」但是沒有真正悟到,總是我們要好好用心。你們會覺得:這些與法有關係嗎?有關係啦!說這麼多的道理,有接到法了沒?這就是佛說了很多法,但是眾生只用到一點點而已。
「古代高僧將佛陀出世一大因緣言教,分成漸、頓教法」;所以,古代高僧將佛陀出世一大因緣言教,分成漸、頓教法,漸、頓這個教的教法。總而言之,要分我們鈍根或者是利根,他就這樣為我們分,但是我們有漸嗎?有頓悟了沒?漸漸來或是馬上來,或者是走偏道去?這時間到底我們如何把握,或者是一頓千悟,這要看我們的根機,「喔,原來就是這樣!」覺悟了。或者是漸漸來。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到現在,為佛教到底是什麼,我才能夠接近佛教,我現在還漸漸地在走。
所以這種「漸」與「頓」,那個頓馬上知道,知道了之後回歸娑婆,再去教化眾生回來,這個當中都沒有矛盾。但是凡夫,才只是在學,叫做漸教,叫做「新發意」。我們才在新發意中,要知道苦,苦你要忍耐;要忍耐你才有辦法去體會到苦。佛陀就是這樣過來,還沒有成佛,他就教我們,教我們要入人群每項都知,苦的,你要知道很徹底的苦;寂寞,你要甘願度過寂寞的境界。然後,發現之後,你要再回歸耐心,入人群來,要經得起這些鈍根、惡劣,非常的惡劣的根機,你要再去面對他,這就是佛陀再來人間的決心。所以經過了八十年,但是說法是四十九年,這樣,一生讓我們看。所以過去的高僧,也是這樣一代一代經歷,他們光是這樣一代接一代來完成佛陀的過程。這個過程到底是準確或者是……我們都不知道,不過佛法是準確的。
*要者統攝意一切語寬,取略而言,四語殆盡。法即道場,所得權實之法。
「要者統攝意。一切語寬,取略而言」,真的要說的,很多。要將這些道理都會合,整個都將它拉過來,真正寬而無邊際,很寬、很廣,無邊際,要說起來,真的收不回來。「取略而言」,就是「四語殆盡」。苦、集、滅、道,好好去修、去參悟。「法即是道場,所得權實之法」,道場所得的是權實之法。苦集滅道,讓我們有得走,我們現在走在道上,到底知道苦嗎?到底知道「集」從哪裡來嗎?到底知道要如何滅掉一切的煩惱嗎?我們現在都走在道的上面,回頭看,那個苦,我們徹底了解了嗎?「集」,如何集來?我們到底站在道的上面,要如何滅掉那些苦?我們還要很用功。
*眾生性具如來修極,雖然在纏出纏之異其法體本來真淨故。開佛知見者開此也。
「眾生性具如來修極」;這眾生的性,具如來,我們要如何修到如來的極頂。眾生還是在纏;「纏」,要纏到如何出纏?這實在是很不容易!所以,「雖有在纏出纏之異」。在這個纏著與出纏,我們已經是出家庭的纏了,我們還要出這個修行的道場,真正眾生執著的纏,我們還有辦法出去嗎?我們已經脫離一個小家庭。那麼,我們這個大家庭,在滾滾紅塵眾生中,這個纏我們脫得出去嗎?你離開了這個纏,你要如何生活?你要如何過日子?總而言之,人不能離開天地間,人不能離開生活間,人不能離開呼吸間。總而言之,就是這樣。
所以,「其法體本來真淨故」。其實,我們在這麼纏,我們原來的法體就是性清淨無染。我們在這裡修行其實是簡單,「開佛知見者開此也」。就是要開這個知見,開這個我們在凡塵,在纏啊纏啊,要出那個纏,到底有出了這個纏嗎?這紅塵,塵塵滾滾而來。
經文解釋:
「如來一切自在神力」;生滅去來,方便示現,隨心自在神通之力。
「如來一切自在神力」。「生滅去來」。這個神力,要如何去解決人間疾苦,不是解決自己的,是解決天下人間的疾苦。佛陀若解決自己的疾苦,他不必再來人間,那他覺悟了之後,人間也沒有佛法;就是因覺悟了之後在人間,人間才有佛法,所以「如來一切自在神力」。來人間要說他的境界,我們也有佛的境界,只是我們還「在纏」。「生滅去來,方便示現」;佛陀生在人間,去,再來,來人間,來來去去,方便示現,不論現什麼形態,「隨心自在神通之力」。其實這要再解釋很深。
*自在神力:即稱性示現。三輪設化,三世益物,放光現瑞,駭動物情等,示佛知見者示此也。
所以,「自在神力,即稱性示現」。他的自在神力,真正是稱性。就是佛清淨的本性示現在人間。「三輪設化」,三輪體空,在這個三輪體空要來設教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三世,要如何來利益人群,過去你若沒有利益人群,今生此世你沒有好的因緣,今生此世我們要結很多好人緣為未來的來生。所以,「三世益物,放光現瑞」,在一開始的〈序品〉,佛就放光現瑞了。來到這個時候,還是先靜下來,還是要放光現瑞,再次展現。
這光,就是要再提醒大家要再注意了。「放光現瑞」,就是想要震醒大家,「動一下」,不要瞌睡,聽法不要嫌累,大家再度提起精神來。所以,「駭動物情等」,要提醒大家,背已經彎坐下去了,大家要再挺身,提起你的精神來。「示佛知見者示此也」,就是這樣。現在再重新告訴大家,「佛的知見你們有聽進去嗎?」佛的知見,你們開始要入心了。所以,〈如來神力品〉就是要重新提醒大家,過去說那麼多,你們到底有放進心中了嗎?
經文解釋:
「如來一切祕要之藏」;此法華經,世諸如來一切祕密要妙諸法之藏。
四十年後,時乃說之,爾前未發,名為祕藏。
所以,「如來一切祕要之藏」。佛的本懷,就是要施展他的《法華經》,要暢演本懷,已經說了,你們大家有感覺到嗎?所以,「此法華經,世諸如來一切秘密要妙諸法之藏」,這要用心體會,「四十年後」,在四十二年後,「時乃說之」。過去是用藏、通、別、圓,三乘教法,慢慢牽引我們,到了四十二年後,顯實相,棄小法來就大乘法,說給大家聽,棄權顯實。這,「四十年後,時乃說之」,所以「爾前未發,名為祕藏」。《法華經》是佛陀祕密之藏,藏在他的心懷之中。所以各位菩薩,我們要用心。
*祕要藏:即此法不可示。諸佛安身之鄉,三德祕密之藏久默不說等,悟佛知見者悟此也。
「祕要藏,即此法不可示」,還沒有到時機,沒辦法說。「諸佛安身之鄉」,佛他的心境還未展現出來。「三德祕密之藏」,他的三德祕密藏在這裡,法身、化身、報身藏在這個地方。「久默不說等,悟佛知見者悟此也」,希望大家能夠悟,一直就在內心裡。
經文解釋:
「如來一切甚深之事」;所謂久近本跡,二門塵點劫事,一切眾生無能知者,故曰甚深。
*甚深事,即深固幽遠,無人能到,諸有所作,常為一事,唯一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等。
入佛知見者入此也。
「如來一切甚深之事」。就是,「所謂久近本跡二門」,有本門、跡門二門,「塵點劫事,一切眾生無能知者,故曰甚深」。「甚深事」;甚深的事情,「即是深固幽遠,無人能到」,很遠、很深,無人能夠到達。「諸有所作,常為一事」。其實佛所做的一切,只為一件事情,這件事情那就是「唯一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等」。「入佛知見者入此也」,就是要入這個地方。悟佛的知見,就是要悟在這裡;入佛的知見,就是要入在這裡。「開示悟入」,佛陀來開示,眾生要悟入。
經文解釋:
「皆於此經宣示顯說」;在昔未談,名祕密藏。今日乃為顯然而說,即顯露也。
於此經示說,總結此經功德說之不盡,撮其樞要,唯此四語,而授與之也。
所以,「皆於此經宣示顯說」;這就是「在昔未談,名祕密藏」,名叫做祕密藏。「今日乃為顯然而說,即顯露也」。「於此經示說,總結此經功德」;這本經,述說總結在這本經之中,「說之不盡」,它的功德要說的都在這裡,「總結此經功德,說之不盡」,就是說不完,就是「撮其樞要」,就是「唯此四語,而授與之也」,開示悟入,授之啊!
佛陀來為我們開示「苦集滅道」,我們開始要了解「集」到底是什麼,才有辦法走入那個道中,我們要滅這人間一切的苦難,我們的矛盾要如何將它掃除,都在這部經之中。到底我們掃除了多少?我們的習氣改了多少?我們醒悟了多少?我們哪一天能夠不必說,「唉呀,你為何又這樣?」不需讓人說這句,是不是我們能夠開步向前,再踏前一步走。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把握時間,分寸光陰時時過,談天說地無不是深廣無邊際。所以,大家還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