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0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汝等既願弘經,當學如來三行。
末世之下,隨今日之見聞,
宣傳流布,不可生一毫釐之慳吝心。
用心,聽、看、了解,時刻都要多用心啊!我們若是不用心,可能這輩子就一事無成,還是要用心。難得在人間,生命,人與人之間,我們必定要彼此互為貴人。佛陀教育眾生行菩薩道,是佛陀的一大事。現在的人間,這樣的因緣,所需要的就是菩薩在人間,因為苦難事偏多。佛陀教我們來接近人群,投入苦難人間,如何能夠去拔苦?如何能讓他快樂?在眾生的生活中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。眾生,佛陀就說,用一個字,「苦」啊!是苦。苦是如何的苦?「集」,種種因緣會合,結果就是苦。而因緣是什麼因緣?差不多就是苦的因緣來會集。但是在苦中也能夠因為時間的過程,看到歡喜的事情。
就如昨天在連線,我們與緬甸連線。時間已經過了十二年,十二年前的因緣,牽連到我們現在有這個因緣,與他們連線,互相關心。這一波的疫情我們需要關心,他們也有很多溫馨的事情,趁這個機會也來分享。所以連線之間大概有幾件大事,總是值得我們將它提一下。十二年前,「莫忘那一年」,十二年前因納吉斯熱帶氣旋的災難,牽來十二年前因緣一直到現在,應該也會到未來,到永恆的因緣。這是一波的風災,那個時候納吉斯氣旋這一波帶給緬甸很大的災難,風啊、雨啊、水啊!最重要的,風是快速的,一二天的時間過了,水倒是在那個地方淹一段時間。帶來的雨水很多,排水不良,比較低的地方被水淹了,田、園就都這樣淹掉了。
經過了一段時間,水排泄不掉,那個田園裡的東西,五穀雜糧,那就是名副其實「泡湯」了,就是有災情,每樣都歉收,都已經無所收成。那裡的人多數以農為業,這一泡,就造成了很多人的災難。那個災過後的困難,叫做災難。困難的人很多,那個時候慈濟人啟動了。我們要如何去幫助?這個國家與我們都不相識,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?當然從臺灣慈濟開始。將組了一個勘災小組,開始去勘災,同時也去義診,勘災、義診等等,這樣就開始了……。看到這個國家,不是一次來一下這樣就能夠結束了。我們去義診,看到貧困、病苦也不少,尤其是貧很普遍,在災難過後。所以我們就開始回來規畫,如何能夠及時救急,同時也幫助他們要如何度過困難。所以除了去發放米,同時我們也為他們發放稻種。不論是物資、稻種,與微薄的應用金,就這樣第一次,去幫助他們度過了這一波的難關。
我們也能了解,這不是只有在鄉下,就再去勘災。哇!有的學校倒了。從這樣開始,我們將這個個案都拿回來了,可能都不是一次的幫助,還要再一次的發放。因為稻種送了,它就要等時間、等季節,才有辦法得以插秧,才有辦法耕作,所以因要照顧人的生活,我們還要再去。看到那裡的學校損害也不少,所以開始去關心。生機,生活要如何過?他們安身的地方要如何做?孩子要如何讀書?全都去看完了。回來,大家來分析、報告,思考這個國家我們要如何做?前後次序救災、救急,分成了中、長期的時間。急難的時間過後,還有一段中期的時間,又再長期的時間,如何去幫助他們。這我們那時候很用心。果然在這個急難、中期、長期,我們分別去幫助他們,同時為他們建學校,仰光,也去為他們建幾間比較中、大型的中小學。
當然,在那個村小,村莊的小學,看到那些孩子要出來讀書要走過了那個田園,田的田埂路。我們也知道有這樣的故事,孩子要出來,要走三、四個鐘頭的路,尤其是田埂路,有孩子被蛇咬到,也有在鄉村裡沒有電燈,弄倒掉了手提燈,火燒了,孩子被燒燙傷,半邊的潰爛。那時候的個案特別多,所以我們在二十幾個鄉村,去為他們建村小學校,我們也在都市裡面幫助他們重建學校。
印象中緬甸好像與我們的緣很深,愈來也就有看到沙彌尼,那個地方的佛教形象,還是保留著佛教的佛陀時代的形象。那種每天都要出去托缽,那個小沙彌尼的道場,孩子都這麼小這麼小。孩子生多了,年紀小小的就讓沙彌尼抱回去寺院養,或者是生下來無法養,就送去寺院,請寺院來養她。所以看到那裡的孩子是這麼小這麼小,沙彌尼學,不是學院就是寺院(柯瑪雅瑪沙彌尼學堂),收了很多,好幾百個孩子,很可愛。她們都每天結隊,排得很整齊,拿著缽,每天都要出去托缽。而托缽,就不一定素食了,那個地方沒有素食的風氣,都是方便吃。就是這樣,我們那個時候去,看到的情景是這樣,感覺到很可惜。那個地方若能夠有相,有精神的理念,那個實,實與相若能夠會合起來,這裡的佛教就能夠完整起來,但是談何容易啊!
經過這麼多年來,就看到了改變,在昨天的連線,已經看到沙彌尼的寺院,有二百多位孩子,當年那時候的孩子,沙彌尼,現在都長大了。在與她們互動連線的時候也聽到了,孩子已經能夠送去大學讀書了。從小學到現在,聽到很安慰,慈濟人十幾年前開始關心,現在看到孩子有的能夠送去學校讀書了。這間寺院的住持也很疼孩子,將孩子送去大學(斯里蘭卡大學),那所大學被他感動到,所以也送頒給這位住持榮譽博士。
昨天在互動,聽、看,聽到這位住持(三達瑪拉)滿懷感恩啊!感恩慈濟。現在他們也主張素食了,很歡喜,這是昨天的連線。在這連線中聽到很溫馨的故事,倒也不少。當年的沙彌尼長大了,有的上大學了,這是歡喜的事情,是一件很歡喜的事。聽到這位住持用感恩心來向慈濟說,當地居士很照顧,也向他們提起了素食,現在全院都已素食了,讓人覺得很安慰。還有看到米撲滿,這個米撲滿的故事,主人也來現場,這個村莊的村長也在現場,米撲滿的故事讓人很感動。我也這樣常常都很歡喜,將這個話提拿出來說,「一把米的故事」。主人昨天有見面,只僅僅為了我們那時去發放白米的時候,這個白米的米袋子上有印,他們這個白米米袋上印著救人的話,能夠克勤、克儉、克難、克己,也能夠節省一分,吃八分飽,能夠兩分救人等等,或者是口說好話,身做好事,心想好意,在米袋上面有幾種的「靜思語」,這樣將它印在米袋上。我們發放的米拿回去,他們就將這個米袋,這個印有「靜思語」的米袋視以為寶。這個米袋,他們有的就將它貼在牆壁上,他們家庭的座右銘。
聽到、看到都是很歡喜。這,我們付出是無所求,卻得來了無形中他們心理的轉動,他們用在內心裡,轉變了他們的生活風氣,所以生活改善的人也是不少。其中,裡面就有幾位已經成為慈濟人。一把米那個鄉村,現在那個村的裡面有三百多位是米撲滿的會員,每個月都是集那個米撲滿,「一把米三千多公斤」,就是這個村莊。師父在讚歎,他們很歡喜,將這個「一把米」,幾年來如一日,每個月,就是那「一把米」。昨天在視訊,她(李金蘭)就問:「這『一把米』可還要再繼續?」因為每個月有三千多公斤,那「一把米」。昨天就問了:「可還要再繼續?」你們想我會如何回答?繼續,一定要繼續啊!慈善的心不可斷,每個月的米,沒有影響到任何一個人的一頓飯。
三千多公斤的米集過來,能夠讓這個村莊更貧困,無人可工作,孤寡老弱的人,就能夠得到溫飽。而這村莊若是吃得很飽,有餘了,就能夠再給其它村莊,所以一定要再繼續。這是一個永恆,善的好風氣要長長久久不斷一直傳下去,這「米撲滿」。我昨天就告訴過她,「你們的『米撲滿』已轟動全球了,師父常常在說,全球慈濟人都聽到了,所以『米撲滿』還是要再繼續。」其中又有另外一個家庭,也讓我很感動,這個家庭是米撲滿的家庭,他們真的是很辛苦。那個時候他(烏耶杜昂)很困難,他現在還年輕,差不多四十多歲,他的生活是靠著算命。一個月差不多有十個人來讓他算命(一天約十天有收入),那在很貧窮的地方,算命根本就沒有什麼收入。當時他本身是小兒麻痺,就是四肢無力,但是他也是響應「米撲滿」其中的一位。
他就是因聽到一把米能夠救人,就告訴他的太太(多臘臘素):「再如何貧,只要我們有一餐可吃,就要這一把米捐出來。」在鍋子裡,捐,他自己親自去抓,鍋子裡去抓那一把米。因為他是小兒麻痺,手能夠抓的沒有多少,他說:「我很盡心,要將這米抓起來,放下去,我已經很盡力了。」我們的委員就說:「你這一把米大如須彌山!」他很歡喜。智慧的一句話,給了這一位年輕鼓勵,雖是小兒麻痺、生活困境,突然間他也轉貧為富。他覺得:我是一位能救人的人,雖然我小兒麻痺,我四肢不全,我盡我的心力,我的手能夠盡量抓,這把米大如須彌山,我盡心力了,所以他覺得這樣很歡喜。昨天連線時我就說:「是啊,這把米,為你見證,大如須彌山。」這是一個很溫馨的連線,很歡喜。這種克己、克勤、克儉、克難,每天一把米能夠救人。
昨天村長也在場,感恩慈濟人為他的村,目前有三十幾戶沒得吃,能夠省下一把米,可以去幫助人,又幫助後還有餘。是啊,一把米幫助整個村,還足足有餘,還可以幫助其他村人,這個是很不簡單。感人的事很多,昨天很多個案,很溫馨。當然要感恩當地開始有種子,開始發心。有一對的兄弟,魏居士兄弟,他們在十幾層樓的商場裡,撥出其中一層,好像是第六層樓給我們使用,永遠都不用租金,在那個地方做我們的會所(緬甸人文中心),做我們菩薩的訓練場,方便緬甸市區的慈濟人聚會。這樣整層樓,可以做為慈濟人菩薩訓練道場,還在那個地方集會。這是很不簡單,很感恩的事。還有臺灣臺商在那個地方,溫居士一個家族在臺灣,他人在那個地方經商,也捐了一棟房屋,很廣,現在也給慈濟人當道場,這也是很感恩,緬甸原來有這麼大的因緣。
這一波的疫情,當地的慈濟人也是很勇敢,面對著這樣的情形,他們自己防護得很好,也前後發放二萬多份;預計要發三萬多份,現在還在發放中。這總是愛心,只要有人願意,一把米就可以到現在。在這一波的疫情看見了勇敢,大仁、大勇、大慈、大悲的菩薩在人間,在人群中為苦難人在付出,很感動!所以就如我們昨天的文。來,看看昨天的文,
經文複習:「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,而作是言: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,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」
「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,而作是言」。記得嗎?佛陀伸出他的手,向菩薩做了那個摸頂的姿勢。每一位菩薩、在座的弟子就這樣自我感覺:佛的手伸長來到我的頭頂上了。這個是佛陀慈父的關心,開始做了很溫馨的交代,很親切感,很柔和、親切。那世間慈父,三界導師,人間的慈父,就是用這樣的態度。「而作是言」。「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」,好像有三次,三次摸眾菩薩、諸弟子的頭。就這樣說:「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,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」。佛陀最後就這樣告訴大家:「我過去是如何、如何修行,修到現在,已經所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,這輩子來為大家說話。」佛陀應該是為他們說這些話。
經文複習:「今以付囑汝等。汝等當受持、讀誦、廣宣此法,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。」
所以,「今以付囑汝等」,我輩子所說的、所做的,希望你們要記得,這個法一概都要交託給你們;付託給大家,叫做「付囑汝等」,都要交代給大家了。所以「汝等當受持、讀誦、廣宣此法,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」,大家要好好受持、讀誦。就像在緬甸,光是一個米袋,印這些東西(靜思語),米用完了,這個袋子就像他的傳家寶一樣。我看到有的牆壁貼著這個袋子,作為他們的座右銘。佛陀這樣在交代,我們更加要再重視,現在的人能夠這樣,過去佛在世的時候,佛陀是三界導師、四生慈父,那個時候大覺者是多麼受人尊重。所以佛陀所說的教法當然要受持、要讀誦;同時受持、讀誦熟了,就還要再口口相傳。所以「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」,要讓大家全都有聽到。所以,「所以者何?」接下來這段文就說,
經文:「所以者何?如來有大慈悲,無諸慳吝,亦無所畏,能與眾生,佛之智慧、如來智慧、自然智慧,」
佛陀來人間,是大慈大悲,無所慳吝。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」;大慈就是予樂,來到人間就是要給眾生能夠安樂。雖然人間是苦,苦在人間,人間是受種種因緣無明結集下來才會成為苦。佛陀現在要解開我們結集下來那個煩惱無明,要將它打開,將佛法給我們。但是佛陀一期壽命將過去了,佛陀他的心願,要給眾生安樂;煩惱無明,用方法將它打開,讓他沒有煩惱、沒有無明。所以煩惱無明要讓它漏盡,那些都讓它不見,要能這樣。教育眾生的法,要讓他一點點都不能漏,煩惱洗盡,法,乾淨的法將它輸入進去。所以,希望漏掉了無明煩惱,灌輸清淨的大法。
*諸佛常在大慈悲住故,是慈善根力普薰三業,於十方世界普現作佛事。
所以佛陀是大慈悲住故,所以「諸佛常在大慈悲住故,是慈善根」,諸佛若在,就大慈悲住,慈悲就在人間。而換一句話來說,大慈悲住在人間,那就是佛住,所以佛住人間是慈善的根。大家要培養諸善根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培養一切諸善根」,就是諸善根住。所以說,「力普薰三業」,大慈善根的大力量,就是要能夠普薰。大家都說薰法,「你薰了沒?」就是你聽法了沒?因為法會將法香,法的香味帶入我們的內心,所以「力普薰三業」。這個三業就是身、口、意。我們的身,未聽法之前,可能我們的身所造作的,是粗魯的惡業;現在聽法了,我們的身,舉止動作柔和善順;還未聽法之前,可能我們口出的是粗暴,說話很粗、很暴氣,現在聽法之後輕聲柔語。
過去我們起心動念,說不定都是貪、瞋、癡;我們現在的心,那就是善思惟,時時在禪寂中,所想的都是要利益眾生。這叫做三業,身、口、意三業。我們已經受佛法將我們薰陶了。所以,「於十方世界普現作佛事」,做佛的事情。佛事是什麼呢?就是慈、悲、喜、捨,這叫做作佛事。《法華經》就是教我們這樣,慈、悲、喜、捨,為人間作佛事,這叫做菩薩行。
*利益一切是故次而辯之,釋慈悲名雖同四無量中,得至極果方得堪稱大名。
「利益一切,是故次而辯之」。我們要有很多無礙辯才;有人在批評,外道教來侵入、批評,我們就能夠用四無礙辯才。因為佛法深入我們的心,我們對法清楚,對義理也清楚。我們要如何說話,言辭也清楚,我們又再樂說,每項我都清楚,我了解了,我有信心,總是我樂得與你談佛法,解釋給你聽。這個叫做「四無礙辯」,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法無礙、樂說無礙,叫做四無礙辯才。所以說起來,這就是菩薩,也就是乘佛陀的教法來人間所成就。這個「次而辯之」,不論人間誰對佛法哪裡有不了解,他會一一解說。
「釋慈悲名,雖同四無量中,得至極果,方得堪稱大名」。佛陀是大慈大悲,而我們還無法稱到大慈大悲。佛陀的四無量心;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那就是慈悲喜捨,這是佛的心。而我們呢?沒有到達那麼大,所以只能夠說慈、悲、喜、捨,因為我們還無法大到無邊際的程度。佛陀是鋪天蓋地,大慈悲心;我們就是初發心開始在學,學如何當菩薩,所以我們學會四無量,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捨無量,四無量心。我們現在僅僅能以四無量心。雖然我們也說四無量心,但與佛陀四大無量心還差一段。「雖同四無量中」,佛陀的四無量中,「得至極果,方得堪稱大名」。因為他的四無量心已經很大,鋪天蓋地,故名稱「大」,能夠利益一切眾生。不過我們要有信心,我們就是要學佛。
*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。菩薩大慈於佛為小,於二乘為大。
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」,大慈就是給眾生的快樂。「大悲」,就是「拔一切眾生苦」。這大家都很熟。「菩薩大慈於佛為小」,菩薩若要與佛來比慈,佛陀堪稱「大慈」,菩薩僅只能夠說「慈」。除非就要過去已成佛,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因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了。什麼佛知道嗎?正法明如來。這就是大菩薩,所以堪稱大慈、大悲。而我們呢?現在是在學的,僅能夠慈悲喜捨,發菩薩心,初發心,還未堪得叫做大慈,唯有佛與已成的大菩薩堪稱「大」。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」,這就是大菩薩。
「菩薩大慈於佛為小於二乘為大」,他與佛來比,菩薩還差一格;與二乘來比,就是緣覺、聲聞,這樣的修行者來比,哇!菩薩大多了。所以我們說無相,其實無不相;有相、無相是無不相,還是可以比,菩薩還是差佛,我們與菩薩來比又差一段,很大。總是我們不可自我輕視,將來我們也能夠成大菩薩,所以要有信心就對了。
*此是假名為大,佛大慈大悲,真實最大。法華經曰:大慈大悲,常無懈倦。
所以,「此是假名為大」。我們現在在說的「大」,都是假借大、小的相來分別這樣而已。我們現在在說的大,其實我們都還凡夫。「佛大慈大悲,真實最大」。所以《法華經》這樣說,「大慈大悲,常無懈倦」。真正的大慈悲,就是要很殷勤,過去生生世世沒有空檔的時間,生世不休不息,就像現在叫大家「分秒不可空過!」是同樣的道理。過一秒、過一世,都是同樣的道理,我們不可讓它空過掉。
經文解釋:
「所以者何?如來有大慈悲,無諸慳吝,亦無所畏」;無有一切慳吝之心,亦復無有怖畏心。
能與人以樂為慈,能拔人於苦為悲,不祕大法為無慳吝敢決定說為無所畏。
「所以者何?」下面。「所以者何?如來大慈悲,無諸慳吝,亦無所畏」。因為他沒有慳吝,大慈悲就是不斷捨、捨、捨,不斷用他的生命時間投入、投入,做啦、付出啦、教育啦,將他的生命善用,捨生命在人間,所以無所畏。「無諸慳吝,亦無所畏」,他的勇猛,真正是大喜、大捨,很甘願。「下復三摩頂而三告之」;這「三摩」,三摩菩薩頂,這樣說三遍。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佛陀對內心已說出的這些話是多麼珍惜啊!時間已經一直過了,佛陀還是不斷來交代,表示對這部經、這些法,要殷勤,很用心交代給大家,大家要將它當作一大事。是啊,佛陀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心懷這一部《法華經》,要說給大家知道。現在已經說出來了,大家要像佛一樣,將這部經攬在我們的本懷中,好好看人。這個經的法要用在人間,看人,將法應用在任何一個人的時間、身體的上面,這是我們應該有。
所以,「無有一切慳吝之心」,我們不能藏私,不要將法隱瞞起來,要不斷付出。「亦復無有怖畏心」,也不怕我這樣說人家會批評,因為這部經是應人間所需要的法。就像我現在講《法華經》,開頭我就說,不像古德大師在講經的次序,我是在說世間法,來合這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所以說它是「靜思法髓妙蓮華」。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應該是要用在人間,但是我們用我們的精神做在人間的事情,來會合這個道理,是用這樣的精神在這樣的人間,所以不是完全將經按照講經的方式將它說出來。
因為講經的方式,那要很細膩地去分析一些法,根本你就做不到,也無法用到的。我們現在要用的,就是你要做得到、你要用得到現在的人間法。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在用的《法華經》,不是很祕密的大法,就是一般用在人間的法。所以,「不祕大法為無慳吝」,沒有將它封鎖住的祕密,那就是在大家公開都能夠用的。所以,「敢決定說為無所畏」,敢拿出來說,決定在人間,就是這個法要用在人間,這要很勇敢拿出來說。大家要很用心。
經文解釋:
「能與眾生,佛之智慧、如來智慧、自然智慧」;佛智慧,指佛之種智;如來智慧,指根本一切智,即一切智之體性智;自然智慧,為無為智。
「能與眾生,佛之智慧、如來智慧、自然智慧」,這完全就是佛陀的精神理念。所以,「佛智慧」,是「指佛之種智」。「如來智慧」,是「指根本一切智」,也就是「一切智之體性智」。又要為你們分析到這裡,時間要用很多,但是我們生活不是去用到那些。總而言之,要了解佛的智慧很細膩,這是他的「自然智慧為無為智」。只要我們人間事事事用心,所學的事情就要在日常生活,人能圓,事能圓,理就能圓。人、事、理圓,這就是真理,叫做妙法。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