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四 6月 11, 2020 7:0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四 6月 11, 2020 8:21 am

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☉「調心寂靜合和眾,受持清澄無染著,守志願行菩提道。」
☉「眾生心所念,種種所行道,若干諸欲性,先世善惡業,佛悉知是已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【證嚴上人示】
「調心寂靜合和眾,受持清澄無染著,守志願行菩提道。」

調心寂靜合和眾
受持清澄無染著
守志願行菩提道

我們若能心好好調,調得我們一片這種靜寂的心,人人的心都在靜寂中,這個寂靜,就是我們修行者所要追求的。因為,心若寂靜,自然人與人之間就是合和。

叢林修行叫做「和合眾」。我們有共同一念心,這樣合起來,這個同一念心就是要修行。我們的方向,無不都是寂靜的境界。這是人人心的趣向,希望我們能夠在一個環境中,讓我們的心很平靜。你是這樣的心,他也是這樣的心,而我也是這樣的心,這種共同一念心,不就是「合」。有了「合」的心,自然就「和」了,這種「和合眾」共聚的地方,叫做叢林。

這種叢林境界能夠推行到社會,整個社會也是一樣,同樣這念心,如何心調和,如何人人和合?這是一個最祥和的社會。這也就是每天每天,都是這樣在說,希望我們人人一股清流。佛法如水,能夠洗滌我們人人內心的污垢。修行的目標就是這樣,要如何去除,我們內心的無明、染垢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,受持清澄的方法。

如何來淨化我們的心,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無染著,方法,我們要精進。聽聞一法,我們要聞、思、修。方法就是這樣。聽了之後,好好思考,有道理的,我們做得到的,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。這是方法。要如何來接受佛陀說種種法,我們要用何種心境來接受,接受此法,來清除我們內心的污垢。我們若能清除內心的污垢,我們還要再保護,乾淨之後,就不要再染著了。

再來,就是要「守志願行菩提道」。我們必定要守志,既然發心,發心如初,就成佛有餘了。我們若能時時抱持著初發心,這念心好好地把握,守持著,若能如此,這種願行不離菩提道,我們絕對是在菩提道上精進。我們要接近「道」,而且行在道,你們想,要接近佛,哪有遠呢?所以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本具佛法,人人心中都有寶,心中都有法,探手無不是寶,力行無不是法,只是我們沒有表達出來而已。

佛陀在世時,有一次,一位貧窮的人,到佛的面前來,向佛膜拜頂禮,抬頭向佛這樣說:「佛啊!我苦。」佛陀以很慈祥的眼神來看,「你苦在哪裡?」他說:「我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缺。看大家在供養佛陀,我知道我這輩子這麼貧困,聽人家這樣傳說,就是要供養三寶。但是我什麼都沒有,我要用什麼來供養呢?聽人家這樣說,說要致富,就要布施。但是,我也是什麼乽有,我要用什麼去布施呢?」

佛陀就微笑對他說,就說:「布施不一定是要富有,也不一定是要用錢布施。你即使是貧,沒有物資,你也能布施。」這位貧窮人請教佛陀,「什麼都沒有,如何能叫做布施?」佛陀就說:「教你七種布施,都不必用錢。」

開始,佛陀就說:第一、你要面露笑容,看到人就要和顏悅色,不要一直叫苦啊!苦啊!一直叫苦,你就有埋怨的心,在你的面容,現出了那種苦而怨的形態,有人看到你,就會遠離你,棄捨你。所以你一定要和顏悅色,看到人,要用親切感待人。

第二、見到人,無論他人對你說了什麼話,你的回應一定要用好話。時時與人說好話,人前、人後,在人的背後,也要說好話,在人前,也要好言好語讚歎人。

第三、你要抱持著好心。時時你的觀念,內心,見到人就要用那分,人人都是好人,可親近的人,我自己也是好人,我就要自動親近人,這種好心。

第四、要用好眼。用很好的眼睛,去布施。眼睛要如何布施?就是說,有的人看不清楚,你要指導他,牽引他,路要如何走,方向在哪裡。

還有(第五) ,你要用身的布施。有的人體力不夠,很重的東西,無法拿,無法扛,無法做的粗重工作,你能用你身體的力量,去幫助他做粗重的工作。如此,這叫做身力量的布施。

再來,你要有敬的布施,這是第六。見到人,都要對人人尊重。你要懂得尊重別人,恭敬別人,對老人要恭敬,對一般人要很和氣、尊重。

第七、那就是愛。無論是對人,對小孩童,對貧困、殘疾的人,你都要付出這分愛心。甚至對所有的生命,人間一切的事物,都要用愛去布施。這就是全都能布施,不必用錢,你應該做得到。

這位貧窮人聽到,「這麼簡單,就稱為布施?」佛陀說:「是啊!雖然是這麼簡單,你這輩子做得到嗎?」貧窮人就說:「這怎麼會做不到呢?不必用錢,我就能去做好事,我了解。過去生中,可能這些都是我的缺點,常常自哀自嘆,所以我的身,無論身、口、意,都沒有做到對人有愛,有恭敬,有利益,不曾說過一句好話,不曾幫助過人一分的力量。佛陀啊!我知道了,現在開始,這七種布施,我會身體力行。」

看,佛陀的慈悲,原來要致富,不一定要有錢。就是只要我們這樣做,做得到,我們的人生,就是富有的人生。

所以,我們人人心懷寶物,我們人人心中,都有清淨如來的本性,我們人人都有,與佛陀平等的智慧,我們全都是本來具有,只是方法我們還沒有很清楚。我們現在既然知道了,發心要親近佛法,必定要聞、思、修,身體力行這樣去做,自然我們就會接近覺道,自然我們就會接近佛性。

所以,佛陀不斷地在提醒我們,聽經,要仔細聽。我們昨天不是說過嗎?佛陀叫舍利弗,說:「舍利弗善聽」。好好地聽,大家既然要聽法,要好好地聽。

要知道,「諸佛所得法」,昨天說過了,表示佛陀修行的過程,還有諸佛修行的過程,都是要很精進。過程精進都是一樣,所得來的法也是一樣,就是覺悟,覺悟人人本具佛性。每一尊佛都是同樣過程的修行,修行所得到的是同樣的法,同樣的覺悟,同樣了解眾生皆有佛性。但是施教的過程也是一樣,因為眾生無明煩惱厚重,很重,所以每一尊佛同樣都是要用,無量方便力來為眾生說法。

不過,現在這段經文,就又這麼說:「眾生心所念,種種所行道,若干諸欲性,先世善惡業,佛悉知是已。」

眾生心所念
種種所行道
若干諸欲性
先世善惡業
佛悉知是已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眾生,佛陀要為眾生說法,但是眾生心所念的,到底眾生心所念的是什麼?眾生發心修行,所要修行的路,他的根機有深、有淺。眾生,有的心欲是很重,欲念很重,欲念很大,有的人就是少欲知足,有的人就是欲無窮盡,這要視眾生的根機。欲念若較深、較重的,那就是煩惱多;若是少欲知足的,煩惱就輕。

所以眾生雖然要修行,「若干諸欲性」,心欲有重、有輕,眾生的心欲有多少,煩惱就有多少。我們常常說眾生,有八萬四千的煩惱,所以佛陀就要開八萬四千法門。應眾生心病,佛陀就要開眾生所需要的心藥,去治療。所以,這全都是眾生的煩惱。

為什麼有的煩惱輕,有的煩惱重,有的心欲少欲,有的怎麼會這種欲念無止境?這都是與每一個人,「先世善惡業」有關。常常說過,我們一定破除迷信,不過,因緣果報觀,我們一定要相信。天地、宇宙、人之間,無不都是有因緣果報,這是我們人人一定要相信。

每一個眾生經過了六道輪迴,隨著境界薰習了我們的習氣。有時候,這個境界現前,那就是隨惡造惡,所種的因,惡因自然就結了很多的惡緣,這就是眾生所帶來的果報。

這個果報,來到人間,善因、善果,這樣的人來人間,所遇到的是善的緣、善的果、善的報,都是所看到的境界,都有好的因緣來牽引他,這全都是叫做善業。過去生有造善因,結善緣,所以這輩子所見到的人,都是會牽引他向善的方向。所以這是善,與過去生有關。

或者是惡呢?所到的環境都是很惡劣的環境。因為,有遇到的都不是好的緣,讓他去做那種壞的因。這就是因為惡緣,所以再去造惡因,種惡因,又再結惡緣,這種惡因、惡緣不斷複製,煩惱就不斷產生。

所以「先世善惡業」,都是這樣不斷地糾纏過來,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。佛陀對一位貧窮人,都會為他開示,平時要和顏悅色,平時要說好話,時時看人都是好人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有七種方法,我們同樣這樣做,那是不是都是與人結好緣呢?這是我們學佛的方法。

這些事情,佛陀都知道,他要為眾生說法。諸佛來人間,也是同樣是這樣。對眾生一切的根機,若不能很了解,要如何應機逗教呢?要如何開方便法?所以,這個方便法,也要很清楚眾生的根機。所以,「眾生心所念,種種所行道,若干諸欲性,先世善惡業,佛悉知是已。」全都知道,這就是佛陀要先了解眾生。

各位菩薩,我們都要先認識人。對人,我們先了解,他所需要的是什麼,我們才能用心付出。人,人人第一所愛的,那就是親和感。我若看到人,我對這個人,我看到了,就很有緣。我們要讓人看了,覺得我們與他很有緣,很投緣。第一項,你就要修和顏悅色,要好好開始如何保養我們的「慈濟面霜」,在我們的形態中。

還要真的如何說話,人家能夠聽進去,要常常說好話。要抱著好心、恭敬,人人都是好人。還要常常去幫助人,無論是眼光(眼力),人家看不清楚,我們要指導他走一條,安全的道路;還要不吝惜手腳,盡量去幫助人,我們有什麼力量,能夠幫助得到人,我們要盡量付出。對人要有恭敬的心,恭敬的態度,我們對人人,真的是要無私的大愛付出。

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,不是物質享受的歡喜,是人和的歡喜,這叫做叢林,這叫做修行的道場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,「調心寂靜和合眾」,我們要做一個與人人和合的人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。

心靈的道場也是如此,我們要「受持清澄無染著」,我們真的要好好受持。我們既然發心修行,我們的習氣一定要改。改除我們的習氣,就是表示去除我們的無明,不要再有染著。我們既然是發心修行,我們必定要「守志願行菩提道」。

佛陀,諸佛來人間,無不都是要為我們教育。所以種種的方法,方便法,無不都是要為眾生說。但是佛陀,諸佛都已經先了解眾生的根性,他才有辦法用方便力,來施教眾生。所以各位,學佛,就是要學這些重點方法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11《靜思妙蓮華》應病開法藥(第32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