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5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謂如來入世為一大事,
說自在無所畏法無礙,
為開示一切益善正念。
各位菩薩,用心啊!是,人間眾生迷,迷在本覺毫釐中。人人本具與佛同等佛性,與佛的智慧沒有差別,卻是我們眾生就是背覺、合塵;我們應該擁有的覺性將它違背過去了,我們向著滾滾紅塵,面向著無明、塵沙惑。那個無明就像沙那麼多,讓我們的內心不得見自本性。所以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知道,這麼多的紅塵滾滾是起自於哪裡?起自內心。我們自己有很多的無明惑,所以惹來了我們與清淨本性這樣遙隔了,好像隔得很遠。其實本性永遠就是與我們同在,只是我們自己真正將我們自己隔開了,向著這個人間種種的煩惱。所以佛陀感嘆,感嘆眾生剛強難調伏。
佛陀有這樣的感慨,何況現在的眾生呢?所以,難得有緣共聚一處,我們現在要從哪裡去了解佛的覺性?要如何與它會合呢?其實覺性不動,是我們自己的無明將它遙隔起來,這要如何說才有辦法清楚呢?佛陀,如來還是為這一大事,這個一大事那就是眾生,眾生的一大事,佛陀他生生世世、心心念念,這樣一直在眾生群中。他現身,他與人一樣,經歷了生、老、病、死,經歷了這些當中,向大家說:「我也是幼小在富貴的家庭,我也是擁有了名利地位,但是我看見了人生,老、病、死。」老、病、死,富貴的家庭、名利地位再高都無法抗拒它,這還是自然法則。自然法則,我們違背不了它,那是大自然。
我們就是反求自己,找我們自己的覺性,原來我們的覺性沒有離開,只是被我們的無明煩惱所遮蔽,所以成了世間,人與人之間彼此就好像都是陌生,都不認識。而且愛恨情仇、怨憎會苦,這種很複雜的情,無明的煩惱,讓我們無法回歸回來認識我們自己,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困惑,已經將我們圍困住了。哪怕我們現在知道:我要修行了。那個「知道我要修行」,在這些芸芸眾生中,又有幾個人知道,想要修行?要找一個依止處,入叢林修行。但要如何修呢?是在還未來出家之前,那個修行殷勤精進,往理想的方向走?或者是開始決定的那一天,踏入了宗門,這種叢林的門境,從那一天、那一步開始的呢?對心,有準確嗎?是不是那樣的精進?我們有時也會自我迷惑,自己也會迷掉了,迷在哪裡?迷在生活。
同樣,修行也要生活,同樣修行也是在人群中。在人群中,門內好修行,因為我們入叢林的門,它有規矩、它有方向,要照顧好這念心,總是按規矩的方向力行去走,這樣就能夠用時間來成就道業,若是入宗門,在人群中忘失了自己的初心一念,說不定叢林裡面是非多。怎樣的是非呢?就是只去管別人沒有修行,沒有去想到自己修不到。這,只有我,忘記了有別人;對別人視為凡夫,對自己好像至高無上。這就是入宗門的迷,那個迷,會比在外面更加麻煩。因為外面大家會互相更正,「啊!我們都是凡夫,我們都有錯誤,所以我們要向佛、法、僧來求更正。」一旦我們也是佛、法、僧之一,親近了佛、法,本身是僧,可能在這個地方自己自迷了,以為我們會指導人,就沒有想我們也應該被指導。這就是我們內心的心念容易迷失。所以門外好修,門內是很難修,因為我們有一念自我無明在。
「謂如來入世為一大事」;所以佛陀來人間為一大事,要來教育眾生,而要來說的法,就是「說自在無所畏法無礙」。他要來告訴我們,我們要自在、無所畏,法是無礙。有的人看到這樣,「我還要再修什麼?我很自在啊!我就是我啊,我很自在。」因為事事項項是『我』,哪怕是錯了,錯就錯了,叫我去道歉,好像沒有辦法,過去都過去了。我能夠過去了之後,大家互相改,豈能這樣呢?過去的,寬心的人能夠互相改;不能過去的人,他這念心還是在那裡在無明的習氣中。這次是這樣,習氣沒有改,缺了這句的道歉,就是沒有改;沒有改,這個沒有改,他就再恢復過去那個習氣。
修行只是要修一個習氣,「你的習氣要改啦!」要不然,人人本具佛性,你要再改什麼呢?我們人人就是有習氣,自我的習氣。所以我們還是,修行我們就要去掉自我的無明,才有辦法回歸清淨的本性,才有辦法方向正確,接受佛陀自在無礙的法在我們的心裡。法就是智慧,有智慧的人,就不會受到環境阻礙我們。若是無法得到這樣的智慧,人、事、物,我們的心時時都是被障礙。佛陀的法,就是要來向我們說自在無礙的法。我們若能自在無礙,就無所畏了。生死大事也是自然的事情,也是無所畏;身苦病痛也就是這樣,這是自己的事情,別人替不得,這都是自己的事情。自己的業自己受,自己的法自己修,把握時間分秒,在人、事、物中讓我們有機會修行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每天都是道場,每天都在成就我們的道業,沒有什麼事情過不去。分秒已過,我們的業也隨著分秒過,這就是我們修行自己要去體會、去了解。
「為開示一切益善正念」,佛陀就是要這樣來告訴我們,「自在無所畏」,既來人間,沒有什麼可畏。我們要在法中,法沒有障礙我們,我們照常可以精進,我們照常在人、事、物中認識法,這個無礙的法在人間。所以,這是佛陀來人間開示,來告訴我們的話。「一切益善正念」,我們有一個方向,益善的正力、正念。這幾天在聽,從外地來,一條線,一個小框框,當中有三千多條線,昨天就是了。昨天上午與臺灣慈濟人,下午與福建慈濟人,不論上、下午,同樣坐在這一個位子,位置,同樣前面這一塊白白的布,寬寬的四四方方(投影布幕)。在那瞬間來自遠方,隔海、隔山的那邊,福建福鼎,上山、到海邊,都可以看到一群的慈濟菩薩,離師父隔山隔海。他們為了精進,每天早上薰法,聽法,相信現在也是在聽法。
他們聽法入心,用在生活中;他們轉變了人生,過去的煩惱,現在家庭和睦,人與人之間互動,互相勸善助益。現在知道這波的疫情,師父說不是人力可以阻擋,唯有虔誠的心,仰天懺悔,低頭感恩。這個道理他們聽進去,聽進去了,他們所理解、解釋的,解釋得比我告訴大家的更加清楚,那個心得,分明沒有迷糊,真的很清楚,條條道理很清楚。而且改變了家庭的相處,很和睦。凡事想得通,做事情很圓融,發心願要勸人素食,發願要募五萬人,現在,告訴我將要接近四萬人了,將接近五萬人被勸素了。
我就告訴他:「不要有數量,無量數。」還有小小的孩子,他也聽進去了,也茹素了,也是用權巧方便智慧去勸他的同學,去愛惜小動物,不可損小動物的性命。他用很圓融的道理,七、八歲的孩子,法也聽進去了。老菩薩也一樣啊!他們做環保,做得很歡喜。生活很好過,孩子、家裡的人一開始捨不得,但是看他做得這麼歡喜,也認同,也投入了。用各種不同的方法,推素也在度人,環保也在度人,聞法,去勸說益善,也在度人。這就是聽法入正念,這就是法在人間,這就是佛陀將佛法傳在人間,代代相傳。也很期待每一代,直的傳、橫的普遍,所以縱、廣,應該是長、寬;眾生無邊誓願度,佛法很深,我們要誓願學。用心,我們才有辦法入人群。
*弭邪知向正行,皈依自覺性具,猶如師子吼聲,震撼地搖脈動,亦為囑令諸子,知其本跡因緣,真如之寂靜處。
人群中,現在的邪氣,這是一個濁世之時,濁世我們要發願,「弭邪知向正行」。我們要如何來消弭邪見?要如何在現在這一波看不到,難擋、擋不住,這種新冠狀肺炎已經籠罩在全球。全球二百多個國家(地區)就是很煩惱,而且也是危機處處。就像有二件事情能夠拿出來說,一個是在印度,一個是在斯里蘭卡,兩個人,兩個不同的國家,都是為了婚禮。一個在印度,要舉行婚禮。印度現在的疫情很嚴重,印度已經下令禁活動,但是這對辦婚禮的家庭,他們不相信,終身大事一輩子才一次而已,所以照常舉行。這一舉行,男方的家庭就有十六個人,男方二十多人中,就十六人確診,就是得病了。
又有另外一對新人,也是終身大事,但是他們在斯里蘭卡,知道有這樣的疫情,但較輕微,不過他們很順這規矩。他們將要辦婚禮的那些費用,這對新人他們穿新娘、新郎服,這樣兩個人牽手,帶著東西到貧窮苦難的家庭。一家一戶,將他們要辦婚禮喜宴的費用,將它化成為禮物,家家戶戶,到貧困的地方去送禮。這,多少人為這對的新人來祝福,每一個家庭就是為這對的新人歡喜祝福。這就是眾生,覺者,他順著道理走;迷者,他就逆理而行。以前的人有一句話:「順天理者生,逆天理者亡。」所以我們的人生最好就是要順理。佛法的道理,也是教我們如何對人、如何生活、如何待人接物,如何來看世間;大的到大自然的世界,微細的到起心動念,佛陀內外都為我們教育、分析。
「皈依自覺性具」;所以我們應該皈依自覺性,人人具足。「猶如師子吼聲震撼地搖脈動」,我們的心,我們內心本具佛性,就像叢林有獅子,獅子牠若睡醒了,牠伸一個懶腰、出一個聲。牠的聲音一出來,很大聲,那個聲音地會震,因為山谷的回音,連地都會震。這就像佛陀他發出了獅子吼,要來叫醒眾生,叫醒了人人內心的佛性。我們的心地應該也要活躍起來,我們每一畝的心地都是活的土地,只要你種子放下去,它就一生無量。同樣的道理,山林若有獅子在那裡,牠一聲的吼叫,整個山林就會震動,這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所以佛陀一大事在人間,為人間說法,也已經到了人生老邁之時。佛法,佛陀來講,但是到了將年邁了,佛法要傳,要如何傳呢?就是要付囑,要交代!要交代誰呢?誰是真正有緣能夠體會佛心,是真正與人間有緣,能夠傳承,將教法傳下去的呢?佛陀為了這項事情也操心了。所以,「亦為囑令諸子,知其本跡因緣」,佛陀也要慎思。《法華經》開跡門、開本門,一道一道門開了,讓諸子進來。誰是守護這家庭的主人呢?這個家庭的主人是不是還浪蕩在外面呢?長者子,已經發現到了,將他招進來了,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守護嗎?長者到最後,就又將眷屬叫過來,「來啦,這個是我的孩子,將來他要傳承我的家業,你們這些人就要擁護他喔!」
同樣的道理,佛陀要找這個,流浪在外面的孩子,很辛苦,他也得要脫掉他莊嚴的寶器,他也要與普通的人一樣,走入這個群中去找孩子。這故事大家都知道,尋尋覓覓,要將孩子找回來,讓他入室來。就像要讓大家回來,找宗門裡面,找你們要修行的重點,「真如之寂靜處」;真如寂靜的地方。大家要用心,法其實是在這裡,不是在文字,文字無法為我們講法,文字看起來大家都看得懂。看,前面的文這樣說,
經文:「若經卷所住之處,若於園中、若於林中、若於樹下、若於僧坊。若白衣舍、若在殿堂、若山谷曠野,是中皆應起塔供養。」
佛陀所說的經法,經是很尊貴的東西,說過的應該好好將它保惜(保護珍惜)起來。其實佛陀在說法之時,哪有辦法叫大家將這個法、經卷,將它放在塔裡呢?那個時候還沒有。這是編輯經藏的人的珍惜,他們珍惜佛陀的教法,所以編成文,這個文的經卷,付囑著要將它珍惜起來。所以,相信佛陀是要大家要惜法,依法入心,入心行動,去口口相傳,去傳教、去教育。佛陀的盼望應該是在這裡,不是將文字收攝起來建塔這樣而已。這是後來的人珍惜經,那麼地珍惜,所以建塔、造寺來供養經卷,我們若能夠了解,應該清楚這個意思。接下來的文這樣說,
經文:「所以者何?當知是處,即是道場。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諸佛於此轉於法輪,諸佛於此而般涅槃。」
經文解釋:
「所以者何?」;何故勸令起塔供養。四處起塔,是顯德之意,亦示心靈道場,即法身所住處,餘三如文。經功難盡,四要撮略,盡在此經顯示。
「所以者何?」為什麼要用這麼隆重,來收藏這些經、法、經卷所在的地方,為什麼啊?所以,「所以者何」。「當知是處、即是道場,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諸佛於此轉於法輪,諸佛於此而般涅槃」。這也很容易了解。怎麼說呢?這就是一種勸。造經、寫經,是有意要勸大家,勸大家要尊重這個法,所以「勸令起塔供養」。因為塔的名稱,翻譯起來叫做顯德,因為它一層一層,高顯,所以叫做顯德。有塔的地方表示有法,有法就是有德,有佛陀的德行在裡面,所以它是高高在上。塔是代表顯德的意思,所以勸大家起塔供養,這是用物質來顯,顯出了佛的德。
這要如何顯得出呢?再高都還是有限。目犍連要看佛的德行有多高,他顯他的神通,一直一直到了兜率天,佛的德,到那個地方去,還看不到佛頂。這是有一段這樣的故事。所以,佛之德已經向頂,是無上正等,看不到他的頂端,那個德之高啊!所以沒辦法去衡量佛德、佛覺、佛智慧到底有多高,是無頂,也無邊際,所以叫做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要用塔來供養,其實這只是一個表意。「四處起塔是顯德之意,亦示心靈道場」,也就是表示我們心靈的道場,心靈無形,道場也無形,所以無形的心靈道場,那是至高無上、開闊無邊際,看你要開闊到多大,你要認識多大,你就有多大。
總而言之,我們要用心認識我們的真如本性,那就是無邊際了。所以我們的智慧與佛同等,這是表示心靈道場,即法身所住處餘三如文。法身所住,四方八達,四處都一樣,東邊是這樣,西邊也是這樣,東、西、南、北都是一樣。經的功德,「經功難盡」,要說經的功德很難說,說不盡,「四要撮略,盡在此經顯示」。真正我們所有、所有,就是在這樣四方八達,要伸長過去,很多的法都將它結合過來,很廣大無邊際。
經文解釋:
「當知是處,即是道場」;此經所在之處,即應起塔。起塔之處,即阿含四處。
四處即此經宣示顯說之四要語也。
「當知是處、即是道場」。我們這個地方就是道場,任何一個地方,只要有法,它就是道場。所以,「此經所在之處,即應起塔。起塔之處,即阿含四處」。四阿含經,全都無量盡,涵蓋在佛所說的教法。他的教法藏、通、別、圓,從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分在藏、通、別、圓之中。所以,「四處即此經宣示顯說之四要語也」,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。這過去也有說過了,現在簡單說,未來有機會再解說。
經文解釋:
「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;經是如來成道處也。
接下來,「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「經是如來成道處也」,這就是佛陀所得的法、佛陀所見的法。佛陀所見的法是與宇宙天體合一的法,多麼多啊!所以說起來,我們要認識佛陀實在是很不容易。而我們若能認識自己,認識我們自己有與佛同等的佛性,那就簡單了,要不然我們只是向外要求佛的智慧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總是人人本具佛。所以,「諸佛於此轉於法輪」。在我們自己的心地法輪道場要先轉,才有辦法向外轉法輪。「佛依此法轉於法輪」;佛陀已經於此轉於法輪,從他的自心地轉了,有形的鹿野苑轉了,就開始向普天下而轉大法輪。法已經在我們這裡,開始有聽進去、有用下去,法就有轉了。就像昨天,在福鼎的那些菩薩,說:「啊,我的心轉了,翻轉人生了!」這叫做轉法輪。有這個法,他轉掉過去的習氣,用現在認識的法來處事、對人,這就是轉過來,用這個法轉過來了,凡夫有凡夫的法輪。
經文解釋:
「諸佛於此而般涅槃」;諸佛亦於此經典故,證大涅槃。此勸隨喜供養。
「諸佛於此而般涅槃」。諸佛在這個地方,同樣在這個道場示滅,在這個人間道場示滅,所以「諸佛亦於此經典故證大涅槃」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都是在《法華經》,這樣說過的法、走過的路,在這個地方轉法輪,在這個地方最後示涅槃。這就是「勸隨喜供養」,大家都能夠,「我知道了」。我們順法者叫做隨喜,聞法鼓勵也叫做隨喜,勸人去聽也是隨喜,這隨喜功德很容易做。
*道場釋上所有之法;菩提釋上甚深之事;轉法輪釋上自在神力;般涅槃釋上祕要之藏。
此之四要,攝盡全經。
「道場釋上所有之法,菩提釋上甚深之事,轉法輪釋上自在神力」;道場解釋所有的法。菩提解釋實在是甚深之事,要解釋實在很深。轉法輪來解釋,就是要解釋在自在神力。過去幾天,神力自在,每天都在現神力,剎那間能夠一條線分身。昨天雖然與福鼎慈濟人在連線,卻有三千多條線同時這樣聽話,同時大家接受這個法,這就是神力,這樣在透徹。所以說起來,「般涅槃釋上祕要之藏」;涅槃的意思是靜寂,那個身心已經到入靜寂的境界。佛陀這生在人間的緣,差不多化緣已盡了,所以這輩子有很多他的本懷,祕要之藏,已經護著這個本懷來到人間,該說的已說了。
現在已經在這個法之中,從開頭的「四諦法」開始,鹿野苑開始講說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人間有苦,集著種種的原因,使得人生苦難偏多,給我們方法要如何滅掉苦,有這條道讓我們走,需要我們去鋪路,需要我們去開菩薩道,讓更多人來走,讓更多人來做。所以前面的文,「此之四要,攝盡全經」;四衢道上,佛陀已經開四大條的通路讓我們走了,所以我們要好好認識路,知道方向,方向對了,路這麼大條,起步走,做就對了。各位菩薩,時間分秒不留情,我們要把握時間,更要珍惜生命,分秒不要浪費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附註】《長阿含經》卷八:「復有四法,謂四處:實處、施處、智處、止息處。」
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卷八〈釋見寶塔品〉:《阿含》明四支徵(知倚切),謂生處、得道、轉法輪、入滅四處起塔,今之寶塔是先佛入滅支徵。
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卷十〈釋如來神力品〉:《阿含》云「佛出世唯四處起塔,生處、得道處、轉法輪、入涅槃。」坐道場是法身生處,餘悉如文。
[四處立塔]即於佛陀之生處、成道處、初轉法輪處、涅槃處等四處立塔。〔觀虛空藏菩薩經〕((參照:四塔)1780)p1765(《佛光大辭典》)
[化法四教]三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。三藏教即是經律論三藏,部類判然,說因緣生滅之四諦,正教聲聞緣覺,旁化菩薩;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,使三乘通學,但以菩薩為正機,二乘為旁機;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,不通於二乘;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。以上藏通別圓四教,因是佛教化眾生的法門,故名化法。(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