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   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周五 五月 29, 2020 3:16 pm

2020052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生命價值,自他尊重,具足身口意善恭敬。
自善身心,轉化利他,將以大乘妙法莊嚴。

  各位菩薩,用心!生命在時光中,不斷不斷流逝過去。儘管我每天不知提起幾次,生命隨時光而過,大家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感覺?真正是「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」就是這樣過。是如何過呢?就像一條江,這條大江河的水,就是這樣從源頭一直流一直流,這樣晝夜(不停);不知它什麼時候開始,就是水的源頭一直流瀉過去,不分白天、不分晚上,就是這樣過。世間與生命;時間與生命就是這樣,日日夜夜不停歇,就是這樣這樣過去了。年輕的時光,沒有感覺,每天就是將生命放在自己的身上,怎樣可以美,怎樣跟流行,怎樣能風光,如何讓別人可以注意到我,這是每個人在青春少年時都是這樣。卻是慢慢到中年、到老年這個時間,就開始慢慢體會,時間為何那麼快速就這樣過去了,真的是事情做不及了!

  趕不上、趕不上,來不及、來不及這種的心境,應該到了中年以上,中年拚事業,事事來不及;老年開始轉換心境,還有多少事情還沒有做啊!生命剩不到多少,來不及做了,這是青年、中年、老年這過程的生命觀,這是生命的關卡。有的人能夠將生命時間用得有價值,與生命來評估。我的生命是向這樣的方向,做的人生才有價值,或者是反一個方向,來做會更有價值。這總是到了中、老年時,慢慢成熟、慢慢找方向,這就是我們人生的過程;到了年老時,方向很清楚的人,知道方向對準了,回過頭來,會看,大家有對準嗎?有跟上嗎?腳步踏得穩嗎?不要走錯了。

  心要專、行要端;心若能夠專,行若能夠端正,這樣人生方向就沒有錯,這叫做生命價值。這個「生命價值」,我們到了人生很穩定的階段,知道這樣地年齡,有了穩定方向,它就不會有改變方向的念頭。所以「自他尊重」,我們自己尊重我們自己,方向既定了,就要把握生命的價值,不要浪費掉生命。生命的方向既已定下來,要趕緊精進;精就是不雜,進就是不退。方向既定,再也不要有其他的雜念,我們一心一志往對的方向走,走,那就是要步步向前;若我對準了,心就安、也就寬、也就放鬆,就不會精進,不能這樣;對了,才更要多精進!

  人一定要有一個方向,要能夠精進,自然自己走對的路,心地風光向前走,那個自我內心的感覺,就會感覺很有價值。方向對了,路走對了,沒有遺憾,就會感覺值得了。若是方向對了,停滯在那裡,生命到那個時候,對準方向後就開始懈怠;有多少人發心,尋尋覓覓,要去找,找到生命方向的依靠,好不簡單找到了,等到他走入生命方向依靠的地方,他就這樣整個放鬆了,就這樣賴在那個地方,什麼人來替你過日子?什麼人來替你走路?路,總是自己要走,日子總是自己要過,沒有人有辦法替我們走生命的道路,還是生命一條、路一條,我們若不懂得好好把握,找對的路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來度此身?

  我這輩子已經找到這麼穩定,身心所依賴的方向,找到了之後,我們若不懂得去走,那真正是很可惜。沒有人能夠替你,能頂替你做一項事情,這是生命的功夫;生命的功夫,沒有別人能夠代替我們。就像病,沒有人有辦法代替;痛,也沒有人有辦法代替。我們修行,今日用功,今日心得,那種法喜沒辦法有人替。所以我們自己用功,自己得了,自己歡喜,那個法的喜悅,沒人有辦法來分攤我們的法喜。所以,大家要很肯定自己,我們要為自己,時光要好好珍惜,空白的時間,你沒有用它,它也是這樣過去,這樣過去就生命空白。同樣,老照常老,只是時光從你的面前這樣過去了,與你一點點關係都沒有。所以這就是空白過人生,這可惜啊,很可惜!

  各位菩薩,千萬都不可讓時間從我們的面前,這樣空過啊!我們期待,時光從我們的身上過,一定要滋潤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的身、心向時,分毫都有利用的吸收,吸收來自他;我們為自己好好修行,為他人好好付出,你很自然、很甘願去付出,你對人人都懂得尊重,人人得到你的尊重,人人也會尊重你。一句話說:「捨一得萬報」就是這樣,你尊重人,尊重人人;人人,萬千多人,你一一尊重了,很自然你就會得到千千萬萬人來尊重你。這是很淺白,也是很實在的道理。

  所以人,雖然不必自卑,但是,我們不可貢高、不能驕傲。不必自卑,因我們知道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我們能夠知道,自己應該也要尊重自己。在每一秒鐘,讓我們很實用,成就我們的道業,所以我們要自己自我尊重。你能夠將時間都用在我們身上,都沒有消耗掉,來多少你就有多少的歷練,所以不經一事、不長一智。這,一事、一智,我們都在時光中,以及對人願意付出,有因緣替他做事情,這就是成長我們自己。我們應該感恩,感恩有因緣可以為人做事。所以我們就要尊重他人,要感恩!因為我們用尊重心,替他很誠懇地付出,絕對對方也能夠尊重,尊重你的付出。所以彼此尊重,你付出了千萬分,他會千萬分回向給你,也感恩你。一個人付出千萬分,千萬分的人來感恩你,這豈不就叫做捨一得萬報?

  只要你一分的愛,平等的付出,自然你得到無數人回向回來,那種的尊重,這叫做尊重自己,也受他人尊重。我們尊重他人,他人彼此尊重,這道理都一樣,想得通,做得到,人就成功了。做人成功,那你菩薩道已經走通了;菩薩道走通了,成佛有餘了。不是有一句話說,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嗎?這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一句話。一句話的道理就是這樣,從把握時間開始,這種利益他人,他人來回報,這種發心如初,我們走對了、走到了佛正知覺的方向,那麼我們所對的自然就沒有偏差。

  所以,「具足身口,意善恭敬」,這些功夫,都是在具足身、口,我們的身,身對人的禮節,「禮者、理也」;對人要懂得尊重,要有禮節。所以我們要具足身、口、意,就像剛才說過的,身的禮節,開口說話也是禮節,要尊重人,要說好話。聽法之後,句句都是法,法的佳音能夠利益眾生,能夠句句入人的心,利益人人人生的方向,這就是身、口。你身若不端正,沒有做得好,你說話人家不會聽;而你說話,若出口說的,是沒有價值的,習慣了,人家聽我們的話,隨便聽就好了;若是我們說話對人有利益,說話時人家就會很仔細聽。聽,聽在耳根,透入心版中,這就是我們說話要謹慎,要說好話,要說真正利益人生的好話。

  意,你的心意。常常就要有法,心中有法,口中才有法;心、口有法,身、行才有法。所以身、口、意,要具足了;身修行端莊之法,口要講話講得讓人聽,能入心版的法。意呢?要時時記得法,正法。佛,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,流傳到現在,經過師父再這樣為我們解釋一下,銘記於心,這也是法。所以聽來放在心,說出去都是法。「意善恭敬」;若能夠這樣,身、口、意那個善,自然就是被恭敬。我們說的話,真實不虛,所以受人恭敬。

  「自善身心,轉化利他」。我們自己要好好修,才有辦法去轉變、去幫助別人。所以我們法要用心聽,莊嚴在我們的身相上;說話,我們輕重要有分,這全都是說法利他的方法。所以,「將以大乘,妙法莊嚴」,要說的就是大乘法,要利益他人;我們用心,講話就是要利益他人,教化他,接受的人,他也能夠用心輾轉相教,這就是法法相傳,這樣叫做有法度。所以「將以大乘,妙法莊嚴」,這大乘法在人間,大乘法在人間就是要應用,讓我們對眾生有教育的方法,所以叫做有法度。要用心啊!

  前面的文對持經是這麼重要,這叫做持經。聽,聽到很值得,能夠轉人的心念,轉雜念為一念,有利益生活的方向。這都是好話,是教人的方法,《法華經》也是這樣,《法華經》就是人間之道,就是佛陀入人間,為一大事來,要教菩薩法,就是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是中道法。他從小乘法,因緣果報觀,談「阿含」,說「方等」,還再談「般若」,才歸入了「涅槃」中。這,我們到了「般若」,那一片空了;在「阿含」呢?事事都執著有。《法華經》,有,是真實有;空,是真實空。但是真實有,無所執著;真是空呢?空中有妙有。所以法在《法華經》,就是在真空中,《法華經》中也有妙有;在「阿含」的因緣果報觀,《法華經》完全具足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一條人間的菩薩道,它在空假觀,它是教中道,是中觀,教中道。所以要我們不可執著,隨眾生根機去施教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價值。所以前面的文說,

經文複習:「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見我,亦見多寶佛,及諸分身者,又見我今日,教化諸菩薩。」

  這段文,再想想剛才所聽的,難道不就是呢?我們持經就是這樣的過程,在把握時間;日子呢?把握日子、時間。決定用功,方向找正了,我們就要立刻把握時間用功,時間不空過。我們用功是要如何用功呢?難道只是整日在那裡唸佛、唸佛,在那裡拜佛、拜佛,這樣叫做用功嗎?打坐,整天在那裡打坐,這樣用功嗎?常常說過了,不是、不是、不是啦!因為真正的用功就是利用時間,好好走入人群,為人群去說正法,為人群做正事,為人群引進正確的方向,這就是我們的正法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。」不可忘記。

  我們鋪路,開道、鋪路,盼望能夠有很多人來走。我們需要有前面開路的人,盼望路開好了、鋪平了,是一條安全的道路。現在這條路,佛陀他已經方向正確開了、教了,圖畫得很清楚,「來!菩薩,繼續往前,將路鋪平,將路開大;鋪平道,開大道。鋪平路,開大道。」這個時候就只是要告訴我們,去啊!這樣走過去就對了,到安全的境界,就能夠到你的寶所去。《法華經》,長者豈不就是要來指引他的孩子入寶藏去嗎?〈化城喻品〉,導師不就是要引導人到寶所去嗎?用種種的方法去誘引,應機逗教,而且還要陪伴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它的應用處。

  所以「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見我」。這是我的心願,佛陀這樣說,也就是我來人間的一大事。這一大事就是要教人人行菩薩法。所以,不只是只有我,佛佛道同啊!過去、過去無央數劫,無法去計算之前,這尊多寶佛同樣也在人間過,同樣也是在修行,只是他將要講《法華經》時,因緣還未很成熟,《法華經》漏失掉了。經過這麼久這麼久的時間,娑婆世界有一尊佛,釋迦牟尼佛在講《法華經》,所以從遙遠的地方來,從地湧出,無非就是要來見證「佛佛道同」,沒有將《法華經》完成是一個遺憾,所以也要來見證,帶寶塔而來。見〈寶塔品〉這段也是很長,為我們描述很多的道理。

  所以,佛佛道同。過去的多寶佛,現在釋迦牟尼佛,還有未來的分身佛。這些分身佛,從各地不同的方向,四方八達而來了。佛陀說,這些都是我所教化的弟子,現在要來成就法華的道場,他們來了,他們前前後後得受記,他們還要再繼續,將來還是不斷要再受持,這就是我來人間,來來回回的結緣眾,不知道多久多久以前,都是在娑婆世界裡。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叫做娑婆世界的教主,也是四生慈父。多寶佛是他方界的,真正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,他生生世世現在人間,最後在人間成佛。成佛了,這樣在娑婆世界就完成了嗎?不是,這才是其中的一世,現成佛。他還會不斷再來,不斷再來陪伴。《法華經》,法已經傳了,但是,還要再來接傳《法華經》,這就是法。佛佛道同,法也是亙古不變,這樣一直傳下去,所以,「則為已見我」。

  「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見我,亦見多寶佛」。同樣,也看到過去佛了,還有看到諸分身佛,未來不斷來人間訓練、行菩薩道,這些從十方來,這些分身佛來做什麼?那就是證明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我是過去很長很長的時間,生生世世教化在人間,累積來這麼多的弟子。他們都有所成就了,各個都往其它地方去宣教,現在全都會合回來了,這些分身佛已經在現場了。「又見我今日,教化諸菩薩」,大家既然回來了,釋迦佛說,這個時候,大家回來,來看我今日在娑婆世界再度教育的菩薩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,生生世世、生生世世不間斷,還有今日所教育的,那就是在這樣這一期的教育,還是很多有成就了。下面再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:

經文:「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,十方現在佛,并過去未來,亦見亦供養,亦令得歡喜。」

  「能持是經者」這段,「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。」經文就是這樣,大家看就了解了。釋迦佛的出世,他來人間最主要就是為了這部經,但是前面的四十多年,若沒有隨機教化,若沒這樣,無法有現在能集這麼多人,集這麼多人過來。所以根機教化之前,要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先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在人間教化。尤其是眾生根機淺劣,所以我們要有時間,慢慢來給他浸潤的教法,極乾燥的土地,就要先一點一滴、一點一滴將它潤溼,讓土地潤濕了,有水分了,才開始為它播種子下去,要不然,土地沙塵飛揚,都是沙,就種不起來,那個種子下去,還是會乾掉。所以一定要有滋潤的土地,才有辦法撒種子。

  所以,「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」。這個因緣從過去不斷累積,累積到過去那些分身,現在分身來得很多,都是聽過我說話,有我的精神理念。他們有志一同,大家會合起來,這叫做精神會合,這也是神通之一。「你要去哪裡?」「我要去花蓮。你呢?」「我也要去花蓮。」「你為什麼去呢?」「你、你、你,還有我,都要去花蓮,是為什麼事情?」「要回去看師父。」「我也是呢!」這種共同的一個觀念,來自不同的地方,有共同一個觀念,只是為一件事情,就是回去看師父。所以說,法,只要大家合心,那個法就會再會合。

經文解釋:
「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」;釋迦佛出世,為說是經故;多寶佛出現,是為證明是《法華經》。

  所以,「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」,三佛都歡喜了。所說的三佛,現在的釋迦佛,過去已成佛的多寶佛,未來,還未成佛的分身。人人本具佛性,在面前在坐著,人人有佛性。各位,你們也是分身。再回過頭來,好好聽、好好做,我們每一天,聽法的時候集合起來,法說完了,各人回歸本位,做你各人要做的事情,各人又再去忙各人的事情,與這樣一樣。所以,「釋迦佛出世,為說是經故;多寶佛出現,是為證明是法華經」。所以,一個來人間就是為了要講《法華經》,另外一位,從這樣遙遠的地方來到這個地方,就是為了要證明,證明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,要證明佛佛道同。多寶佛他自己本身,講《法華經》的因緣沒有很具足,現在要再來補課。同樣的道理,隨喜功德,也要來聽經。

*分身諸佛,為是經故,十方雲集,見有能持,則持佛身,故皆歡喜。

  所以,「分身諸佛,為是經故」,這些分身佛就是為了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「十方雲集」,從十方這樣集合過來了。「見有能持,則持佛身,故皆歡喜」;見有能持者,或者是持經就像在持佛身,持經者如持佛身,是故歡喜。將佛所說的法,持在內心;將佛想要說的話說給大家聽;將佛想要做的事情,為人間去付出。這就是一切持著佛身入人群去,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佛陀的教法我們聽入心了,與我們自己本具的佛性會合起來,這樣人人便是佛。

經文解釋:
「十方現在佛,并過去未來」;十方現在住世之佛,并已過去入涅槃者及以未來當成佛者。

  所以,「十方現在佛,并過去未來」。「十方現在住世之佛」,過去、現在住在世間的佛。「并已過去入涅槃者,及以未來當成佛者」,都在這個法華會上、靈山會上,這全都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佛,再次集會。

經文解釋:
「亦見亦供養」;持是經者,亦見十方三世諸佛,以此心持,亦是供養諸佛世尊。

  「亦見亦供養」,既然來到這個地方,禮儀,還是要用虔誠的心供養。記得這品開頭的時候,諸天來了,諸天還是交代,「娑婆世界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,你們要用恭敬心,到了要恭敬供養。」供養不是送東西,供養是身心那個禮節。所以,「持是經者,亦見十方三世諸佛,以此心持」,用這個心來持這一部經,就像持著佛身一樣;持經如持佛,佛就是在我的心。所以用心持經,經好好地讀;讀了還要再說,說了還要做。就是認識了,知道這本經,好好去認識這本經;認識了之後,要好好身體力行去行,入人群去。所以,「亦見亦供養」這叫做持經供養。「持是經者,亦見十方三世諸佛,以此心持」,持這部經。「亦是供養諸佛世尊」,持經就像在供養佛一樣。

經文解釋:
「亦令得歡喜」;亦令諸佛大歡喜,斯道得傳,稱可佛心,故皆歡喜也。

  「亦令得歡喜」,這樣諸佛歡喜了,分身佛歡喜了,多寶佛也歡喜。所以「亦令諸佛大歡喜,斯道得傳,稱可佛心」,這個道若能夠傳,佛的心就很歡喜了,「故皆歡喜也」。各位菩薩,歡喜心,那就是立地成佛心,我們付出無所求,法喜充滿,這就是現在佛、過去佛、未來佛最大的歡喜,也是最誠意的供養。所以我們平時待人接物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   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 Empty周六 五月 30, 2020 3:01 pm

2020年05月29日上午5:20] 農曆閏四月初七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經文:【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,十方現在佛,并過去未來,亦見亦供養,亦令得歡喜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生命價值,自他尊重,具足身口,意善恭敬;自善身心,轉化利他,將以大乘,妙法莊嚴。」

(1)「生命與時間,不斷流逝」:各位菩薩,用心,生命在時光中不斷流逝過去,儘管我每天不知提起幾次,生命隨時光而過,大家不知道有這樣的感覺嗎?真正是「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」,就像是一條江,這條大江河的水,就是這樣從源頭一直流,不知它什麼時候開始,不分白天、晚上,就是這樣過。世間與生命;時間與生命就是這樣,日日夜夜不停歇,就是這樣過去了。

(2)「生命觀隨年紀而有所不同」:年輕的時光,沒有感覺,每天就是將生命放在自己的身上,怎樣可以美、可以流行、可以風光,如何讓別人可以注意到我,每個人到青春少年時都是這樣;卻是慢慢到中年、老年這個時間,就開始慢慢體會,時間為何這麼快速地就過去了,真的是事情做不完。趕不上、來不及的這種心境,中年拚事業,事事來不及,老年開始轉換心境,還有多少事情還沒有做啊!生命剩下沒有多少,來不及做,這是青年、中年、老年那個過程的生命觀,是生命的關卡。

(3)「生命的價值」:有的人能夠把生命、時間用得有價值,與生命來評估,我的生命是向這樣的方向,做的人生才是有價值,或者是反一個方向來做會更有價值。這總是到了中、老年的時候,慢慢成熟、慢慢找方向,這就是我們人生過程,到了年老的時候,方向很清楚的人,知道方向對準了,回過頭來,會看,大家有對準嗎?有跟上嗎?腳步踏得穩嗎?不要走錯。

(4)「生命價值,自他尊重」:心要專,行要端,心若能夠專,行若能夠端正,這樣人生方向就沒有錯,這叫做生命價值。這個生命價值,我們到了人生很穩定了、知道這樣地年齡,穩定了方向,它就不會變方向的念頭。我們自己尊重自己,方向既定了,要把握生命的價值,不要浪費掉生命,生命的方向,既是已定下來,趕緊精進,精就是不雜,進就是不退,方向既定了,再也不可有其它的雜念頭,一心一志往對的方向走,走,那就是要步步向前,若是我對準了,心就安、就寬、就放鬆,就不會精進,不能這樣,對了,才要多精進。

(5)「對的人生方向,要能精進前行,不懈怠」:人一定要有一個方向,要能夠精進,自然自己走對的路,心地風光向前走,自我內心的感覺,會感覺很有價值;方向對了,路走對了,沒有遺憾,會感覺很值得。若是方向對了,停滯在那裡,生命到這個時候,對準方向後就開始懈怠;有多少人發心,尋尋覓覓,要去找到生命方向的依靠,很不簡單找到了,等到他走入生命方向依靠的地方,就整個將它放鬆掉了,就是賴在那個地方。什麼人來替你過日子啊?什麼人來替你走路?路,總是自己要走,日子總是自己要過,沒有人有辦法替我們走我們生命的道路。

(6)「把握今生對的方向,認真前行」:生命一條、路一條,我們若不懂得要好好把握,找對的路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來度此身呢?我這輩子已經找到這麼穩定的、身心所依賴的方向,找到了之後,我們若不懂得走,那真正是很可惜。沒有人能夠頂替你做一項事情,這是生命的功夫,就像生病,也沒有人有辦法替;痛,也沒有人有辦法替。我們修行,今日的用功,今日的心得,那種法喜沒有人有辦法替。

(7)「珍惜時間,不讓生命空白」:我們自己要用功,自己得了,自己的歡喜,那個法的喜悅,無人有辦法來分攤我們的法喜,所以大家要很肯定自己,時光要好好珍惜,空白的時間,你沒有用它,它也這樣過去,這樣過去就是生命空白。同樣,老照常老,只是時光從你面前這樣過去了,與你一點關係也沒有,這就是空白過人生,這很可惜啊!

(8)「尊重他人,甘願付出」:各位菩薩,千萬不可讓時間從我們面前這樣空過去,我們期待,時光從我們身上過,一定滋潤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的身、心,向時、分毫都有利用的吸收,吸收來自利他,我們為自己好好修行,為他人好好付出,你很自然、很甘願去付出,對人人都懂得尊重,人人得到你的尊重,人人也會尊重你。一句話說「捨一得萬報」就是這樣,你尊重人人,萬千多人,你一一尊重人,很自然你這樣就會得到,千千萬萬人來尊重你,這是很淺白、也很實在的道理。

(9)「誠懇付出,相互尊重」;人,雖然不必自卑,但是不可貢高,不能驕傲,我們能知道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自己也應該要尊重自己,每一秒鐘,讓我們很實用,成就我們的道業。要能夠將時間都用在我們的身上,沒有消耗掉,來多少你就有多少地歷練,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,這一事一智,我們都是在時光,加上對人肯願意付出,有因緣替他做事情,這就是成長我們自己,我們應該感恩有因緣可以為人做事。所以我們尊重他人,要感恩啊,因為我們用尊重心,很誠懇地付出,對方絕對也能夠尊重你的付出,彼此尊重,你付出千萬分,他千萬分回向給你,也是感恩你。一個人付出千萬分,千萬分的人來感恩你,這豈不就是捨一得萬報。

(10)「人人彼此尊重,以愛平等付出」:只要你一分的愛,平等的付出,自然你得到無數人回向回來,那種地尊重,這叫做尊重自己,也受他人尊重,我們尊重他人,他人彼此尊重,這道理都一樣,想得通,做得到,人就成功了,做人成功了,菩薩道走通了,成佛有餘了。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一句話,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,一句話的道理就是這樣,從把握時間開始,這種利益他人,他人的回報,這種發心如初,走到了佛正知覺的方向,那麼我們自然所對的沒有偏差。

(11)「具足身口」:這些功夫,都是在具足身、口,我們身對人的禮節,「禮者、理也」;對人要懂得尊重,要有禮節。我們要具足身、口、意,身體的禮節,開口說話也是禮節,要尊重人,要說好話,聽法之後,句句都是法,法的佳音能夠利益眾生,能夠句句入人的心,利益人,人生的方向,這就是身、口。你身體若沒有端正,沒有做得好,說話人家不會聽;而你說話,若說出口的,沒有價值,人家聽我們的話,就習慣隨便聽就好;而若是我們說話對人有利,人家就會很仔細的聽,聽在耳根,透入心版中,這就是我們說話謹慎,要說好話,說真正利益人生的好話。

(12)「意善恭敬」:意,你的心意。常常要有法,心中有法,口中才有法,心、口有法,身、行才有法,所以身、口、意,要具足了,身修行端莊之法,口要講話講得讓大家聽,能夠入心版的法,意呢?要時時記得法,正法。佛陀兩千五百年前所說,流傳到現在,經過了師父再這樣為我們解釋一下,銘記於心,這也是法。所以聽來放在心,說出去都是法,若能夠這樣,身、口、意那個善,自然就是被恭敬;我們說的話,真實不虛,所以受人恭敬。

(13)「自善身心,轉化利他,將以大乘,妙法莊嚴」:我們自己要好好修,才有辦法去轉變、去幫助別人,法用心聽,莊嚴在我們的身相上;說話,我們輕重要有分,這全都是說法利他的方法。要說的就是大乘法,要利益他人,我們要用心,講話就是要利益他人,教化於接受的人,他也能夠用心輾轉相傳,這就是法法相傳,這樣叫做有法度。大乘法在人間就是要應用,讓我們對眾生有教育的方法,所以叫做有法度,要用心阿。

3、經文複習:【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見我,亦見多寶佛,及諸分身者,又見我今日,教化諸菩薩。】
(1)「《法華經》為中道法」:持經是這麼重要,聽到,很值得,能夠轉,轉人的心念,轉雜念為一念,有利益生活的方向。這都是好話,是教人的方法,《法華經》也是這樣,《法華經》是人間之道,佛陀入人間來,為一大事來,要教菩薩法,是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是中道法。

(2)「《法華經》,人間菩薩道」:他從小乘法,因緣果報觀,談「阿含」,說「方等」,還再談「般若」,才歸入「涅槃」中。我們到了「般若」,那一片空了;在「阿含」,事事都執著有。《法華經》,有是真實有,是真時空,真實有,無所執著;真實空,空中有妙有。所以法在《法華經》,就是真空中,《法華經》中有妙有,在「阿含」的因緣果報觀,《法華經》完全具足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一條人間的菩薩道,它是教中道,是中觀教中道,要我們不可執著,隨眾生根機去施教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價值。

(3)「利用時間,走入人群」:持經就是這樣的過程,在把握時間,方向找對了,就要立刻把握時間用功,時間是不空過。如何用功?難道只是整日在那唸佛、拜佛、打坐,這樣叫做用功嗎?常常說過了,不是,因為真正的用功就是利用時間,好好走入人群,為人群去說正法、做正事,為人群引進正確的方向,這就是我們的正法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。」不可忘記。

(4)「菩提大道直」:我們開道、鋪路,盼望能夠很多人來走,需要有前面開路的人,盼望路開好了,鋪平了,是一條安全的道路。現在這條路,佛陀以經將方向正確開了、教了,圖畫的很清楚,「來!菩薩,繼續往前,將路鋪平,將路開大;鋪平道,開大道。鋪平路,開大道」,這時候就是告訴我們,去啊!這樣走過去就對了。安全的境界,能夠到你的寶所去,《法華經》,長者豈不就是要來指引他的孩子入寶藏去嗎?〈化城喻品〉,導師不就是要引導人到寶城去嗎?用種種的方法去誘引,應機逗教,而且還要陪伴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它的應用處。

(5)「佛佛道同」:「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見我」,佛陀說,這是我的心願,也就是我來人間的一大事,這一大事,就是要教人人行菩薩法。所以,不只是只有我,佛佛道同,過去無央數劫,無法計算之前,這尊多寶佛,同樣也在人間過了,同樣也是修行,只是他要講《法華經》,因緣還未很成熟,《法華經》漏失掉了。經過這麼久的時間,娑婆世界有一尊佛,釋迦牟尼佛在講《法華經》,所以從遙遠的地方來了,從地湧出,無非就是要來見證「佛佛道同」,沒有將《法華經》完成是一個遺憾,所以也要來見證,所以帶寶塔而來。〈見寶塔品〉這段也是很長,讓我們描述很多的道理。

(6)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佛佛道同」:佛佛道同,過去多寶佛,現在釋迦牟尼佛,還有未來的分身佛,這些分身佛,從各地不同方向,四方八達而來了。佛陀說,這些都是我所教化的弟子,現在要來成就法華的道場,他們來了,前前後後得授記,他們將來還是不斷要再授持,這就是我來人間,來來回回的結緣眾,不知道多久多久之前,就是在娑婆世界中。所以我們稱為釋迦牟尼佛叫做娑婆世界的教主,也是四生慈父。

(7)「法亙古不變,不斷流傳」:多寶佛是他方界的,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,他生生世世現在人間,最後在人間成佛。成佛了,這樣在娑婆世界完成了嗎?不是,這才是其中的一世,現成佛,他還會不斷再來,不斷再來陪伴。《法華經》,法已經傳了,但是,還是要再來接傳《法華經》,這就是法。佛佛道同,法也不斷亙古不變,這樣一直傳下去,所以,「則為已見我」。

(8)「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見我,亦見多寶佛,及諸分身者」:同樣,也看到過去佛了,還有看到諸分身佛,未來的不斷來人間訓練,行菩薩道,尤其從十方來的這些人,來做什麼用?那就是證明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我是過去很長的時間,生生世世是教化人間,累積來這麼多的弟子,他們都有所成就了,各個都往其他地方去宣教,現在全都會合回來了,這些分身佛已經在現場了。

(9)「又見我今日,教化諸菩薩」:釋迦佛說,這時大家回來了,來看我今日在娑婆世界再度教育的菩薩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,生生世世不間斷,還有今日所教育的,那就是這一期的教育,還是很多有成就。

4、經文解釋:【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】:釋迦佛出世,為說是經故;多寶佛出現,是為證明是法華經。分身諸佛,為是經故,十方雲集,見有能持,則持佛身,故皆歡喜。

(1)「滋潤土地,佈法種子」:釋迦佛的出世,他來人間,最主要就是這部經,但是前面的四十多年前,若沒有隨機教化,無法現在集這麼多人過來。要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要先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在人間教化,尤其是眾生根機淺劣,所以我們要有時間,慢慢來將浸潤的教法,極乾燥的土地,就要先一點一滴將它潤濕,讓土地潤濕了,有水分了,才開始為它播種子下去,不然沙塵飛揚,就種不起來,種子下去,還是乾掉,所以一定要有滋潤的土地,才有辦法撒種子。

(2)「合心,法會合」:這個因緣從過去不斷累積,現在分身來的很多,都是聽過我的話,有我的精神理念,大家有志一同,會合起來了,這也較做精神會合,也是神通之一。「你要去哪裡?」「我要去花蓮。你呢?」「我也要去花蓮。」「你、你、你,還有我,都要去花蓮,是什麼事情?」「要回去看師父。」「我也是呢!」不同的地方,共同一個觀念,只是為這件事情,回去看師父。法,只要大家合心,那個法再會合。

(3)「能持是經者,令我及分身,滅度多寶佛,一切皆歡喜」:三佛都歡喜了,所說的三佛,有現在的釋迦佛,過去已成佛的多寶佛,未來,還有未成佛的分身,人人本具佛性,在面前坐著。各位,你們也是分身,再回頭來,好好聽、好好做,我們每一天,聽法的時候集合起來,法說完了,各人回歸本位,做各人要做的事情,又各人再忙各人的事情,與這一樣。

(4)「釋迦佛出世,為說是經故;多寶佛出現,是為證明是法華經」:一個來人間就是為了要講《法華經》,另外一位,從很遙遠的地方來到這,就是為了要證明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,要證明佛佛道同,多寶佛自己本身,《法華經》沒有很具足,現在要再來補課。同樣的道理,隨喜功德,也要來聽經。

(5)「分身諸佛,為是經故,十方雲集,見有能持,則持佛身,故皆歡喜」:這些分身佛就是為了《法華經》,從十方這樣集合過來了,持經就像在持佛身,是故歡喜。將佛所說的法,持在內心;將佛想要說的話說給大家聽,將佛想要做的事情,為人間去付出,這就是一切持著佛身入人群去,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佛陀的教法我們聽入心了,與我們自己本具的佛性會合起來,人人便是佛。

5、【十方現在佛,并過去未來】:十方現在住世之佛,并已過去入涅槃者,及以未來當成佛者。

(1)「過去,現在,未來的佛,再次集會」:過去、現在住在世間的佛,都在這個法華會上、靈山會上裡,這全都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佛,再次集會。

6、【亦見亦供養】:持是經者,亦見十方三世諸佛,以此心持,亦是供養諸佛世尊。

(1)「亦見亦供養」:既然來到這個地方,禮儀,還是要用虔誠的心供養。記得這品要開開頭的時候,諸天來了,諸天還是交代,「娑婆世界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,你們要用恭敬心,到了要恭敬供養」,供養不是送東西,供養是身心的禮節。

(2)「持是經者,亦見十方三世諸佛,以此心持」:用這個心來持一部經,就像持著佛身一樣。持經如持佛,佛就是在我的心,所以用心持經,經好好地讀,讀,還要再說,說還要做。就是認識了,知道這本經,好好去認識這本經,認識了之後,要好好身體力行去行,入人群去,持經就像是在供養佛一樣。

7、【亦令得歡喜】:亦令諸佛大歡喜,斯道得傳,稱可佛心,故皆歡喜也。

(1)「亦令諸佛大歡喜,法能傳,佛的心就歡喜」:諸佛歡喜了,分身佛歡喜了,多寶佛也歡喜。這個道若能夠傳,佛的心就很歡喜了。各位菩薩,歡喜心,就是立地成佛心,我們付出無所求,法喜充滿,這就是「現在佛、過去佛、未來佛」最大的歡喜,也是最誠意的供養。我們平時待人接物,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52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