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謂順禮節儀規,
非拘禮誦之功,
但當存心憶念,
正理純真敬恭。
記得,時間總是匆匆過去,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過,快速地過。其實我們豈能知道每天過的日子,又是什麼日子呢?重複、重複地過,十五年前的今天,這一天是什麼日子?什麼禮節、儀規啊?十五年前,同樣的時間,一大早來晨語,《法華經》。早上的「志工早會」,同樣如儀,依時間早會。時間在「志工早會」之後,一下子就接到花蓮慈濟醫院:「導師,師公就是已經在彌留,正等待中。」聽到訊息,趕快匆匆就到醫院去了。一路快速地走,走,走到床前,雙腳站齊了,站在病床的旁邊,彎一個腰對著師公,我就這樣說:「師父,我來了。」
王志鴻副院長,他站在床邊,眼睛看到那個生命的訊號(心電圖),就這樣說:「師公現在,這個時候已經走了。」就大家跪下去,很快速雙手合掌,就這樣默然。醫院人員快速地來了,之後就這樣移出,進到我們慈濟大學的大捨堂。就進去,快速,大家聞風而來,大家那分哀傷,卻是在內心中那種不捨。大家在這個形態如律如儀,也是靜靜地,輕輕地,唸的是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。佛號的聲音就沒有斷,唸的是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。各地、各地的法師也來了。隔天再隔天,就一路送,隨著車送著導師回到新竹去了。新竹青草湖,上去「福嚴精舍」,大家來瞻仰。過後,二天後,又移靈來到我們新竹分會(香山聯絡處),那個地方環境大。(6月5日於慈濟大學追思堂開放瞻仰,6月6日移靈至福嚴精舍,6月11日移靈至慈濟新竹香山聯絡處舉行追思讚頌法會)
人就是陸續不斷的來,一大導師,在這個時間辭世圓寂了,多少人陸續不斷來。這就是人生,一百零一歲,很安詳、很慈祥,大家盡孝道。實在,這景象久久都在腦海中,不知覺也已經過了十五年了。記得在那個時候,師公是幾歲呢?一直在想到底是幾歲?那一年是哪一年,來到花蓮靜思精舍祝壽?到底那一年,是哪一年?一直想不起來。那個時候在花蓮靜思堂,大家很歡喜,人人就是歡喜的心。慈濟就像一個大家庭,這個大家庭,扶老攜幼都來了。「師公」、「師太。」小小的孩子,幼小的,現在這些孩子;那個時候的孩子,現在這個時候已經為人父、為人母了。
記得,大大顆的壽桃,八顆大壽桃這樣用推的,推出來,在祝壽聲中,推著這八大顆的壽桃出來(2000年4月16日,農曆3月12日,導師九五壽誕;於靜思精舍舉辦)。突然間,壽桃一開,壽桃裡面蹦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,很可愛。這些孩子一跳出來,就來到師太、師公的面前,周圍擁抱著。這,那一幕真的是很溫馨、很值得,好幾代人合在一起。最讓人歡喜的是純真無染的童真,這群小小孩的可愛,一個一個跳出壽桃,靠過來師太的身邊,那個景象也是很美。這是「我思我師」,在想,一直在想,很思念,師父那個時候住在精舍,很感恩,讓我在師公的晚年…,師公來花蓮;一次一次,若聽到老人家要來了,大家就很歡喜,「師公要來了,趕快清理環境。」歡喜。一天接近一天,要接到老人。師公到了,每天、每天,一群的徒孫就會輪流去請安,每天、每天也會輪流去作伴。
倒是,我卻一樣忙在公事。每天不定時,若上去,去到了樓上,師父:「抱歉喔,我今天很忙碌。」就會告訴他一些今天的事情。還是笑笑的:「你忙啊!」若向他說到:哪一個地方有什麼樣的苦難,我們要如何去準備救人。委員、慈誠回來了,準備告假,要去哪一個國家救災了,他都會一句話:「辛苦了。」是啊,「忙啊」,「辛苦了」,是辛苦,但是我的回答就說:「慈濟人不說辛苦,他們都說『幸福啦!』做了,他們就很歡喜。」有的時候簡單回我一句:「不可思議啊!」或者是一句:「發心啊!」是啊,這些人,這些慈濟慈誠、委員真的是不可思議啊!因為我常常說:「自掏腰包,捐出了寶貴的時間去付出。」師公都會說:「啊,很發心,發心啦。」是啊,這種願意大愛而付出,付出無所求,也都是說「感恩」,真的是不可思議啊!慈濟人。
我這輩子遇到我生命中的師父,只是六個字給我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。光是這六字,我到現在還未做完啊!庸庸碌碌,眾生何其多啊?佛法何其浩瀚啊?要如何才真正在這個世界上,人人認識佛法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,他的智慧與宇宙同等,什麼時候才能夠將佛,佛陀的名稱讓大家能知道,那是宇宙大覺者。這,要什麼時候才能夠讓人將佛――宇宙大覺者,覺悟宇宙真理的人叫做佛,讓大家清楚。佛不是在寺廟裡、大殿的佛龕裡,讓人來拜啊、求啊,不是。佛陀是智慧的代表者,智慧,宇宙萬法,這一位大覺者體會了之後,向世間人布達,人生是苦啊!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萬行。來說四諦法;生、老、病、死,苦空、無常、無我,這種人間很多的教法,從佛口出。什麼時候佛法才有辦法真正受人間正視、體認?
這,就是在有智慧的人,就如導師,他從少年開始追求佛法,也走了很長的路,中國大陸很大,佛學院讀沒多久,他就為人導師,開始當老師了。人人可親近,無形中就是叫做導師,桃李滿天下。一直以來,我也是被福蔭,雖然沒有那個因緣可與我的師父有長期時間共住,根本沒有這個因緣。一直到,很感恩種種的因緣具足,導師晚年就比較常來一下、來一下,多住幾天,多住幾天,就這樣,到了最後就在花蓮。這是我很感恩,也感恩下一代,徒孫能夠代替我,一大早、晚上,就有人這樣輪流去與師公說話,去親近;聽,聽一些老人過去的故事。反過頭來,我更加不知道,反過頭來對徒孫可以家強話(異文)…家鄉話,能夠與他們說話,向他們提。總是只要在花蓮,我就已經很感恩了。最後讓我能夠親自送他到新竹去,也一路陪伴著到了最後,最後收取了舍利之時。
昨天看到有二張相片,讓我在那個地方凝視著舍利。這一張,是這樣雙手合掌,看,「我思我師」(追思印順導師專輯),只是人生這樣過了百年,名副其實一百零一歲,在花蓮圓寂。這,舍利出來了,可以這樣這麼近來看,就是我的師父,化為白骨灰了,這就是我的師父,就這樣,人生這樣就過了。但是,緣還是永恆。雖然,當中沒有什麼故事可說,卻是緣啊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簡單六個字,就讓我在這個人間,成就了慈濟的緣。每天就在那個地方,今天哪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大風小事,是人為、天然的災難,或者是……,等等,這就是我的一生。但是,只是缺了緣,能夠真正親近我的師父,這個緣比較欠缺,其他,慈濟人因緣會合,全球串起來,這樣將它連串起來,他們能夠就地去發揮。每次若接到哪一個國家如何,就一個念頭:那個地方有慈濟人嗎?若沒有慈濟人,這個國家最附近的地方,哪一個國家與這個國家較相近。一下,開始就要想:哪一個國家,在比較近處的地方,能有慈濟人去付出。這就是有因緣,就由這樣開始,一層一層向前展開,慈濟為人間付出。
所以說來,慈濟緣從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開始;那是真正師徒之緣,只是一沾就能夠潤,滋潤了,可以延續到現在。不是常常在身邊,無法常常在身邊,卻是有這樣的因緣,常常說因緣要珍惜,珍惜了因緣才是真永恆的事情。所以,「謂順禮節儀規,非拘禮誦之功,但當存心憶念,正理純真敬恭。」心要常存恭敬心。
*至尊三寶功德,不於修梵行人,作惡留難,是即懺悔。
「至尊三寶功德,不於修梵行人」。這,我們心中要尊敬三寶,要打從內心,不是只有「我坐在這裡在修清淨行」,必定要入人群去,要不然就要專心去修學,要不然就要專心入人群,為了是行三寶精神的真深密處。三寶──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那個最精密的地方,精神的理念,那就是教菩薩法,入人群、度眾生。這就是向外;將佛法精純的道理向外。內不受污染,外入人群去,這就要用好好修行的心。「梵行」,不是只有一個形態,說:「我是在修清淨行。」不只是一個名稱而已,也不是只有一天磕到晚,在那裡磕頭禮拜,也不是。真正我們要精純,心清淨不受污染,入人群行菩薩道。這種三寶的精純,那個精神理念去付出。
所以,「作惡留難,是即懺悔」。我們若是不精不純,行無梵行,這難免心總有偏差的惡念。過去的彌補不回來,我們只好現在就要懺悔。過去人家在修行,毀謗人家,那不對、不對,彌補不回來了,現在要多懺悔,同樣的道理。人生啊,時間快速地過去,我們要把握在那個時候,沒有漏失。那個時候我們都沒有漏失;那個時候,我們現在再想起來很珍惜。導師一輩子,在那個大時代,能夠那麼純真在佛法中,佛法能被那麼的成就,人人所尊重。導師,上印下順導師,人人尊重,很不簡單。這也就是把握時間,愛惜生命,修在清淨行。一輩子過來,真的是百年,一百零一歲,感覺起來很有價值。離現在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今天,早上十點多那個時候。
這就是人人心中應該要紀念著,一代偉人,是我至親,我最感恩,師恩!每天回報要有三恩――父母恩、師長恩、三寶恩;應該要再多一個恩,那就是眾生恩。多少慈濟人會合起來,為人間付出有多少,彼此感恩,互相尊重。在人間,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,這就是慈濟最清淨安樂的世界。慈濟日不落的世界,總是人人心都是光明。感恩的事情很多,就是從佛、法、僧傳給我們,這分很永恆,永恆不可消滅的法。這個法,我這一輩子,沒有其它的法,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就是我的法。我最尊重就是法華系統,也沒做什麼研究,只是字字鋪地走過來,用愛鋪路走過來,無不都是將菩薩道鋪在地上,「來啊、來啊,大家走進來菩薩道。」字字句句就是要利益人群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系統,也就是慈濟人,人事向道;在人事中,但是心向著道,這樣在走。
這就是大覺者,釋迦牟尼佛所覺悟之後的佛法。哪怕是導師走過來的,他所研究,與要向大家說的:佛法在人間,人間佛法。這就是導師他想要的,佛法入人間。現在大家用做的,將佛法入人間,這就是佛法。《法華經》用愛鋪路,接引人人接近《法華經》,菩薩道是成佛之道啊!所以我們前面的文是這樣,
經文複習:「爾時,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,現大神力,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。」
這景象大家想就知道了,佛陀在那個地方,大家都靜下來了,在寶樹下、法座上,這樣坐定了。釋迦牟尼佛從多寶佛塔中起,開始他伸出了右手,作勢,就是要摸大家的頭,大家自我要接受,感覺到佛陀右手伸出來,好像從我的頭頂撫摸著,這叫做契理、契法;佛手摩頭,我明白了,我的心契合了佛的道理。這樣我們若能夠了解佛法,佛陀要說的法,差不多我們內心知道了,因為《法華經》已經說過了,現在是第二十二品了。所以佛陀手一伸出,就好像佛陀摸著我們的頭,那種要向我們交代,我們應該了解佛的心意,要恭敬頂戴。佛陀既然這個重擔要交給我們,我們應該要很恭敬,有這樣要挑擔責任那種的感覺。所以接下來這段文,又這樣說,佛陀除了伸手向大家,就像在摩頂一樣,而我們要有這樣的感覺。
經文:「而作是言: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。」
*從初發心,至成正覺,經歷爾許阿僧祇劫。
「而作是言」,佛陀要開始再說話了,「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」。「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」,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前,那種很長久的時間,百千萬億阿僧祇劫,大家應該也有印象,那個劫,劫波是很長的時間,阿僧祇劫就是無法計算的時間;阿僧祇劫就是無法計算。光是說一個「劫」,就已經很多了,何況阿僧祇劫是很長的時間。「從初發心,至成正覺」,佛陀在我們無法去思量的時間,無法去計算在幾千萬億劫之前,無法說的。那個時候他的發心,發心修行還更長,很長久的時間,這樣生生世世,心心念念的修行,到了成正覺以來。「經歷爾許」;已經經歷了多久啊?「阿僧祇劫」。就是很長久很長久以前的修行,一直修到無量數劫,他成佛了。那個時候成正覺,已經都覺悟了的時間又是多久?還是同樣又很長。
我們記得嗎?這從地湧出,他方菩薩來,「這些都是從哪裡來的啊?」「這都是我的弟子,是我所度化。」這父小而子老。「現在看起來,那些菩薩都是老修行,很有成就啊!釋迦佛,你才來人間,人間說法也才四十多年,你哪有辦法說那些老修行者都是你的弟子呢?」這,佛陀就要說起了過去,那個壽量很長久。這就是這部經,它能夠不斷譬喻、不斷事相起,不斷將這個事相,再引過去的道理,讓我們大家一段一段很清楚、明白這部經的意義。接下來再說,
經文:「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今以付囑汝等。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,廣令增益。」
經文解釋:
「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今以付囑汝等。」;修行習學如是難得菩提之心,今以此法付於汝等。
佛陀從發心一直修行到成正覺,已經時間過很久了,一直到現在。現在這段的經文再說,「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」,就是說成就;過去的成就,就是過去再過去的過去的過去所修行,所成就過來。過去也已經成就一直到現在,再現相在人間。所以「今以付囑汝等」。這輩子來人間成就《妙法蓮華經》,說給大家聽。大家這個時候要好好謹記這《法華經》,將來就是要行菩薩法在人間,要用在人間;人間最需要菩薩道,行在人間,入人群,那個時候是最需要用到的時候,現在用心付囑大家,所以「今以付囑汝等」,現在要向你們交代,要拜託你們。
所以,「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,廣令增益」。大家應該要發心,發心承擔起這部經的精神、理念,要發心去流布這部經的精神。所以「廣令增益」,來增益人間。所以修行,佛陀已經修習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這是用多久多久時間修行,累積起來的精髓,已經用那麼長久、那麼長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修練下來這個精髓,在現在要交代給你們,這個叫做「法髓」。我現在在說,我都告訴大家,我現在所說的是「靜思法髓妙蓮華」,靜思是在人間,默默地思考人間法,現在人間的事相是怎樣呢?人間要用什麼方法,才能夠真實幫助到人間、救拔人間呢?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就是最契理、合眾生法,所以這樣將它契合起來。同樣的道理。
所以,「修行習學如是難得菩提之心,今以此法付於汝等」。這是一段過程很長的覺道;菩提之心就是覺道,這個覺道我們永遠要用心向前,方向不差,向前前進,這叫做「難得菩提之心」。我們的心應該要向這條菩提大直道,走就對了。「今以此法付於汝等」,這都交代給你們了,方向正確,路也鋪平了,道也開大了,交給你們,大家要用心承擔。
*難得:約修,則三祇練行,百劫調心。
*約斷,則五住究盡,二死永忘故。
所以,「難得」。難得,就是「約修」。若要從修的方面來說,「則三祇練行」。「三祇」,三祇那就是很長的時間,無法算時間,所以「三祇練行,百劫調心」。這要看多久,用很長很長,長時間去練我們的心行,再用我們的心,用百劫來調和我們的心。所以我們的發心入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延續我們這個心念。
而若要說「約斷」,斷什麼呢?就是斷煩惱,就是「五住煩惱」。「則五住究盡,五住煩惱讓它究竟。「二死永亡故」;二死是永亡,是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;這分段生死,我們就要好好地想,一段一段的生死與變易生死。分段的生死就是一輩子、一輩子、一段一段,我們這念道心不能讓它忘記了。異滅,我們的這個心念,還是要一段一段顧好。生住異滅,我們的心有時候都抓不住,今天發心、決心,到了一段時間,幾年後,他反過頭來,斷了自己的道心,這也是很多。
*一切見住地,二欲愛住地,三色愛住地,四有愛住地,五無明住地。
什麼叫做「五住究盡」呢?「五住」(註一)。就是「一切見住地」。第二呢?是「欲愛住地」。第三是「色愛住地」。第四是「有愛住地」。第五「無明住地」。這五住地煩惱,我們要去去除。這,有時間大家去找出這個道理出來。總是心不受外境染著來起煩惱,這最重要。
*謂菩薩于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,又于百劫間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德相,最後才能得成佛道。
「謂菩薩于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」;這也就是,菩薩三大阿僧祇劫,用很長很長的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用很長的時間修行。要修什麼行呢?六度萬行。就是要行菩薩道,才有辦法成佛。所以說起來,「又于百劫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德相」,要用幾百劫的時間,才能夠得到三十二相之福業德相。這個「三十二相」,其實就是讓人看到很歡喜;歡喜,那就是有緣,這就是結眾生緣,要結很多眾生緣,不論你什麼樣的舉動,不論你從哪一個地方看來,大家都起歡喜心,一舉手、一動作,眾生看起來就是歡喜。這就是緣。最後才能夠成佛,你要先修眾生緣,才有能成佛的可能。
經文解釋:
「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,廣令增益。」;心若不一,豈能成事會理,增善益報。故勸菩薩,應當一心流布如此難得之法,廣令法種日漸增益。
「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,廣令增益」。我們大家若想要成佛,行菩薩道,一定要在此經。此經,除了你自己要身體力行,你還要講這個經讓大家心能知道,你在做的,你教他們走的,就是這條路,這要讓大家心能明白。「心若不一,豈能成事會理,增善益報」。他們若都不知道,也沒做到,你只是在那裡唸很多的菩薩道都沒有用,因為心不一,沒辦法一條路走,「豈能成事會理」,哪有辦法做好事情呢?事情沒有做好,就無法與理相結合,所以我們要處事來會理。「故勸菩薩,應當一心流布如此難得之法」,要勸大家身體力行,說給人家聽,「廣令法種日漸增益」。讓大家對這條道路很歡喜,而且自己身體力行,做了以後法喜充滿,這就是流傳的方法。
*一心流布,謂誓願專事流通。廣令增益,謂令眾生得聞此法而增長法益,即聞此法後能發菩提心,入佛知見也。
「一心流布,謂誓願專事流通」。我們要有誓願,要專心來流通這部經。所以,「廣令增益,謂令眾生得聞此法而增長法益,即聞此法後能發菩提心」。聽到這個法,他自然就會發菩提心,「入佛知見」。佛陀來人間為一大事,就是要教菩薩法;開示,讓眾生悟入佛的知見。最重要,我們人人入佛知見,這就是一大事。我們要知道,佛陀如何來,他成佛他到底體會到什麼呢?這是最重要!
*流布增益者,以此妙法,流傳後世,布散十方,自今而後,自狹而廣等法界而無遺。
衍塵劫而不滯,一切見聞,共登長者之堂,均獲髻中之珠各各開示悟入也。
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我們若有心得要流布,「流布增益者」,那就是「以此妙法,流傳後世,布散十方,自今而後,自狹而廣,等法界而無遺」。法界中,我們只要有空間就要有這部經,來「衍塵劫而不滯,一切見聞,共登長者之堂,均獲髻中之珠,各各開示悟入也」。我們要衍生,不斷不斷「一」生無量,在這個塵劫,都不能停滯,就這樣很流利,讓它這樣一直流下去,不是流到那裡停在那裡,就是要一直讓它流過,水若沒有滋潤過的土地,地會很乾。水一定要讓它滋潤土地,土地上面才有辦法衍生那個種子。
所以我們還是要流傳,所以「一切見聞,共登長者之堂」。長者之堂,那就是覺者,那就是佛。與佛共一個室內,那就是與佛共一室。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」,這豈不是說過了呢?所以大家都能夠得到如來頂髻那顆寶珠。這,「各各開示悟入也」,大家應該清楚、了解。菩薩啊,用心!用心才有辦法會道。人間百年同樣也會有最後的那一天,儘管如何的思念,還是要把那個思念…,思念著佛法來人間,思念著導師來延成了人間佛法的精神。我們還是一樣,日日在思念中身體力行,延續他的教法,這個叫做續慧命。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