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53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闇鈍之心因蒙塵,不明諸法理相昏。
痴名不了一切法,諸事理迷性為闇,
於法不了為無明,痴闇心體生雲翳。
要用心!人生就是這樣,在一念。我們的心境,「闇鈍之心」,為什麼心會讓它鈍掉呢?會讓它闇掉呢?就是因為蒙塵了。人人本具一個清淨明朗的大圓鏡,現在這面鏡子昏暗掉了,就是我們的心讓它闇掉了,這面鏡子已經照不到外面清楚的境界,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卡了很多的沙塵,所以整個鏡子都是沙塵。這自然很清明的一面鏡子,沙塵將它遮蓋掉,因為這樣就「不明諸法理相昏」,它就昏掉了。我們的心,就是這樣,明朗的鏡子,清朗的心、清清楚楚的理智,就是一個無明讓我們癡了,讓我們迷掉了,所以我們事與理無法將它會合起來。日常生活中,在人、事上迷了,團團轉,不知道要如何從這個團轉、纏綿,要如何這些俗事轉出去?已經無法轉了,這是凡夫。
「痴名不了一切法」;凡夫的癡迷,就是因為貪、瞋、癡造成了我們的癡迷,一切的法都已經模糊掉了。因為這樣,「諸事理迷性為闇」,對外面的事故都已經都不清楚。所以變成了我們內心的性讓它混沌掉,沒有敏睿,對境還不知覺。常常在說,災難已臨頭了,我們覺性還未抬頭。同樣的道理。就像火宅喻一樣,那些孩子還在那個大宅的裡面,大宅的一個角落已經著火了,這些孩子還在那個大宅的裡面,還在那裡面玩。長者在外面看到了,大間房子已經著火了,他靠近大房子的門邊,叫啊,叫孩子,「趕快出來喔!大宅的裡面已經著火了!來啊,快出來哦!」這些孩子因為貪著火宅裡面還有很多很好玩的東西,他們就不知道火,在這個大宅的裡面已經四維包達(四面皆被火包圍),就是著火了,只剩下一個大門。孩子還不知道,看到火,還以為好玩,玩火之頑童啊!父親很著急,要如何救?
大家內心明白了,外面造三輛車,種種的物資都很充足,告訴他們:「來啦,來啦!快出來,外面這三輛車,出來,任由你們選擇,裡面什麼樣玩具都有啦!」就是要讓他們在火宅裡面向外停、看。還在那個地方在猶豫:到底是裡面的充足?還是外面的好呢?他們還在那裡猶豫。哪怕長者在外面不斷呼喚,這些孩子就是這樣癡迷,只好外面帶三輛車,還要再多添一些孩子想要的東西,這樣來誘引孩子出來。這就是譬喻。佛陀來人間,看到人間疾苦,想要救度眾生。其實只是一句話,這麼簡單,「裡面危險,趕快出來外面安全。」看,裡面火在燒了,趕快出來,救命啊!大家還在那個地方,還不想要出去。所以就要再多設法,才得要佛陀出現人間,還得要設小、中、大,小、中、大乘,要慢慢來誘引。按照孩子的根機,小根、小機,他就要施小教、小法來給孩子,才誘引得起他;中根、中智,那就要用中的法;大根、大智那就要用頓,頓教的方法。
佛陀費盡心思,過去的四十二年間都是循循善誘;四十多年過後,佛陀決心展開他的本懷,說他想要說的話,一大事因緣要把握。因為佛陀化緣將盡,所以他開始講《法華經》。要如何讓孩子在那個諸事理不要再迷了,事理若一迷,性就闇鈍掉;法,原來的法就無法清楚。「於法不了為無明」;而法明明,不清楚就是因為無明。無明就是因為癡闇的心體裡面起翳, 所以「痴闇心體生雲翳」,雲去將它遮蔽到了。就像我們眼睛裡面生翳,卡了一層膜,看不清楚。
本來是一面清淨的鏡子,本來是一對明朗的眼睛,眼睛有病了,鏡子卡了髒東西。鏡子骯髒,就照不出分明清楚外面的境界;眼睛有病了,看東西不很清澈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心就是這樣,明明我們的本質就那麼清淨,卻受這個無明遮蓋了,我們的心,被這個塵將它蒙蔽掉了,這是很堪嘆!每天都是面對著很多。現在,受到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,大家惶恐啊!昨天與內蒙古,包頭那個地方視訊連線。內蒙古聽起來很遠,卻是連線,很近。他們大家來到我的面前,大家來分享,這段時間真的是讓大家驚惶。不論是在內蒙古包頭、吉林、長春、遼寧、瀋陽這些地方,大家來分享的時候,前前後後。當然,在那個地方雖然疫情比較稀少,但是人的心也會怕。很多政府也有下禁令,慈濟人同樣一般的勇猛,同樣自己防護得不錯,也做得很好,哪一個地方有需要,哪一個地方他們就去。
就像其中也有這樣,因病往生了,這段時間都沒有人敢接近,卻是慈濟人,這是我們的關心戶,我們若沒有接近去關心,這個人往生之後,醫院的規則,就要將他全身的衣物都將它脫掉,裸體。慈濟人不捨,沒有人敢接近的屍體,太平間,慈濟人還是為他買衣服,同樣進去裡面為他穿,將他料理得很妥當,幫助他最後。家庭的幼小孩子,十二歲的孩子要如何來面對呢?慈濟人關心、幫助、處理,關懷他的家庭。這種過程,很讚歎!這就是人間有菩薩,人間菩薩一大群互相勉勵,彼此協力去完成。這種連親人、朋友都不敢靠近,慈濟人做到了,完成了一樁好事情,讓人很讚歎。這就是人間的活菩薩,真實的菩薩在人間啊!
人世無常,譬風中燈;世間轉壞,如風中燈;無有堅實,如風中燈。
亦如水上泡,誰能知死時,所趣從何道;譬如風中燈,不知滅時節。
人間本來就是很無常,人世實在是無常,無常譬如風中的燈;世間在轉壞這個時候,就像風中的燈一樣。這個世間,現在氣候不調和,現在大自然的境界就是這麼地不平靜。所以告訴大家,我們要很用心看世間,世間有這麼多需要去關心的事情,人人若不敢,這個世間就會很冷漠。所以,人世是這麼無常,譬如風中的燈;世間轉壞,就像風中的燈一樣,沒有堅實,如風中的燈一樣,就是隨時就會讓風吹熄掉。「亦如水上泡」;就像水上的泡、波,這樣在水中。水滴下去,一個波起,前面的波滅,後面的波、泡起。這種起滅,瞬間無常,人間也就是這樣。看到人間那個疾病讓人很驚惶;看到無病,忽然間在睡夢中就這樣消失掉,或者是好端端的人,突然間頭垂下去,一輩子的植物人,這就是人間的形象。
這次的疫情,在大陸也一樣,尤其是內蒙古那個地方。剛才說過,大家一樣是驚惶的,但是菩薩心,那分的熱情,那分關懷人間的愛的力量,實在讓人感動的很多的故事。剛才說的那個家庭,看看,母親不知道跑到哪去了?阿嬤中風在家裡,父親往生在醫院,赤裸裸的身體,有一群這麼好的人去幫助他,幫忙他身後的事情,這就是人間,不是一個人單獨做得到,需要有一群互相勉勵、彼此協力,才能夠完成。人間類似這種的事情,勇敢、親近,去整理他的身體,赤裸裸,為他清洗之後,還為他穿衣服,讓他能很莊嚴,後事做得很好,這樣將它完成起來,這實在是很感恩。
現在人間有菩薩,叫做「慈濟」,慈濟菩薩在人間,任何一個地區,都是在這個時間更能夠體會慈濟。昨天也聽他們這樣說,慈濟人送生活包,這樣去關懷一些貧困的人,媒體將它報導出來,這叫做人間,在社會有愛的人間,有熱情的一個團體,名字叫做「慈濟」。在那個地方媒體報導了,大家讚歎!這也開始一直都看到了,這就是菩薩默默地做、靜靜做,真心誠意去做,總是也有人看得到,人人稱讚。這就是在人間,短暫的人生做出了生命的價值。要不然,人生就像水上泡,很快這樣就過去。誰能知道我到底生命有多長?「我人生的計畫,這段我要認真打拚事業,這段我要好好享受一下,後一段我再來做。」沒有辦法可讓我們計畫分段的時間,什麼時間要如何,沒有人知道。
「所趣從何道」;而這個時間,這人生過了之後,要去哪裡呢?沒有人知道。我們到底是什麼業?這輩子好或壞?來世要往哪裡去?我們自己也不知道。好壞自己都不知道,要去哪裡我們自己哪會知道呢?什麼時候要去,也不知道。很多很多都是不知道,有很多不知道,我們為何不要把握在現在知道的呢?及時,待人接物,我們要常常準備著這股好的心,去做好的事,每天成為好人。這是把握現在。一字「好」,這字「好」是至誠的誠意,誠意的好,去做好事、做好人。這樣我們就不必擔憂來生世是好或壞,也不必擔憂我們現在的未來。
我們看到很多,在那個時候這麼風光,看到他那個時候的未來,就是現在,已經這麼落魄。讓他回到過去之時,回顧過去之時是那麼的風光;過去那麼風光的人間,他哪會知道現在這個時候會這麼的落魄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總而言之,我們把握這口氣的現在,我們就是做,做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所以,「所趣從何道」,將來我們要去哪裡?我們不知道。「譬如風中燈,不知滅時節」;這就是譬如風中的燈,我們現在這輩子,到底什麼時候,一陣風來將我們吹熄了,什麼時候會滅掉我們不知道。所以說起來,有很多我們不知道。但是我們若把握現在,好的事情我們快做,利益人群快做,我們每天聽下來的,「他也在那裡這樣做,他在那裡也是這麼做。」「他做得很好,他做得很不錯,他做得很讓人感動」。那讓人感動,就是他把握那時候的時間,他去做。
不論是那個時候是什麼時候,是昨天的事情嗎?「喔!你昨天做得很對。」「喔,我昨天做對了。我今天這個時候,也要做對啊!」這就是做人的方法,不困難,要做好人、做好事不困難。好事做得成,那就是菩薩成了,這叫做菩薩道。大家以為菩薩道還有什麼?菩薩道是在這分即時付出,時時用清淨、誠意的心去對人,這叫做菩薩道。內修清淨,外對人群的付出,這叫做菩薩道。所以昨天我們說的,
經文複習:「諸佛坐道場,所得秘要法,能持是經者,不久亦當得。能持是經者,於諸法之義,名字及言辭,樂說無窮盡,如風於空中,一切無障礙。」
「諸佛坐道場,所得祕要法」。其實所說的祕要法,就是剛才說過那些。「能持是經者,不久亦當得」,若能夠這樣做,都沒有錯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正確。「能持是經者,於諸法之義,名字及言辭,樂說無窮盡,如風於空中,一切無障礙」。這昨天說過了。能夠持經,就是如經所說的法我們這樣在走,走這條路,回歸這條菩薩道,這我們就像在持經,身體力行過來了。在這裡法的道理我們很清楚了,這樣再說話等等,我們又做、又說,所以聞法、傳法、說法。這前面就一直說過來了。所以,「樂說無窮盡」。因為我們有做,我們有經歷,對的事情我們知道很多,這些都是很好的題材,這些都是很好的故事、很好的人間事,能夠合佛所說的法。所以,以事會理,條條的事、段段的道理,將它會合起來,是對的。
就像那面鏡子,外面是什麼境,照近來是會合的,同那個境界。所以我們的內心與外面的境界,道理與人間的事,這是譬喻,看得到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名字及言辭」,一切的名都是合,法合成,才叫它什麼名;沒有法來合成就沒有名,有法合成那就有名。我也是四大合成啊!父母的因緣,所以有「釋證嚴」。人家都說:「世間也只有你一個。」是啊,世間只有我一個,而世間也只有你一個,世間豈有第二個你呢?任何一個人全世間只有一個。我們要做一個什麼,就是自己要看:我昨天做什麼,我今天要做什麼,我未來要做什麼。我們自己要有一個方向。
所以說法,「能持是經者」,照這個道去走,叫做「做菩薩」,這樣叫做菩薩法。就是這部經,「於諸法之義,名字及言辭」,這個法就是這樣,才為它取這個名。所以「樂說無窮盡」,這些道我都走過了,心地風光我都知道了,你告訴我,要找什麼東西,要往哪裡去,我能夠告訴你往東、往西,我能夠指導你往哪裡去。所以,「樂說無窮盡」,能夠說很多,你問什麼,我回答你什麼;平時你不要問,我說很多讓你聽。這道理一樣。「樂說無窮盡,如風於空中,一切無障礙」,就有這個大空間,才有風。所以這個大空間,萬物事理都在這個大空間裡面。風看不到,但是有那個氣,在大空間轉。
*四無礙解:四無礙智
一、 法無礙:教法無滯
二、 義無礙:教義無礙
三、 辭無礙:諸語言通達
四、 樂說無:礙樂說自在
所以,樂說,那就需要「四無礙智」,才有辦法好好說法。就是四無礙智──第一,要「法無礙」,那就是「教法無滯」。我們要有一個無礙,這個無礙法,它的名叫做「教義無滯」。這個法無礙,意思就是「教法無滯」,不受障礙。第二,「義無礙」,那就是「教義無礙」。同樣的意思,無滯就是無障礙,無礙就是沒有界限,法很普遍。第三,「辭無礙」,是「諸語言通達」,言辭很通達。第四,「樂說無礙」。很歡喜說,條條道理都會通,所以他在講法,大眾說法很自在,這叫做「四無礙智」。大家要很用心,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對佛法時時用在日常生活中,投入人群就無所障礙。來,看今天這段文,
經文:「於如來滅後,知佛所說經,因緣及次第,隨義如實說,如日月光明,能除諸幽冥,斯人行世間,能滅眾生闇。」
經文解釋:
「於如來滅後,知佛所說經」;佛滅後,知佛所說妙法華經,乃是出現人間一大事。
會知道,「於如來滅後,知佛所說經」。佛陀若滅度之後,要怎麼辦?我們應該知道,佛陀來人間一大事的因緣,那就是為來講《法華經》,這是他出現人間的一大事。所以如來來人間說那麼多法,我們到底要從哪一個法門入呢?清楚的說,就是一大事的教法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
經文解釋:
「因緣及次第,隨義如實說」;一切經典,因緣為宗,大小偏圓各有次第。今經因緣為一大事。
「因緣及次第,隨義如實說」。他,過去根機還未成熟,他要用種種法,隨緣合他們的根機來誘引說法,但是也不離開真實法。若沒有過去循循善誘,哪有現在這個法呢?所以過去還是循循善誘過來。「一切的經典,因緣為宗,大小偏圓各有次第」。佛陀,《法華經》以前的四十幾年沒有浪費時間,因為他要觀機逗教,他要隨那個因緣的宗旨,這樣不斷誘引過來。他隨大小根機,不論是從旁門慢慢將他誘帶,入這個中、大門來。所以圓,圓就是圓教。這樣有次序、有次第前後,才有現在這部經,因緣就是第一大事,就是這樣慢慢地誘引他,誘引進來《法華經》之中,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。
*今經次第,三周開顯。融漸即頓,點偏即圓。先近後遠,本跡第論。
現在這部經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,「今經次第,三周開顯」,分作三個次段,過去也已經說過了。「融漸即頓」,所開顯圓融的教法,漸漸來的教法;用頓,及時讓你開悟、了解。開悟是永遠開悟嗎?不是,只是你的根機比較聰明,向你說詳細,你沒有耐心,就是斷章取義,給你一段,「這句話你了解嗎?」「喔,我了解了。」「全部你了解嗎?」「還不知道,慢慢來。」這種的人。「點偏即圓」,其實說過去漸漸地教,其實是這樣將它點滴會合來,那就是一個圓,一個圓啦!我不是常常這樣說嗎?點滴不漏,沒有漏掉的法,這樣那個缸才會滿、才會飽。要不然,你來一滴漏一滴,永遠都是空的。水缸裡面只是溼溼的,並沒有水在。就如我們的心,覺得:我就是要學佛,我要沾佛法。但是沾,缸裡面溼的,不過沒有水在。因為水下去,沾溼就漏掉了,這,好像知道,也好像不知道,對佛法一知半解。
所以「點偏即圓」,就是點滴累積,若沒有漏,它就整缸。而若是點下去、滴下去它還會漏掉,永遠就是溼溼,但是空空。所以,「點偏即圓,先近後遠」。佛陀就是這樣,將他誘引,近近的路先來,「來,在這裡。」「還有多遠?」「沒有多遠,這裡稍微休息一下。」「再走!休息好了,就要再向前走。」「唉唷,這麼遠,我累了,我想要回頭回去。」「不要回去,你已經走三分之二了,後面還剩一分。你看,沒有多遠了。」就是要這樣慢慢誘引,〈化城喻品〉的方法就是這樣。眾生實在是很難調教,佛陀他就要來來回回,不斷來給我們一點一滴的法,結成了好因、好緣,我們才有辦法接受到他分分滴滴的法。所以「先近後遠,本跡第論」,次第這樣來說。
*大外無小,窮佛性性。能善因緣,及以次第,隨宜解釋,不紊宗綱,一一稱理,名如實說。
「大外無小」。這這麼的大,其實裡面也不小,體多大,內就有多大。「窮佛性性」,窮佛性的最裡面,就是清淨的本性。我們人都有佛性,但是還未入到精髓,只是知道法,還未留著法髓在。所以,窮佛佛性,我們就要透徹,進入到名稱的佛性與真實真如的佛性的裡面去。所以,「能善因緣,及以次第,隨宜解釋」,這看了就都知道的文字。「不紊宗綱」,都沒有讓它亂掉,宗旨、綱要我們都不會讓它亂掉。「一一稱理」。我們做這些事,與那個理是吻合的,所以「名如實說」。佛陀他的一生來人間所說的教法,與他所走過,他的修行,他如何修、他如何教,希望眾生就隨著佛陀的腳步,方向不要偏差,往前走,這樣就當趣寶所。同樣的道理。
經文解釋:
「如日月光明,能除諸幽冥」;譬如日月,有大光明,能除世間一切暗昧。
所以,「如日月光明,能除諸幽冥」。這就像日、就像月,它若有光,自然暗的地方就能夠除掉了,就看得到那個路可走。「譬如日月,有大光明,能除世間一切暗昧」。接下來說,
經文解釋:
「斯人行世間,能滅眾生闇」;此明經人,行於世間,能除眾生一切暗障。
「斯人行世間,能滅眾生闇」。「此明經人」這意思就是,知道經的人,懂這個道理,知道路要如何走的人,「行於世間」,就「能除眾生一切暗障」,一切黑暗的障礙。我們只要懂這個經的道理,我們懂了要再來指導人,讓其他的人也懂,在這個人間的路要走得正、走得對。分寸偏差,差之毫釐,那就失於千里了,一步差錯了,那千萬步就錯了。
所以,我們學佛,最重要的就是法要聽得準,了解人間做人的方向,要不然讓你法聽得很深,會背,朗朗上口,但是腳步,向前要走的是虛的,不是實的,不知道路是平還是不平,不知道再去有懸崖,有沒有危險,都不知道。這種的人間,讓你經拿來讀,遮在我們的前面,僅僅看到這本經的字。這個文字與這本經遮掉了前面的路,僅是近近看到文字相,沒有看到大道路的理在。
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、很清楚,不要受形象將我們誘惑掉。中道,中道法就在這本經,所以不要偏差走。人間本來就是坎坷,很不好走的路,偏差一步,那就是千里之錯,想要走回頭,那就遙遠了。各位,遙遠,要再回頭,那真的是很辛苦,我們好好守好當下這個步數,當下這步是我們的心;腳在走路,心要放在腳底走。所以步步踏實,一步都不可錯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